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

合集下载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
是指在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国家、各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采取的一系列应急措施和组织安排。

预案的目标是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和损失。

以下是一般情况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
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级别划分:预案会根据突发事件的严重性和影响范围,将其分为不同级别,以便对应不同的应急措施和资源调配。

2. 应急组织体系:设立应急指挥部和各级应急机构,明确各级机构的职责和行动指南。

3. 预警与监测:建立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和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评估和预测突发事件,做出应对措施。

4. 应急响应措施:包括紧急调动医疗机构、人员和物资,及时组织救治和疫情防控工作,采取必要的隔离和封控措施。

5. 卫生资源支持:确保医疗机构设备和物资的充足供应,有针对性地配备必要药品和疫苗,并组织物资的调配和分发。

6. 信息公开和宣传教育:加强信息发布和沟通,及时公开突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提供科学的防控指导,提高公众的应对能力和危机意识。

7. 国际合作与应对:建立国际卫生应急合作机制,积极与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进行信息共享、技术援助和资源协调。

以上是一般情况下的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和操作程序可能会根据不同的突发事件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完善。

同时,各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制定相应的具体预案,并与全国预案相衔接,以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应对和调整。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对公众健康产生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包括传染病暴发、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等。

为了更好地应对和管理公共卫生事件,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标准,以便对不同级别的事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

一、一级响应。

一级响应是针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级别响应。

一般来说,一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大规模传染病暴发,如禽流感、埃博拉病毒等;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有毒食品大面积流入市场;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化工厂泄漏、核辐射泄漏等。

一级响应的特点是全面、迅速、果断,需要动用大量资源和人力进行紧急处置和救援。

二、二级响应。

二级响应是针对较大规模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

一般来说,二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中等规模传染病暴发,如流感、麻疹等;较严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中毒事件;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工业废水排放超标等。

二级响应需要及时采取控制措施,组织救援和治疗工作,同时进行相关信息的发布和宣传,以避免事件扩大和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三级响应。

三级响应是针对一般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响应级别。

一般来说,三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局部传染病暴发,如手足口病、流感等;一般性的食品安全事件,如食品质量不合格;一般性的环境污染事件,如城市空气质量不达标等。

三级响应需要及时采取必要的控制和处置措施,组织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预防和应对指导。

四、四级响应。

四级响应是针对一般性的公共卫生事件的最低级别响应。

一般来说,四级响应适用于以下情况,个别散发的传染病病例,如水痘、麻疹等;个别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个别食品质量问题;个别的环境污染事件,如个别地区的水质问题。

四级响应主要是由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同时对公众进行相关预防和应对指导。

总结: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标准是为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够更加迅速、有序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各级响应部门和机构应当根据具体情况,按照相应的分级标准进行响应和处理,以最大程度地减少公众健康和生命财产的损失。

疫情一二三四级响应

疫情一二三四级响应

疫情的级别是按照《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进行划分。

具体什么是一二三四级响应呢?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分为:一级响应、二级响应、三级响应、四级响应。

一级响应:发生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省指挥部根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和统一指挥,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内应急处置工作。

二级响应:发生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省指挥部立即组织指挥部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省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二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三级响应:发生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地级以上市、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由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决定启动三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四级响应:发生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县(市、区)(不含省直管县(市、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机构立即组织各单位成员和专家进行分析研判,对事件影响及其发展趋势进行综合评估,有县级人民政府决定启动四级应急响应,并向各有关单位发布启动相关应急程序的命令。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

公共卫生应急预案一、背景。

当前全球范围内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严重,给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为了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应急预案内容。

1. 应急响应级别划分。

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分为Ⅰ级应急响应、Ⅱ级应急响应、Ⅲ级应急响应。

Ⅰ级应急响应为最高级别,Ⅲ级应急响应为最低级别。

2. 应急响应措施。

(1)Ⅰ级应急响应,全面启动应急预案,迅速组织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等单位,采取最严格的防控措施,包括封锁疫情区域、限制人员流动、强制隔离等措施。

(2)Ⅱ级应急响应,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发布,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护意识,加强医疗资源的调配和保障。

(3)Ⅲ级应急响应,采取必要的防控措施,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发布,做好医疗资源的储备和调配。

3. 应急物资保障。

加强医疗物资的储备和调配,确保医疗机构的物资供应充足,包括口罩、防护服、消毒液等物资。

4. 应急人员保障。

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和保障,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防护措施和培训,同时加强心理疏导和安全保障。

5. 应急信息发布。

加强疫情信息的发布和宣传,及时向公众传递疫情防控的最新进展和政府的相关政策。

6. 应急协作机制。

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机制,确保各级政府、医疗机构、社区等单位之间的信息共享和资源协调。

三、应急预案执行。

一旦疫情发生,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响应级别,全力以赴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四、应急预案评估。

疫情结束后,各级政府和相关单位应对本次疫情的应急预案执行情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应急预案,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和水平。

五、附则。

本预案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负责解释。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及报告管理要求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及报告管理要求
❖ 报告要求:
– 体现快速 – 项目简单 – 描述事件概况 – 附件可以没有
➢ 进程报告
❖ 报告内容:报告事件的发展与变化、处置进程、事
件的诊断和原因或可能因素,势态评估、控制措施 等内容。同时,对初次报告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信息报告卡》进行补充和修正。
❖ 报告要求:
• 报告次数不限 • 附件信息必不可少 • 体现措施的落实和评价 • 反应疫情的动态(新) • 特别重大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按日进行进程报告。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
➢突发性 ➢多元化 ➢群体性或公共性 ➢综合性和系统性
➢意外性 ➢频发性 ➢危害性 ➢国际性
主要内容-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判定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第十条 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分类指 导、快速反应的要求,制定全国突发事件应 急预案,报请国务院批准。
报告程序
发现 突发 公共 卫生 事件





所在

地的

专业


机构



网络 直报
同级 卫生 行政 部门
本级 人民政府
达到 标准
上一级卫生 行政部门
调 查
未达到 标准
采取措施
作为一般 事件报告
报告内容-1
✓ 事件基本信息
– 主要内容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 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 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 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
?全球首次发现,短期内不断出现病例或出现死亡; ?我国首次发生具有较强传染性和较高死亡率的传染 病,病例数不断增加或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天花、脊灰野毒株病例]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ppt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ppt
20
(一)如何有效应对自然灾害突 发事件
1、参与部门:基层政府、公安、消 防、卫生。
2、主要工作: 启动灾害应急预案;转移安置受
灾群众;安排基本生活;报告情况; 请求支持;落实善后。
21
5月12日
14时35分,启动自然灾害应急预案,拉开抗震救灾序幕。 16时34分,报告:擂鼓镇夷为平地,北川县城受灾严重。 16时55分,王理效报告:县城80%损毁,约7000人死亡! 17时10分,指挥部立即派出左代富速到北川指挥救援。 19时20分,连续发布三次公告:安定民心。 22时06分,市指挥部决定组织5000人前往北川救人。 23时08分,林新赶赴北川抢修通往北川的生命通道。
42
2007年1月20日,达州市委决定对在此案中 组织侦破不力、处置不当的大竹县公安局长 赖劲松和在此案中处置不力、负有领导责任 的大竹县委书记王伟停职检查。
24
2、汶川特大地震的一个重要启示:
在地震预报尚是世界科学难题的现实条 件下,立足于工程防御,加强社会防御, 走综合减灾的路子,是有效减轻与抵御 地震灾害的根本途径。因此,加强地震 灾害防御,是防震减灾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在防震减灾三大体系中应当居 于核心地位。
25
(1) 工 程 防 御
▲地震直接造成人员伤亡的约有10%是山体崩 塌滑坡或地面沉陷,而建筑物垮塌致人伤亡 的约占90%!
预警级别的划分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 的部门制定。
3
预警级别 标示
Ⅰ级 红色
Ⅱ级 橙色
Ⅲ级 黄色
Ⅳ级 蓝色
4
(三)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有关案例介绍
1.自然灾害类突发事件 自然灾害,主要是指地震、火山爆发、台风、 海啸、强暴雨、泥石流、洪水灾害、寒流雪灾等 由自然界造成危害的突发事件。 主要包括水旱灾害、气象灾害、地震灾害、 地质灾害、海洋灾害、生物灾害和森林草原火灾 等 。如果在事前没有防备,可能会造成重大的损 失。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

突发事件的分类和分级公众应急的主要对象就是各类突发事件。

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按严重程序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4级,社会安全事件不分级。

根据突发事件的危害性及紧急程度,对事件的预警一般也分为4级。

预警级别标示●蓝色预警:可能发生一般(Ⅳ级)突发事件●黄色预警:可能发生较大(Ⅲ级)突发事件●橙色预警:可能发生重大(Ⅱ级)突发事件●红色预警:可能发生特别重大(Ⅰ级)突发事件遇险求救办法根据自身及周围环境情况,发出求救信号。

●声响求救喊叫、吹哨子、敲打能发声的物品,甚至砸碎玻璃发出求救信号。

●光线求救用手电筒、镜子等能发光、反光的物品反复闪照,发出求救信号。

●抛物求救在高楼等处遇到危难时,可向路人抛掷枕头、空塑料瓶等软物,发出求救信号。

●旗语求救将颜色鲜艳的衣物绑在竹竿或木棍上挥舞,发出求救信号.●烟火求救在野外遇险时,在确保不发生火灾的前提下,白天可燃烧潮湿树枝、青草等产生浓烟,夜晚可点燃间隔距离相同的三堆火,发出求救信号.●标志求救如原地待援,可利用树枝、石块、帐篷、衣物等,搭建某种标志(如SOS等)引起救援人员的注意;如在移动中,可一路上留下方向标志物,有助于救援人员寻找,也有助于自己迷路时作为向导。

●辨识方向☆指北针:当指北针的磁针静止后,通常标有“N"所指的方向即为北方。

☆太阳:根据日出:日落判断东方和西方,也可根据太阳下物体的阴影由西向东运动来判断南北.☆星体:在夜晚时,可先找到北斗七星,沿着“勺柄”的延伸线即可找到明亮的北极星,北极星所在的方向就是正北方。

☆树木:树木通常朝南的一侧树叶茂盛、色泽鲜艳、树皮光滑,向北的一侧则相反。

朝北一侧的树干上可能生有青苔。

☆岩石:在岩石众多的地方找一块较醒目的岩石观察,布满青苔的一面为北侧,干燥光亮的一面为南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

附件:黄骅市人民医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级标准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特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4个级别。

(一)特大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在本市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病例。

2.霍乱在一个县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30例及以上,并有扩散的趋势;或疫情波及2个以上县(市、区),且1周内发病20例以上;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霍乱疫区发现新的流行菌株或原非历史疫区的灾区当年发生首例病人。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全市暴发、流行,流行范围波及多个县(市、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并出现死亡病例。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出现死亡病例(家庭煤气中毒除外)。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50人以上或死亡人数5人以上;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5人以上。

7.发生放射性事故,造成1人以上死亡。

8.县(市、区)域范围内短时间出现30例以上临床症状相同但原因不明的疾病或中毒病例。

9.发生生物、化学、核辐射等恐怖袭击事件。

— 1 —(二)重大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本市范围内发现鼠疫、非典型性肺炎、禽流感疑似病例,以及发生动物鼠疫、禽流感。

2.一个县(市、区)域范围1周内发现20-29例霍乱病例和带菌者。

3.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在某一地区暴发、流行,流行范围已波及其他县(市、区),严重影响生产、生活和社会秩序的。

4.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l00例以上或出现死亡病例;或一次食物中毒发病人数在30-99例,中毒事故发生在学校、幼儿园,地区性和全国性重要活动期间。

5.环境(水源、大气、公共场所、土壤等)污染事故造成严重器质性病变3人以上或发病人数在30人以上。

6.发生急性职业中毒人数30-49人,或者死亡4人及以下;或者职业性炭疽发病人数1-4人。

7.发生放射性事故,人员受超剂量辐射事故分级定为三级的;或丢失放射性物质事故分级定为重大事故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方法有多种,从发生原因上来分,通常可分为:生物病原体所致疾病、食物中毒事件、有毒有害因素污染造成的群体中毒、出现中毒死亡或危害、自然灾害:自然灾害如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台风、洪涝等的突然袭击、意外事故引起的死亡、不明原因引起的群体发病或死亡。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是针对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紧急应对措施,一级响应是最高级别的应对措施。

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划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和一般(Ⅳ级)四级。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级别划分1.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Ⅰ级):(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2.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Ⅱ级):(1)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6天)发生5例以上肺鼠疫、肺炭疽病例,或者相关联的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县(市)。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疑似病例。

(3)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多点连续发病20例以上,或流行范围波及2个以上市(地)。

(4)霍乱在一个市(地)行政区域内流行, 1周内发病3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市(地),有扩散趋势。

(5)乙类、丙类传染病波及2个以上县(市),1周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2倍以上。

(6)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尚未造成扩散。

(7)发生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扩散到县(市)以外的地区。

(8)发生重大医源性感染事件。

(9)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人员死亡。

(10)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并出现死亡病例,或出现10例以上死亡病例。

(11)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50人以上,或死亡5人以上。

(12)境内外隐匿运输、邮寄烈性生物病原体、生物毒素造成我境内人员感染或死亡的。

(13)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3.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Ⅲ级):(1)发生肺鼠疫、肺炭疽病例,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5例,流行范围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以内。

(2)腺鼠疫发生流行,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一个平均潜伏期内连续发病10例以上,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

(3)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 1周内发病10~29例或波及2个以上县(市),或市(地)级以上城市的市区首次发生。

(4)一周内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乙、丙类传染病发病水平超过前5年同期平均发病水平1倍以上。

(5)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现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

(6)一次食物中毒人数超过100人,或出现死亡病例。

(7)预防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性服药出现群体心因性反应或不良反应。

(8)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49人,或死亡4人以下医学教育`网整理。

(9)市(地)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4.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Ⅳ级):(1)腺鼠疫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一个平均潜伏期内病例数未超过10例。

(2)霍乱在一个县(市)行政区域内发生,1周内发病9例以下。

(3)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99人,未出现死亡病例。

(4)一次发生急性职业中毒9人以下,未出现死亡病例。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一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目前,此次新型传染性肺炎及其带来的影响,完全符合一级响应启动条件,故大多数省市,均启动重大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

以下是响应级别划分:政府目前所采取的绝大多数应对措施,也是来源于《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来自于2003年应对非典的经验。

具体措施如下。

应急反应措施各级人民政府(1)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

(2)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需要,调集本行政区域内各类人员、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设施、设备参加应急处理工作。

涉及危险化学品管理和运输安全的,有关部门要严格执行相关规定,防止事故发生。

(3)划定控制区域: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地方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疫区范围;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对本行政区域内甲类传染病疫区实施封锁;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区、市)的疫区,以及封锁疫区导致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对重大食物中毒和职业中毒事故,根据污染食品扩散和职业危害因素波及的范围,划定控制区域。

(4)疫情控制措施:当地人民政府可以在本行政区域内采取限制或者停止集市、集会、影剧院演出,以及其他人群聚集的活动;停工、停业、停课;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以及相关物品等紧急措施;临时征用房屋、交通工具以及相关设施和设备。

(5)流动人口管理:对流动人口采取预防工作,落实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对密切接触者根据情况采取集中或居家医学观察。

(6)实施交通卫生检疫:组织铁路、交通、民航、质检等部门在交通站点和出入境口岸设置临时交通卫生检疫站,对出入境、进出疫区和运行中的交通工具及其乘运人员和物资、宿主动物进行检疫查验,对病人、疑似病人及其密切接触者实施临时隔离、留验和向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机构移交。

(7)信息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有关部门要按照有关规定作好信息发布工作,信息发布要及时主动、准确把握,实事求是,正确引导舆论,注重社会效果。

(8)开展群防群治:街道、乡(镇)以及居委会、村委会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和其他部门、医疗机构,做好疫情信息的收集、报告、人员分散隔离及公共卫生措施的实施工作。

(9)维护社会稳定:组织有关部门保障商品供应,平抑物价,防止哄抢;严厉打击造谣传谣、哄抬物价、囤积居奇、制假售假等违法犯罪和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1)组织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监督机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与处理。

(2)组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专家咨询委员会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评估,提出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级别。

(3)应急控制措施:根据需要组织开展应急疫苗接种、预防服药。

(4)督导检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对全国或重点地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

省、市(地)级以及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督察和指导。

(5)发布信息与通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或经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社会发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或公告。

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及时向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以及军队有关部门通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况。

对涉及跨境的疫情线索,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向有关国家和地区通报情况。

(6)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对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组织力量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及时组织全国培训。

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

(7)普及卫生知识。

针对事件性质,有针对性地开展卫生知识宣教,提高公众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消除公众心理障碍,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8)进行事件评估:组织专家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包括事件概况、现场调查处理概况、病人救治情况、所采取的措施、效果评价等。

医疗机构(1)开展病人接诊、收治和转运工作,实行重症和普通病人分开管理,对疑似病人及时排除或确诊。

(2)协助疾控机构人员开展标本的采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

(3)做好医院内现场控制、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医疗垃圾和污水处理工作,防止院内交叉感染和污染。

(4)做好传染病和中毒病人的报告。

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引起身体伤害的病人,任何医疗机构不得拒绝接诊。

(5)对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和新发传染病做好病例分析与总结,积累诊断治疗的经验。

重大中毒事件,按照现场救援、病人转运、后续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处置。

(6)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药品、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告:国家、省、市(地)、县级疾控机构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收集、报告与分析工作。

(2)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疾控机构人员到达现场后,尽快制订流行病学调查计划和方案,地方专业技术人员按照计划和方案,开展对突发事件累及人群的发病情况、分布特点进行调查分析,提出并实施有针对性的预防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及其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调查,查明传播链,并向相关地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通报情况。

(3)实验室检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定的专业技术机构在地方专业机构的配合下,按有关技术规范采集足量、足够的标本,分送省级和国家应急处理功能网络实验室检测,查找致病原因。

(4)开展科研与国际交流:开展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诊断试剂、疫苗、消毒方法、医疗卫生防护用品等方面的研究。

开展国际合作,加快病源查寻和病因诊断。

(5)制订技术标准和规范: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订全国新发现的突发传染病、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重大中毒事件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6)开展技术培训: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体负责全国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专业技术人员的应急培训。

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

卫生监督机构(1)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各项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

(2)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开展食品卫生、环境卫生、职业卫生等的卫生监督和执法稽查。

(3)协助卫生行政部门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调查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中的违法行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