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15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含答案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I)卷

人教统编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4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I)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积累运用 (共8题;共18分)1. (2分)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是()A . 撬开(qiào)拮据(jū)栈桥(zhàn)B . 于勒(lè)变更(gèng)糟蹋(tà)C . 煞白(shà)罪恶(è)拖累(lěi)D . 手帕(pà)无赖(lài)张皇(huāng)2. (2分)(2017·杭州模拟)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 . 党中央明确国家安全战略方针和总体布署,推动国家安全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B . 大海是沧茫的天空,天空是寂静的大海,我想我是海,梦是我张望的天空。
C . 用一朵花开的时间去诠释生命,去体味一种刻骨明心的辉煌。
D . 在暑天你为多少的庙宇戴上了巍峨的云冠,你也为多少的劳苦人撑出了清凉的华盖。
3. (2分)下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 恻隐:对受刑的人表示同情。
凛然:严肃;可敬畏的样子。
B . 阴霾:空气中因悬浮着大量的烟尘而显得混浊。
盘缠:路费。
C .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
踌躇:犹豫不决的样子。
D . 顶礼膜拜:形容十分虔诚地行礼。
峥嵘:高峻,突出。
4. (2分)填入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走出林间小路,豁然开朗,一潭水波不兴的浩淼湖泊依然清晰明鉴。
我独自静静地欣赏难得的自然风光。
这时,,,,。
那亮色犹如孩童嫩肤般的柔和顺畅。
瞬息,夜开始拉起暮色苍茫的帷幕,湖面上有了薄薄的青雾浮现。
①东边悬挂起一轮妩媚的月亮②晚霞也褪去原有浓重的红艳,变成了浅色的橙黄③西边的太阳渐渐远去④天地间的淡淡的光耀,分不清是沉落红日的余辉或是初升皓月的映照A . ③②①④B . ①③②④C . ①④③②D . ③①④②5. (2分) (2017七下·岳池期中)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 繁星密布,皓月当空,又是一个不眠夜。
人教版新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及答案

我老,15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1【模拟试题】一.知识积累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斟酌()娓娓动听()时髦()河堤()2.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缆()揽()陪()赔()毫()豪()3.解释下列词语。
(l)契约:(2)达观:(3)心安理得:(4)悲天悯人:4.文中引用了不少好句子,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释。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死而后已,不亦远乎?”(4)“无人而不自得。
”5.请指出下列句子所使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
吗?死吗?都不是。
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3)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我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脱?()(4)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6.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语言》是作者接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谈话记录。
7.课文可以分为三个大的段落你认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论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段:从到。
论点:第二段:从到。
论点:第三段:从到。
体。
是哲,莫。
虽独便便。
那大才论点:三个论点间的关系:8.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反复阅读课文,会这种开篇方式的优点想一想:以这种方式开头的文章,你以前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开头作一对比分析。
9.痛苦与快乐,人类永恒的话题,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二.强化阅读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意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贫、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
部编版七年级(下)《第15课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卷(1)

三是③
。道德认识的提高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主要依靠道德修养和道德积累。
从中国伦理道德发展史可以看出,善念之积累对于……个人良好道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
化的作用。
善念不是先天的,亦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在道德教育,环境熏陶和社会实践中逐渐形
成的。善念来源于崇高的信念。我们的信念,是追求真理、追求正义、追求光明、追求
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 梁启超说的话。
二、问题理解
12.(18 分)阅读《最苦与最乐》,完成下列各题
(1)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是:
。
(2)最后一 段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3)“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
了吗?’”这句话写了有些人的反面意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D.坟墓.(mù)
大抵.(dǐ)
心安.理得(ān)
2.(3 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3.(3 分)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 字以内)
四、拓展阅读
14.(20 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常存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念头,有是非之分、正邪之分、善恶之分。善念,是万善之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7.(3 分)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16部编版)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题

快乐是一种能力
(十堰中考)
①西方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有避苦趋乐的本性。现实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快乐,但结果大相径庭。为什么?因为快乐是一种能力。
②能力是成功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实现快乐的能力既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自天而降,只能在社会生活中靠学习、靠思考、靠实践而逐步形成并不断发展提高。这种能力不论是形成过程还是外在表现,都是多方面的,择其要者,主要体现在对人要有宽容心、对事要有辩证脑、对信仰要有钢铁志上。
....
C.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孙中山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
D.时光如梭,22年过去了,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但是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
.....
3.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通过学习梁启超先生的《最苦与最乐》,使我明白了责任的重要性。
B.能否尽到自己的责任,是一个人在生活上拥有幸福的前提。
C.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
D.梁启超先生的苦乐观让我树立了责任。
4.写出下列句子中主要使用的修辞方法。
(1)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
(2)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3)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能躲?()
【材料四】2015年5月12日,尼泊尔再次发生强烈地震。当地商人扎法尔接受记者采访时情绪激动地说:“中国来了很多救援队,有政府的,有民间的,为我们提供药品、医疗设备,并帮助抗震救灾,搜寻遇难者,后来还不断加大防疫的力度。”
(1)仔细探究这四则材料,请提炼出你所获得的信息。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2)(附答案)

15 最苦与最乐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照要求答题。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便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种种责任来缆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
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任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苦痛,也都可以。
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1)给文中加点的字注音。
圣贤.豪杰( ) 悲天悯.人(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改正。
________改为________ ________改为________(3)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摘取原文词句填空。
(1)“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失意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4)人生真正的痛苦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人生最大的快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语段横线处的语句,与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________。
父母对子女有抚养的义务,子女又对父母有赡养之责任;个人对社会有奉献的责任,同时社会也有对个人的责任。
A.我们要做有责任心的人B.人与人之间都要有责任C.责任是无处不在的D.责任常常是双向的4.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有语病,请进行修改。
为贯彻落实“广阅读”行动计划,某中学开展了一次“我与经典”读书活动。
①通过本次活动,使广大师生对阅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②阅读不仅可以提高人的修养,而且能够增长人的知识。
大家热切希望这样的活动能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和最乐》同步练习题

人教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题一、积累运用1.下列划线字读音有错误的是()。
A. 咫尺zhǐ伺候cì驽钝nú 掸衣服dǎnB. 磕头kē脱臼jiù 愤懑mèn 病恹恹yānɡC. 麦秸jiē谄媚chǎn谩骂màn 蹿出来cuānD. 咂摸zā凛冽lǐn拮据jié 雄赳赳jiū2.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有的书咋天看不懂,过些日子再看才懂得:②或者一木书读了前面有许多不懂的地方,读到后面才豁然贯通;③经验证明,有许多书看一遍两遍还不懂得,读三遍四遍就懂得了;④因此,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⑤也有的似乎已经看懂了,其实不大懂,后来有了一些实际知识,才真正懂得它的意思。
A. ①③②③④B. ③①⑤②④C. ④③②①⑤D. ③②①⑤④3.下列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他在哲学上造诣极深,所以才能见仁见智,写出极有价值的论文。
B. 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C. 使用我厂生产的涂料装饰您的居室,使您蓬荜生辉。
D. 这次考试,班上同学们的成绩参差不齐,差别不大。
4.填入下面横线上的一段话,句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他面前是一片壮丽宁静、碧蓝无边的海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远处群山在晨雾中隐现着。
①现出一片片的火焰②涟波反映着融化的太阳③海和淡蓝色的云天相连④在眼光所能看到的远处A. ①②③④B. ④③②①C. ③②①④D. ④②①③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 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B. 我们应该防止类似“三鹿奶粉事件”的情况不再发生。
C.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所提高。
D. 重视课内外阅读,是学好语文的关键。
6.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2020—2021学年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5课《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七下 最苦与最乐 同步练习(答案) 一. 基础知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恩惠.( ) 如释.重负( ) 契.约( ) 监督.( ) 包揽.( ) 悲天悯.人( ) 卸.却( ) 排解.( ) 循.环( ) 达.观失意( ) 仁.人志士( ) 海阔.天空( ) 心安理得.( ) 2.词语解释。 达观: 契: 如释重负: 悲天悯人: 失意: 心安理得: 任重道远: 无入而不自得: 海阔天空: 3.标点符号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 B.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 C.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 D.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4.对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苦”和“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字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地吸引读者。 B.《最苦与最乐》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议论文,作者从责任之未尽与尽,谈人生的最苦与最乐,鼓励人们勇于负责,学习为人处世的正确态度。 C.这篇课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 D.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一字任甫,别号饮冰室主人,现代改良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5.填空。 (1)议论文三要素: 、 、 。论据分为 和 。 论证方式有两种 和 。常见的论证方法有四种: 、 、 、 。议论文的基本结构形式是 。 (2)议论文的语言特点: 6.判断对错,对的打“V”号,错的打“X”号。 (1)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 (2)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 (3)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 (4)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 二.简答题 1.作者认为人生最大的痛苦是什么?
部编语文七年级下册15最苦与最乐 同步练习1

15最苦与最乐同步操练1【模仿试题】一. 常识堆集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缠着()契约()悲天悯人()弄巧成拙()讹诈()斟酌()娓娓悦耳()时髦()河堤()2. 辨字组词。
惠()慧()契()擎()缆()揽()陪()赔()毫()豪()3. 解说下列词语。
(l)契约:(2)豁达:(3)心安理得:(4)悲天悯人:4. 文中引证了不少好语句,请对它们作出恰当的解说。
(l)“如释重负。
”(2)“任重而道远。
”(3)“鞠躬尽瘁,不亦远乎?”(4)“无人而不自得。
”5. 请指出下列语句所运用的是哪种修辞手法。
(l)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落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职责。
()(2)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效果。
()(3)到了长成,职责天然压在我的肩头上,怎么能逃脱?()(4)尽得大的职责,就得大高兴;尽得小的职责,就得小高兴。
()6. 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进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闻名的言语学家。
C.《少年我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谈言语》是作者承受《新闻与成才》杂者采访时的说话记载。
7. 课文能够分为三个大的阶段,你以为该怎样分?并说说各大段的观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榜首段:从到。
观点:第二段:从到。
观点:第三段:从到。
观点:三个观点间的联系:8. 课文用一串排比设问句开篇,重复阅览课文,领会这种开篇方法的长处。
想一想:以这种方法最初的文章,你曾经读过吗?如读过,把你读过的文头抄录在下面,然后和本文最初作一比照剖析。
9. 苦楚与高兴,是人类永久的论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说,往常大众也有许多深入的考虑,对这个论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主意?二. 强化阅览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
失落吗?不是。
老吗?死吗?都不是。
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职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 《最苦与最乐》同步练习 一、基础知识及运用 1、本文选自 ,作者 ,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字 ,号任公,别号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恩惠. 契.约 讹诈.. 斟酌.. 弄巧成拙.
3、解释下列词语。 契约 恩惠 悲天悯人 卸却 4、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失意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老、病、死而不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解释下面句子中的词 ①失意,会使你冷静地反思自责,使你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和弱项,努力克服不足,从而驾驭生命的帆船,乘风破浪,以求一搏,从失意的废墟上重新站起。 失意:__________ ②昨天是今年高考的最后一天,经历了几天紧张拼搏的考生们如释重负,开始设计自己轻松的假期。 如释重负:_______ 6、下列词语中加划线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洗濯(zhuó) 酝酿(niànɡ) 踉踉跄跄(liànɡ) 获益匪浅(fěi) B.霎时(shà) 猝然(cuì) 头晕目眩(xuàn) 忍俊不禁(jìn) C.贮满(chù) 滑稽(jī) 春华秋实(huá) 随声附和(hé) D.雏形(chú) 磅礴(bó) 玲珑剔透(tì) 苦心孤诣(zhǐ)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喧腾 蹂躏 海枯石滥 慧心未泯 B.喑哑 眩耀 芊芊细草 瘦骨嶙峋 C.奢望 弥漫 心旷神怡 窸窣作响 D.静谧 虐杀 闲情逸至 轻飞曼舞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品茶,亦可谓品历史,品文化,一盏佳茗在手,盏中是清淡的龙井,鼻端 的茶香似有若无,思绪慢慢随着汤茶中的涟漪向悠远的中华文明 开来,细细地品,那浸泡在盏中的 茶, 滚滚红尘中偶尔 的一颗散淡的心。 A.缭绕 荡漾 不是 而是 歇息 B.环绕 荡漾 不是 就是 栖息 C.环绕 飘扬 不是 而是 歇息 D.缭绕 飘扬 不是 就是 栖息 9、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近年来,我国各地纷纷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到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B、如果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就会受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C、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理应引起高度重视。 D、任何个人的成绩和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比起来,都不过是沧海一粟....。 10、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B、 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留下了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 C、 自编自演的课本剧在发展个性、引导学生阅读名著,都有一定的作用。 D、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台湾、福建等地的渔民一直登岛从事捕鱼、采药。 11、对下列病句的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我班同学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语序不当,“讨论”和“听取”调换 ) B.通过这次野外学习,使我对自然科学的兴趣更大了。(缺主语,删掉“使”字) C.建国六十年来,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改革。(主谓不搭配,“改革”换为“提高”) D.昨天下午,我等了他整整一小时左右。(前后矛盾,将“整整”改为“足足”) 12、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清风拂过,细纱在空中荡开,又滑下来。②这雨丝,是漓江之畔的苗女刚刚从碧水中拎起的那缕柔柔细细的纱。③然后悄悄洒向扁舟,洒向村落,洒向群山。④她伸展开手臂,轻轻地把细纱挂向云端。⑤春雨如丝。 A.⑤①②④③ B.⑤②④③① C.⑤②④①③ D.⑤①④②③ 13、下面关于修辞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反问) B、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比喻) C、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比喻、夸张) D、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反复) 14、 给文段分一下层次,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②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③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做分为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④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⑤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⑥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15、下面句子表述内容错误的一项是( ) A.课文第一段的中心句是“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 B.课文第四段中引用了孟子和曾子的话,孟子的话引作论据,曾子的话引作论点。 C.课文第四段中“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句中的“他”指代的是仁人志士和诸圣诸佛。 D.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是因为本文是从“最苦”和“最乐”两个侧面来谈“人要尽责任”的道理,“苦与乐”与本文的主要内容“尽责任”关系不大,所以,不以“苦与乐”为题。 16、选出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 ) A.课文《最苦与最乐》选自《饮冰室全集》,作者是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学者梁启超。 B.王力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 C.《少年中国说》不是梁启超的文章。 D.“少年智则中国智”是 梁启超说的话。 17、“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使用修辞手法是( ) A反问 B设问 C排比 D对比 二、问题理解 18、关于人生最苦,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你上如何理解的?
19、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何不同? 20、读完全文后,概括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什么?你对“责任”是怎样看待的? 21、作者说的“海阔天空,心安理得”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 22、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古往今来,许多哲人志士写下了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名言。请你写出这类名言中的任意两句。
23、本文以“最苦与最乐”为题,而不以“苦与乐”为题,为什么?
三、课内阅读 24、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死乃是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②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逃躲,反而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符的一句。
(2)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四、拓展阅读 2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说真诚 ①曾几何时,我们渴望辉煌与成功,富于幻想与憧憬。然而,当岁月为我们的人生之树又增添一围崭新的年轮时,我们却愈来愈感到首先需要的是真诚。因为真诚是火,当心与心之间横着樊篱时,它会焚去所有的阻隔,引导心灵共同拥抱美好与真情;真诚是水,当思想里积起种种难以沟通的障碍时,它会洗去一切误解,在不同的思想之间串流一条理解的小溪。 ②真诚的人坚强自信,乐观向上,在他们眼里,困难是胜利的前奏,失败是成功的信号;真诚的人从善如流,热情大方,生活里平易近人,虚怀若谷,实践中乐于助人,行为高尚;真诚的人嫉恶如仇,崇尚真理,他们是现实生活的清洁工,又是良好社会秩序的交通警;真诚的人潇洒自在,人格高尚。真诚像春天的明媚阳光,即使有的地方普照不到,也会把温暖辐射到那里。 ③缺乏真诚,心灵里会生长芥蒂与隔膜,人与人之间无法沟通。没有真诚,生活会失去美好,变得虚伪与沉重,社会里也将失去纯真与同情。向往真诚而不知其内涵的人,将永远无法做到真诚。只知真诚却在行动上另是一套的人,只是在关键时期用它来伪饰自己的言行。人云亦云、随波逐流不是真诚,固执己见、独断专行也不是真诚。真诚需要望我,需要付出,只有思想上达到并保持一种毫无顾虑、毫无压抑的至高、至善的境界时,方能自然流露真诚。这犹如青春对于人生,只有心中的“天线”不断从天上人间接收美好、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号,才能青春永驻,风华长存。哪怕古稀高龄还能年轻,因为他思想达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④真诚就要把心胸扩展,把虚伪斩断,让非分的欲望、灰色的思想一起付之流水,从而多一点善心美意,多一些热情奉献。就像杜甫身居陋室,喊出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就像范仲淹,胸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心。而今有多少人,虽然很会使用“外交辞令”,却令人一眼看穿其虚假的本质;又有多少人,虽然拥有太多的钱财,却不能买到一丝真诚。人们终于明白,真诚金钱不换,真诚巧语难当。 ⑤真诚是理想里的一朵白云,真诚是生活中的一泓清泉,真诚是感情里的一支劲歌,真诚是奋斗中的一叶风帆。 ⑥恪守真诚,它会帮我们创造金色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