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讲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县域经济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的必要性

2005-7-12

“国家之强,在于州县。”我国自秦代以降,在行政管理上就实行郡(州、道、省)县两级管理体制,县不仅作为一级行政机关,还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区域,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从目前来看,县作为国家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它在国家行政管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承上启下、沟通城乡、总揽农村的战略地位日益突出。特别是在经济方面,县域经济是经济社会结构中比较完善、相对独立的基本单元,县域经济发展了,全局经济就会发展,县域经济取得新突破,必然推动全局经济再上新台阶。推而广之,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整个国家发展的前提之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县域经济承上启下,是“五个统筹”的最直接操作平台,是影响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一定要充分认识县域经济的重要地位和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意义:

一、县域经济是富民强国的基石,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根据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心的统计数字,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除外),全国县域人口达9.16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9%;全国县域陆地国土面积88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的94%;全国县域经济GDP为6.45万亿人民币,占全国GDP的55.15%。同时,县域经济的主体是农村、农业和农民,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支柱。只有县域经济发展了,农业的基础地位才能巩固,农民收入才能提高,农村社会才能稳定。

二、发展县域经济,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环节。党的十六大提出“壮大县域经济”的号召,发展县域经济是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可以说,我国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诸多问题的症结,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滞后;县域经济上不去,就摆脱不了困难的局面。县域经济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突破口,只有加快和搞好县域经济的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别,才能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才能有利于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才能最终解决困扰我们的“三农”问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涉及到“三农”问题的方方面面,而且需要从体制上、机制上、政策上进行深入改革和调查。当前,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形势的变化,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面临不少困难,一些深层次问题也逐渐显现,如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发展环境不十分宽松、人的因素制约、城镇建设进程缓慢、“三农”问题困扰、生态环境与发展不协调、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等,这些问题有的带有普遍性,有的带有特殊性,需要实际工作者和专家学者深入研究。

既然县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在推动全局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那么,作为一县之长的县委书记和县长,自然就肩负重任,不仅是领导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行政负责人,而且更应该是发展县域经济社会的行家里手,更应该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干家。不坚持科学发展观,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县域经济发展是盲目的发展,同样,任何好的理论和思路,都应该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挥

作用。

作者:王清光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05年7月11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