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项羽成语故事1:取而代之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汉语成语是在中国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中逐渐产生的一种精练的语言文化系统,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观察、累积的结晶,那么与项羽有关的成语典故有哪些呢?下面是店铺为您整理的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篇一:取而代之项籍小的时候因为项梁的官司,随之逃到吴中郡。
秦始皇游览会稽郡渡浙江时,项梁和项籍一块儿去观看。
项籍说:“那个人,我可以取代他!”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项梁急忙捂住他的嘴,说:“不要胡说,要满门抄斩的!” 但项梁却因此而感到项籍很不一般。
项籍身高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很惧怕他了。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篇二: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209年9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篇三:破釜沉舟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
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
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项羽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
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
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
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
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
关于项羽的成语典故篇四:作壁上观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项羽在漳河之滨孤军作战抗击秦军,在赵国要求下,诸侯国军队也兵临巨鹿城下。
项羽故事典故成语

项羽故事典故成语1.破釜沉舟项羽跟秦兵打仗,过河后把锅都打破,船都弄沉,表示不再回来(见于《史记·项羽本纪》)。
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干到底。
2.霸王别姬戏曲剧目。
秦代故事戏。
叙刘邦与项羽相约以鸿沟为界,各自罢兵。
韩信用计使项羽进兵,又在十里山布下十面埋伏,将项羽困于垓下。
项羽在营中听见四面的汉军都唱著楚人的歌曲,以为楚军都已降汉,乃与爱妾虞姬饮酒作别。
后虞姬自刎。
3.四面楚歌楚:古代楚国。
四周都是楚人的歌声。
比喻四面受敌,孤立无援,陷入绝境。
4.取而代之取:夺取。
代:代替。
原指夺取别人的权位而代替他。
现泛指用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5.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
6.先发制人指争取主动,先动手来制服对方。
7.江东父老江东:古指长江以南地区。
指家乡的父老兄弟。
8.作壁上观人家交战,自己站在营垒上观看。
比喻坐观成败,不给予帮助。
9.项庄舞剑后用来比喻言行表现与真实企图不一致,别立名目暗藏或暗示对某种人事的攻击和胁迫;殷勤的表面后面隐藏着杀机10.沐猴而冠沐猴(猕猴)戴上帽子扮人。
比喻表面上装扮得像个人物,实际并不像。
11.力能扛鼎扛:用双手举起沉重的东西;鼎:三足两耳的青铜器。
形容气力特别大。
亦比喻笔力雄健。
12.背水一战背:背向。
水:指江河。
背水:背后是水,表示后面没有退路。
比喻和对方决一死战。
13.妇人之仁仁:仁慈。
施小惠而不识大体。
比喻姑息少决断。
14.所向披靡所向:风吹到的地方。
披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
凡是风吹到的地方,草木都随风倒伏。
比喻力量强大,所到之处,什么也阻挡不了。
也作“所向皆靡”。
项羽之死

一、分析讲解文章内容
第一段: 第一段:写“垓下被围”的困境 垓下被围”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慷慨悲歌 主要情节:四面楚歌 慷慨悲歌
惊——起——饮——歌——泣 起 饮 歌 泣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多愁善感 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
第二段:写垓下突围、 第二段:写பைடு நூலகம்下突围、被困东城
主要情节: 主要情节:
直夜溃围——绐陷大泽 绐陷大泽——决意快战 直夜溃围 绐陷大泽 决意快战
课前探究:讲述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 课前探究:讲述有关项羽的成语故事(一)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 最有气魄的一句话-----<取而代之>注:秦始皇耀武扬威四 ----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 大丈夫当如是也。 处巡游,刘邦看了羡慕,说:“大丈夫当如是也。”项羽看 了藐视, 彼可取而代之。 了藐视,说:“彼可取而代之。” 最果断的战略------ 先发制人> ------< 最果断的战略------<先发制人> 注:项羽与叔叔项梁在选 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果 择灭秦时机时,提出“先发制人,后则为人所制”战略, 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断杀死秦将举兵起义。 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 破釜沉舟> -----< 最能体现视死如归决心的一次战斗-----<破釜沉舟>注:与 秦兵作战, 悉引兵渡河 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 悉引兵渡河, 秦兵作战,“悉引兵渡河,皆沉舟,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 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以破秦军”。 于是以破秦军” 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于是以破秦军 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注:楚霸王火烧咸阳宫。 最有名的一把火-----<付之一炬> 楚霸王火烧咸阳宫。 ----最想显“ 的典故------ 衣锦还乡> ------< 最想显“阔”的典故------<衣锦还乡>注:灭秦后有人劝项 羽定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羽定都关中,项羽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谁知之 者!”,于是衣锦还乡了,定都彭城(今徐州)。 ,于是衣锦还乡了,定都彭城(今徐州)。
楚汉之争中的成语典故

前两天又翻出史记看了看楚汉之争,发现里边的成语典故不是一般的多啊。
网上也有人整理过,我本来想再加点故事背景,按时间线捋捋就好……然后发现工程量还挺大。
从项羽本纪开始,成语和典故就有二十个左右。
取而代之、拔山扛鼎、先发制人、作壁上观、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锦衣夜行、沐猴而冠、一决雌雄、楚河汉界、养虎为患、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些成语和典故里面,能看到西楚霸王的生平。
其中有个细节很有趣,表格里放不下,在正文里说说吧。
那是有关于 “一决雌雄” 这个成语的故事。
那会儿已经是楚汉对峙的光景了,项羽遥望刘邦,许多年的岁月从他们的目光中浩荡流逝,他这才发现,对面那个曾经与他结拜的大哥,是他一生的敌人。
项羽说,天下狼烟不止,都是因为你我二人为敌,不如决一生死,莫让天下人受苦。
刘邦:???刘邦:当我白痴啊,我打得过你吗!然后刘邦就开始派人,派战将与项羽的战将单挑。
只是刘邦这厮比较无赖,还埋伏了神箭手放在城头,冷不丁就射死对面的高手。
项羽:???项羽恼了,好不容易把刘邦当对手,这厮一点贵族气质都没有。
项羽不顾手下人的阻拦,亲自下场了。
这或许正是刘邦所期待的,倘若能一箭射死项羽,那该有多好啊。
当时神箭手还不知道对面的来将是谁,他只是按部就班的张弓搭箭,瞄得贼准。
战场上卷起黄沙,项羽似有所觉,猛地抬头一瞪,目光里仿佛射出电光,笔直刺向神箭手。
神箭手当场吓尿。
溜了溜了溜了,不敢射不敢射。
汉军得知这个消息,刘邦一拍城头:必项羽也!然后刘邦屁颠屁颠跑去确认,然后刘邦被项羽埋伏的射手一箭射伤。
刘邦:???刘邦:卧槽!你丫学坏了!倘若不知道历史的结局,或许我们每次看到这里,都会会心一笑。
我们会想,这可是项羽啊,拔山扛鼎,单杀近百人还破釜沉舟威震诸侯,三万打了五十六万,又有什么能打败他呢?可惜我们知道那个结局。
我们知道避开项羽之后,那个名叫韩信的执戟郎在后方战场上所向无敌,最后带着诸侯联军,十面埋伏缺粮的西楚霸王。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成语故事_取而代之

据《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名籍,是战国时楚国名将项燕的后代。
项羽身长八尺有余,力大能举铁鼎,才气超人,他的家乡吴地的子弟都畏惧他。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出游全国,巡行到会稽郡,路过吴中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都去看热闹。
项羽看见秦始皇的仪仗队伍那样威严盛大,便说:“我可以取而代之!”意思是说,我也可以做皇帝。
项梁忙掩住了项羽的嘴,说:“不要胡说!这可是要灭族的啊!”当时项羽才二十岁左右。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等九百余人在大泽乡起义,项羽就和叔父项梁起而响应,经多年征战,终于同刘邦等一道推翻了秦朝统治。
项羽生性暴烈、凶悍骄横,灭秦后即分封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后终因众叛亲离,四面楚歌,兵败垓下,自刎身亡。
少年时“取而代之”的宏言也随之化作泡影!
“取而代之”这个成语现用来表示夺取别人的地位、权力而代替他,也泛指用一个事物代替另一个事物。
关于项羽的四字成语典故大全

关于项羽的四字成语典故大全取而代之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项羽小时候,秦始皇五十岁那年巡游东南,祭祀完大禹陵后率众经过浙江吴中回咸阳,街道两旁挤满了观看的人,项羽和叔父响亮也一起去看热闹,当项羽看到秦始皇车辆驶过的盛况时,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
那时候的项羽就志存高远的●破釜沉舟这个应该是项羽最有名的一个故事了吧,大概就是秦国攻打赵国,赵国向楚国求助,楚王派项羽带二十万大军支援,他带领主力大军过了河以后就让将士们带上三天的干粮,然后就把锅碗都砸了,把船凿沉,跟将士们说:我们就是“破釜沉舟”有进无退了,三天之内一定要打败秦军。
他这样做大大的鼓舞了士气,真的把秦军打得落败而逃。
从此他也大名远扬了!●先发制人秦朝末年的时候,为了反抗暴政,各地人民纷纷起义。
当时有个叫殷通的会稽郡守也想趁机推翻秦朝,所以就请来当时在吴国避难的项梁和项羽叔侄俩人共商大事。
项梁和项羽在当地很受百姓的敬仰。
项梁认为各地义军纷纷起义,这热乎劲上正是消灭秦国的最好机会,先发动起义的人就可以得到先机,所以赶早不赶晚,应该早动手。
可是,殷通性格有点懦弱,项梁觉得难成大事,于是就叫项羽把他杀死,并收服了他的部下。
然后,他又不断征集人马,壮大军队,并且打出灭秦的旗号。
后来项羽成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西楚霸王了。
●暗度陈仓这个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以后,把刘邦安排到了荒凉的巴蜀,立为汉王。
张良就又给刘邦出主意了,不过话说这个张良真的是应该多领点俸禄,这一天天的给刘邦出了多少好点子。
张良建议刘邦,在巴蜀养精蓄锐,等待合适的机会再挥师干掉项羽。
韩信便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
陈仓是刘邦进入关中的必经之地,两地之间有险山峻岭阻隔,又有雍王章邯的重兵把守。
刘邦便按照韩信给他的计策派了最信任的大将——樊哙带领一万人去修五百里栈道,并以军令限他一月内修好。
这样浩大的工程就是三年也不可能完成。
就是利用这一点来,迷惑麻痹了陈仓的守将。
刘邦的精锐部队顺着无人知晓的小道翻山越岭偷袭了陈仓,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从此拉开了刘邦开创汉王朝事业的大幕。
与项羽有关地成语-32个故事-大全

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无颜见江东父老、破釜沉舟、作壁上观、称王称霸、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楚河汉界、沐猴而冠、拔山盖世、取而代之、楚河汉界、妇人之仁、背水一战、破釜沉舟等等,另外还有一些与之有关的成语。
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本章我们辑录了与项羽有关的32个成语,配以32个成语故事,从另一个角度,凸显项王的武圣本质。
一、项羽事迹演化而成的成语及故事1.万人敌【解释】指兵法,也可指勇力可敌万人。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成语故事】项籍年轻时,学习文字知识没学成,就去学剑,又没学成。
项梁很生他的气。
项籍说:“学文字能够记写自己的名姓就行了,学剑只能对抗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万人敌’。
”于是项梁就教项籍兵法。
项籍很高兴,略微知道其中的意思,又没学完。
项梁曾经因罪案受牵连,和项籍一起逃到吴中郡。
吴中郡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比不上项梁。
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大的丧葬事宜时,项梁经常做主办人,并暗中用兵法部署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来了解他们的才能。
项籍身高八尺多,力量能举起大鼎,才气超过常人,即使是吴中的子弟,全都畏惧项籍了。
项羽学剑不成,却成了中国五千年公认第一的猛将;学兵没有学完,却成了战无不胜的军事奇才,所谓的“兵仙”韩信,在楚汉相争四年中一直不敢与其正面交锋,最后该下一役,在楚军无援军、无冬衣、无粮草、无归路的情况下,以60万大军围歼10万楚军,才将项羽主力击溃。
项羽不学的是僵死的知识,他爱研究的是实用的兵法。
2.取而代之【解释】指夺取别人的地位而由自己代替。
现也指以某一事物代替另一事物。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项羽成语故事1:取而代之
关于项羽成语故事1:取而代之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游经过会稽(今江苏苏州),项羽也随众人前往观看。
观望中,项羽不禁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也。
”只此一语,就表现出项羽的宏伟大志和英雄气概。
关于项羽成语故事2:先发制人陈胜起义后,会稽太守殷通也想乘机反秦,他于公元前 209 年 9 月召见项羽时说:“现在是灭秦的好时机。
我听说先发制人,后发则被人所制,我想和你早点共同起兵。
”
出身贵族的项羽岂肯委身于人下,按照计划,项羽杀死了声称“先发制人”的殷通,收集了他的部下,公开树起了起义大旗。
关于项羽成语故事3:以一当十公元前 208 年,秦将章邯指挥秦军主力合围巨鹿,项羽率兵前往解救。
为了表现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心,项羽带领全部军队渡过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项羽率军断秦军粮道,与秦军进行了九次激烈的较量,“楚战士无不以一当十”。
秦损兵折将,项羽乘胜追击,逼使章邯率其残部投降。
关于项羽成语故事4:作壁上观秦朝末年,项羽与叔父项梁起兵反秦,推举楚怀王之孙为楚王,军威大震。
已被秦朝灭亡的赵、魏、燕、韩诸国,也伺机复国,与楚王结盟反秦。
项梁率军接连取胜,秦二世胡亥急遣大将章邯统领大军镇压。
定陶一战,楚军大败,项梁战死。
章邯遂挥师攻赵,围困赵王于巨鹿。
赵王向楚王紧急求救。
楚王以宋义为主将,项羽为副将,率师援赵。
宋义力图避开秦军锋芒,保存实力。
楚军开抵安阳,竟一驻四十六天,只待秦赵厮杀两败俱伤,才挥戈出击。
这就急煞项羽。
他几番催促宋义渡河作战,都被拒绝。
宋义甚至说:"冲锋陷阵,我不如你;筹谋划策,则你不如我。
"
项羽一怒之下,杀了宋义号令全军,并报告楚王。
楚王命项羽为主将。
项羽亲率全军渡过漳水,旋即"破釜沉舟",每人只发三天干粮,与秦军决一死战。
此时,集结在前线的已有十几支各地援赵部队。
各路援军见秦军势大,都固守营寨,不敢轻易出战。
楚军一到,立即发动猛攻。
一场恶战,杀声震天。
楚军将士似出山猛虎,以一当十,直杀得秦军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各路援军在自己营垒上看到了这一壮观场面。
楚军大捷,项羽从此成为各路反秦部队的领袖。
一到战场,楚军便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雷不及掩耳的行动,把秦军包围起来。
项羽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楚军个个勇猛杀敌,一以当十,九战九捷,大败秦军,俘获秦将王离,杀死秦副将苏角,迫使秦副将涉间自杀,解了巨鹿之围。
在项羽军与秦军激战时,各路诸侯援军却缩在壁垒上观看,不敢参战。
战斗结束后,项羽召集援军将领,他们「入辕门,皆膝行而前,莫敢仰视」。
项羽成了诸侯军的统帅。
看了关于项羽成语故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