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层物理
油层物理教学课件

达350-450亿立方米;从中东、非洲进口原油(含国外经营)
2000-3000万吨。为此,需要规划建设相应的输油、输气国 际管线,开通从俄罗斯西西伯利亚、远东地区至中国,以及
未来中东—土库曼斯坦至国内的油气供应战略主渠道。
三、油层物理的研究内容
颗粒 实体 岩石 胶结物 油层 孔隙(空隙) 流体:油-水、气-水、油-气-水
海洋石油总公司原油生产正处于上升期,1996年产油 量已达1500万吨,预计本世纪末仍可保持在1500万吨左 右。2001-2010年预计可新增探明储量10亿吨左右,2010 年原油产量可达2000万吨左右。这样,2010年全国原油
产量大致可达17000~19000万吨。
中国陆上油田的主体是60-70年代投入生产的,进入80 年代以后油田普遍进入高含水采油期,依靠加密钻生产井才 维持产量的稳定。1981-1995年期间通过钻加密井所增加的 可采储量占新增可采总储量的46.2%;其新建生产能力占新 建总生产能力的53.8%。
1桶(bbl)=0.158988m3
至1995年底,全国已发现油田454个,其中海域24个, 已投入开发油田342个,其中海域16个。
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已投入开发油田320个,动用石油
地质储量129.57亿吨,其中可采储量43.11亿吨,最终采收
率33.3%;各类井共有103423口,其中,采油井72255口,注
1933年,美国人G.H.法奇等人首先进行了油层物 理方面的研究,研究了流体性质和测试技术; 1934年,R.D.乌索夫和M.马斯盖特等在达西定律 基础上研究了测量岩样渗透率的方法;
1935年,R.J.薛尔绍斯研究了井底取样器和测量 样品物理性质的方法。测量项目包括:压力-体积 -温度之间的关系,饱和度、饱和压力、油中的溶 解气量、原油由于气体的分离而导致的伸缩等。
油层物理

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一节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1.油气藏烃类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1.1 石油的化学组成 石油=烷烃+环烷烃+芳香烃+少量烃类的氧、硫、 氮化合物。 其中:CnH2n+2最多。 原油中的胶质、沥青质:是高分子杂环烃的氧、硫、 氮化合物。 对原油的颜色、密度、粘度影响较大。 油井中的蜡=石蜡+原油+胶质沥青质+泥沙 含蜡量越高,结蜡温度越高,凝固点越高。
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一节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3.单、双、多组分体系的相图 ⑶单组分烃P-T相图的特点
①单一上升的曲线(饱和蒸气压线); ②曲线上方为液相区,右下方为气相 区,曲线上任意点为两相区; ③C点为临界点,是两相共的最高压力 和最高温度点。 ④随分子量的增加,曲线向右下方偏 移。
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2. 相态方程
第二节 油气系统的溶解与分离
用途:可以从数量上确定某一压力、温度下从油中分出的油、气量 的多少及油、气组成;判断油气藏的相态。
2.1 推导:
混合物组成已知,且 在某一压力温度下达到 平衡:
第二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2. 相态方程
第二节 油气系统的溶解与分离
第一章 储层流体的物理特性
第一节 油气藏烃类的相态特征 3.单、双、多组分体系的相图 ⑵单组分烃p-v相图的特点
随温度升高,由气→液时, 体积变化减小; 临界点C处:由气→液,体 积没有明显的变化。
临界点处:气、液的一切性 质(如密度、粘度等)都相同 。其压力、体积、温度记为: Pc、Vv、tc。 当t>tc时,气体不再液化。
取1mol油气混合物,使其在 某一温度t、压力p下达到平衡:
油层物理学

1、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2、油气分离:当油气压力降低到油藏饱和压力时,油气体系就出现气液两相。
天然气从石油中分离的方式通常有接触分离、多级分力、微分分离。
接触分离(又称闪蒸分离、一次脱气)是指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瞬时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相平衡的过程。
多级分力(又称多级脱气)是指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的压力的脱气方法。
5微分分离(又称微分脱气)在微分分离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即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微分分离的级数远大于多级分离的级数。
3、压缩因子:物理意义为在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反映了相对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压缩的难易程度。
4、底层油体积系数:(又称原油地下体积系数)是指原有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5、等温压缩系数:是指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表示地层油的弹性大小。
6、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空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7、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体系中某组分的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也称平衡比。
8、两相体积系数:是指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9、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指被工作剂趋洗过的地层中被滞留或闭锁在岩石空隙中的油。
储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0、一次采油,是指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
天然能量驱有:弹性驱(主要驱油能量为含油区岩石及液体的弹性能)、天然水驱(主要驱油能量为露头水柱压力)、气驱(主要驱油能量为气顶的膨胀能)、溶解气驱(主要驱油能量为溶解气的膨胀能)和重力驱(原油自身重力)11、二次采油,是指用注水的方法弥补采油的亏空体积,补充地层能量进行采油的方法。
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学1、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2、油气分离:当油气压力降低到油藏饱和压力时,油气体系就出现气液两相。
天然气从石油中分离的方式通常有接触分离、多级分力、微分分离。
接触分离(又称闪蒸分离、一次脱气)是指使油藏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瞬时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相平衡的过程。
多级分力(又称多级脱气)是指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的压力的脱气方法。
5微分分离(又称微分脱气)在微分分离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即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微分分离的级数远大于多级分离的级数。
3、压缩因子:物理意义为在给定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实际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与理想气体所占有的体积之比,反映了相对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压缩的难易程度。
4、底层油体积系数:(又称原油地下体积系数)是指原有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5、等温压缩系数:是指在等温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体积随压力的变化率,表示地层油的弹性大小。
6、相对渗透率:是指岩石空隙中饱和多相流体时,岩石对每一相流体的有效渗透率与岩石绝对渗透率的比值。
7、平衡常数:是指在一定压力和温度条件下,气液两相处于平衡时,体系中某组分的气相和液相中的分配比例,也称平衡比。
8、两相体积系数:是指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9、残余油饱和度:残余油是指被工作剂趋洗过的地层中被滞留或闭锁在岩石空隙中的油。
储层岩石孔隙中残余油的体积与孔隙体积的比值称为残余油饱和度。
10、一次采油,是指依靠天然能量开采原油的方法。
天然能量驱有:弹性驱(主要驱油能量为含油区岩石及液体的弹性能)、天然水驱(主要驱油能量为露头水柱压力)、气驱(主要驱油能量为气顶的膨胀能)、溶解气驱(主要驱油能量为溶解气的膨胀能)和重力驱(原油自身重力)11、二次采油,是指用注水的方法弥补采油的亏空体积,补充地层能量进行采油的方法。
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学
油层物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内油气勘探开发的专业科学,是油气勘探前期重要科学基础,具有技术指导作用。
油层物理学侧重于研究地球深层物理现象以及影响油气勘探开发的构造岩性、地层、地层变形、岩石物理性质等自然因素,注重考虑构造活动的影响,在物理、化学、地质等科学知识的基础上阐述作用规律,以及油藏建立等等,是油气勘探开发科学的很重要的一种技术和技术理论相结合的独特科学。
从事油层物理学研究的人们,要掌握地球构造、地层类型及性质、岩石圈变形运动等构造相关的变形地质地球物理理论,对构造活动的影响进行正确认识与估计;要掌握岩石物理学与化学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研究油气的意外现象、油气的流动性特征及控制因素、油层失效破裂等油层物理学现象;要掌握地球电磁学、地热学等技术,运用地球物理方法研究油藏类型、油气主控等方面的知识;还要掌握地质调查技术与钻探技术等等方面的工作,可以在实际油气勘探开发中灵活运用。
为提高实际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益,还需要结合现代计算机、大数据等技术,按照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学习和研究不容忽视的油层物理学的力学特征上的影响,研究资源有限的油层物理学研究方法,更好的帮助人们解决产油难题。
(完整版)油层物理

(完整版)油层物理油层物理第⼀章()⼀、掌握下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1. 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不同颗粒的重量占岩⽯总重量的百分数。
2. 不均匀系数:累积分布曲线上累积质量6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60 与累积质量1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10。
3. 分选系数:⽤累积质量20%、50%、75%三个特征点将累积曲线划分为4 段,分选系数S=(d75/d 25)^(1/2)4. 岩⽯的⽐⾯(S、S p、S s):S:单位外表体积岩⽯内孔隙总内表⾯积。
Ss:单位外表体积岩⽯内颗粒⾻架体积。
Sp:单位外表体积岩⽯内孔隙体积。
5. 岩⽯孔隙度(φa、φe、φf):φa:岩⽯总孔隙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φe:岩⽯中烃类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φf:在含油岩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空隙体积与岩⽯总体积之⽐。
6. 储层岩⽯的压缩系数:油层压⼒每降低单位压⼒,单位体积岩⽯中孔隙体积的缩⼩值。
7. 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地层压⼒每降低单位压降时,单位体积岩⽯中孔隙及液体总的体积变化。
8. 储层岩⽯的饱和度(S0、S w、S g):S0:岩⽯孔隙体积中油所占体积百分数。
S g;孔隙体积中⽓所占体积百分数。
S w:孔隙体积中⽔所占体积百分数9.原始含油、含⽔饱和度(束缚⽔饱和度)S pi、S wi :s p i :在油藏储层岩⽯微观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油、⽓、⽔体积与对应岩⽯孔隙体积的⽐值。
S wi: 油层过渡带上部产纯油或纯⽓部分岩⽯孔隙中的⽔饱和度。
10. 残余油饱和度:经过注⽔后还会在地层孔隙中存在的尚未驱尽的原油在岩⽯孔隙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1. 岩⽯的绝对渗透率:在压⼒作⽤下,岩⽯允许流体通过的能⼒。
12. ⽓体滑脱效应:⽓体在岩⽯孔道壁处不产⽣吸附薄层,且相邻层的⽓体分⼦存在动量交换,导致⽓体分⼦的流速在孔道中⼼和孔道壁处⽆明显差别13. 克⽒渗透率:经滑脱效应校正后获得的岩样渗透率。
14. 达西定律:描述饱和多孔介质中⽔的渗流速度与⽔⼒坡降之间的线性关系的规律。
(完整版)油层物理

油层物理第一章()一、掌握下述基本概念及基本定律1. 粒度组成:构成砂岩的各种大小不同颗粒的重量占岩石总重量的百分数。
2. 不均匀系数:累积分布曲线上累积质量6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60 与累积质量10%所对应的颗粒直径d10。
3. 分选系数:用累积质量20%、50%、75%三个特征点将累积曲线划分为4 段,分选系数S=(d75/d 25)^(1/2)4. 岩石的比面(S、S p、S s):S: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孔隙总内表面积。
Ss: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颗粒骨架体积。
Sp: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孔隙体积。
5. 岩石孔隙度(φa、φe、φf):φa:岩石总孔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φe:岩石中烃类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φf:在含油岩中,流体能在其内流动的空隙体积与岩石总体积之比。
6. 储层岩石的压缩系数:油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力,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体积的缩小值。
7. 地层综合弹性压缩系数:地层压力每降低单位压降时,单位体积岩石中孔隙及液体总的体积变化。
8. 储层岩石的饱和度(S0、S w、S g):S0:岩石孔隙体积中油所占体积百分数。
S g;孔隙体积中气所占体积百分数。
S w:孔隙体积中水所占体积百分数9.原始含油、含水饱和度(束缚水饱和度)S pi、S wi :s p i :在油藏储层岩石微观孔隙空间中原始含油、气、水体积与对应岩石孔隙体积的比值。
S wi: 油层过渡带上部产纯油或纯气部分岩石孔隙中的水饱和度。
10. 残余油饱和度:经过注水后还会在地层孔隙中存在的尚未驱尽的原油在岩石孔隙中所占的体积百分数。
11. 岩石的绝对渗透率:在压力作用下,岩石允许流体通过的能力。
12. 气体滑脱效应:气体在岩石孔道壁处不产生吸附薄层,且相邻层的气体分子存在动量交换,导致气体分子的流速在孔道中心和孔道壁处无明显差别13. 克氏渗透率:经滑脱效应校正后获得的岩样渗透率。
14. 达西定律:描述饱和多孔介质中水的渗流速度与水力坡降之间的线性关系的规律。
【油层物理】油层物理

一.定义1.临界点:单组分物质体系的临界点是该体系两相共存的最高压力和最高温度。
2.泡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液相中分离出第一批气泡时的压力(或温度)。
3.露点:是指温度(或压力)一定时,开始从气相中凝结出第一批液滴时的压力(或温度)。
4.接触分离(闪蒸分离):指使油气烃类体系从油藏状态变到某一特定温度、压力,引起油气分离并迅速达到平衡的过程。
特点:分出气较多,得到的油偏少,系统的组成不变。
5.多级分离::在脱气过程中分几次降低压力,最后达到指定压力的脱气方法。
多级分离的系统组成是不断发生变化的。
6.微分分离:在微分脱气过程中,随着气体的分离,不断地将气体放掉(使气体与液体脱离接触)。
特点:脱气是在系统组成不断变化的条件下进行的。
7.地层油的溶解汽油比:把地层油在地面条件进行(一次)脱气,分离出的气体在标准条件(20度0.101MPa)下的体积与地面脱气原油体积的比值。
定义2:1m3的地面脱气油,在油藏条件下所溶解的气体的标准体积。
8.地层油相对密度:地层温度压力条件下的元有的相对密度(=地层条件下油密度/4度的水密度)。
“原油相对密度”--表示地面油相对密度。
9.地层油的体积系数:原油在地下的体积与其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
10.地层油的两相体积系数:油藏压力低于泡点压力时,在给定压力下地层油和其释放出气体的总体积与它在地面脱气后的体积之比11.地层油的等温压缩系数:在温度一定的条件下,单位体积地层油随压力变化的体积变化率(P>Pb)12.地层水的矿化度:表示地层水中无机盐量的多少,mg/L13.地层水的体积系数:在地层温度、压力下地层水的体积与其在地面条件下的体积之比。
14.地层水的压缩系数:在地层温度下,单位体积地层水的体积随压力变化的变化率15.地层水的粘度:反应在流动过程中水内部的摩擦阻力。
16.渗透性:岩石中流体可以在孔隙中流动的性质。
17.绝对渗透率:渗透率仅与岩石自身的性质有关,而与所通过的流体性质无关,此时的渗透率称为岩石的绝对渗透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种不同基准体积的比面之间的关系Sp >Ss>Sb。
(正确)18.绝对渗透率在数值上等于克氏渗透率。
(正确)20.油藏总弹性能量中流体弹性能量一定大于岩石骨架的弹性能量。
(错)1-3 若S f、S p、S s分别为以岩石的外表体积、孔隙体积、骨架体积为基准面的比面,则三者的关系为 psf 。
1-6 随地层压力下降,岩石孔隙体积将收缩,地层流体体积将膨胀。
1-7 若Cf 、C、Cw分别为岩石、地层油、地层水的压缩系数,则三者的关系为 owf1-8 若T1、T2、T3分别为蒸馏法、干馏法、离心法测定流体饱和度的测试温度,则三者的关系为 213 。
1-17 在饱和煤油法测岩样孔隙度时,若W1、W2、W3分别为干岩样在空气中、饱和煤油后岩样在空气中、饱和煤油后岩样在煤油中的重量,γ为煤油重度,则012γWW-、032γWW-分别为孔隙体积,外表体积1-4.什么叫油藏综合弹性系数?答:在地层温度下,当压力每变化单位数值时,单位外表体积岩石内所排出的流体体积。
即LbTb*CC)PV(V1Cφ+=∆∆=排出液(1/MPa)1-20.什么叫等效渗流阻力原理?答:指在几何条件流体性质,流动压差等相同的情况下,若岩石模型与真实岩石具有相同的渗流阻力,则通过两者的流量也应相等。
克氏渗透率:在不同压力下用气体测岩石渗透率时,可作出渗透率与入口压力倒数关系曲线,外推1/p时的渗透率,则通过两者的流量也应相等。
1-1.由实验测得某一砂岩的孔隙度为23%和以岩石外表体积为基准的比面为950cm2/cm3,试估算该砂岩岩样的渗透率(τ分别取1和1.4)解:由题意知:φ=23%, Sb=900cm2/cm3,τ=1和1.4由8223102⨯=bSKτφ,有当τ=1时,8223109501223.0⨯⨯⨯=Kτ=0.674(μm2)当τ=1.4时,8223109504.1223.0⨯⨯⨯=Kτ=0.344(μm2)所以,该砂岩岩样渗透率,当τ取1时为0.674μm2,τ取1.4时为0.344μm2。
1-2.已知一干岩样重量为32.0038g,饱和煤油后在煤油中称得重量为22.2946g,饱和煤油的岩样在空气中称得重量为33.8973g,求该岩样的孔隙体积,孔隙度和岩样视密度(煤油重度为0.8045g/cm3)解:由题意知,干岩样重量W1=32.0038g,饱和煤油后在煤油中重量W2=22.2946g,饱和煤油岩样在空气中重W3=33.8973g ρ煤油=0.8045g/cm3,则有:岩样外表体积)(4223.148045.02946.228973.33323cm WWVb=-=-=煤油ρ岩样孔隙体积)(3536.28045.00038.328973.33313cm W W V p =-=-=煤油ρ%3.16%1004223.14356.2V V b p =⨯==φ )/(2191.24223.140038.3231cm g V W b b ===ρ1-3.已知一岩样含油、水时总重量为6.554g ,经抽提烘干后重量为6.0370g ,抽提时所得水体积为0.3cm 3,由煤油法测量岩样的孔隙度为0.25,设岩样视密度为2.65g/cm 3,原油重度为0.8750g/cm 3,水的重度为1g/cm 3,试求此岩样的含油、含气、含水饱和度各为多少?解:由题意知,岩样总重量W 1=6.5540g ,干岩样重量W 2=6.0370g ,岩样视密度ρb =2.65g/cm 3,V w =0.3cm 3,φ=0.25,ρ0=0.8750g/cm 3,ρw =1g/cm 3由b p V V =φ,有b p V V φ= 而b b V W 2=ρ,则b b WV ρ2= 所以)(5695.065.20370.025.032cm W V b p =⨯=⋅=ρφw w W W W W W W νρ⋅--=--=21210水 )(217.03.010370.65540.6g =⨯--=)(248.08750.0217.03000cm W V ===∴ρ %55.43%1005695.0248.000=⨯==∴p V V S%68.52%1005695.03.0=⨯==p w w V V S%77.3%68.52%55.43110=--=--=w g S S S1-6.已知某一低饱和油藏中含束缚水24%,并分析得油、水和岩石压缩系数分别为C 0=70⨯10-5 1/atm , C w =4.5⨯10-51/atm , C f =1.4⨯10-51/atm ,并测得油藏孔隙度为27%,试求该油藏的综合弹性压缩系数。
若油藏含油体积为1500万m 3,原始地层压力为270atm ,原油的饱和压力为200atm ,试估算该油藏的弹性可采储量。
解:由题可知,S wi =24%,C 0=70⨯10-51/atm , C w =4.5⨯10-51/atm , C f =1.4⨯10-51/atm , φ=27%, V 0=1500万m 3, P i =270atm , P b =200atm 由)(*00S C S C C C C C wi w f L f ++=+=φφ)]1([0wi wi w f S C S CC -++=φ =1.4⨯10-5+27%⨯[4.5⨯10-5⨯24%+70⨯10-5⨯(1-24%)] =1.606⨯10-4(1/atm)又由b p V V =φ有φpb V V =,而p V V S 00=因而00S VV p =所以φφ)1(000wi b S V S V V -== 所以)(*b i b P P V C V -=∆ )()1(0*b i wi P P S V C --=φ)200270(%27%)241(150010606.14-⨯⨯-⨯⨯=- =82.16(万m 3)即该油藏的综合弹性压缩系数为1.606⨯10-41/atm ,其弹性可采储量为82.16万m 3。
1-8.某油层岩石按孔隙度大小分布曲线求出平均孔隙半径r=1⨯10-4cm ,孔隙度10%,试计算它的渗透率。
(τ=1)解:由)(100125.018)101(%1082822422cm r K --⨯=⨯⨯⨯==τφ=0.0125D即此岩石的渗透率为0.0125D 。
2-5地层温度32︒(1)求气体的压缩因子; (2)求气体的体积系数;(3)若油井日产气10000m 3(标准状况),则它在地下所占的体积为多少? (4)求该气体的压缩系数; (5)求该气体的粘度。
解:由题知,T=32︒C=305︒K. P=83atm∑=+++==ni c c c c ci i T y T y T y T y T y Tpc 144332211=0.902⨯190.67+0.045⨯305.50+0.031⨯370.00+0.021⨯425.39 =206.135(︒K)∑=+++==n i c c c c ci i P y P y P y P y P y Ppc 144332211=0.902⨯47.3+0.045⨯49.8+0.031⨯42.6+0.021⨯37.9 =47.022(atm)所以48.1135.206305===Tpc T Tpr77.1022.4783===Ppc P Ppr (1)根据Tpr ,,pr 查天然气的因子图版得Z=0.83。
(2)P Psct Z Bg =+=293273 0104.0831********.01293=⨯⨯==P T Z(3)由题意知Vsc=10000m3而Vsc V Bg f=所以有 )(104100000104.03m BgVsc V f =⨯==(4)根据Tpr ,Ppr 查天然气的对比重温压缩系数图版得Cpr=0.68所以)/1(015.0022.4768.0atm Ppc Cpr Cg ===(5)由∑=+++==ni i i M y M y M y M y M y M 144332211=0.92⨯16+0.045⨯29+0.031⨯42+0.021⨯58 =18.257根据M 、T 查大气压下天然气粘度图版得μg=0.0108(mPa.s)再根据Tpr ,Ppr 查1g g μμ与Tr ,Pr 关系图版得1g gμμ=1.25所以).(0135.025.10108.011s mPa g gg g =⨯=⨯=μμμμ2-8当地层压力为20︒C ,脱气油体积为350ml ,脱出气休整体积17500ml ,若将油样进行三级脱气时,第一级压力为50atm ,脱出气量为7000ml ;第二级压力为30atm ,脱出气量为60000ml ,第三级压力为1atm ,脱出气量为4000ml (脱气量均为1atm ,20︒C 时条件下的体积),三级脱气后油体积为360ml ,求: (1)饱和压力;(2)一次脱气的原油体积系数B 0,原始溶解油气比Rs ,在饱和压力下的平均溶解系数;原油压缩系数C 0;(3)三级脱气的溶解油气比R 0,原油体积系数B 0;(4)比较一级脱气与三级脱气的B 0,R 值,你可得何结论。
解:由题可知,P=140atm , V f =400ml ,对一次脱气,当Psi=1atm , Tsc=20︒C 时,Vs=350ml , V g =17500ml ,对三级脱气,P 1=50atm , V g1=7000ml , P 2=30atm , V g2=1000ml , P 3=1atm , V g3=4000ml , Vs=360ml(1)根据一次脱气实验得到的P-V 值作出P-V 关系图如下: 由P-V 图知,两直线的交点所示压力即为原油饱和压力。
所以P b =80atm ,对应的原油体积V b =410ml(2)143.13504000===s f V V B 15035017500===s g si V V R )/1(633.0180050atm P P Rs Rsi P P b si =--=--=∆∆=α/1(1042140804004104001150P P V V V C b f b f -⨯=--⨯-=---=(3)22.473604000600070003210=++=++==Vs V V V Vs V R g g g g 11.13604000==='Vs V B f(4)比较B 0与B '0及Rsi 和R 0可知 B 0>B '0,Rsi>R 0即一级脱气B 0,Rsi 均大于三级脱气B 0,R 0,说明一级脱气比三级脱气所得气量多,而油少,因此为了回收更多原油,减少轻烃损失,应采用多次脱气分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