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报告3

合集下载

叶绿体希尔反应实验报告(3篇)

叶绿体希尔反应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希尔反应的基本原理和过程。

2. 掌握希尔反应实验的操作步骤。

3. 通过观察希尔反应现象,加深对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的理解。

二、实验原理希尔反应(Hill reaction)是指在光照条件下,绿色植物的叶绿体裂解水,释放氧气并还原电子受体的反应。

该反应由英国科学家罗伯特·希尔发现,故称希尔反应。

希尔反应是光合作用光反应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基本原理如下:1. 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中的水分子被光能激发,分解为氧气、质子和电子。

2. 分解产生的氧气从叶绿体释放到外界。

3. 电子通过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还原为NADPH或NADH。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菠菜叶、蒸馏水、2,6-二氯酚靛酚(2,6-DICP)、磷酸缓冲液、蔗糖、KCl、离心机、分光光度计、研钵、漏斗、容量瓶、量筒、烧杯、纱布、移液管、台灯等。

2. 实验试剂:提取液(0.067M磷酸缓冲液,pH 6.5,0.3M蔗糖,0.01M KCl)、0.1% 2,6-二氯酚靛酚(溶于0.067M磷酸缓冲液0.01%KCl)。

四、实验步骤1. 准备菠菜叶,洗净后放入研钵中。

2. 加入适量蒸馏水,用研杵充分研磨,制成菠菜叶匀浆。

3. 将菠菜叶匀浆用纱布过滤,收集滤液。

4. 将滤液倒入离心管中,以3000 r/min离心10分钟,弃去上清液。

5. 向离心管中加入适量提取液,用研杵充分研磨,制成叶绿体悬浮液。

6. 将叶绿体悬浮液倒入比色皿中,用分光光度计测定其OD值。

7. 将叶绿体悬浮液分为两组,分别置于光照和暗处。

8. 在光照组中,加入适量2,6-DICP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9. 在暗处组中,加入适量2,6-DICP溶液,观察颜色变化。

10. 记录两组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光照组实验结果显示,加入2,6-DICP溶液后,叶绿体悬浮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2. 暗处组实验结果显示,加入2,6-DICP溶液后,叶绿体悬浮液仍为蓝色。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

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3篇)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精选3篇)实验室安全实验报告篇1关于20__年10月18日实验室发生试剂瓶爆炸这一安全事故,回想依旧心有余悸。

实验室安全工作关系到我们自身的安全及整个公司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应受到格外的重视。

现简要做实验室安全隐患排查及预防的报告如下:一、实验室用水、用电、用火的控制用水:1、节约用水,用完后及时关掉2、用器皿盛水,不得将水洒在化学试剂上3、相关人员要经常检查上下水是否完好用电:1、实验室用电管理必须符合安全用电管理规定,大功率仪器使用专线,严禁与照明灯公用,谨防因超负荷用电着火2、实验室内各种电路设备开关、插座、插头等要保持完好可用状态3、实验室高压高频设备定期检修,要有可靠防护措施4、实验室内不得用明火取暖,严禁抽烟;有机溶剂与明火要隔开5、手上有水或潮湿勿接触电器用品或用电设备,严禁使用水槽旁的电器插座(防漏电)6、实验室专业人员应该严格按照仪器、设备性能和操作方法规范操作7、电器插座勿接太多插头,避免超负荷引起火灾防火:1、电炉等加热设备谁用用及时关闭开关2、乙醚、酒精、丙酮等易燃有机溶剂,实验室不得存放过多;不得倒入下水道,避免积聚引起火灾3、万一着火,冷静判断,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氺、沙、泡沫、二氧化碳或四氯化碳灭火器灭火二、易爆品的控制1、预防热爆炸,强氧化剂和强还原剂需分开存放,使用时轻拿轻放,远离热源2、防止支链爆炸,防止可燃气体或蒸气散失在空气中,保持室内良好的通风;大量使用可燃气体或有机溶剂时,严禁使用明火和可能产生火花的电器。

三、化学试剂和毒品及腐蚀品的控制四、实验室人员安全培训五、各部门应指定自己的安全值班员或监督员,负责日常活动时的安全监督六、意外事故的一般处理程序1、当员工在作业时发生意外人身伤亡事故时,实验室的任何人员应根据伤亡程度立即实施救助措施。

当施救无效时可呼救附近任何人员帮助拨打“120”紧急救助电话求助。

采取救助的同时,应设法通知实验室的领导做善后处理。

吸管做排箫实验报告(3篇)

吸管做排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吸管制作排箫,探究音调与发声体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了解排箫的制作原理。

二、实验器材1. 吸管若干2. 剪刀一把3. 胶带若干4. 水平直尺一把5. 封口胶或透明胶带三、实验原理排箫是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其音调的高低取决于发声体(排箫管)的长度。

根据物理学原理,当空气柱在排箫管内振动时,其振动频率与音调高低成正比。

因此,通过改变排箫管的长度,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吸管洗净、晾干,确保吸管清洁、无破损。

2. 测量与切割:使用水平直尺,测量吸管长度,并按照所需音调间隔,将吸管剪成不同长度的管段。

例如,可以剪成10cm、8cm、6cm、4cm、2cm等长度。

3. 封口与排列:将剪好的吸管一端用封口胶或透明胶带封住,另一端保持开口。

按照长度由短到长的顺序,将吸管排列整齐,确保每根吸管的开口端对齐。

4. 固定与装饰:使用胶带将排列好的吸管固定在平整的表面上,如桌面或木板。

为了美观,可以用彩色胶带对排箫进行装饰。

5. 吹奏实验:轻轻吹动排箫管,观察并记录不同长度吸管发出的音调。

五、实验现象1. 短管吸管:吹奏时,吸管振动频率较高,发出高音调。

2. 长管吸管:吹奏时,吸管振动频率较低,发出低音调。

3. 中间长度吸管:吹奏时,吸管振动频率适中,发出中音调。

六、实验结论1. 音调与发声体结构有关:通过改变排箫管的长度,可以改变音调的高低。

2. 排箫制作原理:排箫通过改变吸管长度,实现音调的变化。

当吹奏排箫时,空气柱在吸管内振动,产生声音。

3. 实验结果表明,吸管制作排箫是一种简单、有趣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实验活动,有助于学生了解音乐、物理学等相关知识。

七、实验拓展1. 制作不同音域的排箫:根据所需音域,选择不同长度的吸管,制作出音域更广的排箫。

2. 研究排箫制作工艺:探索不同材料、制作方法对排箫音质的影响。

3. 学习排箫演奏技巧:通过吹奏排箫,了解排箫演奏的基本技巧。

制作细胞模型实验报告(3篇)

制作细胞模型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细胞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通过手工制作细胞模型,加深对细胞结构的直观认识。

3.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实验原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具有复杂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主要由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部分组成。

细胞膜具有选择性通透性,细胞质是细胞内的基质,细胞核则负责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

本实验通过制作细胞模型,帮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三、实验材料1. 透明胶片:用于制作细胞膜。

2. 彩色纸:用于制作细胞核、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3. 双面胶:用于粘贴细胞器。

4. 剪刀:用于剪裁材料。

5. 尺子:用于测量。

6. 胶水:用于固定细胞膜。

四、实验步骤1. 制作细胞膜:将透明胶片剪成圆形,代表细胞膜。

2. 制作细胞核:将彩色纸剪成椭圆形,代表细胞核,并用双面胶粘贴在细胞膜中心。

3. 制作细胞器:根据实验指导书,制作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并用双面胶粘贴在细胞膜上。

4. 安装细胞器:将细胞器粘贴在细胞膜上,注意细胞器的相对位置和大小。

5. 调整模型:检查细胞模型的整体效果,确保细胞器分布合理,细胞膜完整。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成功制作了一个包含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模型。

2. 实验分析:a. 细胞膜: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层结构,具有选择性通透性,保护细胞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

b. 细胞核: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遗传信息的储存和传递。

c. 细胞器:线粒体是细胞的能量工厂,负责产生ATP;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修饰。

六、实验讨论1. 制作细胞模型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2. 通过手工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3. 实验过程中,应注意材料的选择和剪裁,以确保细胞模型的准确性。

七、实验总结本实验成功制作了一个包含细胞膜、细胞核和细胞器的细胞模型,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为后续学习细胞生物学奠定了基础。

培养植物的实验报告(3篇)

培养植物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过程。

2. 熟悉植物生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 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变化。

二、实验材料1. 实验植物:小麦种子、大豆种子、花生种子2. 容器:塑料盆、玻璃瓶3. 培养基:腐殖土、河沙、珍珠岩4. 肥料:复合肥、尿素、磷酸二氢钾5. 仪器:温度计、湿度计、光照计、剪刀、镊子、天平三、实验方法1. 种子处理(1)将小麦、大豆、花生种子分别浸泡在温水中,浸泡时间分别为12小时、8小时、6小时。

(2)将浸泡好的种子用剪刀剪去种皮,然后用镊子取出种子。

2. 培养基准备(1)将腐殖土、河沙、珍珠岩按比例混合均匀。

(2)将混合好的培养基过筛,去除杂质。

3. 植物种植(1)将处理好的种子均匀撒在培养基表面。

(2)覆盖一层薄薄的培养基,用喷壶喷水,使种子与培养基充分接触。

4. 培养条件控制(1)将植物放置在光照充足、通风良好的环境中。

(2)保持温度在20-25℃之间。

(3)保持湿度在60%-80%之间。

5. 施肥与浇水(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每隔10天施一次复合肥。

(2)浇水要根据植物的生长情况,保持土壤湿润。

6. 观察与记录(1)每天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记录植株高度、叶片颜色、生长速度等。

(2)定期对植物进行施肥、浇水、修剪等管理。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生长情况(1)播种后第3天,小麦种子发芽。

(2)播种后第7天,小麦植株高度达到2cm。

(3)播种后第14天,小麦植株高度达到5cm,叶片颜色翠绿。

2. 大豆生长情况(1)播种后第5天,大豆种子发芽。

(2)播种后第10天,大豆植株高度达到3cm。

(3)播种后第20天,大豆植株高度达到7cm,叶片颜色深绿。

3. 花生生长情况(1)播种后第4天,花生种子发芽。

(2)播种后第8天,花生植株高度达到2cm。

(3)播种后第15天,花生植株高度达到4cm,叶片颜色淡绿。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过程,掌握了植物生长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3篇)

种子的结构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了解种子的基本结构及其功能。

2. 学习观察种子结构的方法。

3. 探究不同种子结构特点及其与植物生长发育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1. 浸软的菜豆种子2. 浸软的玉米种子3. 刀片4. 放大镜5. 滴管6. 碘液三、实验步骤1. 观察种子外形:- 取一粒浸软的菜豆种子和一粒浸软的玉米种子,分别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包括大小、形状、颜色等。

2. 剥去种皮,观察内部结构:- 使用刀片轻轻剥去菜豆种子的种皮,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

- 观察玉米种子的纵切面,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其内部结构。

3. 观察子叶:- 观察菜豆种子的子叶数量和形态,记录玉米种子的子叶形态。

4. 观察胚轴、胚根和胚芽:- 观察菜豆种子的胚轴、胚根和胚芽的形态和位置。

- 观察玉米种子的胚轴、胚根和胚芽的形态和位置。

5. 用碘液染色:- 用滴管将碘液滴在玉米种子的纵切面上,用放大镜观察胚乳被染成浅蓝色的现象。

四、实验结果1. 菜豆种子结构:-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 胚:包括子叶、胚轴、胚根和胚芽。

- 子叶:储存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胚轴:连接子叶和胚根,输送营养物质。

- 胚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基础。

- 胚芽: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2. 玉米种子结构:- 果皮和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

- 胚:包括子叶、胚轴、胚根和胚芽。

- 子叶:储存营养物质,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胚轴:连接子叶和胚根,输送营养物质。

- 胚根:吸收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生长发育提供基础。

- 胚乳:储存大量淀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 胚芽:将来发育成植物的茎和叶。

五、实验结论1. 种子是植物生命周期的重要阶段,种子结构直接影响植物生长发育。

2. 种皮、胚、子叶、胚轴、胚根和胚芽是种子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

3. 种皮保护种子内部结构,胚储存营养物质,胚乳储存大量淀粉,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4. 观察种子结构有助于了解植物生长发育的基本规律。

小学热传导实验报告(3篇)

小学热传导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热传导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指的是热量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热传导的原理,我们进行了以下实验。

二、实验目的1. 了解热传导的概念和原理。

2. 观察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

3. 探讨影响热传导速度的因素。

三、实验器材1. 铜棒、铁片、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酒精灯、火柴、试管夹、烧杯、热水、凡士林。

四、实验步骤1. 实验一:(1)将铜棒固定在支架上,在火柴头上蘸少许凡士林,依次粘在铜棒的三个孔上。

(2)用酒精灯加热铜棒的一端,观察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的现象。

2. 实验二:(1)用试管夹夹住铁片,在铁片上放上蜡,分别从一边或中央加热铁片,观察铁片的熔化情况。

(2)将铁丝、木棒、塑料棒、玻璃棒、铜棒同时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感觉不同材料传热速度的快慢。

五、实验现象1. 实验一:(1)加热铜棒时,火柴由被加热的一端向另一端逐渐脱落。

(2)加热铁片时,从一边加热的熔化速度比从中央加热的快。

2. 实验二:将不同材料放入热水中,发现铜棒传热速度最快,其次是铁片、玻璃棒、塑料棒和木棒。

六、实验结论1. 热传导是指热量在物体内部或物体间的传递过程。

2. 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不同,铜的热传导性能最好,其次是铁、玻璃、塑料和木棒。

3. 影响热传导速度的因素包括材料的热传导性能、物体的形状和大小等。

七、实验反思本次实验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热传导的原理,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发现以下问题:1. 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

2. 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实验现象的描述不够准确,影响了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改进措施:1. 加强实验操作规范培训,确保实验结果准确。

2. 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能力和描述能力,为实验结论提供有力支持。

八、实验总结本次实验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了解了热传导的原理,掌握了不同材料的热传导性能,为今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育种学实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我国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育种学在农业生产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育种学的研究和实践日益受到重视。

本实验旨在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育种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高实际操作技能。

二、实验目的1. 理解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掌握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

3. 学习杂交育种、诱变育种等育种方法。

4. 培养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材料:- 作物种子:小麦、水稻、玉米等。

- 育种工具:放大镜、剪刀、镊子、试管、酒精灯、显微镜等。

- 化学试剂:盐酸、酒精、碘液等。

2. 仪器:- 种子发芽箱- 电子天平- 显微镜- 培养皿四、实验步骤1. 种子采集与保存- 采集成熟作物种子,注意选择无病虫害、饱满的种子。

- 将种子置于干燥、通风、避光的环境中保存。

2. 种子鉴定- 使用放大镜观察种子形态、颜色、大小等特征。

- 使用显微镜观察种子内部结构。

3. 杂交育种- 选择优良品种进行杂交,配制杂交组合。

- 收集杂交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4. 诱变育种- 使用化学试剂对种子进行处理,诱发变异。

- 收集变异后代,进行田间种植和观察。

5. 数据记录与分析- 记录种子发芽率、生长状况、产量、品质等数据。

- 分析实验结果,总结育种方法的效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种子发芽率:本实验中,小麦、水稻、玉米等作物的种子发芽率均在90%以上,说明种子质量较好。

2. 杂交育种:通过杂交育种,得到了一些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如抗病性、产量等。

3. 诱变育种:部分处理后代的性状发生了变异,如株高、叶片颜色等。

4. 数据分析: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在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等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六、实验结论1. 育种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2. 种子采集、保存和鉴定技术是育种工作的基础。

3. 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是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品质、增强抗逆性的有效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数据结构》实验报告三
栈和队列的操作

班级: 学号:
实验日期: 姓名:
程序文件名及说明:

一、实验内容:
1. 采用链钱,判断输入的一个字符串是否具有中心对称关系。
2. 两个栈共享向量空间v[m],它们的栈底分别设在向量的两端,每个元素占一个分量,
试写出两个栈公用的栈操作算法:
push(i,x)、pop(i,x) 和top(i),其中i为0或1,用以指示栈号。
3. 假设以带头结点的循环链表表示队列,并且只设一个指针指向队尾元素结点(提示:可
以设头指针),试编写相应的置、入队和出队算法。
4. 创设以数据sequ[m]存放循环队列的元素,同时设变量rear 和quelen分别指示循环队列
中队尾元素的位置和内含元素的个数。试给出判别此循环队列队列满的条件,并写出相
应的入队和出队算法(在出队算法中要返回队头元素)。

二、实验报告必须写明内容
1. 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原理和算法描述:(包括程序的结构,数据结构,输入/输出设
计,符号名说明等)
2. 源程序及注释:
3. 运行输出结果:
4. 调试和运行程序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采取的措施:
5. 对算法的程序的讨论、分析,改进设想,其它经验教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