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PPT课件
合集下载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PPT课件

红霉素、麦迪霉素、螺旋霉素
– 1第6三元代:大窄麦谱环迪、内霉不7酯素0良年类、反代:螺应泰大旋、利霉耐霉素药素 去年上市
克拉霉素、罗红霉素、阿奇霉素 对酸良稳好定的,PA不E受—耐—药呼性吸和系外统排感作染用 的影响,对耐红霉素菌有优良的抗
3
菌活性
两类药物的比较
沿用大环内酯类 新大环内酯类
G+菌,G-球菌,厌O2 球菌 ,支原体、衣原
与30S亚基在A位结合,阻止始动复合物的 形成,抑制aa-tRNA在该位联结
改变膜通透性,使胞内重要成分外漏
16
应用
立克次体(斑疹伤寒、Q热、恙虫病)首选四环素类 支原体(支原体肺炎和泌尿生殖系感染)首选四环素
类药或大环内酯类 衣原体(鹦鹉热、沙眼和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某些
螺旋体感染(回归热)首选四环素类或青霉素类 鼠疫、布鲁菌病、霍乱、幽门螺旋杆菌,四环素类
天然品 金霉素 限于外用
四环素 仅用于特殊感染 抗菌活性优
多西环素 半合成品
米诺环素
口服吸收好t1/2长
我国较常用
耐药菌株少 不良反应轻
全新广谱高效药ຫໍສະໝຸດ 甘氨酰四环 素类衍生物Ⅰ期临床试验
13
体内过程
吸收:食物、碱性药物、H2受体阻断药、金属离 子等;VitC可促进吸收
分布:广泛,骨牙沉积、进入胸腹腔、胎儿循环 及乳汁、不透过血脑屏障(米诺环素出外)
空炎胆肠及汁弯军中曲团>血杆病液菌的)作首用选强药。 对耐主螺P要G旋经的体胆金,汁葡肺排及炎泄P支NC原-体G过,敏沙者眼作衣为原P体N,C立-G
克替次代氏药等有效
7
林可霉素类 克林霉素、林可霉素
体内过程 抗菌谱骨 药组 物织 浓及度其高它,组不织易、透体过液血中 抗菌机对制G脑+屏菌障(包括耐青霉素金
抗生素—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药物化学课件)

C-6位羟基甲基化
H3C
HO H3C
OH H3C O
H3C O
CH3
CH3 OCH3
CH3
O
HO H3C N CH3 O
O
OCH3
CH3
O
CH3
CH3 OH
克 拉 霉 素
将红霉素C-6位羟基甲基化后,不仅增加了 在酸中的稳定性,而且血药浓度高而持久。对需 氧菌、厌氧菌、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有
NOCH2OCH2CH2OCH3
H3C 9
HO
H3C
OH
H3C
O
CH3
O
CH3
OH CH3 HO
CH3 N CH3
O O CH3
O
OCH3
CH3
CH3
O
OH
CH3
罗红霉素
红霉素半合成衍生物
H3C 9α N
9
H3C
CH3
10
HO
OH
H3C
OH H3C
CH3 HO
CH3 N CH3
O CH3
O
O
O
CH3
大环内酯类分类
十五元环
十四元环
大环内酯 类抗生素
十六元环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代表药物-红霉素
红霉素
红霉 素A
什么是红霉素呢?
红霉素是由红色链丝菌代
谢产物中得到的一种口服抗 生素
红霉 素B
红霉 素
红霉 素C3
红霉素有什么缺点:
抗菌谱窄,水溶性 较小,只能口服,在酸性 环境中易分解失活。
大环C-5位糖上的结构修饰
效。
Beckmann重排
H3C H3C N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应用及进展ppt课件

12. 免疫调节作用,对DPB(弥漫性泛细支气 管炎)有特殊疗效
7
红霉素(EM)于1958年临床应 用以来,40年来一直在口服抗生素中 有一定位置。
1985年以来相继开发罗红霉素 (RTM)、阿奇霉素(AZM)、克拉 霉素(CTM)、地红霉素(DTM)、 氟红霉素(FTM)等EM的衍生物,这 些药物称为新大环内酯类药物。
12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G+菌的抗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
作用最强者 ❖对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的作用
在大环内酯类中最强 ❖不良反应除了胃肠道反应以外,对血管的刺
激作用强
13
肺炎衣原体 军团菌 肺炎衣原体 脲原体 淋球菌 幽门螺杆菌 鸟分支杆菌 弓形体 沙眼衣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34
8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药代动力学改善,半衰期延长 • 组织穿透力增强,口服吸收好 • 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顺应性 • 近年来年轻患者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增加,院外感染者常选大环内酯类
9
新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与红霉素比较
• 药 名 剂量(mg) 峰浓度( mg/l) 达峰时间(h) 清除半衰期 (h)
5.银屑病
某种类型的银屑病服用EM 0.3 tid, 每周服4天停3天,平均用药2周显效。
33
6.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性
癌细胞耐药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主要因素,
1989年Hofsli等已发现,认为EM可与抗癌药物
竞争性结合P-糖蛋白
抑制后者主动排出
过程 阻止抗癌药物流出细胞 使其高浓
度聚集于细胞内。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7
红霉素(EM)于1958年临床应 用以来,40年来一直在口服抗生素中 有一定位置。
1985年以来相继开发罗红霉素 (RTM)、阿奇霉素(AZM)、克拉 霉素(CTM)、地红霉素(DTM)、 氟红霉素(FTM)等EM的衍生物,这 些药物称为新大环内酯类药物。
12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克拉霉素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G+菌的抗菌活性为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
作用最强者 ❖对军团菌、肺炎衣原体、溶脲脲原体的作用
在大环内酯类中最强 ❖不良反应除了胃肠道反应以外,对血管的刺
激作用强
13
肺炎衣原体 军团菌 肺炎衣原体 脲原体 淋球菌 幽门螺杆菌 鸟分支杆菌 弓形体 沙眼衣原体 流感嗜血杆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34
8
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 药代动力学改善,半衰期延长 • 组织穿透力增强,口服吸收好 • 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顺应性 • 近年来年轻患者中衣原体、支原体感染
增加,院外感染者常选大环内酯类
9
新大环内酯类药代动力学与红霉素比较
• 药 名 剂量(mg) 峰浓度( mg/l) 达峰时间(h) 清除半衰期 (h)
5.银屑病
某种类型的银屑病服用EM 0.3 tid, 每周服4天停3天,平均用药2周显效。
33
6.逆转白血病细胞耐药性
癌细胞耐药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主要因素,
1989年Hofsli等已发现,认为EM可与抗癌药物
竞争性结合P-糖蛋白
抑制后者主动排出
过程 阻止抗癌药物流出细胞 使其高浓
度聚集于细胞内。
❖14元环的半合成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第37章_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药动学]
口服不吸收 肌注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需稀释后缓慢滴注给药
第三十七章
[抗菌谱]
仅对G+球菌高度敏感
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株)化脓 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大多数肠球 菌高度敏感,强大杀菌作用(对肠球菌与氨基糖苷类 合用才产生杀菌效果)。
多数肠球菌高度敏感,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才有杀菌作
碱性
内酯
其结构特征为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十四元或十六元 大环,也因此而得名。
第三十七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第三十七章
一个多元碳的内酯环大环附着一个或多个 脱氧糖所组成 红霉素类 14元环 红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奇霉素 其他大环内酯类 16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麦白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首选药
替换药
克林霉素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第三十七章
过敏反应
血栓性静脉炎:静注时 肝损害,如无味红霉素,引起转氨酶升高
肝药酶抑制剂
抑制细胞色素P450
第三十七章
五、不良反应
严重的很少见 1.消化道反应:常见,如恶心、呕吐、腹胀
、腹痛及腹泻等。其原因可能与其化学结构 中的双甲基氨诱发释放胃肠蠕动素有关。 2.血栓性静脉炎:静注其乳糖酸盐较易发生 。 3.肝损害:酯化物琥乙红霉素和依托红霉素 较易发生,可能与这些酯化物吸收较好,对 肝细胞穿透力较强所致,如胆汁淤积性黄疸 、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等,停药数日后一般 可消失。肝功能不良者禁用红霉素。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药热、荨麻疹 等
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但若使用不当, 常易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而红霉素 、环丙沙星、H2-受体拮抗剂等,能延缓氨茶碱在肝脏 中的清除,延长氨茶碱半衰期,使血药浓度升高,甚 至出现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震颤、抽搐,乃至 心律失常。而且,这几种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 经常使用,相遇的机会较多。
口服不吸收 肌注引起剧烈疼痛和组织坏死
需稀释后缓慢滴注给药
第三十七章
[抗菌谱]
仅对G+球菌高度敏感
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包括甲氧西林耐药株)化脓 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及大多数肠球 菌高度敏感,强大杀菌作用(对肠球菌与氨基糖苷类 合用才产生杀菌效果)。
多数肠球菌高度敏感,与氨基糖苷类合用才有杀菌作
碱性
内酯
其结构特征为分子中含有一个内酯结构的十四元或十六元 大环,也因此而得名。
第三十七章
第一节 大环内酯类
第三十七章
一个多元碳的内酯环大环附着一个或多个 脱氧糖所组成 红霉素类 14元环 红霉素 克拉霉素 罗红霉素 15元环 阿奇霉素 其他大环内酯类 16元环
乙酰螺旋霉素
麦迪霉素 麦白霉素 吉他霉素 交沙霉素
首选药
替换药
克林霉素
[不良反应]
胃肠道反应
第三十七章
过敏反应
血栓性静脉炎:静注时 肝损害,如无味红霉素,引起转氨酶升高
肝药酶抑制剂
抑制细胞色素P450
第三十七章
五、不良反应
严重的很少见 1.消化道反应:常见,如恶心、呕吐、腹胀
、腹痛及腹泻等。其原因可能与其化学结构 中的双甲基氨诱发释放胃肠蠕动素有关。 2.血栓性静脉炎:静注其乳糖酸盐较易发生 。 3.肝损害:酯化物琥乙红霉素和依托红霉素 较易发生,可能与这些酯化物吸收较好,对 肝细胞穿透力较强所致,如胆汁淤积性黄疸 、转氨酶升高及肝肿大等,停药数日后一般 可消失。肝功能不良者禁用红霉素。 4.过敏反应:少数患者可出现药热、荨麻疹 等
张,是治疗支气管哮喘的重要药物,但若使用不当, 常易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而红霉素 、环丙沙星、H2-受体拮抗剂等,能延缓氨茶碱在肝脏 中的清除,延长氨茶碱半衰期,使血药浓度升高,甚 至出现毒副反应,如恶心、呕吐、震颤、抽搐,乃至 心律失常。而且,这几种药物在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时 经常使用,相遇的机会较多。
大环内酯类药ppt课件

25
用法用量
成人 口服:常用量一次250mg,每12小时1 次;重症感染者一次500mg,每12小时1次。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连续服用6~14日。 儿童 口服:6个月以上的儿童,按体重一
次7.5mg/kg,每12小时1次。
26
用法用量
联合解热镇痛药治疗呼吸系统炎症 联合肾石通颗粒治疗尿路结石合并感染等
二指肠溃疡根治率最高,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是治 疗艾滋病患者分枝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因此,专家预测克拉霉素是未来20年世界最畅销的抗菌药 物之一。
22
药理作用
与50S亚基结合 (-) 转肽作用 (-) 蛋白合成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mRNA移位
23
适应症
鼻咽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 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
21
产品概述
耐酸性更好,克拉霉素对病原菌抑制浓度比罗红霉素更低。 单剂顿服100mg后2h达峰浓度。
生物利用度更高(达55%,优于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细胞渗透性更强(细胞内外浓度比高达26倍以上,比值高
于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仅为3%)。 此外,与其它药物合用,对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及十
12
市场分析
三、2010-2015年延续市场行情,预计罗红霉 素、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需求量将进一 步增长。但由于红霉素毒副反应较大,将逐年减少。
13
依托红霉素片
12片×2板/盒
14
依托红霉素片
产品特点 用法用量 规格包装
15
产品特点
现代工艺精制而成 全科经典用药 对酸稳定,口服吸收好。 无味,可供儿童患者服用;但对肝脏损害
症。
27
用法用量
成人 口服:常用量一次250mg,每12小时1 次;重症感染者一次500mg,每12小时1次。
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应连续服用6~14日。 儿童 口服:6个月以上的儿童,按体重一
次7.5mg/kg,每12小时1次。
26
用法用量
联合解热镇痛药治疗呼吸系统炎症 联合肾石通颗粒治疗尿路结石合并感染等
二指肠溃疡根治率最高,用于消化道溃疡病的治疗;是治 疗艾滋病患者分枝杆菌感染的首选药物。 因此,专家预测克拉霉素是未来20年世界最畅销的抗菌药 物之一。
22
药理作用
与50S亚基结合 (-) 转肽作用 (-) 蛋白合成
抑制肽酰基转移酶
mRNA移位
23
适应症
鼻咽感染:扁桃体炎、咽炎、鼻窦炎。 下呼吸道感染: 急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
21
产品概述
耐酸性更好,克拉霉素对病原菌抑制浓度比罗红霉素更低。 单剂顿服100mg后2h达峰浓度。
生物利用度更高(达55%,优于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细胞渗透性更强(细胞内外浓度比高达26倍以上,比值高
于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 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仅为3%)。 此外,与其它药物合用,对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及十
12
市场分析
三、2010-2015年延续市场行情,预计罗红霉 素、吉他霉素、阿奇霉素和克拉霉素的需求量将进一 步增长。但由于红霉素毒副反应较大,将逐年减少。
13
依托红霉素片
12片×2板/盒
14
依托红霉素片
产品特点 用法用量 规格包装
15
产品特点
现代工艺精制而成 全科经典用药 对酸稳定,口服吸收好。 无味,可供儿童患者服用;但对肝脏损害
症。
27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合理应用PPT课件

第24页/共48页
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药 名 剂量(mg) 峰浓度( mg/l) 达峰时间(h) 清除半衰 期 (h)
• 红霉素
• 克拉霉素
• 罗红霉素
• 阿奇霉素
• 地红霉素 500
0.29
4.0
20-50
第25页/共48页
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1. 红霉素 2.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交沙霉素 3. 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上呼吸道感染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小儿支原体、衣原体肺炎 (4)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5)皮肤软组织感染 (6)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F)相关感染 (7)分枝杆菌感染
第26页/共48页
1. 红霉素
红霉素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产物,可用于
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中敏感菌株所致的上下呼 吸道感染;敏感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及蜂窝织 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
第10页/共48页
红霉素
注意事项:
(2)红霉素片应整片吞服,若服用药粉,则受胃酸破坏而发生降效。 幼儿可服用对酸稳定的酯化红霉素。
(3)静脉滴注易引起静脉炎,滴注速度宜缓慢。 (4)红霉素在酸性输液中破坏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H的葡萄糖输液配 伍。因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必须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
第一代
代表药物: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红霉素1952 年由礼来公司开发上市。 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
肺炎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以及军团菌肺炎、 支原体肺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中性、弱碱性 液中较为稳定。
第8页/共48页
红霉素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率18%~45%,血浆蛋白结合 率73%,胆汁中浓度为血清浓度的30倍,但难以通过 正常的血脑屏障。大部分在体内代谢,有10%~15% 呈原形由尿排泄,半衰期为,无尿者为6h。
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
• 药 名 剂量(mg) 峰浓度( mg/l) 达峰时间(h) 清除半衰 期 (h)
• 红霉素
• 克拉霉素
• 罗红霉素
• 阿奇霉素
• 地红霉素 500
0.29
4.0
20-50
第25页/共48页
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
1. 红霉素 2. 麦迪霉素、螺旋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及交沙霉素 3. 新的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上呼吸道感染 (2)社区获得性肺炎 (3)小儿支原体、衣原体肺炎 (4)泌尿生殖系统感染 (5)皮肤软组织感染 (6)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F)相关感染 (7)分枝杆菌感染
第26页/共48页
1. 红霉素
红霉素作为青霉素过敏患者的替代产物,可用于
β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中敏感菌株所致的上下呼 吸道感染;敏感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猩红热及蜂窝织 炎;白喉及白喉带菌者。
第10页/共48页
红霉素
注意事项:
(2)红霉素片应整片吞服,若服用药粉,则受胃酸破坏而发生降效。 幼儿可服用对酸稳定的酯化红霉素。
(3)静脉滴注易引起静脉炎,滴注速度宜缓慢。 (4)红霉素在酸性输液中破坏降效,一般不应与低pH的葡萄糖输液配 伍。因葡萄糖溶液偏酸性,必须每100ml溶液中加入4%碳酸氢钠1ml。
第一代
代表药物:红霉素、螺旋霉素、麦迪霉素 红霉素1952 年由礼来公司开发上市。 红霉素对革兰阳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治疗
肺炎球菌等所致呼吸道感染以及军团菌肺炎、 支原体肺炎等有较好的疗效。 红霉素在酸性条件下不稳定,在中性、弱碱性 液中较为稳定。
第8页/共48页
红霉素
药代动力学:口服吸收率18%~45%,血浆蛋白结合 率73%,胆汁中浓度为血清浓度的30倍,但难以通过 正常的血脑屏障。大部分在体内代谢,有10%~15% 呈原形由尿排泄,半衰期为,无尿者为6h。
大环内酯类ppt课件

4、稳定性
A、对酸、碱不稳定 B、体内易被酶分解 C、丧失或降低抗菌活性。
3
简介
5、结构改造 羟基酰化后,性质可显著改变 如:增加对 酸的稳定性,增高血药浓度,延长作用时 间或降低毒性如乙酰螺旋霉素、双乙酰麦 迪霉素等 6、活性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相近似,对革兰阳性菌 和某些阴性菌、支原体等有较强的作用 8、不良反应 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但同类药物 可产生耐药性;毒性较低,无严重不良反 应
11
氯霉素
7、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胞核糖体50 S亚基,阻止mRNA 与核糖体结合 ,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2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
1、稳定性:性质稳定,能耐热 2、水解性 :在(pH 9以上)或强酸性 (pH2以下),都可水解 3、与过碘酸作用
苯腙 2,4-二硝基苯肼
13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
4、硝基经氯化钙和锌粉还原
7
第六节 氯霉素类抗生素
8
氯霉素
1、发现:1947年由委内瑞拉链霉菌得到; 用化学方法合成,并应用于临床 2、结构
9
氯霉素
3、结构特点: 含有对硝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基 4、立体结构:两个手性碳原子,4个旋光 异构体 合霉素为外消旋体
10
氯霉素
5、抗菌谱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均 有效 6、临床应用 1)、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2)、对百日咳、砂眼、细菌性痢疾及尿 道感染等也有疗效
紫红色络合物
14
氯霉素的前药
甲砜基
15
5
红霉素
1、来源 红色链丝菌 2、组分 指Erythromycin A,组分B和C被 视为杂质。 3、结构特点 红霉内酯与去氧氨基糖和红 霉糖缩合而成的碱性甙 4、稳定性 红霉内酯环具有水解性
A、对酸、碱不稳定 B、体内易被酶分解 C、丧失或降低抗菌活性。
3
简介
5、结构改造 羟基酰化后,性质可显著改变 如:增加对 酸的稳定性,增高血药浓度,延长作用时 间或降低毒性如乙酰螺旋霉素、双乙酰麦 迪霉素等 6、活性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相近似,对革兰阳性菌 和某些阴性菌、支原体等有较强的作用 8、不良反应 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但同类药物 可产生耐药性;毒性较低,无严重不良反 应
11
氯霉素
7、作用机制 作用于细胞核糖体50 S亚基,阻止mRNA 与核糖体结合 ,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12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
1、稳定性:性质稳定,能耐热 2、水解性 :在(pH 9以上)或强酸性 (pH2以下),都可水解 3、与过碘酸作用
苯腙 2,4-二硝基苯肼
13
氯霉素的理化性质
4、硝基经氯化钙和锌粉还原
7
第六节 氯霉素类抗生素
8
氯霉素
1、发现:1947年由委内瑞拉链霉菌得到; 用化学方法合成,并应用于临床 2、结构
9
氯霉素
3、结构特点: 含有对硝基苯基、丙二醇与二氯乙酰胺基 4、立体结构:两个手性碳原子,4个旋光 异构体 合霉素为外消旋体
10
氯霉素
5、抗菌谱 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均 有效 6、临床应用 1)、治疗伤寒、副伤寒、斑疹伤寒等 2)、对百日咳、砂眼、细菌性痢疾及尿 道感染等也有疗效
紫红色络合物
14
氯霉素的前药
甲砜基
15
5
红霉素
1、来源 红色链丝菌 2、组分 指Erythromycin A,组分B和C被 视为杂质。 3、结构特点 红霉内酯与去氧氨基糖和红 霉糖缩合而成的碱性甙 4、稳定性 红霉内酯环具有水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