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一)

合集下载

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

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及答案解析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试题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谁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彭凯平①法国极右翼势力差点赢得地方选举,让世界虚惊一场。

正如《经济学人》所言,美国的特朗普和法国的勒庞并非孤例,美欧民粹主义勃兴乃二战以来前所未有。

与政治极端主义勃兴同样需要警惕的,还有“阴谋论”,心理学研究发现,这两者如同孪生兄弟。

②发生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政治事件,。

③很多政治极端主义虽然走的是两个极端,或左或右,但他们似乎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倾向于相信“阴谋论”。

比如很多德国纳粹相信德国一战战败的原因是犹太人的阴谋;相对应的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认为红色共产主义已经渗透进了美国政治、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

④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政治立场绝对相反的人也经常会利用同一个“阴谋论”,只不过是把矛头颠倒过来了。

比如,网上盛传的所谓《中情局十条诫令》,起先是被英美的右派说成是共产主义革命的规则。

而后来在中国,则将其说成是来自美国中央情报局1951年的“极机密行事手册或行动手册”中的内容,以激发中国人民的反美之心。

如今,类似的如“转基因阴谋论”“金融阴谋论”“气候阴谋论”等,是中外共有、左右派共享的典型舆论。

⑤为什么政治极端主义者容易相信这些“阴谋论”呢?荷兰的三位心理学家设计了四个心理学实验。

⑥研究一:该研究共招募了207名美国被试者,后来回收有效数据187份。

研究者测查了被试者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变化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从1到7);同时,为了进一步测试是否政治极端主义者只是对与政治有关的社会事件更加具有妄想症,实验还在两个“阴谋论”的分析中加入了一个“人际妄想症测试”。

⑦结果发现,对“金融危机阴谋论”和“气候危机阴谋论”的相信程度与政治极端主义倾向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但与妄想症无关。

说明相信这些“阴谋论”的人心智是正常的,只不过思想偏激些。

⑧为了进一步探讨这种相关关系是否存在于其他“阴谋论”中以及可能的原因,研究者又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巍峨的雪山、清澈的湖泊、开阔的草原、蔚蓝的天空……青藏高原的美景令人向往。

不过,这块高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绝不仅仅只是贡献了美景。

追溯青藏高原的起源,我们需要回到恐龙尚未灭绝的年代。

大约1.3亿年前,地球的海陆分布格局与现代截然不同,青藏高原当时完全看不到踪影——它的大部分区域还是浅海。

大约1亿年前,印度板块与澳大利亚和南极板块分离,开始向北漂移。

等到了大约5000万年前,印度板块已经与欧亚板块撞到了一起。

碰撞的结果是两个板块总共缩短了至少1500千米,缩短的部分不会凭空消失,自然只能从垂直方向隆起,让地壳增厚。

青藏高原就是这样形成的。

青藏高原的诞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等诸多国家的地形。

这种塑造过程,就是印度板块对欧亚板块持续挤压的过程。

其最直观的结果就是,在板块边界上,出现了包括喜马拉雅山脉在内的一系列宏伟山脉。

其中喜马拉雅山脉是世界最高的山脉,它正好位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边缘。

世界上几乎所有海拔超过了7000米的山峰均位于这一山脉中。

而青藏高原正因为海拔高,气候寒冷,被称为“世界屋脊”。

此外,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力量不只影响了板块边界,还深入了板块内部,将中国改造成现在的模样。

首先,它影响了整个中国的地势。

在青藏高原形成之前,中国的地势是东高西低的。

但在青藏高原形成时,板块碰撞的巨大挤压力量传导到板块内部后,围绕着青藏高原的区域也被迫隆起,形成了较低的云贵高原、蒙古高原、黄土高原等一系列高原,让中国形成了从西向东逐级递减的3级台阶。

其次,青藏高原形成时,其内部以及周边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山脉,包括我们熟悉的昆仑山脉、横断山脉、祁连山脉、天山山脉、秦岭、大巴山等,我们仅从这些山脉的走向就能看出它们与青藏高原关系紧密。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语文试卷(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卷(一)语文试卷(含解析)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试题语文(一)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发展哲学属于社会发展理论的最高层次,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

可以说,发展哲学如同一架望远镜,能让人们看到未来发展的应然走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求我们深入推进新时代的发展哲学研究。

发展哲学的兴起既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一个新走向,又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一个切入点。

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发展哲学初步形成。

我国发展哲学快速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21世纪初期,目前相关研究已具有一定规模、取得较大进展,学科话语体系基本形成。

目前发展哲学的研究框架基本成熟,新的学科范畴不断提出,学科视界正在不断扩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不断深耕。

从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发展晢学的形成与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与中国发展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在30多年的发展中,与我国改革发展实践是同向同步、相互促进的。

尽管我国发展哲学研究已形成一定规模,但从发展的角度看,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学科定位有待明晰和提高,学科关系有待梳理和拓展。

发展哲学是一个具有众多分支内容和不同层次的学科群系,其分支大致可以分为两大层次:一是理论发展哲学或狭义的发展哲学;二是发展哲学性学科,包括发展伦理学、发展美学等。

总体上社会发展既是哲学研究的对象,也是伦理学和美学研究的对象,它们均侧重于研究社会发展的真、善、美问题,但我国目前的发展哲学研究基本上局限于理论发展哲学,缺乏与发展伦理学和发展美学的交流沟通和整合统一。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

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1(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人工智能(AI)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从语音助手到自动驾驶汽车,AI 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

然而,随着AI 的发展,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一方面,AI 的发展可能会导致大量的工作岗位被取代,从而引发失业问题。

另一方面,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可能会导致不公平的决策结果。

此外,AI 技术的发展也可能会引发隐私和安全问题,例如个人数据的泄露和滥用。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监管和规范。

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确保AI 技术的发展符合伦理和社会价值观。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公众的教育,提高公众对AI 技术的认识和理解,以便更好地应对AI 带来的挑战。

材料二:AI 技术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机遇。

例如,AI 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疾病,提高医疗效率;AI 可以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供应链,降低成本;AI 可以帮助教育机构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提高教育质量。

然而,要充分发挥AI 技术的潜力,我们需要解决一些关键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目前,AI 系统仍然存在一些漏洞和风险,例如被黑客攻击和恶意软件感染。

其次,我们需要提高AI 系统的可解释性。

目前,AI 系统的决策过程往往是不透明的,这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信任AI 系统的决策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对AI 技术的伦理和社会影响的研究。

AI 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对社会和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应对这些影响。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A.AI 技术的应用虽然带来了很多便利,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社会问题。

B.AI 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大量工作岗位被取代,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

高考全国卷一语文模拟试卷

高考全国卷一语文模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国古代的园林艺术源远流长,其中苏州园林尤为著名。

苏州园林的建造,既有对自然景观的模仿,也有对人文精神的体现。

以下是一篇关于苏州园林的文章,请阅读并回答问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艺术的瑰宝,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享誉世界。

苏州园林的建造,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强调“因地制宜,随形赋势”,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

1.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建造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注重自然与人文的和谐统一B. 强调“因地制宜,随形赋势”C. 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D. 喜欢模仿自然景观2.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艺术风格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建筑精美,布局严谨B. 花木繁茂,景色宜人C. 水石交融,意境深远D. 人工痕迹过重,缺乏自然之美3. 文章中“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境界,指的是()A. 园林建造者具有高超的技艺B. 园林布局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C. 园林中的人工痕迹被巧妙掩盖D. 园林中充满了人文精神(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5题。

苏州园林中的亭台楼阁,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艺术形式。

它们的设计巧妙,造型优美,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给人以美的享受。

4.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中亭台楼阁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设计巧妙,造型优美B. 具有实用功能C. 与周围环境不和谐D. 给人以美的享受5. 文章中提到的“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7题。

苏州园林中的假山,是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或险峻,或秀美,或古朴,或雄伟,为园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6. 下列关于苏州园林中假山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险峻、秀美、古朴、雄伟B. 为园林增添了无穷的魅力C. 与真山无异D. 体现了园林建造者的匠心独运7. 文章中提到的“匠心独运”,指的是园林建造者在假山建造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哪些特点?二、古诗文阅读(3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 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

新高考全国I 卷语文模拟试题(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 题。

材料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诗人心灵的映照。

意象的运用,使诗歌具有了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诗歌中的意象往往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

比如,梅花常被赋予高洁、坚贞的品质;菊花象征着淡泊、隐逸;杨柳则代表着离别、思念。

诗人通过这些意象,传达出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意象的组合也能创造出丰富的意境。

不同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可以形成不同的意境。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明月、青松、清泉、山石等意象的组合,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意境。

此外,意象还可以通过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现力。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将雪花比作梨花,生动地描绘出了雪景的美丽。

材料二:在现代诗歌中,意象的运用也非常广泛。

现代诗人常常通过独特的意象来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感悟。

与古典诗歌相比,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

现代诗人可以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选取意象,如汽车、高楼、电脑等。

同时,现代诗歌中的意象也更加注重对内心世界的挖掘和表达。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也更加自由和灵活。

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随意组合各种意象,创造出独特的意境。

然而,无论是古典诗歌还是现代诗歌,意象都是诗歌的灵魂。

它能够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读者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1. 下列关于材料中“意象” 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意象是诗人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能使诗歌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

B. 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象征意义,如梅花代表高洁坚贞,菊花象征淡泊隐逸。

C. 现代诗歌中的意象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可从日常生活事物中选取,也更注重内心世界表达。

D. 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中的意象组合都很自由灵活,能创造出独特意境,激发读者联想想象。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 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全国高考(新课标 I 卷)首次仿真模拟语文试题及答案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17分)“江南”是一个历史形成的复杂概念,不同时代、不同人群对江南的地理内涵与文化意义都有不同的理解与阐释。

从历史上看,“江南”这个词至少包括四个方面的含义:即地理江南、政区江南、经济江南与文化江南。

首先是地理的江南,唐代以前,古人对江南的看法基本上是地理意义上的。

先秦及秦人眼中的“江南”,主要指长江中游以南的地区,即楚地(今湖南、湖北)。

汉人眼中的“江南”包括的地域更有扩大,指长江以南除四川盆地之外的广大地区,实际就是字面意义的“长江之南”。

晋室南渡以后,“江南”地理概念所指的中心,逐渐由西向东,向长江中下游地区转移。

其次是政区的江南,从唐代开始,江南逐渐演变为一个行政区。

安史之乱之后,作为监察专区的“道”逐步实体化,成为州县之上的行政区。

宋代改道为路,设有江南东、西路。

元代之后,江南主要是作为经济区的江南。

明清之后,环太湖地区的东南区域成为备受国家倚重的经济区,所指就是“八府一州”之地,即当时最为富庶的苏南、浙西地区。

三国孙吴立国,特别是永嘉南渡之后,作为一个文化“区域”的江南渐次形成。

周振鹤在《释江南》中指出,江南具有地域、经济和文化三层内涵。

如果说地理、政区、经济的“江南”,其核心在物理空间、经济产业与政治运作体系,是对“何处是江南”的探求;那么想要理解“文化江南”,似乎更应当去关注人们在何种意义或期待上去看待江南,也就是“江南是什么”。

历史地理学家张伟然先生认为在唐人心目中,江南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区。

作为独特的文化区域,“江南”是“佳丽地”,是“好山水”,江南的山、水、特有的物产植被以及经济地位是形成其特有文化品格的重要因素,也是唐代人心目中这个文化区域所独有的特点。

美学研究者刘士林先生则认为“诗情”与“审美”是江南文化的本质特征。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附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1(附答案)

高考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附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 题。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传统节日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传统节日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同时也蕴含着新的机遇。

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传统节日是历史的记忆。

它们记录了民族的发展历程、社会的变迁和人民的生活方式。

例如,春节作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起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历经数千年的传承和演变,成为了家庭团聚、庆祝丰收、祈求幸福的象征。

端午节则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其次,传统节日是文化的载体。

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民俗文化、艺术形式和传统技艺。

如春节的贴春联、挂灯笼、放鞭炮等习俗,以及端午节的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后,传统节日是情感的纽带。

它们连接着人们的亲情、友情和爱情,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在传统节日里,人们通过走亲访友、互赠礼物等方式,表达对亲人、朋友的关爱和祝福。

传统节日的精神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传统节日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如春节强调家庭和睦、尊老爱幼;端午节弘扬爱国主义、忠诚正直;中秋节倡导团圆和谐、感恩自然。

这些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其二,传统节日培养了人们的审美情趣。

传统节日中的民俗活动、艺术表演和传统美食,都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如春节的年画、剪纸,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中秋节的赏月等,都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其三,传统节日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

传统节日的传承和发展需要人们不断创新和创造。

在现代社会,人们可以通过新的形式和手段,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活力和内涵。

例如,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展线上传统节日活动,将传统节日与现代文化产业相结合等。

然而,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传统节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标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精编(一)【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孔子一生以维护、恢复“周礼”为己任,他的各项政治主张都是从这一总目标出发而提出的。

明“夷狄”、“诸夏”之别,就是其中之一。

孔子这方面的言论虽不多,却牵涉“民族意识自觉”的大问题,对后世的影响也极为深远。

“周礼”成为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之后,其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的总称的意义不仅依然存在,而且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的势力范围。

在当时,用不用“周礼”,已成为区分“夷狄”与“诸夏”的主要标志。

如楚是南方大国,文化发展程度并不低于周族的姬姓各国,只因为不用“周礼”,而被“诸夏”视为“蛮夷”。

齐桓公建立霸业时,还专门以“包茅不贡”为借口对楚进行讨伐。

可见,“周礼”在区分“夷狄”与“诸夏”时的重要意义。

由于当时在“夷狄”与“诸夏”之间还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这种区分就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西周到春秋末,尽管华夏族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已居主导地位,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如“王畿”附近就有伊雒之戎、陆浑之戎。

诸侯大国卫国在卫懿公时,和邢国一起被狄人“残破”。

救卫存邢、南伐荆楚、北伐山戎,是管仲辅佐齐桓公所建立的重要霸业。

所以,尽管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颇为不满,但对其“相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十分称许,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

”孔子觉察到当时民族斗争的严重性,从维护周礼到自觉维护“诸夏”的团结统一,充分肯定管仲这方面的功绩,这说明孔子自觉地把维护民族利益作为第一位的大义,把管仲的贡献提到了“如其仁”的高度。

比起“民族大义”来,管仲在其他方面的不足,在孔子看来,都是可以原谅的。

这可以说是最早地体现了某种朦胧状态的民族意识的自觉,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就成为一种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几千年来绵延不绝,是世界文明发展史上的奇迹,它的出现应当说与孔子所开始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关于区别“诸夏”与“夷狄”,孔子还有一段议论,即“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意思是说,“夷狄”虽“有君”,却不行“周礼”,君臣上下的名分有等于无;而“诸夏”哪怕无君,但君臣的等级秩序照样存在。

可见孔子以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来的朦胧的“民族意识”的自觉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他的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因此决不能给以过高的、违反历史真实的估计。

孔子的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到秦汉以后逐渐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为历代儒家所继承和发扬。

积极方面,每当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一批民族英雄以此为思想武器和精神支柱,挺身而出,伸张民族大义。

消极方面,也总有人以此为借口,对内欺压少数民族,变成大汉族主义;对外则以天朝大国自居,流于狭隘的民族主义。

(有删改) 1.下列对“明‘夷狄’、‘诸夏’之别”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明“夷狄”、“诸夏”之别是孔子的政治主张之一,是在维护、恢复“周礼”这一总目标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明“夷狄”、“诸夏”之别的主要标志是“周礼”,它当时适用于周族内部的同时已被扩大、推广到整个华夏族。

C.明“夷狄”、“诸夏”之别表现出的强烈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是和君臣等级观念纠缠在一起的,并不孤立存在。

D.明“夷狄”、“诸夏”之别的政治主张在秦汉后以“明华夷之辨”的命题被继承和发扬,其历史作用具有二重性。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作为周族的典章、制度、仪节、习俗总称的“周礼”,是周王朝建立领主制封建国家政治机构的组织原则。

B.华夏诸国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局面使得“夷狄”、“诸夏”的矛盾一直存在并愈演愈烈,最终导致民族战争爆发。

C.孔子对管仲僭越违礼的行为颇为不满,但对其“一匡天下”的成就表示称许,这体现了孔子民族意识的自觉。

D.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从未中断,这个文明史上的奇迹与始于孔子的民族意识的自觉有着一定的思想渊源关系。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对待“周礼”,诸侯国有的拒之不用,有的将其作为称霸的借口,表明“周礼”的权威性已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动摇。

B.周王朝时“夷狄”、“诸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民族斗争,孔子区分二者有自觉维护“诸夏”团结统一的考虑。

C.民族意识自觉的继承和发扬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表现为一批民族英雄为民族大义挺身而出。

D.明“夷狄”、“诸夏”之别这一主张在历史上一直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还应当辩证地看待这一主张。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李鄘字建侯,北海太守邕之从孙。

第进士,又以书判高等补秘书省正字。

李怀光辟致幕府,擢累监察御史。

怀光反河中,鄘与母、妻陷焉,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革①,母欲往视;怀光许可,戒妻子无偕行。

鄘私遣之,怀光怒,欲加罪,谢曰:“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奈何不使妇往?”怀光止不问。

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

怀光觉,严兵召二人问之,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怀光不杀,囚之。

河中平,马燧破械致礼,表佐其府,以言不用,罢归洛中。

召为吏部员外郎。

徐州张建封卒,兵乱,囚监军。

帝以鄘刚敢,拜宣慰使,持节直入其军,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使复位,众不敢动。

既还,称旨,迁郎中。

拜淮南节度使。

王师讨蔡方急,李师道谋挠沮之,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

是时兵兴,天子忧财乏,使程异驰驲②江淮,讽.诸道输货助军。

鄘素富强,即籍府库留一岁储,余尽纳于朝,诸道由是悉索以献,繄③鄘倡之。

先是,吐突承璀④为监军,贵宠甚,鄘以刚严治,相礼惮,稍厚善。

承璀归,数称荐之,召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鄘不喜由宦幸进,及出祖.,乐作泣下,谓诸将曰:“吾老安外镇,宰相岂吾任乎?”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改户部尚书。

以太子少傅致仕,卒,赠太子太保,谥曰肃。

鄘强直无私,与杨凭、穆质、许孟容、王仲舒友善,皆以气自任。

(选自《新唐书》,有删改) [注]①革:通“亟”。

指病重。

②驲:古代驿站专用的车。

③繄:文言助词,惟。

④吐突承璀:唐朝宦官,唐宪宗对他倍加宠信,先后加官晋爵,成为当时宦官中颇有权势的人物。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因绐.怀光以兄病卧洛且革绐:欺骗B.鄘词气不挠.,三军为感动挠:屈服C.讽.诸道输货助军讽:劝说D.及出祖.,乐作泣下祖:祖先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鄘“强直无私”的一组是(3分)()①鄘籍在军,不得为母驾②以言不用,罢归洛中③大会士,喻以祸福,出监军狱中,脱桎梏④籍府库留一岁储,余尽纳于朝⑤相礼惮,稍厚善⑥至京师,不肯视事,引疾固辞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④⑥D.②③⑤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鄘为人机智。

李怀光反叛,李鄘与家人沦陷贼军中,他以兄长在洛阳患急病卧床不起为托词,让母亲和妻儿摆脱了李怀光的控制。

B.李鄘刚正果敢。

徐州张建封去世,士兵变乱,囚禁了监军,李鄘召集将士,晓谕祸福,终使监军出狱,恢复职位,众人不敢乱动。

C.李鄘忠于朝廷。

战争兴起时,天子派人劝说诸道输送财货援助军用,李鄘留存储备后,将其余都交纳给朝廷,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D.李鄘淡泊名利。

他认为自己不能胜任宰相之职,到达京城,称病坚决辞让相位,改任户部尚书;后来他在太子少傅的任上去世。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后与高郢刺贼虚实及所以攻取者,白诸朝,德宗手诏褒答。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鄘以兵二万分壁郓境,赀饷不仰有司。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道旁稚子郑獬稚儿怕寒床下啼,两骭[注]赤立仍苦饥。

天之生汝岂为累,使汝不如凫鹜肥?官家桑柘连四海,岂无寸缕为汝衣?羡尔百鸟有毛羽,冰雪满山犹解飞![注]骭(ɡàn):胫骨,小腿骨,亦指小腿。

8.诗歌颔联中的“凫鹜肥”,原作“凫鹜肌”,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怀疑“肌”是错字,因此取“肥”字而不用“肌”字,请结合诗意说一说钱先生这样做的理由。

(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从诗中来看,造成道旁稚子悲惨境遇的根源是什么?诗歌最后两句写“百鸟”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

(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岳阳楼记》)(2)____________,百年多病独登台。

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3)____________,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的一个大题作答。

只能做所选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摆渡叶仲建河东村和河西村隔着一条河,村民来往很不方便。

不知从哪一天起,河上出现了一条渡船,船主人姓张,河东人,久了,人都唤他张摆渡。

河东村的后面是山,河西村的前面通往城市;河西村的人要上山,河东村的人也要进城。

那年头,收成不好,张摆渡靠着这条船和一身摇橹的功夫,竟过得不差。

河西一户柳姓人家瞅着眼红了,为啥一条河,好处都让你张摆渡给占去了?为啥河东人的钱要塞进河西人的腰包?柳家穷,却也砸锅卖铁添臵了一条与张摆渡相仿的船。

没有争执,没有商议,却有了规距:河东人过河,得上柳摆渡的船;河西人过河,得上张摆渡的船。

即便柳摆渡的船在彼岸,河东人也不会蹬上张摆渡的船,而是向对岸吆喝两声,朝柳摆渡招招手。

所赚到的钱少了一半,但熙来攘往的人频繁,好歹混了个囫囵饱。

没事的时候,张摆渡会跟柳摆渡唠上几句;刚好泊在一起的时候,两人还会坐下来抽袋旱烟,吐着烟圈儿说事。

张摆渡最爱说他儿子的事;柳摆渡最喜欢说城里人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