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第二中学江苏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课程设置纲要.doc
封面封底学校: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

封面封底学校: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作者:暂无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7年第10期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坐落于人文荟萃的常州文在桥畔,校址为创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的“常州府学”旧址。
“常州府学”历经唐宋元明清等朝代,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故有“千年府学,五朝文庙”“读书圣地”之盛誉。
1924年创建的“私立常州中学”开启了学校的现代办学史,1952年,学校更名为“常州市第二中学”,1959年成为首批市重点学校,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名中学”,1996年被确认为省重点高中,2005年高质量晋升为“省四星级高中”。
近百年的现代办学史中,这里不仅走出了中宣部部长朱穆之、著名作家袁鹰、史学家吴泽、画家俞云阶等多名时代俊彦,而且培养了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周锡元、中国工程院院士叶可明、上海磁悬浮工程总指挥吴祥明、北京亚运村工程总指挥陈和昌、设计大师羊寿生为杰出代表的一批学界英才。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文化立校,人文树人”的办学理念,彰显“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特色,致力于“国之栋梁,人中君子”的培养目标,形成了“博学以穷理,约礼以修身”的师生追求,已成为一所文化传统深厚、办学特色鲜明、办学质量优秀、示范作用显著、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区域名校。
学校拥有一支师德高尚、专业精湛的师资队伍,教育教学质量始终位居大市前列。
作为江苏省府学文化课程基地,学校注重将传统风格的校园设计与现代数字化课堂设备和谐结合,在多年对传统文化资源与学校教学融合探索的基础上成功申报了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将丰厚的历史积淀有机地融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中,取得了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
近年来,学校先后荣获了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文明校园、江苏省依法治校示范校、江苏省德育先进学校、江苏省平安校园、江苏省优美校园、江苏省现代教育示范学校、江苏省体育后备人才试点学校、常州市五一劳动奖状单位、常州市文明单位标兵等多项殊荣。
基于府学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

基于府学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作者:刘楷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8年第02期【摘要】“红楼养生谈”校本课程的内容立足于《红楼梦》原著,着眼于中医养生话题,涉及文史风俗。
它的开发延续了常州二中人文教育传统,丰富了千年府学文化内涵。
课程具体实施上依托府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
在话题探究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名著解读能力、合作探究意识,探索经典阅读新路径,实现师生与课程建设的共成长。
【关键词】校本课程;《红楼梦》;课程开发【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68-02【作者简介】刘楷,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二级教师。
一、课程目的“红楼养生谈”校本课程是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结合本校府学文化传统和人文教育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出的兼具学科性与趣味性的课程。
《红楼梦》一书篇幅巨大、人物繁杂、线索交织,加之时代差异、语言隔阂,学生能在高一通读前80回,达到“应知应会”标准的难度不小。
一般语文教师的重心多放在情节梳理、记诵上,此举应付考试尚可,不免失去了名著阅读的意义。
反思之余,也不得不让人探寻名著教学的新路径,而校本课程的开发恰为名著教学的探索提供了机遇。
经梳理,《红楼梦》的前80回中,涉及养生话题的回目过半。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饫甘餍肥则思惜福养生,衣食无忧才会讲究健康生活,正如时下养生节目的火热;另一方面,温柔富贵乡中的人们个个养尊处优,缺乏最起码的锻炼,体质孱弱的状态并不奇怪。
再者,大家族貌似温情和睦,内里却满是错综复杂的矛盾,中医病因学中,有“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之说”,钩心斗角的倾轧中,心病也就在所难免。
从以上视角着眼,结合学生兴趣,考虑教师特长,依托现有府学文化校本课程体系,“红楼养生谈”吸引对红楼研讨、中医养生感兴趣的学生,以提高学生阅读经典的能力、研究性学习意识、合作探究精神为宗旨,尝试探索经典阅读新路径,在互动教学中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常州市第二中学

常州市第二中学2008—2009年度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一、学校考核领导小组成员:组长:史品南副组长:程志组员:喻进陆伯春桂亚东陆建平杨宇澄吴琦松王忠瑞陈小刚邢屏张加红张红星监督、举报电话:86681823 (校长室)86809856 (党委)86682843 (办公室)二、考核有关政策及说明:(一)、考核工作指导思想与工作原则指导思想: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依据,改进考核手段,创新考核办法,通过科学的考核管理,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的师德素养和专业水平,建设一支让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
工作原则:坚持客观公正、注重实绩的原则;坚持领导与群众相结合、平时与定期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校考核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考核与奖惩挂钩的原则。
(二)、考核对象与说明(1)考核对象:学校在编在岗(含教育局人事处认定的自费编制)的专业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工勤人员。
(2)说明:1.当年因病(工伤除外)、事假累计超过考核年度半年的教职工不参加考核。
2.新录用的教职工在试用期内,年度考核只写评语,不定等次,考核情况作为转正定级的依据。
3.借调在半年以上(含满半年)的,由借入单位考核,不满半年的由原单位考核。
4.凡本学年度在学校工作不满半年调出系统的人员,由学校提供相关材料,由调入单位考核;本学年度由外系统调入人员满半年的,参加学校考核。
5.受处分人员的年度考核,按照常组通〔2007〕16号文件有关规定办理。
(三)、考核内容与标准对教职员工的考核,根据签定的聘用合同,围绕其岗位职责和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履行职责和完成工作目标任务情况为主要依据,全面考核德、能、勤、绩、廉,重点考核工作实绩。
(四)、考核办法考核办法总体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具体可参考下列办法或自行制定有效办法。
1.标准多元法:包括自我认同、学生喜欢、领导信赖、同行佩服、家长满意等。
江苏课程改革方案

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横山桥高级中学课改制度之一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精神,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重要意义和指导思想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
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对于提高人口素质和综合竞争能力,推进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对于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水平提供了重要契机;对于推动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改革,更好地发挥普通高中的教育资源效益,促进普通高中尽快走上以内涵发展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实现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发展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课程改革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指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结合学校实际,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制定策略、积极稳妥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构建具有横中特色的、适应时代要求的、充满活力的课程改革体系,探索适合我校发展特点的课程改革路子。
积极践行“个别教育、多元发展”教育理念,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教师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全面提升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二、基本目标和任务1、全面实施并验证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与各学科实验教材,为今后的修订、完善提供建设性的意见。
2、立足我校的实际,探索新课程实施的有效方式和途径,为新课程方案的推广提供有益的可以借鉴的经验。
常州第二中学江苏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课程设置纲要

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省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课程设置纲要一、对“府学文化”的解读府学:中国古代管办教育机构(左学右庙)。
府学文化:在府学千百年沿革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及其传承与创新。
二、课程建模——“亭式”模型(一)思路常州二中的前身常州府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肃宗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虽历经朝代更迭和战乱毁损,规模已缩小很多,但校园内现存的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建。
2005年学校整体改建时秉承“尊重历史、重视文脉、注重和谐”的思想,在保留主体建筑园林风格的同时,新增了古碑廊、荣赐亭、思本亭、进贤坊等人文景观。
新旧建筑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和谐庄重,相得益彰。
其中思本亭取“追根溯本,饮水思源”义,表示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仰慕和追念;而荣赐亭则见证了常州府学的辉煌,北宋大观三年,徽宗集天下贡士试于汴京,“合天下进士三百而毗陵五十有三”,皇帝特颁“大观学校推恩令”,常州因此获“进贤”之誉,郡守徐申于府学坊桥东立“进贤”碑,旁植一亭,曰“荣赐”亭。
走进二中,仿佛步入江南园林。
漫步亭台之间,便能感受到府学延绵而厚重的底蕴。
在课程建模时,我们因地获得灵感,设计了“亭式”课程模型。
(二)模型亭式课程模型图(三)解读图为“亭式课程模型”,它意寓如下思考:1、一亭础:千年府学文脉。
2、四立柱:A、经典文化柱;B、戏剧影视柱;C、格物致知柱;D、拓展体验柱。
3、一檐顶:一础四柱撑起二中学子的人文科学成就之天空。
亭式模型各构件之间并非单纯的拼合关系,府学文化内核概念(“传承-担当-开创”)起到了凝聚力与支撑力的作用,使得四柱之间凝合向心,分布井然;础柱顶之间坚如磐石,承接有序。
从课程性质上看,经典文化柱与格物致知柱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知”(知识),戏剧影视柱与拓展体验柱偏重于“行”(实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语),“知行合一”的课程构建,保证了课程施事上的良性循环。
三、课程设置“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课程设置将依托府学文化底蕴,以文化传承为脉络,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架构方案,并辅之以多向性的交流模式与高标准的教学平台,争取培养“人中君子,国之栋梁”型人才。
江苏普通高中课程基地

江苏省普通高中课程基地具体实施方案项目名称:网络环境下的开放物理实验课程项目学校:江苏省姜堰市第二中学申报日期:2012 年6 月16 日目录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基地实施的资源二、课程基地实施的目标第二部分课程基地建设的内容一、物理课程基地设计总体介绍二、物理课程基地实验室整体配置方案1.常规学生物理实验室的建设2.数字化物理实验室3.开放性体验实验室4.趣味物理实验与自制教具实验室三、课程基地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1.课程基地管理网站建设2.多媒体物理实验室建设第三部分保障措施一、项目保障二、社会支持三、组织制度四、时序进度课程基地实施整体方案第一部分总纲一、课程基地实施的资源1.姜堰市第二中学创建于1943年,2000年成为国家级示范性高中,2003年转为江苏省首批四星级高中。
现有68个班,近4000名学生,260名教职工,占地164亩,建筑面积52161 M2,绿化面积53746 M2,学校固定资产近1亿元。
2.学校以铸造本真教育品牌为抓手,确立了目标管理、校本发展、科研引领、文化自觉、超越发展的推进策略,学校走上了本真、有序、快速发展的轨道,形成了“坚持本色,解放智慧,追求真理,学做真人”的办学理念和“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良好学力和创新精神的中国现代人”的育人目标。
教育科研坚持与学生“终身学习”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与素质教育的整体推进相结合,承担了10项省级以上科研课题研究任务,国家级课题《本真教育:高中素质教育校本化研究》即将结题,近5年发表论文累计900余篇,连年被评为省教科研先进单位。
新编撰的校本教材《超越课堂》已公开出版发行。
通过发展教师来发展学生,先后培养了7名特级教师、5名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4名省“333人才工程培养对象”、5名泰州市名教师及30多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
3.姜堰二中物理教研组目前共有26名教师,其中中学教授级教师1名,省特级教师2名,泰州市名教师2名,泰州市学科带头人1名,姜堰市学科带头人1名。
“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

“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课题常州清潭中学王婷娜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理由和要求第二节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第三节本课题的研究方法和手段第四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二章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预设与课程内容的组织呈现第一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性质和理念第二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预设第三节常州本土文化教材的内容第四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方式和课时安排第三章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第一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实施原则自主性、创新性、实践性、合作性、综合性第二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方法第三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教学实例第四节常州本土文化校本课程的评价原则和评价标准结束语附录表第一章绪论第一节选题理由和要求一、时代发展的要求:当今,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日益扩大,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列,其中学校课程在中学阶段可占到课程总量的16%,这给校本课程的实施提供了一个契机,要求学校必须要在课程层面上汇总学校教师与学生等方面的资源进行操作和实施,要求学校要根据当地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发展需要和学生的兴趣,开设若干学校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价值不仅仅是在课程决策的变革上,更多的则是:它给予了学校一个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与活力的发展空间,同时也给予了学校一个经过充分准备并必须严阵以待的严峻挑战。
正如华师大的崔允郭教授指出,“开发校本课程,其意义不仅在于改变自上而下的长周期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迅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建立一种以学校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教师)和受教育者(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发决策机制,使课程具有多层次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能力。
”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机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课程引领让传统文化生长——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府学文化”特

课程引领让传统文化生长——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府学文化”特色课程设计作者:房宏丁坤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 2018年第2期【摘要】“府学文化”特色课程蕴含着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在课程基础性、层次性、系统性、丰富性等方面的课程追求,本着“继承、发展、创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以“课程统整”的方式初步构建符合学生成长特点和发展需求的,体现府学特色并充满文化底蕴的府学文化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引领;府学文化;亭式课程【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8)11-0065-03【作者简介】1.房宏,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常州,213003)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2.丁坤,江苏省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常州,213003)教师,高级教师。
一所学校要给予学生幸福,最重要的元素就是课程。
我校依据自身历史与文化,确立了加强“府学文化”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深化教学改革,弘扬传统文化的基本策略。
一、“府学文化”特色课程开发的理念与趋向“府学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体现的是一种“博雅”的理念,其宗旨是促进学生向“学识广博,生活高雅”的目标发展,实践于高中教学中,可平衡分科教学带来的不足,突破思维界限,扩展视野。
学校的课程设置力求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尊重学生的天性,张扬其个性,以学生的能力、需要、兴趣为中心,适当考虑学校府学文化的传统、教师现有能力与资源等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出相对完整的能够最大限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掘个体的优势潜能,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学校特色课程。
“府学文化”课程的开发基于三点,一是基于学生志趣的基础课程,特别是以教师为主开发学科校本课程;二是基于学生德育的人文课程,包括德育、心理、人生规划等辅导课程;三是基于学生特长的社团活动。
二、课程结构的搭建与内容设计1.打造“府学文化”“亭式”课程模型。
课程作为未来人才培养的蓝图,是当今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和关键环节,也是学校发展的灵魂所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州市第二中学“江苏省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课程设置纲要一、对“府学文化”的解读府学:中国古代管办教育机构(左学右庙)。
府学文化:在府学千百年沿革中积淀下来的文化及其传承与创新。
二、课程建模——“亭式”模型(一)思路常州二中的前身常州府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唐肃宗年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虽历经朝代更迭和战乱毁损,规模已缩小很多,但校园内现存的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尊经阁等建筑为清光绪年间重建。
2005 年学校整体改建时秉承“尊重历史、重视文脉、注重和谐”的思想,在保留主体建筑园林风格的同时,新增了古碑廊、荣赐亭、思本亭、进贤坊等人文景观。
新旧建筑亭台楼阁,飞檐翘角,和谐庄重,相得益彰。
其中思本亭取“追根溯本,饮水思源”义,表示对传统儒家文化的仰慕和追念;而荣赐亭则见证了常州府学的辉煌,北宋大观三年,徽宗集天下贡士试于汴京,“合天下进士三百而毗陵五十有三”,皇帝特颁“大观学校推恩令” ,常州因此获“进贤”之誉,郡守徐申于府学坊桥东立“进贤”碑,旁植一亭,曰“荣赐”亭。
走进二中,仿佛步入江南园林。
漫步亭台之间,便能感受到府学延绵而厚重的底蕴。
在课程建模时,我们因地获得灵感,设计了“亭式”课程模型。
(二)模型亭式课程模型图经拓格典展戏物文体致剧化验知影柱柱柱视柱(三)解读图为“亭式课程模型” ,它意寓如下思考:1、一亭础:千年府学文脉。
2、四立柱:A、经典文化柱;B、戏剧影视柱;C、格物致知柱;D、拓展体验柱。
3、一檐顶:一础四柱撑起二中学子的人文科学成就之天空。
亭式模型各构件之间并非单纯的拼合关系,府学文化内核概念(“传承 -担当 -开创”)起到了凝聚力与支撑力的作用,使得四柱之间凝合向心,分布井然;础柱顶之间坚如磐石,承接有序。
从课程性质上看,经典文化柱与格物致知柱课程设置上偏重于“知”(知识),戏剧影视柱与拓展体验柱偏重于“行”(实践)。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陶行知语),“知行合一”的课程构建,保证了课程施事上的良性循环。
三、课程设置“府学文化课程基地”课程设置将依托府学文化底蕴,以文化传承为脉络,以创新实践活动为载体,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以构建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架构方案,并辅之以多向性的交流模式与高标准的教学平台,争取培养“人中君子,国之栋梁” 型人才。
现依据亭式课程模型四柱分布,基于学校已有课程科目、课程资源与课程培养要求,课程具体设置如下:(一)经典文学柱经史子集,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总称。
从儒家经典到小说家言,经典作品对社会与人生皆有非凡洞见,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有着很大的引导意义,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
现在,我们用文化的视角和语文的眼光来品读经典,不仅是对经典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更能用经典中闪光的智慧来洞察人性,用经典中纯澈的美好来滋润心灵。
我们的学生,当以赤诚博爱的胸襟博览群书,以当仁不让的姿态挺起士子脊梁,以蓬勃进取的精神面貌从中汲取披荆斩棘的智慧与力量。
1、慢慢欣赏,寻觅津梁——经史子集传统文化课程(理想场地:杏坛式讲习所)(1)《诗经》研读(2)《论语》《孟子》研读(3)《红楼梦》研读(4)《唐诗宋词》吟诵2、语言的变奏,文学的光芒——语言文学创新文化课程(理想场地:沙龙式会话厅)(1)汉字的故事(2)网络语言中的新文化(3)流行音乐与古典文化(4)古典诗歌当中的女性形象(5)文学中的爱情(6)双典(《水浒传》《三国演义》)批判(7)《三国演义》中的厚黑学(二)戏剧影视柱“戏剧影视柱” 课程是以戏剧影视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我校现有的两个戏剧社为实践班底,通过阅读文本、揣摩表演、观赏评论、排练演出等一系列课程开掘学生情智潜力,提升学生艺术素养,拓宽学生语文视野,营造学生丰富多彩的语文生活。
我们拟以两套方案并行,实现戏剧影视柱课程的立体建构。
一方面,对于《长亭送别》《雷雨》等经典剧目,可以通过“研读”“欣赏”“演出”三个阶段,来实现由案头到舞台、由平面文字到立体效果、由旁观学习到参与实践的课程建构;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自编自创、自导自演小品、课本剧、舞台剧,让学生以剧本创作与舞台表演的方式去倾诉、去发声、去呐喊。
1、古戏楼——(班底:蓓蕾小京班;场地:校内传统影视文化实验剧场/ 校外椿桂园广场中心)“古戏楼” 以传统戏曲剧目的赏析表演课程为主,辅之以“汉服欣赏与展示”作为兴趣课程。
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是中国戏曲的主要艺术特征。
这些特征,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思想精髓,构成了独特的戏剧观,使中国戏曲在世界戏曲文化的大舞台上闪耀着它的独特的艺术光辉。
引导学生走进传统戏曲,在传承国粹的同时,也藉这一古老艺术提升精神,净化灵魂,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和文化品位。
(1)戏曲赏析与表演(2)汉服欣赏与展示(拟筹建社团,暂名“惊鸿社”)2、新剧场——(班底:毓文剧社;场地:校内传统影视文化实验剧场/ 校外椿桂园广场中心)“新剧场” 以现代剧目的赏析与表演、编创作品的实践与展示、优秀的影视作品的观赏与评论等为主要课程。
好的影、视、剧作品,是融合了文学、艺术、音乐等多种艺术形式的综合艺术,其人文性、思想性、社会性都具有很强的审美意义与启示意义。
优秀的影视剧作品有助学生审美的提升、情感的升华,加深对社会生活面貌及本质的认识,从而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
(1)影视欣赏与评论(2)戏剧赏析与表演(三)格物致知柱“格物致知柱” 是以常州本地资源为研究实践对象,运用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由多学科交叉渗透整合而成,从而使学生一方面能以更有担当的主人翁姿态多角度关心家乡的发展与建设;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探究发现的意识与科学实践的能力。
(1)荆溪文学社——语文组(2)美韵英文社——英语组(3)瓯北史学社——历史组(4)——物理组(科学的故事)(5)——生物组(植物栽培)(6)——地理组(旅游景观审美)(7)——数学组(趣味编程)(四)拓展体验柱1、雅集·会友·切磋二中学校社团类型丰富,各具特色。
由最初以老师为主导逐步走向以学生具体负责、老师帮助指导相结合的主动发展模式,学校倡导“社团活动课程化” ,以实现社团与课程教学的嫁接。
社团活动已成为二中校园一道独特的人文风景线。
(1)阳光摄影社——(所需场地:固定展位)阳光摄影社的成员,平日活跃在校园中,寻找着那些角落中的校园美景、探寻着不为人瞩目的校园生活。
假日里,则走进寻常巷陌,关注浮世百态,用手中的相机定格常州瞬间。
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的社团活动时间,以摄影会友、切磋,并安排专家讲座,校外采风,定期举办主题摄影展。
该社团主旨不是单纯训练会使用相机的人,而是培养会用相机思考的人。
( 2)青果书画社——(硬笔书法作为分枝课程纳入,所需场地:尊经阁艺术教室,固定展位)青果书画社由醉心书法、倾心字画、专于技艺的书画爱好者组成。
以传承书画技艺、弘扬民族文化为宗旨,让更多师生感受到书法的魅力,提升技艺,提高审美。
社团发挥学校艺术班师生的力量,在普通班与艺术班之间架起专业沟通互助的桥梁。
学校每周安排固定社团活动时间,并安排书画专业人士到场指导交流,定期举办字画展。
( 3)演讲辩论社——(社团名称重拟;所需场地:报告厅)演讲与辩论是人类文化心理素质和思辩能力的一种外在化的表现形式,是为了表达独家观点,探讨现实问题,认识社会矛盾,发展思维品质而进行的表达锤炼与言语交锋。
演讲与辩论社,旨在培养论辩者坚持真理的信念,捍卫真理的胆略,博识多闻的知识,能言善辩的口才,随机应变的机智和谦让容忍的品格。
演讲与辩论社提供这样的较艺的平台,供敢于并乐于发表自己见解的青春自信的二中人一展风采。
2、人文行·少年游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我国古来有“壮游”传统,欧洲也有近似概念“The Gap Year”(间隔年)。
从司马迁到杜甫,从切·格瓦拉到威廉王子,怀抱壮志的青年们从生活的轨迹中暂时出走,体验与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迎接来自民间、自然与世界的洗礼。
“人文行·少年游”正是贯彻了这样一种理念,并注入了府学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内涵,从而成就了两项深具二中特色的拓展实践课程。
( 1)“人文之旅”夏令营为寻访我校“千年府学,五朝文庙” 的文脉与源头,砥砺学生顽强拼搏的意志,二中“人文之旅—山东曲阜泰山行”于每年暑假期间如期开展,成为学校特色项目。
(2)行走的力量预计行程: 30 公里路线:由常州人文自然景点串连建议时间:暮春三月要求:以高度意志彻底执行,以协作意识互助完成保障:安全,医务,后勤3、志学·思齐·成人( 1)进学礼每年九月,二中惯例便是以儒家传统礼仪“进学礼”来为新学期揭开序幕,进学礼主体为高一新生,仪式地点在庄严大成殿前,学子们通过作揖之礼表达对先贤的崇敬、对师长的尊敬与对知识的渴求。
子曰:吾十五有志于学。
(《论语·为政》)礼成则标志着高中学习生活的正式开始,正是志学的开端。
( 2)真人图书馆——(要求:丰富人脉资源场馆:学术多功能厅)真人图书馆(Living Library),通过把不同人生经历的人邀请到一起以一种面对面沟通的形式来完成“图书”的阅读。
借助学生家长、历届毕业生等各类社会人脉资源,校方列出真人图书选项,点击权在二中学子手中,定期展开。
只阅人生不借书,真人图书弥合了读者与纸质书之间的隔膜,以更为直接与互动的方式,直观呈现给读者不同的生活信仰与选择。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学生阅过百态人生,或许会有超越视野的认知与体验。
( 3)孔子微学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我校素来积极参与并致力于推进中学生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以增进各国人民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不同文化相互沟通、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保持国际间的交流与对话,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水平的提升。
除了能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外,对于培养孩子们的独立生活能力、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与人沟通的能力等都能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秉承千年府学文脉,我校拟筹建“ 孔子微学院”,以吸引容纳更多国际学生来我校参学游学。
(4)成人礼成人礼为二中传统活动,主体为高三学生。
成人礼为儒家传统礼仪,儒家的“成人”教育注重礼的内涵,而不仅仅在礼的形式上。
子路问成人。
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
”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孔子明确提出,成人的标准在“知”“不欲”“勇”“艺”种种基础上,还要加之以“礼乐”的束缚。
这也可以作为当代学校教书育人可参照的终极目标——立人,让学生成为一个个大写的人。
成人礼富有深厚内涵,二中以成人礼的举行不断明确其办学理念“人文树人”,也让经过系统教育的高三学子们通过成人礼得到鞭策:自此而后,步入成年,要努力成为人格健全的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