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合集下载

研究:反刍式思考会导致抑郁症加重元认知疗法或能提供帮助

研究:反刍式思考会导致抑郁症加重元认知疗法或能提供帮助

研究:反刍式思考会导致抑郁症加重元认知疗法或能提供帮助根据一项新研究,一旦人们有了抑郁症状,就很容易陷入一种模式,即通过反刍式思考(ruminative thinking)来使这种疾病恶化。

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所谓的消极元认知(negative metacognitions)。

挪威科技大学(NTNU)心理学系教授、这项研究的主要导师Leif Edward Ottesen Kennair说:“元思维--或元认知--是我们对自己所想的想法的思考。

”Helse Bergen HF的心理学家和第一作者Helene Pedersen解释说:“对我们自己的思维有想法,而我们或多或少地意识到这一点是很常见的。

”关于我们自己思维的想法本身并不有害。

对我们自己思维的积极想法可以引导我们更经常地反思我们想要反思的话题,甚至可能更喜欢。

但这对一些人来说可能会出问题。

研究人员最近在《BMC精神病学》杂志上发表了一项关于该主题的新研究结果。

例如,消极的元认知可以认为抑郁性沉思是我们受伤害的标志,或者我们可能认为我们的沉思是不可控制的。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种反刍式思考会产生难以摆脱的想法。

这些想法可能很快导致陷入一个自我强化的消极模式中。

“只有当我们对自己的思维有很多这样的负面想法时,才是一个问题,我们会陷入一种不幸的思维模式,这可能很难停止,”Pedersen说。

但是Kennair提供了鼓励。

“我们不是弱者或受损的货物,学会你实际上可以控制自己的忧虑,可以通过元认知疗法很快完成。

”所以幸运的是,有一些方法也许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

女孩更容易受到伤害抑郁症状和抑郁症在年轻人中很常见。

女孩比男孩更经常有这些症状,也更经常有抑郁症的诊断。

NTNU的一项新调查包括了近1200名16至20岁的人。

女孩和成年女性在所有方面的得分都较高,包括抑郁症状。

她们在以下方面的得分也较高:积极的元认知,或认为反刍是有帮助的想法,以及对自己想法的消极元认知上都得分较高。

抑郁症的罪魁祸首——思维反刍

抑郁症的罪魁祸首——思维反刍

抑郁症的罪魁祸首——思维反刍什么是思维反刍?反刍一词源于我们日常会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缓缓咽下,这种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被称为反刍。

思维反刍,就是和动物反复咀嚼食物一样,重复被动地思考,亦称为反刍思维。

思维反刍本质上,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方式,其作用是预测和思考下次见类似场景如何处理更有利。

这会让大脑建立处理此类事情的快速通道,以便以后快速反应,具有适应性。

思维反刍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的现象。

它的类型包括强迫思考和反省深思,前者是指被动地比较当前状况和不能实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后者是指有目的的、向内陆解决认知问题。

虽然思维反刍是正常现象,但千万不要沉浸在思维反刍中。

它会耗费我们大量的时间,让人陷入麻木,最重导致我们陷入巨大的苦恼中,可见其代价是巨大的。

因为你思考的往往是个无解问题,你将会永远沉浸在这种思考无解的循环中,同时会产生大量的负面情绪。

我们会为过去的事感到后悔,认为自己毫无价值、不可爱,为自己的问题指责别人,对未来感到悲观等。

这些思维反刍循环会加剧悲伤、羞愧或愤怒等情绪,打击我们继续向前走的动力和积极解决问题的动力。

有研究者对1300名年龄在25-75区间的成年人进行社区调查,发现习惯反刍的人,患抑郁症的频率是其他人群的4倍。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过度思考负面无解的问题和思维反刍,是引起抑郁的重要原因。

同时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负面情绪或抑郁症状。

抑郁症患者更倾向于对痛苦的经历和悲伤的体验进行反刍。

思维是在意识的抵抗下进行的,患者试图加以克服但办不到。

比如,一次工作上的小失误让老板责骂,就可能会让抑郁患者念念不忘一到两个星期,老板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词,他可能都清晰记得。

而一次愉快的约会,也许到第二天可能就不会去回想了。

因为思维反刍会促使个体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面感受上,使其将自己孤立起来。

并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进行思索,而不尝试做任何解决问题的行动。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郁 病 人的 追踪 研 究 显示 ,高 神 经 质 得 分 者 更 有 抑 郁 倾 向 ,
1 9 9 8 ) 。 B o l g e r 和Z u c k e r ma n( 1 9 9 5 ) 指出 ,神经质 个体
之 所 以对生 活压 力 事 件 表 现 出强 烈 的 情 绪 反应 ,更 容 易 产 生抑郁 情绪 ,是 因为其 认知 上对 消 极 信息 的 偏 好 。 这 表 明 反刍思 维可 能是 神 经 质 与 抑 郁 的 中介 变 量 , 而 国外 有 关 正
症 状反 刍和 反 省深 思 因子在神 经质和抑 郁 间起 部分 中介 作 用。 关 键词 神 经 质 ;反 刍思维 ;抑郁 ;中介
分 类号
B 8 4 6
神 经质 是一 种与 个 体 的情 绪 反 应 倾 向 和 情 绪 调控 能 力 密 切相 关的 人格 特 质 ,反 映 在情 绪 上 的 不 稳 定 陛和 不适 应
维量表 ( R R S )和从 S C L - 9 0中抽取 的抑 郁 条 目,对 9 1 2 名 中 学生进行 施 测 ,并 对数 据进行 相 关分析 、回归分 析和 结构 方程模
型 验证 。结 果 :① 神 经质 、反 刍思 维各 因子 与抑郁 两两呈 正相 关 ,且 均达 显著 水平 ;②分 层 回归 结果表 明 ,神 经 质通 过 反 刍
Ps y c ho l o gy:Te c h n i q u s e a n d Ap p l i c a t i o n s
《 心理技术与应用》2 0 1 5年第 4期 ( 总第 2 0期)
4 t h I s s u e ,2 0 1 5( S e r i a l No .2 神 经质 和 抑 郁 的 中介 作 用

反刍思维、人格特征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反刍思维、人格特征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反刍思维 、 人格特征与抑郁情绪的关系研究
王 翼. 武亭亭
合肥 2 3 0 0 6 1 ) ( 合 肥 师范 学 院教师 教育 学 院心理 系 , 安徽
摘 要: 目的: 探讨反 刍思维、 人格类型对个体抑郁情绪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 系。 方法: 使用 反 刍思维反应量表 ( R R S ) 、 大五人格量表( N E O — F F I ) 和 贝克抑郁 问卷对 4 4 7 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测 量。结果 : 不同性别 大学生反 刍思维、 神经质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反 刍思维及其 3 个维度均和 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人格特征 中神经质与抑郁情绪呈正相关 , 开放性、 外倾性、 宜人性和责任心与 抑郁情绪呈负相关。结论 : 症状反 刍与神经质水平可以正向预测抑郁情绪 。
加 重 抑 郁 状 态 以 及 延 缓 抑 郁 状 态 的 康 复 国 外 一
项对 2 5 3名 失 去 亲 人 的 被 试 进 行 的 研 究 结 果 显

刍思维 很 多研究 报告 也表 明 . 人格 特征 与抑郁 情绪
存 在 相 关 性 .故 本 研 究 旨在 验 证 反 刍 思 维 与 人 格 特 征 对 抑 郁 情 绪 是 否 存 在 预 测 作 用 . 以 及 探 讨 三 者 间 的关 系
示 . 被 试 的抑 郁 状 态 可 以通 过 反 刍 思 维 体 现 . 同 时 反 刍 思 维 能够 预 测 抑郁 情 绪 _ 6 _ 。 另 一 项 以 斯 坦 福 大
关键词: 反 刍思维 ; 大五人 格 ; 抑郁 情 绪 ; 大学 生
中图分类号 : R 3 9 5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 0 4 7 9 ( 2 0 1 6 ) 0 5 — 3 8 9 — 0 0 4

“反刍思维”,让你跌入情绪深渊(深度好文)

“反刍思维”,让你跌入情绪深渊(深度好文)

“反刍思维”,让你跌入情绪深渊精神内耗,无疑是心灵上的一场重感冒。

那么,它是怎么形成的呢?心理学上说,这或许是因为你跌入了“反刍思维”的陷阱。

“反刍思维”是指个体在经历了不如意的事情,例如考试失利、情感波折、工作不顺等等问题后,重复思考该问题的原因、经过、结果而不能自已。

以至于让自己越想越生气,越想越难过。

下面几种,就是比较常见的“反刍思维”。

1、灾难化思维灾难化思维,就是习惯于夸大负面事实的影响,凡事总往最坏的一面去想。

比如,工作上有一点小失误。

积极的思维方式,是认识错误、反思错误,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而灾难化思维,则会越想越消极,会想到别人怎么说自己,会想到领导怎么批评自己,甚至想到自己会不会因此被辞退。

这样,就会让自己陷入永无止境的焦虑中去。

2、习惯于比较从小到大,我们似乎总是习惯于比较。

小时候,比成绩、比速度、比父母。

长大后,比车子、比房子、比票子。

但是,如果总拿自己的劣势去和别人的优势相比,我们很容易变得自卑,变得内耗。

《你根本不用和别人比》中就有这么一句话:一旦我们与他人比较变成一种习惯,我们的生活就会出现种种问题,我们会仿佛困于迷雾中,找不到出路。

3、内心高敏感知乎上曾有人问,什么样的人最容易陷入内耗?有一个高赞回答是这样说的:“高敏感、低自尊,又不敢争取、惧怕冲突和斗争的人,精神内耗就会很严重。

”的确,高敏感的人,总是同理心很强,过分在意细节和别人的看法,很容易让自己进入自我怀疑的陷阱。

上文中的@平安喜乐就是如此,总是因为小事儿,担心男朋友是否爱自己,不仅影响心情,而且耽误工作。

4、凡事高要求还有一种内耗型的人,就是凡事要求太高。

这样的人,很容易在做决定之前犹豫,在做事情时完美主义。

让自己在怎么在做最优解时陷入僵局,过度自责。

但世间万物本来就是有高就有低,有成就有败,有好就有坏。

任何人都不可能占据了世间最好的一切。

所谓的高要求,也就是不现实的。

刘蒋巍:走出反刍思维,缓解高中学习压力

刘蒋巍:走出反刍思维,缓解高中学习压力

走出反刍思维,缓解高中学习压力文/刘蒋巍一.问题情景“考试前,孩子总是吃不好,睡不着,这样下去身体怎么办?”“考试前孩子特别敏感,遇到一点小事就炸,怎么办!”“这孩子上高中以后就老是一个人闷着,我很担心。

”“高中阶段,孩子压力特别大,有什么好的调节方法吗?”二.反刍思维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牛、羊等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再度返回慢慢咀嚼,然后再缓慢咽下,这种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被称为反刍。

在心理学领域,同样也存在着反刍思维的现象,它指的是一种消极的思维方式,指人们在经历压力事件后,反复思考自身消极情绪和压力事件的原因、影响及结果,而不进行积极的问题解决。

陷入反刍思维的人在遭遇压力事件后,会反复关注消极情境,思考“我为什么不能前进?我到底什么地方不对?我认为自己不能摆脱这种状况”等与情绪和自我有关的信息。

研究表明,反刍思维是一种不良的情绪管理策略,通常会延长、加剧消极情感和抑郁症状,导致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受损。

在面临压力事件时,我们要避免孩子陷入反刍思维,帮助孩子从消极情绪中转移出来,以有效地缓解压力带来的消极感受。

三.问题解决方案1.调整错误认知,从反刍思维中转移出来孩子面对压力感到脆弱且无力解决时,常常会陷入“没有人能帮我”“我是个失败者”“我做什么都很糟糕”的情绪中。

我们在对孩子有高期待的同时,也要关注孩子是否陷入反刍思维,帮助孩子从反刍思维中转移出来,重新做好情绪调节与自我评估。

我们可以通过客观的分析,让孩子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错误认知。

例如,对照下表帮助孩子把自己面对考试、学习时不合理的思维写下来,并调整为合理的看法。

2.发现自身的非理性想法,避免做孩子的“压力源”面对孩子的压力现状,我们自身也容易陷入一些非理性的想法中,无形中成为孩子的压力来源。

因此,在帮助孩子做好认知调整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反思自己的非理性想法。

看看下表,你有没有“中招”?如果有的话,及时调整!。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_综述_郭素然

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_综述_郭素然

·心理卫生评估·反刍思维与心理健康(综述)郭素然伍新春(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北京100875通信作者:伍新春xcwu@)【关键词】反刍思维;抑郁情绪;焦虑;社交焦虑中图分类号:B842.5,R749.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6729(2011)004-0314-05doi:10.3969/j.issn.1000-6729.2011.04.018(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1,25(4):314-318.)研究者对心理健康的见解众说纷纭,一般而言,如果个体较少体验到抑郁、不愉快等负性情绪,可以自我控制某些行为,能够从社会支持系统中寻找帮助,进而有效地进行问题解决,体验到幸福感,我们就认为他是心理健康的。

心理健康是多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影响个体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可分为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前者诸如家庭因素、社区因素、工作环境因素(对学生而言为学校因素)以及社会因素,后者诸如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疾病、人际关系、自我认知与压力应对等)。

近年来,在有关心理健康的个体影响因素研究中,反刍思维正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

所谓反刍思维(rumination),是指当个体遭遇诸如考试失败、丧失等负性生活事件之后,个体的思维停留在生活事件的影响之下,不断地想“为什么这种事发生在我身上”或者是“如果总是这样,我将不能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即反复思考事件的原因、后果及其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等内容[1]。

在解释抑郁情绪的性别差异时Nolen-Hoeksema提出了反应风格理论(response style theory),该理论认为面临忧郁情况下个体选择反刍思维的方式会延迟、加重其抑郁情绪[2]。

自此理论提出之后,很多研究都探讨了反刍思维是负性情绪的认知易感因子等问题。

1反刍思维的理论解释与研究方法关于反刍思维,不同的研究者界定有所不同,反应风格理论、压力反应模型、多维度模型、悲伤反刍模型以及愤怒反刍模型都为我们理解反刍思维提供了依据。

反刍思维也有好处

反刍思维也有好处

反刍思维也有好处在精神科的门诊中,常有一些患者因为学业压力、工作压力等前来咨询。

尽管抑郁症在临床上是需要治疗的疾病,但是如果能够深究一下人们是如何“患上”抑郁症的,我们就能够找到更好的应对方式。

在心理学中,“反刍思维”被认为是一种古老的精神智慧,但也是人们患上抑郁症的根源。

反刍思维一词源于我们日常会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即一些动物会把吞咽下去的食物返回到嘴里慢慢咀嚼,然后再缓缓咽下,这种反复咀嚼、不断消化和吸收的现象被称为反刍。

反刍思维则是指个体经历考试失败、工作压力大等负性生活事件时或者事情发生后所产生的自发性的重复思考的倾向。

进行反刍思维的人会在自己的头脑中反复地想某一件事情,试图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不断地思考问题的来由、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权衡这些方法直接的利弊,当这种情况越来越失控,思考者就会像陷入泥潭一样,不可自拔,发展成临床上的抑郁症。

通常情况下,反刍思维会加重或延长负性情绪或抑郁症状,特别是当人们将注意力聚焦在自己的负面感受上,使自己孤立起来,不断沉溺于对所烦恼的问题的思索。

但近年来的科学研究也发现了反刍思维的另外一面:尽管这种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发展到极端会给个体带来极大的困扰,但是在适度范围内却能够给我们的认知功能带来益处。

也许,反刍思维可以帮助患者去洞察这种思维方式在生存中的意义,并且借助这种思维方式的正面力量走出困境。

2019年发表在《老化、神经心理学和认知》杂志的一篇研究就表明,在完成指向未来的时间记忆任务时,如告知实验参与者在第4分钟的时候停下手头的任务,来做另外一件事情,反而是抑郁程度比较高的被试者成绩较好,他们在3分钟到4分钟的这段时间内检查秒表的次数更多,即他们记得在第4分钟的时候要去完成另外一个任务。

反刍思维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一个类似活动提醒的角色,使大脑处于高度激活的状态,因为他们在接近事前约定的时间点时会更频繁地重复记忆,检查结果。

最近,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就抑郁症的反刍思维所带来的益处进行了讨论和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反刍思维对中学生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摘要:目的:探讨反刍思维对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作用。

方法:使用从大五人格量表中抽取的测量神经质的条目、反刍思维量表(RRS)和从SCL90中抽取的抑郁条目,对912名中学生进行施测,并对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

结果:①神经质、反刍思维各因子与抑郁两两呈正相关,且均达显著水平;②分层回归结果表明,神经质通过反刍思维的部分中介作用影响抑郁,症状反刍与反省深思是重要的中介因素;③中介模型的拟合指数为:χ2 (df =5,n =912) =14.3,χ2/df =2.86,GFI =0.995,CFI =0.997,NFI =0.995,IFI =0.997,RMSEA =0.045。

结论:反刍思维的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因子在神经质和抑郁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神经质;反刍思维;抑郁;中介分类号:B846神经质是一种与个体的情绪反应倾向和情绪调控能力密切相关的人格特质,反映在情绪上的不稳定性和不适应性。

神经质个体常体验到消极情绪,表现为焦虑、抑郁、内疚、自尊低、紧张、不理性、喜怒无常等,影响对生活的态度体验和行为方式。

在非临床样本中的研究发现,神经质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Jylha & Isometsa, 2006;Cheryl & Randy, 1998)。

神经质个体倾向于关注事件的消极面,总是以一种夸张的、消极的论调加工与自身有关的信息,在经历压力性的生活事件时,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对抑郁病人的追踪研究显示,高神经质得分者更有抑郁倾向,抑郁的恢复与神经质得分的逐渐降低相关,慢性或持续性的抑郁与神经质得分的持续上升相关(Hirschfeld & Klerman,1983; Hirschfeld & Kleman, 1983)。

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神经质是抑郁的易感因素,能显著预测抑郁情绪或抑郁症的出现(Boyce, Parker & Barnett, 1991;Duggan, Lee, & Murray, 1990; Ormel, Oldehinkel,& Brilman, 2001; Saklofske, Kelly, & Janzen, 1995)。

反刍思维是一种应对消极情绪的思维方式,指个体将注意集中在自身的抑郁症状及潜在原因的想法和行为表现(NolenHoeksema & Morrow, 1991)。

研究表明,反刍思维与神经质人格有密切关系(Lam, Smith, & Checkley,2003; Segerstrom, Tsao, & Alden, 2000),反刍反应风格是神经质的认知表现,高神经质个体往往倾向于关注消极事件并反复思考其原因和结果。

此外,反刍思维作为一种适应不良的认知风格,还影响到一系列的心理适应和个体的心理健康,促成抑郁持续、恶化并预测出现新的重症抑郁事件(Lyubomirsky & Tkach, 2004; NolenHoeksema, 1998)。

Bolger和Zuckerman (1995)指出,神经质个体之所以对生活压力事件表现出强烈的情绪反应,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是因为其认知上对消极信息的偏好。

这表明反刍思维可能是神经质与抑郁的中介变量,而国外有关正常群体和抑郁临床患者的对比研究已证明了这个观点。

Muris, Roelofs 和Rassin (2005)认为,反刍思维和担忧对于神经质与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的联结起中介效应。

Roelofs, Huibers 和Peters (2008)也证明了反刍思维是神经质与抑郁的中介变量,表明神经质个体在反刍思维的介入下更容易陷入抑郁情绪。

本研究着眼于探讨中学生的反刍思维在神经质人格和抑郁情绪之间的中介作用,从而更深入地揭示抑郁情绪产生的内在机制,为中学生抑郁情绪的预防和干预提供参考依据。

1方法1.1被试本研究调查了浙江省衢州市中学生1057名,有效被试912名,有效率为86.28%。

其中高一学生390人,高二学生248人,高三学生274人。

男生430名,女生482名,平均年龄16.31岁。

1.2研究工具1.2.1反刍思维量表(Ruminative Responses Scale,RRS)反刍思维量表由NolenHoeksema和 Morrow (1991)编制,由22个项目构成,分为三个因子:症状反刍(symptom rumination)、强迫思考(brooding)、反省深思(reflective pondering)。

使用李克特4点评分,从“从不”到“总是”计1至4分,得分越高表明反刍思维倾向越严重。

1.2.2症状自评量表(SCL-90)SCL-90由Derogatis L.R.编制,共90个项目,包含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

基于本研究的需要,选取SCL-90中抑郁分量表,包括第5、14、15、20、22、26、29、30、31、32、54、71、79共13项。

主要体现苦闷的情感与心境为代表性症状,还以生活兴趣的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为特征。

反映失望、悲观以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还包括有关死亡的思想和自杀观念。

每个项目均为5级评分,按1至5计分,得分越高表明症状越严重。

1.2.3大五人格量表简明版(Bigfive Personality ScaleShort Form)根据研究需要,选取大五人格量表简明版中的神经质问卷,共10题,采用5点计分,从“非常不确切”到“非常确切”分别计1至5分。

大五人格量表简明版中,神经质问卷的克伦巴赫α系数是0.86。

1.3统计方法运用SPSS10.0 进行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用AMOS5.0进行结构方程模型的检验。

2结果 2.1神经质、反刍思维与抑郁的相关神经质、反刍思维各因子与抑郁的相关如表1所示,各变量两两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可进一步探讨反刍思维三因子的中介作用。

2.2反刍思维对神经质与抑郁的中介作用2.2.1因变量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以抑郁为因变量,神经质、症状反刍、反省深思、强迫思考为自变量,进行线性回归。

结果表明,除强迫思考外,其余变量都进入方程,可以预测抑郁。

回归模型的方差分析结果F=204.421,p<0.01。

详见表2。

由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反刍思维对神经质和抑郁有中介作用。

其中神经质、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都可以预测抑郁,所以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对神经质和抑郁可能起中介作用。

强迫思考的回归系数不显著,对抑郁没有预测作用,排除其作为神经质与抑郁的中介作用。

2.2分层回归分析以抑郁为因变量,神经质和症状反刍、反省深思两个反刍思维的维度为自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

结果显示,自变量加入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后,神经质回归系数下降,但依然显著。

也就是说,在控制了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这两个反刍思维的因子后,神经质对抑郁的直接影响下降了,但其影响尚存,表明反刍思维的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因子对神经质和抑郁起部分中介作用。

详见表3。

2.4反刍思维中介模型的检验在反刍思维对神经质和抑郁的部分中介模型中,包括一个外源变量(神经质)和两个内生变量(反刍思维、抑郁)。

结果:χ2(5,912) =14.3,χ2/df =2.86,GFI=0.995,CFI=0.997,NFI =0.995,IFI =0.997,RMSEA =0.045。

说明部分中介模型拟合理想(见图1)。

3讨论反刍思维是一种反复关注自身消极情绪及相应事件的思维方式,以往的研究多以反刍思维引发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为研究重点,而近年来研究者们越来越关注反刍思维作为一个认知变量,对个体心理健康的中介作用(Segerstrom, Tsao, & Alden, 2000; Roelofs, Huibers,& Peters, 2008; Harris, Pepper , & Mack, 2008;Raes, Hermans, & Williams, 2006; Roelofs, Huibers,Peters, & Arntz, 2008)。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学生群体中,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这两个因子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

当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维度作为中介变量后,神经质对抑郁的解释率有较大提高,相对中介效应也较大,其中症状反刍因子的部分中介作用较反省深思因子明显。

模型验证表明,反刍思维的部分中介模型拟合理想,支持了反刍思维在神经质和抑郁之间起中介作用的研究假设。

因此,神经质除了直接对抑郁产生负面影响外,还会通过增强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而间接导致抑郁。

在日常生活中,神经质个体对可能引起负情绪的刺激关注较多,且更容易负情绪化,更倾向于反复并且持续加工不愉快信息,因而容易引发抑郁。

反刍思维究竟是适应性的还是适应不良的,这是近年研究中争论的一个焦点。

Martin和Tesser (1996)认为,反刍思维具有目标加工的功能,能促进个体达到理想目标,因此认为反刍思维是适应性的,有助于问题解决;Treynor,Gonzalez和Nolen-Hoeksema (2003)认为,反刍思维中的反省深思因子是适应性的,倾向于认知性的问题解决,能减轻个体的抑郁症状。

而Nolen-Hoeksema和Morrow (1991)认为,反刍思维是适应不良的,导向抑郁等消极情绪。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反省深思是神经质和抑郁的中介变量,且与两者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反省深思因子也是适应不良的,这与Roelofs, Huibers, Peters和Arntz (2008)的研究结论是一样的,即反省深思是神经质和抑郁、焦虑的部分中介变量,会引发一系列消极情感和消极行为反应。

关于反刍思维适应性的争论和不同的研究结论,可能是由于不同的研究者采用不同的样本、选取不同的时间跨度、采用反刍思维不同的维度构思或使用了不同的测量抑郁、焦虑等量表所导致的,这仍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4结论中学生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的影响存在两条途径,一是直接对抑郁产生负面影响,二是通过症状反刍和反省深思这两个中介因素间接产生负面影响,表现为通过增强对症状的反刍和反省深思来提升抑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