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设计大赛二等奖

合集下载

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机构

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机构

附件1:第三届全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组织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组成名单(一)组织委员会名誉主任:王涛(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主任、原石油工业部部长)主任委员:李军(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曾玉康(中国石油学会、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理事长)周吉平(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董事长、党组成员,)王志刚(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高级副总裁)杨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董事、总经理、党组成员)罗林(安东石油技术(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副主任委员:张来斌(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石油教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长)李怀奇(世界石油大会中国国家委员会秘书长)方朝亮(中国石油学会秘书长)山红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邓军(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校长)王焰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罗维东(北京科技大学党委书记)赵金洲(西南石油大学校长)刘扬(东北石油大学校长)张昌民(长江大学校长)屈展(西安石油大学校长)倪师军(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宏民(燕山大学校长)浦玉忠(常州大学校长)崔智林(延安大学校长)孙小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校长)严欣平(重庆科技学院校长)曹克广(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夏文武(哈丁歇尔顿集团公司董事会主席)赵瑜(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任助理)孙爱萍(中国石油教育学会秘书长)吴小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副校长)雷玉江(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副书记)委员:(排名不分先后)曹红波(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综合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张东晓(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孙宝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工学院院长)李玉星(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储建学院院长)樊太亮(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院长)解习农(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院长)郭建春(西南石油大学石工学院院长)刘义坤(东北石油大学石工学院院长)楼一珊(长江大学石工学院院长)陈军斌(西安石油大学石工学院院长)陈洪德(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院长)安子军(燕山大学车辆与能源学院党委书记)王树立(常州大学石工学院院长)张琰图(延安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马贵阳(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储运与建筑学院副院长)戚志林(重庆科技学院石工学院党总支副书记)赖少聪(西北大学地质学系主任)陈维(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教务处副处长)董双波(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石油工程系主任)熊浩平(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管室主任)陈崇河(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政办公室主任)韩尚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党委宣传部部长)陈小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务处处长)汪志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邓金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科学技术处处长)孙旭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国际合作与交流处处长)周玉成(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团委书记)王英国(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工作处处长)岳长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彩英(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财务处处长)陈桂刚(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后勤管理处处长)张乃志(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保卫处处长)张珣(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校办企业总公司总经理)陈义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信息技术中心主任)陈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工学院院长)宁正福(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工学院党委书记)宫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机械学院党委书记)程林松(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工学院副院长)刘慧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工学院副院长)组委会秘书处:秘书长:雷玉江吴小林副秘书长:梁永图成员:王茹肖坤邸飞王伟王宇航宝月曹立虎方百会邓嵩冮鹏张明闫博辛一男刘炜超李小江(二)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贾承造(中国科学院院士石油地质学家)副主任委员:王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开发专家)罗平亚(中国工程院院士油田化学专家)李鹤林(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管材工程专家)沈忠厚(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专家)苏义脑(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钻井专家)袁士义(中国工程院院士油气开发专家)周守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海洋石油开发专家)孙龙德(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油地质专家)委员:(排名不分先后)沈平平(中石油勘探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开发专家)王渝明(中石油大庆油田教授级高工油气开发专家)关文龙(中石油勘探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开发专家)石林(中石油钻井院教授级高工油气钻井专家)韩景宽(中石油规划总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储运专家)李杰训(中石油大庆油田教授级高工油气储运专家)吴浩(中石油规划总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储运专家)裴红(寰球工程公司教授级高工油气储运专家)赵文智(中石油勘探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开发专家)路保平(中石化工程院教授级高工油气钻井专家)刘汝山(中石化工程院教授级高工油气钻井专家)曾义金(中石化工程院教授级高工油气钻井专家)王世清(中石化勘探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储运专家)陈伟(中海油研究总院教授级高工油气开发专家)李丕龙(中化集团教授级高工油气开发专家)罗林(安东石油集团教授级高工油气钻采专家)刘慧卿(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油气开发专家)姜汉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油气开发专家)李相方(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油气开发专家)张遂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油气开发专家)高德利(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油气钻井专家)张劲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油气储运专家)姚军(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油气开发专家)管志川(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油气钻井专家)何利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油气储运专家)李治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油气开发专家)关振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油气开发专家)杜志敏(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孟英峰(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郭建春(西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刘义坤(东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闫铁(东北石油大学教授油气钻井专家)张荣军(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李天太(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油气钻井专家)楼一珊(长江大学教授油气钻井专家)廖锐全(长江大学教授油气储运专家)伊向艺(成都理工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龚斌(北京大学教授油气开发专家)李子丰(燕山大学教授油气钻井专家)张琰图(延安大学教授油气化学专家)吴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教授油气储运专家)王树立(常州大学教授油气储运专家)戚志林(重庆科技学院教授油气开发专家)Mike Burnaman(哈丁歇尔顿集团公司油气开发专家)。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

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特等奖作品_word版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R油⽥输油管道及沿线站场设计⽇期2016年7 ⽉20 ⽇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组委会制⽅案简介本作品根据《第⼀届全国⼤学⽣油⽓储运⼯程设计⼤赛赛题及基础数据》和相关标准,秉承经济、⾼效、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对R 油⽥输油管道⼯程进⾏了设计。

主要设计内容包括:A-B、B-C段管道⼯艺及运⾏管理,河流穿越⽅案,沿线站场及阀室⼯艺,⽕车装车⽅案,辅助⽣产及配套⼯程技术⽅案以及投资估算等内容。

输油管道设计⽅⾯:采⽤加热输送⼯艺,从技术经济⾓度优选管径,通过逆向推算得到设计压⼒及布站情况,通过考虑油⽔乳化状态提⾼了⽔⼒计算的准确性。

使⽤商业软件对其进⾏了模拟及优化,并编制相应程序辅助计算。

河流穿越⽅案⽅⾯:分析了穿越区岩⼟层可钻性,确定并设计了⽔平定向钻(HDD)管道穿越河流施⼯⽅案,并进⾏了管道强度校核和施⼯风险评价。

沿线站场及阀室⽅⾯:设计了原油脱⽔及污⽔深度处理⼯艺,确定了沿线各站场及阀室的分布,并对其进⾏了设计。

⽕车装车⽅案⽅⾯:对装车站进⾏了详细设计,从可靠性的⾓度采⽤了“双管、双泵、双⽤单鹤管”的装车⼯艺;针对来油量衰减较快特点,从经济的⾓度对装车操作的运⾏与管理进⾏了优化,制定了⾼效益、低成本的⽕车装车⽅案。

此外,本⽂还对整体输油管道⼯程的防腐、⾃控、消防、HSE管理、辅助⽣产及公⽤⼯程等进⾏了设计。

设计中使⽤了OLGA,PIPESIM等商业软件对各种⼯况下的管道进⾏了模拟,并且基于VB平台编制了相应软件辅助计算,校核了整体⽅案的可⾏性和可靠性,完成了管道及站场⼯艺的优化,提⾼了⽅案的经济性。

本设计充分借鉴了国内外原油输送及装车的成熟技术,优化了管道及站场的⼯艺流程及运⾏⽅案,选⽤了⾼效设备,降低了投资及运⾏维护费⽤,具有⼀定的⼯程应⽤价值。

⽬录第1章总论 (1)1.1 ⼯程概况 (1)1.2 编制依据 (2)1.3 编制原则 (2)1.4 设计范围 (2)1.5 国家级地⽅有关法律、法规 (2)1.6 国家、地⽅、⾏业、企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3)第2章R油⽥输油管道设计基础 (6)2.1 ⼯程概况 (6)2.2 设计基础资料 (6)2.2.1 基础数据 (6)2.2.2 原油物性 (7)2.2.3 设计环境 (8)2.2.3.1 ⼟壤条件 (8)2.2.3.2 铁路依托条件 (8)2.2.3.3 ⽓象条件 (8)第3章输油管道⼯艺设计 (9)3.1 输送⼯艺 (9)3.2 设计参数 (10)3.2.1 管道设计参数 (10)3.2.1.1 设计输量 (10)3.2.1.2 设计压⼒ (10)3.2.1.3 管径优选 (11)3.2.1.4 钢管类型选择 (11)3.2.1.5 管道纵断⾯图 (11)3.2.1.6 管道埋深参数 (12)3.2.1.7 管道防腐层 (12)3.2.2 原油物性 (13)3.2.2.1 油品密度 (13)3.2.2.2 油品粘度 (13)3.2.2.3 原油乳化 (15)3.2.1热⼒设计参数 (16)3.3.1.1 加热站出站油温 (16)3.3.1.2 加热站进站油温 (16)3.3.1.3 管道周围介质温度T0 (16)3.3.1.4 管道保温层设计 (16)3.3 A-B段⼯艺设计 (17)3.3.1 设计输量下的设计⽅案 (17)3.3.2 最低输量下的设计⽅案 (19)3.3.3 设计压⼒及管道壁厚 (21)3.3.4 经济性分析 (24)3.3.5 适应性分析 (26)3.4 B-C段⼯艺设计 (28)3.4.1 设计输量下的设计⽅案 (28)3.4.2 最低输量下的设计⽅案 (32)3.4.3 设计压⼒及管道壁厚 (34)3.4.4 经济性分析 (37)3.4.5 适应性分析 (44)3.4.5.1 冬季运⾏⽅案 (44)3.4.5.2 夏季运⾏⽅案 (44)3.5 设备选型 (46)3.5.1 泵机组选型 (46)3.5.2 原动机选型 (48)3.5.3 加热炉选型 (48)3.6 管道强度校核 (49)3.6.1 进出站压⼒校核 (49)3.6.3 静⽔压⼒校核 (49)3.6.4 动⽔压⼒校核 (49)3.8 设计成果 (49)第4章穿越河流设计⽅案 (51)4.1 遵循的主要标准、规范 (51)4.1.1 法律法规 (51)4.1.2 标准规范 (51)4.2 穿越河流⽅式⽐选 (51)4.3 ⽔平定向钻穿越设计 (52)4.3.1 HDD可钻性评价 (52)4.3.1.1 穿越场地地层岩性结构 (52)4.3.1.2 穿越场地⼟的物理⼒学性质指标 (53) 4.3.1.3 穿越区域岩⼟层可钻性评价 (55) 4.3.1.4 施⼯条件评价 (55)4.3.1.5 地下障碍物评价 (55)4.3.2 HDD穿越曲线设计 (56)4.3.3 HDD设备选型 (58)4.3.3.1 钻机选型 (58)4.3.3.2 钻具选型 (59)4.3.4 场地布置 (61)4.3.5 穿越段管道设计 (62)4.3.5.1 穿越段管道壁厚设计 (62) 4.3.5.2 穿越段管道防腐与防护 (63) 4.3.5.3 穿越段管道热⼒校核 (63) 4.3.6 穿越管道应⼒校核 (63)4.3.6.1 管道回拖⼯况应⼒校核 (63) 4.3.6.2 管道试压⼯况应⼒校核 (66) 4.3.6.3 管道运⾏⼯况应⼒校核 (66) 4.3.6.4 管道径向屈曲失稳校核 (67) 4.3.7 套管结构设计 (68)4.3.7.1 套管最⼤夯⼊长度计算 (68) 4.3.7.2 套管壁厚选取 (69)4.3.7.3 套管强度验算 (69)4.3.7.4 套管稳定性验算 (71)4.4 穿越施⼯⽅案 (72)4.4.1 施⼯⼯艺流程 (72)4.4.2 施⼯技术措施 (72)4.4.2.1 施⼯准备 (72)4.4.2.2 泥浆配制 (74)4.4.2.3 钻导向孔 (75)4.4.2.4 预扩孔⼯艺 (76)4.4.2.5 管道回拖 (77)4.4.2.6 管道焊接检验和试压 (77) 4.5 对⽔⽂地质和环境的影响 (78) 4.5.1 对地貌的影响 (78)4.5.2 对河床结构的影响 (78)4.5.3 对⽣物的影响 (78)4.5.4 施⼯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78) 4.6 消防、安全 (79)4.6.1 设计采取的安全及消防措施 (79)4.6.2 施⼯中的主要安全措施 (79)4.7 施⼯风险及应对措施 (80)4.7.1 穿越风险分析 (80)4.7.2 施⼯应急处置预案 (81)4.7.2.1 导向施⼯应急预案 (81)4.7.2.2 扩孔过程中发⽣卡钻、抱钻、断钻的应急预案 (81) 4.7.2.3 管线回拖中卡死的应急预案 (82)4.7.2.4 冒浆应急预案 (82)4.7.2.5 塌孔的处理预案 (82)4.8 主要⼯程量及投资估算 (83)第5章输油管道的流动保障 (84)5.1 管道运⾏管理 (84)5.1.1 热⼒冬季运⾏⽅案 (84)5.1.2 热⼒夏季运⾏⽅案 (85)5.1.3 ⽔⼒运⾏⽅案 (85)5.2 清管 (86)5.2.1 清管的作⽤ (86)5.2.2 清管器选择 (86)5.3 停输再启动 (86)5.3.1 停输后的管内温降 (87)5.3.2 管内原油温度场 (87)5.3.3 停输再启动过程 (88)第6章沿线站场 (89)6.1 站场设置 (89)6.2 站场⼯艺 (89)6.3 A联合站 (89)6.3.1 联合站⼯艺 (90)6.3.2 联合站主要⼯程量 (90)6.4 B外输⾸站 (90)6.4.1 进站计量 (91)6.4.2 加热⼯艺 (91)6.4.3 脱⽔⼯艺 (91)6.4.4 污⽔处理 (93)6.4.4 储油⼯艺 (95)6.4.5 外输⼯艺 (95)6.4.6 B外输⾸站⼯艺流程 (96)6.4.7 主要⼯艺设计参数 (98)6.4.8 平⾯布置说明 (98)6.4.9 ⾸站主要⼯程量 (100)6.5 中间输油站 (100)6.6 线路阀室 (101)6.7 C装车站 (102)6.8 沿线站场及阀室分布总结 (102)第7章装车站设计 (103)7.1 装车站总体设计 (103)7.1.1 装车站功能 (103)7.1.2 装车站⼯艺流程设计 (103) 7.1.3 装车站分区 (103)7.1.4 装车站总平⾯布置 (104)7.1.4.1 总平⾯布置原则 (104)7.1.4.2 总平⾯布置 (104)7.1.4.3 站内道路 (105)7.1.4.4 围墙 (105)7.1.1.5 绿化 (106)7.2 储油区设计 (106)7.2.1 储油区容量确定 (106)7.2.1.1 周转系数法 (106)7.2.1.2 储存天数法 (107)7.2.1.3 库容确定⽅法对⽐优选 (108) 7.2.2 储油罐数量确定 (108)7.2.3 储油容量等级 (108)7.2.4 油罐类型选择 (109)7.2.5 储罐强度设计 (110)7.2.5.1 罐壁厚度计算 (110)7.2.5.2 浮顶计算 (111)7.2.6 油罐加热与保温 (113)7.2.6.1 原油储存温度 (113)7.2.6.2 油罐加热⽅式 (114)7.2.6.3 油罐加热器选⽤ (114)7.2.6.4 油罐保温 (116)7.2.7 油罐防腐 (116)7.2.7.1 防腐部位 (116)7.2.7.2 防腐涂层结构及材料 (117) 7.2.7.3 阴极保护 (117)7.3 铁路装车设计 (117)7.3.1 铁路装车⼯艺 (118)7.3.2 铁路油罐车设计 (118)7.3.3 铁路专⽤线设计 (120)7.3.3.1 铁路装卸线布置形式 (120) 7.3.3.2 装卸线的有效长度 (120) 7.3.4 铁路装油设施设计 (121) 7.3.4.1 铁路装油鹤管选⽤ (121) 7.3.4.2 鹤管数量确定 (122)7.3.4.3 鹤管与集油管的连接 (122) 7.3.4.4 集油管与鹤管的连接 (123) 7.3.4.5 栈桥设计 (124)7.4 装车⽅案设计 (124)7.4.1 ⽅案设计出发点 (125)7.4.2 不同⽅案所需装油设施 (125) 7.4.3 不同⽅案每年装车次数 (126) 7.4.4 ⽅案对⽐优选 (126)7.5 站内管道设计 (127)7.5.1 管道作⽤ (127)7.5.2 管道分类 (128)7.5.3 常⽤的管道⼯艺流程 (128) 7.5.4 管道⼯艺流程对⽐优选 (129) 7.5.5 管道保温层设计 (129)7.5.6 管道强度设计 (130)7.5.6.1 站内管道管径计算 (130) 7.5.6.2 站内管道壁厚计算 (131) 7.5.6.3 站内管道强度校核 (131) 7.5.7 管路⽔⼒计算 (133)7.5.8 管道敷设与防腐 (135)7.6 发油泵站设计 (135)7.6.1 泵站形式 (135)7.6.2 泵站⼯艺流程 (136)7.6.3 泵的选⽤ (137)7.6.3.1 油泵选型 (137)7.6.3.2 油泵数量 (138)7.6.3.3 原动机选择 (138)7.6.3.4 电动机功率计算 (139)7.6.3.5 油泵基本参数 (139)7.6.3.6 油泵规格参数 (141)7.6.4 油泵站布置 (141)7.7 站内污⽔处理 (142)7.7.1 污⽔来源 (142)7.7.2 含油污⽔处理 (142)7.7.3 ⽣活污⽔处理 (142)7.8 油品计量 (143)7.8.1 液⾯⾼度的⼈⼯测量 (143) 7.8.2 液⾯⾼度的⾃动测量 (143) 7.8.2.1 常⽤测量液位计 (143)7.8.2.2 液位计的选⽤ (145)第8章辅助⽣产系统及配套⼯程 (146) 8.1 通信 (146)8.2 供配电 (146)8.3 建筑结构 (147)8.4 供热与暖通 (148)8.5 ⾃动化控制 (148)8.5.1 ⾃动化控制系统 (148)8.5.2 储油区⼯业⾃动化系统 (149) 8.6 防⽕防爆 (152)8.6.1 ⽕灾和爆炸原因 (153)8.6.2 防⽕防爆措施 (153)8.7 站场消防 (154)8.7.1 灭⽕原理与⽅法 (154)8.7.2 灭⽕⽅法及设备 (155)8.7.3 消防给⽔ (157)8.8 防雷 (158)8.9 防静电 (158)8.10 防杂散电流 (162)8.11 穿越施⼯安全 (163)8.11.1 设计采取的安全及消防措施 (163) 8.11.2 施⼯中的主要安全措施 (163)8.12 管道⽔⼯保护 (163)8.12.1 冲刷防护 (164)8.12.2 坡⾯防护 (164)8.12.3 ⽀挡防护 (164)8.13 管道标志 (165)第9章HSE风险管理 (166)9.1 长输管道HSE管理 (166)9.1.1 长输管道危害性因素分析 (166)9.1.2 管道系统安全防护对策 (166)9.2 站场HSE管理 (168)9.2.1 站场危害性因素分析 (168)9.2.2 站场安全防护对策 (168)9.3 HSE管理体系建设与运⾏ (170)9.3.1 HSE体系建设 (170)9.3.2 HSE体系实施 (170)9.4 应急保障体系 (171)9.4.1 突发事件分类与分级 (171)9.4.2 应急⼯作原则 (172)第10章投资成本估算 (173)10.1 长输管道⼯程投资 (173)10.2 站场投资 (173)10.3 ⽅案⼯程总投资 (174)参考⽂献 (175)附录 (177)附录A 管道⽔⼒摩阻计算 (177)附录B 不同管道钢级投资表 (178)附录C 河流穿越施⼯图 (179)附图1 (179)附图2 (180)附录D ⾃编程序Visual Basic 程序代码 (181)附录E 穿越轨迹设计程序代码 (189)第1章总论1.1 ⼯程概况R油⽥开发是将井场原油通过集输管道汇集⾄位于区块南部的A联合站,通过外输管道170km外输管道将原油输送⾄装车站。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PPT

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设计大赛全国三等奖PPT

图2.2 沿线里程高程分布图
图 2.1 管道走向图
▪9
第2部分:工程背景
本项目将新建R油田AB段油水混输管道和BC段原油输送管道。R 油田的混合液通过AB段输送到B站点,AB段之间设计穿越方案,B外 输首站已建脱水站、含油污水深度处理站各 1座,满足接收A联合站 输送含水油的需求。然后从B进行外输,最终在C站进行铁路发油。
(1035.60, 569.75)
图3.3 方案2穿越处入土端管道布置图
图3.4 方案2穿越处出土端管道布置图
▪15
第3部分:河流穿越设计
穿越位置选取
取点 (63.93,567.77) (1063.8,562.15) 计算角度 (° ) 10 (入) 8 (出)
表3.3 穿越位置选取方案3
入土点坐标 (32.57, 573.32) 出土点坐标 (1125.60, 570.83) 入土段长度 (m) 121.43 中间段长度 (m) 902.15 出土段长度 (m) 123.27 穿越砾砂层长度 (m) 8.22
适用条件
从松软黏土层到泥砂 浅、透水性差、地 砾和岩石均可 质构造简单、完整 性好河床 基本不受限制 较长 高 基本不受限制 长 较低
穿越长度 工期 投资
受限 较短 较低
施工、运行 及维护
质量易于控制,管 机械化、自动化程度 理维修方便,不影 高,施工劳动强度低, 响通航,一隧多用; 安全性高;检修方便, 施工条件稍差,风 不影响通航,可一隧 险性较高,防治水 多用;施工机械复杂, 难度大,日常维护 日常维护费用高 和运行费用高 不大 较大
无需大型施工设 备、施工速度快; 安全性较好;维 施工质量难以控 护工作量大,施 制,安全性差, 工较困难 检修困难,影响 通航 很大 较大 ▪12

第二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第二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方案设计书项目名称某工业园区天然气供气工程赛题类型赛题二团队编号完成日期 2017年 4 月 21 日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组委会制作品简介本作品为某工业园区天然气管道供气工程方案设计,输气管道全长160km,设计输量21×108m3/a,沿线地貌主要为黄土峁梁,部分地段穿越公路及河流阶地,存在1处冲沟跨越,管道沿线地质、地貌条件复杂,属于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危险区。

本设计秉承着“安全、经济、高效”的设计理念,同时着重注意保护黄土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完成了整个方案的设计。

作品主要内容包括:线路工程设计、穿跨越工程设计、站场及输气工艺设计、配套辅助工程设计、HSE管理和经济预算等。

在线路工程设计中,考虑到黄土地区恶劣的施工环境,线路设计应选择有利地形,尽量避开施工难点和不良工程地质段,同时时刻注意水土保持与环境保护等可能增加的工程措施。

该部分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①从允许流速、可选钢级、运行工况三个方面设计用管方案组合,以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为原则,对方案进行了优选;②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针对黄土微地貌特征及湿陷性、黄土边坡、黄土边坡制定了一系列水工保护措施,以指导安全施工及生产;③考虑黄土地区特点,对线路施工方案、技术和工序进行了有特点和针对性的设计;④对线路附属工程进行了设计,计算了线路工程主要工程量。

在穿跨越工程设计中,充分考虑穿跨越段地形地貌、地质条件,综合分析比较各种穿跨越方案,对全线4处穿跨越地段进行了设计。

该部分主要完成了以下工作:①根据公路宽度、地区等级、地质条件等因素,经过分析比选,制定了省道顶管穿越设计与施工方案;②充分考虑施工难度、河流水文地质参数以及周围环境条件,制定了截流法开挖管沟穿越河流的设计与施工方案;③针对黄土冲沟特点,对冲沟坡顶和冲沟坡面两处起跨位置进行比选,从适用性和经济性角度出发制定了悬索冲沟跨越的设计与施工方案。

第二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第二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第二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第二届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的内容,具体内容:随着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欢。

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时间20x...随着经济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我国的油气储运工程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对我国经济发展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希望大家喜欢。

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参赛对象20xx年xx月xx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研究生、本科生、专科生均可参赛。

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参赛方式1、参赛团队:参赛者必须以小组形式参赛,每组不超过4人,可聘请指导教师1名(作品提交后不再更换)。

2、参赛单位:以高等学校为参赛单位,每所高校限报8件作品,申报作品时需对所有作品进行排序以作评审参考。

3、赛题发布:大赛组委会通过大赛官网发布赛题,各参赛队伍自行下载数据包,并按要求完成相关设计。

4、作品提交:参赛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设计,并按要求准时上交参赛作品(《方案设计》和《作品申报书》),未按时上交者作自动放弃处理。

5、作品评审:专家委员会根据作品的科学性、可行性、创新性和经济性等指标对作品进行初审和终审,并评出获奖名单。

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安排1、大赛报名:请各参赛单位于20xx年xx月xx日前将《高校报名表》电子版发送到大赛组委会邮箱,邮箱地址为:xxxxx@。

2、赛题发布:大赛组委会将于20xx年xx月xx日通过官方网站发布赛题。

3、作品申报:(1)电子版。

请各参赛高校将大赛作品申报书于20xx年xx月xx日24:00前进行网上提交(过时系统将自动关闭,未按时在网上提交者视为自动放弃)。

大赛组委会将为每所参赛高校分配一个账号,用于注册和上传作品。

届时由各高校网上提交本校参赛学生作品,为避免集中上传作品造成网络堵塞,请尽早在网上提交大赛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石油工程设计大赛获奖作品
............................................................................... 23 1.6.5 煤储层评价 ............................................................................................... 24 1.7 温压系统 ......................................................................................................... 27 1.7.1 煤储层压力 ............................................................................................... 27 1.7.2 煤储层温度 ............................................................................................... 27 1.8 流体分布及其性质 .......................................................................................... 27 1.8.1 煤层含气特征 ........................................................................................... 27 1.8.2 水文地质特征 ........................................................................................... 29 1.9 三维地质建模.................................................................................................. 30 1.10 储量计算 ....................................................................................................... 32 1.10.1 储量计算的方法 ..................................................................................... 32 1.10.2 储量计算单元的划分 ............................................................................. 32 1.10.3 储量计算参数的确定 ............................................................................. 32 1.10.4 储量计算及评价 ..................................................................................... 35 1.11 可采储量........................................................................................................ 37 第 2 章 产能评价 ...................................................................................................... 42 2.1 煤层气井排采状况 .......................................................................................... 42 2.2 煤层气井产能特征 .......................................................................................... 42 2.2.1 排采产能................................................................................................... 42 2.2.2 产能指数................................................................................................... 46 2.3 合理产量 ......................................................................................................... 48 2.3.1 排采分析确定合理产量............................................................................ 48 2.3.2 数值模拟法论证 ....................................................................................... 48 第 3 章 气藏工程论证 ............................................................................................... 54 3.1 开发层系划分.................................................................................................. 54 3.1.1 开发层系划分原则 ................................................................................... 54 3.1.2 开发层系划分结果 ................................................................................... 54 3.2 开发方式选择.................................................................................................. 55 3.2.1 煤层气开发方式 ....................................................................................... 55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R油田输油管道工程
评价内容
具体要求
分值
1、完成赛题所有给定任务,主要应完成的内容有:根据基础数据以及R油田
开发上产需要,进行原油外输管道及火车装车方案设计。主要任务包括:输
油管道方案设计(主要包括管道管径选取和强度稳定性校核、热泵站方案设
设计格式 计、正反输方案设计、河流穿越方案设计、截断阀室设置等)、末站火车装
设计格式 发指标确定143口井集输方案,进行集输管网优化、集油增压方案设计、已
(25分) 有站/线/设备的利用和校核、 供电系统、自控系统、通信系统、消防、公
用工程等部分的方案设计以及相关站场优化布局及主要工艺流程设计等; C(15-10) 2、报告格式规范,论述充分、详细、严谨,术语专业,图纸清晰,符合国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目前赛况
参赛高校 26所高校提交了参赛作品。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目前赛况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目前赛况 校赛情况
26所高校产生有 效 作 品 204 件 , 参赛人数达到 810 人 。 参 赛 学 生涵盖了博士、 硕士、本科、专 科各类学生。
全国大学生油气储运工程设计大赛
3、设计思路清晰,内容全面,集输处理方案科学合理,方案论述充分、详 尽、有理有据。
A(35-25) B(25-15) C(15-10)
1、依据设计书中关于问题的呈述,判断设计者对设计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发 现能力;
A(30-25)
分析解决问题 2、依据设计书中呈现的问题分析,判断设计者对重大问题的把握能力和分
组织委员会
专家委员会成员由大 赛委员会聘请。设主 任委员一名,副主任 委员若干名,委员若 干名
设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赛区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赛区
队员 张蒙丽,孟小雨 喻伟婕,张璐瑶
孙健飞,韩东 吴守志,李国豪
张燕,张佩颖 孙星华,徐宁 沈瑞灏,李政兵 王逍,刘莹莹 雷依婷,孟嘉岩 侯澄宇,马亚欣 丁夷非,刘轩章 孙昊,池立勋 郑坚钦,郑泰承 周建伟,吕家兴
陈志硕
队员 方舟,李玉珍 李岩松,梁立斌 杨国栋,刘询 张亚洲,钱安娜
刘珊珊 赵子豪,石小磊 李焯超,闫亚敏
卢运虎 王海柱 蒋宏伟 蔚宝华 宋先知
李军 金衍 周舟
指导教师 韩国庆 马新仿 赵瑞东 张士诚 傅友君 李奔
指导教师 邓道明 王玮 梁永图 侯磊 宫敬 李鸿英 梁永图 梁永图 张帆
张劲军 张劲军 梁永图
温凯 梁天博
指导教师 侯吉瑞 梁永图 杨进 纪荣艺 汪志明 高德利 梁永图
奖项 校内一等奖 校内二等奖 校内二等奖 校内三等奖 校内三等奖
聚能驱 似水流年 214聚合物 今年能得奖吗
砥砺 化学与热力采油 来自星星的你
队名 钻井001 来京油 今日之星 石油故事 805小分队 有点儿内容 飞行模式 三点一四
湍流 钻井小霸王 李二村儿的钻井队儿 感觉人生达到了巅峰
大队长 翻滚的巴旦木
追梦 不一样的岩色6789
第九届中国石油工程设计大赛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分赛区奖项统计
队名 Boom 步履不停 DF no problem 油理油据 流沙 噬元兽 Liquid LandM 当代石油人 deadline 万物皆流2019 我孰与郑少帅 自强队 继续创造太阳
队名 第二杯半价
SATers 听懂掌声 鸽子咕咕咕 中油争锋 湖人总冠军 赏心悦目
19203111 19203076 19203020 19203041 19203227 19203003 19203013 1920313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