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系统教案(第3章)_1
《操作系统》课程教案

《操作系统》课程教案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1.1 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分类理解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1.2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操作系统的组成:内核、shell、文件系统、设备驱动程序操作系统的分类: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分布式系统操作系统的历史和发展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操作系统的组成和作用开展小组讨论,比较不同类型的操作系统1.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操作系统的定义、功能、组成和分类实例:Windows、Linux、macOS等操作系统的特点1.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操作系统的概念和组成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不同类型操作系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操作系统知识的学习第二章:进程管理2.1 教学目标了解进程的定义和作用掌握进程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理解进程同步和互斥的概念2.2 教学内容进程的定义和作用进程管理的基本方法:进程调度、进程同步、进程互斥进程同步和互斥的实现:信号量、管程、事件等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进程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进程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进程同步和互斥的实现方式2.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进程的定义、进程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进程同步和互斥的概念实例:进程调度算法、信号量的使用2.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进程的定义和作用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进程管理方法和策略的理解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进程同步和互斥知识的学习第三章:内存管理3.1 教学目标了解内存的定义和作用掌握内存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理解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则3.2 教学内容内存的定义和作用内存管理的基本方法:分页、分段、虚拟内存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则:首次适应法、最佳适应法、最坏适应法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内存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内存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则3.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内存的定义、内存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内存分配和回收的原则实例:分页算法、分段算法、虚拟内存的实现3.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内存的定义和作用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内存管理方法和策略的理解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内存分配和回收知识的学习第四章:文件管理4.1 教学目标了解文件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文件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理解文件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2 教学内容文件的定义和作用文件管理的基本方法:文件的创建、删除、打开、关闭等文件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目录结构、文件存储方式、文件访问控制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文件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文件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文件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4.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文件的定义、文件管理的方法和策略、文件系统的结构和组织方式实例:Linux、Windows等操作系统中的文件管理4.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文件的定义和作用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文件管理方法和策略的理解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文件系统结构和组织方式知识的学习第五章:设备管理5.1 教学目标了解设备的定义和作用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方法和策略理解设备驱动程序第六章:设备管理(续)5.2 教学内容设备驱动程序:概念、作用和实现方式设备管理的基本方法:设备分配、设备请求调度、设备控制设备管理的高级主题:I/O中断处理、DMA传输、虚拟设备5.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设备驱动程序的概念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设备管理的方法和策略开展小组讨论,探讨设备管理的高级主题5.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设备驱动程序的概念、设备管理的方法和策略、设备管理的高级主题实例:硬盘驱动程序、打印机驱动程序、I/O中断处理5.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设备驱动程序的定义和作用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设备管理方法和策略的理解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设备管理高级主题知识的学习第七章:操作系统用户界面7.1 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用户界面的定义和作用掌握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的基本设计和实现方法理解图形用户界面(GUI)和命令行用户界面(CLI)的差异和优缺点7.2 教学内容用户界面的定义和作用用户界面的基本设计原则:用户友好性、易用性、可访问性GUI和CLI的设计和实现方法:窗口管理、事件处理、命令解析7.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用户界面的定义和作用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方法开展小组讨论,探讨GUI和CLI的差异和优缺点7.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用户界面的定义、用户界面的设计和实现方法、GUI和CLI的差异和优缺点实例:Windows操作系统、Linux终端、macOS的Finder7.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操作系统用户界面的定义和作用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用户界面设计和实现方法的理解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GUI和CLI差异和优缺点知识的学习第八章:操作系统安全8.1 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操作系统安全的基本机制和策略理解操作系统的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8.2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安全机制:访问控制、身份验证、加密、审计安全策略:最小权限原则、安全分层模型、安全内核常见安全威胁:恶意软件、漏洞攻击、social engineering防护措施: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安全更新8.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操作系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安全机制和策略开展小组讨论,探讨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8.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操作系统安全的定义、安全机制和策略、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实例:操作系统安全漏洞案例分析、安全防护工具的使用8.5 教学评估课堂问答:了解学生对操作系统安全的定义和重要性的掌握情况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安全机制和策略的理解能力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操作系统的安全威胁和防护措施知识的学习第九章:操作系统性能分析9.1 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掌握操作系统性能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工具理解操作系统性能优化和调优的策略9.2 教学内容操作系统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性能分析方法:基准测试、模拟、监控和分析工具性能评价指标:响应时间、吞吐量、资源利用率性能优化策略:进程调度优化、内存管理优化、文件系统优化9.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介绍操作系统性能的定义和重要性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性能分析方法和工具开展小组讨论,探讨性能优化和调优的策略9.4 教学资源教材:《操作系统原理与应用》课件:操作系统性能的定义、性能分析方法和工具、性能优化和调优的策略实例:操作系统性能监控工具(如top, vmstat)的使用、性能优化的案例分析重点和难点解析1. 操作系统的定义和作用:理解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核心组件的基本概念,以及它在资源管理、程序执行和用户界面方面的关键作用。
第三章 中文Windows 7操作系统(电子教案)

第三章中文Windows 7操作系统3.1 Windows 7基础3.1.1 Windows 7简介1、Windows 7系统版本简介Windows 7共包含以下6个版本1)Windows 7 Starter(初级版)2)Windows 7 Home Basic(家庭基础版)3)Windows 7 Home Premium (家庭高级版)4)Windows 7 Professional(专业版)5)Windows 7 Enterprise(企业版)6)Windows 7 Ultimate(旗舰版)2、Windows 7的新特点略……安装Windows 7建议采用主频500MH以上的CPU,128MB以上内存的计算机可安装Windows 7。
Windows 7的安装方式可分为:升级安装,全新安装,补充安装和修复安装等4种方式。
3.1.2 Windows 7 的启动和退出1. Windows 7的启动首先打开显示器电源,然后打开主机电源就可以启动Windows 7的界面。
系统如果有多个用户,单击某个用户名前面的图标,就可以进入Windows 7界面。
(启动Windows 7的过程中,需要用户在注册面中,输入正确的用户名和口令,才能启动成功)。
2.Windows 7的退出在Windows 7中,不能样直接关机(关闭计算机电源开关),首先从Windows 7系统中退出,否则丢失一些未保存的文件或破坏系统中正在运行的程序。
Windows 7和关机应按下列步骤进行。
(1)关机Windows 7的方法如下:单击“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单击“关机”按钮。
并自动切断电源。
(2)注销Windows 7与之前的操作系统一样,允许多个用户共同使用一台计算机的操作系统。
用户不必重新启动计算机就可以实现多个用户登录。
单击“开始”按钮,弹出“开始”菜单,单击“关机”按钮右侧的箭头,然后从弹出的列表中选择“注销”。
单击“强制注销”按钮,系统会强制关闭正在运行的程序,快速切换到用户登录界面,选择需要切换到的用户名和输入登录密码即可实现切换用户功能。
《操作系统》教案》课件

《操作系统》教案(第一至第五章)一、教案概述本教案主要针对《操作系统》课程的五个章节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二、教学目标1. 了解操作系统的概念、发展和分类。
2. 掌握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和架构。
3. 理解进程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管理和设备管理的基本原理。
4. 学习操作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述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发展历程2. 操作系统的目标和功能3. 操作系统的分类和特点第二章:操作系统架构1. 操作系统的主要组件2. 操作系统的层次结构3. 操作系统的接口和API第三章:进程管理1. 进程的概念和特性2. 进程的状态和转换3. 进程调度算法4. 进程同步与互斥5. 死锁与饥饿问题第四章:内存管理1. 内存分配与回收策略2. 内存分页和分段3. 虚拟内存技术4. 页面置换算法5. 内存保护机制第五章:文件管理1. 文件和目录的概念2. 文件系统的组织结构3. 文件存储分配策略4. 文件访问控制5. 磁盘空间管理和文件备份策略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操作系统案例,加深对原理的理解。
3. 实验法:通过上机实验,巩固理论知识。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问题,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引导:介绍本章主题,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本章的核心概念和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案例,加深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4. 练习与讨论:布置练习题,组织小组讨论。
5. 总结:对本章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提问情况。
2. 练习题: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验报告:评价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 小组讨论报告:评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操作系统教材。
第3章_1 寻址方式DEBUG

(BX)
(SI) (DI)
物理地址PA= (SS) 16 +(BP) MOV AX, [BX] PA = 16d (DS) + (BX) MOV AX, [BP] PA = 16d (SS) + (BP) MOV AX, [SI] PA = 16d (DS) + (SI) 也称基址寻址 也称变址寻址 [SI]源变址 [DI]目的变址
(BX)=100H,(AX)=0133H,(10120H)=BCF0H 偏移地址EA=(BP)=0120H
物理地址PA= (SS) 16 +(BP)=10000H+100H=10120H
内 存
(SS) 1000H
0CH 52H EA=(BP) 01H 20H
16
(AX) = BCF0H
AH AL
EA=(BP+6)
01H
1000H
12H
34H
10126 34H 12H
10127
PA
10126H
3.2 寻址方式 存储器寻址
6、基址加变址寻址 (BX) 偏移地址EA= (BP) + (SI) (DI)
物理地址PA=(DS)×16 +(BX) +
(SI)
(DI) (SI)
物理地址PA=(SS)×16 +(BP) +
(BP)
(DI)
+ X ,8位16位移量
物理地址PA=(DS)×16 +(BX) +
(SI) (DI) (SI) (DI) + X ,8位16位移量
物理地址PA=(SS)×16 +(BP) +
+ X ,8位16位移量
第3章 操作系统

操作系统1.1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1.11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1) 什么是操作系统有效:操作系统在资源管理方面要考虑到系统运行效率和资源的利用率。
合理:操作系统对于不同的用户程序要”公平”,以保证系统不发生”死锁”或”饥饿”的现象。
方便:用户使用界面和程序设计接口两方面的易用性,易学性,和易维护性。
(2) 操作系统的重要作用A 管理系统中的各种资源纪录资源的使用情况确定资源的分配策略实施资源分配回收资源B 为用户提供良好的界面(3) 操作系统的特征A 并发性:用户程序与用户程序之间并发执行;用户程序与操作程序之间并发执行。
B 共享性:操作系统与多个用户程序共用系统中的各种资源。
互斥共享同时共享C 随机性: 系统无法知道运行着的程序会在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情。
1.12 操作系统的功能1. 进程(线程)管理:对于cpu的管理,解决处理器分配调度策略,分配实施和回收等问题。
2. 储存管理:管理内存资源,如何为多道程序分配内存空间,使程序和数据彼此隔离,同时又能保证一定条件下的共享,解决内存扩充问题。
3. 文件管理:对于外存储器的管理,有效的支持文件的储存,检索和修改等操作,解决文件的共享,保密和保护等问题,使用户方便安全的访问文件。
4. 设备管理: 对所有输入输出设备的管理,还包括对控制器,通道等支持设备的管理。
负责外部设备的分配,启动和故障处理。
采取中断技术,通道技术,虚拟设备技术和缓冲技术。
并提供良好的界面。
5. 用户接口:向用户提供使用它自己的手段。
实时系统可以及时响应外部事件,在严格的时间范围内完成处理,具有高可靠性。
实时控制系统实时信息处理系统个人计算机系统类似于分时系统1.14 操作系统与用户的接口(1) 程序级接口:由一组系统调用命令组成,用户程序借助于系统调用命令来向操作系统提出各种资源要求和服务要求。
(当用户程序运行到调用指令时,就转到系统调用的处理程序,在用户程序中给出系统调用命令号----→访问系统调用入口表-------→找到相应子程序执行并返回值)包括设备管理类,文件管理类,进程控制类,进程通信类,存储管理类。
精品文档-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二版)(徐甲同)-第3章

第3章 进程管理 图 3.1 程序的顺序执行
第3章 进程管理
显然,程序的顺序执行具有如下特性: (1) 当顺序程序在处理机上执行时,处理机严格地顺序执行 程序规定的动作。每个动作都必须在前一动作结束后才能开始。 除了人为的干预造成机器暂时停顿外,前一动作的结束就意味着 后一动作的开始。程序和机器执行程序的活动严格一一对应。 (2) 一个程序在机器中执行时,它独占全机资源,除了初始 状态外,只有程序本身规定的动作才能改变这些资源的状态。
第3章 进程管理
2. 程序和机器执行程序的活动不再一一对应 程序和机器执行程序的活动是两个概念。程序是指令的有序 集合,是静态的概念;而机器执行程序的活动是指指令序列在处 理机上的执行过程,或处理机按照程序执行指令序列的过程。通 常把机器执行程序的活动称为“计算”。显然,“计算”是一个 动态的概念。
程序和数据集合两部分是进程存在的物质基础,即进程的实 体。
第3章 进程管理
进程控制块(或任务控制块)包含了进程的描述信息和控制信 息,是进程的动态特性的集中反映。不同的操作系统其进程控制 块的内容及信息量也不同。在小型机、微型机等比较简单的操作 系统中,PCB只占用十几个单元;而在一些大、中型机的操作系 统中,PCB的内容可能占用几十甚至上百个单元。
第3章 进程管理
直接制约关系通常是在彼此之间有逻辑关系的两个并发执行 的程序之间发生的。例如,一个正在执行的程序段需要另一程序 段的计算结果,只有当另一程序段在某一时刻送来计算结果时, 正在执行的程序段才能继续执行下去。否则它就一直等待,无法 执行。两个并发程序段以间接方式发生制约关系是由竞争使用同 一资源引起的。得到资源的程序段可以继续执行,得不到资源的 程序段就只好暂停等待。
第3章 进程管理
操作系统 第3章 调度与死锁
等待事件
2. 具有高级和低级的调度队列模型 作业 后 备 调度 时间片完 队 列
就绪队列
cpu
进程完成
进程调度
阻塞队列
等待事件
特点 :1)具有进程调度、作业调度 2)根据阻塞原因设置了多个阻塞队列
3.同时具有三级调度的调度队列模型
批量作业 后备队列 交互型作业 作 业 调 度 时间片完
就绪队列
中级调度 就绪挂起队列
进程
P1 P2 P3 P4
• 非抢先式SJF
到达时间 0.0 2.0 4.0 5.0
P1 P3 7 8
执行时间 7 4 1 4
P2 12 P4 16
0
3
• 平均等待时间 = (0 + 6 + 3 + 7)/4 = 4 • 平均周转时间=(7+10+4+11)/4=8 • 平均带权周转时间=
• 3. SJF的变型 – “最短剩余时间优先”SRT(Shortest Remaining Time)(允许比当前进程剩 余时间更短的进程来抢占) – “最高响应比优先”HRRN(Highest Response Ratio Next)(响应比R = (等待时间 + 要求执行时间) / 要求 执行时间,是FCFS和SJF的折衷)
• 面向系统的准则
系统吞吐量高 处理机利用率好 资源的平衡利用
周转时间
• 批处理系统的重要指标。 • 作业从提交到完成(得到结果)所经历的时间 为周转时间。 • 包括:在外存后备队列中等待,CPU上执行, 就绪队列和阻塞队列中等待,结果输出等待。 • 平均周转时间T和平均带权周转时间(带权周 转时间W是 T(周转)/ (CPU执行)) • 平均周转时间: T 1 n T
计算机文化基础 第3章Windows XP操作系统 第三节管理文件或文件夹
3.3.2 浏览文件或文件夹
2.文件或文件夹显示方式
(6) 【幻灯片】视图
【幻灯片】视图方式只有在图片文件夹中才会出现。图片以单行缩略图 形式显示,可以使用左右箭头按钮浏览图片。单击一幅图片时,该图片以 较大的图像显示在缩略图的上方。
3.3.2 浏览文件或文件夹
2. 创建新文件 在指定位置新建文件的方法很多,可以用类似创建文件夹方法,
例如,选择【文件】→【新建】→【文本文档】命令,即可创建一个 文本文件。
由于文件的类型不同,新建文件的方式也有许多不同,有些可以 通过新建】命令创建,有些可以通过安装应用程序创建,有些可以通 过外部导入创建,有些可以通过网络下载创建等。随着学习的深入, 对计算机操作逐步熟练,用户还会学到更多的方法。
双击桌面【网上邻居】图标。
右击桌面【网上邻居】图标,选择【打开】命令。
在【我的电脑】、【我的文档】窗口,单击左侧任务窗格的【网上邻 居】链接按钮。
浏览文件时,通过工具栏上的【后退】、【前进】和【向上】按 钮,可以在各窗口或各级别中进行移动和转换。在地址栏输入文件所 在的本地路径或网络路径,可直接查看文件内容。
3.3.7 删除文件或文件夹
2、恢复文件或文件夹 在【我的电脑】窗口或【我的文档】窗口中,使用前面所述方法删除
文件与文件夹只是逻辑删除,被删除的文件或文件夹被系统自动移至【回 收站】中。如果用户发现其中一些文件仍旧有用,可以利用【回收站】的 【还原】功能,进行还原。被还原的文件和文件夹就会出现在原来所在的 位置。
教学目标: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界面,熟练掌握系统启动、 退出、桌面、窗口、菜单及对话框的基本操作,掌握文件 与文件夹的创建、移动、复制、删除、恢复、搜索等项目 的操作。学习设置个性化的操作环境,掌握添加删除程序 或添加硬件的操作方法,了解和掌握系统提供的一些辅助 工具和系统工具。
操作系统教案
第一章操作系统概论(一)具体知识点1.操作系统概念2.操作系统的形成与发展3.操作系统的功能(二)学习要求了解什么是操作系统,操作系统在计算机中的作用,操作系统具体做什么,以及各类操作系统的特点。
(三)本章节体系1.操作系统概念操作系统既是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员,又是计算机系统用户的服务员。
资源管理以提高资源利用率为目标,给用户服务以尽可能多的服务项目和最大的方便为宗旨。
管理与服务的功能用一组程序来描述,这组程序通过事件驱动以并发的执行方式发挥作用。
人们把这组程序称为操作系统,它是计算机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系统软件。
2.操作系统类型单用户操作系统多道批处理系统分时系统实时系统网络操作系统3.操作系统运行环境计算机硬件所提供的支持构成现代操作系统的硬件环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断机构。
事件引发中断,中断必须加以处理,操作系统由此被驱动。
操作系统是一个众多程序模块的集合。
根据运行环境,这些模块大致分为3类:第1类是在系统初启时便与用户程序一起主动参与并发运行的,如作业管理程序、输入输出程序等。
它们由时钟中断、外设中断所驱动。
第2类是直接面对用户态(亦称常态、或目态)程序的,这是一些“被动”地为用户服务的程序。
这类程序的每一个模块都与一条系统调用指令对应,仅当用户执行系统调用指令时,对应的程序模块才被调用、被执行。
系统调用指令的执行是经过陷入中断机构处理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第2类程序也是由中断驱动的。
第3类是那些既不主动运行也不直接面对用户程序的、隐藏在操作系统内部的、由前2类程序调用的模块。
既然前2类程序是由中断驱动的,那么第3类程序也是由中断驱动的。
应当注意,操作系统本身的代码运行在核心态(亦称管态、特态)。
从用户态进入核心态的唯一途径是中断。
UNIX中的trap指令是专供用户程序进入UNIX核心而设置的。
4.操作系统启动过程操作系统的初启是比较复杂的,随着版本或计算机类型而不同。
大体上说,有以下过程:首先执行ROM中的自举程序,然后操作系统本身的引导程序取得控制权。
Linux操作系统案例教程电子教案 第3章 文件管理
第三章
文件管理
第三章 文件管理
3-1文件系统概述 文件系统概述
1、文件系统类型的含义 文件系统类型是指文件在存储介质上存 放及存储的组织方法和数据结构 2、Linux支持的文件系统类型 Linux采用虚拟文件系统技术(VFS)使 Linux支持以下文件系统类型:
第三章 文件管理
• • • • • • • • •
第三章 文件管理
4.2.2 与文件和目录相关的 与文件和目录相关的Shell命令 二) 命令(二 命令
(1)cat
• 格式:cat • 实例:
# cat # cat # cat # cat
<文件名>
/etc/inittab > /abc/abc.txt myfile1 > myfile2 myfile1 >> myfile2
EXT2 EXT3 SWAP FAT、FAT32 SYSV ISO9660 NFS Minix ……
二次扩展 三次扩展 交换文件系统 Unix的文件系统 光盘文件系统 网络文件系统
第三章 文件管理
Linux还支持基于Windows和Netware的文件系 统,例如UMSDOS、MSDOS、VFAT、HPFS、 UMSDOS MSDOS VFAT HPFS SMB和NCPFS,NTFS等。
# rmdir ./a1/ # rmdir /etc/a2/ # rmdir -p /d1/d2/
第三章 文件管理
案例二:
1. 2. 3. 4. 5. 6. 7. 在根目录(/)下新建目录test,test1,把/etc/passwd分别复制到/test1与 /test下,并分别改名为file1与file; 查看file1文件的前二行与最后二行,并记录; 查看/etc/目录下的文件,并记录前两个文件的文件名; 查看/etc/目录中所有的文件中包含有sys字母的文件并记录; 查看/etc/目录中文件包含有conf的前两个文件是什么; 把/test/file文件建一个软链接文件file.soft到/test1中; 清屏; (注:以上文件的查看均以正常模式查看、即按名称查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解要点:算法思想、特点、动态优先级的实现
<要求学生记住动态优先权的确定原则>
6.讲解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9.讲述进程调度时间和过程
讲解要点:算法思想、特点讲解要点:最高优先权调度算法
<该算法一般用于分时系统>描述
7.讲解前后台调度算法10.回顾本次课所讲内容
讲解要点:算法思想、特点
提问:举例说明哪种资源是临界资源?
<临界区之上为进入区、之下为退出区>
7.讲解同步机制应遵循的准则
讲解要点:4个准则空闲让进、忙则等待、有限等待、让权等待
<对4个准则逐一解释,使学生们理解>
8.讲解利用软件方法解决进程互斥问题
<4个算法逐一讲述,让学生们找出算法1、2、3都违背了同步机制的哪些准则>
16.讲解进程阻塞和唤醒
讲解要点:进程阻塞和唤醒的过程
<强调进程阻塞是主动行为,唤醒是被动行为>
17.讲解进程的挂起和激活
讲解要点:进程的挂起和激活过程
18.要求牢记6个过程使用的原语
19.回顾本次课所讲内容
20.作业:课后习题2、4
21.预习下一小节
教
学
后
记
这节课和下节课的内容需要详细讲述,耽误一些时间也要给学生讲清楚,因为这是学生们第一次接触进程的概念,而且进程的概念是以后学习的基础。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程序并发执行的特征
进程的概念和特征
进程的基本状态及其转换
进程控制块
进程控制
突出方法:详细讲解,提问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程序的顺序执行和并发执行比较
进程和程序的联系与区别
突破方法:重点讲解、提问
相关
内容
素材
两个并发执行的进程具有结果的可再现性的条件
进程的5种基本状态
汤子赢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讲解要点:进程的5个特征:动态性、并发性、独立性、异步性、结构特征
<讲解完毕,马上要求学生回答,加深印象>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7.讲解进程的3种基本状态
讲解要点:进程的3种基本状态就绪态、运行态、阻塞态
<如果说进程的5种基本状态,在这3种上还要加上新状态和终止状态>
提问:一般系统种有几条就绪队列,几条阻塞队列?
讲解要点:前驱图的定义和性质、程序顺序执行的特点、程序并发执行的特点
提问:如何使2个并发执行的程序具有结果的可再现性?
<引出并发程序具有结果可再现行的条件:两个程序间无共享变量或对共享变量仅有读操作>
3.讲解进程的引入
讲解要点:进程引入的原因,进程实体的构成
4.讲解进程的定义
讲解要点:进程是具有独立功能的可并发执行的程序在一个数据集合上的运行过程。
陈向群操作系统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张丽芬.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l 997
谭耀铭.操作系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胡宁. Linux学习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用6-8分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讲解程序的顺序执行和并发执行
<在讲解之前提问,让学生们思考>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3.讲解操作系统内核
讲解要点:原子操作的含义
<要求学生们一定理解原子操作>
14.讲解进程树(进程图)
讲解要点:进程树表征进程之间的家族关系
提问:为什么要了解进程之间的家族关系?
15.讲解进程的创建与撤销
讲解要点:创建的过程和撤销的过程
8.讲解多级反馈队列轮转算法11.作业:幻灯片上
讲解要点:算法思想、特点
教
学
后
记
作业调度算法和进程调度算法有很多种都是一样的,所以这次课的学习比较轻松。但是却也发现好多学生课下根本不看书,前几天学过的东西都忘了。
章节
第3章进程与进程管理
第1节线程的级别概念
第4章进程同步与通信
第1节进程间的相互作用
课时
提问:PCB的英文全称是什么?
提问:进程控制块存放在哪里?
11.讲解进程控制块种的信息
讲解要点:进程控制块包含4部分信息。
<要求学生牢记4部分信息,并且能知道每部分信息里存放的具体信息>
12.讲解PBC的组织方式
讲解要点:PCB的两种组织方式:链接结构和索引结构
提问:要求学生们设计一个PCB的组织方式。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9.讲解利用硬件方法解决进程互斥问题
<两个算法逐一讲述,引导学生分析算法>
10.回顾本次课所讲内容
11.作业:预习“信号量机制”
教
学
后
记
谭耀铭.操作系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胡宁. Linux学习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用5-8分钟复习上节课所讲内容
2.讲解线程和进程的比较
讲解要点:从调度、并发性、拥有资源、系统开销上进行比较
举例:打印进程和打印线程
提问:不看课本总结一下进程的特点、线程的特点、他们之间的区别。
很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除此以为感觉上课中应多让学生们思考,例如通过提问、做设计题等方式,来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章节
第3章进程与进程管理
第3节进程调度
课时
2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们掌握各种进程调度算法。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各种进程调度算法
突破方法:详细讲述、结合例题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相关
内容
素材
汤子赢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陈向群操作系统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张丽芬.操作系统原理与设计.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l 997
谭耀铭.操作系统.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胡宁. Linux学习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1.讲解调度的类型
讲解要点:高级调度、低级调度、中级调度
操作系统课程
教
案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程编号:09019
总学时:68周学时:4
适用年级专业(学科类):电气信息类、数学类三年级
开课时间:2010-2011学年第1学期
使用教材:《操作系统》中国铁道出版社第三版2010.7
授课教师姓名:刘振鹏
章节
第3章进程与进程管理
第1节进程的引入
第2节进程
课时
3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们了解程序的2种执行方式、理解和掌握进程的概念和特征、进程的基本状态及转换、进程控制块的作用、包含信息和组织方式和进程的控制。
<让学生们牢记进程定义,理解进程是一个运行过程>
5.讲解进程和程序的区别与联系
讲解要点:进程是动态概念,程序是静态概念;程序可以长期保存,进程不能;进程是有结构的;进程是资源分配和调度的独立单位,
程序不是。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程序和进程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在讲解之前提问,要求学生们思考>
6.讲解进程的特征
提问:高级调度和低级调度是什么关系?
<让学生们回忆进程和作业的关系>
2.讲解进程调度的功能和调度方式
讲解要点:进程调度的3种功能和2种调度方式
提问:剥夺方式和非剥夺方式比较,各有哪些优缺点?
3.讲解先来先服务算法
讲解要点:算法思想、特点
4.讲解最短CPU运行期优先调度算法
讲解要点:算法思想、特点
提问:证明该算法能达到最短平均周转时间。
8.讲解进程状态的转换
讲解要点:进程状态转换图及什么时候发生状态转换
提问:下列进程状态转换不正确的是:就绪到阻塞、就绪到运行、运行到阻塞、运行到就绪。
<要求学生进程状态转换图一定会画>
9.讲解进程的挂起状态
讲解要点:进程挂起的原因和过程
<对照图3-7讲解>
10.讲解进程控制块的作业
讲解要点:进程控制块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
<讲解内容之前提问>
3.讲解线程的实现机制
讲解要点:用户级线程和内核支持线程的特点和比较
提问:如果一个用户级线程发出系统调用,将阻塞线程还是进程?
<学习线程实现机制,并且回顾系统调用>
4.第三章习题课
5.讲解进程之间的联系
讲解要点:进程之间2种联系:资源共享、相互合作
6.讲解临界资源和临界区
讲解要点:临界资源和临界区的定义
3
教
学
目
的
使学生们理解线程与进程的联系与区别、理解临界资源和临界区的概念。
教学
重点
及
突出
方法
线程与进程的比较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临界资源的性质
相关
内容
素材
汤子赢计算机操作系统.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陈向群操作系统教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