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常见的水稻病害,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防治水稻纹枯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选用抗病品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市场上已经有许多抗病品种,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选择适合的品种。
2. 种植健康种子。
种植健康种子是预防水稻纹枯病的重要措施。
种子应该来自健康的水稻植株,经过严格的检疫和消毒处理后再进行种植。
3. 加强田间管理。
田间管理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关键。
要注意及时清除病株和杂草,保持田间通风透气,避免过度密植和过度施肥。
4. 使用化学药剂。
化学药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手段之一。
可以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药剂的毒性选择适当的药剂进行喷洒。
5.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安全、有效的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
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有益微生物来控制病原菌的生长和繁殖。
防治水稻纹枯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从源头上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只有加强田间管理,选用抗病品种,使用化学药剂和生物防治等措施,才能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作为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对维持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常常受到各种病害的困扰,其中纹枯病是一种严重威胁水稻生产的病害。
那么,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是怎样的?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纹枯病发生原因主要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1、土壤条件纹枯病菌在土壤中生活,土壤中的温度、湿度、通气情况等对其生长繁殖有重要影响。
土壤过于湿润,通气不良,易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导致病害爆发。
2、种植制度连作水稻或不合理的轮作制度会导致土壤中的病原菌积累,增加纹枯病的发生风险。
3、栽培管理不合理的施肥、过量使用化学农药等,都可能破坏土壤生态平衡,降低土壤的抗病性,进而使纹枯病易于爆发。
二、水稻纹枯病的病害特点纹枯病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会表现出一系列的病害特点,主要包括:1、叶片变黄感染水稻后,叶片逐渐变黄,失去正常的绿色。
这是因为病原菌分泌毒素,抑制了叶片中叶绿素的合成。
2、茎秆变色感染后,水稻的茎秆会变成暗红色或紫色,严重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
3、生长受限受感染的水稻植株生长受限,高度矮小,产量明显降低。
4、穗部感染病害还会影响水稻的穗部,导致稻谷产量减少,甚至无法正常结实。
三、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方法为了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可以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方法,以减少病害的损失:1、良好的土壤管理合理排水,保持土壤通气性,避免水稻生长环境过于湿润,有助于减少病原菌的繁殖。
2、适宜的种植制度避免连作水稻,合理选择轮作作物,减少病原菌在土壤中的积累。
3、科学施肥合理施用有机肥和无机肥,维持土壤的生态平衡,提高土壤的抗病性。
4、病害耐性品种选用具有一定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降低受感染的风险。
5、化学防治病害初期可使用合适的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剂量和使用方法,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6、生物防治利用一些对纹枯病有拮抗作用的生物制剂,如拮抗真菌和细菌,来控制病害的发生。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水稻纹枯病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农作物,同时也是国民粮食的主体。
然而,随着气候的变化,水稻受害者的病害也会加重,其中最常被报道的病害是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是植物病害的一种,每年的的发生和危害都有所增加,给我国的水稻产量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本文将介绍水稻纹枯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对策。
水稻纹枯病是由纹枯病菌(Bipolaris oryzae)引起的一类病害,它是一种食用米产量的三大病害之一。
大多数情况下,病害发生在在水稻生长期的植株上,并且在4-8月份以及穗期出现最为严重。
病害往往从穗部开始,然后逐步形成小叶、叶片、伞穗和穗状花,最终形成穗轴。
病变物质是暗褐色的菌病颗粒,它们聚积在穗轴上,在叶片上,形成病斑状的或鳞片状的病变。
而米粒则变得潮湿、柔软,最终变为发黑,失去口感,几乎不利于消费。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主要受温度、湿度、光照等气候因素影响,其中温度是温度较对发生的关键因素。
炎热的天气下,病菌的活动和繁殖增加,从而导致病害的发生和发展。
此外,湿度也是病害发生的重要影响因素,多湿的环境中,病害会更容易发生和发展,因此,在防治水稻纹枯病中,要注意控制温度和湿度,以减少病害的发生率。
要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水稻纹枯病,首先要改善田间管理,做好土壤条件调查,选择适宜生长的品种,同时可以考虑施用有机肥料。
此外,根据当地病虫害的发生特点,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除了用化学杀虫剂外,还可以通过防治农药,使用合成类抗菌剂,如甘草酸铵、头孢洛西林等。
另外,还可以采用除草和杀菌措施,如道氏氯磷、双胍氯磷、复合药剂等,以控制水稻纹枯病的发生。
还可通过除草剂处理土壤,以提高土壤营养和抵抗病害。
虽然以上都是水稻病害的防治方法,但是要想达到好的效果,还要结合实际情况,根据当地环境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防治措施,以减少病害的发生率,确保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综上所述,水稻纹枯病是一种造成严重损失的水稻病害,主要受温度和湿度等气候因素影响,要想有效地防治水稻纹枯病,有必要采取改善田间管理、选择合适栽培种类、施用有机肥料、使用农药和抗菌剂等措施,以确保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
该病在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
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
现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简要介绍如下: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1、种植制度因素: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
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
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2、气候因素: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3、水肥因素: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
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
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
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效的作用。 (二)防治工作不到位 防治工作不到位是导致纹枯病发生 率增高的主要原因,而防治工作不到位 主要有 3 个方面:①农户对水稻病虫害 的防治过于注重虫害,对病害预防方面 重视度不够, 认为在防治虫害的过程中, 这些农药也会对病害起到作用,或者等 到病害发生后进行处理也可以,但实际 上这种想法导致纹枯病发生后难以控制 的现象发生;②防治药剂选择不合理, 很多防治药剂的来源不够安全,从一些 没有营业许可的经销商处购买,药效不 明显,持效期短,或者药剂种类选用不 适合,没有针对性,导致纹枯病难于控 制的局面发生;③喷药量不能够科学定 量,药量过少,起不到应有的药效作用, 喷浇时间不合理, 不注重前期喷洒施药, 即便后期用药,药效对纹枯病的控制效 果也不会明显。 (三)水肥管理不当 灌溉技术不科学,为了省时省力, 采用深灌、大水流灌溉方式,灌溉不够 彻底, 田间水量不够均匀, 施肥量不达标, 施撒不匀,有疏漏情况等,都会导致纹 枯病的发生。 三、水稻纹枯病防治措施 (一)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直播方式虽然省时、省力,但对纹 枯病发生有促进作用,最终导致产量、 质量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证。而水稻机 插秧栽培技术,能够避免直播栽培技术 中的不足,保证行株距均匀、有规则、 合理,密度可控制在标准范围内,为水 稻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通风条件,降低
[1] 李明桃 . 水稻纹枯病的病理学特性与防治 方法 [J]. 农业灾害研究,2012(5):1-3.
河南农ANNONGYE
栽培育种
ZAI PEI YU ZHONG
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原因及防治措施
曾晓勇 1 刘建华 2 1. 江西省泰和县万合农业综合服务站 343700;2. 江西省泰和县农技中心 343700
摘 要 :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会导致水稻自然生长受到严重影响。 因此, 针对水稻纹枯病连续重发的原因进行分析, 并针对性地提出几点改进措施, 以期提高水稻病虫害防治效果,提高水稻的产量和质量,为农户提高经济收入奠定基础。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摘要 黄淮地区是水稻产区之一,主要品种有Ⅱ优航 2 号、Ⅱ优 58、Ⅱ优 52、Ⅱ优 084 等,水稻纹枯病发生比较普遍,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 病害之一。通过多年观察,在实践中总结出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 水稻; 纹枯病; 综合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5. 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4 - 8421( 2012) 02 - 166 - 01
病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中越冬,尚有以菌丝体在病残体 上或在田间杂草等其他寄主上越冬。翌春春灌时菌核飘浮 于水面与其他杂物混在一起,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 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为害,气生菌丝 又侵染邻近植株。水稻拔节期病情开始激增,病害向横向、 纵向扩展,抽穗前以叶鞘为害为主,抽穗后向叶片、穗颈部扩 展。早期落入水中菌核也可引发稻株再侵染。 3. 1 菌 核 数 量 是 引 起 发 病 的 主 要 原 因 菌 核 有 90 万 粒 / hm2 以上,遇适宜条件就可引发纹枯病流行。 3. 2 高温高湿是发病的另一主要因素 气温 18 ~ 34℃ 都可
农技服务,2012,29( 2) : 166,168
责任编辑 胡先祥 责任校对 胡先祥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综合防治措施
杨道军1 ,邱绍山2 ,仲为民3 ,姚 明4
( 1. 江苏省睢宁县官山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江苏睢宁 221200; 2. 江苏省睢宁县岚山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 3. 江苏省睢宁县睢城镇农业技术服务推广中心; 4. 江苏省睢宁县王集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 1) 首选广灭灵水剂 500 ~ 1 000 倍液或 5% 井冈霉素 1 500 ml 对水 50 L / hm2 喷雾或对水 6 000 L / hm2 泼浇。或用 20% 粉锈宁乳油 750 ~ 1 125 ml / hm2 、50% 甲基硫菌灵或 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1 500 g / hm2 、30% 纹枯利可湿性粉剂 750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水稻纹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方法
一、水稻纹枯病的症状
1、外观症状
2、生理症状
水稻叶片和茎叶出现纹枯病的初步症状,是叶片表面出现白色的水珠,随后叶片表面的水珠会变得粘稠,粘滞,同时叶片表面会出现灰白色的粉
末状物质,这些粉末在挤压的时候会变成油脂状,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叶
片表面会出现淡棕色的小花斑,并且会出现蜂窝状的褐斑。
二、水稻纹枯病的防治
1、减少产生病原菌
要有效防治水稻纹枯病,必须首先对该病的发生和发展有较深入的了解,研究发现,水稻纹枯病的病原菌是由青枯病菌引起的,为了避免该病
的发生和发展,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或消除该病的病原菌。
其中,
除草和病虫害的防治是最主要的措施。
(1)除草
清除田间杂草是避免水稻纹枯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因为杂草中的病原
菌容易在受害植物间传播,造成大面积的损失。
纹枯病怎么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纹枯病怎么防治,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回答纹枯病是一种可发生在水稻上的常见病害,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克、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120克,兑水量30公斤,搅拌均匀后喷雾防治。
喷药前田间保持好浅水层,喷药时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以提高药效。
一、纹枯病怎么防治
1、对于水稻纹枯病,应该适时使用药剂进行防治。
发病前或发病初期选用5%井冈霉素水剂300毫升、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00-200克、20%井冈霉素可湿性粉剂80-120克、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100克、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毫升、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50-75克,兑水量30公斤,搅拌均匀后喷雾。
喷雾时田间最好浅水层,将药喷到水稻茎秆基部,以提高药效。
2、合理密植,合理施肥,适当增施磷、钾、硅肥,分期追施氮肥。
并根据水稻生长情况,合理排水晒田,控制水稻徒长,增强水稻抗病力。
二、纹枯病什么时候防治效果好
1、水稻纹枯病防治最佳时间为孕穗期和灌浆期,在这两个时期进行防治效果好,施药不宜过早、过迟。
2、纹枯病是由立枯丝核菌侵染引起的一种真菌病害。
是水稻发生最为普遍的主要病害之一,一般早稻重于晚稻,往往造成谷粒不饱满,空壳率增加,严重时可引起水稻倒伏枯死。
3、纹枯病属于高温高湿型病害,适宜范围内,湿度越大,发病越重,田间相对湿度为80%时病害受到抑制,田间相对湿度在71%以下时病害停止发展。
气温在18℃-34℃之间都可发病,22℃-28℃最适
宜发病。
因此,夏秋气温偏高、雨水偏多时有利于病害的发生,应该加强防治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
及防治技术
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了巍山县水稻纹枯病的发生规律与发生特点,并提出防治方法,以期为水稻纹枯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名“烂脚病”、“花秆瘟”。
是目前巍山县水稻生产中发生面积最广、农民认识最少、受害损失最严重的主要水稻病害之一。
该病在巍山县水稻生产中普遍发生。
从水稻的生育周期来看,除了在秧苗生长期未发病外,其他生长期均有发生。
一般在分蘖期开始发病,孕穗期至抽穗期是水稻纹枯病发病的高峰期,而乳熟期后病势开始下降。
从不同的种植方式来看,采用轮作种植方式栽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7.2%,前作是玉米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19.6%,连作种植的水稻平均病丛率为
25.7%。
1.发生原因
1.1种植制度因素
水稻纹枯病主要以在土壤中越冬的菌核及病草、病蔸上和田边、沟边杂草上的菌丝作为主要的初侵染来源。
因此,土壤中菌核残留量的多少是水稻纹枯病发病轻重的基础。
而影响土壤中菌核量的主要原因:一是轮作倒茬困难,水田改作旱田后,田地耕作整地困难,旱作物产量不高,效益不佳,因而稻农不愿轮作,造成水稻连作,从而造成土壤中致病的菌量逐年累积,越积越多,危害加重。
二是田间病源物处理不彻底。
在调查中发现,由于水稻连作,尽管大部分稻草被移出田外,但是并没有被彻底清除,带病的稻草不经杀菌腐熟就直接遗留田间,不但造成菌量积累,加重发病。
同时,也成为水稻纹枯病新的发生起点和蔓延的重要途径。
1.2气候因素
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是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主要条件。
温湿度综合影响着纹枯病的发生发展。
温度是决定此病每年在水稻上发生早迟的主要原因,而湿度则对病情的发展起着主导的作用。
水稻纹枯病一般在气温22 ℃以上,相对湿度97%时开始发病;气温在25~31 ℃和饱和湿度是水稻纹枯病流行的有利条件。
1.3水肥因素
水稻纹枯病发病的轻重与水肥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稻生长期间不科学用水,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重要原因。
根据田间调查发现,农民喜欢深灌、漫灌,因而造成田间湿度大,营造了适宜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田间小气候,因此加重了此病的发生流行。
偏施、重施氮肥,恶化水稻田间小气候是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的又一诱因。
不注重氮、磷、钾的合理搭配,只注重偏、施重施氮肥,极易造成水稻的生长前期“疯长”,从而造成封行过早、田间郁蔽、透气性差、湿度过大。
而后期往往茎叶徒长,植株体内可溶性氮增加,减弱植株的抗病能力,从而造成水稻纹枯病的发生流行。
2、防治技术
2.1切实加强领导,搞好宣传培训,加强田间监测
目前水稻纹枯病在稻作区的高发和危害,对水稻的生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有逐年加重发展的趋势,严重影响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目前,我县推广种植的优质水稻组合对水稻纹枯病的抗性不佳,因此,政府和农业部门对水稻纹枯病危害的日趋严重性和防治工作的紧迫性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防治工作的领导,并做好统筹安排,保障水稻生产的安全。
各级农业技术部门要本着实际实用高效的原则,通过全方位、多形式的管理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群众的科技意识,加强对水稻纹枯病防治的技术培训工作。
做好田间病情调查,掌握水稻纹枯病田间发生发展趋势是做好防治工作的前提。
在准确地测报纹枯病的发生发展趋势的同时,应掌握好防治指标,当发现纹枯病田间病丛率达15%,应适时施药防治。
2.2农业综合防治措施
一是压低菌源基数,减少病菌的初侵染来源。
打捞“烂渣”,是压低菌源数量的有效途径。
在水稻田灌水耙田时,残留在稻田土壤中的菌核多浮上水面,混杂在“烂渣”内,随风飘到田边,此时可打捞“烂渣”晒干烧掉或深埋。
同时,清除田边、沟边杂草,减少病源基数,可大大减轻水稻纹枯病发病和流行。
二是改进种植制度,提倡平衡施肥。
各发病区域要因地制宜,选择合理的种植制度,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应引导群众做好种植结构的调整工作,在条件适宜的地方要推广使用水→旱轮作的种植方式,这样不仅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而且还能大大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危害程度和流行蔓延。
而实行水稻连作的地方,一定要根据本地的土壤供肥能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新技术,注重氮、磷、钾等元素的平衡施用。
即提倡“前重、中控、后补”的方法。
做到重施基肥,早施追肥。
做到有机肥与化肥相结合,切忌偏施、迟施氮肥。
做到水稻生长前期早生快发,中期要控得住,避免徒长,叶片挺直,叶色不乌,后期不脱肥早衰。
三是科学管水,合理灌溉。
水稻纹枯病发生流行与田间科学用水与否有密切的联系。
田间采用深灌、漫灌的田块往往水稻纹枯病发生严重。
因此,在田间灌溉一定要做到浅水勤灌,适时露田、晒田,后期干湿交替管理,减少无效分蘖,增强植株抗病力,从而抑制引起水稻发生纹枯病的诱因。
四是科学用药,提高施药效果。
应用化学药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具有最直接、最有效的优点。
生产中要严格按照田间纹枯病发生的趋势,选准药剂品种和使用浓度,是提高水稻纹枯病防治效果的关键。
同时,应积极引进和开发农药新品种和防治技术,以延缓病菌产生抗药性。
2.3具体防治方法
防治水稻纹枯病,应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做好肥水管理,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条件,对历年发病严重的田块及早用药进行保护。
2.3.1农业防治方法
2.3.1.1清除菌核。
在灌水整田时打捞浮在水面上的“烂渣”,集中处理,消灭菌核。
为方便彻底打捞,田面要整平, 灌水深一些。
2.
2.
2.3.2药剂防治
当水稻丛发病率达20%时,可作为药剂防治指标,施药时期以抽穗前后为宜,高肥田块应在封行前开始用药,以后视病情发展情况每隔10~15天再防治1~2次。
主要药剂有15、25%井冈霉素25-40克/亩,或25%丙环唑乳油15-300克对水60-100公斤/亩喷雾。
施药时一定要保证用药量,药液要喷在植株中、下部,并在早晨有露水时施药,以提高防治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