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谈建筑设计的美学原则
从园林艺术谈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观

维普资讯
第 2 8卷 第 l O期 2002年 l 月 0
・
4 ・
山 西 建 筑
S l NⅪ AR }A CH1 TECF j tRE
V 1 2 1 o . 8 No 0 0 t c 2 o 。2
文章 编 号 :0962 {w2 1. 0 .2 10 .85 2 )0 向分隔为 肉色 , 口斜 坡 、 檐 三角形 的顶 面和弧形 顶 面 比, 整个建筑既稳 重 , 使 又活泼 , 中有动 。 静
本建筑 色彩的主导思 想是对 比强 烈 , 明快舒 展 。主色调 为乳 7 节 能 保 温 的优 化 性 本建筑 为节能 建 筑 , 照节 能 规 范 的要 求 进 行 了合理 的设 按 气混凝 土 内墙 的泡沫 塑料 聚苯板保 温 ; 下室顶 棚采 用 了泡 沫塑 地 料聚苯板进行 保温 隔离 , 均达到 了节能规 范的要 求 新公 寓楼 的建 成 不仅缓解 了学 生住宿 的困难 , 而且 也为农 大 均为枣红色 , 三角形 的 弧形 正立 面 均为 乳 白色 , 成 了鲜 明的对 计 。砖 混部分采 用 了泡 沫塑料聚 苯板 内保温 ; 架部 分采 用 了加 形 框
外 真 葩。从 商周时期 的囿到 明清王 朝 的宫 苑 , 再到 江南达 官显 宦 的私 为 , 在 的形 似 并 不 等 于 真 实 , 实 就 是 表 达 出 内 在 的气 质 韵 味 ,
家园林 ……几经兴 衰 , 成 了我 国独 特 的园 林艺 术创 造 风格 , 形 其 表达 出 自然对象 的生命 。例 如苏 州环 秀山庄 的假 山 , 占地 面积仅 中崇 尚自然 , 追求意境成 为 中国古典园林美学 追求 的主流 。 半亩 , 水叠 筑 的石崖 , 临 石壁 陡峭 , 是大 自然 真实 的概 括 , 它追 求 的是 一种 “ 其 大 意” 自然 美 , 不 是 直 观性 的形 体 感觉 的真 见 的 而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平面构成的形式美法则如果说美学的内涵中心是和谐,那么由此派生的对称律则是形式美法则的核心。
艺术设计中平面构成的诸多法则如重复与发射,条理与反复,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等等,都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即“对称律”。
对称狭义上是指同形、同量、同结构的均衡形态,广义上则应理解为均衡的变化统一,和由此产生的连续、统觉等视觉形态和规律。
一、和谐与对称对称的形态,一般是会形成和谐的,但和谐的感觉未必都是由和谐引起的。
为了对艺术设计形式美法则的核心——对称,做进一步的论述,有必要先对和谐这个美学内涵中心做讨论。
1、和谐和谐即协调,是事物在矛盾对立的诸多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统一。
人的和谐感觉是与自然的和谐规律相统一的,它是一个合理的自然的运作规律。
艺术设计者正是提取了自然和谐形成的要素,运用点、线、面组织成各种形式法则来实现设计意图的,因此和谐之美不仅是符合客观规律的,而且是可以运用它去创造我们心目中的美。
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所创立的毕达哥拉斯学派,用数学研究乐律,指出了弦长与音色的比例美。
他们注意到了很多自然物如植物,动物乃至人体上均有着一种协调的规律,并总结出形成这种和谐状态的比例,即“黄金律”,其比值为1:1.618,也称“黄金分割”。
在欧洲最典型的有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和法国的巴黎圣母院,其建筑整体与局部都符合此比律。
这个比律虽然不是中国人总结出来的,但我们的祖先不论是在建筑方面或者其它的设计方面,均不自觉的体现出“黄金律”这个形式法则。
应当讲,自古希腊一直到今天,这个比例充分显示了它在造型艺术中的价值。
这究竟为什么呢,据研究,人们看到以这种比例构成的物体时,心理的节律是和谐的,心情是愉快的。
因为他找到了两个事物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
这种比例作为人们的一种审美尺度,便很自然的与心理感觉联系在一起了。
与物如此,对人也是这样,所谓“中庸之道”即是“恰到好处”,而非简单的不偏不倚。
《论语•雍也》有云:“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何晏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道。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

从建筑美学角度浅谈故宫之美摘要:故宫(紫禁城)是我国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建筑群,布局统一整体、气势磅礴,造型构造精妙绝伦,色彩华美艳丽,有着极高的美学价值和艺术价值。
本文从建筑美学的角度出发,分别从故宫的整体布局、单体建筑形式、色彩构成三个方面浅析故宫之美。
关键词:故宫之美;建筑美学;美学价值引言故宫不仅是我国现存艺术成就最高的宫殿建筑群,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代表了东方艺术风格的艺术宫殿建筑群。
故宫代表了中国古代木制建筑的技术高峰,其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是无止境的。
在艺术形象上,故宫的审美价值是无穷的。
1 故宫建筑群的整体规划之美中国古代建筑讲求天人合一、物我一体、阴阳有序,追求道法自然,“虽由人作,宛如天开”、“智者乐山,仁者乐水”的意境,有着坐南朝北、昭穆之制的方位观,相互依存,有着明确的社会等级和暨越之忌。
“故宫根据帝王’身居九重’的体制所建,分成外朝内延两部分,作为“王权”的集合体, 其中建筑有着近乎苛刻的等级划分, 为了表现出一种帝王的威严和神圣, 整体建筑群极力营造出一种宏大壮观的气势, “三朝五门” “前朝后寝” , “中轴对称” “左祖右代”的传流的方方正正的宫殿布局被提升到近乎完美的程度。
北京宫殿区的总体布局可分为三节。
第一节由大明门开始经过皇城正门天安门, 再穿过端门直抵宫城正门午门, 共由三个宫前广场串连而成;第二节即紫禁城内部分,由前朝,后寝和御花园组成;第三节是紫禁城北门外人工堆起的景山,是宫殿区的结尾。
”[1]“沿着一条纵深的路线,对称或不对称地布置一连串形状与大小不同的院落和建筑物,烘托出种种不同的环境氛围,使人们在经受了这些院落与建筑物的空间艺术感染后,最终达到某种精神境界——或崇敬、或肃穆、或悠然有出世之想,这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手法。
有人以之比作中国山水画的长卷,能产生步移景异、引人入胜的效果。
”[2]故宫从中轴线从南到北由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太和殿,中间穿插着各个或狭长或宽大的庭院,配合高低大小不同的五门,形成五门五院,加之以一千六百多米长的轴线,其他内廷和外朝两侧的附属建筑与庭院配合轴线相对应的降低减小,从而在空间形式上和心理感受上来突出至上的权力。
桥梁造型美学设计与评价

浅谈桥梁造型美学设计与评价摘要:桥梁是我们常见的城市结构物,它不仅在跨越障碍方面起着无法代替的作用,在视觉上的抢眼更使很多大型桥梁被视为相应地域的标志性建筑。
笔者就桥梁造型设计原则和趋势作出分析归纳。
关键词:桥梁造型;设计原则;趋势1、引言对美的意识和追求,是人类本质活动发生的一种主观意念。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的发展,要求桥梁结构在实现其跨越和承载两个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更要充分发挥其艺术表现张力。
尤其在改革开放以后,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快速推动下, 人们对美的需求越来越高, 在这种需求的驱使下我国桥梁造型与景观设计也在快速前进着。
但是,目前的这种景观设计多是局限于感性小鞥面上的,进行理性的、系统的造型和景观设计,并能与结构设计有机结合,才是最为理想的桥梁设计。
目前我桥梁建设在造型方面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尽管大型桥梁和一些景观桥梁在美观上受到特别的重视,然而这多局限于感性的层面而缺乏理性的思考。
大量的中小桥存在着美景上的缺陷。
在景观受到强调的桥梁设计中,往往是主体结构标新立异而附属结构草草处理,桥梁各部分之间缺乏统一与协调。
统一高速公路上各跨线桥,或者桥位临近飞多座桥梁,在设计中缺乏统一的考虑和相互协调。
互通立交各匝道桥之间缺乏个性和呼应。
即便有较好的平面线形,在实际布设中也往往会造成墩林密布和匝道错综繁杂的结果,大型立交工程尤为严重。
桥梁景观由于周围小环境的破话和恶化而受损,假如没有良好的环境,造型上无论多优美也谈不上美丽。
2、桥梁美的原则桥型结构布置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保持不同名胜地区景观风格,掌握好与周围建筑空间组合变化规律等,是桥梁环境美学构思的主要内容。
在客观的美学规律中,以下原则最为重要:2.1 和谐统一从本质上讲,多样统一的和谐规律与人类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发展规律是相一致的,桥梁结构也是如此,从复杂的结构中提出各种可以相互统一的因素,起到衔接、联系和协调的作用,使整体看起来“天衣无缝”,如桥梁中栏杆、灯柱、桥墩、跨度一般采用整齐划一、形态相近的形式,从而起到整体统一协调、简介明快的效果。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照壁的美学意义

浅谈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照壁的美学意义摘要:文章研究了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重要组成元素——照壁的产生原因、发展过程、艺术形式、空间作用等,阐述了照壁的文化性和功能性,并着重探索其美学意义。
关键词:民居建筑照壁美学意义在幅员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由于地域、气候、民族、风俗的不同,形成了千姿百态、谱系纷呈的中国民居建筑。
从北到南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往往以合院空间进行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的体型和空间变化。
而影壁作为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殊语汇,在这种空间组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演化出众多的形式,也蕴含着含义隽永的美学意义。
照壁,建在院落的大门内或大门外,是一堵与大门相对作屏障用的墙壁,又称影壁、照墙。
早在我国西周时就已出现。
在中国的传统民居建筑中常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照壁,它既承担着实用功能又具有一定的精神功能,作为传统居住文化的载体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1.照壁产生的原因1.1传统宗法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法礼制思想根深蒂固,制约着人们的建筑活动及行为规范。
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陕西岐山凤雏村的四合院中的“屏”,具有标表宫门,驻足候见的功用。
在建筑中体现居中为尊的思想,又要体现古代堪舆所讲的藏风聚气观念,尤其在院落的组合方面引入了过渡性的空间来联系内与外,经其转化,以达到内部空间的居中为尊的思想。
例如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在建造时就有很多规制,进门设影壁便是其中之一。
大门多位于建筑的东南角,照壁附设在厢房的山墙面上。
进入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照壁,经此空间的转换,向左转进入前院空间,再经垂花门进入内院。
1.2地理因素照壁的出现与地理气候密切相关,在北方冬季风大,在大门内或外设置照壁就起到了阻挡寒风的长驱直入。
在南方夏季较为炎热,为了带走院中的热风,要引导疏通热风的流动,以达到通风降温的目的。
2.前导空间秩序之美——照壁的分类照壁以所在位置的不同形成了前导空间之美。
若按照其所处的位置来区划可分为门内、门外和大门两侧照壁三种类型。
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

1.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考工记》在中国第一部有关设计的理论著作《考工记》中明确提出了一种注重内在统一、顺应大局、与自然相融合的设计思想,其中讲:“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①“天有时”指天有季节、气候、时令的变化;“地有气”是指地理条件有不同,自然规律有差异;“材有美”是指材料有其自身材质的美;“工有巧”指人有创造能力和工艺技巧。
意思就是说顺应天时、适应地气、巧用材料、适宜工艺,四者有机的结合,可以产生好的设计物品。
它指出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是设计优秀物品的四个要素,它是一种“大”的设计思想、“和”的设计观念,一种“尚法天地,天人合一”的设计观。
“天时”指季节、气候因素。
设计思想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才有可能设计出好的器物。
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前进、发展变化的,时代变更,社会的物质生产条件、思想观念、审美意识也在不断发展变化。
在工业社会初期,机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主要是满足人们对物品的大量需求,因此强调功能的需求,如“现代主义”(功能主义)设计风格则是强调形式的简化,突出材料和功能的表现,忽视了装饰的表现和审美意识,如阿道夫·卢斯(Adof Loos 1870-1933奥地利建筑师)在他的论文《装饰与罪恶》中就明确反对设计追求装饰的趋向,阐述理性主义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以实用为主,认为设计的物品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的功能特点之美为美,认为装饰是罪恶的。
②无独有偶,德国工业联盟重要成员,现代主义设计的代表人物之一、设计艺术教育家、包豪斯的重要成员、著名建筑设计师米斯·凡·德·罗(Mies Van Rohe 1886-1969)宣传现代设计理论,认为设计应立足“少即是多”的功能主义美学思想。
③而由于看到时代进步,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的一面,“后现代主义”则强烈指责了现代主义忽视产品装饰表现的理念,极力主张装饰个性化,审美情趣等。
住宅空间设计概述

在建筑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空间的尺度 和比例,解决好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衔接、对 比、统一等问题。
2.2.2、室内装修设计
❖主要是按照空间处理的要求把空间 围护体的几个界面,即对墙面、地 面、天花等进行处理,包括了对分 割空间的实体、半实体的处理,即 对建筑构造体有关部分进行设计处 理。
它们在造型设计中具有普遍性的意义在室内空间设计的实体中主要表现为客观存在的限定要素地面墙面顶棚就是这些实在的限定要素就像是一个形状不同的空盒子我们把这些限定空间的要素称为界面界面的形状比例尺度和样式的变化造就了室内空间的功能和风格使之呈现出不同的氛围
❖ 住宅空间设计的定义
住宅空间设计----又称建筑内部空间环境设计, 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性质、所处环境和相应标准, 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设计原理,创造功能合理、 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求的室内环 境。
一个大空间 可以在其中包含 一个或若干小空 间,也就是母子 空间。大空间与 小空间之间很容 易产生视觉及空 间的连续性,并 保证空间整体性。
❖ 穿插式空间
由两个空间 构成,各空间 的范围相互重 叠而形成一个 公共空间地带。 当两个空间以 这种方式贯穿 时,仍保持各 自作为空间所 具有的界限及 完整性。
❖ 象征性分隔
用片断、低矮的面、罩栏杆、花格、构架、玻璃等通透性的隔 断;家具、绿化、水体、色彩、材质、光线、高差、悬挂物、音 响。气味等因素分隔空间属于象征性分隔。
这种分隔方式的限定度很低,空间界面模糊,但能通过人们的联 想而感知,侧重心理效应,具有象征意昧。在空间划分上是隔而 不断,流动性也很强,整体空间的层次也较丰富。
第四章 室内空间造型设计的原则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浅谈园林景观设计之美——园林景观设计是具有时代意义的学科,是集艺术美、科学美、社会美为一体的学科。
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将审美情感体现出来,在设计风格中,应具备个性化的显现,同时形成视觉变化中的愉悦,创造出温馨的环境,从而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
园林景观的产生与中国自古以来崇尚“天人合一”的思想相关。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当今社会已处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的时代。
因而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概念,也是不断发展与更新的。
能否创造温馨的意境之美,是21世纪园林景观设计艺术的主要原则依据,同时也是衡量外部空间环境中的“精神家园”是否优雅的标准之一,其审美性显得日益重要。
设计师在创造园林景观使用价值的同时,应赋予其审美设计以情感和生命的意味。
所谓审美设计,简言之是具有美的形式,能引起美感的设计。
园林景观既要是一个富有中国传统文化内涵的新场所,又要是一个空间的合理区分、舒适美观、符合人的生理和心理要求,便于人们生活与活动的理想场所。
任何一种美都有较明确的审美对象。
西方解构主义理论那种对整体和谐的结构所进行的拆卸方式,被运用到园林设计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屈米设计的法国拉维莱特公园,满目纷呈犹如工厂厂房般外露的红色构件,恰恰正是对这一理论最准确的诠释。
①中国园林景观以自然景观为蓝本“模山范水”,并融入诗话意境与传统的美学思想,成为造园活动中的主要手段。
但艺术美主要以人工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
也就是说,艺术设计基本上具备文化所包含的广延性和包容性。
②那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也不例外。
具体如何将审美设计以情感和生命的意味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得到体现,笔者认为,则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一、风格中的个性化显现二、所谓园林景观,简言之就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优美而舒适的第二自然外部空间环境。
园林一词从广义上讲,包括公园、广场、自然景物、街道绿地、居住区绿地、专用绿地、庭院等构成的城市绿地系统。
而园林景观设计是指利用各种自然要素或人工要素创造和安排环境空间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的手段,它是以空间审美为主导的、艺术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学科,以物质化的手段表现出文化的精神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谈建筑设计的美学原则
摘要:建筑美不仅关系到建筑的面貌,同时也关系到一个城市的市容,甚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文化水平、活力,给市民带来美学的享受以及心灵上的抚慰。
【关键词】建筑;美学;设计;结合
引言
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智慧的结晶,也是人们追求物质享受的主要标志。
建筑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其外观不仅可以反应一个时代的进程,同时也可以反映一个社会的发展方向。
建筑的美学性就是在满足建筑物的功能、当下的施工设计水平以及时代美学法则的条件下,将美学与建筑设计有机的结合起来的过程。
二者在现实的发张中体现了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复杂关系,其结合的程度反映了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历史的变迁步伐。
1 结构美学的历史传统
我国的建筑工程为人类的文明创造出十分伟大的业绩。
长城是最伟大的建筑工程之一,也是地球上最雄伟壮观的建筑艺术品。
从赵州桥、芦沟桥、故宫、应县木塔、西安大小雁塔到
长安、平遥、兴县等城市的古城墙;从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长江大桥、北京新图书馆,到亚运会建筑群、杨浦斜拉桥、许多出色的立交桥等等,哪一个不是卓越的结构工程和最迷人的艺术创造?哪一个不是从结构的设计上充分体现出技术的美、工艺的美,从而加强了建筑艺术的美?说实在些,建筑物的内在美
,首先在于结构的美。
中国建筑有着几千年的结构美学传统,读一读醉人的“阿房宫赋”谁都会明白这一点。
从欧美建筑发展的历史看,也不难发现相似的运动轨迹。
1 8 世纪后期英国工程师TelfordT就是以结构表现建筑美的开创者。
他18 15年设计的以铸铁为主材Craigellachie桥就是表现个人风格的典型例子。
他特别关心结构的外观他把工程的技术质量和美学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另一位著名的结构工程师是美国的RoeblingJ.A,他是美国第一个结构艺术家。
1 8 8 3 年他设计了著名的Broklyn桥,他的才华表现在能以低的工程造价使结构获得美的表现力并采用多种结构手法使桥具备人情味,让这种硕大而结实的建筑结构具有了很高的审美价值。
2 建筑结构的美学原则
2.1结构力度美原则
建筑结构是承受各种荷载和作用的系统,它自然应当表现出力度。
建筑结构的力度使人感到安全、奋起、充满信心与力量。
埃菲尔铁塔是第一座以三维几何学为根据计算的金属
空间结构。
这座塔的底部结构跟人体小腿骨的结构十分相似,甚至两者的表面角度都很相似。
而人的小腿骨在人体上表现出强大的力度。
大多数著名的高层建筑结构,无不受力合理,挺拔,雄伟,铁骨铮铮,充分显示出力度的美。
中国的几乎无处不见的斗拱,它不仅表现出举重若轻的力度,而且是一种富有强烈感染力与装饰性的艺术表现手法,寓艺术魅力于结构力度之中。
2.2合理用料顺应力流,达到流线美原则。
结构的选型应着眼于正确表达力学概念与结构原理的
合理性,发挥材料潜力的经济性。
结构造型的美感来源于材料配置的得当,结构形象的表现力来源于力流的顺畅。
许多最著的建筑工程在当时都是造价最低、用料最省的事实,特别引人深思。
2.3结构仿生美原则
生物界在长期与大自然的斗争中形成了能适应生存环境,能经受外界不利作用,强度高、刚度都良好的各种各样形态美丽的身体结构。
可以说生物以最少的材料构成最坚固、最美观的外形的现实,达到了令人惊叹不已的地步。
许多省料、有力又美观的建筑结构就是模仿生物的部份或主体结构而设计出来的。
例如,藤蔓植物或蜘蛛网之与悬索结构;动物蛋壳、甲壳、植物果实荚、壳之与薄壳结构;动物骨骼之
与塔、拱结构或结构球型接头;植物茎、杆、叶之与空心梁、柱,筒形叶桥或网架结构;树杆、竹笋之与高耸建筑物;树根之与树根桩;蜂窝之与蜂窝结构;细胞膜压原理之与充气结构等等真是不胜枚举。
2.4还有结构人情美原则以及结构的符号象征美原则
3 建筑美在实际应用中的主要体现以下几点:
3.1 空间。
建筑主要是通过空间构造来满足实际需求的,建筑设计中应用空间的转换可以达到很好的美学表现性。
实际中可以通过将住宅中的房间设计为不同的大小或者有意
识的将公共建筑中各个建筑设置为不同的占用面积等形式
来实现这一目的。
3.2 比例。
通过调整建筑物的各部分的比例,例如虚实的比例、长宽高的比例以及凸凹的比例等,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视觉印象,达到增强审美性的目的。
3.3 均衡。
均衡主要指的是建筑物构图上的对称性,可以理解为建筑物上下、左右以及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
我国建筑的均衡方式主要是在中轴线上实现左右的对称,最典型的就是北京的故宫。
3.4 形体。
形体即建筑物的总体轮廓或者理解为外形,是通过形体与线条,空间和实体采用不同的组合方式,并且有意识的凸显个性特色以及美学性,尤为引人注意的是色彩在此发挥的作用。
3.5 与自然的和谐。
建筑之美最为重要的是与周围、自然的和谐,即不能显得突兀。
设计中不能仅考虑建筑个体而忽略了与其它建筑整体性,而这也是当今建筑设计的弊端,很多的建筑单独看很具美学性,但是和其它建筑放在一起就显得不协调了。
4影响建筑美学性的因素
影响建筑美学的因素除了设计的局限性和美学的发展外,在不同的地域环境下还受到例如文化、地域气候、政治、环境、哲学等因素的影响。
而也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影响因素导致了世界各地出现了风格各异、形态万千的建筑美学形象。
5如何深化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5.1 加强建筑设计,推进建筑美学
建筑设计是建筑物的支持与保障。
从新石器时代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期间设计的进步极大的促进了建筑美学的产生及发展,而设计的发展也只有在建筑达到一定程度后才能成熟。
5.2 深化建筑美学,提升建筑设计
一个国家的社会、固有观念、经济以及文化等因素影响着建筑美学的发展。
而任何一个时代的建筑都要以当时人们的审美观为前提进行建造,以期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当今科技促使人们对于建筑有了更为高层次的要求,这也就要求
施工中加强设计的改造与监督,达到建筑物在设计与美学两方面的协调。
5.3 实现生态可持续的设计观和美学观
现在资源、环境成为我们共同保护的对象。
绿色生态化成为时代的主题思想。
我们应该与时俱进跟上发展潮流,为社会提供方便提供能量。
将绿色生态与美学设计相互联系,相互结合,创造更美观的建筑。
6 结束语
结构工程师在创造建筑美上不但责无旁贷,而且可以做
出无法替代的重大贡献,建筑物的层数愈高、跨度愈大愈是如此结构设计有它自身的美学原则。
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发展是相互影响而又统一的结合体。
建筑设计的发展可以直接的给人们以建筑美学形象,而建筑美学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促进建筑形象的更新,可谓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要将二者的联系理清,让二者相互的促进,做到建筑设计与美学的统一。
我们有理由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具有美学性的建筑会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与此同时建筑的设计和美学也会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降尔维.建筑的美学与设计[M].黄运升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 郭建民.浅谈中国建筑当代建造艺书[J].四川建材,
2006(02):62-63.
[3] 王瀚.建筑的美学与设计[J].科技创新,2009(12):195-195.
[4] 陈伯超.世界建筑形态美[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0:2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