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部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对现代管理影响南京大学周三多教授将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理论归纳为九大要点:顺道,重人,人和,守信,利器,求实,对策,节俭,法制。

其中“重人”和“人和”两项思想我觉得对现代管理产生了重大影响。

重人:十分重视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地位,可以说人的管理和施行管理的人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核心。

在古代思想家看来,天地之间只有人是最宝贵的,是万物之灵。

一切的管理活动都是围绕着治人而展开的。

古代思想家认为:“天地之性人为贵”、“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宣扬的就是朴素的人本哲学思想。

把人视为现代企业最为核心和宝贵的资源,重视“仁”与“义”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通过实施人才战略、人性化管理和家庭式文化,努力发现、培养和发展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让企业成为员工生活与工作的希望之“家”。

随着知识经济的极大发展,企业的经营管理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知识经济所倡导的人本主义管理,其政策的出发点和目标都在于“人”,企业中“人”的地位不断提高。

企业开始要求员工更广泛、更积极地投入企业运作,并通过员工不断的学习和自身能力素质的提高,来达到企业繁荣和发展的目标。

这种模式正在为越来越多国家的企业所采纳。

因此,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重人”应用于现代的企业管理中,就是对企业进行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其特点是企业管理工作以做好人的工作为核心,通过伦理规范和道德教化,培养人们共同的信念和价值观,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实现企业和谐有序发展的目标。

这种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软性管理理论是很契合的。

以人为本的软管理,与孔子倡导的人本主义的伦理管理,在管理理念上,是息息相关的。

人和: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体现了“以和为贵”的人际关系准则。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他指的“人和”,就是指内部的团结、和睦。

《孙膑兵法·篡章》列举用兵得胜的五条“得主未制,胜。

知道,胜。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有什么借鉴和指导意义?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概述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藏着许多哲学思想和道理,这些思想始终贯穿着中国从古到今的管理实践,涉及到行政、经济、军事、文化、家庭等社会的各个方面和层次。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诸子百家中儒、墨、兵、道、法五家管理思想的本质特征在于:儒家重组织,墨家重目标,兵家重决策,道家重领导,法家重控制。

中国古代诸子百家的管理思想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主要体现在先秦到汉代的诸子百家思想中。

大致可划分为:“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天人合一”的整体和谐管理思想;“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管理思想。

“正人必先正己”的管理思想;富有辩证法思想的“经权观”管理思想;经世实用的战略管理思想;首先,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儒家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其精华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中庸之道”“修己以安人”,“仁者爱人”,“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舍生取义”,“中庸之道,过犹不及”等方面,由孔子创立,经孟子、董仲舒、宋明理学、新儒家等一代代儒学学派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通过国家强制手段宣扬传播,终于促使儒家管理思想占据了社会管理行为的主导地位,并成为千百年来流传最广泛、最深入人心的管理思想。

墨子对于管理、教育、法制、伦理等思想有丰富的阐述。

他把“兼相爱”看作是人人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是管理者必须奉行的治国之法。

他的“兼相爱”是以“交相利”为具体内容的,爱与利是联系起来的,仁义与功利是统一在一起的,这不同于儒家的重义轻利,墨子把利作为仁义的内容和目的,他的管理思想对当今的行政管理与企业管理都具有相当的借鉴作用法家韩非子是我国先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法家思想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的运用(精)

中国古代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管理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何种层次、何种规模的管理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条件和民族文化背景,管理思想也无不深深地镌刻着民族文化的印迹。

中国古代有许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和丰富的、独具特色的管理思想,传统的管理思想对现代的管理实践仍具有指导意义。

儒家管理思想—“和为贵” 中国人处世性格的显著特征是“和”,它的立足点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

“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调和、相谐与协调,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儒家管理思想很早就认识到了“协调”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早在2300多年前,孔子就强调“礼之用,和为贵”,认为管理的最高境界是通过协调管理中的各种矛盾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和谐管理状态。

后来历代儒家也都肯定并十分重视“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强调人际关系和谐的重要。

儒家思想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管家治国的基本原则,“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

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井水不犯河水”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谋求对立面的和睦共处也是一种“和”。

从管理的角度讲,“和”就是协调。

因为管理就是处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就企业来说,企业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因素、多序列、多职能的有机结构。

只有把企业内外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使管理处于有序状态,才能保证企业的成功。

法国企业家法约尔把“协调”视作是企业管理的五种基本职能之一,认为“协调就是连接、联合、调和所有的活动及力量”。

美国管理学家古里克认为“协调”就是“为了使企业各部门之间工作和谐,步调一致,共同实现企业的目标”。

美国管理学家孔茨则进一步把“协调”从一般的管理职能提升为“管理的本质”。

这些都说明“协调”即“和”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和”在管理中的作用,可以分成两个层次。

它的低层次的作用,是化解人际间的紧张与冲突,有利于企业的稳定。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

以人为本,古为今用朱培代中国扬子集团有限公司来源:人力资源管理网管理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管理的发展需要多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更有赖于经济与社会发展发展需要的推动。

同时管理也具有悠久的思想渊源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忽略和割裂了历史,管理也就成为无源之水。

在当代社会,作为一名管理者,不仅要熟悉现代管理的科学方法和工具,也很有必要了解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和管理文化的来龙去脉。

通过对古代各家管理思想的学习了解,最让我为之感触的是各家管理思想特别是兵家及儒家等对“以人为本”思想的深刻分析和精妙的运用。

古人尚且如此,作为现代企业更应当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树立“以人为本”的战略思想,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传统管理思想对人本管理的精辟概述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中国早就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涵丰富。

儒家、兵家、道家、诸子百家等一些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都有非常大的借鉴价值。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管理思想,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认为充分发挥人的作用,是搞好管理的首要条件,即所谓的“为政在人”。

孔子的“仁”学说,是他在管理中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仁”学说的实质是民本管理思想。

实现“仁”的手段是在管理中重视人的因素,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管理工作要得到管理对象的拥护和支持;二是管理工作要依靠人才来办好。

以人为本更多得体现在对管理手段的应用上,孔子明确地提出了“得人”的说法。

孔子认为,要为政、治国,首先就要得到人才,他认为人才的标准是“贤”,政治管理的要务是“举贤才”。

得人,便得到这种贤才,从而把国家管理好,“舜有臣五人而治天下”。

在选贤任能的基础上,孔子还强调要善于任用人,任用人的基础是因材施用,认为对贤人的正当使用是要使他们成为“以道事君”的大臣,对能人则要使他们成为按自己的本领负责本职工作的“具臣”。

儒家另一代表人物孟子的“天爵、人爵”说,认为仁义忠信,乐善不倦为天爵,公爵大夫为人爵。

古人修天爵而人爵从之。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现代运用工程管理C083 李明凯087292 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分为宏观管理的治国学和微观管理的治生学。

治国学适应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需要,包括财政赋税管理、人口田制管理、市场管理、货币管理、漕运驿递管理、国家行政管理等方面。

治生学则是在生产发展和经济运行的基础上通过官、民的实践逐步积累起来,包括农副业、手工业、运输、建筑工程、市场经营等方面的学问。

这两方面学问极其浩瀚,作为管理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一些要点。

1.顺“道”“顺道”,或者“守常”、“守则”、“循轨”,是中国传统管理活动的重要指导思想。

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是指客观经济规律,又称为“则”、‘常”。

这里用的是后一含义,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管子》认为自然界和社会都有自身运动规律,“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

”司马迁把社会经济活动视为由个人为了满足自身的欲望而进行的自然过程,在社会商品交换中,价格贵贱的变化,也是受客观规律自然检验的。

他写道“贱之征贵,贵之征贱”,人们为求自身利益,“以得所欲”,“任其张,竭其力”,“各劝其业,乐其表,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民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对于社会自发经济活动,他认为国家应顺其自然,少加干预,“故善者因之”,顺应客观规律,符合其“道”,乃治国之善政(《史记•货殖列传》)。

2.重人“重人”是中国传统管理的一大要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要夺取天下,治好国家,办成事业,人是第一位的,故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得人才是得人的核心。

要得人才,先得民心,众心所归,方能群才荟萃,故《管子》把从事变革事业,注重经济建设,为人民办实事,视为聚拢优秀人才的先决条件,叫做“德以合人”,“人以德使”(《管子•五辅、枢言篇》)。

我国素有“求贤若渴”一说表示对人才的重视。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之今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它奠基于先秦时期,先秦诸子管理思想具有具体而丰富的内容,在这个时期形成了管理思想深深影响者先秦至明清历朝历代的学者、思想家、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经历数次朝代变迭后仍能一脉相承的原因,其中的理念至今仍为后人所学习、研究并在实际工作中加以运用。

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以及以及以往的工作经历,我觉得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有以下现实意义。

一.自知知人,以人为主。

首先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张从个人的修身做起。

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把自己管好,成为组织中有用的一分子,然后才有资格来从事管理,即所谓的“正人必先正己”,最佳的管理行为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不仅通过约束来端正他人行为,同时也应规范自己的行为。

“正己”为“正人”的前提,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能够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管理是修己安人的历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

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其次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很重视人才的选用。

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知人者智”。

然后还要善于用人,一是用人所长,不求全责备。

即“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因才施教;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在选才用才上讲求德才兼备,做人做事兼顾并重,透过好好做人来把事情做好。

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对于用人先求忠诚再求能力,更加安全。

中国人相信“事在人为”、“人定胜天”,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所以我们的管理应该以人为主,作为管理者要具备自知知人的能力。

二.依道而行。

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浅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积淀了浩如烟海的治国、治生及修身的思想,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古代管理文化。

中央集权的国家管理制度,财政赋税的管理、官吏的选拔与管理、人口田亩管理、市场与工商业管理、漕运驿递管理、文书与档案管理等方面,历朝历代都有新的发展,出现了许多杰出的管理人才,在军事、政治、财政、文化教育与外交等领域,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积累了宝贵的管理经验。

战国时期著名的“商鞅变法”是通过变法提高国家管理水平的一个范例;文景之治使国家出现了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的局面;万里长城的修建,充分反映了当时测量、规划设计、建筑和工程管理等的高超水平,体现了工程指挥者所具有的高度管理智慧;都江堰等大型水利工程,将防洪、排灌、航运综合规划,显示了我国古代工程建设与组织管理的高超水平;丁谓主持的“一举三得”皇宫修建工程堪称运用系统管理、统筹规划的范例。

还有许多令人赞叹的管理实践都体现了中国古人高超的管理智慧。

综观中国古代管理实践可以看出,管理与行政基本融为一体。

由于古代中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行政管理是社会管理最主要的模式,因此,任何一项工程,任何一项管理活动,无不以国家或官府的名义展开,管理实践也只有在和行政融合过程中才有表现的机会。

实际上,我们所了解的中国古代管理实践,无一例外不是行政中的管理实践。

中国古代的管理实践是一种经验管理。

古代管理实践的成功与否主要取决于管理者或决策者的素质高低。

管理者的个人知识、能力和经验越丰富,越有可能进行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否则,管理就可能缺乏成效,甚至失败。

因此,管理实践是和个人经验分不开的,是一种典型的经验管理。

中华古典管理思想是积我国劳动人民5000年的实践经验形成的,它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本内涵。

探索中国古代管理的思想流派和理论体系,古为今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管理学界研究的一个焦点。

研究一下中华古代管理思想,分析其成败,探究其优劣,古为今用,这对于探索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管理学的理论体系和带有鲜明民族个性的现代管理模式,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试论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试论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

sol i nojc v p ri loa c n n gmethu h. h udgv a bet eapa a t n i t e i s e maae n o gt t
Ke o ds ma a e n ’ mp ia in a c e t n g me t h u h ; d m l e yW r : n g me t Si l t ; n i n c o ma a e n o g t Mo e Vau t
理 思想 “ 用 ” 当 是 探 讨 它 如 何 运 用 在 现 代 商 务 活 动 的 管 理 上 。 中 国 古 代 管 理 思 想 的 普 世 价 值 观 可 以弥 补 以西 方 管 今 ,
理 理论 为 主 体 的 现 代 管理 学在 管理 哲 学 上 的 不 足 , 作 为 民族 文 化 积 淀 , 它 既是 现 代 管 理 必 须 正 视 的管 理 环 境 , 是 企 也 业 文化 的源 泉 。 实 管 理 中 , 代 管 理 思 想 的普 世 价 值 观 应 与现 实 管 理 情 境 相 结 合 , 管 理理 念应 与现 代 管 理 方 法 相 现 古 其 结合 。
ognzt n am, n i n n, oeojc ad S n T uhn h a e o n i tm ng m n h uh n f l o rai i , i e v omet c r bet n Oo . oc igte vl fa c n a ae ett gti e f ao r u e o id
Y U u n x n H a - i
(in x n vri fEcn misa dFn n eNa c a g3 0 3, hn ) Ja g iU iest o o o c n ia c , n h n 3 01 C ia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古为今用摘要:中国古代管理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之一,其中的有关理念为后人学习、研究管理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理论源泉。

本文分析了儒家、道家和兵家三种管理思想,并评析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古为今用Abstract: The management thoughts of ancient China are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The relevant concepts provide inexhaustible sources for later generations to study and research management. 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onfucianism, Taoism and the military commander's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comments the realistic significance of ancient management ideas. Keywords: ancient China; management thoughts, make the past serve the present中国古代管理思想主要是兵家、儒家、道家。

兵家长于决策;兵家和道家都善于权变;儒家重视人性和人际关系,企图用道德修养与教化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

如果从精神实质上衡量,儒家的管理思想类似现代西方的行为学派,兵家的决策思想类似现代的决策学派,道家的“与时迁移、因物变化”的思想类似西方的权变管理。

兵家讲韬略,道家尚权变,儒家贵和谐,这些积极成分对管理现代化均有一定的借鉴作用,都富有治国安民的管理思想。

一、儒家的管理思想儒家文化的特点是关心人生、社会问题,在伦理道德方面建立了相当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政治管理和人事管理思想。

其一,修己安人的管理目标在儒家看来,治国首先是人的管理,而人的管理又可分为“修己”的自我管理和“安人”的社会管理两大部分。

首先,“修己”的自我管理,强调管理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个人修养与人格魅力,才能赢得部下的尊重与信任,管理过程才能有效地开展。

提醒管理者一定要重视自身的品行修养,必须做到安人先正己。

其次,“安人”的社会管理,是立足于自我修身的基础之上,其内容包括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天下之本在于国,国之本在于家,家之本在于身的道理。

儒家学说把政治与伦理相结合,把国家、家庭和个人联系起来,构成了社会管理系统。

从管理角度看,要把天下治理好,就得使国家安定;为使国家安定,就需要人人从自己做起。

其二,民为邦本的管理意向孔子说:“惠则足以使人。

”也就是说,给民众以恩惠,就能很好地指使民众。

强调以民生为本的管理思想不失为古今中外均被看好的管理智慧。

儒家的管理思想从群体之“人”这个中心展开,关注民生、民心和民信是儒家管理思想的重要取向。

另外,就如何发展生产、缩小贫富差别等关系国计民生的问题进行探讨时,其基本思路也是如何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进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其三,贵和中庸的管理方法在儒家文化中,“和”既是管理的目的,也是管理的方法。

孔子强调:“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他主张在无关原则的小事上,要讲协调、重和睦,不要小题大做,闹不团结;凡事关原则性的大问题,则要坚持原则,不应苟同。

怎样才能做到“和”呢?“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意思是说,中庸作为促进人际和谐、实现良好道德的一种法则,是再好不过的了!孔子的本意是无论做人、处世还是办事都不能过分,要“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可见,孔子提倡中庸,是反对在处理问题时走极端、防止片面性。

适中办事才是“正”道,才符合事物常理。

这就是“执两端而用其中于民”的中庸之道。

二、道家的“柔道”管理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仅次于儒家思想,并对儒家和法家的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道家的基本思想是强调顺应自然、以柔克刚,这就决定了其管理思想的“柔道”特色。

其一,无为而治的管理智慧从“无为”的原则出发,老子提出了一整套的道家管理战略。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家认为,按照“无为”的原则办事和管理,天下就没有不能治好的事,管理就一定上轨道,取得预期的成效。

正所谓“为无为,则无不治”。

其二,处理人事关系的基本方略“处下不争”,这是老子倡导的在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时的基本方略。

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

这就要求领导者、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

老子虽然主张“处下不争”,但他并没有否认“争”的存在与目的性。

这是道家的一种管理方略,“处下”是为了更好地居上,“不争”则是为了更好地争得。

这也就是道家所强调的“不争而善胜”的道理。

三、兵家的管理思想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有了人类就有了竞争,即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人与自然之间的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就产生了谋略。

兵家的管理思想就是在竞争中产生的。

中国古代的兵家管理思想丰富、系统、精深、独特,深得中外管理思想者的赞许。

兵家的管理思想以“谋略”或“运筹”为中心,强调“人谋”,要求“谋定而动”。

其一,目标管理思想《孙子兵法》强调:“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

必以全争于天下,顾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意思就是说真正善于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

占领敌人的城池,毁灭敌人的国家,可以不必让军队长期作战而付出惨重的代价,但一定要向全胜的目标努力。

所以这样的人一定能够做到:在军队不受挫折的前提下使目标利益能够保全。

孙武的“全胜而非战”的思想,是兵家目标管理思想的最高境界。

其二,战略管理思想孙武认为用兵的上策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通过外交手段取胜,再次是使用武力战胜敌人,最下策是攻城。

在这里,孙武强调了战略致胜的重要性。

其三,行政管理思想为取得战争的胜利,兵家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行政管理原则和方法。

所谓“文”,就是“仁”,即反复对被管理者进行政治道义教育,包括怀柔和重赏,使之亲附;所谓“武”,就是“法”,即用法纪手段约束被管理者,包括强迫和严刑,使之畏服。

管理者采用文武兼施、刑赏并重的原则治理军队,就能使“上下同欲”。

先文后武,文武结合,才能管理好军队。

为了实施“文武”结合的原则,需采用如下具体做法:第一,要仁爱士兵。

第二,要赏罚分明。

第三,要严格管教士兵。

其四,信息管理思想《孙子兵法》中包含着古代朴素的信息观,揭示了信息联系的规律。

按照孙武的认识和设计,运用信息主要靠“算”和“知”。

第一,算。

孙武认为,要打有准备之仗,就必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计算、思考和比较。

第二,知。

孙武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其五,人才管理思想孙武说:“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以择人而任势”。

所谓“择人而任势”,就是要求军事指挥员重视选用人才,利用形势,以战胜敌人。

善于指挥打仗的将帅,他的主导思想应放在依靠、运用、把握和创造有利取胜的形势上,而不是去苛求手下的将士,这样他就能从全局态势的发展变化出发,选择适于担当重任的人才,从而取得决定全局胜利的主动权。

正因为如此,所以要更加重视将帅的选拔和使用。

孙武的具体主张是:第一,择人任势,以德择将。

将帅要具备“智、信、仁、勇、严”五个条件。

第二,用人不疑,信任部下。

将帅有才能,主君就要放手让他施展才华。

四、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现实意义其一,将“正人必先正己”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中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道德敦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最佳的管理行为都应是以双向约束为基本要求的,不仅约束他人行为使之端正,同时也使自己的行为得以规范。

先哲们认为,“正己”为“正人”的前提,如果连自己都不能“正”,岂能奢言正人。

我国古代管理思想的本质是“人为、为人”。

个人首先要注意自身的行为修养,“正人必先正己”,然后从“为人”的角度出发,来从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一种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人们能够在激发状态下工作,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国古代管理非常强调领导者道德素质的重要性,崇尚“以德服人”、“道德教化”和“正己正人”的管理方式。

孟子倡导:“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中国自古就有“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立世之说,又历来抱持“士为知己者死”,“一饭一德必偿”的重情立身信念。

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已沉淀于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他们完美人格的标准。

管理是—个“修己安人”的过程,一切管理都应以“修己”作为起点,最终达到“安人”的目标。

其实,“安人”的终极目标还是实现自己搞好管理之目的。

其二,将“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以说是中国古代许多管理思想中一个论述最多、运用最广且较为成功的管理思想。

“以人为本”思想在我国最早是由政治家管仲提出来的,其本意是只有解决好人的问题,才能达到“本理国固”的目的,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基本上就是沿此传承下来的。

我国古代的管理思想很重视知人善任,任人唯贤。

选材用人先要有知人之明,即所谓“知人者哲”;“知人者智”。

然后还要善于用人。

一是要用其所长,不求全责备。

即所谓“任人之长,不强所短;任人之工,不强其拙。

此任人之大略也”;二是量才使用;三是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四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此外,在择人的标准上还要强调德才兼备。

恰如司马光所言:“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这些“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对于现代管理中的人员配备工作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其三,将“和为贵”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在孔子的思想中,仁是核心的内容。

儒家认为,要想保持国家的兴盛和社会的稳定,就要妥善处理好社会各阶层、各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就要保持和谐。

“礼之用,和为贵。

”要用爱护、尊重、宽容、诚信、高效、实惠来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尽管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组织内存在一定规模的冲突、竞争,但“和为贵”的思想不仅能帮助组织成员明确目标、期望值和行为,而且能帮助组织对如何实现组织的目标进行良好的决策。

老子提出的“处下不争”的思想,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

在人与人、国与国的关系中,老子一贯主张“居后”、“处下”,认为这是处理人和人、国与国之间关系所普遍适用的原则。

这就要求现代的管理者在名利面前谦虚退让,淡泊名利,力求做到克己奉公、大公无私。

其四,将“无为而治”的思想引入现代管理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中追求“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