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2.2风成地貌学案

合集下载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利用多媒体课件、实地考察视频等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生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3.通过设置疑问,如“月牙泉是如何形成的?”“风力对地表形态有哪些影响?”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奥秘。
4.结合时事热点,如我国沙漠化问题的严重性,让学生认识到风成地貌研究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鼓励学生提出疑问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3.结合实际情况,如我国沙漠化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运用风成地貌知识进行防治,提高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四)总结归纳
1.采用思维导图的形式,对风成地貌的定义、分类、形成过程等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强调风成地貌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风力发电、沙漠治理等,让学生认识到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3.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小组合作、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表现。
4.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提升自我,不断追求卓越。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月牙泉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中的风成地貌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采用小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评价中互相学习、互相激励,提高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回顾自己在课堂中的学习收获和不足之处,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2.设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风成地貌知识分析实际问题,如我国沙漠化问题的防治措施等,培养学生的地理应用能力。
2.提出问题:“你们听说过风成地貌吗?它是什么样子的一种地貌呢?”让学生思考并分享自己的看法。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2.2风成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2019_2020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2.2风成地貌学案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第二节 风成地貌[学生用书P27]一、概述1.风是干旱、半干旱区地表形态的主要“雕刻师”。

2.风成地貌⎩⎪⎨⎪⎧风蚀地貌风积地貌 二、风蚀地貌1.风蚀作用(1)定义: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原地,称为风蚀作用。

(2)分类①吹蚀作用:风吹过地面时,带走细颗粒物质,造成地面的破坏。

②磨蚀作用:挟带沙粒的风吹过地面物体时,风中运动的沙粒对经过的物体进行磨蚀,造成地面物体的破坏。

2.风蚀地貌(1)定义:由风蚀形成的地表形态。

(2)常见风蚀地貌①风蚀蘑菇:突起的孤立岩石,尤其是裂隙比较发育的不太坚实的岩石,遭受风蚀后呈现出上部宽大、下部狭小的蘑菇状形态。

②风蚀柱: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或土体,在长期的风蚀作用下,形成一些孤立的石(土)柱。

③风蚀壁龛:陡峭的岩壁遭受风蚀后,岩壁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出蜂窝状形态。

④风蚀残丘:风蚀作用形成的岛状高地或孤立的小丘。

⑤风蚀沟槽:风力沿着岩石之间的裂隙不断吹蚀,形成的沟槽地形。

⑥雅丹地貌:风蚀柱、风蚀残丘和风蚀沟槽等风蚀地貌的组合,泛指干旱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

三、风积地貌1.定义:风中挟带的沙粒,在风速降低时沉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常见的风积地貌——沙丘(1)定义:风力作用下沙粒堆积而成的丘状或垄状地貌。

(2)影响因素:受风力大小、地表形态的变化,以及植被、沙源等条件的影响,往往形成形态多种多样的沙丘。

新月形沙丘是其中的基本形态。

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坡形微凸而平缓,背风坡坡形下凹,坡度较陡;两侧有近似对称的两个夹角,称为新月形沙丘的两翼,两翼延伸方向指向下风向。

四、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1.风沙的危害(1)破坏建筑物。

(2)降低土壤肥力。

(3)掩埋房屋、农田、道路等。

(4)影响当地人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严重时会造成生命财产的损失。

2.防沙措施(1)设置障蔽或植树种草。

(2)采取草方格、石方格、高立式沙障、防护林带等。

草方格沙障的功能(1)可以增大地面的粗糙度,削减风力。

2.2风成地貌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学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班级:姓名:使用时间:第二节风成地貌(第1课时)导学任务单【合作探究】探究一 风蚀地貌阅读下列材料,完成相关任务。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深处内陆腹地,在阿尔金山脉、祁连山脉和昆仑山脉之间。

柴达木盆地属高山高原气候,大陆性特征明显,以干旱为主要特点,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

区内大风日数多,尤其是春季大风更为频繁。

在盆地与昆仑山脉的过渡地带,源自昆仑山脉的河流和洪水将碎屑物挟带至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和洪积扇,大风再将冲积扇和洪积扇表面的细颗粒物吹走,留下粗大的砾石覆盖着地面,形成戈壁。

1.议一议,柴达木盆地边缘为何多戈壁?2.根据柴达木盆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盆地中还可能出现的风蚀地貌。

探究二 风积地貌观看新月形沙丘形成过程模拟实验,描述新月形沙丘的特征及如何根据新月形沙丘判断风向?在上图中画出此地的风向并标注出风向名称。

坡 迎风坡 (形态特点) 颗粒物较背风坡 (形态特点)颗粒物较新月形沙丘示意图(俯视) 北 新月形沙丘等高线图 坡课堂小结:请同学们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对本节知识进行总结。

【课堂检测】1.塑造下图所示地表形态的主要外力是()A.流水雅丹地貌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又称“风蚀垄槽”。

读“雅丹地貌景观图”,完成23题。

2..对雅丹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①土墩和凹槽相间排列②垄槽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③地表千沟万壑④土墩奇形怪状A.①②B.②③C.②④D.①④3.下列地区中最有可能广泛分布雅丹地貌的是()读地理景观图,回答4~6题。

4.导致图示景观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流水B. 风力C. 海浪D. 冰川5.图示景观照片显示的当地的主导风向为()A.东南风B.西北风C.东北风D.西南风6 . 下列地貌中,成因与图中沙丘类似的是()A . 雅丹地貌B . 火山地貌C . 冲积扇D . 戈壁7.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结合“部分新疆景观图片”,回答下列问题(1)请分别描述图中雅丹地貌和沙丘地貌的景观特点。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分配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如调查当地的风成地貌现象,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团队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课堂结束后,组织学生进行反思,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2.采用自评、互评、师评等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全面评价,提高学生的评价能力。
2.2风成地貌第1课时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有效地将风成地貌知识融入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和实践能力。
在本章节中,学生需要了解风成地貌的定义、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掌握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等基本概念,并能够分析实际地貌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针对这些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系列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相关知识。
5.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教师在讲授新知过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和主要类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提高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能力。
2.引导学生分享各自的研究成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竞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总结归纳
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讨论成果,总结风成地貌的主要特征和形成原因。
2.教师进行点评,肯定学生的成果,并提出改进意见。
3.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选择一个当地的风成地貌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撰写观察报告。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优秀教学案例第一课时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背景以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2.2风成地貌”为主题,旨在通过实际教学案例,展示如何在地理课堂上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主要内容为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在我国的分布情况。通过对风成地貌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风力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其地理素养。
5.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他们对地理现象的敏感度。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提高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引导学生关注我国风成地貌的保护和利用,增强他们的地理国情观念。
4.通过讲述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价值用多媒体展示我国风成地貌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风成地貌的壮观和美丽。
2.设计虚拟现实(VR)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3.通过模拟风力作用的过程,让学生亲手制作风成地貌模型,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思考风成地貌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的地理应用能力。
2.要求学生撰写研究报告,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写作能力。
3.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研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与过程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风成地貌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地理素养。通过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学生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环节,使学生全面掌握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特点及其分布情况。作为特级教师,我将密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让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和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
3.学生在合作学习、沟通交流方面存在差异。教师应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多样化的教学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求知欲有待进一步激发。教师可通过引入实际案例、展示风成地貌的壮丽景观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5.学生在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方面需要加强。教师应结合风成地貌的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珍惜资源的价值观。
二、自主学习
1.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风成地貌的概念、类型和分布规律。
2.学生通过地图、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分析风成地貌的分布特征。
三、课堂讲解
1.讲解风的成因,引导学生理解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
2.分析风成地貌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以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四、案例分析
1.展示风成地貌对农业、交通、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绘制风成地貌分布图,标注我国不同地区的风成地貌类型,加强对地理空间的认识。
2.选做题:
-撰写小论文:以“风成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为主题,结合实际案例,分析风成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探讨如何实现风成地貌的可持续利用。
-设计风成地貌科普宣传海报,要求内容丰富、创意新颖,提高学生的审美和表达能力。
3.探究性作业:
2.选择题:针对风成地貌的形成过程、影响因素等设计题目。
3.地图分析题:让学生分析我国风成地貌的分布图,描述其分布特点。
4.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案例中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及影响。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将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教师总结: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风成地貌的定义、分类、分布规律及形成过程等。
3.风成地貌的分布规律:讲解风成地貌在我国的分布特点,以及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差异。

2.2风成地貌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2.2风成地貌第二课时教案高中地理必修一

风成地貌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主要从地理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素养来说明:1.区域认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和图片,使学生能够辨识给定区域的地貌类型,归纳风积地貌的特征及分布特征;2.综合思维通过给出相关图文资料,能够分析其形成与多个自然要素的关系,能解释风积地貌的动态变化过程;3.地理实践力通过对区域真实案例的分析,了解治沙的生态措施和工程性措施,掌握实际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法,提升地理实践力;4.人地协调观结合案例,理解风沙防治的必要性,能够从人地关系的角度分析风积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认识风积地貌的主要类型及景观特征,并描述其形成过程;2.掌握风沙活动的成因和危害,能说出防沙的具体措施。

二、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案例,学会有针对性分析防沙治沙措施,解决区域性实际地理问题教学过程新课引入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丹娘沙丘景观图为引,提问:在这青山绿水之间怎么会有这么大片的沙丘呢?沙丘通常应在沙漠之中啊!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并通过设计四道选择题来解析该沙丘的成因(具体详见课件):(1)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2)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3)丹娘沙丘增长最慢的季节是();(4)正确沙丘剖面及外力方向的是()。

学生做完选择题后,学生对丹娘沙丘的成因就渐渐理解了,这时让学生用文字从整体上再概述丹娘沙丘的成因,并依此类推要学生给风积地貌下一个定义。

从而引入到风积地貌这一内容。

讲授新课一、风积地貌(一)新月形沙丘1.展示新月形沙丘图片,由学生观察其形状特点,并由学生解释新月形沙丘这个名称的来历。

2.展示新月形沙丘图,及一张鲸鳍状雅丹体的图片,由学生探究:(1)两图中所受外力有何不同?(2) 风的方向有何不同?由学生讨论后,派一名学生上黑板去画出风向,并说明理由。

3.练习(见课件)(1)沙丘所在区域盛行风的风向为( )(2)下图中为甲到丁剖面示意图的是()(二)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学生阅读教材“沙丘”,由学生思考:格状沙丘、金字塔沙丘其所受的风力方向又是怎样呢?(格状沙丘——相互垂直的风向;金字塔沙丘——多种方向的风向(三)灌丛沙丘展示两张灌丛沙丘图片,学生说说和新月形沙丘有何不同?学生完成教材P52活动第2题练习(具体见课件)(1)形成灌丛沙丘的植被须具有的生长习性是()(2)在灌丛沙丘发育的成熟阶段顶部颗粒物粒径趋于减小,其影响因素是()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一)风沙活动的危害1.展示一张包兰铁路上工人铲沙、清沙的图片,学生探究:风沙对铁路及车辆有哪些危害?2.学生讨论后,回答(答案见课件)3.学生阅读教材,并读上图,说说风沙活动还有哪些危害?4.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第二章第二节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高中地理湘教19必修第一册

《风成地貌》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风成地貌》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掌握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了解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特征和分布。

3. 提升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知能力,培养其地理实践操作技能。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预习材料阅读:学生需提前阅读教材中关于风成地貌的章节,了解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过程。

2. 地理视频观看:观看有关风成地貌的地理教学视频,了解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形态特征和分布情况。

3. 案例分析:选取几个典型的风成地貌案例,如戈壁、沙丘等,分析其成因、形态特征及地理环境意义。

4. 绘制示意图:学生需根据所学的风成地貌知识,绘制一幅简单的风成地貌示意图,标注地貌的主要特征。

5. 撰写报告:学生需将上述预习、观看、分析和绘制的成果整理成一份简短的报告,包括对风成地貌的理解、案例分析的结论和示意图的说明等。

三、作业要求1. 预习材料阅读要认真细致,理解风成地貌的基本概念和形成原理。

2. 观看地理视频时要做好笔记,重点记录不同地区风成地貌的特征和分布情况。

3. 案例分析要深入细致,不仅要分析地貌的成因和特征,还要探讨其地理环境意义。

4. 绘制示意图时要准确标注地貌的主要特征,图例要清晰,色彩搭配要合理。

5. 报告要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包括对风成地貌的理解、案例分析的结论和示意图的详细说明等。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本作业的评价将从学生的预习情况、视频观看笔记、案例分析深度、示意图的准确性和报告的完整性、条理性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2. 评价方式:教师将对每个学生的作业进行仔细审阅,给出详细的评语和分数,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3. 互评环节: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评价作业,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反馈:教师将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针对性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风成地貌》的知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地理学案8 风成地貌
【教学目标】识别风成地貌,说明其景观的特点。

【主干知识】
一、风成地貌:
风成地貌主要是在__________地区,由风力对地表的作用而形成的地貌。

成因形成的地貌形态
风蚀
地貌
1风蚀作用:地面物质在风力作用下脱离
原地。

包括______作用和_____作用。

2、由______作用形成的地表形态。

风积
地貌
1、风中携带的沙粒,在_________时沉
降在地面所形成的各种地表形态。

2、沉积规律:
________的先沉积;_______的后沉积。

风积地貌在风成地貌中占重
要地位,它们主要表现为各
种类型的______。

基本形态
是_________。

风力
搬运
表现为飞沙走石,一般不会形成地貌
1、利用沙丘形态判风向
课本52页,活动
1:
2:
【例题】
(1)、该地区的盛行的风向是()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我国哪一类地区最可能有此
种地形分布的是()
A云贵高原 B黄淮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塔里木盆地
2、雅丹地貌:
垄、槽的伸展方向与常年风向一致
考查方向二:风积地貌沉积物的分布规律:
思考:课本48页,探究1:
考查方向三: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原因
案例1、亚洲东部季风区强大的冬季风来源于中高纬内陆地区,即西伯利亚和蒙古高原一带,风带来大量的沙尘,在我国西北部地区沉积,形成现在的黄土高原。

结合材料,解释黄土高原厚厚的黄土层的形成过程。

案例2、课本50页,活动1:
案例3、课本54页,活动2(1):
二、风沙活动的危害与防治
1、风沙活动的危害:
2、防治措施:
(1)设置障蔽,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2)植树种草(建___________),增大__________,降低_____,削弱风沙破坏作用。

(3)建立沙尘暴的预报体系
(4)加强环境治理与环境保护宏观措施:广泛深入开展环保意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族思想认识水平,关心、爱护环境,自觉地参与改造和建设环境,形成全社会的风尚等。

【探究】课本53页,活动1
(1)
(2)
【巩固练习】
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有一种形状特殊的地貌,裸露在外
的岩石千疮百孔,类似于“蜂巢”。

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这种地貌景观的主要原因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2.该地区可能位于 ( )
A.河西走廊
B.青藏高原
C.三江平原
D.江南丘陵
貌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特殊地貌,河西走廊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

沙丘是干旱地区的一种微地貌类型。

下图为沙丘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关于沙丘形成原因,正确的是( )
A.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B.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C.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搬运作用
D.泥沙在缓坡、陡坡均为沉积作用
4.下列关于该地沙丘特征的判断,正确的是( )
A.风力越大,沙丘坡度越陡
B.缓坡沙粒小于陡坡
C.缓坡一侧为迎风坡
D.该沙丘所在地主导风向是西北风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
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沙丘却从
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
处”的地理奇观。

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
一些黑色碎石。

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
七级。

据此完成5、6题。

5.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6.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下图是新疆准噶尔盆地著名的乌尔禾“魔鬼城”的景观,据
此完成7、8题。

7.形成“魔鬼城”四面壁立,怪石嶙峋景观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溶蚀
C.冰川侵蚀
D.风力侵蚀
8.与乌尔禾“魔鬼城”地区地貌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自然环境是(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山高谷深,水流湍急落差大
C.深居内陆,降水少,风力强
D.冬冷夏热,降水季节变化大
读沙粒粒径与起动风速的关系(离地面2 m高处)表,据此完成9、10题。

沙粒粒径(mm) 0.10~0.25 0.25~0.50 0.50~1.0 >1.0 起动风速(m·s-1) 4.0 5.6 6.7 7.1
9.风挟带各种不同粒径的沙粒,使其发生位移,这一过程的外力作用是( )
A.风化
B.侵蚀
C.搬运
D.沉积
10.当风速为7 m/s时,风挟带的沙粒中已沉积的粒径(mm)是( )
A.0.10~0.25
B.0.25~0.50
C.0.50~1.0
D.>1.0
下图示意河北省秦皇岛南部的海岸
沙丘地貌分布。

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地海岸沙丘形成时期受到的主要外
力作用是( )
A.风力堆积作用
B.河流堆积作用
C.海水堆积作用
D.冰川堆积作用
12.古地质时期形成该地区海岸沙丘地貌
的主要风向可能是( )
A.西北风—东南风
B.东北风—西南风
C.南风—北风
D.东风—西风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新疆地貌景观丰富多彩。

其中有多
处“魔鬼城”,大多是处于茫茫荒漠之上,
大自然造就出突兀怪异,造型奇特的各种
山石(雅丹地貌)。

每当狂风大起,“魔鬼城”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狂风穿过,时不时发出鬼哭狼嚎般的声音……下图为两幅景观图片和我国新疆区域示意图。

(1)比较雅丹地貌与沙丘地貌在形成原因上的异同点。

(2)描述图示区域“魔鬼城”的分布规律,并分析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