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考试题.doc

合集下载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试题2012年—2017年

四川师范大学中国哲学史考研真题试题2012年—2017年

氵,灬 帷 '功 姑祝 粥 了白 丿 义 '狨 艴 锆 伪 。陕 人 帖 为仁 义 ,瓴 帙 祀 啊 F形 衤雳硝 9匙
~钠 涨 。CA,缸 〗 多,均 各 .C,坫 J,p,萆击丬平各)
亠 ,鬼 阙斛 饼 ‘叶魉 '地 熙 歹舍`哲 勿今)
卜彡男嘭
2· Ψ犭牛畛闱

罗、
口 砷
"奶
.钩 茶短 f(矸 趔 ·咱魉l助 ,艺 勃玢)
— 即 诳各” 巳“饣各氵、Ⅱ 础
霪 ”、7t<遍⒀ 唣 硌 9)
~~铂 2· 碜砰钾 泛
砥表人彻 。钠逆//t、 品冫么漆g舜 彖 、嶙 铷 )
^^赳 ,、 1刚 人殉中冫
佥勉堵幺嘭劬 晚秽 铽庶姊忉。m,歹 举、多,乃 彩、c苟 J。 P,宀
⒋ Ⅵ ·k乡 扌聂 "是 ~一ˉ叮饬 。(A。 婢 家、多·逸傲 ,c苞 家 .p.仲 廒 )
Γ
专业代码: 0101u
考试科 目代码: 812
四川师范大学
zOIz年 攻读硕士学位研试科 目名称: 中国哲学史
(本 试 卷共 4
大 题 15
小题 ,满 分 150
分)


:(1)试
(2)答 (3)答
题 题 题
和 时 时
答卷
,可 ,严
分 不 禁
离 抄 使
(黄 帝、老子、庄子、告子 )
3.孙武为~_ˉ 人物。
(佛 教、道教、兵家、玄学 )
续.爱 无差等是~ˉˉ的社会伦理思想。
(儒 家、法家、墨家、名家 )
5.戴 震是~ˉ△的重要代表人物。 (汊代哲学(宋 代哲学(明 代哲学(清 代哲学)
二、名词解释 (4题 ,每 题 5分 9共 ⒛ 分 )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

中国哲学史的考试重点以下内容是摘自书中,个人理解或多或少有不足之处敬请原谅。

如有错误请及时提出更改。

一、翻译题(英译汉)共计十题题目组成是关于仁和道的古文,题目为英语,答题用汉语。

五句关于仁,五句关于道。

1.“The child cannot leave the arms of its parents until it is three years old.This is why the three years' mourning is universally observed throughout the world.”答:“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

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2.“Let the ruler be ruler, the minister minister, the father father, and theson son”.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3.“The superior man comprehends yi; the small man comprehends li.”答:“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Do not do to others what you do not wish yourself.”答:“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5.“The man of jen is one who, desiring to sustain himself, sustains others, anddesiring to develop himself, develops others. To be able from one's own self to draw a parallel for the treatment of others; that may be called the way to practice jen.”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试题

中国人民大学2001年中国哲学史(含原著)试题招生专业:中国哲学、伦理学、宗教学考试科目:中国哲学史(含原著)一、简释下列名词或命题(每小题4 分,共20 分)有待无待自生而必体有阿赖那理异分殊公羊三世说二、简答下列各题(每小题10 分,共30 分)1、简论孟子的“四端”说2、述评王弼的言意之辩3、试述孙中山的民生史观三、论述朱熹本体论思想与儒释道三教的源流关系(30 分)四、给下列原著标点译成现代汉语(20 分)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飞因非因市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有彼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也与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之疲癃残疾惸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性唯肖者也试题:一、名词解释(选答5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20分);四端齐物*一念三千*法界缘起本体质力相推二、简述题(选答4题,带*号者佛教方向必答,共60分):1、试述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2、试比较王充与郭象的“自生”理论。

3、*唯识“四分”的构成及说明了什么样的道理?4、什么是见闻知之与德性知之及其二者的相互关系?5、试分析康有为天人学说的主要特色。

三、给下列原著标点并译成现代汉语(20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夫理有至极外内相冥未有极游外之致而不冥于内者也未有能冥于内而游于外者也故圣人常游外以冥于内无心以顺有故虽终日见行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夫见行而不及神者天下之常累也是故睹其与群物并行则莫能谓之遗物而离人矣睹其体化而应物则莫能谓之坐忘而自得矣岂直谓圣人不然哉乃必谓至理之无此是故庄子将明流统之所宗以释天下之可悟若直就称仲尼之如此或者将据所见以排之故超圣人之内迹而寄方外于数子宜忘其所寄以寻述作之大意注:标点直接在试题上做,不用另抄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期末考试试题一、名词解释1、五行:构成自然界的五种元素,金木水火土,在《上书*五行》中记载。

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萌芽2、仁3、中庸:不走极端,稳定不变,是一切事物的道,是维护孔子的道的方法,要求不偏不倚。

4、小国寡民:政治理想,国要小,民要少,使人民重视生命,老死不相往来,鸡犬相闻5、玄览:老子哲学中的一种直觉方法。

《老子》第十章曰:“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河上公注:“心居玄冥之处,览知万物,故谓之玄览”。

6、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他把事物看成彼此对立的两个方面,而这两个方面又互相联系、互相依存。

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他还进一步提出一切事物都要向它的反面转化的观点。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曲则全,枉则直”,“物壮则老”等。

但是,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有很大局限性。

一是他认为对立面的转化不需任何条件,二是把对立面转化看成是循环往复的过程,看不到事物不断向前发展,结果使他的辩证法思想陷入形而上学的泥潭。

7、非攻:墨子的思想,不应该发动侵略战争,这是墨子的一种战争论8、四端:孟子的思想,他认为人性本善,人的四心:是非之心,羞恶之心,是非之心,恻隐之心人人都有,与生俱来9、坐忘:这是庄子体道的一种方法,也就是要彻底忘掉精神和肉体,就能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10、“性三品”说: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是讲人分为上中下三等,每种又包含不同的人,人通过教化可以向善,不教化便会向恶。

韩愈也有过这样的说法11、谶:为政治斗争服务的一种预言12、纬:儒生用阴阳五行直说解释儒家经典13、得意忘相:王弼用来解释周易的说法,意思是说理解了意思,卦象也可以忘记14、涅槃: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无私无欲,不拖累生命15、不真空:显示中并非是没有,而是一种虚幻的存在,存在于关系之中,没有关系就什么都没了,是一种不真实的有。

16、重玄:对有和无进行排斥,二者皆不执著,还不能执著这种执著17、唐佛的中道:三论宗的思想,世间万物在世俗人眼中和在佛眼中看到的不一样18、一心三观:一心能观中假空三谛。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 国哲学史考试试题

中国哲学史考试试题一、选择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1、以下哪一位思想家主张“性善论”?()A 荀子B 墨子C 孟子D 韩非子2、“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这句话出自()A 《论语》B 《孟子》C 《老子》D 《庄子》3、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家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陆九渊4、以下哪一项不是程朱理学的主要观点?()A 理在事先B 格物致知C 心外无物D 存天理,灭人欲5、主张“知行合一”的思想家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6、以下哪一位思想家被称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系统阐述人性论的思想家”?()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董仲舒7、“天地之化日新”这一观点的提出者是()A 王夫之B 顾炎武C 黄宗羲D 王阳明8、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A 西汉末年B 东汉末年C 魏晋南北朝D 隋唐时期9、以下哪一部著作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述宇宙生成论的著作?()A 《周易》B 《老子》C 《庄子》D 《淮南子》10、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是()A 孔子B 孟子C 荀子D 韩非子二、填空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中国哲学的萌芽时期是______时期。

2、孔子的核心思想是“______”和“______”。

3、《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和______篇。

4、法家的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5、玄学的主要论题有“______”“______”“______”等。

6、宋明理学分为______和______两大派别。

7、明清之际的三大思想家是______、______、______。

8、中国古代哲学中的“气”概念,最早见于______。

9、佛教的基本教义是“______”“______”“______”。

10、道教的经典著作是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计量大学中国哲学史2012--2015,2019年考研真题

中国计量大学中国哲学史2012--2015,2019年考研真题

中国计量大学
2019年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代码:716 考试科目名称:中国哲学史 所有答案必须写在报考点提供的答题纸上,做在试卷或草稿纸上无效。

一、名词解释(共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1.中庸之道
2.齐物论
3.得意忘象
4.道统
5.天台宗
6.六经皆史
二、简答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老庄并称道家,试述老庄思想的差异。

2.董仲舒是如何论述天人关系的。

3.简述北宋理学五子对宋明理学的贡献。

4.简述明末清初的“经世致用”思潮。

三、论述题(共2小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试论中国思想史上义利之辩的基本脉络。

2.朱陆之争的内容。

《中国哲学史》试卷 第1 页 共 2 页。

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启用前机密
北京大学 2014 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回忆版)
考试科目: 849 中国哲学史 招生专业:中国哲学 研究方向: 01.中国哲学史 02.中国现代哲学
考试时间:2014 年 01 月
说明:答题一律写在答题纸上,写在此上无效。注;本真题由网友回忆2014 年北大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名词解释(30 分) 1、良知 2、物化 3、小故 4、无待 5、本无 6、重玄 二、简答题(60 分) 1、化性起伪 2、得意忘象 3、仁者浑然与物同体 4、理一分殊 三、论述题(60 分) 1、试分析比较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的政治观念 2、试分析比较程颐、朱熹、王阳明、王夫之的知行关系
欢迎加入北京大学哲学系考研交流 QQ 群:11217371

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

中哲史练习试题答案

练习题(参考)答案(如果有自己总结的答案,只要符合题意、符合教材基本观点,也算正确)一、单项选择题1、下面哪种观点属于二程( A )A.天即理B.理先气后C.理本气末D、心即理E、理依于气2、王夫之提出:( D )A.“道立于两,成于三,变于五。

”王安石B.“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张载D.“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3、张载提出:( C )A. “物生有两,有三,有五,有陪贰。

”B. “太极,一也,不动:生二,二则神也。

神生数,数生象,象生器。

”C. “一物两体,气也。

一故神,两故化,此天之所以参也。

”D. “合二以一者,既分一为二之所固有。

”4、朱熹提出:( B )A.“道有体有用。

体者,元气之不动;用者,冲气运行于天地之间。

”王安石B.“天地之间,有理有气。

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

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

”朱熹C.“形,谓已成形质。

形而上犹曰形以前,形而下犹曰形以后。

”D.“统此一物,形而上则谓之道,形而下则谓之器,无非一阴一阳之和而成。

尽器,则道在其中矣。

”5、魏晋时期的“三玄”是(CDE )A.《鬼谷子》B.《列子》C.《老子》D.《庄子》E.《周易》二、名词解释1、名实之辩:名,指名称、形式,实,指内容。

最早产生于先秦。

孔子主张“正名”,用周礼固有之名去纠正已经变化了的内容。

墨子则强调不是名决定实,而是实决定名。

2、性善说:中国古代人性论的主要观点之一,战国时孟子首先提出。

性善就是说人的本性具有善的道德价值,每个人生来就有向善的潜能。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宋明学者予以改造后,成为中国古代人性论的正统理论。

孟子所谓的“性善”,当然不仅是说人的本性是善的,而且进一步指人人皆有向善的内在能动的主体性。

3、三表法:墨子提出了判断事物是非的三项标准,称为“三表法”:“本之”,主要是根据前人的经验教训,其依据是求之于古代的典籍;“原之”,是“诉诸百姓耳目之实”,也就是从普通百姓的感觉经验中寻求立论的根据;所谓“用之”,是将言论应用于实际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国家百姓人民的利益,来决定取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史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不属于周初所提出的天命观的内容。

C
A、天命靡常
B、以德配天
C、绝地天通
D、敬德保民
2、五行思想是在---------中首次明确提出的。

B
A、《诗经·大雅》
B、《尚书·洪范》
C、《易传·系辞》
D、《礼记·礼运》
3、庄子人生哲学中最具代表性的思想是--------------。

C
A、“拔一毛以里天下不为也”
B、齐物论
C、逍遥游
D、“合同异”
4、荀子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基本思想可概括为----------。

A
A、“虚壹而静”
B、“静观玄览”
C、“静因之道”
D、格物致知
5、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理论是由-----------明确提出的。

D
A、商鞅
B、慎到
C、申不害
D、韩非子
6、下列命题中----------是由董仲舒提出的。

A
A、“天不变道亦不变”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天地合气,物偶自生”
D、“明于天人之分”
7、“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是--------------的基本命题。

C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8、下列命题中----------不属于僧肇的思想体系。

D
A、物不迁论
B、不真空论
C、般若无知论
D、明报应论
9、《沙门不敬王者论》的作者是------------。

A
A、慧远
B、僧肇
C、道生
D、慧能
10、“一心三观”是-------------提出的。

C
A、唯识宗
B、华严宗
C、天台宗
D、禅宗
11、范缜的“刃利”之喻是直接反对-----------而提出的。

C
A、形亡神灭
B、形神相即
C、形亡神不灭
D、形质神用
12、----------不是先秦时期名辩思潮的主要代表。

C
A、公孙龙
B、惠施
C、墨子
D、后期墨家
13、------------不属于“六家七宗”的范围。

D
A、本无宗
B、即色宗
C、幻化宗
D、菏泽宗
14、“元气自然”是----------提出的。

B
A、《管子》
B、王充
C、桓谭
D、范缜
15、“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是-----------提出的命题。

B
A、扬雄
B、桓谭
C、王充
D、范缜
16、“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是---------在形神关系问题上的基本观点。

A
A、《管子》
B、荀子
C、王充
D、范缜
17、“天道远,人道迩”在天人关系问题上所主要反映出来的观点是---------。

B
A、天人合一
B、天人相分
C、天人相胜
D、天人相制
18、“参验”的认识方法是---------提出的。

C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D、董仲舒
19、------------在人性问题上坚持了人性的同一性。

D
A、性善论
B、性恶论
C、自然人性论
D、性三品说
20、下列著作中对于“三纲五常”给予详细而明确论述的是------------。

C
A、《春秋繁露》
B、《举贤良对策》
C、《白虎通义》
D、《孟子》
二.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一物两体:这是张载提出的关于辩证法思想,“一故神,二故化,此天地之所以参也”。

经世致用:顾炎武提出的“通经致用”,后来龚志珍、魏源等人有在此基础上面提出了“经世致用”的思想,强调“以经术为治术”,使之服务于国计民生。

三表法:墨子提出的检验言论与认识是非的标准。

表,指法、仪;三表即三条标准。

墨子认为,人们的言论与认识是非必须有一个客观的标准来衡量,即:“有事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以历史经验判断言论事非;以广大民众的直接感性经验为是非依据;以言论和认识的实际效果检验。

道统说:儒家关于传道系统的学说。

首先由唐韩愈明确提出,他在批判佛教的过程中,提出了儒家先圣前贤一脉相传的“道统”对抗佛教传法的“祖统”。

道统说的提出是为了复兴儒家传统。

宋儒继承韩愈的思想。

朱熹以理学为儒家正宗,并自命为传人。

道统说遂成为理学程朱与陆王两派争夺儒学正宗的理论。

禅:禅”或“禅那”是梵文的音译,原意是沉思、静虑。

佛教禅宗的起源,按传统说法,谓佛法有“教外别传”,除佛教经典的教义外,还有“以心传心,不立文字”的教义。

三.简答
1.简述庄子的相对主义认识论。

A.认识主体是相对的。

B.认识客体是相对的。

C.认识标准是相对的。

D.否认了认识的可能性与必要性,走向了虚无主义和不可知论。

2.简述孟子的“四端说”。

答:孟子提出大量论证,来支持性善说,指出侧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是人之四端。

一切人的本性中都有此“四端”,若充分扩充,就变成四种“常德”,即儒家极其强调的仁、义、礼、智。

这些德,若不受外部环境的阻碍,就会从内部自然发展(即扩充),有如种子自己长成树,蓓蕾自己长成花。

这也就是孟子同告子争论的根本之点。

告子认为人性本身无善无不善,因此道德是从外面人为地加上的东西,即所谓“义,外也”。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就在于有此“四端”。

3.简述天台宗的判教理论。

答:“判教”是中国佛教特有的理论形式,它是通过对印度佛教各种思想和理论学说体系的分析,天台宗的判教理论是:后人概括为“五时八教”,五时指:第一、华严时,第二、阿含时,第三、方等时,第四、般若时,八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

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4、简述宋明理学的双重人性论
答:宋代的诸多理学家如张载、二程、朱熹等人均对此进行了论述,一般把人性用于说明人类普遍的善的可能性的“天地之性”和用于解释人类的恶的现实性的“气质之性”,从理论上弥补了以往人性论的不足。

5、简述“中体西用”思想
答:“中体西用”是洋务派的指导思想,“师夷之长技以治夷”可以认为是理论先导,其基本思想是“以中国之伦常明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前期促进了中国近代的发展,而
后期则以此阻碍变法革新。

四.材料分析
1、句读与翻译
“人生而有知,知而有志,志也者,臧也。

然而有所谓虚,不以所已臧害所将受,谓之虚。

心生而有知知,而有异,异也者,同时兼知之。

同时兼知之,两也,然而有所谓一,不以夫一害此一,谓之壹。

心卧则梦,偷则自行,使之则谋,故未尝不动也。

然而有所谓静,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


问题:(1)、请给上段话加上标点。

(5分)
(2)、请将上段话翻译成白话文。

(5分)
译:人天生具有认识能力,并能通过记忆功能将得来的知识积累在心中。

所谓的虚,并不是说心中一无所有,而是指不要以己有的知识妨害新知识的的获得。

人心中可以同时储藏多种知识,但不能使他们混淆,不能使同时接受的知识相互妨害,这就是“壹”。

人们睡觉的时候会做梦,精力不集中就会胡思乱想,使用它的时候就能进行思考,心没有经静止的时候,所谓的“静”是要求保持内心的宁静,不要让幻想扰乱了正常思维。

2、试分析其中所反映的哲学思想。

(1)“反者道之动”(5分)
答:这句话反映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片存在的,“反”一方面指的是矛盾双方会相对里面转化,另一方面是指“返”。

(2)“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5分)
答:这句话出自于荀子,反映了“天人相分”的思想,认为自然有自身运行的规律,不与人事发生任何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