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高考文言文翻译
2021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

2021年高考天津卷文言文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语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
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
此其为智犹有所穷。
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
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
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
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
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
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
盖尝试论之。
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
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
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
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
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
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
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
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虽兵法之所忌,可以得志。
孙权者,可以计取,而不可以势破也,而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
彼非不知其难,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
此用之于新造之蜀,乃可以逞。
故夫魏武重发于刘备而丧其功,轻为于孙权而至于败。
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嗟夫!事之利害,计之得失,天下之能者举知之。
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
(宋·苏轼《魏武帝论》,有删节)观曹公明锐权略,神变不穷,兵折而意不衰,在危而听不惑,临事决机,举无遗悔,近古以来,未之有也。
虽复名微众寡,地小力穷,官渡受围,濮阳战屈。
然天下精明之士,拓落之材,趋若百川之崇巨海,游尘之集高岳。
故有荀彧、郭嘉等,或敛风长感,或一见尽怀。
然后览英雄之心,骋熊罴之勇,挟天子以崇大顺,扶幼主而显至公,武功赫然,霸业成矣。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Word最新版)

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通过整理的2021年全国高考语文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2021年全国一卷诗歌详细翻译及解析奉和袭美抱疾杜门见寄次韵陆龟蒙虽失春城醉上期,下帷裁遍未裁诗。
因吟郢岸百亩蕙,欲采商崖三秀芝。
栖野鹤笼宽使织,施山僧饭别教炊。
但医沈约重瞳健,不怕江花不满枝。
奉和/ 袭美/ 抱疾/ 杜门/ 见寄/ 次韵奉和:做诗词与友人相唱和。
次韵:次韵是一个汉语词汇,指旧时古体诗词写作的一种方式。
按照原诗的韵和用韵的次序来和诗。
次韵就是和诗的一种方式。
也叫步韵。
古人“和韵”的一种格式,又叫“步韵”,它要求作者用所和的诗的原韵原字,其先后次序也与被和的诗相同,是和诗中限制最严格的一种,就是依次用原韵、原字按原次序相和。
如黄鲁直《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清洛思君昼夜流。
北归何日片帆收?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住州。
飞雪催盘胜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关于次韵诗之始,前人数有始于唐代元稹、白居易之说。
如宋人程大昌《考古编·古诗分韵》谓:“唐世次韵,起元微之、白乐天。
”张表臣《珊瑚钩诗话》讲得更为具体:”前人作诗,未始和韵。
自唐白乐天为杭州刺史,元微之为浙东观察,往来置邮筒倡和,始依韵。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也持此论。
至近代陈声聪《兼于阁诗话》仍称:“诗次韵,始于唐之元、白、皮、陆,而盛于宋之苏、黄。
”今人卞孝萱先生《唐代次韵诗为元稹首创考》进而考证出次韵诗系元稹首创,并云创始时间为元和五年(810年),创始之作为元稹在江陵府所作《酬乐天书怀见寄》等五首。
实则元、白之前,大历十才子中的卢纶、李益之间便有次韵相酬之作。
李益有《赠内兄卢纶》诗:“世故中年别,馀生此会同。
却将悲与病,来对郎陵翁。
”(《全唐诗》卷283)卢纶和诗《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为:“戚戚一西东,十年今始同。
可怜歌酒夜,相对两衰翁。
”(《全唐诗》卷277)据傅璇琮先生《卢纶考》,卢纶卒于贞元十四年、十五年(798年、799年)间,《酬李益端公夜宴见赠》当作于贞元中,可见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次韵之体至迟在贞元年间就出现了,所以不能说次韵诗始自元、白,更不能说系元稹首创。
2021年高考语文必背72篇古诗文合集-03《大学(节选)》(原文+注释+赏析+默写)(解析版)

新高考语文重点文言文攻坚(原文+注释+赏析+默写)(全国通用版)03 《大学(节选)》《大学(节选)》文章古译今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认识最真的本心。
齐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兴旺发达。
修其身:修养自身的品性。
致其知:彰显明德本心,诚明一致。
格物:革除内心的私欲。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通过伏灭革除内心不好的私欲、物欲,而彰显明德,认识本心,表里如一。
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若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家族、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
不分轻重缓急,本末倒置却想做好事情,这也同样是不可能的。
庶人:指平民百姓。
壹是:都是。
本:根本。
末:相对于“本”而言,指枝末、枝节。
厚者薄:该重视的不重视。
薄者厚:不该重视的却加以重视。
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
没有这样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赏析】“大学之道”是儒学经典《大学》开篇第一句。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学习和应用于生活,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附答案与译文)

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文言文挖空训练(可打印)九月,契丹大举入寇()。
时以()虏寇()深入,中外震骇。
召群臣问方略(),王钦若临江人,请幸()金陵,陈尧叟阆州人,请幸成都。
帝以()问寇准,准曰:“不知谁为()陛下画()此二策?”帝曰:“卿姑()断其可否,勿问其人也。
”准曰:“臣欲得献策之人,斩以衅鼓(),然后北伐耳!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敌当()自遁();不然(),出奇以挠其谋,坚守以老()其师,劳佚()之势,我得胜算矣。
奈何()弃庙社(),欲幸楚、蜀,所在人心崩溃,敌乘胜深入,天下可复保耶?”帝意乃()决,因()问准曰:“今虏骑驰突(),而天雄军实为重镇,万一陷没,则河朔()皆虏境也。
孰()可为守?”准以王钦若荐,且曰:“宜()速召面谕(),授敕()俾bǐ()行。
”钦若至,未及()有言,准遽()曰:“主上()亲征,非臣子辞难()之日,参政为国柄臣(),当体此意。
”钦若惊惧不敢辞。
闰月乙亥(),以()参知政事王钦若判()天雄军兼都部署。
契丹主隆绪同其母萧氏遣()其统军顺国王萧挞览攻威虏、顺安军,三路都部署击败之,斩偏将,获其辎重()。
又攻北平砦zhài及保州,复为州砦兵所()败。
挞览与契丹主及其母合众()攻定州,宋兵拒()于唐河(),击其游骑。
契丹遂()驻兵阳城淀,号二十万,每纵()游骑剽掠(),小()不利辄()引去,徜徉()无斗志。
是时(),故将王继忠为契丹言和好之利,契丹以为()然(),遣李兴议和。
帝曰:“朕岂()欲穷()兵,惟()思息战()。
如()许通和(),即()当遣使。
”冬十月,遣曹利用诣()契丹军。
十二月庚辰,契丹使韩杞持书与曹利用俱()来,请盟。
利用言契丹欲得关南地。
帝曰:“所言归地事极无名,若()必邀求,朕当决战!若()欲货财(),汉以玉帛赐单于,有故事(),宜()许之。
”契丹犹觊()关南,遣其监门卫大将军姚东之持书复议,帝不许而去。
利用竟以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成约而还。
2021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陆游《示儿子》详细解析翻译

2021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陆游《示儿子》详细解析翻译【原题呈现】全国新高考II卷诗歌陆游《示儿子》示儿子(陆游)禄食无功我自知,汝曹何以报明时?为农为士亦奚异,事国事亲惟不欺。
道在六经宁有尽,躬耕百亩可无饥。
最亲切处今相付,熟读周公七月诗。
[注]七月诗:指《诗经·风·七月》,是一首描写农民劳作和生活的农事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的首联以问句领起全篇,自然引出下文诗人对儿子的谆谆教诲。
B.诗人指出,不论是侍奉父母还是服务国家,“不欺”都是至关重要的。
C.诗人认为,生逢“明时”不必读书求仕,“躬耕”才是一种理想状态。
D.诗人在最后强调,自己传授给儿子的人生道理是最为真切、确实的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6分)【诗歌解析】一、诗题及作者:示儿子(陆游)示:指教导。
《礼记·檀弓下》:“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
”桓宽《盐铁论·本议》:“夫导民以德,则民归厚;示民以利,则民俗薄。
”示儿子:指教导儿子,告诫儿子。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尚书右丞陆佃之孙,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
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宰臣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
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
乾道七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
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四川制置使范成大相知。
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
嘉泰二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
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陆游一生笔耕不辍,诗词文具有很高成就。
2021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阅读第七节文言文翻译三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陈汤字子公,山阳瑕丘人也。少好书,博达善属文。富 平侯张勃与汤交,高其能。初元二年,元帝诏列侯举茂材, 勃举汤,汤待迁,父死不奔丧,(1)司隶奏汤无循行,勃选举 故不以实,坐削户二百,会薨,因赐谥曰缪侯。汤下狱论。 久之,迁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俱出西域。即日引军分行, 未至城三十里,止营。郅支单于遣使问汉兵何以来,汤因让 之:“我为单于远来,而至今无名王大人见将军受事者, 何单于失客主之礼也!(2)兵来道远,人畜罢极,食度且尽, 恐无以自还,愿与大臣审计策。”郅支单于怒,引兵攻,战 不利,遁入城。汉兵围之。
【参考译文】陈汤字子公,是山阳瑕丘人。从小喜欢 读书,博学通达,擅长写文章。富平侯张勃与陈汤交好,认 为他才能高超。初元二年,汉元帝下诏让列侯举荐茂材, 张勃举荐了陈汤,陈汤等待升迁,父亲死了也不奔丧,司隶 上奏弹劾陈汤没有遵守礼法的品行,张勃不按照真实情况 举荐人才,(张勃)获罪被削夺二百户食邑,恰好这时(张勃) 死了,因而皇帝赐他“缪侯”的谥号。陈汤下狱论罪。很 久以后,(陈汤)被任命为西域副校尉,与甘延寿一同出兵 西域。当天就带领军队分道前进,离城不到三十里,停下扎 营。郅支单于派使者责问汉军为何而来,陈汤于是责备单 于道:“我们为了单于远道而来,而到现在还没有有名的王 侯大臣来见将军接受命令,为什么单于失去主人对待客人 的礼仪呢!(我们的)军队远道而来,人马极其疲劳,粮草估 计也将用完,恐怕不能自行还军了,希望(单于)同大臣审 慎考虑策划。”郅支单于大怒,率领军队攻打汉军,作战不 利,退入城中。汉兵包围了他们。
州事。太宗即位,迁将作监、知泰州。坐擅借官库银造器,
又妄以贡奉为名,贱市狨毛虎皮为马饰,为通判王廷范所
发。淳化三年,卒,年七十三。
(节选自《宋史·段思恭传》,有删改) (1)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保留词语: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关键句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年高考总复习《语文》“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题考试题

“文言文翻译”专项练(留、删、换)一、“文言文翻译”语段对点练(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鱼崇谅字仲益,其先楚州山阳人,后徙于陕。
幼能属文,弱冠,相州刺史辟为从事。
会魏帅杨师厚卒,建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州县之半以隶之。
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表为记室。
从荣诛,坐除籍,流庆州。
清泰初,移华州。
俄以从荣许归葬,放还陕。
三年,起为陕州司马。
仕晋,奉方物入贡,宰相荐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契丹入汴,契丹相张砺荐为翰林学士。
契丹主北归,留崇谅京师。
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俄拜翰林学士。
(1)魏人不便,裨校张彦及帐下,囚节度使贺德伦归款庄宗,崇谅奔归陕。
译文:(2)汉祖之入,尽索崇谅所受契丹诏敕,焚于朝堂,复令知制诰。
译文:参考答案:(1)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裨校张彦”“节度使”“贺德伦”“庄宗”“崇谅”“陕”翻译时应该保留)(2)汉祖进入京城,搜索出鱼崇谅接受的契丹的全部诏书,在朝堂焚毁,又任命他为知制诰。
(“汉祖”“崇谅”“契丹”“知制诰”翻译时应该保留;“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翻译时应该删除)参考译文:鱼崇谅字仲益,他的祖先是楚州山阳人,后来迁徙到陕州。
鱼崇谅年幼时善于写文章,二十岁时,相州刺史征召他为从事。
适逢魏帅杨师厚去世,以相州为昭德军,分魏郡一半的州县隶属于相州。
魏郡的人感到不方便,裨校张彦以及部下,囚禁了节度使贺德伦归顺庄宗,鱼崇谅逃回陕州。
明宗即位,秦王从荣上表推荐鱼崇谅为记室。
从荣被斩杀,由于连坐,鱼崇谅被除去官籍,流放庆州。
清泰初年,移到华州。
不久因从荣被允许在家乡安葬,于是放鱼崇谅回到陕州。
清泰三年,起用为陕州司马。
在后晋为官时,捧着土产进贡,宰相举荐他为屯田员外郎、知制诰。
开运末年,契丹进入汴梁,契丹宰相张砺举荐他为翰林学士。
2021年天津卷高考文言文

2021年天津卷高考文言文A.而审乎计之得失审:仔细考量B.则必有所格格:阻止,阻碍C.此用之于新造之蜀造:拜访D.或一见尽怀或:有的人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则是有时而穷焉盘盘焉,囷囷焉B.而权之以人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C.特欲侥幸于权之不敢抗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D.游尘之集高岳不知东方之既白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B.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C.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D.知之/而不能权之以人/则亦纷纷焉或胜/或负争为雄强而未见/其能一也10.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苏轼认为曹操应该采取的正确做法的一组是()①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②与之争于舟楫之间③行三百里以争利④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⑤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⑥欲以荆州新附之卒,乘胜而取之A.①③⑥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⑥1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轼一开篇就肯定了明辨利害即为“智者”的看法,并认为“大智者”还必须善于权衡对手。
B.苏轼认为曹操过于重视刘备、又过于轻视孙权,因而错失统一的时机。
C.朱敬则认为曹操在名望、实力上不占优势,又屡次战败,但最终扶持幼主,使朝廷稳定。
D.两则选文摆事实、讲道理,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文气充沛,很有说服力。
1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
(2)此不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之过欤?13.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苏轼和朱敬则对曹操评价的不同之处。
【答案】7.C8.D 9.B 10.B 11.A12.(1)犯了这两个(导致失败的)错误来攻打孙权,因此在赤壁兵败,成就了孙吴的强大。
(2)这不也就是擅长揣度事情却不擅长揣度他人(所造成)的过错吗?13.①苏轼认为曹操不是“大智者”,他不能准确地权衡对手,未能统一天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例: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被攻破灭亡,不是武器不锋利,战术不恰当, 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达”:通顺,流畅。合乎现代汉语语法
规范及语言表达习惯,没有语病,做到文从句 顺。
例:以勇气闻于诸侯。
凭借勇气在诸侯中间闻名
“雅”:生动优美、有文采。努力译出原文的风
格。 例:曹公,豺虎也。
•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 歌而荐之。
•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 文理不及之。请同学们摘录下来,标画关键词
学习目标
1、了解高考文言文翻译题的要求 2、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和技巧 3、能够运用所学文言文知识翻译句子
翻译文言文的标准是:信 达 雅
“信”:真实,准确。实词虚词做到字字落
省略兼语:之,他 2.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
译: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让他回到赵国 。
3.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省略主语宾语:他
译:(项伯)私下会见了张良,把事情全都告
诉了他 。 4.但以浓墨洒作巨点,淋漓满纸。郭异之,持以
白王。
省略宾语:之,代纸
译:只是用浓墨洒成大黑点,弄得满纸都是。 郭生感到非常奇怪,拿着纸来告诉王生。
2.得楚和氏璧 。 器物名
译: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
删除没有实在意义、也无须译出的文言词 语。具体情况: ①句首发语词。 ②句中停顿或结构作用的词。 ③句末调节音节的词或语气词。 ④偏义复词中的衬字。
翻译下列句子: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11..师师道道之之不不传传也也久久矣矣 句子独立性,删去
语助,句中表停顿,以舒缓语气, 删去
曹操是像豺狼猛虎一样(凶狠残暴)的人。
文言翻译
直译
的种类
意译
直译: 直译为主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意思, 不遗漏,也不能多余。
意译:意汉译语为的辅表达文习从惯句,顺没:有明语白病通。顺,在合难以乎直现译代 或直译以后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 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
留
删
换
调
补
字
贯
留
文言文中的专用名词,如人名、地名、 官名、国名、器物名、朝代名、年号、 帝号以及一些典章制度等,可以保留原 词,不作翻译。古今词义相同的词语也 不必翻译。
1.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译译::不最是终会让游上水官,大却夫渡在过顷了襄江王河前。诋毁屈原
通“剃”
2.其次剔毛发、婴金铁受辱
束在颈上
译:其次被剃去头发、用铁圈束颈而受辱 。
3.余意其怨我甚,不敢以书相闻。 译:我猜测他非常怨恨我,不敢写信给他。
文言翻译的方法三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通假字换成 本字,将单音词换成双音词,将古词换作现代词。
天天积累◆人格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孟子) 2、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古希腊.亚里斯多德) 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 4、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使我敬畏,那就是头顶的 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德国.康德) 5、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 有厉鬼。(《菜根谭》) 6、用智慧的泥土和上人格的水,一定能塑造高贵 的灵魂!(季江勇)
译: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
发语词,删去
2.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助词,表停顿,删去 译: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不被外物拘束, 而能够随世事的变化转变 (自己的想法)。
助词,用于句首,表示要发议论,删去
33..盖盖忠忠臣臣执执义义,,无无有 有二 二心 心。 。 译:忠心的臣子坚持道义,没有二心。
偏义复词,删去浅
4. 而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深浅。(《石钟山记》) 译:原来山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道它 的深度。
字字落实第二式:
把无意义或没必要译出的虚词删去。
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换古代词语,将 词类活用词换成活用后的词;将通假 字换成本字;正确翻译古今异义词。
翻译下列句子: 词类活用,名作动
文言文中的省略句,为使译文 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 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省略主语:蛇蛇
草木
1.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
译:永州的野外出产一种奇怪的蛇,它黑色的 底子,白色的花纹,它接触到草木,草木全都枯 死;咬到人,没有能够抵抗得住的。
文从句顺第二式:
在文言文翻译时,补 出省略的成分。
古文中使用借喻、借代、用典、 互文等,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 贯通地译出。即要根据上下文语境, 灵活贯通地翻译。
翻译下列句子:
借喻:喻指边疆
1.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译:于是派蒙恬在北边筑起长城来把守边疆。
借喻:喻指污浊的官场
2.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译:误入污浊的官场,一离开就是三十年。
把文言句中的主谓倒装句、宾语前 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结构后置句及 其它特殊句式,按现代汉语的要求调整 过来。
⒈夫晋,何厌之有? 倒装:晋,有何厌?(宾语前置) 译:晋国,有什么能让他满足的呢?
⒉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后置)
主意未能定下来,想寻求一个可以出 使回复秦国的人,未能找到。
请同学们摘录下来!天天积累,稳步提高!
• (1)(杨)涟等初不承,已而恐以不承为酷 刑所毙,冀下法司,得少缓死为后图。
• (2)都御史周应秋犹以所司承追不力,疏趣 之,由是诸人家族尽破。
•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 文武以为先驱。
•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 作屋五十间
3.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状语后置)
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 在诸侯间有什么名气。
翻译下列句子:
1.豫州今欲何至?
宾语前置句
译:刘豫州现在想要到什么地方去呢?
2.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
译:你不聪明太严重了
定语后置
定语后置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没有强 壮的筋和骨头
翻译下列句子:
人名、年号
人名
11..赵赵惠惠文文王王十十六六年年, ,廉 廉颇颇为为赵赵将将伐伐齐齐,,大大破破之之,,取取 阳阳晋 晋,,拜 拜为为上上卿卿, ,以 以勇勇气气闻与现代汉语义同
译: 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作为赵国的将领征 讨齐国,大败齐军,夺取了阳晋,被封为上卿, 他凭借勇气在各国诸侯间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