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设计信息组织复习提纲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

第一章一.信息组织的含义信息组织,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也就是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与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与这种关系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表现。
二.信息组织在信息资源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1.信息资源建设的基本内容与环节包括信息的采集,组织,开发和利用。
信息组织在其中属于关键因素,处于关节点的地位。
现在社会信息的基本特征是庞杂性和分散性,人们对信息需求的特点是专业的高度选择性,内容的精良性,时间的紧迫性。
2.信息组织是一个信息增值过程。
3.信息组织是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思想的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做好信息组织工作,会促进信息流通,发挥信息效用,使信息流形成良性循环,使信息在时间上更快速的传播。
4.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利用的基础。
三.信息组织的发展阶段1.清册职能时间:它主要通过对信息的记录和登载,如同“信息账房先生”,告诉人们有什么信息而已。
2.查检职能时期:信息组织活动不仅告诉人们有什么信息,而且告诉人们怎样找到信息。
3.组织职能时期:利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已经不满足告诉人们有什么信息和怎样找到信息。
它不仅可以告诉人们我们这里有什么信息,而且还可以告诉人们其他地方有什么信息。
人们还可以知道什么信息适合于自己,可以多途径多角度地查检信息。
四.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系统论,耗散结构理论和协同论使信息组织有了理论基础。
五.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语言学,逻辑学,知识分类是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
要把庞杂分散的信息组织成有序优化的整体,就必须建立符号系统,但都和自然语言一样,有着共同特征:有语词,有词汇,有语法,这就是信息组织的语言学基础。
知识分类是一门研究知识体系结构的学问。
六.信息组织的基本方法信息的外在特征和内容特征,它们是信息组织的基本对象和管理依据。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1.文献著录标准:名解:国家或国际范围内,对文献著录的原则、内容、格式等作出具有一定约束力的规范。
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著录标准有ISBD和AACR.2.文献标引:信息资源的标引,也称文献标引,是指分析文献的内容属性以及相关外表属性,并用特点语言表达分析出的属性或特征,从而赋予文献检索标识的过程。
两个环节:1.主题分析2.转换标识3.先组式语言,后组式语言:依标识组合时间的先后,可将标引语言分为先组式语言、后组式语言、散组式语言。
先组式语言是指标识在编表时(标引前)就已组合好,标引或检索时不必或较少进行组配的标引语言;后组式语言是指标识主要供组配使用。
而且标引时不将标识组配在一起,到检索时才将标识组配起来的标引语言;散组式语言是指标识主要供组配使用,而且标引时就要表达主题概念的若干个标识组配在一起的标引语言。
4.信息组织的阶段及划分?按职能把信息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清册职能时期 b.查检职能时期 c.组织职能时期按组织对象把信息组织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a.文献组织阶段 b.信息组织阶段c.知识组织阶段。
5.语义信息组织方法:(1)分类组织法(2)主题组织法语用信息组织方法:(1)权重值组织法(2)概率组织法P24判断目前的组织方法属于语义还是语用组织方法。
6.网络信息环境对传统信息组织方式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信息量剧增以及信息传递速度的加快(2)信息种类增多,数据库成分复杂化,过去主要适用于文本信息的信息组织方法已不敷使用(3)用户成分发生很大变化,用户要求信息组织方式的透明化,易用化。
(4)网络信息资源共享要求信息组织标准化、兼容化。
7 .a.一次信息:①超文本方法②自由文本方法③主页方式b.二次信息:①搜索引擎方法②主题树方法8.主题树方法组织信息资源的优点:a.主题树屏蔽了网络资源系统相对于用户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基于树浏览的简单易用的网络信息检索与利用界面b.信息检索由用户按照规定的范畴分类系,逐级查看,按图索骥,目的性强,查准率高.c.采用树型目录结构诅咒信息资源,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和良好的可扩充性.9.下位类:经过一次划分所形成的一系列概念称为子类或下位类上位类:被划分的类称为母类或上位类。
信息组织学复习资料

第2章信息组织概述1.信息组织的内涵●信息组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就是人们根据信息本身特点,运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高级化,增强信息对象的表现效能和运用效能,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活动。
●从层次上看,信息组织包括了序化和优化两个层次,序化是基础,优化是延伸. 2。
信息组织要素●属性与序、规范和操作是信息组织的两对基本要素,是信息组织进行的依据,信息组织学科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些要素之上。
(1)属性●属性反映了信息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属性总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在信息组织工作中,外在属性称为外表特征,内在属性称为内容特征。
●信息组织的过程就是按照事物属性之间的同一性、包容性、交叉性和排斥性等关系对信息实施序化的过程.(2)序●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在时空中的表现,即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序列及排列组合、聚类状态、结构层次等空间序列。
(3)规范●有序无序是针对一定参照系而言的,这个参照系就是规范。
●信息组织规范主要包括:①基本术语规范;②有关信息技术规范(信息交换格式、程序设计与数据库语言、网络标准与协议等);③信息组织技术规范(如信息描述规则、信息代码、信息标引规则和信息组织成果编排规则等);④其他相关规范。
(4)操作●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这一操作一般是依据一定的信息资源描述处理的规范,对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选择、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组织进信息资源集合和检索工具。
3。
信息描述规范●描述项目规范:如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关键词等传统文献著录时基本描述项目分为9个大项。
依次为:题名和责任者项目;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要点 (1)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要点第一章信息组织导论1.1信息组织的环境与背景一、信息检索工具的变化1.手工检索时代:目录、题录、索引等2.计算机检索时代:各种检索系统,核心是数据库3.网络检索时代:检索型、目录型、混合型检索工具4.各种检索工具的涌现,目前互联网上运行的搜索引擎至少有几千种之多。
二、信息检索技术的进步1.按照信息存储的载体和实现查找的技术手段,信息检索可以分为手工检索、机械检索、光电检索、计算机检索。
2.网络信息检索采用的检索技术包括:布尔逻辑检索、自然语言检索、多语种检索、字段检索、区分大小写检索、限制检索、二次检索、自然语言检索、多语种检索、加权检索、模糊检索、概念检索、相关反馈检索等1.2 信息组织的相关概念与内容一、组织与组织系统1.组织:①组织是一种有意识地行为;②其目的是为了创造次序与结构2.组织系统:资源与交互3.组织系统的三层体系:用户界面、业务逻辑、数据4.组织对象的种类:物理实体、关于物理实体的信息、数字资源、关于数字资源的信息5.资源、文献与馆藏(1)资源:资源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任何价值, 可以支持面向目标的活动,如实体、对象等。
资源在网络体系结构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通常, 描述网页、图像、视频等资源, 以及访问它们的协议, 超文本传输协议(http), 使用统一资源标识符(URI)。
(2)文献:文献通常用于数字或物理格式的信息资源; 工件是指由人创造的资源, 以及具有经济价值的资源的资产。
(3)馆藏:馆藏是已为某一目的选择的一组资源。
相似的期限被设置(数学), 聚合(数据建模), 数据集(科学和商业) 和语料库(语言学和文艺分析)。
6.元数据:描述或与其他资源相关联的数据(1)挑战1:决定哪一个资源是主要的(2)挑战2:用于描述一个人或过程的元数据再用于描述其他资源7.信息组织:为了方便人们检索、获取信息而奖庞杂、无序的信息进行系统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从广义上来说,包括信息搜集与选择、信息分析与揭示、信息描述与加工、信息整理与存储。
信息组织期末复习整理资料 最终完整版

信息组织复习资料第一章信息组织引论1、信息组织:信息组织是对信息资源对象进行收集、加工、整合、存储使之有序化、系统化的过程。
组织信息的目的是为了检索信息、利用信息。
2、信息组织的诞生与发展:(1)按职能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1)清册职能时期2)查检职能时期3)组织职能时期(2)按组织对象划分信息组织发展阶段1)文献组织阶段2)信息组织阶段3)知识组织阶段3、信息组织的理论基础(P8)1)系统论a)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关系中并与环境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的总体b)整体大于部分之和2)耗散结构理论a)一种自组织结构b)系统内各组成部分有强烈的相互作用c)相互影响、制约,与环境发生交互d)使自身保持稳定,动态有序的活结构3)协同论a)海尔曼·哈克4、信息组织的方法基础(P9)1)语言学a)一种符号系统(形式和内容)b)词(词组)词形、发音、语义、语用2)逻辑学a)形式逻辑b)数理逻辑c)辩证逻辑3)知识分类学a)信息资源的知识分类b)知识分类体系(图书馆图书分类)5、自动分类标引(P15):是指由计算机代替人工对文献信息进行分类,赋予其分类标识,以描述文献主题内容的活动。
分为:1)自动归类自动归类是指先分析待分类对象中的特征,将其与各种类别中对象具有的共同特征进行比较,再将待分类对象归入特征最近的一类并赋予其相应的分类号。
自动归类根据使用的技术通常分为基于词的自动分类(词典法)和基于专家系统的自动分类(知识法)。
2)自动聚类自动聚类是指从待分类对象中提取特征,再将提取的全部特征进行比较并按一定原则将具有相同或相近特征的对象定为一类,设法使各类中包含的对象大体相等。
一般是在语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词频统计和相似性比较加以聚类的。
6、自动主题标引技术(P16):自动主题标引是指由计算机自动确定语词标识来表达信息资源主题的过程,包括1)自动抽词标引:是指直接从原文中抽取词或者短语作为标引词来描述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
信息组织学复习资料

信息组织学复习资料第一篇:信息组织学复习资料第2章信息组织概述1.λ信息组织的内涵信息组织(information organization)就是人们根据信息本身特点,运用适宜的工具和方法,依据一定的标准或规则,对其进行加工整理,排列组合,使之有序化、系统化、规律化、高级化,增强信息对象的表现效能和运用效能,以满足人们信息需求的过程和活动。
λ从层次上看,信息组织包括了序化和优化两个层次,序化是基础,优化是延伸。
2.信息组织要素λ属性与序、规范和操作是信息组织的两对基本要素,是信息组织进行的依据,信息组织学科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些要素之上。
(1)属性λ属性反映了信息的本质特征事物的属性总体上可以分为外在属性和内在属性,在信息组织工作中,外在属性称为外表特征,内在属性称为内容特征。
λλ信息组织的过程就是按照事物属性之间的同一性、包容性、交叉性和排斥性等关系对信息实施序化的过程。
(2)序λ序是事物的一种结构形式,是指事物或系统的各个结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在时空中的表现,即事物发展中的时间序列及排列组合、聚类状态、结构层次等空间序列。
(3)规范λ有序无序是针对一定参照系而言的,这个参照系就是规范。
信息组织规范主要包括:λ①基本术语规范;②有关信息技术规范(信息交换格式、程序设计与数据库语言、网络标准与协议等);③信息组织技术规范(如信息描述规则、信息代码、信息标引规则和信息组织成果编排规则等);④其他相关规范。
(4)操作λ操作指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和特征,对信息资源进行描述、标引,并将其组织进相应系统的过程。
λ这一操作一般是依据一定的信息资源描述处理的规范,对信息资源的特征和内容进行分析、归纳、选择、记录,并在此基础上将其组织进信息资源集合和检索工具。
3.信息描述规范λ描述项目规范:如题名、责任者、出版社、关键词等传统文献著录时基本描述项目分为9个大项。
依次为:题名和责任者项目;版本项;文献特殊细节项;出版发行项;载体形态项;丛编项;附注项;文献标准编号及有关记载项;提要项。
信息组织与检索复习提纲

信息组织、检索与存储复习纲要第一章信息组织概念即信息序化或信息整序,即利用一定的科学规则和方法,通过对信息外在特征和内在特征的表征和序化,实现无序信息流向有序信息流的转换,从而保证用户对信息的有效获取和利用及信息的有效流通和组合。
外在特征:信息的物质载体所直接反映的外在、形式的特征;例如:语种、作者、出版社、标题等内在特征:信息所包含和承载的具体内容。
例如:主题词、关键词、分类号等信息组织发展阶段:清册职能时期------古代信息管理时期查检职能时期------近代信息管理时期组织职能时期------现代信息管理时期知识组织时期------知识管理时期信息组织一般过程:???信息组织与信息检索的关系:先有信息组织,再有信息检索;信息检索质量来衡量信息组织。
第二章分类法类型(按照分类法的编制方式):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半分面分类法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列举式分类法、体系分类法)——中图法类目体系的几种关系:?从属关系:用上位类和下位类表示,如:生物力学与生物学;化学与有机化学;同一关系:同义词,如:概率论(或然论)?.边缘科学,如:宇宙医学;一个类目涉及几个方面,如:工业经济?交叉关系:共青团员和大学生?并列关系:如:茶和可可?对立关系:如:无机肥料和有机肥料?矛盾关系:如:黑色金属冶金学和有色金属冶金学(对立关系与矛盾关系的区别在于:矛盾的关系的双方加起来等于全集,而对立关系双方则不是。
)标记符号:码的编制方式包括:顺序制、层累制、混合制层累制的优缺点?优点:分类号能够体现类目的等级关系,便于扩检或缩检。
?缺点:类目越细类号越长,影响类号简短性;同位类超过10个时采用阿拉伯数字难以按等级编码,必须采用一定变通方法。
顺序制的优缺点?优点:配号简单,号码简短,容纳性强。
?缺点:表达性、助记性差。
标引概念对文献主题进行主题分析,从自然语言转换成规范化的检索语言的过程,即对主题分析结果赋予检索标识的过程。
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提纲习题答案

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提纲习题答案组织理论与设计复习提纲一概念1、组织:所谓组织,是指这样的一个社会实体,它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和精心设计的结构与有意识协调的活动系统,同时又同外部环境保持密切的联系。
2、分析层次:分系统理论告诉我们,每个系统都由子系统构成,而子系统之中又有次一级的子系统。
因此,需要选择某个分析层次。
典型的组织通常有四个分析层次:分析层次子系统外部环境跨组织(各种组织的集合体或社区) 组织B,C D … 组织分析层次组织(群体或部门集合而成)组织设计组织A 群体分析层次群体(完成群体任务而一起工作的个体的集合)部门设计部门A,B,C …. 个体分析层次个体(生物体的细胞)角色设计(工作设计)3、结构变量:结构变量提供了描述组织内部特征的标尺,从而为测量和比较组织奠定了基础。
正规化、专业化、集权化、职业化、职权层级、人员比率。
4、目标评价法:目标评价法:效果的目标评价法包括识别组织的产出目标以及测评组织在何种程度上实现这些目标。
衡量指标:操作性目标是这种效果评价法所考虑的主要衡量指标,实践证明,运用操作性目标来评价效果比运用正式目标更有成效。
正式目标一般是抽象的、不易测量的,操作性目标则可反映组织实际执行的活动。
5、组织结构:包含三方面的关键要素: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包括职权层级的数目和主管人员的管理幅度;组织结构确定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与力量整合的制度设计。
前两个因素规定组织的结构框架,就是纵向的层级。
第三个要素则是关于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6、横向型结构:是一种最新的组织方式。
他是按照核心流程来组织员工的。
流程是指一系列将输入转化为输出、为顾客创造价值的相关任务与活动的组合。
横向型结构改变了管理者对工作应如何完成的想法:与以往将工作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中狭窄的职务不同,他们强调的是横向贯穿整个组织的核心流程,将员工按团队组织起来、共同工作、服务顾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秋季学期信息管理和信息系统专业《信息组织》课程期末复习提纲壹﹑复习方法以本复习提纲作为复习的主要线索,掌握提纲中所涉及的各知识点。
二、参考资料1马张华《信息组织》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3版2《信息组织》网络课件注:课件和课件于编排顺序和内容详略上有所不同,具体的对应关系见学期初挂于论坛上的“学习指导”。
所以于复习时请以课件为主,配合使用网络课件。
三、考试方式和试卷结构采用闭卷方式。
考试的具体形式包括:名词解释、填空题、选择题、问答题。
名词解释――主要帮助掌握术语体系;为了方便复习,本课程提供完整的名词复习范围。
填空和选择――帮助掌握基本知识;问答题――帮助掌握内容的深度了解。
四、各章节知识点第壹章壹、名词解释信息组织、文献目录、索引、检索语言二、简答题1.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的关系。
(了解)2.根据对象和特点划分,检索工具有哪些类型(掌握)3.俩种基本检索途径及其特点(掌握)4.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做法。
(掌握)第二章壹、名词解释检全率、检准率二、简答题(了解)1、评价壹个信息组织系统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2、信息组织中的规范控制主要有哪些方法。
第三四章壹、、名词解释信息描述、元数据、检索点、MARC格式二、几个典型的信息描述规范,如《文献著录总则》、《均柏林核心集》的基本描述项目(了解)三、简答题:信息描述的作用有哪些(了解)第五章分类法第壹节壹、名词解释信息资源分类、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分面组配式分类法二、简答题1.简述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作用。
(了解)2.信息资源分类法的含义是什么?分为哪几种类型?(要求能根据实例判断类型)(掌握)第二节基本部类、复分表(了解)、顺序标记制、层累标记制、八分法、双位制、预留空号法、类目索引(掌握)二、简答题1、分类法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掌握)2、类目体系的结构组成。
(掌握)3、复分表的作用。
(了解)4、标记符号的要求、种类、编号制度、常用标记技术(掌握)5、类目索引的几种常见类型及其定义。
(掌握)第三节一、名词解释引用次序、同位类、交替类目二、简答题1、引用次序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掌握)2、传统分类法对于横向关系的处理方法(掌握)3、类目体系中类目之间存于的基本关系及表现形式。
(掌握)第四节一、简答题1、网络分类工具于类目组织和揭示形式上较传统分类法有什么变化。
(掌握)第六章1、书中国内外主要传统分类法的全称和简称(中英文)、编制方式。
(掌握)第七章分类标引、确定使用本、书次号、种次号、著者号。
二、简答题1、如何进行类目辨析。
(掌握)2、确定使用本的范围。
(掌握)3、分类标引工作程序以及注意的问题。
(掌握)4、分类标引的基本规则包括哪些内容?(掌握)5、掌握课件中分类标引规则的举例。
(掌握)6、分类索书号的构成。
(掌握)第八章壹、名词解释叙词法、叙词表、范畴索引、轮排索引、先组词二、简答题1、主题法的类型。
(掌握)2、叙词表的显示类型。
(掌握)3、叙词表字顺显示的形式、系统显示的形式。
(了解)4、叙词表组成壹般应包括的部分。
(了解)5、叙词表中词义控制的形式。
(掌握)6、叙词表中词间关系控制的类型以及表示方式(参照符号)。
(掌握)第九章1、书中国内外主要主题法的全称和简称(中英文)、类型。
第十章主题标引、整体标引、分析标引、主题分析、分解转换、限定组配二、简答题1、比较主题标引和分类标引的异同。
(掌握)2、我国采用的主题分面公式的基本主题因素及其次序。
(了解)3、什么是分解转换?于分解转换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掌握)第十壹章壹、名词解释文本检索、后控词表、Ontology五、练习题:(附参考答案。
注:简答题只给出了答题要点供参考,考试时需要于此要点的基础上展开更详细、充实的阐述)第壹章壹、名词解释1.信息组织:根据信息检索的需要,以文本及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为对象,通过对其内容特征等的分析、选择、标引、处理,使其成为有序化集合的过程。
2.信息检索:根据检索需要,从检索系统中检出相应信息资源的过程。
3.文献目录:通常是以各种媒体的文献单元为对象,对其进行记录、报道和揭示的工具,包括文献收藏目录和书目。
4.索引:以文献集合或文献中包括的文献单元或信息内容为其揭示对象的检索工具。
5.检索语言:壹种由表达信息资源主题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词汇及规则组成的人工语言系统,也称情报检索语言。
二、填空题1.信息组织的目的,是建立起(信息资源收藏系统)和(检索工具)之间的关系,方便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2.按照检索工具的对象和特点,能够分为(文献目录)、(索引)、(机读数据库)、(网络搜索引擎)四种类型。
3.从内容角度进行检索的方法主要有(分类法)和(主题法)俩种。
三、简答题1.信息组织和信息检索的关系。
答:壹方面,信息组织是信息检索的基础和前提。
另壹方面,信息检索是信息组织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信息组织的真正原因。
俩者既有区别,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互为因果。
2.传统检索系统中对信息资源处理的基本方式。
答:(1)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描述;(2)对信息资源的内容进行浓缩;(3)提供检索点。
第二章壹、名词解释1.检准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和某壹检索提问关联的信息资源数和检出的信息资源总数之比。
2.检全率:系统实施检索时检出的和某壹检索提问关联的信息资源量和检索系统中和该提问关联的实有信息资源总量之比。
二、简答1.评价壹个信息组织系统应考虑的基本因素。
答:(1)检全率;(2)检准率;(3)检索速度和系统的及时性;(4)系统的易用性;(5)检索的成本效益2.信息组织中规范和控制包括的常用类型。
答:描述控制;词汇控制;句法控制。
第三章壹、名词解释1.信息描述:根据信息组织和检索的需要,对信息资源的主题内容、形式特征、物质形态等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活动。
2.检索点:检索信息资源所使用的题名、责任者、分类号、主题词等各种供检索使用的数据。
3.元数据:是关于数据的数据,或关于数据的结构化的数据。
通常是从信息资源中抽取出来的用于说明其特征、内容的数据。
4.MARC格式:机读编目格式,是根据文献特点和文献机构之间信息交换的需要建立的标准化的计算机可读形式。
二、简答1.信息描述的作用。
答:(1)识别,使用户能识别被组织的资源对象;(2)定位,提供信息资源位置的信息,以便供用户访问时使用;(3)检索,通过于描述数据中提供检索点,方便用户对资源的检索和利用;(4)选择,通过记录信息资源的各种特征,供用户对信息资源的使用价值进行判断,且作出选择。
第四章壹、名词解释1.信息描述工作:依据描述规则,对信息资源的特征进行分析、选择、记录的操作过程。
2.集中编目:由壹中心编目机构进行编目,向其他机构提供编目数据的编目方法。
3.于版编目:于文献出版过程中进行编目,使编目数据得以和文献壹起提供,方便文献机构使用。
4.共享编目:指俩或多个编目机构共同进行编目活动,通过各个参加机构通力协作,使编目结果为各参加机构共享的壹种编目形式。
二、填空1.信息描述工作的要求主要有:(准确)、(规范)、(完备)。
三、简答1.信息描述工作的程序。
答:查重——描述——标引——复核且输入系统。
第五章壹、名词解释1.信息资源分类:根据信息资源的内容属性和其他特征,将资源分门别类地、系统地组织和揭示的方法。
2.等级列举式分类法:将所有的类目组织成壹个等级系统,且且采用尽量列举的方式编制的分类法。
3.分面组配式分类法:壹种依据分析兼综合的原则编制的分类法类型,以简单概念组成复合类目的方式。
4.同位类:从同壹个上位类区分出来的壹组处于同等地位的子类。
5.层累标记制:按照类目划分的等级配置相应位数号码,号码不仅能够反映类目次序,且能够根据标记的位数判断出类目的等级。
6.八分法:于采用层累数字标记的情况下,当同位类超过10个,不足18个时,前9位以0-8表示,8后面的标记用俩位数字表示壹次划分,用于解决同位类的号码配置问题。
7.类目索引:为了克服类目查找的困难编制的壹种辅助工具8.交替类目:于为壹个知识门类设置使用类目的同时,于相应门类下设置的供选择使用的类目。
这类类目本身不用来分类,起引向使用类目的作用。
二、填空题1.信息资源分类法按其编制方式,通常分为(等级列举式)、(分面组配式)、(列举组配式)三种类型。
2.阮冈纳赞将引用次序确定为:(本体)——(物质)——(动力)——(空间)——(时间)。
3.类目之间的关系包括(从属)、(且列)、(交替)、(关联)等。
4.壹种良好的分类标记壹般应当符合(简明性)、(表达性)、(容纳性)、(助记性)的要求。
三、简答题1.信息资源分类的特征、作用。
答:特征:是按照内容特征的相互关系进行组织的;是从壹定角度出发组织和揭示信息资源的;采用壹定的标记符号作为排序工具;往往通过类目索引提供从字顺角度查找类目的途径。
作用:进行资源组织;建立分类检索工具;分类统计;兼容工具。
2.分类法的结构组成及各部分的作用。
答:类目体系:是分类法的主体,是分类语言进行词汇控制的主要依据,壹般是以知识分类为基础,按照信息资源分类的实际需要建立的。
通常由基本大类、简表、详表、复分表组成……标记符号:表示类目的次序和关系。
分类号具有固定类目次序,显示类目之间关系的作用,是现代分类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明和注释:帮助用户了解和使用分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分类法壹般通过它说明类表的编制原则、类目体系的特点以及使用方法等,通常包括编制说明、大类说明和类目注释三种形式……类目索引:为了克服查找困难编制的壹种辅助工具……3.引用次序的含义以及对于类目体系展开的作用。
答:含义:引用次序指复合主题于标引和检索中不同主题因素的组配次序。
作用:分类标准使用的先后次序规定类目体系的展开方式,确定复合主题如何集中;选择何种属性为分类标准以及按照何种次序加以引用,决定着类目体系展开方式,对分类体系的性能有直接影响。
4.传统文献对横向关系的处理方式。
答:设置交替类目、建立参照、设置选择类目、设置选择类表、规定类目的归属。
5.网络分类工具于类目体系的组织和揭示形式上较传统分类法有什么变化?答:改进主题之间多维关系的揭示;从多个角度组织信息资源;进行轮排;通过设置形式类目,提前设置重点类目;动态组织分类体系;用于联结不同的检索系统;联结说明和规则系统。
第六章壹、填空题1.(DDC)、(UDC)、(LCC)号称世界三大分类法。
2.中图法的复分表包括(通用复分表)和(专类复分表)俩种。
第七章壹、名词解释1.分类标引:依据壹定的分类语言,对信息资源的内容特征进行分析、判断、选择,赋予分类标识的过程。
2.书次号:表示同类书先后次序的号码。
3.种次号:按照同类书分编先后,以每壹种书为计数单位顺序编制的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