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公开课获奖教案完整定稿

合集下载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故都的秋》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景物描写。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文学素养。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朗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独特情感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提高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故都的秋》是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北京秋天景色的散文。

郁达夫通过对故都秋天的描绘,表达了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和对生活的热爱。

2.2 课文分析: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分析文中的景物描写,如对天空、白云、落叶等的描绘,以及它们所传达的情感。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北京秋天的图片或播放相关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氛围。

引导学生回顾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标记不理解的地方。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发现的问题。

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四章:课堂练习4.1 写作练习: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写一段自己熟悉的秋天的景色描写。

学生通过写作,培养观察力和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2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互相评价和给予建议。

教师引导学生从语言表达、观察细节等方面进行评价和指导。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课文的主要观点和感受。

学生分享自己在学习中的收获和体会。

5.2 课后拓展:学生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关于秋天的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
选取文章中的某个段落,设计成 段落翻译的练习,提高学生的翻
译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写作训练
以《故都的秋》为题材,设计写 作训练题目,引导学生运用所学 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06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总结本次公开课内容要点
深入解读《故都的秋 》文本,理解作者情 感表达及时代背景。
公开课《故都的秋》 优秀教案
目录
• 课程介绍与背景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梳理与拓展 • 互动环节:课堂讨论与分享 • 练习题设计与讲解 • 总结回顾与展望未来
01
课程介绍与背景
《故都的秋》背景及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处于动荡时期,郁达夫从上海迁居 杭州,思想苦闷,创作风格浪漫颓废。《故都的秋》正是在 这种背景下诞生,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寄托了作者对故 都的深深眷恋和忧郁情怀。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和写作特点
总分总结构
文章开头总领全文,点明故都的秋的特点;接着分述 故都秋景,描绘了几幅秋景图;最后总结全文,抒发 对故都的秋的向往、眷恋之情。
情景交融
作者将苦涩的“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 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他不写故都皇家宫 殿、园林,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 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离老百姓生 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 察和体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 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
通过课堂讨论和小组 活动,培养学生的合 作与交流能力。
分析文章中的写作手 法,如借景抒情、对 比等,提高学生的写 作技巧。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相关主题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

故都的秋获奖教案《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散文,也是郁达夫的代表作,那么故都的秋获奖教案怎么写,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故都的秋获奖教案一、教学内容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②第一单元的第2篇课文。

这个单元学习写景状物的散文,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领略大自然,感受作者心灵的搏动,由此而进入一种审美境界。

这篇文章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全文紧扣“清、静、悲凉”,描绘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秋果奇景”这五幅画面,通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方法,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二篇散文,示范作用仍不可忽视,因此,继续重视指导学生掌握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难点放在运用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表现手法上,进一步让学生感悟作家对自然、对人生的丰富体验和深刻的思考。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

我的教学对象是民办普通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大部分学生的语文基础不大好。

但他们对散文是不陌生的,初中学过朱自清的《春》,刚刚又学过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等散文,感受过散文的语言美、意境美,进行过初步的鉴赏。

为了拓宽学生的视野,开学时,我就要求每位学生必须人手一册课外杂志。

诸如《读者》、《散文》、《青年博览》、《小小说选刊》等等,让它们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资源,达到共享。

经过调查,一般同学也能说出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但学生主要还停留在泛读和初读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

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具有宁静的、适宜接纳美的事物的心胸。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故都的秋》,使学生了解作者老舍以及其作品的历史背景,提高学生对现代文学的认识。

2. 分析《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深入学习课文中所展现的故都秋天的景色美、情感美和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理解课文内容。

2. 分析课文: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3.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通过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以及课文的语言美。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老舍以及《故都的秋》的背景。

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魅力。

3. 分析课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领略故都秋天的美。

4. 讨论交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总结拓展:教师进行课堂小结,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故都的秋》的艺术特色,写一篇短文。

2. 请学生谈谈对故都秋天的感受,以及对自己的启示,写一篇日记。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作者老舍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了解程度。

2. 学生对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秋天景色的理解与欣赏能力。

3. 学生对课文语言美的感知和鉴赏能力。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故都的秋》。

2. 老舍作品集《骆驼祥子》、《茶馆》等。

3. 相关研究老舍的论文和书籍。

4. 互联网资源,如关于老舍的生平介绍、对《故都的秋》的评论等。

八、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故都秋天的氛围,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中的经典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郁达夫的写作风格和技巧;(3)能够解读并理解文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背景的鉴赏能力;(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文学创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和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 分析郁达夫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色;3. 欣赏并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解读《故都的秋》中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意义;2. 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文学作品;3.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创作热情和想象力。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都的秋》的文化背景、历史意义和主题思想;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3. 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4. 写作练习法: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文学创作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郁达夫及其文学地位;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理解文意,体会情感;3. 讲解分析:讲解《故都的秋》的文化背景、历史意义和主题思想;4. 互动讨论:分组讨论,分享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进行思想交流;5. 案例分析:对比分析其他相关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6. 写作练习:布置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文学创作能力;7. 总结反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总结和评价,及时反馈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理解与应用:通过提问和写作练习,评估学生对《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故都的秋》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生平。

2. 能够分析并欣赏作者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表现故都秋色的技能。

1.2 过程与方法1. 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和时代背景,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

2. 通过反复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领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故都秋色的独特见解,培养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2. 学会欣赏美、发现美,培养审美能力。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分析2.1.1 课文背景介绍2.1.2 课文结构梳理2.1.3 课文重点、难点解析2.2 教学方法2.2.1 自主学习法:学生通过自学,了解课文背景和作者生平。

2.2.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2.3 写作指导法:教师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3.1.1 展示秋天的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天的美。

3.1.2 简介作者和课文背景。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2.2 学生搜集作者生平资料,了解作者创作风格。

3.3 课堂讨论3.3.1 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3.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学习心得。

3.4 写作指导3.4.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3.4.2 学生运用所学写作技巧进行创作。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学生在课后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

4.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对方的写作成果。

4.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写作成果进行评价,给予指导和鼓励。

第五章:教学拓展5.1 推荐阅读:教师推荐与《故都的秋》相关的文章,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5.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故都秋色的实地考察,感受秋天的美。

5.3 写作比赛:举办以“故都的秋”为主题的写作比赛,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六章:教学准备6.1 教材准备选用合适的教材,确保教材内容的准确性、权威性。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教案

公开课《故都的秋》优秀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课文《故都的秋》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分析,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解读能力。

运用文本细读和文学分析方法,深入探究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协作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和体验课文中所描绘的故都的秋天,培养对自然和文化的热爱。

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表达和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故都的秋》的背景介绍了解作者郁达夫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了解《故都的秋》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课文内容概述概述《故都的秋》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场景和情节发展。

2.3 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分析课文中的象征元素和意象。

探讨课文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第三章:教学步骤3.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作者郁达夫的背景介绍,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故都的秋》,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3.2 文本细读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和节奏。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进行文本细读和分析。

3.3 讨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分析方法,深入探讨课文的主题和意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估学生的理解程度和表达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和口头报告,评估学生的协作和沟通能力。

4.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如写作、分析和解读练习,以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和反馈,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能力。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故都的秋》的文本,包括原文和注释版本,以便学生阅读和分析。

5.2 多媒体资源使用多媒体课件和影像资料,如图片、音频和视频,以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完整版)《故都的秋》优质课一等奖教案故都的秋》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品味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研究文本抓景物特征写景的手法2.过程与方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感受文本精致细腻的悲凉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三、教学方法整体感知-朗读品味-鉴赏评价-实践创新四、研究方式自主、合作、探究五、设计思路作者眼中,“悲凉”是美好的,哪怕是秋天带来的死亡都是美好的,作者感受到的秋的衰败、秋的死亡,其实就是一种人生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认识,因此在作者看来,这是一种人生享受。

本课设计紧扣“清、静、悲凉”,结合自己的感受品味写景文字的特点。

六、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XXX独立于橘子洲头,看到“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万类霜天竞自由”,感受到的是壮丽;XXX登高,远望“风急天XXX,XXX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景象,感受到的是悲凉。

XXX在“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秋雨里,感受到的是凄苦。

由此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

那么,XXX对于“故都”的秋又寄予了怎样的情怀呢?我们一起来评赏、探究一下XXX写于七十年前的一篇散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1.作家作品简介:XXX和XXX优美、颓废、伤感和灰冷的文风。

幻灯片显示资料,老师介绍。

)三)、解题从标题看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文章的风格:故都”二字意味着北平不再是垂拱天下的政治中心,亦非京都繁华之地,但还是拥有数百年辉煌的历史文化的旧都。

故都”与“秋”所组合的标题,既让人肃然感受到故都的苍凉和凄清,也会很自然地读出作者心中对这座历史名城的珍爱、赞叹及深情的眷恋和向往。

四)、鉴赏1.故都的秋的总体印象?清-静-悲凉2.给文中出现的5幅画分别起一个名字?小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斜阳-清秋佳果3.作者用生花妙笔,把浓浓的秋味展现得淋漓尽致,但作者觉得这样仍然意犹未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教学目标】
1、赏析本文秋景,掌握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3、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文章所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点】
1、通过赏析五幅画面,引导学生赏析作者笔下故都的秋的秋味。

2、学习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艺术手法。

【教学难点】
1、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体会作者对故都的秋的赞美之情和悲凉、伤感之音。

2、引导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提问式
3、启发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大千世界,山川草木本无情,但是由于文人墨客睹物思人,寓情于景于是,便有了“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于是,便产生了“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凄美;“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的缠绵;“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的高歌。

这种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意境正是历代文学家所追求的,不少散文正是因为如此而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美文不厌百回读。

今天,就让我们沿着岁月的河流漫溯而上一起来欣赏这样一篇写于七十年代以前的美文——《故都的秋》。

二、整体感知
问题1:那么,下面,请同学快速阅读课文,从文章中找出能直接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情感的句子,看看郁达夫对北平的秋天怀着一种怎样的情感?
明确:第一段“我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他为赏秋不辞辛劳,可见爱秋之切啊!)
最后一段:“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他为这北平的秋色宁愿付出生命的三分之二,可见爱秋之深)
情感:向往,眷恋。

问题2:那么,故都的秋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让郁达夫如此的一往情深?(点拨:课文中有最简洁地概括故都之秋特点的句子么?)
明确:“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这也是本文的文眼。

清、静、悲凉(ppt)这是北国之秋在作者心中的投影,它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问题3:文章是如何表现“清、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呢?
(ppt)(抓住五幅秋景图。

这五幅画面集中在3—11自然段。


秋晨静观(秋晨小院)
秋槐落蕊
秋蝉残鸣
秋雨话凉(闲话秋雨)
秋果盛景
以景显情。

作者通过这五幅秋景图来表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

问题4:画面中的景物描写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
特点?
三、具体研习
1、欣赏第一幅画秋晨静观(学生齐读第三段)
“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给人一种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是一种“清”;“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的蓝朵”及“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以动衬静,是一种“静”;有着几分冷落和萧条的“破壁”,蓝、白冷色调的牵牛花以及象征生命衰竭与凄凉的秋草,是一种“悲凉”。

整个面面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着秋味,耐人寻味。

为什么是“一椽破屋”“破壁”?这些都说明了这是“故都”,它是从漫长的岁月中走过来的,有了一定的岁数与历史了,更能体现作者的悲凉情绪。

试想,在崭新的房子里面,能够有这些悲凉、凄清的情绪吗?而且,作者对这些牵牛花的颜色也是挑三拣四的,”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

为什么淡红色最下?因为“红”的暖色调不符合作者悲凉的心境。

“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教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试做陪衬。

”体现了“悲凉”。

这里看出作者此时所欣赏的是一种萧条,落寞,凄清的景。

冷色调:青、蓝、灰、白
破败景象:破屋、破壁腰
以动衬静:驯鸽的飞声
2、欣赏第二幅秋槐落蕊(请学生朗读第四段)
扫帚的丝纹是渺小到甚至都不会有人注意的细纹,但是在郁达夫的眼里却是细腻清闲,潜意识里还有些落寞的。

在树影下的一阵扫,是那么的随意,对于郁达夫,却是如此的扣人心弦。

“早晨起来”,看见“落蕊“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体现了“静”;“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体现了“清”;“潜意识下觉得有点儿落寞”抒发了悲秋之感,紧扣了“悲凉”。

整段都渲染了寂静的气氛,突出了“静”。

“扫街的树影下的一阵扫后”几句,给人悠闲的感觉,突出了“清”。

“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几句,抒发了悲凉之感,正是紧扣“悲凉”。

3、秋蝉残声
在故都的秋天,秋蝉那衰弱的残声是北国的特产。

“哀弱”描写出了蝉声是细小微弱的,但是这微小的声音却依然清晰能听见,可见故都的秋天是十分清静的、同时“残”字则让萧瑟的气氛笼罩着故都。

与南方要上郊外才能听到蝉鸣不同,在故都,秋蝉是如“家虫”般的存在,无论哪里都能听到秋蝉的啼唱。

这嘶叫声是如此的哀弱,连绵不绝,时时触动着郁达夫,使他勾起心里的落寞与悲凉。

这一“啼”一“嘶”不禁让我们联想到“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样的诗句,给人以悲凉感。

4、秋雨话凉
“了”字音抬得高,拖得长,好比是对着无边的大森林呼唤,呼唤的越响,回荡得越远,森林越发显得空寂。

他们的衣着,他们的闲散,他们的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互答,表现一股衰朽之气,再配以冷雨后落寞的斜阳背景,正好传达秋的悲凉。

5、秋日胜果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作者欣赏的是“全盛时期”的秋(“七、八月之交”),这时的枣是“淡绿微黄”,色调依然同作者的心境吻合。

视觉上给人一种清静(淡色)之感,青涩也给人悲凉之感。

总结:在这五幅图中,“清”表现在哪里?“静”表现在哪里?(清、静,更多的是客观景物展现的特点,而“悲凉”更多的是主观情感)(ppt展示)
清:色调
静:声音
悲凉:心境
三、知人论世
问题:“清、静、悲凉”的故都之“秋”,正是郁达夫“清”
“静”“悲凉”心境之“秋”的折射。

郁达夫对于这种秋味是礼赞的,那么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1)独特的审美趣味
(2)特别的人生经历和特别的个人气质。

(3)写作背景
多媒体显示相关资料:(ppt)
1、个人经历
郁达夫三岁丧父,家道衰贫。

17岁随兄长赴日本留学。

在异国生活的十年是他饱受屈辱和歧视的十年。

郁达夫后来又经两度婚姻失败(先与结发妻子孙荃,后与王映霞。

作者注),再有两次丧子之痛(见郁达夫散文《一个人在途上》《记耀春之殇》),此外,郁达夫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先后目睹了晚晴腐败、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亲自经受了蒋介石政府白色恐怖的威慑(1933年举家由上海移居杭州,过上留恋山水的隐居生活,政治上一度表现消沉即由此而来),1930年,他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常受到白色恐怖的威胁。

1922-1934年间,辗转于上海、杭州、北京,居无定所,饱受漂泊之苦。

这种坎坷的经历,形成了其抑郁善感的性格。

在个人的性格方面,他抑郁善感。

2、独特审美情趣
他的身世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忧伤压抑的性格,从而影响着他在创作情趣倾向。

在文艺和审美观方面,提倡
“静的文学”,写的也多是“静如止水似的文学”。

为了更明确显示郁达夫这种性格情趣,我们不妨来看在1923年写的《还乡后记》中的一段文字:
只教天上有暗淡的愁云蒙着,阶前屋外有几点雨滴的声音,那么围绕在我周围的空气和自然地景物,总要比现在更带有些阴惨的色彩,总要比现在和我的心境更加相符。

若希望再奢一点,我此刻更想有一具黑漆棺木在我的旁边。

最好是秋风凉冷的九十月之交,叶落的林中,阴森的江上,不断地下着渺蒙的秋雨。

我在凋残的芦苇里,雇了一叶扁舟,当日暮的时候,再送灵柩归去。

小舟上除了舟子以外不要有第二个人,棺里横卧着的若不是我寝处追随的一个年少妇人,至少也须是我的至亲骨肉。

我在灰暗微明的黄昏江上,雨声淅沥的芦苇丛中,赤了足,张了油纸雨伞,提了一张灯笼,摸到船头上去焚化纸帛。

这段文字的意境,竟是如此的阴冷凄凉。

3、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 。

那个时候,正是北方不断遭受日寇日紧一日的侵蚀的时候。

此时的中国,连年战乱,民不聊生;北京已经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它不再是一个盛世王朝的都城,而是在历史里颓唐了,在战乱中寂静了。

郁达夫也是居无定所,颠沛流离,饱受人生的愁苦和哀痛。

因此,作者描写的“悲凉”已不仅仅是故都赏
景的心态,而是对整个人生和民族命运的感悟。

四、课堂小结
本文情与景的密切关系:以情驭景,以景显情。

(学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板书设计:
故都的秋
景情
秋晨静观清以景显情
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静以情驭景
秋雨话凉
秋日胜果悲凉情景交融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