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汲江煎茶》鉴赏-《汲江煎茶》译文及赏析
独汲寒泉鸣细绠的意思

“独汲寒泉鸣细绠”出自宋·苏轼的《汲江煎茶》。
原句的意思是:独自到江边汲取清凉的泉水,提上系着的一根细细的绳索。
该诗表现了作者与大自然亲近的无穷乐趣。
诗中蕴涵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事物具有两面性,缺一不可。
汲江水煮茶,可使茶更有滋味,但江水本应流入江海,却被我汲之烹茶,似乎破坏了事物的常理。
然而,诗人却认为只有饮用这井江水,才能把茶煎得如此之好,因而自得其乐。
“独汲寒泉鸣细绠”一句运用了细节描写的手法,通过“寒泉”“细绠”等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在深山老林中汲泉的情景,也从侧面表现了诗人品茶、煎茶的悠闲、雅致的情趣。
同时,“鸣细绠”既写出了取水时的动作,又写出了诗人自鸣得意的心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朴实,但意境深远,哲理深刻。
诗人善于抓住生活中的细节进行描写,通过细节来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情感变化。
同时,诗人也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苏东坡茶诗赏析

悲画扇?⽐翼连枝当⽇愿,何道故⼈⼼易变。
苏东坡这么个茶痴,对于茶,那可是⽆所不⽤其极。
他写过⼀⾸⾄今为⼈津津乐道的《次韵记壑源试焙新茶》:仙⼈灵草湿⾏云,洗尽⾹肌粉未匀。
明⽉来投⽟川⼦,春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雪⼼肠好,不是膏油⾸⾯新。
戏作⼩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
这诗怎么样?绝了!“佳茗”即“佳⼈”!您想想,假如每天都有这么⼀位美⼈相伴,出⽔芙蓉似的出浴美⼈,她周围环绕的⽚⽚⽩云,徐徐吹动着她的⾐襟,恰如要纵⾝飞去。
云⾊飘渺中,站在巍峨⼭峰之巅的美⼈在独⾃起舞。
此情此景,往上数吧,那就是⼀千年前的屈原的《湘夫⼈》:“⽬眇眇兮愁予,洞庭波兮⽊叶下”,甚⾄更早⼀点的“巧笑倩兮,美⽬盼兮”的那位美⼈瞬时间也揉着眼睛醒过梦来了。
有知⼰如此,夫复何求?苏轼这位同志眼光独到呀,愣是把茶独具的美⽤了⼀个异常形象的⽐喻写了出来,“从来佳茗似佳⼈”,好⽣了得,没有⼀个前⼈敢这么写,也不会这么写。
因为他们都没有苏东坡那两下⼦。
东坡有云:"⾃古佳茗似佳⼈"。
会品茶的⼥⼈似是有⼀种幽然的魅⼒,摄⼈⼼魂。
啜⼀⼝清茶,⼝吐芬芳,那时的她,眼神迷蒙或是明朗,然⽽萦绕脑海的是什么,是细腻如她的⽣活,丰富的情感世界,还是岁岁年年的他。
不过,苏东坡可是⼀个正宗茶⼈。
他不仅品茶、写茶、烹茶,还会⾃⼰种茶、煎茶,这么说吧,关于茶的⼀切,苏东坡都会。
尤其是这句诗,这可是苏东坡品茶美学的最⾼体现了,也可以说是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了,要么现代⼈怎么写不出这么优秀的诗句,作不出这样的⽐喻呢。
别的不说,苏轼对烹茶煮⽔时的⽔温都⼗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
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未识古⼈煎⽔意。
君不见,昔时李⽣好客⼿⾃煎,贵从活⽕发新泉。
”他的经验是煮⽔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状⼩⽓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
煮沸过度则谓“⽼”,失去鲜馥。
关于茶的古诗

宋代苏轼《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晚禁三碗,生听荒城长短更。
唐朝茶诗1.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李白尝闻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鸦,倒悬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洒芳津,采服润肌骨。
丛老卷绿叶,枝枝相接连。
曝成仙人掌,以拍洪崖肩。
举世未见之,其名定谁传。
宗英乃婵伯,投赠有佳篇。
清镜烛无盐,顾惭西子妍。
朝坐有馀兴,长吟播诸天。
3.重过何氏五首(选一)杜甫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
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
翡翠鸣衣桁,靖蜓立钓丝。
自逢今日兴,来往亦无期。
6.谢李六郎中寄新蜀茶白居易故情周匝向交亲,新茗分张及病身。
红纸一封书后信,绿芽十片火前春。
汤添勺水煎鱼眼,末下刀圭搅曲尘。
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李六郎中寄给作者一包“火前春”,一是由于他们之间交情很深,二是由于白居易是一个品茶行家:“不寄他人先寄我,应缘我是别茶人。
”白居易由于常常得到亲友们馈赠的茶叶,他本人还江西庐山亲自种过茶树,不断的实践,使他成为一个茶叶行家。
7.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亭欢宴白居易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
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这是一首常为人们所传诵的咏“紫笋茶”名篇,描写两郡太守在境会亭欢宴的情景。
8.萧员外寄蜀新茶白居易蜀茶寄到但惊新,渭水煎来始觉珍。
满瓯似乳堪持玩,况是春深酒渴人。
作者用渭水煎四川茶,认为这是好茶配好水,这样才觉珍贵。
以“渭水”作为“名泉”入诗,此为仅见。
煎好了茶,作者一边欣尝,一边饮尝,显得闲适自在。
9.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皿,寄与爱茶人。
10.煮茶皮日休香泉一合乳,煎作连珠沸。
时有蟹目溅,乍见鱼鳞起。
声疑松带雨,饽恐烟生翠。
傥把沥中山,必无千日醉。
这首诗形象地描写煮茶的过程,兼述茶的功用。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

苏轼诗文中的饮食文化述析苏轼,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诗文不仅被人们传颂不已,更是蕴含着丰富的饮食文化。
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的饮食风貌、烹饪技巧以及食物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
苏轼的诗文中,对食物和饮食的描绘常常生动而富有情趣。
例如,他的《东坡志林》中,记录了他对一道菜品的描述:“秋来霜叶满阶红,白发欺人各一天。
我少之时犹怕暑,老来无事转安心。
悠悠古事如流水,寂寂光阴付断琴。
客里偶然忘岁月,故人遥想发毛森。
”在这首诗中,他描绘了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其中包含了对时节、老年、友情以及对光阴流逝的感叹。
而在他的《猪肉颂》中,更是以轻松诙谐的笔触描述了烹饪技巧和品鉴美食的方法,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苏轼的诗文中,蕴含着丰富的饮食哲学。
他在《东坡志林》中提出:“美食须有美器,则粗粮亦可成席。
”这句话表明了他对食物与器具之间协调性的重视,也体现了他对生活品质的追求。
同时,苏轼强调“慢食”的理念,倡导品味美食的过程应当放慢脚步,用心去感受食物的美味和其中的生活情趣。
在苏轼的诗文中,茶文化也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他对茶道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将茶视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汲江煎茶》一诗中,他写道:“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诗中描绘了他亲自取水、煎茶的过程,以及他对茶道的精神追求。
苏轼还提倡茶与文的结合,经常在品茶时进行诗歌创作,使茶文化与文学创作相互融合、相得益彰。
苏轼的诗文中同样包含着丰富的酒文化。
他常常以酒为主题,创作了许多与酒有关的诗歌。
例如,《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等。
这些诗篇中,苏轼以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慨、对友情和岁月的怀念。
酒在苏轼的诗文中也是友情的象征,体现了古人重情重义的价值观。
通过苏轼的诗文,我们可以看到其中蕴含的丰富饮食文化。
这些诗作不仅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古代饮食文化的重要资料。
《汲江煎茶》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汲江煎茶》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8~9 题。
汲江煎茶① 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②,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①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时诗人放逐于海南儋州。
②雪乳:茶细白,
水煎时所呈色象。
脚:茶脚。
8.这首诗描述的是汲江煎茶的日常生活杂事,但“一篇当中句句皆奇”(杨万里语)。
请结合颈联赏析其艺术特点。
(6 分)9.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试作分析。
(5 分)
参考答案:
(二)(11 分)
8.(6 分)
颈联两句视觉与听觉相结合,“雪乳”一句从视觉角度上,描述了煎茶时,银白的茶乳跟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的细节。
“松风”一句则是从听觉角度上,描述了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其中,“松风”一句还应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松风喻倒茶之声,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此时周围环境十分静寂,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尤其响。
9.(5 分)
这首诗生动细腻地描述了诗人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的整个过程,尽管是日常生活杂事,却显得诗意盎然,饶
有趣味。
尽管谪居海南,但仍不改昔日气宇,照旧乐于煎茶品茗,表现出诗人超凡脱俗的豁达情怀。
在最后一联中,诗人说自己饮茶难禁三碗,就在这月夜中,听着海南岛荒城里传来那报更的长短不齐的鼓声,意境苍凉惨然,可见诗人被贬边地的孤单无聊之情。
关于茶的古诗词大全

关于茶的古诗词大全
1、《山泉煎茶有怀》白居易
坐酌冷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2、《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卢仝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桔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3、《汲江煎茶》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己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4、《一字至七字诗•茶》元稹
茶,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麴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岂堪夸。
5、《幽居初夏》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
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已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
叹息老来交1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6、《寒夜》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苏轼有关茶的诗词

苏轼是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也是一位爱茶之人,他创作了很多与茶有关的诗词,以下是其中一些著名的作品:
1. 《望江南·超然台作》:“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
2.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
3. 《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一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
4. 《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
这些诗词不仅展现了苏轼对茶的热爱,也体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苏轼《试院煎茶》古诗解析

苏轼《试院煎茶》古诗解析
苏轼《试院煎茶》古诗解析
苏轼《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匝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常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桃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诗人于试院中煎茶,谛听瓶中沸腾的`水声,凝视瓯中飞雪般的茶末,浮想联翩。
想到李约的煎茶讲究活火发新泉,又想到潞公饮茶专爱定州花瓷。
而自己正处在贫病不得意之时,以砖为炉,石桃煎汤,一副清简孤寂之状。
但只要有茶一瓯,能每天睡足就足够。
作者感慨自身处境,对饮茶不敢有过高的奢望。
表现出随遇而安的处世哲学。
诗中对煎茶过程中水泡、水户描绘得极为生动细致,历来为人所传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汲江煎茶》鉴赏-《汲江煎茶》译文及赏析
《汲江煎茶》是由苏轼所创作的,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谪居心情写得甚为含蓄;显著特征为,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汲江煎茶》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汲江煎茶》
宋代:苏轼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汲江煎茶》译文
煎茶要用流动的活水和旺盛的炭火来烹煮,便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明月倒映在江面,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煮沸时茶沫如雪白的乳花在翻腾漂浮,倒出时似松林间狂风在震荡怒吼。
清澈醇美使枯肠难以三碗为限,坐着倾听荒城里长更与短更相连。
《汲江煎茶》注释
汲(jí)江:从江里打水。
活水:刚从江中打来的水。
活火:有焰之炭火。
“自临”句:是说自己亲自到钓石处取水煎茶。
深清:指既深又清的江水。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sháo)分江入夜瓶”二句:是说明月倒映在江面,用瓢舀水,仿佛在舀明月,倒入瓮中;再用小勺分取,装入瓶中。
贮月:月映水中,一并舀入春瓶,因此说是“贮月”。
分江:从江中取水,江水为之减了分量,所以说是“分江”。
雪乳:一作“茶雨”,指煮茶时汤面上的乳白色浮沫。
翻:煮沸时滚动。
脚:茶脚。
松风:形容茶滚沸之声。
泻:倒出。
这两句是倒装句法,意为煎处已翻雪乳脚,泻时忽作松风声。
“枯肠”句:是说面对如此好茶也喝不上几碗。
未易:不容易。
禁:承受。
长短更:指报更敲梆子的次数,少者为短,多者为长。
更:打更。
《汲江煎茶》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公元1100年(元符三年),作者被贬在儋州(海南岛惯县),这首诗就是这一年的春天在儋州作的。
《汲江煎茶》赏析
这是一首关于茶道的七律,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
该诗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谪居心情写得甚为含蓄;显著特征为,构思奇特,描写精美细致,笔风清新简淡。
第一句说,煮茶最好用流动的江水(活水),并用猛火(活火)来煎。
唐朝人论煮茶就有所谓“茶须缓火炙,活火烹”的说法,缓火就是炆火(微火),活火是指猛火。
这里说应当用猛火烹,用活水煮。
因为煎茶要用活水,只好到江边去汲取,所以第二句说,自己提着水桶,带着水瓢,到江边钓鱼石上汲取深江的清水。
他去汲水的时候,正当夜晚,天上悬挂着一轮明月,月影倒映在江水之中。
第三句写月夜汲水的情景,说用大瓢舀水,好象把水中的明月也贮藏到瓢里了,一起提着回来倒在水缸(瓮)里。
第四句说,再用小水杓将江水(江)舀入煎茶的陶瓶里。
这是煎茶前的准备动作,写得很细致、很形象,很有韵味。
第五句写煎茶:煮开了,雪白的茶乳(白沫)随着煎得翻转的茶脚漂了上来。
据会品茶的人说,好茶沏了呈白色,这里翻“雪乳”,说明
他沏的是好茶。
茶煎好了,就开始斟茶。
第六句说,斟茶时,茶水泻到茶碗里,飕飕作响,像风吹过松林所发出的松涛声。
他在《试院煎茶》诗里说“飕飕欲作松风声”,也是用“松风”来形容茶声。
这虽然带点夸张,却十分形象、逼真地说明,他在贬所的小屋里,夜间十分孤独、寂静,所以斟茶的声音也显得特别响。
第七句写喝茶,说要搜“枯肠”只限虽三碗恐怕不易做到。
这句话是有来历的。
唐代诗人卢仝《谢孟谏议寄新茶》诗说:“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七碗吃不得,惟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写诗文思路不灵,常用“枯肠”来比喻。
搜索枯肠,就是冥思苦索。
卢仝诗说喝三碗可以治“枯肠”,作者表示怀疑,说只限三碗,未必能治“枯肠”,使文思流畅。
看来他的茶量要超过“三碗”,或许喝到卢仝诗中所说的“七碗”。
他在另一首诗中就说,“且尽卢仝七碗茶”。
喝完茶干什么?没事。
所以最后一句说,喝完茶,就在这春夜里,静坐着挨时光,只听海南岛边荒城里传来那报更(夜间报时)的长短不齐的鼓声。
《汲江煎茶》作者介绍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