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煎用茶饼步骤

合集下载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儒、道、佛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芬芳而甘醇。

中国茶文化是中国制茶、饮茶的文化。

作为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之一,饮茶在古代中国是非常普遍的。

中国的茶文化与欧美或日本的茶文化的分别很大。

中华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次。

唐代茶圣陆羽的茶经在历史上吹响了中华茶文化的号角。

从此茶的精神渗透了宫廷和社会,深入中国的诗词、绘画、书法、宗教、医学。

几千年来中国不但积累了大量关于茶叶种植、生产的物质文化、更积累了丰富的有关茶的精神文化,这就是中国特有的茶文化,属于文化学范畴。

品种主要品种有绿茶、红茶、乌龙茶、花茶、白茶、黄茶、黑茶。

功效茶有健身、治疾之药物疗效,又富欣赏情趣,可陶冶情操。

品茶、待客是中国人高雅的娱乐和社交活动,坐茶饮茶始于中国。

茶叶冲以煮沸的清水,顺乎自然,清饮雅尝,寻求茶的固有之味,重在意境,这是茶的中式品茶的特点。

同样质量的茶叶,如用水不同、茶具不同或冲泡技术不一,泡出的茶汤会有不同的效果。

中国自古以来就十分讲究茶的冲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泡好茶,要了解各类茶叶的特点,掌握科学的冲泡技术,使茶叶的固有品质能充分地表现出来。

文化中国人饮茶,注重一个“品”字。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消除疲劳、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华到高尚的艺术境界。

品茶的环境一般由建筑物、园林、摆设、茶具等因素组成。

饮茶要求安静、清新、舒适、干净。

中国园林世界闻名,山水风景更是不可胜数。

利用园林或自然山水间,搭设茶室,让人们小憩,意趣盎然。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很重礼节。

凡来了客人,沏茶、敬茶的礼仪是必不可少的。

当有客来访,可征求意见,选用最合来客口味和最佳茶具待客。

最有名的茶诗

最有名的茶诗

最有名的茶诗1.最悠闲的茶诗: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山泉煎茶有怀唐·白居易坐酌泠泠水,看煎瑟瑟尘。

无由持一碗,寄与爱茶人。

古时不似现代泡茶,茶是用来煎的。

唐时人们饮的主要是经蒸压而成的饼茶,先烤,碾碎茶饼,煎茶需用风炉和釜作烧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鲜活山水煎煮。

坐着倒一鼎清凉的水,看着正在煎煮的碧色茶粉细末如尘。

手端着一碗茶无需什么理由,只是就这份情感寄予爱茶之人。

诗人似乎处在一种无所事事之状态,惟有以煎水煮茶为乐,还要把这种特殊饮茶享受传递给爱茶友人。

茶,真是悠闲最好的伴侣。

2.最清雅的茶诗: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满庭芳·咏茶宋·米芾雅燕飞觞,清谈挥麈,使君高会群贤。

密云双凤,初破缕金团。

窗外炉烟自动,开瓶试、一品香泉。

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

娇鬟,宜美盼,双擎翠袖,稳步红莲。

座中客翻愁,酒醒歌阑。

点上纱笼画烛,花骢弄、月影当轩。

频相顾,馀欢未尽,欲去且留连。

这是一首饶有情韵的咏茶词,上片咏宴集烹茶,细致优雅;下片引入情事,兼写捧茶之人。

宋人很讲究煮茶的方法:把泉水倒进茶瓶,用风炉加热,小沸即可(即术语的“蟹眼”),再把研碎了的茶叶投入,便有白色泡沫浮茶汤上面,称为“玉乳”、“雪花乳”,然后轻轻搅拌,便可斟饮。

茶之外,词人还写美丽的侍女高擎茶具款客的动人场面。

“红莲”,指女子的脚步。

“坐中”二句,紧承上文。

对着名茶美女,怎能不感到良宵太短呢?反愁歌阑酒醒时,人将归去。

“频相顾”三句,偏写座客尚未尽欢,流连不忍离去。

此词既细腻传神地写出了煮茶的程序,又写出了雅宴清谈中侍女的娇美,坐客的流连,表现了高会难逢,主人情重的意蕴,充满清雅,高旷的情致。

有香茶,有朋友,有美女,真是人间乐事。

3.最细致的茶诗: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汲江煎茶宋·苏轼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关于茶具的调研

关于茶具的调研

6.竹木茶具 在历史上,广大农村,包括茶区,很多人使用竹或木碗泡茶,它价 廉物美,经济实惠。在我国的南方,如海南等地有用椰壳制作的壶、碗 用来泡茶的,经济而实用,又是艺术欣赏品。用木罐、竹罐装茶,则仍 然随处可见,特别是福建省武夷山等地的乌龙茶木盒,在盒上绘以山水 图案,制作精良,别具一格。
7.搪瓷茶具 由于搪瓷茶具经久耐用,携带方便,实用性强,在50年代~60年 代我国各地较为流行,以后又为其他茶具所替代。另外,用玉石、水晶、 玛瑙为材料制作的茶具,历史上曾有过,因器材制作困难,价格昂贵, 少实用价值,主要是作为摆设,以显示主人的富有,因此并不多见。
茶具历史
纵观茶具发展的脉络,不同时代的饮茶方式也有不同。如 唐代以饮用煎茶、饼茶为主,饮茶方式多为煎茶法。时至宋代, 人们尚饮饼茶,改为点茶法,并出现了斗茶和分茶, 为宋 盏。明代后促进了散茶的改进,受清饮之风的影响,唐宋用于 炙茶、碾茶、煮茶等的茶具不再需要,而转为注重通过冲泡体 现茶叶新绿本色的茶具,多为白色或淡色。
4.玻璃茶具 玻璃茶具素以它的质地透明,光泽夺目,外形可塑性大,形态各异, 品茶饮酒兼用而受人青睐。玻璃茶杯(或玻璃茶壶)泡茶,尤其是冲泡 各类名优茶,茶汤的色泽鲜艳,叶芽朵朵在冲泡过程中上下浮动,叶片 逐渐舒展亭亭玉立等,一目了然,可以说是一种动态的艺术欣赏,别有 风趣。玻璃茶具价廉物美,最受消费者的欢迎。其缺点是玻璃易碎,比 陶瓷烫手。
品茶器具:唐人流行越窑青瓷茶碗,宋人时尚建窑黑釉 盏; 煮水器具:唐时为敞口式的,宋代改用较小的茶瓶来煎 水; 碾茶器具:唐代民间用木质或石质的茶碾碾茶,但宋时的茶 碾虽然也有用木质或石碾制成的。
宋 天青釉盏托盘
宋 汝瓷青釉盏与盏托
耀州窑青釉刻花瓷汤瓶
五、过渡时期的元代茶具品茶器具:元代时期较短,没有生 产出有特色的茶具,很大程度上保留着南宋时期茶具的特色。蒙 古人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使元代的茶具朝厚重与豪放方向发展。 元代茶具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是茶叶加工,还是饮茶方法,抑 或是使用的茶具,元代是上承唐、宋,下启明、清的一个过渡时 期。

中国茶具文化

中国茶具文化

中国茶具文化中国茶具文化精华导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想要学好茶艺就必须使用好的茶具。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妙器茶艺四事,茶具乃其一端。

中国茶具在唐代以前是与食器混用,作为品茗专用的茶具草创于唐代,陆羽功不可没;宋承唐制,为适应斗茶游戏有所损益;明清趋于完善,尤以宜兴紫砂壶以其艺术性、文人化而被誉为神品。

茶具发展总趋势是由繁趋简、由粗趋精,历古朴、富丽、淡稚三个阶段。

茶具的发展与文化同步、与茶道同步。

茶具始于何时?西汉末年,王褒的《僮约》有“烹茶尽具”之说,是否有专用茶具?不得其详。

《广陵耆老传》内云:“晋元帝时,有老妪每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yù)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

”老妪所卖为茶粥,非饮料而是食品,那器大概是食器兼用作茶具。

左思《娇女》诗有“止为茶荈据,吹嘘对鼎二(lì)”两句,虽以茶为饮品,然“鼎二”是当时的食器而非茶器。

说得更明白的是晋代卢琳的《四王起事》记晋惠帝遇难逃亡,返回洛阳,有侍从“持瓦盂承茶,夜暮上之,至尊饮以为佳”。

这段文字说明晋代已有饮茶时尚,但承茶之具是瓦盂,即盛饭菜的土碗。

显然,唐代以前是茶具与食器混用。

事实上,茶具专用始于唐代,陆羽应得此项发明专利。

《茶经》详述28种茶具,内生火用具有风炉、灰承、筥(jǔ)、炭二和火夹5种,煮茶用具有鍑(即“釜之大口者也”)和交床2种,制茶用具包括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和则6种,水具包括水方、漉水囊、瓢、竹夹和熟盂5种,盐具包括鹾(cuó)簋(guǐ)和揭2种,饮茶用具包括碗和札2种,清洁用具包括涤方、滓方和巾3种,藏陈用具包括畚、具列和都篮3种。

茶具28种中望文生义亦难晓其功用的有几种,如“筥”,是放炭的箱子,竹或藤编,高1尺2寸,底7寸。

炭二是二火或敲炭用的铁捧,长1尺。

鍑,即釜或锅,生铁制成。

交床是放鍑的架子。

罗合是罗筛与盒子。

则是量茶用具。

鹾簋是放盐器皿。

揭是取盐器具。

熟盂是盛开水的容器。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中国的茶道早于日本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那么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是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一起来看看。

中国茶道与日本茶道的关系从汉代到南北朝,饮茶之风在西蜀和江南一带逐渐流行,但原先的饮茶方式很不讲究。

据《尔雅》晋•郭璞注等处记载,起初煮茶与煮菜汤相近。

然而就在晋代,一种较精细的饮法开始出现。

晋•杜育的《荈赋》中有“沫沉华浮。

焕如积雪”等话,表明当时不仅将茶碾末,而且已知救沸育华。

《神农本草经》“苦菜条”梁•陶弘景注:“茗皆有渤,饮之宜人。

”亦指此而言。

这种饮茶法在六朝时已博得上层社会的喜爱,因而这时的许多名人如孙皓,韦曜、桓温、刘琨、左思等。

都有若干与茶有关的逸事。

和这种情况相适应,饮食器中便逐渐分化出专用的茶具。

中国最早的茶具约出现于东晋、南朝。

这时在江、浙、闽、赣等地生产的青瓷器中,有和瓷盏配套的托盘,其内底底心下凹,周围有凸起的托圈,形制与唐代带“茶拓子”铭记的鎏金银茶托基本一致。

浙江温州瓯窑窑址出土物中,就有这类茶具的碎片。

《荈赋》说“器择陶拣,出自东瓯”,正与这一情况相合。

瓯窑是中国最早烧茶具的窑口之一,其产品釉色青绿泛黄,玻化程度虽较高,胎、釉的结合却不够理想,常开冰裂纹,且出现剥釉现象。

纵然如此,但中国条具的发展却滥觞于此时。

南北朝时饮茶虽在南朝流行。

北朝地区却不好此遭。

喜欢饮茶的南朝人士在北魏首都洛阳遭到嘲笑的情况,于《洛阳伽蓝记》一书中有生动的记述。

此风广被全中国。

应是盛唐时的事。

8世纪后期,封演在《封氏闻见记》卷六中说:茶“南人好引之,北人初不饮。

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禅师大兴禅教。

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

人自怀挟,到处煮饮。

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浴,”9世纪中期杨华在《膳夫经手录》中说:“茶,古不闻饮之。

近晋、宋以降,吴人采其叶煮,是为薯粥。

至开元、天宝之间,稍稍有茶。

至德、火历遂多,建中以后盛矣。

这是唐朝人讲当代的事,应该可信。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

唐代茶文化的特点(生物科学技术学院生物技术一班201042160326 李柽钖)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高峰期,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都走在世界前列。

唐代的茶文化因当时的社会环境而出现一个繁荣景象。

唐代茶文化的发展与茶饮的进一步普及和贡茶的发达密切相关,由于民间和宫廷的共同参与,掀起了一个高峰。

本文试图从唐代各种茶品开始,论述介绍唐代茶文化中茶的加工工艺,品茶步骤以及茶的功效,并引用唐诗中的一些有关文字来探讨说明。

关键字:唐朝茶文化加工工艺品茶正文一、众多的名茶饮茶之风的兴起,使得产茶之地在全国许多地方出现,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当时的主要产茶区共42个州,涉及到现在的17个省份,西北至安康,北至淮河南岸的光山,西南至云贵的西双版纳和遵义,东南至福建的建瓯等,南至岭南的两广。

各地的茶叶品质因气侯、地理等环境、种植加工方法等差异而呈现不同的特质,从而较大范围内适应不同的品评者之希翼,形成了一个名茶系列:1. 蒙顶茶:又名蒙顶紫笋茶,产于今四川蒙山;2. 仙人掌茶:又名玉泉茶,产于今湖北当阳县;3. 顾渚紫笋茶:产于今湖州顾渚;4. 石癝茶:产于今湖南衡山市西;5. 九华英:产于今蜀中地区;6. 邕湖茶:产于今湖南岳阳;7. 小江园:产于今湖北宜昌、远安、宜都等地;8. 鸦山茶:产于今安徽宣城;9. 鸟嘴茶:产于四川;10. 天柱茶:产于安徽潜山;11. 武夷蜡面茶:产于福建武夷山;12. 华顶茶:又名华顶云雾茶,天台云雾茶,产于浙江天台;13. 剡溪茶:产于浙江嵊县;14. 碧涧春:产于湖北宜昌。

根据唐李肇《国史补》中所列举的当时被人们所公认的名茶,在上述多种之中,有的没有被列入,如仙人掌茶、石癝茶、九华英、鸦山茶、天柱茶、蜡面茶、剡溪茶、东川神泉小团、昌明兽目茶、峡州的碧涧明目、芳蕊、茱英寮茶、夔州的香山茶、福州的方山露芽茶、江陵的南木茶等;在其他文献中尚有些记录,如婺州的东白茶、睦州的鸠坑茶、洪州的白露茶、寿州的黄芽茶、蕲州的团黄茶等。

白茶茶饼的正确煮泡方法

白茶茶饼的正确煮泡方法

白茶茶饼的正确煮泡方法
白茶茶饼是一种传统的中国茶品,它的制作工艺独特,口感清香甘醇,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为了让大家能够品尝到最正宗的白茶茶饼,下
面介绍一下正确煮泡白茶茶饼的方法。

材料准备:
1. 白茶茶饼:选择质量好、外形完整、色泽均匀的白茶茶饼。

2. 开水:用纯净水烧开。

步骤:
1. 准备干净的紫砂壶或玻璃杯,将白茶茶饼放入其中。

2. 用开水冲洗白茶茶饼表面,使其变软并散发出淡淡的香气。

3. 倒掉冲洗用的开水,再次注入约80度左右温度的开水,使其浸泡
10-15秒钟。

4. 将壶盖或杯盖盖上,并轻轻晃动一下,让白茶叶片均匀地展开。

5. 再次倒掉用于浸泡的第一次开水,并注入80-90度左右温度的新开水,浸泡2-3分钟。

6. 倒出茶水,这一次的茶水是用来提取白茶茶饼的精华的,不建议直
接饮用。

7. 第二次注入新的开水,浸泡1-2分钟即可享受美味的白茶。

注意事项:
1. 白茶茶饼不宜过多,一般每次泡制约为5克左右。

2. 开水温度要适中,过热或过冷都会影响白茶的口感和香气。

3. 白茶叶片展开后可以适当加大开水注入量,但不要超过壶或杯容积的三分之二。

4. 白茶不宜冲泡时间过长,否则会使其苦涩味道增加。

唐代煎茶法的步骤

唐代煎茶法的步骤

唐代煎茶法的步骤
答:唐代煎茶法的步骤是:
1、炙茶。

用竹夹夹住茶饼,放在火上烘烤,不停地翻转,等到茶饼表面出现一个个小气泡后,将茶饼抬起,离火十五厘米左右,转文火再慢焙,等茶叶舒展,再周而复始,将茶饼存放时所吸收的水分完全烤干。

炙烤时注意周围不可以通风,避免火焰忽大忽小,茶饼受热不均,影响炙烤的效果。

炙茶时,炭火最好,柴火次之,而柴又以桑、槐、桐、枥木最好,一般柏、桂、桧木不用。

2、碾罗。

将烤好的茶饼立刻用纸包好,可以封存香气,等到茶饼冷却后,放入茶碾中碾成茶末。

再将碾好的茶末过筛,以保证茶末粗细均匀,形状一致。

3、煮水。

用山泉水最好,江水次之,井水为下。

过程又分为三沸:一沸如鱼目微有声;二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三沸腾波鼓浪。

三沸过后的水不可再食用。

4、投茶。

一沸时,根据水量加入适量食盐调味,二沸时,舀出一勺水,然后用竹夹环激汤心,形成漩涡,并将茶末在漩涡中心投下,继续激打使茶汤表面生成白色茶沫,称为“育华”。

最后到水沸腾溅沫时,再将刚才舀出的水倒入以止住沸腾。

5、分茶。

把茶沫上形状似黑云母的一层水膜去掉,否则茶汤将味道不纯。

第一碗舀出的水名为“隽永”,可直接饮用,味道上佳,也可以留备止沸育华之用。

然后依次舀出第一、第二、第三碗,味道皆次于“隽永”,到第四、第五碗则“非渴甚莫之饮”。

煮水一升,分茶五盏,一定要趁热喝,这时茶汤中的浊物凝下,精英浮上,茶冷后,精英便会随气而散,饮之无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时期,煎茶饼是一种常见的茶叶制作和饮用方式。

以下是唐代煎用茶饼的步骤:
准备茶饼:选择优质的茶叶并加工成饼状。

茶饼通常由整叶或碎片状的茶叶经过蒸、压制而成。

准备炉具:使用炉具来加热水和煎茶饼。

唐代常用的炉具是铜制的火炉或陶制的炉子。

点火:将炉子点燃,等待火势适中。

唐代使用的是木炭作为燃料。

加热水:将适量的水加入炉具中,使其开始加热。

一般来说,用于煮茶的水应当是清澈的山泉水或井水。

准备茶具:将茶具准备好,包括茶碗、茶盖、茶匙等。

茶碗通常是陶瓷制品,茶盖是用来盖在茶碗上的。

研磨茶饼:将茶饼研磨成粉末状。

唐代时期,常用石臼和石碾来研磨茶饼。

加入茶粉:将适量的茶粉加入预热的茶碗中。

茶粉的用量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而调整。

加入热水:将热水慢慢地倒入茶碗中,与茶粉混合。

唐代的煎茶饼通常是用滚烫的水冲泡的。

搅拌均匀:用茶匙或搅拌棒轻轻地搅拌茶水,使茶粉与热水充分混合。

盖上茶盖:在搅拌均匀后,将茶盖盖在茶碗上,静置片刻,让茶水充分浸泡和沉淀。

倒茶饼汤:轻轻地将茶碗倾斜,将茶饼汤倒入茶盖中,使茶碗内的茶饼渣沉淀。

倒茶:将茶饼汤从茶盖中倒入茶杯中,即可享用。

这些是唐代煎用茶饼的基本步骤,它代表了当时的茶文化和煮茶方法。

茶饼煎制的方法在后来的时代有所变化,但唐代的煎茶方式仍然被认为是一种经典的茶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