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初一历史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背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崩溃。
内容: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 “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科技进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蔡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详细讲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4. 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导读:本文是关于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希望能帮助到您!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课后练

2019年精选华师大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课后练习三十四第1题【单选题】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开始于( )A、汉武帝B、秦始皇C、汉文帝D、汉高祖【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属于汉武帝为实现“大一统”而采取的措施是( )A、统一文字B、统一度量衡C、建立皇帝制度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据史书记载,“公元前127年,汉皇帝下了一道命令,规定嫡长子只可继承封地的一半,余下的封底分给其他子弟.于是,封地不断缩小,其重要性也不断下降。
”这段材料主要体现了汉武帝的哪一项措施?( )A、颁布“推恩令”B、实行分封制C、派张骞出使西域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西汉前期的在位皇帝,按照统治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 汉武帝? ②汉景帝? ③汉高祖? ④汉文帝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③④②①D、④②③①【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汉并天下”瓦当的出土进一步证明了( )A、西汉的建筑技术高超B、汉王朝的兴盛和统一C、西汉想统一的愿望D、震慑少数民族的手段【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一代雄主汉武大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一次大国崛起,实现了汉朝的“大一统”。
他为解决诸侯国势力过大的问题,曾下令允许诸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子弟,建立较小的侯国。
他是接受哪位大臣的建议采取这项措施的( )A、卫青B、董仲舒C、张骞D、主父偃【答案】:【解析】:第7题【判断题】史实:“秦始皇的统一思想是不要人民读书,他的手段是刑罚的裁判;汉武帝的统一思想是要人民只读一种书,他的手段是利禄的诱引。
结果,始皇失败了。
武帝成功了。
”──顾颉刚《秦汉的方土与儒生》推论:秦始皇与汉武帝统一思想的做法本质上都是文化专制主义,只不过二人采取的手段不同而已。
( )A、正确B、错误【答案】:【解析】:第8题【填空题】______~______年,汉武帝发动三次对匈奴的战争;在______、______的统率下,汉军取得了胜利;解除了匈奴对______的威胁,北部边郡得到安宁,并开通了西汉联系______以至______各地的通道。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师寄语:得民心者得天下授课班级:七年级__班授课人:白媛〖学习目标〗1.知识识记①熟记楚汉战争、刘邦建国等知识点。
②记住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的内容。
2.能力培养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学习要点〗1.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文景之治”。
2.难点通过比较秦汉两朝的政策,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学过程自主预习(试一试,你一定能行!)阅读课本独立完成下列题目1、秦王之后,自称“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
他们为了,进行了长达4年战争,史称“”。
2、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设都城于,史称“西汉”。
3、汉初,一批有识之士研究,经常对汉高祖提出忠告,其中的主张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
4、汉初休养生息的措施:、、、。
5、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
6、西汉时期,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的皇帝的是。
7、最早提出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
合作探究(大胆交流,让自己的思维在碰撞中闪现智慧的火花)1.刘邦为什么能够取胜?2. 汉高祖刘邦继位之后,采取了什么政策来发展生产,恢复经济?3.文帝景帝时期,继续推行了什么政策,成绩如何?课堂检测1.选择题:汉朝时废除“连坐法”和“‘肉刑”的是()A.文帝B.景帝C.汉高祖D.汉武帝2.下象棋是人们喜爱的一种活动。
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实有关( )A.秦统一六国B.楚汉战争C.赤壁之战D.淝水之战3.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理论依据源自《新语》一书,此书的作者是( )A.李斯B.陆贾C.韩信D.叔孙通4.关于“文景之治”出现的原因,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吸收秦亡教训B.儒家治国思想占据主导地位C.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取得成效D.秦末农民战争促使统治者调整生产关系。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PPT课件

(1)经济萧条,国家贫困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天子不 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2)吸取秦亡教训
3、汉高祖的措施
(1)遣散士兵复员生产,免除若干年徭役。 (2)凡战时逃亡民众(包括农民、地主),回乡后恢复原 有爵位田宅。 (3)释放原先因饥饿而自卖为奴婢的人为平民。 (4)减轻田租,十五而税一。
二、文景之治
由于汉文帝和汉景帝在位期间,统治者实行轻 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政策,经济持 续发展,历史上称这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 治”。
三、七国之乱
1、王国势力的膨胀(原因) 2、平定叛乱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解概念: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3. 展示资料: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讲解背景: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
3. 分析实施过程:分析休养生息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出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出现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元前202年, 刘邦建立汉朝, 定都长安,史 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 祖。
刘邦手下大臣曾经是:
布 衣 将 相
萧何:县政府小吏 陈平:游士 樊哙:屠夫(杀狗) 周勃:吹鼓手 灌婴:布贩 娄敬:车夫 韩信:形同乞丐 英布、彭越:盗贼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自刎前,项羽悲叹道: “此乃天亡也。” 刘邦在与大臣讨论胜利原因时说:“夫 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 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 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 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 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 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
“吏安其官,民乐其业”
⑴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汉高祖 ⑵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 汉文帝 ⑶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 次的是谁? 汉文帝 ⑷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 汉文帝 ⑸减轻了笞刑的是谁? 汉景帝
象棋棋盘上两军之间有楚河汉界, 楚河汉界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 关( ) A.秦统一六国 B.楚汉之争 C.赤壁之战 D.淝水之战
根据提示按时间先后顺序写出 我们学过的历史朝代。
夏 朝 商朝 西周 春 秋 战国 秦朝 西 汉
东汉
下图为秦朝行政机构示意图,请根据 图中的提示填出职位的名称。 A是最高统治者 A 皇帝 B 太尉 军事 C 丞相 政事
御史 D 大夫
D监察 百官
E 郡守
县长、县令
地方
被毛泽东称为“赫赫始祖,吾华 肇造”的华夏族人文初祖是( ) A.黄帝 C.盘古 B.神农 D.禹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止,成就光辉, 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 开始的。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战国
第10课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预习(5分钟)
1、何为“楚汉战争”? 2、汉初为了恢复经济采取 了什么政策,具体措施是?
3、文景两帝有何措施?
楚 河 、 汉 界 是 源 自 什 么 故 事 呢
楚汉战争
1、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请学生大胆发言
3、约法三章、四面楚歌
鸿门宴
项 庄 舞 剑 意 在 沛 公
以下事件中,不属于春秋时代 的是 A. 韩、赵、魏三家分晋 B.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 C. 晋文公退避三舍 D. 宋襄公仁义之师
1)图一所示是什么房屋?它是什么居民居住的? 2)图二所示是什么房屋?它是什么居民居住的?
杆栏居;
河姆渡居民
半地穴式房屋; 自然环境的不同
半坡居民
(3)导致上述两处房屋结构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民失作业,而大饥馑……人相食,死者过半。自 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 食货志》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
解甲归田; 劝民还乡; 释奴为民; 十五税一
陆贾:“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 上治之乎?” 陆贾写成《新语》一书,主张:
行仁义,重教化
成为汉初施政的重要依据源自景之治文帝、景帝继续推行休养 生息政策。实行的措施可 以概括为哪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