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初一历史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措施

文景之治休养生息的措施
文景之治是汉朝的一个时期,其政治稳定,社会经济繁荣,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如匈奴侵扰、民讼等。
为了保持国家的稳定和人民的生产力,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来促进休养生息。
首先,政府推行了土地制度改革,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增加了他们的利益。
其次,政府加强了对商业和手工业的支持和管理,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政府还鼓励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承,使得汉朝的文化艺术得到了发展和传承。
在军事方面,政府实行了“边塞重镇”的政策,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防御力度,有效抵御了匈奴的进攻。
同时,汉朝政府还实行了“诏安”政策,为百姓提供安稳、和平的生活环境。
总之,文景之治通过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经济发展、鼓励文化传承和强化防御力度等措施,为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繁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为后世留下了良好的历史遗产。
- 1 -。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理解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2. 让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的成就。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史料分析能力,提高其对历史事件的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内容:背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西汉初年,国家贫困,经济崩溃。
内容:减轻农民负担,实行轻徭薄赋;注重农业生产,恢复和发展经济;加强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秩序。
2. “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繁荣,国家财政收入增加。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
科技进步: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发明家,如张衡、蔡伦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的历史事件,让学生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详细讲解政策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
3. 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科技进步等方面。
4. 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
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强调其对中国历史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结合教材,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影响。
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对后世的影响,并结合现实生活举例说明。
3. 请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我国历史上其他时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并进行简要分析。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性,评估其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100W优质文档免费下 载
VIP有效期内的用户可以免费下载VIP免费文档,不消耗下载特权,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
部分付费文档八折起 VIP用户在购买精选付费文档时可享受8折优惠,省上加省;参与折扣的付费文档均会在阅读页标识出折扣价格。
0下载券文档一键搜索 VIP用户可在搜索时使用专有高级功能:一键搜索0下载券文档,下载券不够用不再有压力!
内容特 无限次复制特权 权 文档格式转换
VIP有效期内可以无限次复制文档内容,不用下载即可获取文档内容 VIP有效期内可以将PDF文档转换成word或ppt格式,一键转换,轻松编辑!
阅读页去广告
年VIP
月VIP
连续包月VIP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享受60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一 次发放,全年内有效。
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 每次发放的特权有效期为1个月,发放数量由您购买 的VIP类型决定。
每月专享9次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自VIP生效起每月发放一次,持续有 效不清零。自动续费,前往我的账号 -我的设置随时取消。
其他特 VIP专享精彩活动
权
VIP专属身份标识
开通VIP后可以享受不定期的VIP随时随地彰显尊贵身份。
专属客服
VIP专属客服,第一时间解决你的问题。专属客服Q全部权益:1.海量精选书免费读2.热门好书抢先看3.独家精品资源4.VIP专属身份标识5.全站去广告6.名
包权
人书友圈7.三端同步
特权福利
特权说明
VIP用户有效期内可使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下载或阅读完成VIP专享文档(部分VIP专享文档由于上传者设置不可下载只能 阅读全文),每下载/读完一篇VIP专享文档消耗一个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
[初中历史]“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1 华东师大版(1)
![[初中历史]“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1 华东师大版(1)](https://img.taocdn.com/s3/m/5234746cc850ad02de8041be.png)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西汉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2)“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3)解释“文景之治”2、能力培养(1)会分析刘邦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
(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或背景。
(3)会分析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出现“文景之治”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西汉的统治,缓和了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他们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2)文帝以“节俭”称誉史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三、教材分析重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文景之治”。
难点:西汉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出现“文景之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秦朝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了。
那么,又有什么朝代产生,这个朝代的统治者,初期是怎样巩固其统治的。
这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内容。
2、提问“鸿门宴”、“四面楚歌”的典故,引出第一目,并设计如下问题:(1)楚汉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2)楚汉战争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3)西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开国皇帝。
(4)西汉为什么会出现“布衣将相”的局面?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释疑。
3、提问:秦始皇始称皇帝,梦想“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结果在二世时就失败了。
假如你是西汉统治者,你应从秦亡中接受什么教训,采纳什么统治政策?引出第二目:休养生息,并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是“休养生息”?(2)汉初,西汉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4)思考讨论: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陆贾的思想对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先自学,然后讨论。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
2. 解释“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休养生息”?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和含义。
3.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过程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教师讲解文景之治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成就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关系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特点。
4.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2.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
3. 史料分析法:分析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汉朝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背景:秦朝暴政、楚汉争霸带来的民力凋敝。
内容:减轻赋税、放宽刑法、鼓励农业生产等。
影响:恢复生产力、稳定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讲解“文景之治”时期: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改善民生、减少犯罪。
文化繁荣:儒家思想兴起、史书编纂、文艺创作。
4. 讨论:分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
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对后世的影响,举例说明。
3. 布置相关历史论文阅读,加深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研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休养生息”政策与秦始皇的暴政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政策的进步性。
2.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休养生息”政策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如环保、经济发展等方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讲解了“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事实。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秦朝的灭亡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在短时间内灭亡?(2)引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历史背景。
2.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介绍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2)详细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制度等。
(3)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等。
3.讲解文景之治(1)介绍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成就,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3)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有何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政策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
6.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概括这一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德江四中许超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
①了解楚汉战争、刘邦开国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2.能力培养
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在。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③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
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②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③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法律知识
了解农业税,《刑法》中与本课有关的的内容
〖教学要点〗
1.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通过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
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2.难点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导入:今天,和高兴能有机会和大家一块学习探讨《“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课。
上课之前,我想问问大家,有同学爱好下象棋吗?知道棋盘上楚河汉界是怎么来吗?我们今天即将探讨的历史知识可以让同学们明白答案。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
板书:
灞(bà)樊(fán)沛(pâi)
一、刘邦建国
同学们都知道,陈胜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后点燃灭亡秦王朝的星星之火后,项羽、刘邦接过了起义的火炬,最后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
同学们都知道,这时候战争的性质是反抗暴秦的农民起义战争。
后来刘邦项羽为了争夺皇位,又互相攻打了四年。
最后结果是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但是,这个结果并没有完全反映双方斗争的激烈。
我们来看:在刘邦和项羽开战的初期,双方的兵力分别是多少?
待生回答后补充:刘邦:10万兵力项羽:40万兵力
问:可以看出,双方实力对比是很明显的。
谁占优势?
待学生回答后问:那为什么在短短的四年中,为什么只有10万兵力的刘邦会战胜拥有40万重兵的项羽呢?
下边我们来看几个真实的故事:
“约法三章”又体现了刘邦怎样的领导风范。
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
“萧何月下追韩信”又反映了刘邦对待人才怎样的态度?(秦末农民战争中,韩信仗剑投奔项梁军,项梁兵败后归附项羽。
他曾多次向项羽献计,始终不被采
纳,于是离开项羽前去投奔了刘邦。
韩信多次与萧何谈论,为萧何所赏识。
刘邦至南郑途中,韩信思量自己难以受到刘邦的重用,中途离去,被萧何发现后追回,萧何就向刘邦推荐韩信,称他是汉王争夺天下不能缺少的大将之材,应重用韩信。
刘邦采纳萧何建议,七月,择选吉日,斋戒,设坛场,拜韩信为大将。
从此,刘邦文依萧何,武靠韩信,举兵东向,争夺天下。
)
“四面楚歌”乌江自刎前,面对失败,项羽悲叹道:“此乃天亡我也。
”你认为项羽说得对吗?
归纳:项羽骄傲自大,听不进别人的意见;刘邦善于收揽民心,广泛招揽人才。
2、“布衣将相”的局面
布衣原指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因此用布衣来代指平民百姓。
问:为什么西汉初年会出现“布衣将相”的局面?
归纳:刘邦在打天下的过程中,网罗各方面的人才,包括许多社会下层人士。
刘邦称帝后对其下属论功定封,形成了“布衣将相”的局面。
如:高祖刘邦曾为亭长,西汉开国第一侯萧何曾为县政府小吏,大将军韩信曾是乞丐,丞相陈平曾是游士,大将军樊哙曾是屠夫,武威候周勃曾为吹鼓手,颍阴侯灌婴曾为小贩…
二、休养生息
1、请同学们想象,经过多年战争,刘邦建国时,百姓的生活怎样呢?社会是一幅怎样的景象呢?
不止百姓,皇帝大臣连出行都受国家破败的影响: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皇帝出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有些将相就只能乘牛车出行。
问:刘邦出生底层,率领百姓起义反抗秦朝,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他是最清楚了,面对残破的国家,他会像秦始皇一样残暴地统治国家吗?
问:为什么不会?
待生回答后归纳:这时候,他听了一个大臣的建议,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大臣陆贾的建议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具体内容:卸甲归田:宣布凡退役归农的军吏卒,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活免除徭役;
劝民还乡:因战乱逃亡山泽的民众,归还故里;领取原有田宅;
释奴为民:因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释放为平民;
十五税一: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
问:战争时期,百姓为躲避战争而逃难,村庄没有人烟,田地荒芜,长满野草。
现在,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后,又会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待生回答后问: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什么时候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合适呢?能用自己的话总结“休养生息”吗?
归纳:休养生息——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
三、文景之治
汉高祖以后,继位的汉文帝和汉景帝都是勤恳而又节俭的皇帝,有同学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汉文帝时,已经有了布鞋,草鞋沦为贫民的穿着,而汉文帝刘恒以“履不藉以视朝”,就是说他穿着草鞋上殿办公,做了节俭的表率。
不仅是草鞋,就连他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给他补一补,再穿。
汉文帝自己穿粗布衣服不说,后宫嫔妃也是朴素服饰。
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了“休养生息“的政策:
轻徭薄赋。
首先,十五税一改三十税一,其次慎用民力,服役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减轻刑罚。
文帝废除连坐法和肉刑,景帝减轻笞刑。
文帝景帝的政策与汉高祖政策比较一下,有什么不同?
在文帝景帝的政策下,百姓生活会有什么变化呢?
待生回答后总结说: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百姓承担税赋越来越少;生活呢,当然是越来越好。
文帝和景帝“躬修俭节,思安百姓”,形成一个“吏安其官,民乐其业”的社会环境。
史称“文景之治”
请同学根据学习的内容解释“文景之治”
师归纳:文景之治——文帝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文景之治百姓吃得饱吗?生活安定吗?社会还会有起义吗?国家的统治就
稳固了、巩固了。
为后来汉武帝施展雄才大略、耀我中华、威服四邻做好了准备。
法律小知识:
说到文帝和景帝给农民减税,同学们知道我们今天农民每年的农业收成还用交税吗?
教师明确:根据中国最高立法机关的执行机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一项决议,自2006年1月1日起,中国将全面废除农业税。
今天刑法还有肉刑吗?
归纳:没有肉刑。
《刑法》第十七条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