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景之治

合集下载

文景之治的启示

文景之治的启示

文景之治的启示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治世,也是我国封建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第一次成功尝试.现今,我们全面分析“文景之治”,至少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给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以有益的启示.
居安思危.开拓进取.治世的开创固然艰难,而治世的维护和发展却更加不易.这就要求执政者,时时刻刻居安思危,慎用权力,励精图治.文景二帝善于吸取前代教训,居安思危,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汉文帝14年,发布了一个诏书,说他“以不敏不明而久抚临天下,朕甚自愧”,内中包含戒惧之心;还有一次,汉文帝针对连年的农业歉收、灾疫发生等情况,他下了个诏书,要求他的臣民,就社会上存在的问题,据实回答,不要有任何隐瞒,“间者数年比不登,又有水旱疾疫之灾,朕甚忧之.愚而不明,未达其咎.意者朕之政有所失而行有过与?”文帝不断地反省自己,就连蛮荒之地
出现了不宁,他认为也是自己的责任.
这时期的许多大臣也都具有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贾谊在分析了汉文帝时代的形势后,说:“窃维事势,可为痛哭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其他背理而伤道者,难遍以疏举.言者皆日天下已安已治,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晁错分析了汉文帝时期的形势,特别留意社会的根本治安大计,提出了“削藩策”,指出诸侯“乃益骄恣,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获大”.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地.削藩会导致对政治权势人物的实际利益的伤害,但是晁错依然坚持了削藩策,这种为了国家利益而不顾自身利益、积极求治的进取,是非常可贵的.。

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

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摘要】“文景之治”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章通过剖析“文景之治”产生的原因、采取的措施,以期当今社会的转型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文景之治;和谐社会;繁荣汉文帝和汉景帝统治时期,朝廷推行“轻徭薄赋”、“与民生息”等措施,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太平盛世,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景之治”有许多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在当今社会转型及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借鉴和参考。

一、“文景之治”盛世出现的原因“文景之治”盛世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秦汉时期天下由大乱到大治的必然结果,是汉朝地主阶级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复辟势力巩固中央集权的结果,是正确执行了法家路线的结果。

经过秦汉时期的连年大乱,在西汉初年,社会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人们向往统一,希望得到安宁。

当时到处是饥荒,老百姓无法在田地上生产粮食,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这种现状致使百姓死者过半。

当时的皇帝甚至没有纯一色的马拉车子,王侯将相们只能坐牛车。

汉初统治者吸取秦灭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赋税徭役,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经过几十年来劳动人们的辛勤劳动,到了汉景帝末年和汉武帝初期,国家和社会的政治、经济都已经比较富庶。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文帝汉景帝时期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并安居乐业,成为太平盛世,这段时期成史称“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中实行的主要措施(1)以农为本、轻徭薄赋。

浅析文景之治剖析

浅析文景之治剖析

浅析文景之治一、文景之治产生的社会背景(一)社会背景公元前202年,刚刚经历了秦末大起义推翻秦王朝横征暴敛的统治和兵祸联结的四年楚汉战争,使西汉初年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正是在这座废墟上建立了新生政权。

如何摆脱封建旧秩序,度过目前的难关,巩固新生的政权,成为汉高祖刘邦面对的严峻考验。

刘邦虽是平民出身,学识平凡,但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政治远见,并善于任用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中调动方面的必要措施,一切有力的积极因素,善于权衡利弊,最大限度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扭转汉初艰难的局面,他及时的采取了各方面必要的措施,使新生的汉政权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为后代文景两帝时期创造盛世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国基础。

西汉王朝先后经历了高祖度过汉初艰难岁月、惠帝优柔寡断安身自保、吕后称制8年之后,进入了文帝景帝时期。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国家的形态总的呈现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这一盛世始于文景,鼎盛于汉武帝时期,并延伸到了昭、宣两帝时期,非指西汉历史全过程,也非指局限于文景二帝,它包括几代人的相继努力,其意义和影响足以让后世所敬。

后人在评说中国历史业绩时,言必称汉,皆以其盛况为典范。

接下来笔者将着重以文景盛世新气象产生的原因来说明文景之治成为必然历史趋势的原因。

(二)黄老之学盛行汉高祖刘邦,在位12年,前5年致力于同项羽争夺天下,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破败萧条的天下,而后7年,才开始真正的治理天下,巩固统治。

开国之初,首先要消除蠢蠢欲动的异姓诸侯王,消灭割据势力;还必须努力完善制度,加强封建统治,使国家各方面进入正轨。

刘邦主张赏赐功高者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这种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政治作风,也成为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同时为医治人民的战争创伤,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发展国家经济而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为西汉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逐步使国家走向正轨。

可以说这种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是历史关头的重要选择。

文景之治主张什么思想

文景之治主张什么思想

文景之治主张什么思想文景之治主张思想可以概括为八个字:轻徭薄赋,与民生息。

文景之治的意义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从汉高祖即位(公元前202年)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公元前141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从文帝十三年(公元前167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所以,西汉前期七十余年农民负担一直很轻是历史上公认的。

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

”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

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

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文景之治的措施实行“轻徭薄赋”的政策。

刘邦登基之后,认为秦朝时期繁重的赋税和徭役是农民举兵造反的重要原因。

因此从他做皇帝之后,便约法省禁,下令减轻农民的田赋税率,复十五税一,以此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汉文帝在沿袭这些举措之后,还将“十五税一”改为“三十税一”,更大程度的降低了田租,这个时期的田租是整个封建中国最低的。

鼓励生产发展,增加税收的来源,重农抑商。

汉文帝曾多次劝课农桑,并且不定期的减免农民税赋,但是对于商业方面却是加以抑制,征收许多的工商杂税来充盈国库。

倡俭禁奢。

汉文帝与汉景帝都十分的节俭,两人在位相加总共四十多年,不曾铺张浪费过,平时生活都十分简朴。

汉景帝还曾经下诏不准地方向国家进贡奢侈品,禁示官吏购买黄金珠玉等产品。

采用“贵粟”政策。

之前统治者一直在鼓励百姓生产农业,因此使得粮食十分的多,粮价也就下跌了。

汉文帝便提出“贵粟”政策,通过各种奖励政策,稳定粮价,使得全国上下的粮食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文景之治知识点总结

文景之治知识点总结

文景之治知识点总结一、时代背景西汉时期初期,是秦朝统治结束后,楚汉之争后,刘邦建立了汉朝的初期。

这一时期的政治局势还比较混乱,战乱频繁,国家内部秩序不稳定,经济处于混乱状态。

但随着刘邦的统一,中国的政治经济逐渐开始恢复,社会秩序逐渐稳定下来,国家开始进入一个较为稳定发展的时期。

二、皇帝治理文景之治的时期内,有两位皇帝,分别是汉文帝和汉景帝。

汉文帝励精图治,提倡儒家思想,实行文治。

他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推行了一套顺应时代需要的政治制度,朝政变得更加清明有序。

他重用贤能,并实施行贤政,使得社会风气转变。

对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稳定边疆。

汉文帝还建立了太学,开创了封建教育的先河。

这一系列措施成为了文景之治的基础。

汉景帝继续了父亲的政策,坚持尊师重教,恢复了一些传统文化制度,并进行了一些京城的建设。

他还大力发展农业以解决经济危机,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在其政治上,汉景帝加强了朝廷的中央集权,并进行了一些道路修筑等实施工程建设。

他较好地继承了文帝的政治成就。

三、社会经济发展文景之治时期,经济得到较为稳定的发展。

在汉文帝的政策下,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比较的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经济也逐渐得到了恢复。

为了解决人民生活困难的问题,汉文帝开始进行农田的整顿,逐步恢复了土地的生产能力,使得生产逐渐恢复。

在经过几年的发展后,汉景帝也通过了许多有利于农业的政策,使得生产力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由于统治者对手工业的支持,手工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这使得商品得以充分流通,人民生产了较为丰富的日用品和粮食。

为了解决经济危机,文景之治的时期还提倡了“俭约持用”的传统思想,减轻国家对百姓的负担,从而激发了经济的发展潜力。

四、文化教育文景之治时期也是中国文化的黄金时期。

汉文帝在位时,设立了太学,寻求儒家文化的复兴,推崇儒家思想,使得当时的文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

在汉景帝时期,对文化的扶助更加明显,对史学的修撰十分重视,大力扶持史官文人,以顺应当时的局势需要。

2023最新-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最新2篇)

2023最新-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最新2篇)

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最新2篇)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着发展,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2篇《浅析“文景之治”对当今社会的启示》,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篇一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文帝二年和十二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文帝、景帝还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

目录历史背景相关措施太平盛世主要意义收缩展开历史背景西汉建立以后经济萧条,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三年。

汉景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是指汉宣帝刘询和汉元帝刘奭在位时期的一种治理政策。

这一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稳定,社会风气良好,经济文化发展,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

“文”指的是文化繁荣,西汉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如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列女传》等。

这个时期,重视儒家思想,推崇礼乐教化,提倡仁义道德,儒学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

汉宣帝还设立太学,教育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景”指的是国家的繁荣景象。

在这一时期,国家政务得到了有效的整顿和改革,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

汉宣帝时期,对内修饰宫殿,对外开展修筑水利灌溉工程,提高生产力,加强国家实力。

他还打击贪官污吏,严惩腐败行为,使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会风气得到了提升。

而“之治”指的是治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成效显著。

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国家外交稳定,与外邦的关系和睦,达到了安全的境界。

他们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较为严厉,勤政廉洁,不惜与权贵对抗,使政治环境整体得到改善,百姓得到的有效保护。

文景之治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它通过正道治国,清政治,聚民力,创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一时期丰富了社会文化,推进了国家的繁荣稳定,为后续的汉武帝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其最初形成于唐朝,以后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它强调“文学”与“景物”的结合,即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以促进政治的有序发展。

“文景之治”的内容非常复杂,但其核心思想是“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

首先,“文景之治”强调政治的有序发展,它要求政治的有序发展必须依赖文学文化,而对文学文化的发展也要给予政治上的支持。

其次,“文景之治”强调政治景观的发展,它要求政治景观应当以文学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政治有序发展为前提,努力实现政治景观的整体美观。

文景之治不仅强调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还强调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

它要求政治活动应该基于文学文化,并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以实现政治的有序发展。

同时,它也要求政治活动应该以政治景观为基础,以文学文化发展为依据,以实现政治景观的整体美观。

此外,“文景之治”还强调文学文化及其政治景观的多样性。

它要求政治景观应有较强的多样性,不能局限于一定的政治派别,而要尊重文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实现政治景观的多样性。

另外,“文景之治”还强调政治活
动与文学文化的结合,它要求政治活动应当坚持文学文化的传承,并以文学文化为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实现政治文化的统一。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它强调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以促进政治的有序发展;强调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以实现政治的有序发展;强调文学文化及其政治景观的多样性,以实现政治景观的多样性;强调政治活动与文学文化的结合,以实现政治文化的统一。

它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为今天的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文景之治一、文景之治产生的社会背景(一)社会背景公元前202年,刚刚经历了秦末大起义推翻秦王朝横征暴敛的统治和兵祸联结的四年楚汉战争,使西汉初年中华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举,正是在这座废墟上建立了新生政权。

如何摆脱封建旧秩序,度过目前的难关,巩固新生的政权,成为汉高祖刘邦面对的严峻考验。

刘邦虽是平民出身,学识平凡,但有很强的组织领导能力和政治远见,并善于任用贤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中调动方面的必要措施,一切有力的积极因素,善于权衡利弊,最大限度的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为扭转汉初艰难的局面,他及时的采取了各方面必要的措施,使新生的汉政权经受住了考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为后代文景两帝时期创造盛世局面打下了良好的开国基础。

西汉王朝先后经历了高祖度过汉初艰难岁月、惠帝优柔寡断安身自保、吕后称制8年之后,进入了文帝景帝时期。

在这一段历史时期,国家的形态总的呈现出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百姓生活安居乐业,民风淳朴。

这一盛世始于文景,鼎盛于汉武帝时期,并延伸到了昭、宣两帝时期,非指西汉历史全过程,也非指局限于文景二帝,它包括几代人的相继努力,其意义和影响足以让后世所敬。

后人在评说中国历史业绩时,言必称汉,皆以其盛况为典范。

接下来笔者将着重以文景盛世新气象产生的原因来说明文景之治成为必然历史趋势的原因。

(二)黄老之学盛行汉高祖刘邦,在位12年,前5年致力于同项羽争夺天下,也不可避免的导致了破败萧条的天下,而后7年,才开始真正的治理天下,巩固统治。

开国之初,首先要消除蠢蠢欲动的异姓诸侯王,消灭割据势力;还必须努力完善制度,加强封建统治,使国家各方面进入正轨。

刘邦主张赏赐功高者共享富贵,谋反作乱者天下共诛,这种软硬兼施,恩威并重的政治作风,也成为前期黄老政治的主要特点,同时为医治人民的战争创伤,减轻人民负担,恢复发展国家经济而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终于为西汉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逐步使国家走向正轨。

可以说这种清净无为的黄老思想是历史关头的重要选择。

惠帝时期黄老思想中的无为而治仍占主流,认为前人立业,后人守成,不改先帝定下的主张,既忠于国家,也不烦扰百姓,“无为”确实是个好办法。

吕后称制继续推行黄老政策,但从她身上看不出任何黄老思想主张,全是法家权术,残暴独行几乎乱了天下,只因老臣不改旧制,休养生息的黄老政策才得以继续。

文景两帝时期,是西汉黄老政治最为风光的时期。

一是因为此时的社会环境需要继续休养生息,和平稳定的生活是身心俱疲的百姓心之所向,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成为统治者的第一要务。

二是因为汉文帝在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下,崇尚节俭和以德化民。

景帝及武帝初,窦太后是推行黄老政治的核心人物,崇尚黄老之道,矢志不渝,因此景帝继位后,在她的课责下谨遵父道,但是这一时期黄老政治的消极面也充分暴漏出来,不思进取,豪党之徒武断乡曲,出现奢靡之风,亟待变革。

汉武帝时,实行新政罢免了些墨守黄老思想旧规的大臣,三公及身边出谋划策的大臣全部换成儒家门徒,推崇儒家治国治民思想,这深深触动了养尊处优的老牌权贵的利益,纷纷向窦太后喊冤叫屈搬弄是非,窦太后长期的后宫政治生涯使她权势日增,直至凌驾于皇帝之上,视黄老政治是保全自己的命根子,观念僵化,也不肯退出历史舞台,即使已经年迈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开始在黄老派纨绔弟子怂恿下出面干预汉武帝新政,汉武帝深知自己处境,表示服从选择坐待时机,舍车保帅,两名帮助汉武帝实行新政的先驱者入狱并付出血的代价最终获得窦太后暂时信任,直到建元六年五月,风烛残年的窦太后最终撒开紧握权利的双手,至此,西汉的黄老政治也画上句号,儒生们也逐渐正式走上历史舞台,大展才能,推动西汉鼎盛的新局面。

(三)文帝、景帝的主观贡献史上有名的一代帝王—汉文帝刘恒是开国皇帝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为人宽容,政治上低调谦和,高祖死后,吕后把持军政大权,前180年,在吕太后去世之后,继承王位,当上了皇帝。

汉文帝即位后,注重以德化民,生活朴素节俭,凡事以--不劳烦百姓为宗旨,他深知皇位得来不易,对拥立自己为王的皇族大臣一一封官进爵加以赏赐,重用跟随其父刘邦开疆拓土的老臣,也恢复了被吕后贬斥的刘姓诸侯王,这些举措在很大程度上稳固了他的江山。

政治上,废除连坐,改革法制,废除劳民多余的制度,考虑到路途遥远吏卒给居住在京城的列侯供给车马劳顿,经济上,轻徭薄赋,以安民为本,开放原属国家的山林川泽等其他资源,供百姓发展副业和生产;军事上,对待匈奴,一面继续和亲,一面加强边防守备,不主动出击,一旦对方来犯,立即迎战,而不发兵深入。

在当时不但内政亟待整理,边境问题也十分严峻,面临“胡强南劲”的局面,但汉文帝及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为自己赢得了较好的外部环境。

在他当皇帝期间,可以说四海之内,百姓的生活都是比较复杂的,百姓安和守礼,一片祥和的场景。

使汉朝进入安定强盛时期。

汉景帝刘启,汉文帝第五子,母亲为文帝皇后窦氏,虽然刘启并非长子,刘恒被拥为皇帝后,代王后所生其他四子相继病逝,文帝称帝数月,各大臣便提议立刘启为太子。

在刘启当上皇帝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改进。

具体来说,在政治上,强化了中央集权的措施,听从贤臣晁错的意见,逐渐的平乱了国家的动乱,逐渐的削弱了国家诸侯的割据局面,逐渐实现了将国家的大权集中到自己手里。

但实际上,诸侯王势力并未得到彻底的解决,也成为留给后世的又一政治问题;经济上,基本延续重农抑商这一基本国策,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恩威并施,恢复了战争带来的多年的破坏,使人民负担得到减轻;加强了百姓,思想文化的交流。

尊重多种学术思想的共同流传。

推崇董仲舒的百家学术的观点,极大的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兴盛。

在国家的军队问题上,逐渐的强化国家的军事武装,对于不断骚扰我国的边陲小民族加以严厉的打击,维护大国威严。

汉景帝始终希望克制己欲,引导人民走向善良,在他统治期间,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保证了文景之治得以实现。

二、文景治世时期的重要举措(一)重视农业与轻徭薄赋汉文帝刘恒即位后,威胁国家的诸吕反动势力已被铲除,政治相对稳定,统治集团可以集中精力发展农业生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家繁荣。

自神农氏教民耕作以来,农业是民生之本的思想就根深蒂固,历史和地理条件也决定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统治者对农民的剥削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盛与否,因此,减免田租和轻徭赋税成为历代统治者最看重也是最常用的治理国家的措施。

汉高祖时期,为挽救破败不堪的经济现状,在此基础上刘邦积极的推行减轻百姓赋税徭役的政策,较历史上的的税收少了三分之一,并根据国家实际情况,相应制定其他方面税收,尽量减轻百姓负担,为政权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惠帝及吕后时期,相继经过几年轻徭薄税,农业生产终于得到恢复发展,经济形势也出现转好形式。

文帝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也曾两次减免田租税,徭役减少至三年一次,农业生产呈上升趋势,但国家仍无积蓄,百姓生活仍处于青黄不接,须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另一方面经济已取得进步后,经商致富的诱惑使得战国以来兴起的舍本逐末之风见长,有弃农经商的趋势,本来已经呈恢复之势的经济又开始举步维艰。

而后经过贾谊、晁错有说服力的启发和建议,推行轻爵贵粟政策,即:百姓可以用粟买官职爵位,或者用粟减免刑罚,从而使粟变成无价之宝,种田的人自然会想多获得粟而积极种田。

同时亲自率耕,崇尚节俭,善待孤寡,向百姓开放土地和山林供人垦耕。

推动百姓在满足基本衣食住行的基础上把多余的财务积累起来,以备在国家发生战争的时候可以有充足的物质准备。

但文帝末年及景帝初年,受到了水旱、蝗灾和疫情的侵害,许多百姓极度缺少粮食,文帝反躬自问,是否是自己施政行为有过还是百官生活过于骄奢,最终判定为经商而害农,富贵豪强追求享乐大量用粮食造酒,各类牲畜食谷物太多,产的少,用的多必将使得农民承担后果,还与众臣商议凡是能帮百姓摆脱困境的建议皆可提出,由此可以看出文帝始终心系农业和百姓的温饱问题。

景帝继承父亲未完事业,继续将重农政策落到实处,以身作则不剥夺百姓。

在吏廉税轻的环境下,使天下广务农桑,储存国家积蓄,百姓安居乐业,国家出现繁荣景象。

(二)儒生参政与孝悌力田西汉前期,统治者多推崇黄老思想,标榜政治上的清静无为,却也同时杂用儒术,其主要体现在吸收儒生参政和鼓励孝悌力田。

历朝历代的儒生,多有积极参政的意识,西汉也是如此。

刘邦虽有帝王雄才,但他出身决定了他接受书香熏陶较少,自身对儒生也存在偏见,与传统的繁文缛节格格不入,对儒生的直言也大多反感,甚至是厌恶。

但他对有真才实学的儒生又能给予重用,为自己治理国家服务,还能不同程度的用儒术教化百姓,能摒弃偏见,知人善用,尊贤之心让人敬佩。

到了文帝时,统治阶级仍受无为政治影响,因循守旧,社会弊端日益显现,百姓饥寒交困,舍本逐末,豪强富商抓住机会掠夺社会财富,国家面临危险,统治者得不到片刻安稳,所以在启用以法家为本的酷吏的同时,对儒生通晓世务,能以经术润饰吏事等才能非常欣赏,也常启用多为儒生的循吏,其中属被文帝少年提携的贾谊贡献突出,贾谊凭借自己透彻的分析力和敏锐的观察力向汉文帝上书,表明现有弊端,提出施仁政,以礼治天下,但文帝主要考虑到目前的重点是让百姓解决温饱,不可能大范围改弦更张,只是部分采纳他的建议:防止诸侯王权力过大令诸侯分土地以王子弟,推恩宗室,遣列侯离京就国,不得留京养尊处优,并亲自治理封地万民,虽然只是部分采纳,但却使儒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张在统治阶级中产生了强烈反响,对西汉政权建设产生了重要作用,虽然贾谊在顽固旧实力的阻挠和挑拨下最终被外放离京,最后郁郁死在忧国忧民中,但使儒生从他身上看到希望,并积极推动儒家政治早日登上历史舞台,汉景帝时候,不任儒,窦太后又是黄老思想忠实拥护者,儒家思想受排挤,窦太后死后,汉武帝开始,儒生地位上升,政治上上升为统治地位,儒生为官也普遍起来。

汉初杂用儒术的另一标志,就是提倡孝道,在惠帝之后各任皇帝死后谥号后皆加一个孝字,表示其继承父制度,谨遵祖训,在百姓中,设立孝悌力田之官,以儒家仁孝、务本思想作为选关标准,劝导百姓尊长敬上,鼓励力田,以达到发展生产,安定国家的目的。

汉文帝时,对孝悌力田,以身作则,主动采取措施督促落实,推举孝廉之士作官,正是在他的倡导下,儒家礼教逐渐被人民接受。

景帝时虽不任儒,但儒术也被采用,赞赏儒家的德治,对文帝的德治措施大加赞赏和遵循,因此被赞扬为以孝德治天下的皇帝。

汉武帝时,随着国家行形势的好转和方针政策的改变,不再继续提倡孝悌力田,但提出了兴廉举孝,使许多德才兼备的儒生有了作官的机会,出现人才辈出的可喜局面。

(三)废除苛法与几致刑措自战国地主阶级兴起以来,代表其利益的法家思想独领风骚,各国纷纷任用法家变法图强,推进了中国封建化进程,使秦王扫六合,海内为一家,但以秦始皇为核心的统治阶级把法家带领成残暴压制极端化,终于使“天下愁怨,溃而叛之”,事实证明:任何专制独裁,暴力压迫,最终都会被推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