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之治

合集下载

文景之治的解释

文景之治的解释

文景之治的解释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文帝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还全免田租。

共免收全国田租十三年。

这说明官府掌握有足够的粮食储备,农民的处境也暂时得到改善。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汉文帝生活十分节俭,宫室内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车类也没有添,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奖励努力耕作的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汉朝的物质基础亦大大增强,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汉史书籍或相关文献了解更多有关“文景之治”的详细信息。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名词解释
文景之治是指汉宣帝刘询和汉元帝刘奭在位时期的一种治理政策。

这一时期是西汉王朝的鼎盛时期,国家繁荣稳定,社会风气良好,经济文化发展,被后世誉为文景之治。

“文”指的是文化繁荣,西汉时期出现了诸多文学艺术的杰出代表,如司马迁的《史记》、刘向的《列女传》等。

这个时期,重视儒家思想,推崇礼乐教化,提倡仁义道德,儒学成为当时的官方思想,成为治理国家的重要依据。

汉宣帝还设立太学,教育培养人才,进一步推动了文化的繁荣。

“景”指的是国家的繁荣景象。

在这一时期,国家政务得到了有效的整顿和改革,百姓生活安定,社会秩序良好。

汉宣帝时期,对内修饰宫殿,对外开展修筑水利灌溉工程,提高生产力,加强国家实力。

他还打击贪官污吏,严惩腐败行为,使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社会风气得到了提升。

而“之治”指的是治理政策的有效执行和成效显著。

汉宣帝和汉元帝时期,国家外交稳定,与外邦的关系和睦,达到了安全的境界。

他们对待官僚集团的态度较为严厉,勤政廉洁,不惜与权贵对抗,使政治环境整体得到改善,百姓得到的有效保护。

文景之治在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都有显著成就。

它通过正道治国,清政治,聚民力,创造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这一时期丰富了社会文化,推进了国家的繁荣稳定,为后续的汉武帝时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文景之治的那个概念

文景之治的那个概念

文景之治的那个概念文景之治是指中国历史上东汉末年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实行的一种政治理念,包括了以文治和教化为核心的治国方法。

这一时期的政权主张文化兴盛,儒家思想得到重视和普及,社会秩序得以稳定,经济发展得到推动,农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保护和恢复,被认为是东汉后期政治治理的一种相对较好的态势。

文景之治的内核是文化建设。

在刘备的统治下,儒家思想成为了统治阶级的主流思想,并成为了国家的正统意识形态。

招贤纳士、推行儒家教化、创造了新的文化规范,这些都使得国家治理更加稳定和有序。

刘备重视文教事业,兴办学校,推广儒家经典,尊重师道,提倡礼义廉耻等儒家道德观念。

文人学士深受重用,成为政治决策的重要参与者,、形象也日益崇高。

这种以文化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为国家提供了基本的思想道德支撑,为社会的安定和和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文景之治也在经济上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刘备推行了一系列的农业措施和改革,促进粮食产量的增加,减轻农民的负担,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他弘扬农耕文化,加强农业科技引导,并提倡水利建设,使灌溉技术得到改进和推广,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此外,刘备还积极开展经济交流和贸易活动,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开发,提高了地方经济的发展水平。

这些举措为经济的繁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此外,文景之治还体现在社会秩序的维护和和谐发展上。

刘备注重发展治安,加强警察力量,打击犯罪活动,使社会的安全状况相对稳定。

他重视社会公平和道德底线的维护,贯彻实施儒家的仁政理念,修复政治受损和社会撕裂带来的伤痛,提倡仁义礼智信,使人们的社会道德观念得到了恢复和提升。

此外,文景之治对于兼容两汉之間地区文化,贯穿儒足成性,加强地区间文化交流,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文景之治时期的蜀汉政权虽然短暂,但在刘备的领导下,积极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的改革措施,在诸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这一时期的政权以文化建设为核心,通过重视教育、普及儒家思想、尊重人才,推动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农民的生活改善。

文景之治概况

文景之治概况

文景之治概况文景之治,是秦始皇于公元前221年所制定的一种制度,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发展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之一。

其有两个重大特点,一是统一了中国古代民族政治制度,二是统一了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文景之治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文景之治的政治制度是通过统一的社会制度和军事组织统一起来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就设立了一些古代中国的社会制度,比如设立官邸、郡县、官吏、士绅等,又制定了关于官僚机构、官吏制度、士绅制度等文景之治的权利。

它的行政制度,也是统一的。

秦始皇建立了最高层政府机构秦国朝廷,从而控制着整个秦国的政治、行政、经济及文化等。

在这里,朝廷可以发布法令,实施政府政策,影响政治生活,同时也对军事、财政、司法等领域加以把关,确保秦国的政府单一。

文景之治,还统一了中国古代的文化。

为此,秦始皇采取了绝对的军事强权,一方面强化中央集权,以统一各国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他还推行了一系列文化政策,规范秦国的政治文化,比如实行统一的通用汉字、龟兹字体,使得中国古代的文化之统一也就得以实现。

文景之治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古代的文明发展。

这个制度,解决了中国古代的许多问题,更有助于中国的国家统一和统一的政治格局的形成。

从秦始皇建立文景之治到现在,中国的政府体制和文化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又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

但是,文景之治的精神,一直都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历史发展。

文景之治的优秀制度,一直都是中国的政府制度的基石,为中国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文景之治,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历史,其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中国历史发展进程所起到的作用无法被忽视。

文景之治的 概念

文景之治的 概念

文景之治的概念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一段相对安定繁荣的时期,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时期主要指西汉武帝刘彻的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前141年-前88年),他们对国家的治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中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前提条件。

文景之治主要得益于文帝和景帝政治上的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努力。

文帝在位期间,谨慎而稳健地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如廉洁政府、反腐败、优待士人等,为后来的政治稳定和官僚制度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

景帝则更加注重经济发展,实行减税、发展农业、改进水利等措施,使得社会经济繁荣起来。

这两位皇帝的政治智慧和勤政精神为全国各地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基础。

在文景之治时期,中国的国力得到了快速的增强。

经济发展带来的财富积累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政府得以投资建设,提高社会福利和民生水平。

同时,农业的发展以及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文化的发展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各地文化艺术的繁荣,科技的进步,人才的涌现等都为中国的长期繁荣奠定了基础。

此外,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尊重和包容不同的思想,对知识分子的推崇也达到了一个高峰期。

文帝和景帝对士人的优待,使得儒家思想得到了重视,并在政治决策上有所借鉴。

儒家的价值观念,如仁爱、忠、孝等,成为当时政治和社会风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历史上未来数百年的思想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石。

尽管文景之治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视为较为稳定的时期,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问题存在。

社会上仍然存在一些混乱现象,如地方豪强的兴起、官僚腐败和低效率的问题等。

然而,文景之治时期相对较为长期的相对稳定为中国历史上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契机。

总的来说,文景之治的概念代表西汉武帝文帝和景帝在位期间的治理成就。

他们通过政治改革和经济发展,为中国历史上的繁荣和稳定奠定了重要基础。

文景之治时期对于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为后世的统治者提供了重要的经验教训。

什么是文景之治

什么是文景之治

什么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的意思是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治是指治理,文景之治就是说汉文帝与汉景帝的治理,一般指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也是为后来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

文景之治时期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影响:
首先是农民负担大大减轻。

从汉高祖即位到汉景帝后元三年,前后共62年间,西汉王朝实行的是中国古代堪称典范的轻徭薄赋政策,农民的负担是最轻的。

从文帝十三年起,又连续免除全国田赋长达11年,在这期间,农民来自农业税的负担没有了,这在封建社会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是人民富足,社会安定。

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外,居官者以为姓号。

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仁义而后绌耻辱焉。

当此之时,网疏而民富。

”这样的安康和谐社会在中国历史上是少有的。

再次,经济发展,国家财政充实。

由于经济得到发展和繁荣,国家财政与建国初相比,出现了天壤之别。

如文景时,“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

至汉武帝即位时,国家财政又上了新台阶。

“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第1页共1页。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的内容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其最初形成于唐朝,以后在宋、元、明、清等朝代中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它强调“文学”与“景物”的结合,即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以促进政治的有序发展。

“文景之治”的内容非常复杂,但其核心思想是“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

首先,“文景之治”强调政治的有序发展,它要求政治的有序发展必须依赖文学文化,而对文学文化的发展也要给予政治上的支持。

其次,“文景之治”强调政治景观的发展,它要求政治景观应当以文学文化发展为基础,以政治有序发展为前提,努力实现政治景观的整体美观。

文景之治不仅强调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还强调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

它要求政治活动应该基于文学文化,并与社会活动相结合,以实现政治的有序发展。

同时,它也要求政治活动应该以政治景观为基础,以文学文化发展为依据,以实现政治景观的整体美观。

此外,“文景之治”还强调文学文化及其政治景观的多样性。

它要求政治景观应有较强的多样性,不能局限于一定的政治派别,而要尊重文学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以实现政治景观的多样性。

另外,“文景之治”还强调政治活
动与文学文化的结合,它要求政治活动应当坚持文学文化的传承,并以文学文化为政治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实现政治文化的统一。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一种政治思想,它强调文学文化与政治景观的结合,以促进政治的有序发展;强调政治活动与社会活动的结合,以实现政治的有序发展;强调文学文化及其政治景观的多样性,以实现政治景观的多样性;强调政治活动与文学文化的结合,以实现政治文化的统一。

它在我国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我国政治文化的发展,也为今天的政治文化发展提供了借鉴。

历史故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历史故事-休养生息,文景之治

历史故事-休养⽣息,⽂景之治 ⽂景之治是指西汉汉⽂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因多年战乱导致社会经济凋敝,汉廷推崇黄⽼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编接下来给⼤家讲⼀讲休养⽣息,⽂景之治的历史故事。

休养⽣息,⽂景之治 汉朝于公元前202年统⼀全国,分封异姓功⾂为王者七国,同姓⼦弟为王者九国。

⼜有侯国⼀百余。

封侯只⾷⾢,不理民政。

王国则俨然独⽴,“宫室百官同制京师”。

这只算是中央权⼒还没有稳定之前,“不为假王填之,其势不定”的临时办法。

所以帝业⼀确定,刘邦和吕后,就⽤种种⽅法,去消灭异姓功⾂。

内中只有长沙王吴芮被封四⽉之后病故,可算善终,⼜四传之后⽆嗣才除国。

其它或遭擒杀,或被逼⽽亡命于匈奴,统统没有好结果。

⽽吕后以⼥主专政,以吕产为相国,吕禄为上将军。

吕⽒封有三王,引起朝内⼤⾂和朝外诸王嫉妒,酿成“诸吕之乱”。

直到吕家势⼒被扑灭,⽂帝刘恒被拥戴登极,汉朝帝业,才算稳定。

⽂帝在位23年,传位于⼉⼦刘启,是为景帝,在位16年。

这39年,从公元前179年到141年,汉朝的政局,开始正规化。

根据传统谥法,“道德博闻⽈⽂”,“由义⽽济⽈景”。

⽂与景都是上好称呼。

⽽刘恒与刘启间轻刑法,减赋税,亲儒⾂,求贤良,年岁收成不好就下诏责⼰,⼜不⼤更张,⼀意与民休息。

其恭俭⽆为,在中国历史上造成“⽂景之治”,是中国统⼀以来第⼀次经历史家称羡的时期。

⽂、景⼆帝先后统治了近四⼗年。

据史书记载,由于经济的复苏,百姓⼈给家⾜,国家仓库中堆满钱粮,串钱的绳⼦⽇久⽽腐烂,粮⾷年年相积⽽陈旧变质。

因此,国家财富盈溢,社会⼈⼝激增,出现⼀派升平景象。

这种景象被后世史学家称誉为「⽂景之治」,它为后来汉武帝时的富强盛世,奠下了坚实的基础。

清静⽆为 西汉之初,黄⽼学派的「清静⽆为」思想成了治政之主导思想。

黄⽼学派亦即道家学派,该派把黄帝、⽼⼦尊奉为创始⼈,主张「⽆为⽽治」的统治术,认为治政者只要政治措施简单,不多⽣事端,⽼百姓就能安静下来⽽不会起来造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介文帝二年(前178年)和十二年(前168年)分别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是租率最终减为三十税一。

文帝十三年,还全免田租。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这就是轻徭薄赋的政策。

文帝生活也十分节俭,宫室内车骑衣服没有增添,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更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因此,国家的开支有所节制,贵族官僚不敢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

这就是休养生息的政策。

汉文帝重视农业,曾多次下令劝课农桑,根据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人员,并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生产。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史称:“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王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中国皇权专制社会的第一个盛世。

文景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盛世。

文景之治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

到景帝后期时,国家的粮仓丰满起来了,新谷子压着陈谷子,一直堆到了舱外;府库里的大量铜钱多年不用,以至于穿钱的绳子烂了,散钱多得无法计算了。

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统治为“文景之治”。

文帝、景帝奖励努力耕作农民,劝解百官关心农桑。

每年春耕时,他们亲自下地耕作,给百姓做榜样。

他们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文帝在位二十多年,宫室、园林没有什么增加。

他修建自己的陵墓,要求从简,不许用金银等装饰,只能用陶瓦。

背景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到处都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汉高祖及其后的汉文帝、汉景帝等,吸取秦灭的教训,减轻农民的徭役和劳役等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

文景时期,提倡节俭,重视“以德化民”,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

历来被视为封建社会的“盛世”,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刘恒(前180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中子,母为薄姬。

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

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二十三年。

汉景帝刘启(前157年~前141年),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

公元前157年即位,在位十六年。

西汉王朝建立后,汉高祖、惠帝、吕后都着力于恢复农业生产,稳定封建统治秩序,收到了显著的成效。

文景两帝相继即位后,又在这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了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措施。

治理措施减轻杂税主要措施1、实行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刘邦登基后,约法省禁,减轻田赋税率,“什五而税一”。

汉惠帝时,下令“减田租,复十五税一”。

可知刘邦在位的12年间,后期因国家财政上的需要,税率有所提高,但惠帝于汉高祖十二年即位后,马上恢复了原来的税率,使十五税一保持下来,即使吕后当政时也未见改变。

汉文帝时,进一步降低田租的税率,按“三十税一”征税。

这是中国封建社会田赋税率最低的时期,而且以后始终不变。

2、鼓励生产、发展经济,扩大税基,增加政府财政收入。

在农业方面,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还通过各种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人民开荒。

在工商业方面,文帝“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十二年又废除了过关用传制度,促进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交往。

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工商杂税收入逐步超过了全国的田租收入,也使政府有财力减免田租。

汉景帝恢复与匈奴等周边民族通关市,发展边境贸易。

在“异物内流,利不外泄”的原则下,取得了巨大的贸易顺差。

3、厉行节约,禁止浪费。

汉文帝提倡节俭,他在位期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都无增加。

他曾经想做一个露台,预算报上来,需要百金,他便放弃了这一想法。

他说:“百金相当中产人家十家的财产总和了,我继承先帝的宫室,还常觉得羞耻,怎么能花百金建露台。

”为了减免人民税负,他还减少自己的开支,裁减侍卫人马。

汉景帝下诏不接受地方贡献的锦绣等奢侈物品,并禁止地方官员购买黄金珠玉,否则以盗窃论罪。

4、通过“贵粟”政策,提高农民收入。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史载文帝时每石“粟至十余钱”。

为了保证农民的收入,吸引农民重视农业生产,汉文帝君臣认为惟一途径就是提高粮食价格,对能够提供粮食者实行奖励。

他们采取的策略是鼓励有钱人家购买农民的粮食,捐献给国家。

对于能捐献粮食并运送到边境粮库的,国家按照捐献数额的不同赐予不同爵位,还可以赎罪。

这样,边防要塞的粮食储备迅速充足了,接下来又进一步充实各郡县的储备。

只要郡县储备足够一年所需,该郡县就可以免收农民田租。

在这样政策的鼓励下,农民的收入保障了,负担减轻了,国家的储备也充足了。

5、实行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管理体制,逐步加强中央集权。

汉初鉴于秦朝极端专制之弊,在国体上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最初对减轻中央财政的负担、缓解汉初的财政困难、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地方也能因地制宜的实行一些惠民政策,如齐国工商业发达,又有渔盐之利,便不征农业税。

吴国则有铜山、海盐能获巨利,故无赋税。

重视农业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他即位后多次下诏劝课农桑,按户口比例设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员,经常给予他们赏赐,以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同时还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文帝前二年(前178年)和前十二年,曾两次“除田租税之半”,即租率减为三十税一,前十三年还全部免去田租。

自后,三十税一遂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时,算赋也由每年120钱减至每人每年40钱,徭役则减至每3年服役一次。

景帝二年(前155年),又把秦时17岁傅籍给公家徭役的制度改为20岁始傅,而著于汉律的傅籍年龄则为23岁。

此外,文帝还下诏“弛山泽之禁”,即开放原来归国家所有的山林川泽,从而促进了农民的副业生产和与国计民生有重大关系的盐铁生产事业的发展。

文帝前十二年还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这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

对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汉文帝对秦代以来的刑法也作了重大改革。

①秦代大多数罪人,即被判处为隶臣妾以及比隶臣妾更重的罪人,都没有刑期,终生服劳役。

文帝诏令重新制定法律,根据犯罪情节轻重,规定服刑期限;罪人服刑期满,免为庶人。

②秦代法律规定,罪人的父母、兄弟、姊妹、妻子和子女都要连坐,重的处死,轻的没入为官奴婢,称为“收孥相坐律令”。

文帝明令废止。

③秦代有黥、劓、刖、宫四种肉刑。

汉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景文帝又减轻了笞刑。

这些改革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后两项在当时和以后并没有认真执行。

文帝时许多官吏断狱从轻,持政务在宽厚,不事苛求,因此狱事简省,人民所受的压迫比秦时有显著的减轻。

抑制豪强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西汉前期“与民休息”的政策,对农民是雨露阳光,但却助长了豪强商贾的实力。

因为豪强地主占有的土地多,轻徭薄赋政策使他们获利最多;“弛山泽之禁”,富商从中获利最大。

所以,在“与民休息”的同时,豪强巨商一天天膨胀起来,社会上形成了拥有政治优势的汉初军功集团、桀骜不驯的巨族土霸和财力日益雄厚的商人三股势力。

这些豪富占有大量财富,一方面使用成群奴婢,过着侈靡生活,消耗着大量的劳动成果,影响着农业生产;一方面疯狂兼并土地,逼迫大量的自耕农破产流亡。

当时国家的税收是三十税一,即收获量的3.33%,地主向佃农收取的地租率是什五,即收获量的50%,其差额就是地主的受益即46.67%。

社会财富占有的悬殊,是社会不安的最大隐患,这极容易造成社会秩序的动荡和阶级矛盾的尖锐。

为了保护自耕农的权益,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保持社会的安定,文景二帝开始采取了一些抑制豪强的措施。

文帝的重要策臣贾谊提出:移风易俗,反对豪强淫侈之风;禁止豪强私自铸钱;重农抑商;逐步分化诸侯;加强储备以防灾荒等一系列建议。

这些主张严重损害了权贵阶层的利益,贾谊也成了他们的攻击对象,指责贾谊“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最后,贾谊终于被陷害,流放到潮湿沼荒之地,死时年仅33岁。

汉景帝时的晁错是比贾谊更务实的政治家,也更加勇敢。

晁错指出今天虽然法律“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

他提出“损有余补不足”的理财思路,以捐献粮食授予爵位的方式,诱使富人去购买农民的粮食来实现重农国策。

他劝景帝勇敢地接受权贵集团的挑战,得到了景帝的重用,但也受到权贵们更多的攻击。

景帝在打击豪强方面,采取了更加严厉的措施,特别是任用郅都、王温舒、严延年、宁成等所谓的酷吏,痛诛不法豪强。

史书上说“流血十余里”,“余皆股栗”,“豪强肋息,威震旁郡”。

晁错的父亲从老家赶来劝阻儿子说:“你这样做,刘氏安矣,而晁氏危。

”晁错父亲受不了压力而服毒自杀,晁错也在后来的七国之乱中被杀害。

贾谊和晁错的主张先后被文帝和景帝接纳并实行,作为“文景之治”的重要功臣一直被后世称颂。

休养生息文景两代对周边少数民族也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吕后时,南越王赵佗自立为帝,役属闽越、西瓯、骆,又乘黄屋左纛,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文帝即位后,为赵越佗修葺祖坟,尊宠赵氏昆弟,并派陆贾再度出使南越,赐书赵佗,于是赵佗去黄屋左纛,归附汉王朝。

文帝后二年(前162年),又与匈奴定和亲之约,此后匈奴虽背约屡犯边境,但文帝只是诏令边郡严加备守,并不兴兵出击,以免烦扰百姓。

文景之治之所以成为封建社会的盛世,与文帝个人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他即位不久,就废止诽谤妖言之罪,使臣下能大胆地提出不同的意见。

秦代以来有所谓“秘祝” 之官,凡有灾祥就移过于臣下。

文帝前十三年下诏废除并且声明:百官的错误和罪过,皇帝要负责。

次年,他又禁止祠官为他祝福。

文帝自奉也相当节俭,他在位23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之物都没有增添。

他屡次下诏禁止郡国贡献奇珍异物。

他所宠爱的慎夫人衣不曳地,帷帐不施文绣。

文帝曾想建造一座露台,听说要花费百金,等于中人十家之产,于是作罢。

因为文帝提倡俭约,所以当时的国家财政开支有所节制和缩减,贵族官僚也不敢滥事搜括,奢侈无度,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这是“休养生息”政策的重要内容之一。

文景两代采取了上述一系列措施的结果,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封建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西汉初年,大侯封国不过万家,小的五六百户;到了文景之世,流民还归田园,户口迅速繁息。

列侯封国大者至三四万户,小的也户口倍增,而且比过去富实得多。

农业的发展使粮价大大降低。

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钱至数十钱。

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初至武帝即位的70年间,由于国内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灾,百姓总是人给家足,郡国的仓廪堆满了粮食。

大仓里的粮食由于陈陈相因,致腐烂而不可食,政府的粮仓有余财,京师的钱财有千百万,连串钱的绳子都朽断了。

这是对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