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案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初中历史教案设计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一、教学目标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3.11+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2024-2025学年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秦朝灭亡后,项羽拥兵自重,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 汉王。双方为了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
汉王刘邦
谁赢了? 西楚霸王项羽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刘邦胜利原因
刘邦率军到达咸阳后,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 ”使得秦人大喜,民心安定。后来刘邦在谈到为何能战胜项羽时说:张良、萧何和韩 信都是人杰,我不如他们,但“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农,天下之大本也,民所恃以生也。……朕忧其然,故今兹亲率群臣 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 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1)以农为本,重视农—桑—《汉书·景帝纪第五》
汉文帝时期,把服役由一年一次改为三年一次。
汉景帝在位的第一年,虽然复收田租,但坚持三十税一。他即位的第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获利颇丰, 成为富商大贾。
经过几十年的营建,长安城已初具规模,布 局规整,街道上车马行人熙熙攘攘,热闹繁 华。
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 往来更加频繁。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器
汉景帝时陶仓
文景时期,为了存储粮食,各 地纷纷修建粮仓。这件陶仓为陪 葬用品,是西汉粮仓建筑的写照。
——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
——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思考:刘邦最终取胜的原因?
➢ 项羽放纵部下烧杀抢掠,失民心。 ➢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实力削弱。
➢ 刘邦进驻咸阳,废秦法,“约法三章”, 得民心。
[初中历史]“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1 华东师大版(1)
![[初中历史]“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1 华东师大版(1)](https://img.taocdn.com/s3/m/5234746cc850ad02de8041be.png)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识记:(1)西汉的建立(时间、开国皇帝、都城)(2)“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3)解释“文景之治”2、能力培养(1)会分析刘邦为什么能够以弱胜强,战胜项羽。
(2)汉高祖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或背景。
(3)会分析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与出现“文景之治”之间的关系。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1)高祖、文帝、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西汉的统治,缓和了阶级矛盾,发展了社会生产,他们都是有作为的皇帝。
(2)文帝以“节俭”称誉史册,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的美德。
二、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探究法三、教材分析重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和“文景之治”。
难点:西汉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出现“文景之治”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爆发于哪个朝代?结果如何?学生回答后,教师明确。
秦朝爆发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在这次起义的影响下,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了。
那么,又有什么朝代产生,这个朝代的统治者,初期是怎样巩固其统治的。
这是我们这一节要学习的内容。
2、提问“鸿门宴”、“四面楚歌”的典故,引出第一目,并设计如下问题:(1)楚汉战争的起止时间及战争名称的由来。
(2)楚汉战争的结果,并分析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
(3)西汉的建立时间、都城、开国皇帝。
(4)西汉为什么会出现“布衣将相”的局面?学生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最后教师释疑。
3、提问:秦始皇始称皇帝,梦想“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结果在二世时就失败了。
假如你是西汉统治者,你应从秦亡中接受什么教训,采纳什么统治政策?引出第二目:休养生息,并设计如下问题:(1)什么是“休养生息”?(2)汉初,西汉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3)“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
(4)思考讨论:陆贾对刘邦说:“居马上得之,宁可以马上治之乎?”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陆贾的思想对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影响?学生先自学,然后讨论。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
2. 解释“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需要“休养生息”?2.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背景和含义。
3.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概念的理解。
2. 评估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过程。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作用和影响。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过程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成就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文景之治的成就。
2. 分析文景之治的意义。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文景之治的成就。
2. 教师讲解文景之治的意义。
3. 小组讨论:文景之治对国家和人民的影响。
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文景之治成就的了解。
2. 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
第四章: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关系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教学活动:1. 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关系。
2. 教师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相互作用。
3. 小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对国家发展的影响。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概念。
2.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2. 展示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这两个历史时期的情况。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历史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2. 讲解概念:讲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定义。
3. 展示资料:展示相关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对这两个历史时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这两个历史时期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的具体内容。
第二章: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教学内容:1.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方法:1. 讲述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和实施过程。
2. 案例分析法:分析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教学步骤:1. 引入话题: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
2. 讲解背景: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实施的背景。
3. 分析实施过程:分析休养生息政策是如何实施的。
4.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5.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休养生息政策的看法,引导学生思考。
作业:1. 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深入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
第三章:文景之治的出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文景之治的出现背景和特点。
2.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从历史事件中吸取经验教训。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

“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等特点。
4. 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文景之治”时期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文化繁荣。
2.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内容和实施过程。
“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
3. 史料分析法:分析相关史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事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汉朝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 讲解“休养生息”政策:背景:秦朝暴政、楚汉争霸带来的民力凋敝。
内容:减轻赋税、放宽刑法、鼓励农业生产等。
影响:恢复生产力、稳定社会、促进国家发展。
3. 讲解“文景之治”时期:经济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
社会稳定:加强中央集权、改善民生、减少犯罪。
文化繁荣:儒家思想兴起、史书编纂、文艺创作。
4. 讨论:分组讨论“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成就。
五、课后作业2. 请学生思考“文景之治”时期对后世的影响,举例说明。
3. 布置相关历史论文阅读,加深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研究。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将“休养生息”政策与秦始皇的暴政进行对比,让学生了解政策的进步性。
2.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思考“休养生息”政策对当代社会有何启示,如环保、经济发展等方面。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深度。
3. 知识掌握: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讲解了“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事实。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历史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3.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提高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及文景之治时期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回顾秦朝的灭亡原因,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秦朝会在短时间内灭亡?(2)引出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一历史背景。
2.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1)介绍汉初的社会状况,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必要性。
(2)详细讲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内容,包括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改革政治制度等。
(3)分析休养生息政策的影响,如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国力增强等。
3.讲解文景之治(1)介绍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2)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重要成就,如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发展等。
(3)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历史意义,引导学生认识到这一时期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
4.分析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的关系(1)引导学生思考: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对文景之治有何影响?(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知识点。
(2)引导学生认识到历史的发展是有规律的,政策制定要符合实际情况。
6.作业布置(1)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汉初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实施情况。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使学生了解了这一时期的历史背景、特点和成就。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通过作业布置,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1.学生对汉初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的了解程度较高,能够概括这一时期的特点和成就。
2.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观点,提高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七年级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模板

七年级历史《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教案模板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幺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 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教案
〖内容标准〗
没有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识记
①了解楚汉战争、刘邦开国的基本情况。
②知道休养生息、文景之治等基础知识。
.能力培养
①讨论楚汉战争中项羽失败与刘邦取胜的原因在。
②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的原因。
③通过观察汉纺车图,描述纺车结构以及纺织动作。
④通过阅读《史记》中有关“文景之治”繁荣景象的描写,将设想的当时情景与汉初呈现的残破景象作一番比较。
.情感教育与价值观
①明确楚汉战争是刘邦和项羽争做皇帝而进行的战争,是统治阶级内部的争权战争。
刘邦取胜的根本原因是注意收揽民心,善于用人。
②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宽刑的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③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
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要点〗
.重点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通过对休养生息原因的分析和内容的了解,使学生对“休养生息”政策有个完整的概念。
通过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西汉初期的政策为经济恢复和发展,为统一国家的巩固所起的决定性的作用。
.难点刘邦和项羽在灭秦时是反秦起义的领袖,到楚汉战争时又为争夺政权而厮杀,这一蜕变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这是本课教学中的难点。
教师应从农民战争推翻秦王朝与争夺皇位战争的不同性质上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教学建议〗
.刘邦建国
①“楚汉战争”一是要讲清刘邦与项羽已从起义领袖转变为皇权的争夺者;二是通过鸿门宴、四面楚歌等成语故事的比较,思考项羽由强变弱最后兵败乌江,是否“引乃开亡我也”?分析刘邦由弱变强最终建立西汉的原因,从中获得教益。
②刘邦建立汉朝的时间、都城地点和“汉高祖”的称谓、史称“西汉”等均应交代清楚。
讲解“布衣将相之局”,介绍刘邦统治阶级的特色,从而为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埋下伏笔。
.休养生息
①启发学生思考汉初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首先指出汉初呈现一派残破的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
引导学生归纳汉初经济萧条对巩固统治不利,必须恢复和发展生产。
其次指出汉高祖的布衣将相们出身低微,双亲身参加推翻秦王朝的起义,因此注意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注重研究如何避免重蹈的覆辙,大臣陆贾为此向刘邦提出忠告。
同样出身低微的刘邦能接受陆贾的建议,根据刘邦的要求,陆贾一连写了12篇奏章,提出了行仁义、重教化的宽舒政策。
引导学生归纳:秦王朝的重役苛刑导致覆灭,应吸取秦亡教训,接受陆贾的建议,实行轻徭薄赋的宽舒政策
②将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的措施,根据课本内容归纳为四点:即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和十五税一。
并与秦的暴政进行比较,引导学生归纳:休养生息一方面可使农民安居乐业,稳定社会秩序,另一方面有利于建立新统治秩序。
.文景之治
①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教材概括为:轻徭薄赋和减轻刑罚两点,从内容中可看出比汉高祖时的“休养生息”更为明显。
小字突出了文帝的“节俭”
②汉文帝和汉汉景帝是汉高祖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成效显著的两代皇帝,因此得到“文景之治”的赞誉。
联系司马迁对“文景之治”成效的描述,对比汉初残破的情景,弓I导学
生归纳:当初“休养生息”政策,前后执行了六七十年,不仅巩固了西汉的统治,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汉武帝时期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教学实录〗
〔复习旧课〕
师:我们在第9课学习了中国历史次农民大起义,知道了强大的秦王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陈胜、吴广作为中国历史上次农民起义的倡导者,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永远闪耀着历史光辉。
今天我们将继续学习中国历史,将同学们将书翻到:第10课“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
〔阅读教材〕
下面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你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补充:
灞樊沛
〔合书布点〕
△采点布点学生阅读完教材后,先指定二三名同学讲
述教材内容,然后由其他学生补充。
强调当有同学讲述时,其他同学要注意听,不得随便插话,如有不同意见,必须在他人陈述完之后,举手发言。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的内容采点、布点。
楚汉战争
项羽
刘邦
性质
天/'人
休养生息布衣将相汉初社会陆贾
内容解甲归田、劝民还乡、释奴为民十五税一
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减轻刑罚
影响△布点小结
〔分层推进〕
△再读教材
△快速提问
①楚汉战争的性质?结果?
②刘邦建国。
③何为“布衣将相”?
⑵他向谁说的?
⑶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⑷据此言论写的书叫什么?
⑸书中提出了什么主张?
⑹它给汉初的政治和社会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⑤汉高祖“休养生息”政策具体措施包括哪几个方面?
⑥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奉行的方针是什么?
⑦文帝、景帝实行的措施可以概括为哪两点?
⑧请辨别下列问题:
⑴减轻田租,定税率为十五税一的是谁?
⑵减轻田租,把田租改成三十税一的是谁?
⑶慎用民力,把服役由一年一次减为三年一次的是谁?
⑷废除连坐法和残损肢体的肉刑的是谁?
⑸减了轻刑的是谁?
⑨文帝、景帝在位时,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效果如何?
△处理问题
①汉初的统治者为什么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
②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与秦的暴政相比有哪些进步?
③“此乃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你认为项羽说的对吗?请说出你的理由来。
项羽的说法明显在推卸自己的责任。
刘邦善于收买人心,注意择善而从,又以进能攻,退可
守的关中为根据地,逐渐由弱而强
项羽虽然在兵力上占优势,但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最后在垓下陷入汉军重围。
在汉军“四面楚歌”声中,项羽只得突围,至乌江自刎。
〔贯通评价〕
西汉统治霎时间长达220多年,这与西汉初期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以及“文景之治”是分不开的。
本课通过刘邦建国、汉初
的休养生息政策与“文景之治”等内容,反映了汉初统治调整统治政策的概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