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课标要求】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的建立的基本情况,掌握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等基本史实。
2.通过研读与本课相关的史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3.认识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认识“成由俭,败由奢”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汉祖起丰沛,乘运以跃鳞。
手奋三尺剑,西灭无道秦。
”这是唐朝诗人王珪所作《咏汉高祖》中的诗句。
秦亡后,经过四年“楚汉战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建立了汉朝。
然而,由于多年战乱的影响,社会面临诸多的困难。
对此,汉初统治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让我们一起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探讨这些问题吧!一. 西汉的建立1.根据课本,概括西汉建立的时间、建立者、都城。
2. 材料研读汉兴,接秦之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西汉刚刚建立时,是一幅什么景象?造成这一景象的历史原因是什么?景象:西汉建立之初,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
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大片的土地荒芜。
当时连皇帝的马车也配不齐毛色相同的四匹马,有些将相出行只能乘牛车,人民得不到温饱。
原因:秦的暴政和秦末长期的战乱。
根据上述经济状况,如果你是汉初统治者,你的首要任务是什么?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于是,汉高祖采取了以轻徭薄赋、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为主要内容的休养生息政策。
休养生息政策到底包括哪些具体的内容?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二.休养生息政策1.材料研读材料一颁布军队复员令,凡复员的军吏卒,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
初一历史第11-20课 知识点(彩印)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楚汉之争1.双方:项羽vs刘邦2.成败原因:项羽刚愎自用,依赖武力;刘邦收揽民心,善用人才;“汉并天下”瓦当3.结果:垓下决战,刘邦胜利,4.西汉建立:时间:公元前202年建立者:刘邦(汉高祖)都城:长安(汉祖起丰沛,……西灭无道秦)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道家:无为而治)1.汉初社会状况的具体表现:①人口锐减,生产荒废;②物资匮乏;2.原因:为了巩固政权,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秦朝的残暴统治和秦末的战乱)3.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4.汉高祖采取的措施:①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②释放奴婢为平民;③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
5.作用: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1.措施: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②进一步减轻赋税和徭役(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③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注意:汉文帝在历史上以节俭著称)2.为什么要以农为本?①有利于巩固政权;②有利于保障民生,促使社会安定;③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3.结果/表现: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这一时期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
4.影响:我国封建社会出现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汉武帝巩固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启示:①“以农为本”,重视农业发展;②成由勤俭败由奢;第12课大一统王朝的巩固一、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1.政治上:背景: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中央,地方豪强与官府对抗。
★措施:①颁布“推恩令”;(主父偃)(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②削爵、夺地甚至除国;③建立刺史制度。
(监察)作用: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2.经济上:★措施:①统一铸币;(五铢钱)②盐、铁和酒的官营、专卖;③平抑物价;④下令对商人征收车船税;影响:使中央对经济的掌控大大加强,国家财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为汉武帝许多政策的推行奠定了经济基础。
人教统编2024年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31页)

☞公元前196年的一天,刘邦衣锦还乡。 在宴请乡亲父老时,他一边敲击乐器, 一边吟诵道:“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 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就是《大风歌》。诗句体现了刘邦当 上皇帝后的志得意满,以及对严峻现实 的担忧。刘邦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面 临怎样的统治局面?又有哪些担忧?带 着这些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史记·高祖体纪》书影
新课标新教材
✪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22版课程标准:
通过了解楚汉之争、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 治”,知道西汉从建立、发展的变化及原因。
新课标新教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CONTENTS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秦亡前后刘邦、项羽的战争性质的变 化,了解楚汉之争及其过程。
——班固《汉书·食货志》
结合材料思考,西汉初期是种怎样的社会状况?造成这样的原因?
状况:土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人口锐减、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
二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1.汉初形势 此时汉高祖刘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他采取哪种措施?
1 背景: 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的破坏,汉高祖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训
一.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2.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内容及作 用。
二.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
3.掌握推动“文景之治”出现的措施,了解“文 景之治”的表现,认识“实行仁政”的重要性。
三.“文景之治”
教学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教学难点:休养生息政策。
新课标新教材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农民阶级
封建统治 阶级
反抗秦暴政的 秦末农民战争
统治阶级内部 争夺帝位战争
“休养生息”与“文景之治”PPT优秀课件 华东师大版

汉 高 祖
你知道右图反映
的是“楚汉战争”中 的 哪一故事吗?你能否
讲述一下这个故事?
你还知道哪些相关故
事? 四面楚歌、约法三章、明修 栈道、暗渡陈仓„„
——鸿门宴
阅读P53—54,
讨论回答:
乌江自刎前,项羽悲 叹道:“此乃天亡我也。” 你认为项羽说得对吗?请 说出你的理由。
民心、人才、……
经过长期战乱,西汉初期呈现一派残破 景象,人口减少,经济萧条,粮食奇缺。皇 帝出巡,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有 些将相就只能乘牛车出行。
激励学生学习的名言警句 51.宁可辛苦一阵子,不要苦一辈子. 52.为成功找方法,不为失败找借口. 53.不断反思自己的弱点,是让自己获得更好成功的优良习惯。 54.垃圾桶哲学:别人不要做的事,我拣来做! 55.不一定要做最大的,但要做最好的. 56.死的方式由上帝决定,活的方式由自己决定! 57.成功是动词,不是名词! 28、年轻是我们拼搏的筹码,不是供我们挥霍的资本。 59、世界上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敬父母。 60、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61、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篇》 62、孩子:请高看自己一眼,你是最棒的! 63、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64、活鱼会逆水而上,死鱼才会随波逐流。 65、怕苦的人苦一辈子,不怕苦的人苦一阵子。 66、有价值的人不是看你能摆平多少人,而是看你能帮助多少人。 67、不可能的事是想出来的,可能的事是做出来的。 68、找不到路不是没有路,路在脚下。 69、幸福源自积德,福报来自行善。 70、盲目的恋爱以微笑开始,以泪滴告终。 71、真正值钱的是分文不用的甜甜的微笑。 72、前面是堵墙,用微笑面对,就变成一座桥。 73、自尊,伟大的人格力量;自爱,维护名誉的金盾。 74、今天学习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 75、懂得回报爱,是迈向成熟的第一步。 76、读懂责任,读懂使命,读懂感恩方为懂事。 77、不要只会吃奶,要学会吃干粮,尤其是粗茶淡饭。 78、技艺创造价值,本领改变命运。 79、凭本领潇洒就业,靠技艺稳拿高薪。 80、为寻找出路走进校门,为创造生活奔向社会。 81、我不是来龙飞享福的,但,我是为幸福而来龙飞的! 82、校兴我荣,校衰我耻。 83、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荣。 84、不想当老板的学生不是好学生。 85、志存高远虽励志,脚踏实地才是金。 86、时刻牢记父母的血汗钱来自不易,永远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需要报答。 87、讲孝道读经典培养好人,传知识授技艺打造能人。 88、知技并重,德行为先。 89、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90、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91、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 歌德 92、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 —— 易卜生 93、人生不是一种享乐,而是一桩十分沉重的工作。 —— 列夫· 托尔斯泰 94、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 车尔尼雪夫斯基 95、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96、谁给我一滴水,我便回报他整个大海。 —— 华 梅 97、对人不尊敬,首先就是对自己的不尊敬。 —— 惠特曼 98、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99、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 —— 萧伯纳 100、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历史知识点】文景之治的影响及评价

【历史知识点】文景之治的影响及评价
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朝廷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汉初的统治者采取了休养生息政策,减轻徭役赋税负担,注重发展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统治。
文景两代,继续大力推行这一政策,因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较快发展。
汉文帝十分重视农业生产,鼓励农民发展生产。
他注意减轻人民负担,常颁布减省租赋诏令。
文帝对秦代的苛刑峻法在高祖、吕后改革的基础上,又作了重大改革。
文帝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安抚友好的政策,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
这种做法既起到了“御胡”的目的,也起了开发边境的作用,为汉代屯田之先河。
汉景帝引导人民走向善良,通过使西汉王朝的统治在人们心目中高度合理化,所以文景之治得以实现,从这个角度看,汉景帝的确是一代明君。
文帝时期比较清明的,社会是安定的。
经过劳动人民几十年的辛勤劳动,到景帝末年和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
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由此可见,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确实称得上是太平盛世。
因此史家称这段统治时期为“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在汉朝统一王权的统治下,统治阶级顺应历史发展,采取与时代相应的统治政策,符合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因而促进了政治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含反思)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程标准】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西汉都城;知道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和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的措施和“文景之治”。
过程与方法: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利用教材,提取教材和其他资料中的有效历史信息,了解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帝、景帝继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其繁荣局面为西汉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学习重难点】重点: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刘邦的《大风歌》学生:朗诵教师:刘邦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平民皇帝,他48岁率众揭竿而起,56岁成为西汉的开国皇帝。
刘邦建立的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发展时期。
这位平民皇帝有着怎样的治国方略?西汉统治之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政策?继他之后,汉朝又出现了怎样的局面呢?今天,让我们共同学习第11课《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西汉的建立教师:楚汉之争,刘邦打败了项羽,统一了全国。
那么,刘邦是如何登上汉王朝的皇位的?生答:楚汉之争,刘邦胜利。
教师:从秦末农民起义到项羽兵败自杀,大规模的血腥战争持续了数年,而西汉建立后胜利者却无法欢欣鼓舞,因为留给开国君臣们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残破不堪的景象。
展示: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同弊),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
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天下既定,民亡盖臧(同藏),自天子不能具醇驷(颜色相同的马),而将相或乘牛车。
材料二将相出行乘坐的牛车讨论:结西汉初年出现了怎样的社会状况?汉初统治者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什么?提示:状况:西汉初年,经济萧条,国家贫困,到处残破荒凉的景象。
问题:如何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新的王朝。
展示:二、休养生息政策1.原因教师:汉高祖刘邦当上皇帝后,国家很穷,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翻译: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 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从这则材料你可以得 出怎样的结论?
汉初经济萧条
财经报道
人相食,死者过半…… 汉初经济萧条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困的荒凉 景象是怎样造成的?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治国之策
汉初统治者们采取了哪些 措施来发展经济?
二、修养生息政策
三、“文景之治”
观察和思考
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 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 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 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 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 得衣食物。
第11课 西汉建 立和“文景之治”
【学习目标】 1.了解刘邦建国的基本情况,知道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2.分析汉初刘邦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通过分析“文景之 治”出现的原因,提高透过历史现象认识本质的能力 3.认识汉初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 生息政策,有利于恢复社会秩序,促进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重点】 汉文帝和汉景帝采取的休养生息政策、表现
上常衣绨(ti)衣(材质粗糙的衣服),所幸慎夫 人,令衣不得曳(ye)地,帷帐不得文绣,以示敦 朴为天下先。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尝欲作露台,召匠计之,直百金。上曰:“百 金,中民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 何以台为?”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观察和思考
汉高祖刘邦
3.11《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教学设计

第11课 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一、教材分析1.本课立意本课讲述楚汉之争后建立了西汉王朝,汉初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政策并取得成效,出现了治世局面,引导学生了解汉初统治者汲取历史教训,采取有利于经济恢复和发展、有利于社会安定的政策,对西汉初期巩固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重要意义。
2.子目间逻辑关系本课共三目,分别是“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
第一目讲述秦朝被推翻后,为争夺对全国的统治权,项羽与刘邦进行了四年的楚汉之争,最终刘邦获胜,建立了西汉王朝。
第二目介绍了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措施及作用。
第三目讲述了汉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三目之间是递进关系,楚汉之争的结果是西汉的建立,西汉建立之初的残破局面是实施休养生息政策的背景,汉高祖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稳定了新建立的王朝,而“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是继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的结果。
二、课程标准通过了解休养生息政策、“文景之治”,知道西汉从建立之初的社会残破发展到国力强盛的变化及原因三、学习目标1.知道楚汉之争的史事,理解西汉的建立对结束战乱、重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
2.了解休养生息政策的含义,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汉初实行该政策的原因;归纳汉高祖、汉文帝、汉景帝采取休养生息政策的具体措施,从秦末、汉初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其作用。
3.了解“文景之治”局面的出现,结合汉文帝、汉景帝的施政措施探讨该局面形成的原因,提升综合分析能力,理解统治政策顺应时代需要并能得到有效贯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文景之治”的内容和影响。
难点:西汉初年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五、教学方法史料研读法、教师讲解法、情景演绎法六、教学过程导入提问:第一组图片告诉我们哪些信息,第二组图片人物不同的表情反映了什么?学生回答:第一组反映了西汉统一全国以及长治久安的寓意。
第二组左图庄严肃穆,体现了秦朝的赫赫军威;右图恬淡的笑容是西汉百姓幸福生活的写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初的休养生息和文景之治
教学目标
●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有:西汉建立的时间、开国皇帝、都城;汉高祖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
措施;文景之治;七国之乱。
●二、通过引导学生思考“西汉初年,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初休养生息政策
措施的实施与文景之治局面出现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比较秦朝征收泰半之税,即农民要将收获物的2/3以上交给国家,而汉文帝薄赋劝农,田租仅为三十税一,评价文景之治,使学生理解“治世”的概念。
●三、通过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的学习,培养学生形成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认识
到西汉社会经济之所以得到恢复发展,是在秦末农民战争的推动下,由于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和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果。
要从思想上明确一个道理:经济上的发展是大一统的物质基础,国家的统一是国家强盛的先决条件。
教学建议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
这是我们理解为什么“秦亡汉兴”的重要内容。
汉初之所以形成文景之治的大好局面,为后世所称道,就在于汉初的统治者直接来自于秦末农民起义,能够认真吸取秦朝暴政速亡的历史教训。
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内容比较多,和随后出现的“文景之治”的盛世局面紧密相连,成为本课的重点。
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通过比较汉初封国和西周封国的异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为巩固中央政权的手段,西周和汉初的封国有很多共同点,比如封国大多是由统治者的亲属掌握,享有很大的自治权,甚至成为国中之国,最后都酿成了叛乱;不同点也比较明显,由于周王室统治末期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时期,国力衰落,无力控制封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而汉初经过休养生息,国力强盛,采取有力措施,对王国的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比较两者的异同,既要看到历史的表象,又要根据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趋势去分析问题,难度较大,可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适当把握。
地位分析:
本课讲述的是西汉从建立到逐渐兴盛的历史,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速灭的教训,实行了“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汉景帝进一步推行了这一政策,景帝时平定了“七国之乱”,形
成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为后来的汉武帝达到“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后世王朝的建立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教法建议:
1.关于“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一目。
首先,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这一子目讲的是建立政权与巩固政权的内容。
其次,教师应让学生理解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必然性与目的性。
可以在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与秦朝进行对比分析。
2.关于“文景之治”一目。
教师可充分利用课本上引用的史料和“缇萦上书救父”的故事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文景之治”的成因:一是重视农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二是赋税、徭役轻,农民有相对宽松和安定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吸取秦亡教训,听取意见,减轻刑罚,减少冤狱,吏治清明。
3.关于“七国之乱”一目。
教师可与“西周分封制”对比分析,如可从分封目的、分封对象、受封者的权利与义务分封结果等方面比较分析。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和文景之治
难点:汉初封国与西周封国的比较。
教学思想:
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与对比分析,从而初步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短命王朝,它迅速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秦朝灭亡后,刘邦和项羽为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什么战争?结果如何?公元前202年,在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之争的废墟上,建立了西汉王朝,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
请学生看课前提示,了解将要学习的内容。
一、西汉的建立和休养生息
1.西汉的建立(前202年)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刘邦就是汉高祖。
2.休养生息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
教师先解释何为"休养生息",即在社会大动荡或长期战争之后统治者实行的宽刑薄赋政策,以保养民力,增殖人口,达到恢复和发展经济、稳定统治的目的。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51页第三段大字和小字。
学生结合第10课内容讨论回答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
教师总结:一是吸取秦亡教训,二是汉初经济萧条,国家极度贫困。
2)措施
学生看书回答。
教师总结: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发展,稳定和巩固了汉朝的封建统治秩序。
这种统治措施,使统治者、劳动人们皆大欢喜,到惠帝、吕后两朝,经济逐步恢复,到文景年间,社会经济全面回升,出现了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二、文景之治
教师出示相关的减轻租税的竹简图片和资料(见媒体资料)。
学生看书,分类归纳文帝、景帝的措施。
讲述"缇萦救父"的故事。
汉文帝与景帝共在位39年,实行轻徭薄赋、奖励生产、与民休息的措施,使得社会安定,人民负担进一步减轻,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后世对之评价较高,把这样的治世称为"文景之治"。
然而,就在这样的治世时期,也有叛乱发生。
这就是发生在汉景帝时的"七国之乱"。
景帝时为什么会发?quot;七国之乱"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三、七国之乱
方法一:
学生集体阅读思考:七国之乱与前面所学的哪个知识点的类似?然后教师安排一组简单介绍"西周的分封制";一组介绍"七�之�?quot;;其余同学从中找出异同点。
教师最后点评并补充,介绍对比分析问题的方法。
方法二: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七国是什么国?七国为什么乱?七国之乱的条件?七国之乱的经过、结果?七国之乱与历史上哪个时期有相似之处?)
七国:是诸侯国。
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巩固刘氏天下,大封刘氏子弟为王。
诸侯王封地广大,他们在封地上享有任免官吏--独立的行政权,铸造钱币、收取租税--掌握财政权,拥有重兵--掌握军权,实际上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国中之国。
七国之乱的原因:为了争夺更多的权益。
七国之乱的条件:诸侯国数量多,势力大,占地面积大--相当于西汉全国面积的一半。
其中以吴国、楚国实力最强。
七国之乱的经过:由于诸侯国的势力越来越大,汉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弱王国势力,即"削藩"。
为了自己的利益不受影响,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联络其他六个王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号召,发动了叛乱。
使晁错在叛乱中被听信谗言的景帝所杀。
七国之乱的结果:随着叛乱的进行,景帝认清了诸侯王反叛的真实面目,果断的派太尉周亚夫率兵平叛,三个月后叛乱被平定。
从此,王国势力被大大削弱,再次叛乱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教师提示学生回忆西周的封国情况,提出讨论:西汉封国与西周封国的异同。
相同点:
(1)分封目的:均为巩固中央政权。
(2)分封对象:均为亲属或功臣。
(3)封国的权利和义务:在封地上享有很大的权利,实际上形成独立的王国。
都要服从天子或皇帝的命令。
(4)封国行为:最后均有叛乱。
不同点:封国的结果:
(1)西周:由于周王室衰落,形成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与战乱的局面。
(2)西汉:对于王国叛乱进行了坚决的镇压,解决了王国问题。
结论:不管是西周还是西汉,分封的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当中央政权强大时,能够控制封国,稳定统治,但当中央政权衰落时,将无力控制封国,其统治也将难以维持。
小结:
方法一: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西汉从废墟上建立到逐渐兴盛、经济发展的历史。
从高祖刘邦下马治天下,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到文景年间出现了"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汉初顺应国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为西汉达到鼎盛时期奠定了好的基础。
我们下节课就将学习西汉的强盛。
方法二:可让学生归纳西汉吸取秦朝灭亡的哪些教训,制作秦汉措施比较表,如赋税、徭役、刑罚等方面。
更好的体会为何"秦亡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