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状集油田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水驱技术

合集下载

高含水区域油藏开发及水驱方式研究

高含水区域油藏开发及水驱方式研究

高含水区域油藏开发及水驱方式研究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地下油藏的开发利用成为人类的关注焦点。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油田开始进入高含水期,这对开采工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本文将讨论高含水区域油藏开发及水驱方式的研究,以有效提高油井的采收率和提高开采效益。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高含水区域油藏的特点。

高含水油藏是指油井的产液中水含量高于50%的情况。

这种油藏通常具有较高的含水层位,油井的产液中含有大量的水。

高含水油藏的开发难度较大,因为水的存在会影响油藏中油的流动性,降低油井的采集率。

此外,油水井之间的界面张力也会影响水的排出速度,从而增加了开采难度。

针对高含水油藏的开发,有几种常见的水驱方式。

水驱是指在油藏中注入水以增加采收率的一种方法。

目前,最常用的水驱方式包括前驱水驱、顺序水驱和后驱水驱。

首先是前驱水驱。

前驱水驱是指在高含水油藏中,先注入大量的水以驱出油井中的原油。

这样可以降低油井中的原油黏附力,提高采收率。

前驱水驱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但需耗费大量的水资源。

此外,前驱水驱还有可能造成水侵,从而降低开采效率。

其次是顺序水驱。

顺序水驱是在前驱水驱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改进方法。

在顺序水驱中,我们根据油井的渗透能力和密度等条件进行分区,分别注入不同浓度的水来驱出油井中的原油。

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控制水的注入量和压力,提高采收率同时减少水的浪费。

最后是后驱水驱。

后驱水驱是指在油井开采过程中,注入低含水量的水来驱出油井中的原油。

后驱水驱的优点是节约水资源,同时以较低的成本提高采收率。

然而,后驱水驱需要较高的工程技术支持,才能保证水的注入速度和压力的控制。

除了水驱方式,还有其他的开发方法可以应用于高含水油藏的开发。

例如,采用人工举升方法可以通过抽吸泵将油井中的原油抽出,可以快速提高采收率。

此外,也可以尝试使用化学驱等新的技术手段来提高采集效率。

总结起来,高含水区域油藏的开发是一个技术难题,并且需要根据油井的具体条件选择合适的水驱方式。

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

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

第6卷第1期 2019年2月非常规油气U N C O N V E N T O N A L O IL0G A SV ol.6No. 1Feb. 2019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后期剩余油精准挖潜技术李石权,范莉红,邓彩云,任瑞峰,魏祥华,卢旭宁"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河南濮阳457001)摘要:油藏进入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储量及分布复杂,挖潜难度大。

为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提高采收率,本文以文中油田“老三块”为例,采用油水两相相对渗透率曲线法核算了剩余油储量,并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测井二次解释结果和生产动态资料,以砂体储能系数、地层系数以及流动带指数等为指标,将油藏划分为一、二、三类。

通过分析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分布潜力,提出了不同类型油藏的剩余油挖潜方法。

研究结果表明“老三块”油藏剩余油潜力较大,呈现出“普遍存在,局部富集”的基本特征,纵向上各小层剩余油分布差异大。

利用该方法对文中油田“老三块”剩余油进行了挖潜,水驱效果大大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特高含水;二次解释;剩余油;深度水驱;采收率中图分类号:TE357 文献标识码:APrecise Drilling Technology for Residual Oil in the Later Stageof Development of Extra-high Water-cut ReservoirLi Shiquan, FanLihong, DengCaiyun, Ren Ruifeng, Wei Xianghua, Lu Xuning(Zhongyuan O ilfield. Com pany N o. 1 Production P la n t, Sinopec, P u yan g, H enan,457001, China)Abstract:Three block reservoirs of W enzhong oilfield get into the ultra-high w ater cut developm ent stage, oil reserves and d 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became very com plex, and the ability of stable production was difficulty.T hen the remaining oil r eserves were calculated by the m ethod of w ater drive characteristic curve and oi--water rela­tive perm eability curve, through analysis the results of secondary logging interpretation and production dynamic da­ta ,has been clear about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em aining oil. T he study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m aining oil poten­tial of old three blocks reservoir was larger, dem onstrated the ^U niversal existence and local enrichment+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distribution of rem aining oil was different in the longitudinal direction. In the field of practice,proposed the corresponding m ethods and measures to improve oil recovery according the classified reservoir, and hasachieved good results and economic benefits.Key words:ultra-high w ater;secondary logging interpretation;remaining o il;advanced w ater flooding;recovery文中油田“老三块”位于东濮凹陷中央隆起带 文留构造中部,包括油藏特征相近、构造上相对独 立的文10、文15以及文25东3个区块,属中渗复 杂断块油藏[1],石油地质储量为2 083 X104t,标定采收率 48. 18],可采储量 1 003. 59 X104t。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

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

316CPCI 中国石油和化工石油工程技术高含水油藏剩余油开发浅析倪维蔚(大庆油田有限责任公司第二采油厂第二作业区地工队 黑龙江大庆 163000)摘 要:近年来随着对资源开采量逐渐增大,我们国家的各项能源资源的开采也早就到了临界值。

油田因为连年开采的压力,也早就进入了高含水期的开采阶段。

近几年来其含水率逐渐升高,导致整个开采系统的效率低,能耗大。

而为了能够稳定当下油田的开采效率,我们就需要对进入高含水期的油田的剩余油藏进行了解和规划,并且制定下一阶段的开采措施,这样才能够当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之后做到稳定其产量。

而且对于油田开采效果的提高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关键词:高含水 剩余油藏 开发目前国内的很多油田都进入了高含水期,这些油田大都呈现块状分布。

而水的比热容又是油的两倍,所以说依靠现在的工艺来说要进行高含水期油田剩余油藏的开采的话是需要做出改变的。

上图就是高含水区域剩余油藏的开发模式图。

首先就是需要研究清楚高含水期油田的分布状况,目前对于这部分内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区块储量以及单块储量这两种方式上,也可以采用VIP 软件来对油藏的数值进行模拟计算。

下文以永宁油田某块高含水区域为视角对这类问题进行了研究。

1 油田的基本概述永宁油田现有注水井50余口,是1990年才进行开发的,该油田的高含水区域面积大概有二十六平方千米。

该油田注水开发的注入层位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达到了长2层和长6层,经过注水之后,该油田范围之内的收益油井足足有173口,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开发其综合含水率也已经到了百分之67,所以说开采难度也是在逐年增加的。

从地质情况方面来分析,该油田处于鄂尔多斯盆地的中部,所以说地质构造非常简单,储油层主要位于该地区的西部大斜坡上。

经过测量,长两米,而且储层岩性主要为长石细砂岩,渗透性较低。

所以说该油田进行高含水期之后的开采难度也是在逐年增加。

2 该区域剩余油藏的分布规律要在进入高含水期之后稳定对这片油田区域的开采,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探明其分布规律。

胡状集断块油田高含水期挖潜方法探讨

胡状集断块油田高含水期挖潜方法探讨
2 1 年第 1 期 01 3
内 蒙古 石 油化 工
11 4
胡 状 集 断 块 油 田高 含 水 期 挖 潜 方 法探 讨
朱 利 君 秦凌 嵩 徐 海 彬 朱 子 恒 , , ,
(. 1 中原 油 田分 公 司 采 油 五 厂 }. 2 中原 油 田分 公 司 勘 探 开 发 科 学 研 究 院 , 南 濮 阳 河 4 70 ) 5 0 1
关 键 词 : 均 质 I 块 油 藏 ; 含 水 开 发 期 ; 余 油 分 布 ; 效 措 施 类 型 非 断 高 剩 高
中图分类 号 : TE3 7 4
文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7 8 (0 1 1 一 O 4 一 O 10 - 9 12 1) 3 11 2
调 整 井
56 。
表1
高部位调整井 实施情况表
其中, X一 9 H 为 一 口老 井 大 修 换 井 底 井 , 的 6 目 为 挖 潜 构 造 高 部 位 严 重 水 淹 的 一 类 储 层 剩 余 油 。实
施后 初 期含 水仅 2 % , 产 油 1.t取得 了较好 效 6 日 5 8,
断 层 处 , 大 限 制 的 发 掘 构 造 剩 余 油 ; 是 充 分 利 用 最 三
老 井 , 过 大 修 换 井 底 技 术 实 现 目的 , 实 施 快 、 通 有 投 资少 、 益 高的优 点 。 效
12 .
图 1 某 砂 体 沉 积 微 相 图
发 掘 局 部 小 断 层 控 油 潜 力
果 。 该 井 实 施 的 亮 点 在 于 , 是 打 破 以 往 的 技 术 限 一 制 , 以 前 的 1 m 等 高 线 构 造 图 加 密 至 5 , 掘 由 将 0 m 发 断 层 与 局 部 高 点 控 制 、 小 范 围 内 的剩 余 油 ; 是 准 较 二 确 刻 画 了 石 家 集 断 层 产 状 , 得 该 井 打 在 最 贴 近 大 使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

探讨特高含水期水驱剩余油挖潜技术摘要:截止2007年年底,喇嘛甸地区的油田开始到达特高含水期。

自此之后,油井数目不断减少,油井产量也逐年降低。

其中,产量在两吨以下的低效能油井将近四百口,这种情况极大限制了油田后期的开发利用。

油田的产油目标难以实现,预期的经济效益自然难以获得。

本文从油层状况和储层内部分布研究等方面分析,了解油层剩余油的动用状况,采取措施,利用压裂、补孔等技术措施挖掘剩余油,提高低产油井的生产能力。

关键词:剩余油含水期情况措施喇嘛甸地区诸油井自从到达特高含水期之后,各种油层的性质随其空间位置变化极大。

分析其主要变动原因是三大矛盾,由于无效循环,致使剩余油位置不集中,注采不平衡油井的剩余油和厚油层种类较少的韵律上部储量较多。

储油层结构理论和油层详细情况将作为研究的依据,获知油层剩余油的空间特性,利用压裂、补孔等手段挖掘低产井油层剩余油,深化储层利用,建立起喇嘛甸油田特有的低产井开发利用方案。

通过各种配套手段实现油井增产。

一、油层动用详情和未来发展方向1.厚油层剩余油原因以非均质为主喇嘛甸地区的萨2组油层是二类油层,主要形成因素是河流沉积,由于砂质沉淀,导致厚度较高,实施注水措施以后,油层的动用情况十分可观,水淹部分较多。

自二〇〇四年以后,两口新钻井和取心井水淹情况统计显示:萨葡油层业已实现全部水淹(洗)。

水淹部分以高中档为主,厚度比例均达到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最高可达百分之九十五;从水洗情况来看,高中档水洗占主要部分,厚度比例位于百分之七十五到百分之九十七之间,水洗油层在驱油率方面的平均值已达到百分之四十六。

厚油层内部砂体分布情况较为特殊,纵向互相交叉叠压,主要有正韵律和复合韵律砂体两种。

油层内空间分布情况较复杂,厚油层内部动用率均较低。

主要体现在单一韵律段,下部开采较为可观,上部开采情况不是很好。

所以,从上面情况看来,单一韵律段中,上部分剩余储油仍然丰富,可以当作深层挖潜的主要对象;单一韵律段下部,由于剩余油量相对较少,可以当作控制注采无效循环的主要对象。

胡状集油田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水驱技术

胡状集油田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水驱技术
layersinteractingwitheachother,interlainsuchreservoirs,thispaperproposedanidentificationmethodfor declinedinterlayers.Itdetailedthewaterfloodingmodeofvariousrhythmiclayerswithcertaindeclination, studiedthedistributionoftheresidualoil,andformulatedrelevantdevelopmentstrategies.Inaddition,the calculation methodformicrowaterinjectionindex wasobtained,andtheinterlayerinteractionissuecould besolvedbyusingtheresultsoftheanalyticstochangewaterfloodingdirections,soastoincreasethewaG terfloodingvolumeandcollecttheplaneresidualoil.ApplyingthisnewtechniqueachievedgoodperformG anceinthe HuzhuangjiOilfield,provingthedeclinedinterlayers’existenceinthefanGdeltadeposits.Such declinedinterlayerssignificantlycontrolformationanddistributionofresidualoil.ThewaterfloodingcalcuG lationresultscouldreflecttherangeandintensity of waterfloodingfrom a micro perspective.Results showedthatresidualoilinthedeclinedrhythmicandcycliclayersaremostlydistributedintheupperpart ofbothinterlayers,andthesweepcoefficientandrecoveryefficiencyofreversewaterinjectionisslightover thoseofthenormalwaterinjection.ThewaterfloodingindexisanimportantfactoronoildisplacementefG ficiencyandrecoveryefficiency,whereahigherwaterfloodingindex willproduceabetterwaterdisplaceG menteffect.Theresearchontheresidualoilintheinclinedinterlayerandderivationofthewaterflooding indexwouldprovideanewtechnicalmethodinultraGhighwatercutoilreservoirsdevelopment.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潜力分析

高含水油田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及潜力分析

[ 摘 要] 胡状集 油 田断层 发育 、属 于近物 源快速 沉积 ,储层 非均质 性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分严 重,给油 田开发带来 了很大 的困难 , 目前 油 田主力 油藏 已 经进 入 高含水 开发 阶段 ,开发 难度 愈来 愈大 ,如何挖 潜剩 余油 ,提高 采收 率成 为 目前 开发 的一大 难题 。本文 从剩 余 油研 究方 法入手 ,对胡
状 集油 田剩 余油 的分 布 进行 了定 性 、定 量描 述 ,对 剩 余油潜 力进 行 了分 析 ,为下 步剩 余 油的挖 潜 提供 了 思路 。 [ 关键词】 胡状集 油田 剩余油分布 动态分析 沉积微相 非均质 性 中图分类号 :T 文献标 识码 :h E 文章编号 :1 0 - 1 x 2 1 ) 2 0 2 一 9 9 ( 0 0 - 0 0 们 0 4 0
胡状 集油 田为 储层 非均 质 十分 严 重 的复杂 断块 层状 砂岩 油藏 , 三大矛盾突 出。特别 是注 水开发后 ,由于层间渗透级差 的存 在造 成高 渗条带 的形成 ,导致 相对 差层难 以动用 ,水驱动用程度差 ,剩余 油难 以挖潜 。为提高储量 动用及 油田采 收率,提出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 粕 余 油 研 究 方 法 胡状集 油 田剩 余油 分布规 律研 究采用 综合 研究方 法 ,以油藏 地 质再认识和油藏精细描述 为基础 ,以油藏动态分析、油 田监测资料分 析为依据 ,应用大规模 精细 油藏数值模 拟技术 综合研究剩 余油分布 , 主 要 研 究方 法 如 下 : 1、 动 态 分 析 方 法 加 强 单井 、 井组 、小层 、层 系 的综 合 分析 ,利用 油 藏 注水 开 发过程中的各种数据和测试 资料分析 ,单井、小层的动用状况 ,绘制 出小层水淹图 ,它虽然是 一个定性一半定 量的图件,但是一个必要 的 基础图件 ,对于进 一步的动态 分析具有直观 的指导作用 2、沉积 相方 法 油层的沉 积微相 类型 不 同,在注 水开 发后会 形成特 定 的剩余 油 分布特点。沉积主体带一般 是油砂体 的高渗透 带,注入水首先沿河道 主流线高渗透 部位突进 ,位 于河道砂岩主体 带上的油井见效快 、见水 快,此相带既是主要的产 油层,也是主要 的出水层,经过长期水洗之 后,这个方 向有可能发展成为 “ 大孔道 ” ,而在河道两侧渗透率相对变 差的部位则是剩余 油分布较 为集中的地 带。 3、油 藏数值 模 拟方 法 上 述两种 方法 都是定 性一 半定量 的方 法 ,而 油藏 数值模 拟则可 使我们对油藏 的认识定量化 和可视化 。在胡状 集油田油藏剩余油分布 研 究中,我们利用动态拟合 的方法来计算 油层 中含油饱和度在空间 的 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以此确定某一时间油藏地下剩余油的分布和大小。 = 剩 余 油 分 布 描 述 1、剩 余油成 因分析 () 1 储层宏 观非均质性对 剩余油分布 的影 响 影 响剩余油分布 的一个重要 的地质 因素是储层的非均质性 。从平 面上看 ,因油层平面非均质性 的影响,物性好 、注采完 善的部位水淹 程度高 ,而物性差的部位水淹程度低或未水淹 ,含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纵向上,由于层间渗透率 的差异 ,层间干扰造成渗透 率较低的油层动 用差或不动用。 () 2 开发 因素对剩 余油分布 的影响 剩余油分布与井 网布 置及注采系统 的完善程度有直接关系 。在小 层 平面上井 网不完善 、注采 不配 套的部位是剩余 油相对 集中区。另外 由于层系历年逐井上返、 井况恶化 , 各层系注采系统受到严重威胁 , 造 成注采 井网不完善 。剩余 油就集 中在 已无井控 制的部位 。 2、剩余 油宏观 分布 形式 根据 胡状集 油 田剩 余 油分布状 况 ,确定 胡状 集油 田剩余 油分布 的主 要 类 型 为 : () 1 注采 不完善型 。这类 剩余油主要 是指未注水 区、层 、小砂体 及 由于含油面积 小未能形成注采或 者是 由于井况损坏 等原因,致使储

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分类方法

特高含水期油田“四点五类”剩余油分类方法

特 高含 水期 油 田“ 四点 五 类 " 剩 余 油分 类 方 法
王友启
( 中 国石 化 石 油 勘 探 开 发 研 究 院 , 北京 1 0 0 0 8 3 )

要: 特 高含 水期 油 田 的 油 水 分 布 状 况 复 杂 , 需要明确其剩余 油的定义 、 属性 分类 方法和水 驱开发 潜力评价
“ Fo u r Po i nt s a nd Fi v e Ty pe s ” Re ma i ni ng Oi l C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i n Oi l f i e l d s wi t h
Ul t r a - Hi g h Wa t e r Cu t
Ab s t r a c t :Oi l a n d wa t e r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wi t h i n t h e r e s e r v o i r s i n ma t u r e o i l f i e l d s wi t h e x t r e me l y h i g h wa t e r
第4 卷 第 2期
2 0 1 7 年 3月
石 油 钻 探 技 术 P ETR( ) L EUM DRI I I I NG TE CHNI QUES
Vo 1 . 4 5 N( .
M ar .. 2 ( ) o i : 1 0 . 1 l 9 l 1 / s y z t j s . 2 0 1 7 0 2 0 1 2
r e ma i n i n g o i l c l a s s i f i c a t i o n me t h o d f o r o i l f i e l d s wi t h u l t r a — h i g h wa t e r c u t wa s d e v e l o p e d i n t h i s p a p e r b y s e l e c t i n g 4 o i l s a t u r a t i o n p o i n t s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t h e o i l — wa t e r s e e p a g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 t h e b o u n d a r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状集油田特高含水油藏剩余油水驱技术宫红茹;唐顺卿;胡志成【摘要】为对特高含水油藏深度挖潜,解决特高含水油藏层间矛盾和平面矛盾,提出了斜交夹层的识别方法,总结了斜交夹层下不同韵律层的水淹模式,研究了剩余油分布状况,并制定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同时,基于流线分布得出了微观过水倍数计算方法,根据计算结果可以通过改变水驱方向解决平面矛盾,增大水驱波及体积,挖潜平面剩余油.该方法在胡状集油田取得较好应用效果,证实了扇三角洲沉积存在斜交夹层,对剩余油形成和分布具有明显控制作用,过水倍数计算结果可从微观上表示水驱波及范围和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斜交韵律层剩余油主要分布在2个夹层的上部,且逆向注水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向注水,过水倍数是影响驱油效率和采收率的重要因素,过水倍数越大,水驱效果越好.胡状集油田斜交夹层剩余油研究和过水倍数计算方法的推导,为特高含水油藏挖潜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方法.【期刊名称】《石油钻探技术》【年(卷),期】2018(046)005【总页数】7页(P95-101)【关键词】特高含水油藏;斜交夹层;过水倍数;挖潜技术;胡状集油田【作者】宫红茹;唐顺卿;胡志成【作者单位】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中国石化中原油田分公司濮东采油厂,河南濮阳457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41目前,国内特高含水油藏开发存在储层控制程度低、稳产难度大等问题有待解决:1)层间、层内矛盾突出;2)平面剩余油零散;3)受井况及历史注采调整等因素影响,局部注采井网不完善,储量控制程度低[1_4]。

针对这3个问题,进行韵律层识别、水淹模式分析对剩余油挖潜显得尤为重要。

在韵律层识别研究方面,研究人员对垂向叠加沉积体间平行层面的夹层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5_12],但对扇三角洲沉积是否存在斜交夹层尚无定论,也没有开展实质性的研究工作。

此外,水驱油藏一般采用注水倍数定量评价平面水驱强度,但该方法并不适用于非均质油藏,不能具体描述油藏内部各点的水驱状况。

笔者针对扇三角洲沉积下的斜交夹层进行系统研究,分析其水淹模式,验证了不同韵律层水线突进方式,并研究剩余油分布状况,制定了相应的挖潜对策;同时利用过水倍数定量评价平面水淹强度,根据过水倍数的计算结果分析井间主流线方向及水驱强度,采取合理措施改变水驱方向,以解决平面矛盾,增大水驱波及体积,挖潜平面剩余油。

1 斜交夹层韵律层剩余油水驱技术1.1 斜交夹层韵律层识别胡状集油田扇三角洲前缘相发育的韵律层为正韵律、反韵律和复合韵律。

通过研究胡状集油田的韵律层和注水开发情况发现,扇三角洲沉积存在斜交夹层,斜交夹层能封堵较多的剩余油,并形成剩余油富集区[13]。

斜交夹层类似于交错层理,它由一系列斜交于层系界面的夹层组成,受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中的水流等沉积介质的流动控制,在陡坡加积作用一侧形成了由一系列夹层组成的斜交层面的韵律层。

如图1所示,即便在井距较小的情况下,由于扇三角洲前缘的前积作用,砂体存在倾斜叠置。

若忽视前积倾角的岩性地层对比,不可能预测死油区,因此结合扇三角洲前积结构特点,采用前积式对比,不仅使砂体对应关系更明确,更能体现井间差异,并可预测含油层的分布状况。

这种前积式对比实际上更能体现地下地质体的沉积成因与叠加规律,对比结果对实际生产的指导作用更为明显。

胡状集油田斜交韵律层的沉积特征具有如下特点:斜交夹层主要分布在河道顶、侧面及河道分岔地带,沉积微相为河道侧翼与河口坝,以河口坝为主,具有分布范围大、分布零散的特点。

图1 扇三角洲沉积环境中河道前积几何形态的叠瓦式对比Fig.1 The tile-type contrast of the geometry of the river front in the fan delta sedimentary environment1.2 斜交夹层韵律层剩余油分布根据数值模拟结果,按照斜交夹层所处位置、油水井射开井段和注采井网组合的不同,针对夹层处于油水井间、夹层靠近注水井和夹层靠近油井3种夹层类型,分为油水井全部射孔、油井只射开底部、注水井只射开底部和油水井均射开底部等4种射孔方式及顺夹层(即顺向)注水和逆夹层(即逆向)注水等2种注水方式,共提出24个方案,其剩余油分布情况如图2、图3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一个斜交夹层在注水井上、另一个斜交夹层在井间和注水井顺向注水条件下,当油水井全射开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间斜交夹层遮挡的上部;当注水井全射开、油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顶部未补孔处;当油井全射开、注水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遮挡处;当油水井都仅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斜交夹层上部。

2个斜交夹层均在井间、注水井顺向注水条件下,当油水井全射开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间斜交夹层和注水井斜交夹层遮挡的上部;当注水井全射开、油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顶部未补孔处;当油井全射开、注水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遮挡的水驱未波及处;当油水井都仅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斜交夹层上部。

一个斜交夹层在油井上、另一个斜交夹层在井间和注水井顺向注水条件下,当油水井全射开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油井斜交夹层遮挡的上部;当注水井全射开、油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顶部未补孔处;当油井全射开、注水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遮挡的水驱未波及处;当油水井都仅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上部。

图2 含水率为98%时顺向注水模型剩余油饱和度分布Fig.2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n the forward water injection model with water content of 98%图3 含水率为98%时逆向注水模型剩余油饱和度分布Fig.3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oil saturation in the reverse water injection model with water content of 98%从图3可以看出,一个斜交夹层在油井上、另一个斜交夹层在井间和注水井逆向注水条件下,当油水井全部射开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间斜交夹层和油井斜交夹层遮挡处;当注水井全部射开、油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间斜交夹层和油井斜交夹层遮挡处的底部;当油井全部射开、注水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遮挡的水驱未波及区域;当油水井都仅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未射孔和未水驱波及的夹层顶部。

2个斜交夹层均在井间、注水井逆向注水条件下,当油水井全部射开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井间斜交夹层和水井斜交夹层遮挡处;当注水井全射开、油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2个夹层遮挡处和油井顶部未补孔处;当油井全射开、注水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遮挡的水驱未波及处;当油水井都仅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斜交夹层上部和未动用处。

一个斜交夹层在注水井上、另一个斜交夹层在井间和注水井逆向注水条件下,当油水井全射开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水井斜交夹层遮挡的上部和井间斜交夹层遮挡的上部;当注水井全射开、油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注水井斜交夹层遮挡处和油井顶部未补孔处;当油井全射开、注水井只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2个斜交夹层遮挡处;当油水井都仅射开底部时,剩余油主要富集在斜交夹层上部和未动用处。

1.3 斜交夹层韵律层剩余油挖潜技术斜交夹层的剩余油挖潜是在对韵律层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的,可采取以下措施对斜交夹层进行剩余油挖潜:1) 注入水仅波及河道砂体的中下部,可动剩余油大多滞留在被斜夹层遮挡、注入水未能波及到的储层中上部。

通过对高渗层采取堵水、调剖等措施实现顶部剩余油的挖潜,或采取压裂、酸化措施改善顶部低渗透层的物性。

2) 斜交夹层的延伸方向与注采井网组合形式对剩余油富集区的影响较大。

对比顺向注水和逆向注水的效果发现,逆向注水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略大于顺向注水的波及系数和采收率,尤其是在采油井钻遇夹层的情况下,是24个方案中剩余油相对较少的一个方案。

因此,垂直河道方向建立注采关系,可以提高井组连通率;加密井网和钻水平井都可以有效开采交错层理侧积体上部的剩余油。

3) 从注采井射孔方式看,存在斜交夹层情况下的注水井射孔方式对采收率的影响较大。

当注水井钻遇夹层、另一个夹层位于注采井之间时,油水井射开情况不同,剩余油所处的位置与含量也不同,其中,油井、注水井均只射开夹层上部的驱油效果较差,剩余油较多;而油井射开夹层上部、注水井全射开时的驱油效果较好。

2 平面剩余油水驱技术为提高平面剩余油描述的准确性,借用了过水倍数[14]这一水驱指标。

过水倍数是指多孔介质中单位孔隙体积内累积通过注入水的体积,数值上等于过水断面的无因次累计过水量。

它不仅刻画了水驱波及范围,还描述了波及范围内的水驱强度。

2.1 过水倍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假设岩心长度为L,截面积为A,孔隙度为φ,原始含水饱和度为Swi,设t时刻过水断面x处的饱和度为Swx,岩心出口端的含水饱和度为Swl,水驱前缘饱和度为Swf。

根据质量守恒方程,则有:Wi=Wz+Wp(1)式中:Wi为t时刻累计注水量,m3;Wz为未流经某过水断面的滞留量,m3;Wp为流经某过水断面的水量,m3。

所以,t时刻x处的累计过水量,即过水断面x处的过水倍数为:(2)式中:N(Swx)为过水断面x处的过水倍数;x为某过水断面的位置,m。

在过水断面x处的累计过水量为:Wp=Qfw(Sw)dt(3)式中:Q为注水速度,m3/d;Sw为含水饱和度;fw(Sw)为某一含水饱和度对应的含水率;T为累计注水时间,min;T0为注入水前缘达到x处所用的时间,min。

根据Buckley-Leverett方程:(4)积分得到:(5)式中:为某一过水断面的含水上升率。

将式(5)代入式(2),并进行分部积分,得到x处的过水倍数:当t<T0时,N(Swx)=0。

含水率计算公式[15]为:(7)式中:a,b为常数;μw为水相黏度,mPa·s;μo为油相黏度,mPa·s。

对式(7)两边求导,得:(8)将式(8)代入式(5),得到过水断面x处的过水倍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式:(9)将油田基础参数代入式(9)中,可求得在相同压力梯度下过水倍数与含水饱和度及剩余油饱和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见图4。

图4 过水倍数与含水饱和度的关系曲线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water flooding index and water saturation从图4可以看出,过水倍数越大,水驱剩余油饱和度越小,水驱效果就会越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