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人生态度(通用2篇)

合集下载

写苏轼乐观面对人生的作文

写苏轼乐观面对人生的作文
(2)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当历史的波浪风驰电掣般向我们涌来时,大家可曾看到那最高的——三千尺波浪?那是苏轼乐观人生二百年的成熟的浪花,撩人心弦的浪花。
曾经多少次热血沸腾,曾经多少回默默吟诵“成熟是一种明亮而又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刺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伸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这是苏东坡的成熟,是他在黄州最寂寞而又最丰厚的收获。正因为如此,他的名字才嘹亮地回响在黄州大地;正因为如此,他的诗文才在逝者如斯的长江黄河上久久流荡;正因为如此,他,东坡居士,才在历史的浪花中,独领钟秀,独树一帜。
在这样的人格面前,任何语言都失去了它本身的丰富内涵和外延,也无须用任何语言来装饰。它本身就是发光的,万丈光芒照神州。
我们站在900年后的今天,看历史高浪伴着苏轼人格,诗作滚滚涌来。虽然我们不能触摸到历史镌刻的那份永恒,却依然能感受到那身正气,那满骨子的不屈和那旷世的乐观,这也正是我们永恒的追求呀!现在,我们已不是那个被贬的时代,无须抱着一腔勇气去领略那份世态炎凉。可是在生活中,我们也许还会有太多的无奈,这时,想想东坡居士吧,比起他的不幸和无奈来,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开启你的心扉,任风倾听你的心声,凭雨洗涤你的意志,这样千百次后,所有的不幸和无奈都会雨化为一串串涟漪,然后荡到心湖深处,镌刻在你的思想上,这便成了你的人格,你的财富。
(3)“竹仗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湿润的天,淅淅沥沥的雨。同行的人,没有雨具,匆匆忙忙地赶路,忙着躲雨。然而,唯有苏轼,迈着沉实平稳的步伐,深邃的双眸凝望着远方,嘴角似起未起的有一抹淡淡的笑意,仿佛这雨不是意外的灾祸,而是生活的点缀;仿佛这雨不是老天对人的戏谑,而是生命的诗意。果然,雨过天晴,山头温暖的阳光迎向人们,同行的人该是一展愁眉的时候了,而苏轼只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

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一、苏轼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和政治家。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样化的作品而闻名于世。

二、苏轼的人生态度1. 酷爱自由奔放在苏轼的写作中,常常能够感受到他对自由和奔放的追求。

他不拘一格,善于表达内心真实感受,并通过诗歌表达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境遇的批评与反思。

2. 忧国忧民之心苏轼具有强烈的国家责任感与忧患意识。

他积极参与政治事务,并通过文字表达对社会不公和国家弊端的忧虑。

他关注时事政治,努力为国家和民众谋福利。

3. 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尽管苏轼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境,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在他的诗歌中,经常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和向上的力量,鼓舞人心。

三、苏轼诗歌创作风格1. 借古讽今苏轼善于借用古代诗词的表达方式,将儒家的思想融入自己的创作中。

他通过对历史悲剧和英雄人物的描写,暗示出当时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之间的共通性。

2. 深入民间与许多其他文人不同,苏轼喜欢深入民间,关注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用朴实而真实的语言表达农民、渔夫等底层人民的苦难和辛酸,并通过此展现了自己深厚的人文关怀。

3. 自然与感情苏轼以天地万物为题材,在诗歌中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美好景色以及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抱有感激之情。

同时也传达了他对家园乡土情怀以及更广阔世界之向往。

四、结语苏轼是宋代文坛璀璨星辰之一,他的人生态度和诗歌创作风格深受后世影响。

他倡导自由奔放、忧国忧民、乐观向上的精神,通过诗歌表达出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和个人情感的释放,成为宋代文化瑰宝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以上是关于宋代诗人苏轼的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内容编写,希望能够满足您的要求。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轼是一位非常旷达乐观的诗人,那么你想了解一下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吗?下面一起去阅读一下吧,希望大家喜欢!苏轼旷达乐观的故事苏东坡的仕途之路异常坎坷,在42年的官宦生涯中,1/3的时间在“下放”中度过。

42岁时,他因“乌台诗案”受小人谗言,被宋神宗贬到黄州。

而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放浪不羁,而是将一腔悲愤化作了文学创作的动力。

此间,他寄情于山水、与古人神交,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流传千古的词作,在词坛开创了豪放之风的先河,也给自己的创作开辟了一方广阔天地。

“心烦手不闲,手忙心怡然。

”苏东坡在流放中,心中虽然烦闷,但却没有无所事事,反而事必躬亲,进而发展出耕地、烹调的爱好。

在劳动中,他的心情也变好了。

于是他成功地把“致君尧舜”的入世心态很快地转变为“聊从造物游”的出世心态,并激发出独特的创造力。

最典型的是,苏东坡在下放黄州、惠州期间,创造出20多种菜肴,如东坡肉、东坡鲫鱼、东坡豆腐等,这些菜品至今还被人们津津乐道。

、苏轼的故事1、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立志读尽人间书:自幼聪明过人的苏轼七岁知书,十岁能文,常常出口成章,发言为诗。

许多年长的人都来苏家向小苏轼请教学问,渐渐苏轼的名声就传出去了。

听多了众人的夸奖,再加上自家书房中已经找不到没读过的书了,苏轼渐渐骄傲起来,他觉得自己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可以说到了“学富五车”的程度了。

在这种自满的情绪的支配下,他得意洋洋地在自己书房挂了一幅自己写的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就在小苏轼自满的时候,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一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拿着一本书上门求教。

他对小苏轼说:“我问了好多文人,但他们都不认识这本书上的字。

听说你博学多识,大家都把你叫神童,你肯定认识,所以我走了好多路专门来找你,希望能得到你的帮助。

”苏轼一听很自信地接过老人手里的书,心想:“不就是字吗?我肯定行!”但他翻开书看了一会儿就呆了,这本书不但没看过,就连名字都没听过,而且书中有很多字他根本就不认识。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浅论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doc
苏轼是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学家、诗人、书法家,他不仅有着意志坚定的个性,
也将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深深铭刻在他的心灵之中。

他的乐观的人生态度体现在他的作品
和生活中,为世人留下深刻的影响。

首先是苏轼积极乐观的态度。

他热衷于他的抒情诗作,充满着乐观的精神,描绘的是
美好的家园,灿烂的春色,迷人的风景,优美的胜景,以及真诚的友情,他把自己的精神
世界投射到诗中,从而不断给我们带来乐观的生活。

此外,苏轼还淡泊名利,乐天知命。

他未尝计较自己失去的职位,即使被贬,也不把
用心良苦的岁月变成愁怨。

相反,他没有把失去的职位当做一种损失来看待,而是积极寻
找他可以去做的事情。

乐观的态度使他找到了投身书法的机会,他以其精湛的书法艺术技
巧取得了几百年内没有失传的记录。

最后,苏轼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乐观的理念,强调一切攸关人生的问题应该遵循一种“顺其自然”的轨迹。

在《饮中八仙歌》中,他写道:“不忧春潮不可留,不慕富贵不足宁。

只求依稀有余暇,常访杯酒胜游山。

”他提倡大家做一个乐观的人,珍惜人生的缱绻,用心领悟宝贵的时光,感激自然的恩惠,将心灵的造诣进一步提升,这种态度或许能引导
世人走上乐观的人生之路。

总之,苏轼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在世人中留下沉淀,对这个时代的人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朝历代也都留下了精神财富,这种情怀可以激发世人奋发向上、重视友谊,从而给
予一股淡泊名利和乐观自信的动力,使之能够走向成功和新的辉煌。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

苏轼的人生观一、立场坚定、荣辱不惊苏轼从不趋炎附势,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和气节。

无论穷达显厄,他都能勤政爱民,兴利除弊,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在厄运面前,从不屈服,坦然面对,恪守道义,讲究风节。

二、超越自我、寄情山水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把自己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美,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跳出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变化无常的人生。

三、随遇而安、超然自适逆境中的苏轼和农夫一样,春至而耘,秋至而收,完全融入当地生活。

超越了对物质的追求。

四、热爱生活、旷放豁达苏轼虽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在身处逆境时,仍然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

【关键词】荣辱不惊、超然自适、热爱生活、旷放豁达。

到了杭州,苏轼在贯彻新法方面注意了因地制宜,避害就利,施行了不少善政,留下了许多优美的传说。

熙宁七年(1074年),苏轼调任密州大守。

密州很穷,难有作为。

苏轼捡了几十个弃婴养在家里,算是一点功德。

但在文学上却成果硕硕,真正的“苏词”就是在这里产生的。

《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十年生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是此时创作的名篇。

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调任徐州。

上任才三个多月,赶上黄河决口,他日夜与军民挡水筑城,四十余日过家门而不入,终于保住了城池和民房财产。

洪水过后,他又向朝廷请求拨款,修筑了城南大坝,并建黄楼镇水。

此举中,苏轼的治世才能得以发挥,受到神宗下旨嘉奖。

他自己也十分自得,此时的文学集子便以“黄楼”命名。

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奉旨调任湖州,在谢恩奏章中,他说了几句批评时政有点过分的话,引起了熙宁党人的嫉恨,他们又从苏轼以往诗作中搜罗出一些谤怨朝廷的诗句,制造了著名的“乌台(御史台的别称)诗案”。

这个案子差点要了苏轼的命。

苏轼这次系狱,主要原因并不在诗上,而在于政治方面。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

苏轼的人生态度与作品特点分析一、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以其独特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文学造诣而闻名于世。

1.1 奋发向上苏轼在中年期间曾经历了几次官员地位变动和贬官之窘境,但他从未放弃对人生的追求。

无论身处何种困境,他都保持乐观积极的态度,并不断努力奋发向上。

1.2 热爱自由苏轼崇尚自由,在平凡民众中寻找灵感并倾听百姓疾苦。

他以平实朴素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社会现象的触动与思考,并直言不讳地批评朝廷的腐败与权贵阶层的虚伪。

1.3 忠诚于理想尽管苏轼多次遭受流放和监禁,但他始终保持对理想信仰和忠诚。

他视文化传统为珍宝,倡导文风复古,致力于推动文学和艺术的发展。

二、苏轼作品的特点分析苏轼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思想内涵而备受赞誉。

以下是对苏轼作品特点的概括与分析。

2.1 情感充沛苏轼的作品深情款款,情感充沛。

他在写诗时借助自然景物和人物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使其作品充满了浓厚的个人色彩,并能触动读者的内心。

2.2 文笔纯美苏轼的文笔纯美雅致,行云流水。

他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巧妙地运用对仗、比喻、夸张等技巧,使得他的文字充满音韵之美和意境之深远。

2.3 对现实关注苏轼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并通过他的作品进行反思和批评。

他以尖锐而敏感的眼光剖析社会弊病和人类困境,呼吁社会改革和正义。

2.4 歌颂自然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常常被赞颂为人类的良师益友。

他以敏锐的观察力描绘自然景物,使读者感受到大自然的壮丽与美好。

2.5 个人情志苏轼作品中充满了个人情志之写。

他在作品中表达自己对生活、爱情、友谊等方面的真切感受,通过独特的表达方式展现出他独特的内心世界与个人思想。

结语苏轼一生秉持着积极向上、追求自由和忠诚于理想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不仅体现在他对待个人命运的坚韧和乐观,也体现在他对社会问题和文学艺术的关注和担当。

其作品以其情感充沛、文笔纯美以及对现实与自然深入观察而脍炙人口,至今仍广受欣赏与传颂。

苏轼人生态度

苏轼人生态度

苏轼人生态度
苏轼,一个流芳百世的大文人,静思苦读,在安定的时候创作了不少
优秀的诗文,他的人生态度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首先是苏轼理解人生的观点。

他热衷于“苦乐仁智”,以主动做出合
理的选择,而不是被动地安于现状。

他强调活出自己独特的人生,而
不是被他人所束缚,攀比他人,面对挫折时要以理性的、淡定的心态
去面对,留住真诚的情感,心平气和,不计较利市。

其次,苏轼的人生礼仪。

他认为,有仪礼才能够成就和谐的家庭,及
达到崇尚文物的理想。

以仁慈待人,以礼保护自己。

此外,还要遵循
宗教仪式,一方面是供奉神灵保佑自己家人,另一方面,也是传承古
老文化的习俗。

最后,苏轼的人生精神。

他认为要把大义置于其他之上,尊重社会常规,友善待人,博大精深,勇于面对挑战。

他视诸子百家为同一家,
珍爱他人,提倡和谐相处。

总之,苏轼是一个有着高尚的思想的大文人,他的人生态度以宽容平
等的尊重他人为特征。

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态去正视这个世界,学习苏
轼对人生的追求和理解,这样才能使自己的人生圆满曲折,潇洒翩翩。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人生态度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再看一看普通人身份的苏东坡。

苏东坡作为文学家、艺术家,他固然有很多非常了不起的表现,值得我们后人学习,但是也许对我们启发意义更大的是作为一名普通人的苏东坡,以下是店铺整理的苏轼的人生态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答案:豁达。

苏轼的人生态度是豁达。

他寄情山水,力求超越,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我封闭起来,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我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天才文学巨匠,他一生创作了无数不一样体裁的文学作品,在诗、词、赋方面都到达了很高造诣,代表着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至今仍为读者所热爱和推崇,为中国文学史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

苏轼才华盖世,堪称文艺上的天才加全才。

然而,苏轼对后世的影响不仅仅表此刻其显著的文学成就方面,更重要的是,表此刻他的人格魅力方面,即处变不惊,进退自如,遭遇困难挫折仍能表现出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这种人生态度一向为后世文人所敬仰,至今也影响着无数中国知识分子。

一、苏轼的人生态度我们所认识的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是一个政绩显著的政客。

然而,苏轼一生坎坷,屡遭贬谪。

苏轼因为乌台写诗一案从四十四岁开始被贬谪黄州,之后又贬至惠州和儋州,前后在贬六年,晚年才遇赦免北归。

而作为一个文学家和政治家,应对不幸的贬谪遭遇,苏轼的人生态度是如何呢?我们看看苏轼的作品:苏轼在被贬到黄州之后的第三年,写了一首词叫做《定风波》,词的资料是这样的:“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枝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本来写的是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宋神宗元丰七年三月七日,苏轼和朋友一齐去相田看地,途中遭遇大雨而雨具又不在身上,朋友们都被大雨淋得狼狈不堪,然而,东坡却跟大家感受不一样,自得地在雨中吟着诗歌哼着小调漫步前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人生态度(通用2篇)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一
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

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

《梦溪笔谈》曾记载安徽省宁国县有一种蛇,叫做“枳首蛇”。

据沈括所言,此蛇长得像蚯蚓,身体两端皆有头,往往几十条群居在一个洞穴里。

可是,今人认为,蛇有双头,在自然界虽存在,但那是基因变异的结果,不可能是群体性共有的特征。

不独蛇类,其他一切动物,包括人类,也有这种特殊存在的个体。

照今人看来,枳首蛇根本就不是双头蛇,只是其尾部的“造型”像一个蛇头而已。

但枳首蛇的确俗称“双头蛇”,一般无毒,属于游蛇科。

而游蛇科是蛇类的“第一大宗”,全世界有一半以上的蛇属于此科。

沈括一笔带过的双头蛇,乃中国传统观念中的一个“恶兽”,只要见过它的人,非死即伤。

西汉初期的大文豪贾谊,就在其《新书》里,讲过春秋时期楚国名相孙叔敖与双头蛇的传闻。

说有一天,年幼的孙叔敖外出旅游,回来后却很郁闷。

原来他在路上遇到一条双头蛇。

常言道,见双头蛇者必死。

他的母亲却只是问他蛇怎么样了。

他说因为怕其他人再次碰见这种恶蛇,便当机立断,将其杀之。

母亲便坚持认为没事,总是为别人着想,乃积阴德之举,上天不仅不会降灾于孙叔敖,反而会眷顾他。

孙叔敖这才释然。

贾谊写孙叔敖儿童时代的这个故事,有怎样的微言大义呢?人与一般的蛇相遇,在古典文献的很多记载中,有时是福,有时是祸,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反复复,莫衷一是。

但碰见双头蛇,则结论很肯定,绝对是摊上大事了。

可孙叔敖是一个特例,他不仅遇见,还灭之,反而一点事都没有,长大了还做了楚国的丞相。

要知道,古人杀蛇,造成家破人亡的记录非常之多,更何况孙叔敖杀的可是传说中的双头蛇。

足可见,上天的'确是对他相当垂青。

也难怪,小小的一个孩子,既能深谙杀双头蛇将付出惨重的代价,又能反其道而行之,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为民除害。

贾谊写双头蛇,恐怕是在深深地钦羡孙叔敖的传奇。

亚圣孟子所言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举了很多由屌丝变为“大师”的例子,其中一位曾“举于海”的牛人,便是他。

当年的海边,可不是今天先富起来的沿海地区,反而相当于是偏远贫困山区。

孟子是否有所夸张,孙叔敖是否就真的曾惨到这个地步,这都不重要了。

关键是,这位小时候就有杀双头蛇壮举的同志,被楚庄王慧眼识英才,提拔做了国相。

君臣相得益彰,千载难逢。

孙叔敖是当年诸侯各国搞民生工作的第一高手,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有了他的辅佐,真的就不飞则已,一飞冲天,成了春秋五霸之一。

反观贾谊,就非常悲催了。

他生活在汉文帝时期,当时汉代的统治思想,依然延续着黄老无为而治的路数。

虽然早在汉高祖刘邦时期,就有儒家学者想要扭转乾坤,搞儒家那一套,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气候。

贾谊也是儒门人士,他坚持认为无为而治让很多人都“无法无天”了,必须大彰孔孟之道。

汉文帝虽赞同贾谊的主张,两人的交情也颇深,但汉文帝做不了楚庄王,贾谊也做不成孙叔敖。

汉初,黄老哲学的地位相当稳固,而汉文帝也不是一个有魄力的霸主,他只是一个守成之君而已。

汉文帝待贾谊不薄,让他做了小儿子梁怀王的老师。

梁怀王刘胜是汉文帝最疼爱的幼子,可偏偏在做贾谊的学生时,骑马摔死。

贾谊自责万端,竟也跟着郁闷而死。

后来北宋的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贾谊论》,来探讨贾谊的非正常死亡。

苏大才子认为,贾谊之死,并非仅仅是因为梁怀王的意外事故,而是他本人气量太小,愤怒过大,不死才怪。

苏东坡还说,贾谊其实没必要如此,一个有才华的人,如果被欣赏并委以重任,那当然是好事。

但如果终身怀才不遇,那也只能说明这个世界有问题,而不是人才有问题。

既如此,就没有必要闹情绪了,可以慢慢等待机会。

即便到死都没等来“戈多”,那也是天命如此,该喝酒吃肉,照样吃喝不误。

正所谓,得之我幸,不得我亦不哀。

如果一千多年前的贾谊听到苏东坡这番教诲,肯定要反唇相讥:你姓苏的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的确,苏东坡活着的时候就是享誉九州的大文豪,死后更是被推为古典全能型才子第一人。

你要别人等,你自己等等,看是个什么滋味。

苏东坡是后来人,不知他是否杀过双头
蛇,反正贾谊只能拿更早的孙叔敖作为偶像。

大抵贾谊连单头蛇都没有杀过。

要不,他怎么会满腹经纶,却抑郁而亡呢?
苏轼的人生态度篇二
民以食为天,苏轼以食为精神良药。

他官宦生涯颠沛流离,屡遭下放,远至海南。

那时去海南几乎是九死一生之局,可苏轼愣是拿出大无畏热情,喝椰汁、吃牡蛎,悠哉逍遥,并言道:“无令中朝大夫知,恐争南徙,以分此味。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的甘甜化解了苏轼一腔苦水。

再早些年被贬至黄州,没钱吃饭便自耕自足。

北宋猪多,老百姓不稀罕吃,只有美食家苏轼愿意精益研究。

“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

”闻名天下的东坡肉诞生了。

此外,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豆腐、东坡鱼、东坡羹、东坡酥等等等,苏轼于人生不如意中,四方奔走之际,陶然创制。

他大胆品尝河豚鱼,“值得一死”淋漓展现心胸豁达。

也的确如此,正因为东坡先生凡事看得开,所以能把各种挫折过得有滋有味。

如同他不但喜欢美食,还喜欢自创,将不起眼的食材,做出前所未有之味道。

苏轼豪放,浮名浮利,有则有,无则无,人生开心最重要。

他的诗词与他的性子相承,无矫揉之感。

人生酸甜苦辣咸,会一一面对,坦然胜于忐忑。

“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不易,却值得一生践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