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

合集下载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最全名人录:儒道法墨、兵家纵横,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是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精彩纷呈,奠定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一、思想家:14位老子(陈):道家始祖、道德经、世界文化名人。

孔子(鲁)、儒家始祖、《论语》《春秋》、封建大一统思想,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孟子(鲁):孔孟孔孟、亚圣、《孟子》、世界文化名人。

庄子(宋):老庄哲学,著有《庄子》,《逍遥游》。

韩非子(韩):法家大家、助力中华大一统、《韩非子》。

鬼谷子(卫):兵家始祖、纵横家、弟子(孙膑、庞涓、苏秦、张仪)。

墨子(宋):墨家始祖、兼爱非攻尚贤、非儒即墨、《墨子》。

荀子(赵):后圣、性恶论、弟子(韩非子、季斯)列子(郑):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学、《列子》。

季扎(吴):三让吴王、外交家、儒家美学思想家。

附、孔子门生:子贡(卫):孔门十哲”、鲁卫丞相、经商富翁、外交上存鲁弱齐。

颜回(鲁):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子路(鲁):孔门十哲”、“二十四孝”、孔子侍卫卜子夏(魏):孔门十哲,魏文侯王师、助魏称霸中原。

二、文学家:3位屈原(楚):忠诚、《离骚》宋玉(楚):著有《九辩》左丘明(鲁):史学家、《左传》三、著名君王:24位齐桓公(齐):管仲改革、春秋首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鲁庄公(鲁):曹刿论战,击败齐桓公,鲁国国力鼎盛期。

晋献公(晋):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打下晋国霸业基础。

晋文公(晋):西制秦、南伐楚、开启晋国中原百年霸业。

郑庄公(郑):第一个小霸,挑战周天子,箭射王肩。

秦穆公(秦):秦霸西戎、减轻戎患,益国十二、辟地千里。

宋襄公(宋):仁义霸主、泓水之战楚庄王(楚):一鸣惊人,并国二十六、启地三千里。

吴王僚(吴):专诸刺杀吴王僚吴王阖闾(吴):重用伍子胥和孙武,率吴师攻入楚国郢都。

吴王夫差(吴):艾陵之战大破齐国,北上和晋国争霸,被越王勾践灭国。

越王勾践(越):卧薪尝胆、忍辱负重,三千越甲可吞吴。

魏文侯(魏):求贤若渴,李悝变法,人才济济,战国首霸。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

春秋战国主要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件。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对于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重点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主要人物,他们各自的事迹与贡献。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创立了儒家学派,被尊为"圣人"。

孔子的思想强调以仁爱、礼治和民本为中心,提倡"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原则。

他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影响至今。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誉为"第二代圣人"。

他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孔子的思想,强调人性的善良,提倡"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论。

孟子的思想强调政治伦理道德和君主的德治,对于后来儒家学派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3. 鲁迅(1881年-1936年)鲁迅,原名周樟寿,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他的作品以揭露社会黑暗和呼唤民众觉醒为主题,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

鲁迅的思想主张科学思想、民主政治,他的反对封建主义和儒家思想的立场对于中国思想解放产生了重要影响。

4. 孙子(公元前5世纪)孙子是中国古代军事家和战略家,也是《孙子兵法》的作者。

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原则,对于中国古代战争的理论和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的战略思想注重以少胜多、以智取胜,被誉为古代军事艺术的典范。

5.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荀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强调天命观念,主张君主专制统治,提出了"性恶论"和"性善论"的辩论。

荀子的思想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和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春秋战国名人

春秋战国名人

春秋战国名人1. 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阶段,标志着中国古代史进入了一个分裂纷争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华和领导能力在政治、军事、文化等各个领域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名人,他们的事迹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之一。

他被尊称为“至圣先师”,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伦理学和教育学理论,被后世奉为圭臬。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礼、义、智等等。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的自我完善。

孔子的思想为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石。

3. 孟子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另一位重要思想家,他是孔子的学生和继承者。

孟子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主张人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对于人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他反对战争和侵略,主张和平与仁爱。

孟子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对后世影响深远。

4. 孙子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出色的军事家,他的著作《孙子兵法》被誉为古代军事学的经典之作。

孙子兵法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军事理论,包括用兵之道、虚实之道、强弱之道等等,被广泛应用于军事战略和战术中。

孙子兵法的思想内容精炼、实用,对后世的军事学和战争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韩非子韩非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被誉为中国古代法家思想的代表作。

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强调法律在社会管理中的重要性。

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法家政治理论,包括重法、任才、辩论等等。

韩非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政治有着重要的影响,被认为是法家思想的奠基人之一。

6. 荀子荀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他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世称为“荀学”。

荀子主张以天下为己任,追求天下大同的理想,强调君主的仁德和政治的稳定。

他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思考深入而全面,对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7. 墨子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科学家,他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奠基人之一。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

春秋战国著名人物一览表介绍: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充满战争与变革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他们以其卓越的才能和领导力影响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本文将从不同领域选取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为大家提供一个全面的一览表。

一、政治家与军事家1. 孔子(551-479 BC)-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政治家和教育家,被视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成为中国社会和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孟子(372–289 BC)-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

他提出了人性本善的论点,并强调了个人修养和道德教育在社会中的重要性。

3. 荀子(313–238 BC)-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主张以王治国,提出了许多政治理论,对后世的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韩非子(280–233 BC)- 韩非子是战国时期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法学家,他提出了秉法励治的观点,主张统治者应采取严厉的法律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和政权稳定。

5. 孙膑(?–341 BC)与庞涓(?–340 BC)- 孙膑和庞涓是战国时期的两位军事家,他们以他们的军事才能而闻名于世。

孙膑是吴国的军事顾问,庞涓是秦国的大将。

二、文化与学术领域1. 屈原(约340–278 BC)- 屈原是中国古代的伟大诗人,他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先驱。

他的代表作《离骚》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诵与赏析。

2. 墨子(约470–391 BC)- 墨子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提出了爱、非攻、兼爱、尊师等思想,主张实践与实用主义。

他的学说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

3. 鲁班(?–? BC)- 鲁班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木匠和工程师,他的名字已成为中国木工行业的代名词。

他的设计和施工技术对中国古代建筑和木工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荀子(313–238 BC)- 荀子的学说在当时流传甚广,他强调人之自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并提倡合理的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战国的名人100名

战国的名人100名

战国的名人100名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动荡和有名人辈出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百家争鸣、诸侯割据,各个国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领域都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名人。

下面是关于战国时期的100位名人的名单。

1.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

2.孟子: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主张仁政。

3.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提出“无为而治”思想。

4.庄子:道家学派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他的著作《庄子》影响深远。

5.荀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合理主义思想。

6.韩非子: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

7.李斯:秦国的宰相,制定了许多法律政策。

8.孙子:军事家,军事著作《孙子兵法》享有盛誉。

9.吴起:赵国名将,擅长用兵。

10.白起:秦国名将,曾击败几乎所有的敌人。

11.骑乘:齐国政治家,主张“逐鹿中原”。

12.高渐离:齐国的谋士,擅长策划政治阴谋。

13.范蠡:吴国名将,帮助越国抵抗吴国入侵。

14.苏秦: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弱国合纵抗秦。

15.张仪: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积极对外扩张。

16.诸葛亮:蜀国丞相,智勇双全,被尊称为“卧龙”。

17.关羽:蜀国名将,义薄云天,威震敌国。

18.张良: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

19.萧何:刘邦的重要将领,主持制定了一系列政治制度。

20.韩信:刘邦的重要将领,战功卓著,被封为汉王。

21.刘邦:汉朝的开国皇帝,也是一个儒家思想的推崇者。

22.春申君:魏国政治家,主张政治改革。

23.公孙衍:齐国政治家,提出复兴中原的主张。

24.杨朱:纵横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个人自由。

25.管仲:管子学派的创始人,齐国政治家。

26.赵括:赵国的历史学家,著有《战国策》。

27.越王勾践:越国的君主,曾经成功抗击吴国。

28.昭君:一个英俊美丽的战国时期的名女子。

29.田文:赵国的政治家,主张广开言路。

30.龙且:秦国的名将,屡次打败敌人。

31.武安君:赵国的政治家,主张军事改革。

32.吴起:毛遂:韩非子的学生,主张充实政府的实力。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要全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要全

春秋战国时期名人要全1、伍子胥伍子胥,名员,字子胥,楚国人,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

以封于申,也称申胥。

吴王阖闾在夺取政权之后,也有向外扩张、与他国争霸的野心。

伍子胥利用吴王的这一野心,一步一步地把阖闾引向富国强兵、扩军备战,寻机向外扩张的道路。

孙武事吴之后,伍子胥与孙武一起,整顿吴国的军备,招兵买马,日夜操练,使吴国逐步强盛。

为了削弱楚国的力量,吴王采纳伍子胥和孙武的意见,把吴军一分为三,轮番袭扰楚国。

经过几年的袭扰,楚国国力渐衰。

2、孔子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晚年致力教育,修《诗》《书》《礼》《乐》,序《周易》,撰《春秋》,后人合称之为《六经》。

孔子的言论主要记录在《论语》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3、扁鹊扁鹊,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扁鹊用一生的时间,认真总结前人和民间经验,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在诊断、病理、治法上对祖国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扁鹊的医学经验,在我国医学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对我国医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4、孙膑孙膑,其本名孙伯灵,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

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

在具体的战术方面,孙膑对阵法进行了专门论述,进而分析了攻击各种战阵的对策。

孙膑还专门论述了攻城的问题,把处在不同地形的城分为难攻的雄城和易攻的牝城两类,论述了当时攻城的策略与技术。

但孙膑的军事思想也有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

他对战争的性质分辨不清,把士兵纯粹当作被驱使的工具,有些战略战术的表述过于简单片面,有时还夹杂着迷信观念。

春秋战国人物列表

春秋战国人物列表

春秋战国人物列表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战乱和变革的时期。

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在这个时代崭露头角,为后世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人物,让我们一同了解这段历史的风云人物。

1.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哲学家,被尊称为“大师”。

他的学说被后世称为儒家学派,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主要思想包括仁义道德、礼制和孝道,他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人的品德和修养。

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了他的言行,形成了《论语》,成为后世思想家和政治家的重要参考。

2.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孟子是孔子学派的重要承继者,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思想强调人性本善,主张通过教育和正确的治理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和国家的安定。

孟子的学说对儒家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也受到了后来道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争议和发展。

3. 鲁国国君鲁桓公(公元前711年-公元前694年)鲁桓公是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也是《论语》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致力于改革鲁国的政治和社会制度,提倡礼仪和仁爱,减轻农民的税赋和劳役,倡导以文化和道德来治理国家。

他的改革措施对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被后世称为“仁君”。

4. 齐国国君孟尝君(公元前319年-公元前266年)孟尝君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致力于齐国的国内改革和对外扩张,使齐国成为当时的强国。

孟尝君的政治手腕和治国理念备受赞誉,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改革齐国的行政、财政和军事制度,为齐国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5. 楚国国君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羽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国君,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率军推翻秦朝统治,结束了秦朝的统一局面,成为战国时期争霸的重要人物之一。

然而,在建立新的政权方面,项羽却屡屡失利,最终让刘邦夺取了天下,结束了战国时期的混乱局势。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人物有:老子、孔子、鬼谷子、庄子、齐桓公等等。

1、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详,出生于周朝春秋时期陈国苦县。

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

2、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3、鬼谷子姓王名诩,又名王禅,道号玄微子。

战国显赫人物,华夏族,额前四颗肉痣,成鬼宿之象,创建鬼谷门派。

一说是战国魏国邺地(河北临漳)人;一说陈国郸城(河南郸城县)人。

著名谋略家、道家代表人物、兵法集大成者、纵横家的鼻祖,精通百家学问,因隐居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4、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先祖是宋国君主宋戴公。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创立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老子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齐桓公(约前716年-前643年10月7日),姜姓,吕氏,名“小白”,春秋五霸之首,先秦五霸之一,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春秋时齐国第十五位国君。

在齐僖公长子齐襄公和僖公侄子公孙无知相继死于齐国内乱后,
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成功,即国君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文化百家齐放,同时也战事不断,国家分分合合,那么你知道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有谁吗?下面是有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欢迎参阅。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孔子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昌平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对中国历史文化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在全世界,特别是在东南亚各国也有很大影响,是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孔子的先祖是殷末纣王之庶兄微子启,启奉商祀,封于宋。

六世祖孔父嘉,始以孔为姓。

五世祖木金父避难奔鲁,后乃定居鲁国陬邑。

父叔梁纥为鲁武士,以勇力闻于诸侯,晚年与颜氏女徵在结婚而生孔子。

孔子幼时常以陈俎豆、设礼容为戏。

3岁丧父,受教于贤母徵在。

15岁立志于学。

年轻时曾做过管粮仓、管放牧的小官。

相传,他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学琴于师襄。

34岁时鲁大夫孟僖子之嗣孟懿子及南宫敬叔来学礼,从此,孔子开始授徒讲学。

鲁昭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16年)鲁国内乱,孔子不满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擅权,离鲁至齐。

齐景公想任用孔子,但遭晏婴等人的阻挠。

不久孔子返回鲁国,开始整理诗、书、礼、乐,并扩大教育事业,弟子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鲁定公九年(公元前510年),孔子被任为中都宰,颇有政绩,“一年,四方皆则之”。

于是,由中都宰迁为司空,后又迁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夹谷之会,孔子相礼,临事兵礼并用,鲁国取得了胜利,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郓、灌及龟阴之田。

后摄行相事,“堕三都”、抑三桓。

孔子计划失败后,乃借口“燔肉不至”,带领弟子离开鲁国。

时孔子55岁。

自此,孔子开始了14年的周游列国的漂泊生涯。

其间虽“干七十余君”,终无所遇。

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484年),季康子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扁鹊扁鹊(公元前407—前310年)姬姓,秦氏,名缓,字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

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郑(今河北沧州市任丘市)人。

由于他的医术高超,被认为是神医,所以当时的人们借用了上古神话的黄帝时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少时学医于长桑君,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

在赵为妇科,在周为五官科,在秦为儿科,名闻天下。

秦太医李醯术不如而嫉之,乃使人刺杀之。

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

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扁鹊(公元前407年—公元前310年),姓秦,名缓,字越人,尊称扁鹊,号卢医。

扁鹊是战国时著名医学家,居中国古代五大医学家之首。

扁鹊在青年时曾替贵族管理客馆,结拜了名医长桑君,得其真传,尽传其医术禁方,擅长各科,开始行医生涯。

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

他天资聪颖,善于汲取前代、民间经验,逐步掌握了多种治疗方法,后来医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随之巡诊列国。

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通过望色、听声,即能知病之所在。

并带领弟子到各地行医,因其医术高明,被当时广大老百姓尊称神医,并且借用上古神话中黄帝的神医“扁鹊”的名号来称呼他。

后为秦武王治病,遭太医李醯嫉妒,派人把他杀死。

少年拜师扁鹊年轻时做人家客馆的主管。

有个叫长桑君的客人到客馆来,只有扁鹊认为他是一个奇人,时常恭敬地对待他。

长桑君也知道扁鹊不是普通人,他来来去去有十多年了,一天叫扁鹊和自己坐在一起,悄悄和扁鹊说:“我有秘藏的医方,我年老了,想传留给你,你不要泄漏出去。

” 扁鹊说:“好吧,遵命。

”行医诸国公元前361年之后,秦越人到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原属陕西,今河北邯郸市)当地人民很重视妇女,所以他便做带下医(妇科医生)。

因此,他的威望就更高了。

后来他又取道汤阴(今河南汤阴县)之伏道社,渡黄河经长清(今山东长清县),于公元前357年到了齐国的都城临淄(今山东临淄县)。

齐桓侯田午派人招待他,桓侯接见时,他望着桓侯的颜色,便说:“君有疾在胰理,不治将深。

”桓侯答道:“寡人无疾”。

他离开后,桓侯就对左右的人说:“医之好利,欲以不疾为功。

”过了五天,他见到桓侯又说:“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

“桓侯仍答道:“寡人无疾。

”他辞出后,桓侯感到很不高兴。

过了几天,再看见桓侯时,他又郑重地说:“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

”桓侯很不愉快,没有理睬。

又过了几天,扁鹊复见桓侯。

看见桓侯的脸色,吃惊的溜走了。

桓侯便派人追问原因,他说:“疾之居腠理,汤熨之所及;在血脉,针石之所及,在肠胃,酒醪之所及;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

”不久桓侯病发,派人去请他治疗,可是他已取道魏国,跑到秦国去了。

桓侯终因病深,医治无效而死去。

秦越人等离开临淄后,于公元前354年到了魏国的都城—大梁(今河南开封市)。

在大梁时,他曾见过魏国的国王魏惠王。

公元前350年,他们一行到达秦国的都城咸阳。

以后又回大梁。

在公元前355年前后的一段时间里,他和弟子子阳、子豹等人,都逗留在那里行医。

大约于公元前317年,他们又取道周都洛阳( 河南洛阳),听说当地的人民很敬重老人,因此,曾为“耳目痹医” (五官科、疯科医生)。

后来他们又向咸阳而去。

公元前310年,扁鹊再度来到咸阳,因咸阳的人民很爱小儿,所以他就做了“小儿医”。

扁鹊及其弟子不辞艰辛,行程四千余里,周游列国,济世救人;他们“随俗为变”,成为医、药、技非常全面的“全科医生”。

名扬天下扁鹊名声传扬天下。

他到邯郸时,闻知当地人尊重妇女,就做治妇女病的医生;到洛阳时,闻知周人敬爱老人,就做专治耳聋眼花四肢痹痛的医生;到了咸阳,闻知秦人喜爱孩子,就做治小孩疾病的医生;他随着各地的习俗来变化自己的医治范围。

秦国的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派人刺杀了扁鹊。

天下谈论诊脉法的人,都遵从扁鹊的理论和实践。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人物孟子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年),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孟学派的代表人物;名轲,字子舆,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被认为孔子学说的继承者,有“亚圣”之称。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先后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虽曾被齐宣王尊之为客卿,但终不见用。

晚年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他站在儒家的立场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他继承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凡是人力所不及的,孟子都归结为天的作用。

因而,他主张“乐天、畏天、事天”,顺从地接受天的安排。

他的哲学思想具有客观唯心主义的性质。

孟子认为天与人二者是相通的,天是万事万物的主宰,人事的一切,无论是政治制度、道德原则、社会历史发展还是个人的穷通祸福,都是由天来决定的。

人,不仅善性来自天赋,而且人心的思维功能也是天所赐予的。

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集中地体现在下面三个哲学命题中:“尽其心者,知其性也。

知其性,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政治思想的基点在于“民本”、“仁政”和“王道”。

他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并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同时他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

孟子认为,只有达到了这种境界,才是最理想的政治。

统治者实行仁政,即可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将会失去民心而被人民推翻。

孟子还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所谓“民为贵”,是说人民是国家的基础,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他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纷纷跑来归附。

如果发生战争,人民会奋起抵抗,即使是强国的军队也不愿去攻打这种象父母一样仁慈的国君。

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孟子还指出:“夫仁政,必自经界始”。

“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

他这里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采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

这样每家农户分有100亩耕地和5亩宅园,种植桑树,饲养家畜,吃穿自给自足。

他说:“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人民只要有了“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才不会去触犯刑律,社会也才会安定。

孟子同时认为,人民的生活有了保障后,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人们向善,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社会风尚,实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