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合集下载

墨子与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墨子与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与影响

墨子与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地位与影响1. 引言中国古代思想史上,墨子及其创立的墨家学派是一支重要的思想流派。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理论和主张对于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墨子与墨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 墨子及其思想2.1 墨子简介•生平背景:墨子,姓翟名万(字聃),约活动于公元前5世纪晚期至前4世纪早期。

•启示性事件:据传,墨子曾与孟子辩论,引起当时社会广泛关注。

•著作:墨子著有《墨子》一书,共包括80篇。

这些篇章涵盖了伦理、政治、宗教以及兵器制造等方面内容。

2.2 墨子思想核心观点•兼爱:墨子倡导「非攻」、「兼爱」的思想,主张人们应互相关爱和互助,消除社会冲突和战争。

•尚贤:墨子提倡「尚贤」的理念,认为政治统治者应选用有才德的人才来担任重要职务。

•非攻:墨子反对战争和武力行为,鼓励和平交流、友好外交。

3. 墨家学派的传承与发展3.1 学派形成与传承•创始人离世后:墨子逝世后,他的学说由一些弟子继续传承,并发展出独特的学派体系。

•核心理论纠葛:随着时间的推移,墨家学派内部出现了不同的理论派别和分歧。

3.2 墨家学派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影响力:墨家学派深入民间,在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力。

其主张和思想被大量传播于各个阶层并影响日常生活。

•教育实践:作为教育家,墨子提倡教育普及化,致力于提供教育机会给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

•文化价值:墨家学派所弘扬的理念,对于传统价值观和文化习俗产生了积极作用。

4. 墨子与墨家学派的影响4.1 对后世思想的影响•受孟子影响:墨子与孟子有一系列讨论,二者思想互补。

墨子的理论促使孟子对自己的思想有所调整,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儒家学说发展。

•敌对关系:尽管儒家与墨家存在分歧和竞争,但两者在中国古代思想领域中都占据重要地位。

•影响后世:墨子及其学派对于中国古代以及现代社会、伦理、政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2 对科技与文化发展的贡献•科技贡献:墨子本人是一个工程技术专家,为战国时期兵器制造做出了重要贡献。

墨子和鲁班是什么关系

墨子和鲁班是什么关系

墨子和鲁班是什么关系鲁班和墨子都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墨子本身是战国初期的宋国人,他和鲁班的相识是在墨子出使楚国时。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墨子和鲁班是什么关系,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是出了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同时他也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而鲁班并不是楚国人,他后来为楚王做事,为楚国征战做战车设计机械。

墨子可以称的上是一位圣贤,他为了底层的劳苦群众而发声,他的思想有“兼爱”、“非攻”等。

在历史上有很多的人物,但墨子的思想影响了一批人,让他们心怀善念,可以说墨子的思想开创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鲁班为楚国做事,而且做的是建造云梯这一类的机械,十分明显楚国让鲁班来建造这种东西就是用来攻城的。

墨子也是一名对科学很感兴趣的人,因为对光学原理和杠杆原理都有研究,这可以称的上是科学家了。

墨子听说了鲁班帮楚国建造云梯攻打宋国这件事,就立即启程前往楚国,过了十天之后终于见到了鲁班。

墨子问鲁班可不可以帮他去杀一个人,鲁班当即就拒绝了,说自己不是个不重道义的人。

墨子就说:“你既然不愿意杀人,那为何帮助楚国建造云梯,楚国人口不多,还要用不多的人口去攻打宋国,这实在不是一件好事。

”鲁班想了想觉得他说的有理,就将墨子引荐给楚王,后来楚王还是要攻打宋国,但鲁班的攻城方法被墨子都抵御住了,最后楚王放弃了攻打宋国。

关于鲁班的简介创造者是十分伟大的,尤其是做工匠活的人为了创造便利生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古代历史上有一些工匠的名字被人们所熟知,其中鲁班的故事是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最多的。

鲁班是被工匠人称之为祖师的存在,他的技艺肯定是很高超的,为大家推荐一些鲁班简介。

鲁班,公输姓,名班,尊称是公输子。

鲁班被称为中国建筑界的鼻祖人物,关于他的故事一直在坊间流传的很广泛。

春秋战国时期出生的鲁班得到了很好的时机,因为生产劳动在那段时间被大力推崇,鲁国对技巧类的物件也一直在跟进发明中。

鲁班出生在一个世代都做工艺的家庭,家里人的手巧,导致他长期的学习和看见的比较多,基本功强悍自然上手非常快,鲁班就在年轻时随着家里人一起承接过土木工程类的工作,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实践能力自然更上一层楼。

中国历史上的智者墨子

中国历史上的智者墨子

中国历史上的智者墨子墨子(约公元前470年-公元前391年),名翟,字墨子,原籍今河南省灵宝市墨子镇,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之外的一位重要代表。

墨子提出了尊崇兼爱、反对战争和武力的理念,被誉为中国历史上的智者之一。

本文将从墨子的生平、主要思想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第一部分:墨子的生平墨子出生于战乱的春秋战国时期,他的家族曾经是郑国士族。

墨子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很年轻的时候就展现出非凡的才华和智慧。

他在学问方面广泛涉猎,尤其对于机械学、光学以及社会伦理学有着深入研究。

墨子以其卓越的智慧和学问成就,吸引了大量的学生和追随者。

他的追随者通过墨家学派的传承和弘扬,将墨子的思想发扬光大。

第二部分:墨子的主要思想墨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兼爱和反对战争。

墨子主张“兼爱”,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彼此关爱、互相帮助。

他强调人类之间的平等和共同的利益,反对封建社会中存在的阶级和贵族特权。

墨子强调“兼爱”的原则,并不是简单的道德声讨,他提供了实际可行的方式。

他提倡各国各派之间的合作,以维护和平与稳定。

他主张将有限资源利用在人民福祉上,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公共福利。

同时,墨子反对战争和武力。

他认为战争无助于解决问题,只会给社会带来破坏和流血。

他主张以和平方式解决纷争,寻求互惠互利的协商。

第三部分:墨子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墨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提出的“兼爱”理念对于后来的儒家学派和其他思想家都产生了启发。

在兼爱思想的影响下,墨子的学派逐渐发展成为一支重要的力量,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墨子对科学事业的贡献也不可忽视。

他对于机械学和光学的研究,奠定了中国古代科学的基础。

他发明了墨西拿包、水车等一系列机械装置,这些发明对于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和改进起到了重要作用。

此外,墨子的反对战争和武力的思想也对后来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社会产生了积极影响。

墨子主张用和平来解决冲突,这种思想为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提供了借鉴。

墨子的人物简介

墨子的人物简介

墨子的人物简介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初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以及军事家,也是墨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称为“科圣”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墨子的人物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墨子的人物简介墨子(约前468年—前376)名翟,春秋末战国初鲁国人,出生于今山东省滕州市,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军事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出身低贱,一生中除著书立说和教授门徒外,还参加过一些政治活动。

墨子有著作传世,较能代表墨子学说和思想的有《尚贤》、《兼爱》、《非攻》。

学说思想主要包括:兼爱,非攻,天志明鬼,尚同尚贤,节用,生活上奉行“以自苦为极”。

墨家在战国时是一个重要的学派,与儒家并称“显学”。

《墨子》由墨子和各代门徒逐渐增补而成,其内容广博,包括了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逻辑、科技等方面,是研究墨子及其后学的重要史料。

墨子的生平简介墨子的出身微贱,曾经学习过儒家的儒术,后来由于不满儒家烦琐的礼乐制度和学说,于是就自己创立了墨家学派以抗衡儒家学派。

墨子曾经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墨家学说,有《墨子》一书流传于世。

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甚至和儒家学说并称“显学”。

公元前5世纪,墨子出生在以木工为生活手段的家庭。

墨子从小就学习了家里的木工制作技术,由于聪明又善于思考,他成为杰出的木匠工程师,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墨子曾经做宋国大夫,觉得"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以看出墨子是一个体察"农与工肆之人"苦难的士人。

墨子"好学而博",是个以天下为己任、立志救民于水火中的忧国忧民的爱国爱民者。

墨子可能是察觉到了人性薄弱的地方,他的著作《天志》《明鬼》宣扬要敬重天道和鬼神,用来威慑当时权力不受约制的皇帝,逐渐的形成了墨家宗教观。

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大量的收门徒,将自己的学说宣传出去;二是积极地反对兼并战争。

前376年,墨子卒,墨家弟子将他的遗体安葬在狐骀山下中。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与学术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与学术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流派与学术争鸣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思想繁荣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和学术之争在这个时期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多个思想流派,他们各自有着不同的观点和理论,也因此引发了激烈的学术争鸣。

儒家是春秋战国时期最重要的思想流派之一,其代表人物孔子提倡的“仁爱”、“礼治”等理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优秀的君子,以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

他们关注人的道德修养,主张“以人为本”,强调“仁者爱人”,提倡顺应天命、孝敬父母等传统价值观念。

儒家的学术争鸣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社会和谐、如何治理国家等问题上。

其中与孔子的思想观点相对不同的是,一些儒家学者如孟子更加强调天命与人性的关系,认为人天合一,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道德引导,可以达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道家是另一个春秋战国时期重要的思想流派,以老子和庄子为代表。

道家强调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道”的境界。

他们认为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运行,追求温和平静的生活态度。

道家强调“无为而治”,认为减少人为干涉是实现社会和个人的真正自由。

与儒家不同,道家注重的是“无为”而非“仁”,认为仁爱虽然重要,但也仅仅是达到道的手段之一。

道家学派关注的争论点主要集中在如何实现心性的回归与如何达到真正的自由状态。

墨家则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兴起的另一重要思想流派,墨子是其主要代表人物。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等理念,强调爱与和平。

墨子批判了当时战争与民生矛盾的存在,提倡取消兵器、反对战争,以实现和平与安定的社会。

然而,墨家也因为其过于理想主义的理论而受到了其他学派的批评,对于墨子主张的“非攻”、“兼爱”,其他学派认为这种理论是难以实践和维持的。

除了儒家、道家、墨家之外,法家也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并逐渐崭露头角。

法家以商鞅和韩非子为代表,他们的思想主要集中在治理国家与实现秩序方面。

法家主张严格的法律制度和权威的政府,以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兼爱精神

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兼爱精神

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兼爱精神【古代思想家墨子的兼爱精神】墨子,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科学家,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伟大人物之一。

他提出了一种兼爱精神,强调所有人类都应该互相关爱,追求和平与和谐。

墨子的兼爱思想深刻影响了后世,为社会秩序的发展和人类关系的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墨子及其思想背景墨子,名翟,故称翟墨。

他生活在战国时期的中国,这个时期国家纷争不断,兵戎相见,民不聊生,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始终处于巨大的威胁之下。

在这样的背景下,墨子以其独特的思想成就闻名于世。

墨子的思想背景主要源自于对社会动荡、战乱和人民痛苦的深刻反思。

他认为,战争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灾难,如果不能寻找和平的手段解决矛盾和冲突,人类就将陷入永无止境的恶性循环中。

在这种背景下,墨子提出了"兼爱"的思想,试图通过道德教育和和平主义的传播来解决社会问题。

二、墨子的兼爱思想墨子的"兼爱"思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类平等:墨子认为,所有人类都应该平等对待,无论贵贱、贫富、种族、性别等都不应该成为人们相互衡量的标准。

他主张人人平等,每个人都有受到关怀和尊重的权利。

2.以德服人:墨子强调,人们应该以德行来影响和服从他人,而不是依靠武力和暴力。

他认为,通过教育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可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秩序和人类关系的和谐。

3.广泛关怀:墨子主张,我们不仅应该关心自己的家庭和亲友,还应该广泛关怀他人的利益和福祉。

只有通过普遍关爱,才能减少争斗和战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三、墨子兼爱思想的意义与影响墨子的兼爱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1.强调人类共同价值:墨子的兼爱思想强调人类的共同价值。

它告诉我们,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国家还是国家,我们都应该平等地面对他人,并将他人的利益放在自己的利益之上。

2.推动和平发展:墨子提出了以德服人的观点,强调了通过道德教育和和平方法来解决矛盾和冲突的重要性。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及其社会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及其社会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家思想及其社会影响墨家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派思想家,他们的思想理念和行动主张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墨子,原名墨翟,是墨家思想的创始人。

墨子的思想主张是“兼爱非攻”,即“兼爱”、“非攻”两者紧密结合的思想。

他认为,人类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尊重、帮助,而非互相攻击、压迫,所以“兼爱”是实现和平的基础。

他同时认为,战争是造成人类痛苦和苦难的主要原因,为了维护和平与尊严,必须坚持“非攻”原则。

墨家强调道德形式化和制度化规范对人的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认为一切活动都必须得到伦理道德的认可和规范,人类社会就是一个道德规范化的社会。

因此,墨子和墨家思想家们认为,对于弱势的社会群体,需要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对于科技的发展,墨家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和主张。

墨子曾经亲自研制出了防御性的攻城器械,能够有效地保护城市免受攻击。

此外,墨家还提出了“浮动光度辨易”,规定了光度的不同级别,为科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墨家所提出的许多科学思想和主张,为当时科技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具体方案,深刻地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生活和发展进程。

墨家在当时的社会发展和思想影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首先,墨家强调道德形式化和规范化对人的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和谐提供了基本前提和方向。

其次,墨家强调科技的发展和进步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是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还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之,墨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强调人类之间应该互相关心、尊重、帮助,而非互相攻击、压迫,强调道德的形式化和规范化对人的行为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以及强调科技的发展对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性,这些理念和行动主张在当时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对当代的科技和文化发展还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这段时期充满了变革和思想的较量。

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众多的思想家和学派,也被称为“诸子百家”。

本文将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是春秋时期的重要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强调道德修养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主张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

他的学说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和社会秩序,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被后世奉为行为准则。

墨子(公元前468年-公元前390年)是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主张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伦理观,反对兵器的使用和战争,主张以兼爱、无私、无欲为原则,追求社会和平与公正。

墨子的学说对于当时的社会影响深远,尤其在军事思想和工程技术方面有很大的创新。

荀子(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是荀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人性的恶和善的培养。

他认为人性本恶,讲究法治和道德修养,主张通过教育来培养人的品德和道德。

他注重政治伦理和社会秩序,提出了“功利主义”和“行优劣”的观点,对于后世的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和无为而治。

他认为人应该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反对功利主义和道德伦理的束缚。

庄子通过寓言和故事来表达他的思想,他提出了“庄生晓梦”的观点,强调事物的相对性和变化性,并主张通过“无为而治”来解决社会问题。

韩非子(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是法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强调法律和制度的重要性。

他认为人性本恶,主张通过严明的法律和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以达到社会秩序和稳定。

韩非子的学说对于中国古代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在统一中国的秦始皇时期得到广泛应用。

无论是儒家、墨家、荀子学派、道家还是法家,这些诸子百家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有着丰富而重要的思想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
墨子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学说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兼爱非攻,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

下面是有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欢迎参阅。

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姓墨,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墨子人物简介墨子作为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了“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

墨学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他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尚
同”的政治思想,主张从天子、诸侯国君到各级正长,都要“选择天下之贤可者”来充当;而人民则要服从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义”,天下人都要相亲相爱,反对强凌弱的战争。

他的思想中的合理因素为后来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所继承和发展,其神秘主义的糟粕也为秦汉以后的神学目的论者所吸收和利用。

作为先秦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在中国哲学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

墨子在上说下教中,言行颇多,但无亲笔著作。

今存《墨子》一书中的《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篇,都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对他的思想言论的记录。

这是研究墨子思想的重要依据。

墨子与墨家之学
《墨子》一书中多称“子墨子”,是春秋战国之际小邾国(曾先后为宋、邾、鲁、齐等国附庸)人。

墨子有一大串挺吓人的头衔:春秋末期至战国初期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这位集五个“家”、一个创始人于一身的墨子是目夷氏(目夷即墨夷,后省为墨姓)的后裔,孤竹君之后,与宋国国君同宗,但是到了墨子一代,其身份已由贵族降为平民。

墨子当过制造器具的工匠,他自称是“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贱人”(《诸宫旧事》,和今天的粗话意思不同)。

从墨子自诩“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他还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

墨子曾跟周官史角的传人学习周礼,“修
先圣之术,通六艺之伦”。

但后来逐渐对儒家的烦琐礼乐感到厌烦,最终“背周道而用夏政”,舍掉了儒学,“法夏宗禹”,创立了自己的墨家学派。

即使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他的选择也是很有魄力的。

墨子擅长工巧和制作,在军事技术方面高于其他诸子,堪称博学多才。

据说他能在顷刻之间将三寸之木削为可载300公斤重的轴承。

据《韩非子;外储说左上》载:“墨子为木鸢,三年而成,一日而败。

”他利用杠杆原理研制成桔槔,用于提水。

他还制造了辘轳、滑车、云梯等,用于生产和军事。

他还擅长守城技术(即所谓的“墨守”),其弟子将他的经验总结成《城守》二十一篇。

墨子生卒年月墨子生卒年月,一说约前468-前376年,另一种说法是大约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之间,自司马迁已不详。

司马迁附著《孟荀列传》云:“墨翟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

”二说相较,后者为是。

《汉志》云:“墨子在孔子后”。

《后汉书张衡传》注云:“公输般与墨翟并当子思时,出仲尼后,”皆是也。

墨子止楚攻宋,在楚惠王四十四年后,五十年前。

时墨子年三十余,下逮周安王十年,墨子当死于其时,年寿盖逾八十。

葛洪《神仙传》:“墨子年八十有二,入周狄山学道。

”孙诒让《闲诂》谓其说虚诞不足论。

然墨子年寿必逾八十,余尉或可墨子寿八十二,后世遂谓其入山学道也。

然既不得定其生卒的年,则此事无足深论。

)上推墨子生年,当早周敬王之末年,或犹及孔子之未死也。

(孔子卒,至安王十年共八十七年。

)近人梁启超《墨子年代考》颇精密,然谓墨子生于周定王初年,(元年至十年之间。

)约当孔子卒后十
余年,卒于周安王中叶,(十二年至二十年之间。

)约当孟子生前十余年,则犹微有误。

余考墨子之生,至迟在元王之世,不出孔子卒后十年。

其卒当在安王十年左右,不出孟子生前十年。

较梁《考》移前十许年。

以止楚攻宋一事为主眼,似粗得墨子年世之真。

梁《考》又谓墨子之卒,最早不能早于郑繻公被弑之后三年。

因谓是周安王十二年,亦非是。

郑繻公被弑,在安王六年,故黄式三谓鲁阳文君将攻郑,在此年也。

即弃去一年计之,郑繻被弑后三年,亦仅为周安王之九年。

梁氏以安王十二年起算,盖一时之误。

《淮南要略》称:“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盖墨子初年,正值孔门盛时,故得闻其教论,受其术业,非谓墨子亲受业于孔子也。

《墨子耕柱篇》:“叶公子高问政于仲尼,仲尼对曰云云,子墨子闻之,曰:叶公未得其问,仲尼亦未得所以对。

”今按:墨子幼年,正当孔子晚节,或竟不及与孔子并世。

孔子游蔡,遇叶公,墨子尚未生。

此云闻其问答,亦得之传闻,非谓其时墨子已生,有知识,能云云也。

《耕柱篇》又载子夏之徒问鬪于子墨子。

孙诒让《墨子闲诂》曰:“《史记索隐》引《别录》云:按《墨子书》有文子,文子即子夏之弟子,问于墨子,如此则墨子在七十子后。

”此亦误。

《论语》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岂得谓子张在子夏后?谓墨子年事较晚于子夏则可,谓墨子在七十子后则非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