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更新版

合集下载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专业知识分享一、气管插管术【适应症】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需心肺复苏以及气管内麻醉者;加压给氧防止呕吐物、分泌物流入气管及随时吸出分泌的;气道堵塞的抢救;复苏术中及抢救新生儿窒息等。

【禁忌症】明显喉头水肿或声门及声门下狭窄者,急性呼吸道感染者。

【用品】麻醉喉镜、气管导管、气管导管衔接管、牙垫、气管管芯、吸痰管、注射器以及供给正压通气的呼吸器及氧气等。

【方法】1、患者仰卧,头后仰。

术者右手拇、食、中指拨开上下唇,提起下颌并启开口腔。

左手持喉镜沿右口角置入口腔,将舌体稍向左推开,使喉镜片移至正中位,此时可见腭垂(悬雍垂)。

2、沿舌背慢慢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抵达舌根,稍上提喉镜,可见会厌的边缘。

继续推进喉镜片,使其顶端达舌根与会厌交界处,然后上提喉镜,以提起会厌而显露声门。

3、右手以握笔式手势持气管导管,斜口端对准声门裂,轻柔的插过声门而进入气管内。

放入牙垫于上下齿之间,退出喉镜。

听诊两肺有呼吸音,确定气管导管在气管内,且位置适当后,妥善固定导管与牙垫。

4、气管导管套囊注入适量空气(3—5ml),使导管与气管壁密闭,便于辅助呼吸或控制呼吸,并可防止呕吐物、口腔分泌物或血液流入气管。

【注意点】1、插管前,检查插管用具是否齐全合用,特别是喉镜头源是否明亮。

2、气管插管时患者应呈中度或深昏迷,咽喉反射消失或迟钝,如嗜睡或浅昏迷,咽喉反应灵敏,应行咽喉部表面麻醉,然后插管。

3、喉镜的着力点应始终放在喉镜片的顶端,并采用上提喉镜的方法。

声门显露困难时,可请助手按压喉结部位,可能有助于声门显露,或利用导管管芯将导管弯成“L”形,用导管前端朱起会厌施行盲探插管。

必要时可施行经鼻腔插管,逆行导管引导插管或纤维支气管镜引导插管。

4、插管动作要轻柔,操作迅速准确,勿使缺氧时间过长,以免引起反射性心搏,呼吸骤停。

5、插管后吸痰时,必须严格无菌操作,吸痰持续时间一次不应超过30秒,必要时于吸氧后再吸引。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l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和操作标准概览:①评估与分诊:患者到达后立即进行生命体征评估,根据紧急程度快速分诊,确保危重患者优先处理。

②稳定生命体征:针对休克、心肺骤停等情况,迅速实施ABC(气道、呼吸、循环)支持,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输液等。

③病因诊断:详细询问病史,进行体检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以确定病因。

④专科处理:根据诊断结果,给予针对性治疗,如抗休克治疗、溶栓治疗(针对AMI)、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等。

⑤监测与观察:持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观察治疗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⑥多学科协作:复杂病例或复合伤患者,组织多学科会诊,制定综合治疗计划。

⑦疼痛管理:合理使用镇痛药物,减轻患者痛苦,提高救治质量。

⑧转诊与出院:病情稳定后,适时安排患者转入相应科室继续治疗或安全出院,提供详细的出院指导。

⑨记录与上报:准确记录诊疗过程,按规定上报传染病、药物不良反应等信息。

遵循这些流程与标准,急诊科能够高效、有序地应对各类急症,确保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可打印修改) (2)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可打印修改) (2)

Xx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20)第九章心律失常 (23)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第十一章脑出血 (29)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49)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术 (55)二、机械通气 (57)三、电除颤术 (60)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五、清创缝合术 (63)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

乡镇卫生院、社区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Xx医院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与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 (7)第二章出血性休克 (10)第三章过敏性休克 (11)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 (13)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 (14)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 (15)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 (17)第八章 AMI溶栓治疗常规 (20)第九章心律失常 (23)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27)第十一章脑出血 (29)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 (30)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 (32)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 (34)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 (35)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 (37)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 (38)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 (39)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 (40)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 (41)第二十一章急腹症 (43)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 (45)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 (47)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 (49)第二十五章脑复苏 (52)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术 (55)二、机械通气 (57)三、电除颤术 (60)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 (61)五、清创缝合术 (63)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 (65)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惯例技术操纵规范令狐采学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惯例十六、多发伤的诊疗惯例十七、心肺苏醒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纵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 :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年夜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取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址、原因及过程后,立即仇家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产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坚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呈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排泄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排泄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需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坚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缺乏,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帮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纯真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年夜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年夜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招致循环功能衰竭。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苏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范标准

急诊科临床诊疗常规技术操作规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一、急性颅脑损伤二、出血性休克三、过敏性休克四、急性呼吸衰竭五、急性左心衰竭六、急性心梗七、心律失常八、脑出血九、上消化道出血十、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十一、急性酒精中毒十二、灭鼠药中毒十三、有机磷农药中毒十四、急腹症十五、创伤诊疗常规十六、多发伤的诊疗常规十七、心肺复术CPR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清创缝合术急性颅脑损伤(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颅脑损伤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紧急处理: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急救。

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科临床诊疗指南技术操作规范目录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第二章出血性休克第三章过敏性休克第四章急性呼吸衰竭第五章急性左心衰竭第六章急性肾功能衰竭第七章急性心梗及并发症第八章AMI溶栓治疗常规第九章心律失常第十章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第十一章脑出血第十二章上消化道出血第十三章癫痫持续状态第十四章小儿高热惊厥第十五章急性中毒的诊疗原则第十六章急性酒精中毒第十七章急性巴比妥类中毒第十八章急性苯二氮卓类中毒第十九章灭鼠药中毒第二十章有机磷农药中毒第二十一章急腹症第二十二章创伤诊疗常规第二十三章多发伤的诊疗常规第二十四章心肺复苏术CPR第二十五章脑复苏第二部分技术操作规范一、气管插管二、机械通气三、电除颤四、双气囊三腔管压迫术五、清创缝合术六、晚期(感染)伤口处理第一部分临床诊疗指南第一章急性颅脑损伤急性颅脑损伤的现场急救处理(一)初步检查1. 头部伤情:有无头皮血肿、裂伤、头皮大面积撕脱、活动性出血、脑脊液漏、脑组织溢出、颅骨骨折。

2. 生命体征:(1)呼吸功能:观察有无发绀、呼吸急促、缺氧、呼吸暂停、窒息情况。

(2)循环功能:有无脉搏细速、过缓或不齐、低血压、休克等征象。

3.其他部位的严重损伤:如胸腹部及肢体的损伤。

(二)伤情判断:除呼吸循环功能外,在颅脑损伤现场的伤情判断目前主要是采用临床分级结合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法(Glasgow Coma Scale,GCS),将颅脑损伤分为3级。

(三)现场抢救:颅脑损伤的病人急救能否取得效果的关键,在于急救人员能否进行正确和及时的现场抢救,急救人员应在快速、简洁地了解患者的受伤时间、地点、原因及过程后,立即对头部和全身情况的迅速认真的检查,在综合病史及初步检查情况做出病情判断后随即开始现场急救。

现场急救的重点是呼吸与循环功能的支持,及时纠正伤后发生的呼吸暂停与维持血压的稳定。

现场急救顺序为:1.保持呼吸道通畅:急性颅脑损伤的病人由于多因出现意识障碍而失去主动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可因呕吐物或血液、脑脊液吸入气管造成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故应立即清除口、鼻腔的分泌物,调整头位为侧卧位或后仰,必要时就地气管内插管或气管切开,以保持呼吸道的通畅,若呼吸停止或通气不足,应连接简易呼吸器作辅助呼吸。

2.制止活动性外出血:头皮血运极丰富,单纯头皮裂伤有时即可引起致死性外出血,开放性颅脑损伤可累计头皮的大小动脉,颅骨骨折可伤及颅内静脉窦,同时颅脑损伤往往合并有其他部位的复合伤均可造成大出血引起失血性休克,而导致循环功能衰竭。

因此制止活动性外出血,维持循环功能极为重要。

现场急救处理包括:(1)对可见的较粗动脉的搏动性喷血可用止血钳将血管夹闭。

(2)对头皮裂伤的广泛出血可用绷带加压包扎暂时减少出血。

在条件不允许时,可用粗丝线将头皮全层紧密缝合,到达医院后需进一步处理时再拆开。

(3)静脉窦出血现场处理比较困难,在情况许可时最好使伤员头高位或半坐位转送到医院再做进一步处理。

(4)对已暴露脑组织的开放性创面出血可用明胶海绵贴附再以干纱布覆盖,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加重脑组织损伤。

3.维持有效的循环功能:单纯颅脑损伤的病人很少出现休克,往往是因为合并其他脏器的损伤、骨折、头皮裂伤等造成内出血或外出血而致失血性休克引起循环功能衰竭。

但在急性颅脑损伤时为防止加重脑水肿而不宜补充大量液体或生理盐水,因此及时有效的制血,快速地输血或血浆是防止休克,避免循环功能衰竭的最有效的方法。

4.局部创面的处理:以防止伤口再污染、预防感染、减少或制止出血为原则,可在简单清除创面的异物后用生理盐水或凉开水冲洗后用无菌敷料覆盖包扎,并及早应用抗生素和破伤风抗毒素。

5.防止和处理脑疝:当患者出现昏迷及瞳孔不等大,则是颅脑损伤严重的表现,瞳孔扩大侧通常是颅内血肿侧,应静推或快速静脉点滴(15--30分钟内)20%甘露醇250毫升,同时用速尿40毫克静推后立即转送,并注意在用药后患者意识和瞳孔的变化。

转送(一)转送前的准备:1.强调“急”“快”“救”的原则,特别是对成批伤员的情况。

2.确保转运途中抢救器材的齐全和功能完好性,及抢救药品的足够。

3.转送前对病情做正确的评估,对途中可能发生的变化应有足够的认识,和变化时的应急措施。

4.确保良好的通讯设施,途中与目的地医院保持联系,将病情和抢救信息提前告知,以便目的地医院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二)在转送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对有严重休克或呼吸困难疑有梗阻者应就地就近抢救,待病情有所稳定后再转送,切忌仓促搬动及远道转送。

2.转送过程中,为防止昏迷病人因误吸入呕吐物、血液、脑脊液引起窒息,应将头转向一侧,对确认无颈椎骨折者可托起颈部,另一只手压前额使之尽量后仰。

必要时先行气管插管后再转送。

并注意途中随时清除口腔和呼吸道的分泌物。

3.对于烦躁不安者,可予以适当的四肢约束,在引起烦躁的原因未解除前,慎用镇静剂。

4.四肢和脊柱有骨折的病人应用硬板担架运送,在转送前应做适当固定,以免在搬运过程中加重损伤。

5.陪送的医护人员在转送过程中应密切注意病人的呼吸、脉搏及意识的变化,情况紧急时随时停车抢救处理。

6.到达目的医院后,陪送的医护人员应向接受单位的医护人员分别详细地将所了解的受伤时间、原因、初步的体检及诊断、现场和途中的病情变化以及处理情况。

急诊室处理(一)处理原则:应本着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特别是在伤员集中送达时,应分轻重缓急。

(二)开通颅脑损伤绿色通道:在患者到达急诊科后20分钟以内需完成以下任务:1.接诊护士:当病人到达急诊科时,急诊接诊护士通过分诊并初步对病情做出判断,疑有脑疝形成时立即通知神经外科医生,同时通知检验科、输血科等有关科室。

2.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迅速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

3.护士在通知医生及有关科室后,完成测血压、脉搏、呼吸及建立静脉通道,在建立静脉通道时同时留取足够的血液标本分别送检验科、血库查血常规、血型及血交叉、电解质、肾功能、血糖等。

当有休克体征时,应尽快建立深静脉通道并进行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及中心静脉压监测,深静脉通道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因其粗大(15--20毫米)且不会因血容量不足而塌陷,一般情况下不需要剃毛备皮可节约时间。

4.检验科:当接到标本后立即做出结果并报告医生。

5.输血科:查出血型并交叉配血准备血源备用。

6.理发员:5分钟内完成理发任务。

7.护士遵医嘱对有颅内高压患者快速输入20%甘露醇250--500毫升以降颅内压;通知放射科或CT室作好检查准备;通知麻醉科和手术室作好手术准备。

若系三无患者(无家属及亲友、无姓名、无单位),则应通知医院有关部门领导。

(三)神经外科急诊值班医生任务:1.采集病史:简明扼要地将受伤时间、原因、外力作用的部位、伤后的意识改变、瞳孔的变化、有无呕吐、误吸,曾做何种急救处理,既往的重要病史等。

2.重点体格检查和损伤分级:(1)头部外伤情况:有无活动性出血、颅骨骨折、脑脊液漏;(2)胸腹部有无压痛、出血、呼吸困难;(3)脊柱、四肢有无骨折;(4)神经系统症状:包括神志、瞳孔、眼球位置、肢体活动、锥体束征等;(5)综合以上检查做出损伤分级。

3.在10--20分钟内完成采集病史、体征、书写病历并根据患者的病情迅速下达医嘱,决定患者的去向。

(四)急诊处理要求:1.轻型(I级)(1)留急诊室观察24小时;(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颅骨X线摄片,必要时CT检查;(4)对症处理;(5)向家属交待有迟发性颅内血肿可能。

2.中型(II级)(1)意识清楚者留急诊室或住院观察48~72小时,有意识障碍者必须住院;(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颅骨X线摄片,头部CT检查;(4)对症处理;(5)有病情变化时头部CT复查,作好随时手术的准备工作。

3.重型(III级)(1)须住院或重症监护病房;(2)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及神经系体征变化;(3)颅脑CT;(4)积极处理高热、躁动、癫痫等,有颅内压增高表现者,给予脱水等治疗,维持良好的周围循环和脑灌注压;(5)注重昏迷的护理与治疗,首先保证呼吸道通畅;(6)有手术指征者尽早手术,已有脑疝时,先予以20%甘露醇250毫升及速尿40毫克静脉推注,立即手术。

第二章出血性休克【诊断】一、临床表现特点:1、有原发病的相应病史和体征。

2、出血征象:根据不同病因表现为咯血、呕血、便血或内出血(外伤)。

3、有休克征象和急性贫血的临床表现,且与出血量成正比。

二、实验室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特点:血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在短期内急剧降低。

【治疗】1、一般治疗:体位、吸氧、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等。

2、止血:按照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止血方法,必要时紧急手术治疗,以期达到有效止血目的。

肺源性大咯血可用垂体后叶素10~20u,置于5%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消化性溃疡及急性胃粘膜病变所致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奥美拉唑40mg稀释后静滴。

对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可用善得宁0.1mg,加于5%葡萄糖液20~40ml中静注,每日2次。

3、补充血容量:快速补充等张液体,验血型配同型血备用,失血量大者应补液与输血双管齐下。

第三章过敏性休克【诊断】一、临床表现1、由喉头或支气管水肿痉挛引起的呼吸道症状: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窒息感、发绀等。

2、循环衰竭症状:心悸、苍白、出冷汗、四肢厥冷、脉弱、血压下降与休克等。

3、神经系统症状:头晕、乏力、眼花、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大小便失禁、晕厥、昏迷、甚至抽搐等。

二、诊断要点:1、明确的用药史,或毒虫刺咬史等。

2、具有上述的临床表现。

3、过敏实验:在过敏性休克康复后,可作皮肤试验以明确致敏原。

【治疗】一、一般治疗1、立即停用或清除引起过敏性反应的物质,由皮肤试验引起的,用止血带结扎注射部位的上臂。

2、肾上腺素:立即肌注肾上腺素,最好在原来注射药物的部位注射,以减缓致敏药物的扩散。

用量:0.1%溶液,成人每次0.5~1ml,小儿每次0.02~0.025ml/kg,肌注。

严重病例可用肌注量的1/2~2/3,稀释于50%葡萄糖液40~50ml中静注。

如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

肾上腺素作用短暂,如注射首次剂量后不见效,可于3min后复注射。

也可以1~2mg,加入5%葡萄糖液100~200ml中静滴。

3、吸氧和维持呼吸道通畅,常规吸氧,必要时可作气管内插管可进行人工通气。

4、补充血容量:恢复和维持足够的血容量,是抢救过敏性休克重要的一个环节。

必要时可作静脉切开,但输液速度不宜过快,过多,以免诱发肺水肿。

5、肾上腺皮质激素:可增强肾上腺素的作用,克服β受体阻断,在高浓度时可阻止CAMP分解。

成人可用琥珀酸氢化可的松100mg,或相当剂量的地塞米松,以50%葡萄糖液40~50ml稀释后静注,必要时重复注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