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说明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学《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常见疾病及其预防”,详细内容涉及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重点探讨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结合实际案例,帮助学生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2. 使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提高自我保护意识;3. 培养学生关注公共卫生问题,积极参与预防传染病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实物模型、案例图片、视频资料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案例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危害的关注,激发学习兴趣。
2. 基本概念: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介绍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4. 预防措施:详细讲解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如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
5.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传染病预防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6. 例题讲解:结合教材,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7.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习题,检验学生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基本概念、特点、传播途径;2.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3. 课后作业及拓展延伸。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基本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预防传染病的认识。
2. 答案:(1)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的疾病。
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预防方法:疫苗接种、个人卫生、公共卫生等。
作用:降低感染概率,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蔓延。
(3)答案开放,要求观点正确,论述合理。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健康与疾病》中的第一课时《传染病及其预防》。
教材主要内容包括: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以及预防措施。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传染病的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目标1. 知道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
2. 学会预防传染病的措施,提高自我保健能力。
3. 培养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增强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预防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传染病宣传册、便签纸、彩笔。
学具:笔记本、水杯、洗手液。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传染病的新闻报道,让学生了解传染病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接着,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传染病吗?它有哪些特点和传播途径呢?”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0分钟)教师利用PPT详细讲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传播途径及预防措施。
重点讲解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 实践环节(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设计一个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标语,并展示给全班同学。
5. 随堂练习(5分钟)学生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检测自己对传染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批改,及时反馈。
六、板书设计传染病及其预防1. 概念: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3. 传播途径: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4. 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设计一个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标语。
2. 答案:(1)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2)预防传染病的宣传标语:如“讲究卫生,预防疾病”、“接种疫苗,远离传染病”等。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说明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2.概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举例说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4.列举常见的传染病;5.说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常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态度;2.关注艾滋病,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情感,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及其特点;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关爱艾滋病人。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从生活经验中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2.通过调查,收集资料,观看视频,广泛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调查家庭成员中常患的疾病,记录传染病的名称、传播途径和预防的方法;2.询问父母自己小时候注射过什么疫苗,目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收集传染病危害健康的资料和有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Ⅰ创设情景:以温家宝总理到儿童医院看望甲流患者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1.视频中提到了哪两种传染病?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甲流的状况?2.出现在画面中的温家宝总理和医护人员为什么戴着口罩?这说明这两种传染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你知道属于哪类传染病吗?3.为什么说甲流可防可控可治?4.预防传染病要做到五个早,请写出来;5.视频的最后,总理布置了一项非常有力的措施是什么?你注射过预防这两种传染病的疫苗吗?6.体味这段视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怎样的情感?视频请您打开:.tudou./programs/view/K7jsz-8JF3I/isRenhe=1观看完视频,让学生回答问题1,带着其他的问题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健康教育》教材第四章“常见疾病及其预防”,具体内容为第三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处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及传播途径,掌握预防传染病的基本方法。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识别常见传染病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关注健康问题,增强预防传染病的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分类及特点。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黑板、粉笔。
学具:健康教育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患者的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新课导入: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分类,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基本知识。
3. 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详细讲解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引导学生学习预防措施。
4. 实践情景:分组讨论,针对常见传染病,设计预防措施。
5. 例题讲解:分析一个传染病案例,让学生学会识别和处理传染病。
6.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传染病及其预防定义、特点、分类传播途径预防措施七、作业设计案例一:某地出现流感疫情,如何预防?案例二:学校发现一名水痘患者,如何进行隔离与预防?2. 答案:根据教材和课堂讲解,给出合理的预防措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参与度,教学方法的适用性等。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更多关于传染病及其预防的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3. 例题讲解与随堂练习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教学难点与重点是教学设计的核心,对于传染病及其预防这一课题,难点在于传染病的分类及特点,重点在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

《传染病及其预防》公开课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教材《健康与幸福》第六章第二节“传染病及其预防”。
详细内容包括: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疫苗接种的重要性及常见疫苗介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及传播途径,掌握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方法。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增强健康观念,积极参与疫苗接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预防方法。
教学重点:传染病的特点、常见传染病的识别与预防。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物模型、疫苗样本。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传染病患者图片,引发学生对传染病的好奇心,进而引入课题。
2. 新课导入:(1)教师讲解传染病的定义、特点、传播途径。
(2)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常见传染病。
3.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传染病传播途径的动画,引导学生分析如何切断传播途径。
(2)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方法。
4. 例题讲解:(1)讲解如何识别常见传染病。
(2)分析预防措施,强调疫苗接种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教师解答学生疑问,进行针对性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传染病的定义、特点及传播途径。
(2)列举三种常见传染病,并说明其预防方法。
(3)谈谈你对疫苗接种的认识。
2. 答案:(1)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等特点。
传播途径包括: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
(3)疫苗接种是预防传染病的有效手段,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传染病的认识有所提高,但对疫苗的种类及接种时间掌握不够准确,需要在下节课进行针对性讲解。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通用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确保每个环节都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讲解和练习。
2.在讲解重点和难点时,适当延长讲解时间,确保学生充分理解。
三、课堂提问
1.提问要具有针对性和引导性,鼓励学生积极思考。
2.针对不同难度的知识点,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3.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
(3)列举三种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2.答案: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见课本PXX。
(2)见课本PXX。
(3)见课本PXX。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1.反思:本节课学生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但在讲解传染病流行条件时,部分学生对三个基本条件的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拓展延伸:
(1)收集生活中预防传染病的实例,与同学分享。
(2)学生讨论并总结预防措施。
5.常见传染病认识(10分钟)
(1)教师通过挂图介绍常见传染病。
(2)学生了解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6.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预防传染病的重要性。
七、作业设计
1.作业题目:
(1)简述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2)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3.易感人群: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在教学中,要强调易感人群的保护措施,如接种疫苗、加强锻炼、提高免疫力等。
二、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
1.概念: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 使学生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二、教学内容1. 传染病的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2. 传染病的特点: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
3. 传染病的分类:法定传染病、非法定传染病。
4. 传染病的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食物传播、水源传播等。
5. 预防传染病的方法: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难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源,直观地展示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3.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 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掌握预防传染病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提问“什么是传染病?”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2. 讲解:介绍传染病的概念、特点、分类、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3. 实践:演示如何正确洗手,让学生动手实践,掌握预防传染病的简单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传染病案例,让学生了解传染病的发生、发展和预防过程。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如何在学校里预防传染病,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作业: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实践操作评价:检查学生正确洗手的操作,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评价: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巩固所学知识。
七、教学资源1. 图片、视频等Multimedia 资源:用于直观展示传染病的相关知识。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13篇)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13篇)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案篇1课题内容: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课题传染病及其预防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道传染病的概念,把握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材分析重点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难点病原体的概念及种类;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教具粉笔、黑板和投影片教学过程[复习引入]师:“生老病死”是世界上全部生物都会面临的问题,我们人类虽然是高等生物,但也免不了会被疾病困扰,疾病给个人、家庭甚至社会都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预防疾病、治疗疾病,使每个人更健康美好地生活,就需要我们对人类疾病有充分的了解。
这节课让我们来共同关注传染病及其预防。
[新课讲授]师:同学们平常所了解的疾病中,一些是由于患者自身的组织或器官发生改变引起的,不会传染给他人的。
比方——生:近视眼、贫血、骨折……师:而有些疾病是由于细菌或病毒等其他生物侵入人体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例如——生: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师:像这样由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引起的疾病就称之为传染病。
知道了传染病的概念,我们才能更清晰地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师:我们如今就以同学们比较熟识的传染病——流感和肝炎,一起来探讨一下相关的学问,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本P6970的“资料分析”,共同思索70页的商量题并作出回答。
生1:流感主要通过飞沫、空气传播。
当流感病人咳嗽、打喷嚏时会将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漫步于空气中。
假如四周的人吸入了这些有飞沫的空气后就有可能患流感。
因此,教学过程咳嗽或打喷嚏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以免传染他人。
老人和小孩体质差,反抗传染病的力量弱,所以更易患流感。
生2:将甲肝患者用的碗筷同家人的分开,目的是将甲肝患者遗留在碗筷等餐具上的甲肝病毒与健康人分开,这样可以避开健康人感染上甲肝。
饭馆的餐具要严格消毒,这样可以将餐具上的细菌和病毒杀死,避开顾客传染上疾病。
生3:传染病要经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三个环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其病因;2.概述传染病的传播途径;3.举例说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4.列举常见的传染病;5.说出艾滋病的传播方式和预防措施。
能力目标:1.通过收集、整理资料,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交流、表达、合作的能力。
情感目标:1.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常识,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树立健康生活的态度;2.关注艾滋病,培养学生关爱病人的情感,并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举例说明常见的传染病及及其特点;2.举例说明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3.养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关爱艾滋病人。
教学难点:举例说出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区别;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讨论分析,从生活经验中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2.通过调查,收集资料,观看视频,广泛了解常见的传染病。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1.调查家庭成员中常患的疾病,记录传染病的名称、传播途径和预防的方法;2.询问父母自己小时候注射过什么疫苗,目的是什么。
教师准备:收集传染病危害健康的资料和有关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Ⅰ创设情景:以温家宝总理到儿童医院看望甲流患者的视频导入,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1.视频中提到了哪两种传染病?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甲流的状况?2.出现在画面中的温家宝总理和医护人员为什么戴着口罩?这说明这两种传染病通过什么途径传播?你知道属于哪类传染病吗?3.为什么说甲流可防可控可治?4.预防传染病要做到五个早,请写出来;5.视频的最后,总理布置了一项非常有力的措施是什么?你注射过预防这两种传染病的疫苗吗?6.体味这段视频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怎样的情感?视频请您打开:.tudou./programs/view/K7jsz-8JF3I/isRenhe=1观看完视频,让学生回答问题1,带着其他的问题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选取学生刚刚亲身经历过的甲型流感流行作为切入点,学生前不久注射了疫苗,印象非常深刻。
视频中涉及到了有关传染病的流行以及预防的知识,正好可以贯穿整节课。
而选择总理视频,又可以表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生命安全的高度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
Ⅱ传染病的概念:1说出视频中涉及到的传染病,列举你所调查到的传染病。
学生会列举出常见的传染病,比如:甲型流感、季节性流感、流行性乙型脑炎、蛔虫病、足癣、肺结核、沙眼、艾滋病等等。
学生也会列举出其他病混淆,比如:近视眼、白化病、扁桃体炎、高血压、阑尾炎等。
根据生活经验,达成共识,其中近视眼、白化病等不属于传染病。
2.小组讨论:以上列举的传染病是有什么引起的?有哪些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甲流的状况?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怎样的情感?通过讨论,学生交流,教师补充,明确病原体的概念:能够引起动植物得病的细菌、真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而传染病是由病原体引起的,能够在生物体之间传播。
传染病具有传染性,所以也具有流行性。
传染病有大规模暴发流行的可能,所以,党和政府严密部署,强力控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人民的生命安全的高度高度重视。
3.请说出图片中的病原体能引起什么传染病?尝试举例说出几种常见传染病的病原体;4.用所学知识纠正原来的错误认识:为什么近视眼、白化病、扁桃体炎、高血压、阑尾炎等不属于传染病?通过分析,学生就会很明确的知道,上述病不是病原体引起的,不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所以不属于传染病。
设计意图:首先,根据生活经验分辨出常见的传染病,总结归纳传染病的概念和特点,然后反过来用大家都认可的标准,纠正原来存在的错误认识。
其实,整个过程就是大多数学生的正确的认知指导少数学生的学习,在相互的交流和辩解中抽取出科学的概念,在自我的修正中辨析概念,是学生自我修正认知的过程。
而传染病的特点就决定了,甲流可能会大面积流行,所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和预防,回扣视频中的问题2。
Ⅲ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以及传染病的预防措施:1.资料阅读,抒发感想,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传染病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的特点,所以对人类的健康危害非常大。
传染病每年在全世界导致1700万人死亡,据我国2007年10月份的统计,有31.8万多的传染病病例,发病病例数多的三种传染病是肺结核、乙肝、痢疾。
其中有660多人死亡,以患狂犬病的死亡人数最多。
2.观察图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探究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①在传染病流行的时候,图片中的人采取了怎样的措施?为什么这样做?②传染病的流行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③怎样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学生交流汇报,教师引导:分析第一组图片:得病的人会散播病原体,发现了传染病人就要马上隔离,病原体就不会到达健康的人身上,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明确传染源的概念: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者动物。
通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没有传染源,传染病就不会流行。
所以,控制传染源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分析第二组图片:打扫卫生,环境消毒,可以杀死已经散播到环境中的病原体,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明确传播途径的概念: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的人所经过的途径。
通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切断传播途径,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分析第三组图片:病原体到达健康的人身上,并不是每个人都会的病,比如接种过这种病的疫苗的人就不会的病。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增强自身免疫力,人就不容易得传染病。
明确易感人群的概念: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通过讨论分析,达成共识:保护易感人群,可以有效的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总结归纳: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环节: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可以分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3.回扣视频资料,分析解决问题:①说出在温家宝总理到儿童医院看望甲流患者视频中的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②为什么说甲流可防可控可治?③从传染病的预防角度来看,总理和医护人员戴口罩属于哪项措施?④视频的最后,总理布置了一项非常有力的措施是什么?你注射过预防这两种传染病的疫苗吗?从传染病的预防角度来看,这些属于哪项措施?⑤预防传染病要做到“五个早”,为什么?4.学生易错点的分析与判断技巧总结: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过程中总结规律:①传染源是患病者或者潜伏期的病原体携带者,病原体对传染源有致病性;②易感人群就是既没有得病,没有得过病,又没有接种过疫苗的人,也就是体没有抗体的人。
③判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属于预防传染病的哪个方面,可以根据这项措施的承受者确定。
有了上面三组图片分析的基础,视频中的这些问题的解决已经是水到渠成。
小结:科学的防控甲流,积极开发研制疫苗,有效保护易感人群。
设计意图: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于传染病流行和预防已经有了浅显的感性认识,我们只需要在学生讨论交流思考的基础上,稍加引导,使他们能够从经验中提炼出来,科学的表达。
然后,回扣到视频资料的问题,联系自身经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实际问题,在分析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
Ⅳ传染病的分类:1.观察图片,描述传播的途径,列举出通过下列途径传播的常见的传染病:图一空气、飞沫,甲流、普通流感等图二饮水、食物,痢疾、蛔虫病、甲型肝炎等图三吸血的动物,流行性乙脑等图四接触传播,沙眼、癣等2.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划分传染病的种类:首先明确分类的依据和类别,然后,让学生将上面列举出的传染病归类并写出日常生活中采取的预防措施,填写到表格:3.学生易错点的分析:①吸血的节肢动物携带者病原体,并能传播病原体,但是所携带的病原体对于它本身不具有致病性,所以,吸血的节肢动物属于传染病流行基本环节中的传播途径,而不是传染源;②狂犬病和破伤风虽然是皮肤出现伤口时才会被传染,但是是通过接触传播,属于体表传染病。
设计意图: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对学生熟悉的传染病进行分类,并了解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预防措施,实现良好生活习惯培养的教学目标。
把学生不熟悉的、但是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传染病留到课下,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根据传播途径分类,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
Ⅴ艾滋病1,创设情境:背景音乐《飘动的红丝带》《飘动的红丝带》/v/b/14134567.html 使用方法:请选中地址,右键,转到/v/b/14134567.html2.观看有关艾滋病的幻灯片,了解艾滋病的病原体、对人体的危害、传播途径、预防措施。
点击打开PPT容如下图所示:3.阅读资料,了解红丝带的标志意义,了解理解艾滋病日的主题,感受艾滋病人的需要和社会对艾滋病人的关爱。
资料一红丝带标志的意义红丝带像一条纽带,将世界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共同抗击艾滋病,它象征着我们对艾滋病病人和感染者的关心与支持;象征着我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和平的渴望;象征着我们要用“心”来参与预防艾滋病的工作。
丝带是对HIV和艾滋病认识的国际符号,1991年在美国纽约第一次出现。
它代表了:关心这一标志被越来越多的人佩带,用来表示他们对HIV和艾滋病的关心,关心那些活着的HIV感染者,关心那些已经死去的病人,关心那些受艾滋病影响的人。
希望红丝带愿意成为一种希望的象征,象征疫苗的研究和治疗感染者的成功,象征HIV感染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支持红丝带代表着一种支持,支持HIV感染者,支持对未感染者的继续教育,支持尽全力去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疫苗,支持那些因艾滋病失去至爱亲朋的人。
“红丝带”是全世界关心艾滋病患者行动的标志,它鼓励我们大家伸出友爱、关怀之手,来帮助那些深受艾滋病毒折磨的人。
“红丝带”象征着希望,希望艾滋病在将来有结束的一天,希望受难的朋友能痊愈,希望整个社会的压力得以缓解。
别上“红丝带”的胸章,代表为一起战胜艾滋病而努力。
“红丝带”表露着对艾滋病患者、感染者及照顾者的关怀与接纳,以及对艾滋病卫生教育、治疗方法和疾病研究的支持。
资料二历届艾滋病日的主题艾滋病作为一种尚无法治愈但可预防的传染病,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迅速向全世界蔓延的猛烈趋势。
因此,只有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合作,各国共同采取措施,才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的流行。
世界卫生组织为了在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工作中协调世界各国的行动,于1987年建立了预防艾滋病的专门机构,这一机构的名称是全球预防和控制艾滋病规划署(UNAISD)。
作为全球协作的象征,自1988年起规定每年的12月1日为世界预防艾滋病日。
历届艾滋病日及其主题:1988年全球共讨,征服有期1989年青年和艾滋病1990年妇女和艾滋病1991年共同迎接艾滋病挑战1992年预防艾滋病,全社会的责任1993年时不我待,行动起来1994年家庭与艾滋病1995年共享权益,同担责任1996年一个世界,一个希望1997年艾滋病与儿童1998年青少年——迎战艾滋病的生力军1999年关注青少年,预防艾滋病——倾听、学习、尊重2000年预防艾滋病——男士责无旁贷2001年预防艾滋病,你我同参与2002年反羞辱,反歧视2003年相互关爱,共享生命2004年关注妇女,抗击艾滋2005遏制艾滋履行承诺2006 爱与责任2007遏制艾滋履行承诺2008全民动员2009 普遍可及和人权4.选择其中一条艾滋病的宣传语,谈一谈你的感想:有了爱的滋润,他们将多一份与病魔抗争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