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杨礼赞

合集下载

九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预习课件 语文

九级语文上册 第1课《白杨礼赞》预习课件 语文
题白杨图 茅盾 北方有佳树,挺立如长矛。 叶叶皆团结,枝枝争上游。 羞与楠枋伍,甘居榆枣俦。 丹青标风骨,愿与子同仇。
学习目标: 一.理读课文; 二.品读美点; 三.写读佳句。
黄绿错综
白杨树的外形
笔 直 的 干 笔 直 的 枝
白杨树的外形
丫枝一律向上, 紧紧靠拢。 叶子片片向上, 没有斜生。
白杨树的气质
倔强挺立 伟岸 ,正直,朴质,严肃 温和 坚强不屈,挺拔 句式美: 难道A 难道B 难道C 难道D 段式美: 抑 扬 情感美: 浅 深 象征美: 物 人 神
白 杨 礼 赞
关于茅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桐乡县乌镇。这个太湖南部的鱼米之乡,是近代以来中国农业最为发达之区,它紧邻着现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荟萃的地方,这造成了茅盾勇于面向世界的开放的文化心态,以及精致入微的笔风。 茅盾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党员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还担任过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名誉主席等职务。 茅盾一生写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子夜》、《蚀》、《虹》、《春蚕》、《林家铺子》、《霜叶红似二月花》等。
礼赞白杨
仿写抒情句: (1)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高原…)走过,难道…… 难道……难道……难道……
(2)我赞美莲花(菊花,梅花……), 就因为它不但…,尤其…
(3)让那些……人们去赞美……的牡丹, 去鄙视这……的莲花…我要高声赞美莲花!
仿写扩展句: (1)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 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 (2)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象是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象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1.白杨礼赞_课件

1.白杨礼赞_课件

研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 思考:开头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 明确:开门见山,点明文章主旨,直接抒发 了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为下文定下 了感情基调。
自由朗读2——3段,要求找准表现一下内容的词 句:黄土高原特点、见到黄土高原的感觉、见到 白杨树时的情绪变化。 • 特点: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无 边无垠,坦荡如砥。 • 感觉:雄伟,伟大,单调。 • 情绪:恹恹欲睡,惊奇地叫了一声。
教学目的 • 1.通过课文学习,理解“散 文形散神不散”和象征手法。 • 2.把握排比句和反问句。
题目解说
• “白杨礼赞”是倒装的短语,是为了突出 “白杨”二字。 • “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礼 赞的含义是崇敬而赞美。 • 题目的含义是以高度的敬意赞美白杨树。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 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 江省桐乡县人,茅盾是笔 名,著名作家、社会活动 家。担任《小说月报》主 编,并与郑振铎、叶圣陶 等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 著有长篇小说《子夜》, 短篇小说《林家铺子》、 《春蚕》,散文《白杨礼 赞》。
讨论并归纳
1.白杨树象征了什么?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民族解放斗 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2.这篇课文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 白杨树的“不平凡”? 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写到它的外部形象,再写到它的 内在气质,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 3.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是“极 普通”的,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以极常见、极普通来反衬白杨树的不平凡。 4.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 名和我们民族精神的? 作者是抓住白杨树的伟岸、挺拔、坚强不屈、力争上 游等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坚强不屈的民族 精神。

白杨礼赞

白杨礼赞

曾经学过的课文
《海燕》 海燕的象征意义:俄国具 有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无 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花语
许多花也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如 : 非洲菊 有毅力、适应力强 康乃馨 慈祥、温馨、真挚 雏菊 娇小玲珑、精灵可爱 太阳菊 热情、活力 毋忘我 友谊万岁、永远思念 马蹄莲 纯洁、幸福、清秀
实例
请你也来试一试!
总结回顾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 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 领导下坚持抗战、不屈不挠的北方军
民,及其所代表的中华民族质朴、坚
强、力求上进的精神品质。
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中,会使你涌出什么感想?
涌出的感想:雄壮、伟大
二赞: 白杨树的外形和气魄 阅读第五自然段,用波浪线和 双横线分别标注,找出描写白 杨树外形和气魄的关键词。
笔直的干
是宽 片大 片的 向叶 上子 也 丫笔 枝直 一的 律枝 向 上
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伟丈夫
三赞: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阅读第七自然段4个“难道”句 以及第八自然段,说一说白杨 树象征着什么?
文中说白杨树是“普通的”,却是“不平 凡”的,矛盾吗?为什么? 不矛盾。 因为“普通”是指白杨树极易生 长,在西北极为常见。 “不平凡”是指白杨树的外形和 内在气质不平凡。 其所指方面不同。而且正是白杨 树的普通才越显得它伟岸,具有 顽强生命力,坚强不屈,朴质, 力求上进的精神,从而象征革命 根据地坚持抗战的广大军民。
奥运五环的颜色就带有象征意 义——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 的 奥运五环 象征意义:“蓝、黄、黑、绿 、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 参赛的五大洲。此外,这6种颜 色(包括白的底色)毫无例外地包 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黄 色和蓝色代表瑞典,蓝色和白 色代表希腊、法国,英国、美 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 匈牙利的三色尽在其中;黄色 和红色代表西班牙,巴西、澳 大利亚、日本、中国的颜色也 包括在其中。它显然是一种国 际性的标志。”

《白杨礼赞》知识点

《白杨礼赞》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蚀》(包括《幻灭》《动摇》《追求》),《子夜》《林家铺子》,“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等。

二、故事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三、文学常识抒情散文往往借助具象,写景状物来抒发主观情感。

文中的景或物是作者抒情的依托,作者往往将所要抒发的情感具象化,运用比兴、象征、拟人等手法,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咏志,有所寄托,以达到抒情的目的。

四、理解词义1.礼赞:表示尊敬和赞美。

2.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3.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同“无边无际”。

4.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磨刀石,宽平的意思。

5.潜滋暗长:暗暗的生长,不知不觉地生长。

滋,生长。

6.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7.旁逸斜出:(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8.不折不挠:折磨不了,压迫不倒,形容意志坚强,无论受多少挫折都不服、退缩。

9.纵横决荡:纵横驰骋,横冲直扫,冲杀突击。

这里是指到处同敌人进行激烈战斗。

五、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领起全文。

第二部分(第②-④段):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讲解

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讲解

1. 白杨礼赞教学目标1.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指出文章的抒情线索。

2. 找出文中富有感情的语句,体味其中蕴涵的情感。

3.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学习象征的艺术手法。

4. 理解本文准确、凝练、变化多姿的语言特色。

课时安排2 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 播放西北高原上白杨树的资料片,让学生对白杨树有个感性认识。

2. 释题:“礼”是敬礼、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致敬和赞美。

3. 了解有关写作背景和文学常识。

阅读课文注释①,了解写作背景,教师补充:茅盾,小说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在浙江桐乡。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等。

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 1941 年 3 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茅盾在 1938 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 年 3 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二. 设疑导学1. 教师范读全文。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听准语音语调,扫清文字障碍。

字音:坦荡如砥(di)恹(yān)恹欲睡虬(qiú)枝秀颀(qí)释义:视野锤炼主宰参天虬枝伟岸婆娑秀颀妙手偶得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潜滋暗长恹恹欲睡旁逸斜出纵横决荡2.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体会文章的感情,明确全文抒情线索。

明确: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是本文的抒情线索。

文中五次提到白杨树的不平凡,把有关的语句—一找出来。

白杨礼赞(1)优秀PPT课件

白杨礼赞(1)优秀PPT课件

坦荡如砥 dǐ
恹恹欲睡 yān
纵横决荡 hénɡ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 美、崇敬之情。 第二部分(2-8):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 树的“不平凡”,点明其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9):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课文讲解 1、划出直接赞美白杨树的语句。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 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 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我赞美 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是作者抒发赞美的基础, 也是贯穿文章的线索。
2、什么叫衬托?本文第二段怎样运用衬托这一修辞 手法的?
(1)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 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扑”与“奔驰”照应,写出了景物迎面而来 的情景,形象而准确。准确的表现了奔驰的汽车速 度之快;也反映了黄土高原的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2)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 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使用“涌”,说明感想很多,瞬间形成,有的 也许还未经过仔细考虑,就不由自主的喷涌而出。
思考
6、请运用联想与想象,说说下列事物的象征意义。
格式:我由……想到了……它象征了……
板书设计
生长环境 ——“雄壮”“伟大”(景美)
干——笔直
白 外形 枝——靠拢 杨 特征 叶——向上
力争上游(形美)
力朴坚 求质强

皮——光滑
上严不

进肃屈
靠近团结
内在 倔强挺立 气质 不折不挠

普通话考试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注音

普通话考试朗读组品第1号《白杨礼赞》注音

朗读组品第1 号《白杨礼赞》n àsh ìl ìzh ēn ɡsh àn ɡy?udey ìzh?n ɡsh ù b ǐzh íde ɡàn b ǐ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zh ídezh ī t āde ɡànnet ōn ɡch án ɡsh ìzh àn ɡb ǎɡāo xi àn ɡsh ì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 常是 丈把高,像是 ji āy ǐr ?n ɡōn ɡs ìde y ìzh àn ɡy ǐnai ju ?w úp án ɡzh ī t āsu ǒy ǒu 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 枝;它所有dey āzh īne y íl ǜxi àn ɡsh àn ɡ ?r qi ěj ǐnj ǐnk àol 的桠枝呢,一律向 上,而且紧紧靠ǒn ɡ y ěxi àn ɡ 拢,也像sh ìji āy ǐr ?n ɡōn ɡs ìdech?n ɡw?i y ìsh ù ju ?w úh?n ɡxi ?y ì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 斜逸ch ū t ādeku ānd àdeyaz ǐy ěsh ìpi ànpi ànxi àn ɡsh àn ɡ j īh ūm?i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 片 片 向上,几乎没y ǒuxi ?sh ēn ɡde ɡa n ɡb úy?n ɡshu ōd ǎochu ílet ādep í ɡu ān 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 hu á?r y ǒuy ínsadey ūnqu ān w ēiw ēi f ànch ūd ànq īn ɡsazhash ì滑而有银色的晕 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白杨礼赞》课文

《白杨礼赞》课文

《白杨礼赞》课文一、作者简介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笔名茅盾,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二、创作背景三、课文内容分析1. 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起笔峻拔有力,“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 第二部分(第2 - 4段):描写西北高原的壮丽景色,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这里的高原景色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看似单调,却有着“伟大”“雄壮”的美。

为下文白杨树的出现作铺垫,在这样的环境中,白杨树的不平凡更加凸显。

- 第三部分(第5 - 6段):具体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特征。

从干、枝、叶、皮等方面细致刻画,“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通过这些描写,展现出白杨树正直、团结、进取、质朴的品质。

- 第四部分(第7 - 8段):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由树及人,由白杨树联想到北方的农民、守卫家乡的哨兵以及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这是文章的主题所在,作者运用象征手法,将白杨树的品质与抗日军民的品质相联系,表达了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 第五部分(第9段):再次强调对白杨树的赞美,呼应开头,“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使文章结构严谨,感情表达更加深沉强烈。

2. 象征手法的运用3. 语言特色- 用词准确生动。

例如在描写白杨树的外形时,“力争上游”一词将白杨树拟人化,生动地表现出白杨树积极向上的姿态。

“笔直”一词多次出现,强调了白杨树的正直。

- 富有节奏感。

文章多使用短句和整句,如“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杨礼赞》学习指南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结构,找出文章的线索,体会作者的情感,
2、了解象征写作手法,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体会文章中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语言。

【知识链接】
时代背景:本文写于一九四一年三月。

那时,正处在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

作者于一九三九年三月到新疆讲学,第二年五月赴延安鲁艺讲学,十月离开延安到重庆。

这期间,作者目睹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看到北方军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多次“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抗日根据地。

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受到了鼓舞,写下了这篇激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地歌颂他们。

【课前预习】
1、阅读课文,给加点字的读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大毡.子()主宰.()丫.枝()晕.圈()晕.倒()
初融.()婆娑.()参.天()外壳.()地壳.()
倦怠.()潜.滋暗长( ) 虬.枝()秀颀.()开kěn ()
坦荡如dǐ()无边无yín ( ) yānyān欲睡()
补充:音易错的词语:
字形易错的词语:
重要的四字短语:
2、白杨树是一种怎样的树?请画出并摘录文中有关描绘白杨树外部形态
....的
....和内在气质词语写在下面。

外部形态:
内在气质:
3、在文章中找出准确、优美、富有感情的句子并写下你的批注。

(不少于5句,在书上完成)
例: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

答:“扑”:用于写静态的黄土高原,一方面表现了汽车速度之快,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黄土
辽阔、平坦、一望无际。

“一条大毡子”:将“黄土高原”比作“大毡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黄土辽阔、平坦的形貌。

【课堂探究】
4、默读课文,体味这篇文章对白杨树充满什么感情?请你找出文中直接对白杨树进行感情表达的语句。

5、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你凭什么知道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6、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7、课文大部分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
8、作者最后为什么又写楠木,目的何在?
【课堂反馈】
9、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刹.那(chà)刹.车(shā)倔强
..(juè jiàng)参.天(cān)
B、坦荡如砥.(dǐ)无垠.(yín)病恹恹
..(yān)晕.圈(yùn)
C、婆娑.(suō)虬.枝(qiú)毛毡.(zhàn)鄙.视(bǐ)
D、楠.木(nán)秀颀.(xīn)哨.兵(shào)旁逸.斜出(yì)
10、文章第五小节按照干、枝、叶、皮的顺序描写白杨树的形象,展示了白杨树旺盛、坚强的风貌,你能否以生活中的兰、竹、梅等植物为对象,运用象征手法,借鉴本小节有序状物的文字,写一段话。

(200字左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