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致橡树》课时课后作业测试题三
(完整word版)《致橡树》课后练习

三、《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1.下面加点字的字形、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痴(chī)情慰藉(jì)皎(jiǎo)洁标识(zhì)B.霹雳(pī )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D.流岚(lán)粗犷(guǎng )濒危(pín) 绮丽(q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蔬菜苍桑璀璨至高无上B.通信灿烂前程变幻莫测C.宣泄串通绰约标柄千古D.历练佣工景仰集思广议3.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A.劈柴(pī)浪涛(tāo)矢口否认(shǐ)B.偶尔(ǒu) 兴奋(xìnɡ)惊涛骇浪(hài)C.倔强(jué) 严酷(kù) 面朝大海(cháo)D.羞涩(sè) 眷属(juàn) 言简意赅(ɡāi)4.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窗扉扉页绯闻翡翠B.春帷帷幄惟恐维新C.霄汉销魂硝烟宵禁D.炫耀眩目炫晕泫然5、下面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篇形象地塑造了一个追求尘世幸福的人,这个人有着强烈的分享幸福的意识,因而,诗人笔下的这个人物就给人很亲切的感觉。
B.“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作者对自己实在却不乏闲散、清苦却不乏浪漫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的具体描述。
C.“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诗人告诉我们,诗中的“我”有博大的胸怀,愿将自己的幸福分赠给亲人、陌生人乃至整个社会,还要分赠给大自然。
D.诗中所用的意象,极其洗练,纯净而单纯,诗中的意象并不多,但第一节中仅用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显示了海子抒情诗的风格。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后作业测试题二

《致橡树》作业二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模.样(mó)疲惫.(bèi)濒.临绝境(bīn)并行不悖.(bèi)B.麻痹.(bì) 包庇.(bì) 心潮澎湃.(bài) 步履蹒.跚(pán)C.贮.藏(zhù) 鞭笞.(chī) 瞠.目结舌(chēng) 解.甲归田(jiě)D.畸.形(jī) 机械.(jiè) 破绽.百出(zhàn) 伺.机报复(sì)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提纲舶来品一幅对联一诺千金B.凑合主弦律旁征博引死皮赖脸C.家具炒鱿鱼雍荣华贵流芳百世D.坐镇明信片枉费心机平心而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A.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进展,生物芯片技术应运而生....,并以完整的技术身份促进了基因组学的发展,带动了生物芯片技术的产业化。
B.足球比赛正在激烈进行着,只见一个防守队员快步赶上,抱住对方进攻队员的肩膀,从后面强行掀倒对方,而裁判却对此熟视无睹....。
C.金沙遗址是成都地区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对破解扑朔迷离....的古蜀历史文化之谜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D.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交汇处的凌云山上,雕凿有一尊高达71米的栩栩如生....的弥勒佛像,这就是闻名世界的乐山大佛。
4.水库中学星星文学社请作家杨笑天来作报告。
下面是张田甜社长开场白中的一个片段,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你找出来并进行修改。
今天我们很荣幸地邀请到著名作家杨笑天先生来作报告。
前几天,我们两位已把大家的作品送给杨先生,他也都拜读了,下面杨先生会针对我们大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
(1)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2)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3)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4)将__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时课后作业测试题一

《致橡树》课时作业一一、积累应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炫.耀(xuàn) 痴.情(chī) 慰藉.(jiè)B.戟.(jǐ) 硕.大(shuò) 霹雳..(pī lì)C.流岚.(lán) 虹霓.(ní) 单调.(diào)D.铁干.(ɡàn) 火炬.(jù) 坚贞.(zhēnɡ)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 )A.攀援炫耀致意B.雾蔼坚贞寒潮C.火炬伟岸终身D.仿佛衬托凌霄花3.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我如果爱你——/绝不像________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②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________你的威仪。
③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________相依。
A.攀扯衬托终身B.攀援衬托终身C.攀援烘托终生D.攀扯烘托终生4.舒婷,原名________。
1952年生,福建省福州市人,__________(时代)女诗人。
主要作品有:诗集《双桅船》《舒婷顾城抒情诗选》。
5.“朦胧诗”,酝酿于文革期间,是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
因其在艺术形式上用总体________手法,具有________和________以及朦胧美,所以称“朦胧诗”。
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二、课内阅读阅读《致橡树》选段,回答6~9题。
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长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舒婷《致橡树》课后习题及答案

舒婷《致橡树》课后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知识训练1. 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痴.情(chī)剑戟.(jǐ)红硕.(shuò)B. 慰藉.(jí)狼藉.(jí)雾霭.(ǎi)C. 炫.耀(xuàn)流岚.(lán)霹雳.(lì)D. 虹.霓(ní)相触.(chù)濒.危(bīn)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攀援涟漪巍俄威仪B. 坚贞援助橡树至意C. 寒潮身躯伟岸拜谒D. 凌霄崎岖踟蹰澳丧3. 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
——比喻B.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对偶C. 风忽然大起来,那半天没动的柳条像猛地得到什么可喜的事,飘洒地摇摆,枝条都像长出一截儿来。
——夸张D. 人需要祝福,需要快乐,需要思念。
如果一滴水代表一个祝福,我送你一个东海;如果一颗星代表一份快乐,我送你一条银河;如果一棵树代表一缕思念,我送你一片森林。
——排比4. 知识填空。
《致橡树》作者,原名,当代女作家,与北岛、顾城、梁小斌等同为诗派代表人物。
本文选用和作为主要意象,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依互存、既尊重对方存在又珍视自身价值的全新的爱情观,显现了知识女性的自我意识和个体的独立意识。
二、阅读能力训练熟读《致橡树》,回答后面的问题。
1. 本诗以_____________的方式,主要运用_________手法,展示了富有时代气息的爱情追求,表达诗人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下列选项中对诗句“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省略了主语“我们”。
B. 句中的“寒潮、风雨、霹雳”比喻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雾霭、流岚、虹霓”则比喻生活中的快乐与成功。
《致橡树》课后练习答案

《致橡树》课后练习答案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A.跫音春帷窗扉B.炫耀慰籍泉源C.痴情威仪相融D.红硕霹雳虹霓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A.跫(qióng)音春帷(头发)窗扉(门)B.炫(xuàn)耀慰藉(jiè)归(回家)人C.威仪(外貌仪表)相融(róng)向(对着)晚D.红硕(大)霹雳(lì)虹霓(ní)3.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A.舒婷顾诚北岛梁小斌B.舒婷顾诚白岛郑愁予C.海子穆旦顾诚郑愁予D.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4.下列论述,不符合郑愁予诗歌创作特点的一项是()A.“用良好的中国文字写作,形象准确,声籁华美,而且是绝对地现代的。
”B.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一则是曲折动人、情意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
C.把中国的传统意识和西方现代派的表现技巧结合得浑然一体,使他成为地地道道的“中国的中国诗人”。
D.表达了作者对人生道路的思考,对国家命运的反思,对社会生活某些方面的审慎思索和批判。
5.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A.郑愁予的《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B.“美丽的错误”是《错误》的诗眼;心上人越来越近确实美丽,但不能相见则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C.舒婷的《致橡树》、《墙》与顾城的《一代人》、《远和近》、梁小斌的《雪白的墙》,都是朦胧诗的代表作。
D.《致橡树》采用了先立后破的构思方式,扬弃了旧式的传统的爱情观,表达了理想的新型的爱情观。
6.《错误》开头说“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对这两句诗理解不当的一项是()A.“季节”前面加限制词“等在”,表明“季节”漫长,女子等待亦漫长,突出了“闺怨”心绪。
B.“容颜如莲花的开落”日复一日,表明时间流淌,女子打扮了又打扮,“女为悦已者容”,等待心上人归来。
致橡树课后题答案致橡树阅读答案

致橡树课后题答案致橡树阅读答案致橡树答案《致橡树》答案:【课前预习】一、jiâ jǐ pīlì ǎi lán ní二、1.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层:由开头至“不,这些都还不够”,通过六个意象历数自己所否定的爱情模式第二层:由“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至最后,表达出作者对心目中理想爱情的渴望、憧憬2.凌霄花、鸟儿象征依附型的爱情观,泉源、险峰、日光、春雨象征奉献型的爱情观作者对这两种爱情观持否定态度,带并不完全一样对于依附型的爱情观,诗人是完全否定,两个“绝不”表达了诗人否定的坚决与批判的彻底“这些”只指后面四者,对于奉献型的爱情观,诗人是部分否定,两个“不止”和“还不够”表示并不排除这样,但又不能仅仅这样,两个“甚至”承接上面的“也”,表示程度更进一步,既使是为人们广泛颂扬的“日光”“春雨”也不能作3.第二层中诗人选择了木棉和橡树两个意象,橡树的“铜枝铁干”“刀”“剑”“戟”,象征男性的刚强、果敢、锐利,木棉的“红硕的花朵”“叹息”“火炬”,则象征了女性的热烈、柔美、刚健它们以树的形象站在一起,体现了一种平等独立的关系,同时它们又“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同甘共苦,休戚与共,互相扶持,表达的是一种彼此独立又相互依存的平等型爱情观【课堂探究】1.诗人强调自己必须“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是为了体现一种平等对称关系,与前面的六个意象形成截然不同,而这也正是它与橡树爱情的基础其实在很多文学作品中有类似的形象,如简爱,娜拉等,在她们身上都闪耀着木棉的平等精神2.这句话首先体现了木棉和橡树的心有灵犀,心心相印,其次也揭示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诗人这种爱情观的前卫性3.结合上下文可以看出,上文介绍了橡树的特点,而这句话正是木棉特点的形象化表述,展现了木棉柔韧的特点:尽管有叹息,但仍如火炬般执著、刚健4.“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是说对诗的理解往往角度不同,其感受也是不同的根据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本诗还有不同的理解本诗写于1977年,当时正好是在“文革”后对“文革”中人性扭曲、等级明显的社会现象的反思,女诗人回想几千年来中国妇女总处在男尊女卑的生存状态下,以饱含情感的笔触,用内心独白的方式向世人宣告女性是独立的,与男性是平等的,应该与男性公民一起创造美好的生活,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女性的独立宣言;如果将诗中的“爱”由男女之爱推而广之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爱,本诗还可以理解为每个人都应该是单独的个体,在人格上是平等的、独立的,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依存,应该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思想提升】本诗爱情观的进步性:提倡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更具有人道主义精神这种平等式的家庭才真正是心灵的栖息地,它代表着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时课后作业测试题二

高中语文《致橡树》课时课后作业测试题二《致橡树》课时作业二一、积累整合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痴.(chī)情慰藉.(jiè)皎.(jiǎo)洁标识.(zhì)B.霹.雳(pī)虹霓.(ní)戏谑.(xuè)诗行.(háng)C.雾霭.(ǎi)眷.(juàn)属累.(lěi)赘红硕.(shuò)D.流岚.(lán)粗犷.(guǎng ) 濒.危(pín) 绮.丽(qǐ)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寒暄一言堂旁征博引弃之如蔽履B.诡秘吊书袋煞有介事吃一堑,长一智C.玷污杀风景讳莫如深是可忍孰不可忍D.辐射忘年交怵目惊心桃李不言,下自成蹊3.下列各句中, 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素质教育。
B.对征税机制完善的国度,是没有特殊身份可言的,即便你是炙手可热的权贵,只要你有偷税漏税嫌疑,照样查你没商量。
C.今天我们提出减轻中小学生学业和作业负担,是对一种学生主体发展的尊重,是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发展创造能力。
D.生活的逻辑,抗议着书本上、文件上的某些逻辑,实践的检验,冲击着错误的、过时的结论。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A.无疑,老祖宗留下的许多民族美德积重难返,不是几个“款爷”、“富婆”的游戏人间所能改变得了的。
B.要不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大是大非面前,大家能够见仁见智,达成共识,说明我们这个领导集体是坚强的。
C.国政府正加紧对恐怖袭击事件的调查取证工作,并全面展开大规模军事调动,对恐怖分子实施军事打击已箭在弦上。
D.各种花卉,争奇斗艳;若用国色天香来形容,实不为过。
5.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
只填序号。
几十年来,霍金的身体禁锢在轮椅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普测题库---《致橡树》(题目+答案)

10、致橡树一、选择题1.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组是(B )A跫音春帷窗扉B炫耀慰籍泉源C痴情威仪相融D红硕霹雳虹霓2.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或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C )A跫(qióng)音春帷(wéi) 窗扉(门)B炫(xuàn)耀慰藉(jiè) 归(回家)人C威仪(外貌仪表) 相融(róng) 向(对着)晚D红硕.(大)霹雳(lì) 虹霓(ní)3.全是朦胧诗作者的一组是(A)A舒婷顾诚北岛梁小斌B舒婷顾诚白岛郑愁予C海子穆旦顾诚郑愁予D海子北岛徐志摩余光中4.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D)A《致橡树》这首诗歌颂了独立而坚贞..的爱情。
B这首诗用对比的手法,衬托了大树的坚定..形象。
C 他是一个身材伟岸,性格豪爽..又不乏幽默的男人。
D班主任李老师累病了,我们全班同学都去医院里慰藉..他。
5.对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是(D)A母亲眺望的目光是一根无形的线,牵扯着远方游子的心。
(比喻)B运动员的两条腿飞快得像急速滚动的车轮一般。
(比喻)C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拟人)D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比喻)6.依次填入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C)桥和路不但要为陆上运输而合作,还要为水上运输而合作。
过河的桥下面要走船,水涨船高,桥要造得高,路也要跟着高。
桥在过河的地位上要服从路,路在两岸的高度上,也要迁就桥。
桥和路都是越高越难造的,但是为了行船方便,就把困难留给自己。
桥和路跟船合作得好,这个困难就解决了。
A虽然但是而且B如果那么况且C因为不但而且D由于不过因此7.下列说法不正确一项是(D)A郑愁予的《错误》在台湾被誉为“现代抒情诗的绝唱”,“愁予风”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这首诗有着很大的关系。
B“美丽的错误”是《错误》的诗眼;心上人越来越近确实美丽,但不能相见则是一个错误;诗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可谓妙笔生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致橡树》课时作业三
一、基础达标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
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畅通、呼吸匀停,这是一种何等壮阔的生命!一代又一代艺术家________向我们走来,每个艺术家又牵连着喧闹的背景,在这里举行着横跨千年的游行。
纷杂的________使我们眼花缭乱,呼呼的旌旗使我们满耳轰鸣。
在别的地方,你可以蹲下身来细细玩索一块碎石、一条土埂,在这儿完全不行,你也被裹卷着,身不由主,踉踉跄跄,直到被历史的洪流________。
A.不绝如缕衣饰消融
B.前呼后拥衣服融化
C.前呼后拥衣饰消融
D.不绝如缕衣服融化
解析不绝如缕:比喻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就要断了,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前呼后拥:旧时形容官员出行随从的人很多,现泛指前后护随的人很多。
衣饰:衣着和装饰。
比“衣服”表意更丰富,与“眼花缭乱”搭配更佳。
融化:指冰或者是雪由于温度或者是太阳光的照射使它化成水,或者是一句话温暖了一个人的心。
消融:消失融化,与“洪流”搭配更佳。
答案 C
2.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 )
A.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B.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C.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D.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答案 A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夏夜的西湖边,热闹的不仅是那些可爱的小生灵,更有璀璨的华灯和络绎的游人。
B.“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到现在我才知道,原来桂花的风骨,在于它的孤傲;桂花的品格,在于它的清幽。
C.“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高亢的乐声响彻苍穹,回荡在黄沙漫漫的高原上,也打动了他那颗布满伤痕的心。
D.“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在异乡忙于追梦的游子,又怎能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解析A项,词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用反衬手法表现的是乡村深夜的清幽宁静景色,故不适用于“热闹”的西湖夏夜。
B项,原诗句出自宋朝诗人林逋的七律《山园小梅》,是写梅花的疏朗与幽香,不能用来描写桂花。
D项,词句出自宋朝词人李清照的词《一剪梅》,适用于“爱情”而非“亲情”。
答案 C
4.我国有“四大文化名楼”,下列对联与名楼对应的一项是( )
①祢衡洲上千年恨,崔浩楼头一首诗。
②高楼出云千里目,黄河入海一蓑翁。
③放不开眼底乾坤,何必登斯楼把酒;吞得尽胸中云梦,方可对仙人吟诗。
④我辈复登临,目极湖山千里而外;奇文共欣赏,人在水天一色之中。
A.①鹳雀楼②岳阳楼③黄鹤楼④滕王阁
B.①滕王阁②黄鹤楼③鹳雀楼④岳阳楼
C.①黄鹤楼②鹳雀楼③岳阳楼④滕王阁
D.①岳阳楼②鹳雀楼③滕王阁④黄鹤楼
答案 C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周围漆黑一片,车厢内伸手不见五指,只听到列车猛烈的嘶叫声,打破了沉寂的环境。
B.鹤壁市公安局山城分局近日成功破获了一个价值70余万元的特大汽车盗窃团伙,有力打击了犯罪分子的嚣张气焰。
C.虚拟现实技术用有力的证据再次表明,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将使人类掌握更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工具。
D.春节之际,北京向全国游客送出约3万张故宫、颐和园等景区免费门票,并
提供免费住星级客房等多项优惠活动。
解析解答时要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理解句子意思。
A项,动宾不搭配,打破的是“沉寂”,而不是“环境”,应改“沉寂的环境”为“环境的沉寂”。
B项,“破获……团伙”“价值70余万元的……团伙”搭配不当,可改为“破获一起涉案金额达70余万元的特大汽车盗窃案”。
D项,搭配不当,“提供”改为“推出”。
答案 C
6.下列句子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致橡树》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给橡树”,而是写给自己心目中的恋人的。
B.诗歌中的木棉树很美,但也只是高大的橡树的一个陪衬。
C.诗歌中所歌颂的爱应该是互相尊重、心心相印,而又各自保持着独立的个性。
D.《致橡树》热情而坦诚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解析不是陪衬,是“作为树的形象”和橡树“站在一起”,“分担寒潮、风雷、霹雳”“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答案 B
二、类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7~8题。
思念
舒婷
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
一题清纯而无解的代数
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
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
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
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
也许藏有一个重洋
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
呵,在心的远景里
在灵魂的深处
7.思念是抽象的思维,是无法具体把握的情感,作者在这首诗中是如何表现“思念”的?“思念”在作者笔下具有怎样的意蕴?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人营造了“挂图”“代数”“琴”“桨橹”四个意象来形容思念,表达思念;诗人笔下的“思念”让读者体味到了执着、焦灼、惆怅、失意等情思(意蕴)。
8.“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两句诗在诗中有何含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过两个比喻写出了时间的缓慢和距离的遥远,含蓄曲折地表现了“思念”的那种焦灼、迫切和遥不可及的怅惘。
(意思对即可)
9.【考点链接】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饮张承制园亭
[宋]黄庶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
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设问。
头两句问,后两句答,不仅章法奇特,而且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加强了赞美的语气。
②拟人。
“风光留住不教回”的表达,将春天拟人化,不仅将美好的春光写得生机盎然,而且极富有情趣。
③反语。
“都为主人尤好事”一句,看似责怪主人“好事”,其实是似贬实褒,风趣地赞美了主人及其花园。
(任答两点即可)
三、语言表达
10.舒婷的《致橡树》表达了一种平等、自由的爱情观。
请仿照下面诗句再写一段,要求主旨和原诗相同。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我如果爱你——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我如果爱你——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解析注意句式要与原句一致,另外选择的意象与否定的内容要有内在的联系。
答案绝不像朝阳的向日葵,随你的阳光改变自己的方向;绝不学痴情的蜂儿,为鲜花重跳乏味的舞蹈;也不止像溪流,累月奔向汹涌的海洋;也不止像峭壁,渲染你的挺直,衬托你的威严。
11.仿照画线的句子,另写两个能与之构成排比的分句。
诗意的产生,常常是突然而又自然的。
譬如在冰天雪地里行走,蓦然见到一株灿烂怒放的梅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仿写句子一定要注意句子的格式与内涵。
答案①譬如凝望初春杨柳那光秃的枝条偶然发现一片泛着浅黄色的嫩叶。
②譬如在漫天黄沙中跋涉骤然看见一棵昂首挺立的仙人掌③譬如在青草丛中漫步悠然闻到一股自然恬淡的花香(任选两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