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虚词整理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虚词包括:
1. 之:表示所属关系或动作的结果,如之所以、之一、之外等。

2. 乎:表示疑问和反问,如何乎、安乎等。

3. 者:表示人或事物的属性或身份,如各位读者者、明者不说暗话等。

4. 也:表示肯定、强调或转折,如说也奇怪、见人见智也、三人成虎
也等。

5. 而:表示转折、递进、并列或补充,如不敬而议、欢笑而散、亲切
而真实等。

6. 乃:表示推断、结果、原因或目的,如若不然,何乃如此等。

7. 兮:表示加强语气或表示疑问,如声兮甚、黄河之水天上来兮。

8. 与:表示并列、与人或物的关系,如与其如此、唯利是图与。

9. 其:表示所指的事物或对前文事物的转述,如其人、其余等。

10. 而已:表示说明事物的范围或限度,如尽人事听天命,勤劳而已。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

七上文言文重要实词和虚词一.重要实词:《世说新语》两则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内集:家庭聚会2.与儿女讲论文义讲论文义:谈论诗文3.俄而雪聚俄而:不久4.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致,差不多拟:相比5.未若柳絮因风起未若:不如,比不上因:凭借6. 即公大兄无奕女即:就是。

7.陈太丘与友期形期:约定8.期日中日中:正午时分9.过中不至,太丘舍去至:到。

去:离开10.去后乃至乃:才11.尊君在不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12.非人哉语气词,表示感叹13.相委而去委:丢下,舍弃14.下车引之印:拉15. 元方入门不顾顾:回头看16.去后乃至乃:才。

《论语》十二章1.学而时习之时习时:按时2. 不亦说乎乎:语气词说:通“悦”,愉快3.人不知儿不愠愠:生气,发怒。

4.吾日三省吾身: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泛指多次省:检查,反省。

5. 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信:真诚,诚实。

7.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8. 三十而立立:站立9. 四十而不惑惑:迷惑,疑惑10. 七十而从新所欲,不逾矩逾:越过,超过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有害。

12. 不堪其忧堪:忍受13.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喜欢,爱好14.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以…为乐趣15. 饭疏食饮水饭:吃饭水:冷水16. 曲肱而枕之肱:胳膊17. 于我如浮云于:对于18.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焉:于此19. 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好的方面,优点20. 子在川上曰川:河流21.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流逝斯:这,指河水舍:舍弃22. 博学而笃志笃:忠实,坚守23. 仁在其中矣仁:仁德古代诗歌四首1.东临碣石临:到达2. 水何澹澹澹澹; (水波)荡漾3. 山岛竦峙竦:高起峙:挺立4.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5.海日生残夜残夜:夜将尽未尽6. 几处早莺争暖树暖树:向阳的树7. 最爱湖东行不足不足:不够虽有嘉肴1.虽有嘉肴嘉:美好肴:用鱼、肉做的菜2.不知其旨也旨:甘美3.虽有至道至:达到极点4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是故:所以5.教然后知困知不足困:不通,理解不了6.然后能自反也自反:反省自己7.然后能自强也强:勉励河中石兽1.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河干:河边2. 山门圮于河圮:倒塌3. 二石兽并沉焉并:一起4. 阅十余岁阅:经过,过了5. 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求:寻找竟:终于6. 棹数小舟棹:划船7.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设帐:讲学,教书8. 尔辈不能究物理尔辈:你们究:推究物理:事情的道理,规律9. 是非木杮是:这木杮:削下的木片10. 湮于沙土,渐沉渐深耳湮:埋没耳:语气词,表示“罢了”11.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颠:通“癫”,疯狂12.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啮:侵蚀,冲刷坎穴:坑洞13. 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不已:停止遂:于是溯流:逆流14. 但知其一但:只15. 可据理臆断欤臆断:主观地判断智子疑邻1.智子疑邻智:以……为聪明。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以下是七年级上册语文中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解释:1. 之:助词,的。

代词,他、她、它(们)。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 于:介词,在。

介词,从。

介词,向。

3. 以:介词,用。

介词,因为。

连词,而。

4. 其:代词,他的、她的、它的(们)。

代词,他、她、它(们)。

语气词,表推测、表感叹。

5. 而:连词,表并列。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

6. 则:连词,表承接。

连词,表转折。

7. 乃:副词,才。

副词,却。

8. 因:介词,通过。

连词,于是。

9. 于:介词,在。

介词,从。

10. 若:代词,你。

代词,这。

11. 是:代词,这。

形容词,正确。

12. 非:否定副词,不。

形容词,错误。

13. 何:代词,什么。

副词,多么。

14. 若夫:句首语气词,用在句首或段落的开始,表示另提一事。

15. 尝:副词,曾经。

16. 诸:兼词,相当于“之于”。

17. 以至:相当于“以至于”。

18. 而此:至于此。

至:及、至于。

表另提一事或转另提一事。

19. 乃复:又再。

乃:副词,于是、才。

副词,却、反而。

副词,才、方才、竞、竟然。

副词,乃(仍)旧、还是、反而、才刚等义。

多用于强调或列举等语境中,“乃复”中“乃”即强调“复”即再、又之意。

“乃复”用于强调某事是第二次发生或再次发生。

“乃”相当于“又再”、“反而”、“才刚”、“才”、“才望”、“竞”、“还”、“方才”、“仍旧”、“依旧”、“才刚”、“依然”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可翻译为“反而”、“却”、“又”、“再”等义项均可成立。

也可翻译为“又再次”等义项均可成立。

“乃复”是“于是”、“才再”的误写,“乃”无“才”之义,“复”也无“再”之义,“乃复”应是“乃覆”,意义也发生了变化,“覆”即倾覆、颠覆义,“乃覆”意即“于是颠覆”,应与后文“而此乃复君之本意也”呼应,“君之本意也”即“颠覆周室”,则“乃复君之本意也”即“于是又秉承了颠覆周室之本意”。

七上文言文实词虚词

七上文言文实词虚词

一、重点实词1.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2.俄而雪骤( 俄而,不久,一会儿;骤,急)3.公欣然曰( 高兴的样子)4.白雪纷纷何所似( 何,疑问代词,什么;似,像)5.撒盐空中差可拟( 差,大体;拟,相比)6.陈太丘与友期行( 约定)7.太丘舍去( 丢下(他)而离开)8.门外戏( 玩耍)9.相委而去( 委,舍弃;去,离开)10.下车引之( 拉,牵拉)11.元方入门不顾( 回头看)12.学而时习之( 按时)13.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14.人不知而不愠( 生气,恼怒)15.吾日三省吾身( 日,每天;省,自我检查、反省)16.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诚信)17.传不习乎( 传授,指老师传授的知识)18.温故而知新( 学过的知识)19.学而不思则罔( 罔然无所得,即没有收获)20.思而不学则殆( 疑惑)21.静以修身( 个人的品德修养)22.俭以养德( 培养品德)23.非宁静无以致远(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达到远大目标) 24.非学无以广才( 增长才干)25.非志无以成学( 达成,成就)26.淫慢则不能励精( 放纵懈怠)27.意与日去( 消失,逝去)28.险躁则不能治性( 轻薄浮躁)29.多不接世( 接触社会)30.将复何及( 来得及)31.一狼径去( 径直)32.屠暴起( 突然)33.缀行甚远( 连接、紧跟)34.屠自后断其股( 大腿)35.苫蔽成丘( 覆盖、遮盖)36.目似瞑( 闭上眼睛)37.狼亦黠矣( 狡猾)38.眈眈相向( 注视的样子)39.一狼仍从( 跟从)40.屠大窘( 处境困迫,为难)41.顾野有麦场( 看,视)42.积薪其中( 柴草)43.又数刀毙之( 杀死)44.一狼洞其中( 洞穴,这里用作动词,指挖洞)45.止露尻尾( 屁股)46.乃悟前狼假寐( 假装睡觉)47.止有剩骨( 仅,只)48.两狼之并驱如故( 并,一起;故,原来的)49.恐前后受其敌( 这里指攻击)50.弛担持刀( 弛,解除,卸下;持,拿起)51.有人忧天地崩坠( 倒塌坠落)52.天果积气( 果然、果真)53.只使坠( 纵使,即使)54.充塞四虚( 四方)55.及其家穿井( 待,等到)56.国人道之( 讲述)二、重点虚词1.之学而时习之(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代词,它)夫君子之行(助词,的)又数刀毙之(代词,它,指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久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复投之(代词,代骨头)2.而相委而去(表承接,不译)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却))3.盖:盖以诱敌( 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4.其人不堪其忧(代词,这种)仁在其中矣(指代某人的思想的一部分)恐前后受其敌(指狼)场主积薪其中(指麦场)屠乃奔倚其下(指柴草堆)一狼洞其中(指柴草堆)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指屠户)屠自后断其股(指狼)5.以静以修身(介词,用)非志无以成学(介词,来)投以骨(介词,把)以刀劈狼首(介词,用)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介词,来)盖以诱敌(介词,用来)6.乃去后乃至(才)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乃悟前狼假寐(才)三、通假字1.尊君在不( 同“否”,读fǒu,相当于“吗”)2.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4.其人舍然大喜( 同“释”,解除、消除)四、词类活用1.友人惭( 意动用法,感到惭愧)2.学而时习之( 名词作状语,按时)3.吾日三省吾身( 名词作状语,每天)4.温故而知新( 形容词用作名词,故,学过的知识;新,新的理解和体会)5.传不习乎( 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6.饭疏食( 名词作动词,吃)7.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快乐)8.非学无以广才( 形容词作动词,增长)9.狼不敢前( 名词作动词,上前)10.恐前后受其敌( 名词作动词,攻击)11.一狼洞其中( 名词作动词,挖洞)12.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名词作状语,“从通道”的意思)13.其一犬坐于前( 名词作状语,像狗似的)14.苫蔽成丘( 名词作状语,盖上)15.一屠晚归( 动词作名词,屠户)16.一屠晚归( 名词作状语,傍晚)17.弛担持刀( 形容词作动词,解除,卸下)五、一词多义1.日日中不至(太阳)寒雪日内集(天))2.为可以为师矣(当、做)为人谋而不忠乎(替))3.知人不知而不愠(了解)温故而知新(懂得))4.学非学无以广才(学习)非志无以成学(学业、成就))5.止止有剩骨(仅,只)一狼得骨止(停止))6.意意暇甚(神情、态度)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7.敌恐前后受其敌(攻击)盖以诱敌(敌人))8.前恐前后受其敌(前面)狼不敢前(上前))9.积薪场主积薪其中(堆积柴草)转视积薪后(堆积在那里的柴草)) 六、古今异义1.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泛指小辈,包括侄儿侄女__今义:__指子女__2.与儿女讲论文义古义:__文章的义理__ 今义:__文章的意思__3.去后乃至古义:__离开__ 今义:__到、往__4.相委而去古义:__舍弃__ 今义:__委屈、委托__5.元方入门不顾古义:__回头看__ 今义:__照顾__6.与人期行古义:__约定__ 今义:__日期__7.下车引之古义:__拉,牵拉__ 今义:__引用__8.不亦君子乎古义:__有才德的人__今义:__泛指品德高尚的人__9.可以为师矣古义:__可以凭借__ 今义:__可能、许可__10.饭疏食,饮水古义:__粗劣__ 今义:__疏通、疏散__11.饭疏食,饮水古义:__冷水__今义:__无色、无味、无臭的液体__12.匹夫不可夺志也古义:__平民中的男子,泛指平民百姓__今义:__无学识、无智谋的人__13.吾日三省吾身古义:__多次__ 今义:__数词,三__14.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义:__精力集中__ 今义:__安静、不嘈杂__15.险躁则不能治性古义:__轻薄__ 今义:__危险、不安全__16.淫慢则不能励精古义:__懈怠__ 今义:__速度缓慢__17.少时古义:__稍微__ 今义:__数量小__18.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古义:__多少__ 今义:__几何学的简称__19.止增笑耳古义:__古文言文出现在句尾时,通常解释为“罢了”__今义:__耳朵__20.屠自后断其股古义:__大腿__ 今义:__屁股__21.身亡所寄古义:__依附,依托__ 今义:__寄托__22.因往晓之古义:__告知,开导__ 今义:__知道__七、文言句式1.省略句。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虚词

1、子将安之2、东徙,犹恶子之声3、宋之丁氏4、有闻而传之者5、国人道之6、闻之于宋君7、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8、得一人之使9、楚王闻之10、齐之习辞者也11、吾欲辱之12、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

13、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14、诸儿竞走取之15、人问之16、取之信然17、母殷夫人自成之18、母甚异之19、蜀之鄙有二僧20、吾欲之南海21、西蜀之去南海22、人之立志23、之虚所卖之24、贼易之25、因取刃杀之26、孰若卖之27、以缚即炉火烧绝之28、刺史颜证奇之29、乡之行劫缚者30、吏护还之乡解释“而”字的用法1、而日中时远也2、而日中时近也3、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4、此不为远者热而近者凉乎5、家无井而出溉汲6、有闻而传之者7、过王而行8、树在道旁而多子9、子何恃而往10、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11、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12、与其卖而分13、而讨杀二豪解释“以”字的用法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2、一儿以日初出远3、以故东徙4、吾欲辱之,何以也5、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6、以缚背刃7、以缚即炉火烧绝之8、愿以闻于官解释“其”字的用法1、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2、及其日中如探汤3、及其家穿井4、其实味不同5、母问其故6、布囊其口7、童微伺其睡8、即藏其尸9、侧目莫敢过其门10、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解释“为”字的用法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3、为其来也4、孰为汝多知乎5、何为者也6、缚者何为者也7、橘生淮南则为橘8、生于淮北则为枳9、知为国器10、为儿恒状11、一人去为市12、为两郎僮,孰若为以郎僮耶13、留为小吏14、愿为市鞍马解释“于”字的用法1、闻之于宋君2、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3、非得一人于井中也4、生于淮北则为枳5、今民生长于齐不盗6、贫者语于富者7、愿以闻于官。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有哪些

文言文虚词在初中语文阶段是一个比较难的部分,同时也是中考占分较大的重点。

那么初一的文言虚词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希望可以帮到你!初一文言虚词归纳总结1、代词,代人,译为:他,他们。

例:愿陛下亲之信之。

《出师表》2、代词,代事,译为:这,它。

例:肉食在者谋之。

《曹刿论战》3、代词,代物,译为:它,它们。

例:太医以王命聚之。

《捕蛇者说》4、指示代词,译为:这。

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桃花源记》5、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译为:的。

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6、助词,用于主谓结构之间,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愚公移山》7、助词,作宾语倒装标志,无实在意义,不译。

例:何陋之有。

《陋室铭》8、助词,用于凑足音节,无实意,不译。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9、动词,作谓语,译为:去,往。

例:吾欲之南海。

《为学》注:此处作实词以1、介词,与后面的词或短语一起构成介宾短语,充当状语或补语,其译意较多。

①译为:把,拿。

例: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译为:用,拿。

例:以刀劈狼首。

《狼》③译为:凭,靠。

例:何以战。

《曹刿论战》④译为:根据,按。

例:策之不以其道。

《马说》⑤译为:因为。

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

《岳阳楼记》2、作连词,表示顺承、目的、结果等。

①可译为:来,而。

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②也可译为:以致。

例: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3、作副词,表示时间,译为:已,已经。

例:固以怪之矣。

《陈涉世家》4、动词,用作谓语,译为:以为,认为。

例:愚以为宫中之事……《出师表》注:此处作实词而1、作连词,表示并列、顺承、转折、假设关系。

①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而且。

例: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②表示顺承关系,译为:就,然后。

例: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曹刿论战》③表示转折关系,译为:但,却,可是。

例: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汇总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虚词整理1.---才。

2.---表顺承。

3.代词,代指元方。

4.---就。

5.而:表顺承。

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6.---表转折。

---为:给、替。

而:表转折。

8.---表修饰。

9.---表顺承。

10.---表转折。

11.---代词,代指颜回。

12.者---之:代词,学问事业。

者:……的人。

13.---表修饰。

14.于此,在其中。

15.其:他们。

而:表顺承。

之:代词,优点。

16.---代词,这河水。

17.---表并列。

18.---代词,代指前面的困难。

---对于,介词。

20. ---的。

21. ---连词,来22. ---就。

23. ---把。

24. 代词,代指狼。

25.---表转折。

---而:表转折。

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27.---代词,代指狼。

28.---代词,代指麦场。

29.---乃:于是,就。

其:代指积薪。

---其:其中的。

于:在。

31.---音节助词,不译。

---用。

33 .代词,代指狼。

34.---代词,代指积薪。

---以:来,表目的。

其:代词代指屠夫。

36.代词,代指狼。

---才。

38.---来。

---表转折。

40.---的。

41.罢了。

42. ---表顺承。

43. ---代词,代指丁氏。

44. ---而:表顺承。

之:代指这件事。

者:……的人。

45. ---之:代指这件事。

于:向,对46. ---之:的。

于:在。

47. ---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48.代词,杞人。

---代词,那。

七年级下册文言虚词整理1.---用。

2.---于是、就。

3.---表顺承。

4.---凭借。

5.---在。

6.---表顺承。

7.指陈尧咨射箭十中八九这一情况。

以:凭借、靠。

之:射箭凭手熟的道理。

---乃:于是。

以:用。

10.---就。

11.---宾语前置的标志。

12.---的13.---之:主谓之间,取消独立性。

而:表转折。

14.而:表转折。

焉:语气词。

15.为:做。

之:指“版印书籍”。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动词:以为,认为,读作“wéi” 《河中石兽》:“众服为确论”
【为】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 表并列关系
《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2. 表转折关系
《论语》:“学而不思则罔”、“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智子疑 邻》:“而疑邻人之父”
3. 表承接关系,译作而且、接着
《论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择其善者而从之”,《塞翁失 马》:“马无故亡而入胡”、《陈太丘与友期》:“相委而去”
3. 那、那里、其中的
《河中石兽》:“但只其一,不知其二”
4. 大概,表推测 《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
【其】
1. 因为 《塞翁失马》:“次独以跛之故”
2. 凭借 《论语》:“可以为师矣”
3. 认为 《河中石兽》:“以为顺流下矣”
【以】
1. 在 《论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河中石兽》:“湮于沙上”、 “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果得于数里外”
4. 表修饰关系
【而】 《论语》:“三十而立”、“曲肱而枕之”《塞翁失马》: “其
马将胡骏马而归”、“堕而折其髀”、“丁壮者引弦而战”
1. 代词,他、她、它(们)
《虽有嘉肴》:“不知其旨也”,《河中石兽》中出现2次,《智子疑 邻》中出现5次,《塞翁失马》中出现6次
2. 这
《论语》:“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智子疑邻》: “其家甚智其子”
【之】
1. 介词:给、替、向、对,读作“wèi”
《论语》:“为人谋而不忠乎”
2. 介词:被,表示被动,读作“wéi” 《河中石兽》:“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3. 动词:变为,成为;作为,当作,读作“wéi”
《河中石兽》:“必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论语》:“可 以为师矣”,《塞翁失马》:“此何遽不为福乎”
2. 到 《河中石兽》: “求石兽于水中”、“当求之于上流”
3. 对 《论语》:“于我如浮云”
【于】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 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 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 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 代词:他、她、它、这
《河中石兽》中出现7次,《塞翁失马》中出现3次,《陈太丘与友 期》:“友人惭,下车引之”,《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2. 助词:的
《河中石兽》出现3次,《智子疑邻》出现2次,《塞翁失马》出现3次
3. 助词,倒装(宾语前置)标志 《虽有嘉肴》:“其此之谓乎” 4.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观沧海》:“日月之行”
(选自司马光编《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