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完美综合版(第一章)
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重点名词解释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1 心理活动过程(规律和共同性)/心理过程心理活动过程包括三个过程:1)认识过程(知) 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意) 从内到外2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独特性导致差异性)1)个性心理倾向性/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I.能力II.气质III.性格第二章生理部分1 操作条件反射:p57通过动物自己的某种活动、某种操作才能得到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
2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3 条件反射:是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建立的,是暂时性的神经联系。
4 感觉适应:是感觉系统对连续无变化的刺激反应减少的倾向。
第三章意识1 反映: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后,双方留下痕迹的过程。
2 意识: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省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知觉与认识。
3 几个意识水平在p78第四章注意1.注意定义: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是人的心理活动(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动作或行为(心理特性)2(98 02考题)有意后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
3(99 考题)有意注意:事前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得注意。
(以目的与努力为两个维度)4(00 考题)注意稳定性:人的注意保持在同一对象(狭义)上或活动(广义)上的时间。
5(96 考题)注意广度:同一时间中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目。
6 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7 注意的转移:更具新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广义上的。
第五章感觉1 感觉:物体个别属性通过感觉器官作用于人脑在人脑中引起的心理活动。
2 感受性(02考题):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说明心理量与物理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3 感觉阈限:测量人感觉系统感受性大小的指标。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和简答普通心理学的名词解释和简答题普心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 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 实验法:实验法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控制条件,使被试产生某种心理活动,然后进行分析研究,以得出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或起作用的规律。
3. 反射:有机体借助于神经系统实现的对内外环境的刺激,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4. 心理: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
5. 兴奋: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变为显著活跃的状态的过程。
6. 抑制: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阻止皮层的兴奋和器官机能的活动。
7. 动型:即动力定型,是指一系列刺激引起的一系列反应,经训练巩固后,刺激系列的第一个刺激一出现,反应系列就一次出现。
8. 反映:有机体接受和回答客观事物影响的活动过程。
(物质与物质相互作用并留下痕迹的过程)9. 意识: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和认识。
10. 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1. 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2. 有意后注意:是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3. 感受性:人的感觉系统机能的基本指标。
14. 绝对阈限:指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15. 差别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性质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异量称为差别感觉阈限。
16.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17. 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另一种表现。
18. 知觉: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19. 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对物体的形状、大小、深度(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概论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记忆: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上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情绪和情感:对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总是持有一定的态度,人对这种态度的体验就是情绪和情感。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实际上就是实事求是原则。
测量:是指心理或行为可以被科学地观察和记录。
发展性原则: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的那么,作为对客观事物反映心理也是发展变化的。
系统性原则:对心理现象的研究必须在各个因素的前后联系、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去分析认识。
教育性原则:在进行心理研究时,研究的选题、实用的方法和程序不应损坏被试(即被研究者的身心发展的,即以人为研究对象进行心理分析时,在选择方法对被试身心是否产生不良影响。
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的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分析、处理,从而判断其心理活动的方法。
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社会化: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掌握社会经验和行为规范成为社会的人,同时他也积极地反作用于社会环境的双响过程。
角色:指某个人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被该社会和团体所规定了的行为模式。角色学习包括:一、学习角色的权利和义务;二、学习角色的态度和感情。
内部感觉:接受有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称为内部感觉。属于这一类感觉的有: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感觉(机体觉)。
反射: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地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问答。
反馈:反馈亦称回授,是指在反射活动中效应器的活动结果又作为一种新的刺激返回传送到神经中枢,是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反应的情报(反馈信息),从而更有效的调节效应器的活动。
自我同一性:指确信我就是我本身而非其他这一过心理过程,其中包含“我”的持续性和统一性两方面。
感觉编码:我们的神经系统不能直接加工外界输入的物理能量和化学能量,这些能量必须经过感官的换能作用,才能转化为神经系统能够接受的神经能或神经冲动。这个过程就是我们说得感觉编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三)
默许心向反应:在问卷调查中,被试没有看清题目而不假思索的作出“是”的反应倾向。
本能行为:指物种典型的、遗传的、刻板定型行为。
反射: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规律性的反应。
去极化:当神经纤维受到刺激而引起的兴奋,兴奋部位的膜外电位降低,膜内电位升高,于是膜内外的电位差减少,这种状态称为去极化。
突触:神经元之间的联系方式是互相接触,而无细胞质的沟通,其接触的部位就称为突触。
意志:~是人们自觉地确立目的,支配行动,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全)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一)诱因:环境中能引起动机的物体或条件的作用成为诱因。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
性格一词原意指印记、制图、标志。
心境(心情):是一种比较微弱持久而又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通常也叫“心情”。
激情:是一种强烈的、暂短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有明显的外部表现。
注意:注意是人的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天才:心理学上把某些能力的完美结合成为天才。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学习: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记忆:指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家庭气氛;是指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的相互关系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环境。
时尚:人们一时崇尚的样式,它的显著特点就是反传统性。
指向性:所谓指向性,是指每一瞬间意识对一定对象的选择及跟踪。
集中:所谓集中,是指意识对所选择的对象给以贯注和维持。
无意注意:无意注意是无预定的,不需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往往是不由自主地自然的发生的主意,又称不随意注意,是一种初级的被动的主意。
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自觉地、有预定目的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也译作随意注意。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又称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长时间的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活动上的能力。
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也是注意的持久性。
分心:分心是心理活动离开了当前应该指向和集中的事务,而被无关的事务所吸引的状态。
注意的转移: ~是根据当前任务的要求,有意识的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能力。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时进行两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
感觉:感觉是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名词解释--普通心理学

附录:名词解释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一门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的,包括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3. 【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4. 【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盲控制附录:名词解释1.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单位。
由胞体、树突和轴突组成,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2.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作用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3. 【静息电位】在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有较大的通透性,对Na+的通透性很差,其结果是K+经过离子通道外流,而Na+则被挡在膜外,致使膜内外出现电位差,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这就是静息电位。
4. 【动作电位】神经受刺激时的电位变化。
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变化,钠离子通道临时打开,带正电荷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部,使膜内正电荷迅速上升,并高于膜外电位。
这一变化过程就是动作电位。
5. 【神经—体液调节】所有内分泌腺的活动都受到神经系统的调节和控制。
神经系统通过内分泌腺的激素影响各种效应器官的活动,这就是神经-体液调节。
附录名词解释1. 【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指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就行为水平而言,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的精神实体。
①意识是一种觉知。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包括外部事物和内部状态及时间的延续性和空间布局等;②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③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

普通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以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
2.认识过程:是人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属性及其规律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认识过程就是人脑接受储存加工各种信息的过程3.情感过程是个体在实践过程中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4.意志过程是个体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5.心理状态常常是从心理过程的发展到个性心理形成的一个过渡环节6.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
它反映人的心理现象的个别性一面。
7.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也是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因素。
它主要包括需要(基础),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最高层次)。
8.个性心理特征是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它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动的独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核心)。
9.感觉是个体借助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进行直接反映的过程10.外部感觉是由外部刺激作用感觉器官所引起的感觉,其刺激来自于机体外部,其感受器位于人体的表面或接近表面的位置,主要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等。
11.内部感觉是指反映机体内部状态和内部变化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12.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13.感觉阀限:感受性的衡量指标。
14.绝对感受性: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
15.绝对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16.差别感受性: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17.差别感觉阀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
18.感觉后像:刺激物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现象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留一个短暂的时间的现象。
19.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心理学研究什么和如何研究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主要研究个体心理,包括认
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也研究团体和社会心理。
2.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它表现为一定的过程。
心理过程是指人的
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
主要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
这是人最基本的
心理过程。
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语言等。
4.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
5.知觉: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是人对事物的各种属性、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
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直接反映。
6.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
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7.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的、间
接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8.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9.情绪和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10.意志:是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11.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2.个性心理特征:是在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3.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14.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
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
15.性格:是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上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16.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
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的方法
17.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去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
动,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的方法
18.实验室实验法: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实验方法
19.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适当的控制,使人们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情景中进行的实验方法
20.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21.调查法:通过访谈调查法或问卷调查法同时向一个总体的有代表性的样本问一些同样的
问题的研究方法
22.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
象的原因的方法
23.无意识: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24.双盲控制:在实验中,主试者和被试者都不知到自变量是怎样被控制的,这种实验叫双
盲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