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 运用矛盾分析法巧解政治题
解答政治主观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解答政治主观题常用的思维方法作者:陈汉清来源:《黑龙江教育·中学教学案例与研究》2006年第10期近几年政治高考以材料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和素质的主观题,已日趋成熟。
学生要想在考试中把政治主观题做好,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不行的。
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平时在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复习中,不仅要帮助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基本政治理论,而且还要帮助学生按照学习与思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解答政治试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这既是适应高考升学竞争的需要,更是与新的课程改革接轨的需要。
一、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对要么错。
这种简单的思维方式在进入高中接触较复杂的问题时,常使学生不知所措,无所适从。
当然在解答政治主观题时,学生往往容易走两个极端,而不会把二者结合起来。
例如:2005年江苏高考卷第35题:针对近几年来,有些中学生以穿名牌、用名牌为时尚,召开主题班会,请运用经济学知识,谈谈自己对这一消费现象的看法。
许多考生仅仅回答了“消费应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不应该盲目追求名牌、互相攀比”,而没有从“名牌消费”的利和弊两方面展开思考、分析,因此答案中就漏答了“名牌产品的消费对生产的促进作用、自主选择权是消费者依法享有的权力”等另一思路。
矛盾分析法在辨析题的解答中最能很好体现。
辨析题的题目一般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的关系做出一种界定,这种界定可能有正确的或合理的成分,同时又是有缺陷的或错误的。
解答此类题目的基本要求是:论证正确点,分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一方法是针对试题的片面性观点,如内容不全、关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矛盾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题目中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承认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补充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认识。
在政治课教学中,许多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一种思维方式确定后,它会长期左右人的思维活动。
高考政治复习:坚持矛盾分析法

重点知识讲解一、矛盾的对立统一[基本概念]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指事物自身包含着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矛盾概念是本课最基本的概念,是理解其他有关矛盾问题和掌握矛盾分析法的基础。
理解这一概念时应注意:“对立和统一”作为矛盾的基本属性,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矛盾的同一性指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联结的属性。
它包括以下两种情形:第一,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第二,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者的联系表现在对立与统一始终不可分:①统一离不开对立。
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以对立面的存在为条件。
②对立离不开统一。
只有具有某种共同基础、相互依存的东西,才能呈现出“排斥”的倾向。
“彻底分离”、“毫不相干”的东西谈不上排斥的。
[基本原理]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原理内容: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即对立统一。
“对立”与“统一”是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
矛盾双方的“对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统一”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
事物自身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也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待事物,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反对割裂对立统一的关系,即只看到对立看不到统一,或只看到统一而看不到对立。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基本概念]1、矛盾的普遍性: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空间上,事事有矛盾),并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时间上,时时有矛盾)。
2、两分法:指对任何事物,在任何时候,坚持既看这面,又看那面,不止看一点,而是看两点。
是既知其一,又知其二,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3、一点论:看问题只看这面,不看那面,看了那面,又丢了这面,这就叫一点论。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巧解政治试题

QPG ·高二一、命题规律揭秘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所占的比重大,在主观题和客观题中均有呈现。
尤其是对立统一的观点在近几年高考命题中占的比重更大。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注意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来认识我国人与自然的和谐、效率与公平的关系等。
运用矛盾特殊性原理,分析实施定向调控的哲学依据。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矛盾的难点,也是常考点。
二、高考典例探析例1(2015年重庆卷)事物的矛盾包括两个基本属性:斗争性与同一性。
下列强调同一性的是()。
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②垃圾,只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③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④没有当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和平生活A.①②%%%%B.①③%%C.②④% D.③④【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对立统一等知识。
②中强调“垃圾”与“资源”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可知同一性,入选;④中强调“战争”与“和平”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体现矛盾的同一性,入选;①中强调“义”与“利”对立,不选;③中也没有涉及“卑鄙”与“高尚”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不选。
【答案】C例2%(2014年四川卷)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四川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近年来,四川省立足本省实际,借鉴国内外经验,坚持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不动摇,以建设共有精神家园为目标,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建设文化强省;开展“科学发安徽省砀山二中武小东刘华飞坚持矛盾方法的分析解题技法点聚焦重难巧解政治试题302016.03展”、“感恩奋进”专题教育、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弘扬主旋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建成公共图书馆188个,文化馆(站、室)等十万余个,形成全国网点最多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挖掘红色文化、民族风情等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文化产业连续多年保持28%以上的增速;搭建社区文化中心、农村文化中心等文化舞台,让老百姓自我参与、自我展示、自我教育。
高三政治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考点解读与训练-9页精选文档

《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考点解读与训练【高考考点】(4)坚持矛盾分析的方法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5)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考点简析】第一节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一、矛盾就是对立统一1、对立统一原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双方。
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片面性。
2、什么是矛盾?①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
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
②所谓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
③所谓统一,是指如下两种情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依据一定条件,各向自己相反的方向转化。
3、怎样正确理解和把握矛盾的含义?①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始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离不开对立,对立也离不开统一。
②矛盾双方对立统一的关系,既指事物内部存在的这种关系,也指事物之间存在的这种关系。
③不能把哲学上讲的辩证矛盾和逻辑矛盾混为一谈:逻辑矛盾是指人们在叙述或回答问题时出现的首尾不一致的现象;辩证矛盾是指客观事物本身所包含的即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矛盾是普遍存在的1、矛盾普遍性、客观性原理?①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矛盾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②这就要求我们要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防止片面性。
2、什么是两分法和一点论?①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对矛盾进行全面分析,既要看到事物的这一面,又要看到事物的那一面,这就是两分法。
两分法是全面看问题的观点。
②看问题只看这一面,不看那一面,或看了那一面,又丢了这一面,这叫一点论,一点论是片面看问题的观点。
第二节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一、矛盾具有特殊性1、矛盾特殊性原理?矛盾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试题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试题矛盾具有同一性和斗争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
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接下来店铺为你整理了高中政治哲学矛盾试题,一起来看看吧。
高中政治哲学矛盾试题:选择题1、哲学上所讲的"斗争"与政治上所讲的"阶级斗争"之间的内在联系是( )A、它们都是具有不同特点的具体矛盾斗争的表现B、它们都具有特殊性C、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前者是包括后者在内的一切具体矛盾斗争的共性的概括D、两种斗争都是矛盾双方对立的具体表现2、"自相矛盾"典故中的矛盾是 ( )A、逻辑矛盾B、生活中的矛盾C、人为制造的矛盾D、哲学意义上的矛盾3、石墨变成金刚石是在高温高压的情况下发生的,汞变成金是用中子轰击汞原子,打掉一个质子和电子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些科学实验说明了 ( )A、矛盾双方相互依存B、矛盾双方相互转化C、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化是有条件的D、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是有条件的4、老子"小国寡民"的构想,陶渊明的"世外桃源"的梦想,这些构想主要违背的哲理是( )A、事物是变化发展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C、矛盾是普遍的、客观的D、事物的矛盾是相互转化的5、矛盾的普遍性是指 ( )A、事事有矛盾,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B、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C、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内部D、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6、所谓两分法是指 ( )A、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成是互相对立的两个方面B、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分析一切C、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分析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和现象D、既要看到优点又看到缺点,既看到成绩又看到问题7、《经济日报》发表的有关文章指出:"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有关资料统计,在我国实行双气化的大城市中的生活垃圾里,与人们吃喝有关的厨房有机垃圾占50%左右,其余50%中,18.2%以上是可以回收利用的,其中纸张占5.3%,棉纺织物占6.8%,草木树叶占6.1%,这些物质扔掉是害,利用起来是个宝。
解答高考政治试题常用的思维方法

解答高考政治试题常用的思维方法(一)经过近三年高考的改革和探索,以材料为载体,注重考查考生能力和素质的高考政治命题已日趋成熟。
无论是政治单科试题还是文科综合中的政治试题、文理大综合中的政治试题,无论是主观题还是选择题,均“强调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及其他学科知识整体把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学生要想在考试中把政治试题做好,没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不行的。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不仅要扎扎实实掌握基本政治理论,而且还要按照学习与思维的内在联系,逐步形成解答政治试题的科学的思维方法。
矛盾分析法、系统分析法、历史分析法、因果分析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综合法、条件判断法、逻辑分层法、主体发散法、层次发散法、逆向发散法等12种思维方法,是解答高考政治试题时常用的思维方法,也是培养考生思维能力的好方法。
一、矛盾分析法矛盾分析法也叫全面分析法,就是在分析解答问题时运用矛盾的观点,一分为二、全面地看问题的思维方法。
这一方法是针对试题的片面性观点,如内容不全、关系理解不全、原因表述不全等进行全面分析,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矛盾分析法在运用过程中,并不一定要否定题目中的结论或观点,而是在承认其合理成分的前提下,指出其片面的一面,并补充还应从哪些方面加以认识。
例1 〔2001年全国高考政治试题第38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互联网不可阻挡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
对此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有些人认为,在网上发邮件、查询资料、下载软件、购物等,大大拓展了人们的视野,丰富了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
也有些人认为,网上出现了一些虚假信息、黄色内容,对人们精神世界带来消极影响。
更严重的是,有些学生沉迷于网吧中,严重地影响了学业和健康。
(1)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上述两种看法进行分析。
(2)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你认为应如何治理?解析:本题紧扣当前社会的新生事物——互联网,要求考生运用辩证法知识对两种看法进行辩证分析,并针对互联网存在的弊病提出治理对策。
高考政治答题模板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含解析

专题23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答题要素】一分为二+承认矛盾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十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我们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④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坚持共性与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⑤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典例探究】典例1. (2018•北京高考)每年三四月间,居庸关长城附近山花盛放。
市郊铁路S2线列车穿行于花海中,被称为“开往春天的列车”,吸引了大量踏青的游客,游客的涌入给森林消防和轨道交通带来了安全隐患,当地政府采取封山禁入措施,但效果不理想,于是转变思路,变堵为疏,着手规划建设花海列车观景平台,这一做法( )①履行了政府的市场监管职能,有利于建立良好市场秩序②自觉运用矛盾观点,创造条件,将风险点转化为共赢点③有利于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当地旅游业发展④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说明文化的力量来自于经济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矛盾观及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分析和认识经济社会现象的能力。
政府转变思路,变堵为疏,规划建设花海列车平台,属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行为,不是对于市场的监管。
选项与题干无关。
故①错误。
游客的涌入带来了商机但也导致了火灾隐患和交通压力,当地政府创造条件解决矛盾,将对立的矛盾转化为共赢的机遇。
故②正确。
开发花海列车观景平台为游客游览该地创造了环境,有利于满足游客的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
故③正确。
建设花海观景平台有利于开发该线路的经济价值,经济是文化的基础,但文化的力量也来源于自身的所承载的精神和价值,④错误。
【技巧点拨】本题综合考查了政治、经济、文化、哲学四个模块的知识,启示同学们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学会从多角度观察和分析问题。
2022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必修4专题2知识整合三矛盾分析方法 Word版含答案

学问整合三冲突分析方法一、高考真题分类争辩——找规律考点(一)冲突既对立又统一1.(2021·江苏高考)底线思维力量,就是客观地设定最低目标,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的一种乐观的思维力量。
下列选项中能体现底线思维的是()①敬重阅历、崇尚权威②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③居安思危、知难而进④有备无患、未雨绸缪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具体分析:由底线思维力量的定义可以看出,底线思维要求我们在立足最低目标的基础上,用进展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③④符合这一思想,当选。
“敬重阅历、崇尚权威”犯了主观主义、阅历主义错误,不符合底线思维,①排解;②强调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符合底线思维,排解。
答案:D考点(二)冲突的特殊性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2021·福建高考)一堵墙拦住了视野,找个东西把脚垫高,问题就解决了。
可是,找不到垫脚之物,于是,便把墙上的砖拆掉垫在脚下……漫画给我们的警示与下列古诗所蕴含的哲理最为接近的是()A.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D.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凹凸各不同具体分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读懂漫画的寓意。
当墙没有拆掉的时候需要垫脚之物,而墙拆掉后就没有必要再垫脚了,所以漫画警示我们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B项体现的是冲突具有特殊性,与漫画主旨相近,当选。
A项比方急需的东西费了很大的力气找不到,却在无意中得到了,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受客观条件的制约,不符合题意;C项强调了人要胸怀大志,对前途布满信念,与题意无关;D项强调立足点不同,人的生疏不同,不符合题意。
答案:B考点(三)冲突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3.(2021·山东高考)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大家庭,每个人的价值追求不尽相同,只有分散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才能将13亿不同的“原子”分散成有序的整体。
这段话启示我们,生疏事物() A.既要侧重于抓主要冲突,又不能忽视次要冲突B.既要承认运动的相对性,又要承认静止的确定性C.既要重视冲突的特殊性,又要着重把握冲突的普遍性D.既要看到进展的前进性,又要留意克服前进中的曲折性具体分析:本题的题眼是“分散当代中国的‘价值公约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政治
运用矛盾分析法巧解政治题
矛盾分析法是人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运用矛盾分析法解答政治题,有助于增强解题的科学性,提高解题的正确率。
那么,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答政治题呢?以下几种方法不妨一试:
一、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问题,防止“只抓一点,不及其余”
例1:自由地表达政治意愿是公民的政治自由。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应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防止走极端。
在解题过程中就是要防止“只抓一点,不及其余”的片面思维,在承认此观点有一定合理性的前提下,要指出其片面性。
参考答案:(1)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让人民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参加政治生活,是人民行使当家作主权力的重要方式,是社会注主义民主的具体体现。
(2)公民享有政治自由,并不意味着可以不受任何约束。
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的自由,法律是政治自由的体现和保障,公民只能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享有政治自由。
(3)因此,题中的观点是片面的。
二、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解决问题,防止“绝对化”、“一刀切”
例2:辨析:政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解析: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矛盾和矛盾着的双方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必须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
政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地位不同,服务的阶级及利益也就不完全相同。
参考答案:(1)政党是集中代表一定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利益,并以夺取、行使或参与行使国家权利为政治目标的政治组织。
政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统治阶级通过执政党行使国家权利,实现本阶级的根本利益。
因此,只有占统治地位阶级的政党才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
(3)笼统地说政党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是错误的。
三、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分析问题,防止“单打一”、“主次不分”
例3:甲同学认为:当今世界,追求和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成为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
乙同学认为:当今世界根本不存在什么国家间的共同利益,维护和追求国家利益才是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请对这两种观点加以评析。
解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坚持两
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要防止“单打一”的一点论,又要防止主次不分的均衡论。
参考答案:(1)国家利益是影响和制约国际关系的根本因素,是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但是,由于世界各国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许多方面的合作有着共同利益。
(2)甲同学认为国家间存在共同利益是有合理性的,但认为追求和维护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各国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却是错误的。
乙同学肯定了追求和维护国家利益是各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正确的,但否认国家间共同利益的存在却是错误的。
总之,运用矛盾分析法解答政治题,有助于树立辩证解题的思维观,克服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从而做到巧解和快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