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审美观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演变
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先秦至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
1. 先秦至汉: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强调的是“天人合一”,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统一。
在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中,人们注重表现自然形态的美,追求形式上的对称、平衡和协调。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强调“礼乐文化”,即通过艺术表达对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推崇。
2. 魏晋南北朝: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开始强调个性化和情感表达。
玄学的兴起也对艺术审美产生了影响,艺术家们开始追求简约、超脱和自然的风格。
同时,佛教文化的传入也带来了新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如壁画、石刻等。
3. 唐宋元明清: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逐渐走向成熟和多元化。
唐代追求“雄浑壮丽”,宋代则注重“写实主义”,元代则以“文人画”为代表,强调笔墨情趣,明清时期则出现了“实学思潮”,强调艺术的实用价值和科学精神。
同时,这个时期的文化交流也带来了新的艺术风格和思潮,如佛教艺术的传入、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等。
4. 近现代:这个时期的中国艺术审美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化的影响,人们开始追求“新文化”和“现代性”。
在艺术领域,出现了各种新的艺术流派和风格,如印象派、表现主义、立体主义等。
同时,这个时期的审美观也更加多元化和开放,开始注重个性和创新。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艺术审美观的演变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及其特点唐代诗歌是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高峰,不仅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更是世界诗歌宝库中的珍品。
唐诗以其高超的艺术表现和思想深邃的内涵,向世人展现了唐人的审美取向与特点。
本文将从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与特点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1.价值观念与人生观念唐代人重视“品行”,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同时具有先知性和文化普及性。
诗人们对审美质量的要求是以个人属性为中心,通过艺术的反映来追求完美和升华。
因此,在唐代诗歌中增长了对品行的重视,以道德为依托的人生观念才是唐代诗歌的基本审美取向。
2.文化意蕴唐代受到了文化的强烈影响。
诗歌在唐代作为文化艺术品和社会观察的重要途径,反映了唐代文化的精髓,包括文学、文化、历史和哲学等方面。
因此,唐代诗歌越来越具有文化意蕴,突出了其独特性。
3.人物意境唐代诗歌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在人物意境中。
九成诗歌都以人物为主题,刻画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形象。
唐代诗歌中的人物意境表现了诗歌批判基础的审美理想,具有独特的美学意义。
4.意象唐代诗歌的意象多使用具有美感、文化意境和哲理性的画面和场景描述。
唐代诗歌的意象丰富多彩,形象的描绘和诗歌故事的构成与人的情感常常互相表达,形成深刻而独特的艺术美感。
二、唐代诗歌的特点1.夸张与幻想唐代诗歌讲究意象的生动、形象的描绘、语言的美感、情感的表达等特点,其中夸张与幻想是最为突出的。
唐代的诗人擅长于夸张和幻想,猛烈地描绘出了想象中的世界,这些世界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因此,唐代诗歌的幻想元素、夸张元素特别多。
2.情感的表达唐代诗歌非常强调情感的表达,如《春晓》、《登高》、《静夜思》等名篇更是闻名于世。
唐代诗人让人们感受到了人类高尚情感的独特魅力,这些情感包括爱、恨、哀、乐等。
唐代诗歌的情感表达形式丰富多彩,极具感染力。
3.节奏和韵律唐代诗歌讲究节奏和韵律,经常用诗歌的形式来体现其特点。
唐代诗歌的表达方式相对单调,但是其内部韵律和节奏却是非常富有音乐美感的。
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陈宇鹏从《簪花仕女图》看唐代人物的审美风格一、《簪花仕女图》中人物特点——“丰肥浓丽、热烈放姿”画中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描写贵族妇女春夏之交赏花游园的情景,仕女们闲适的生活,动作悠闲、拈花、拍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再现了唐代上层社会的真实生活。
她们的打扮是中国历代女性中最为大胆和性感的。
服装延续了南北朝时期的飘逸感的同时更增添了华丽之美。
女性着装之暴露,在中国古代可谓空前绝后。
唐代女子对于化妆极其讲究,那时流行画浓晕蛾翅眉,高而上扬的眉型,更加增添了女子的风韵。
初唐时期最盛行的是在额间点上一个红色或黄色的“花子”以做装饰,“花子”形状各异,以叶子或花朵形状为主。
到了晚唐、五代时期,女人更是把各种花、鸟画在脸上或者画在纸和娟上贴在面部,以示美丽。
二、《簪花仕女图》映像唐代装扮美1、人物特点与生活背景为什么唐代人推崇肥胖?主要看法,唐代繁荣昌盛、丰衣足食,正如诗圣杜甫诗句所记“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人们有条件吃饱穿暖保持健康丰满的体格。
其次,唐代开放,兼容并包。
国力强盛与文明发达,使唐人充满自信,成为一个高度开放的国家。
据不完全统计,当时与唐交往的国家有一百三十多个。
不同文化的影响、交融,使唐人不拘于传统,眼界开阔,热烈放姿。
统治者的血统也决定了唐人对健硕的体魄更易亲近。
唐代开国皇帝李渊的外祖父是鲜卑大贵族独孤如愿,也就是说李唐皇室的血统中至少有一半是鲜卑血统,而鲜卑族的游牧生活造就和需要的是剽悍、健硕的体魄。
因此,唐朝几代国君均宠爱丰肥的女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2、以丰为美,以贵为美“仕女”一般而言,是“宫女”的代名词,它与“绮罗嫔嫱之间”,意义颇为相近,均指宫廷、贵族妇女的范畴。
盛行于中、晚唐时期的作品为纯艺术欣赏的仕女画,其特点是“曲眉丰颊,设色浓艳”,约略形成于张萱而成熟于周昉,他们把唐代人物画从纯粹的礼教伦理和道释人物绘画中解放出来,扩大了以前描写妇女题材多“烈女、孝妇、贤妃、圣后”的伦理范畴,把触角伸及到现实生活中来,丰富了人物画的表现范围,适应当时时代的审美要求,反映了当时“以丰肥为美、以贵为美”的唐代风格。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对后世的文化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在唐宋时期,文化艺术的风格和审美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唐代的文化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形成了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
唐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艺术发展的关键时期。
宋代文化艺术的风格与唐代有所不同,其主要特色是简约、清新、淡雅。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看。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的文化审美观念受唐朝文化的影响,但也有所不同。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看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
从艺术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艺术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自然为美,以华丽、富贵、壮丽为美。
宋代的文化艺术以南宋为中心,以简约、清新、淡雅为美。
宋代文化艺术的审美观念是以实用、简约、实用为美,以清新、淡雅、含蓄为美。
从文化角度来看,唐代的文化以长安为中心,以长安为中心的唐代艺术风格为其主要特色。
唐朝的审美标准

唐朝的审美标准唐朝是中国历史上十分繁荣昌盛的一个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的鼎盛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唐朝的审美标准也有了很多的发展和变化,从诗词歌赋到建筑雕刻,从绘画到服装饰品,唐朝的审美标准穿透了各个方面的生活。
以下,就来详细介绍唐朝的审美标准。
一、诗词歌赋唐代诗词歌赋是唐朝文化的代表,也是当时的主流文化。
在这个时期,诗词歌赋的审美标准也非常高。
唐诗追求“文学之美”,注重诗的韵律美和想象力。
此外,唐诗注重形式的完美和意境的含蓄,以“说不尽”的奇妙效果感染人心。
唐代词赋追求“写实之美”,强调表现生活的真实和人物的个性,注重情感的真挚和细节的描绘。
总之,唐代诗词歌赋注重情景的描绘和形式的完美,将思想和感情与表现技巧相结合,呈现出高度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二、绘画唐朝的绘画艺术以山水画和人物画为主。
山水画追求自然的真实与华美,重视意境的营造和画面的感染力。
山水画家注重景色的描绘,因此唐代山水画富于想象,色彩鲜艳,构图严谨,形象逼真。
人物画则更注重画面的生动和人物的神韵,注重“写意之美”和“动态之美”,追求画面的表现力和人物的个性,注重线条的变化和神态的把握。
总之,唐朝的绘画注重意境的营造,形式的完美,表现力的强烈和色彩的鲜艳,融合了中国古代绘画的多种元素,呈现出复杂而又绚丽多彩的审美风格。
三、建筑雕刻唐朝的建筑和雕刻艺术也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闪亮之一,它们的审美标准以华丽奢华的风格和精致的工艺为特点。
唐朝的建筑以宫殿和寺庙为代表,建筑的外观装饰注重雕刻的精美和雕刻工艺的精湛,大门、柱子、花窗等处都能看到大量的雕刻,而且在雕刻中突显了艺术家的独特风格。
其次,唐代宫殿和寺庙的墙壁、地面等部位全部是描绘着精美的壁画和浮雕,这些壁画精美绝伦,用各种色彩的细腻和粗犷的笔触画出了生动的画面和体现了独特的神韵。
四、服装饰品唐朝的服装饰品是以华美豪放、华丽耀眼的风格为主,服饰上注重用彩色的绸缎、锦缎、薄纱、武器、首饰等来强调繁华的气息,有的服饰上则运用刺绣、缀珠、金丝织纹等处理方法,十分花哨,同时也是体现了唐朝社会的各种阶层的穿着,江山之上有宫廷的锦衣、锦服,民间则有民间帛衣、绫衣等。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

辨析唐代的“以胖为美”摘要:唐代是我国封建时代的顶峰,女性审美观在这个时期出现了“以胖为美”的独特趋向。
本文欲对以肥为美进行辨析,说明其并非越肥越美。
同时探析唐代女性审美观的变化及其原因。
关键词:唐代;女性;审美观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
人们提起唐代女性的审美特点首先就是丰腴艳丽,普遍认为“以胖为美”是唐代社会审美观上的共识。
大量的出土陶俑和壁画也可以发现其间女性形象较之魏晋以来的确丰满了许多,但是这种风气是否在唐近三百年间一直如此呢?而这种现象又是如何产生的?笔者以前人的研究为参考,从历史学的角度考证梳理唐代各个时期的审美风尚和形成原因。
一、初唐唐代以前我国妇女还是大多以纤细为美的,从前秦至两汉一直如此,在这段时间里以帝王为首的上层社会的审美情趣一直影响着整个社会。
上有好之,下必随之。
“吴王好剑客,百姓多创瘢;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
”[1]虽然这是帝王的一种几乎病态的审美取向,但是从一个侧面反映着那个时代对女性的体态是以轻盈纤细为美的。
从汉朝轻盈掌中舞的赵飞燕到南朝“抱月飘烟一尺腰”的张静婉,纤瘦一直是女性审美观发展的主流标准。
甚至到了隋代,从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出土的男女文武侍从陶俑中的女子也是体型颀长,腰肢袅娜的。
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唐朝初年。
初唐武德贞观年间,社会上还是秉承前朝遗风,这从初唐一些诗人的作品中就可知,刘希夷《春女行》诗中有“纤腰弄明月”之句,杜易简《湘川新曲二首》中“纤腰向舸(卷四十五)”。
还有“小腰丽女夺人奇”这些诗句中都有对纤纤细腰的称赞,此外在绘画艺术作品中也有反映,在阎立本的《步辇图》中可以发现太宗周围的宫女依然是身材婀娜。
虽然不属于上层阶级,但是其身处宫掖,迎合帝王后妃,最能跟随当时女性体态美的发展趋势。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延续性的,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风俗文化,审美情趣也是一样,所以可见唐开国时期三十多年间,女性依然延续着魏晋南北朝以来的纤细婀娜的审美情趣。
但不可忽视的是,随着唐朝综合国力的增强,政治清明,文化昌盛,尤其是西域胡族生活习惯的引入,社会风气也开始有所变化。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唐宋时期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两个时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格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识等方面,探讨唐宋审美差异的看法。
唐宋时期的艺术表现手法存在一定的差异。
唐代以诗词歌赋为代表的文学艺术,注重形象描绘和意境的表现,以优美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而宋代文人士大多注重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更加注重意境和抒发情感,追求内在的精神世界。
在绘画艺术方面,唐代以工笔写实为主,注重细腻的线条和色彩的运用,追求形象的真实和细腻。
而宋代则更注重意境的表现,以写意和泼墨为主,强调笔墨的神韵和艺术的气韵。
唐宋时期的题材内容也有所不同。
唐代以山水、花鸟、人物等自然景物为主题,追求写实和传神。
而到了宋代,文人墨客更注重以文人自身的情感和思想为主题,表达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思考。
宋代文人更注重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批判,追求个体情感和思想的表达,对人物、山水等题材的表现更加注重意境和内涵。
唐宋时期的审美意识也存在差异。
唐代以“以形传神”为美学观念,强调形象的真实和传神,追求艺术的技巧和功力。
而宋代则更注重“以意传情”,强调意境和情感的表达,追求艺术的内涵和精神。
宋代文人更加崇尚自然和宁静,追求超脱尘俗的境界,注重审美的内在感受和个体情感的表达。
唐宋时期的审美差异体现在艺术表现手法、题材内容和审美意识等方面。
唐代注重形象描绘和意境的表现,以写实和传神为主,而宋代更注重意境和内涵的表达,以写意和抒发情感为主。
这种差异反映了两个时期社会文化的不同特点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迁。
唐宋审美差异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唐宋时期的艺术作品,也对我们认识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唐代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

唐代的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唐代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之一,其中艺术理论与审美观念对于唐代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唐代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儒家思想对艺术的影响儒家思想在唐代积极发展,对艺术的影响也十分重要。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之一,儒家提倡道德、仁爱和自律等价值观念。
在艺术方面,儒家理论强调了人文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作用。
儒家学说对于当时的文人墨客的清新、淡泊和高风亮节等审美追求,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诗歌的审美观念唐代的诗歌是当时文学艺术的代表。
在诗歌中,表现了唐代文人的审美追求。
唐代诗歌追求形式之美和内容之美的统一,它不局限于意象、诗句、意境、节奏、韵律等技巧方面的追求,更重要的在于审美主题的建立。
唐代诗歌大多具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内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
三、绘画的审美观念唐代绘画亦是当时文人艺术的代表,而且对后世绘画影响深远。
唐代绘画主张“意在笔先”、“心在墨上”,强调筆墨的丰富表现力,绘画的审美意境和精神境界是唐代绘画的一大特点。
唐代绘画形式丰富多样,抽象和写实并存,表现出艺术家强烈的个性和视觉追求。
唐代画家以“山水画、人物画、花鸟画”三大类画作为主,勾勒出山水山川、人物人生、花鸟风景。
四、音乐的审美观念唐代的音乐很受文人、贵族喜爱。
音乐在唐代不仅限于厅堂,还使人们在田野、山林、水边舞动起来。
唐代音乐强调音乐与舞蹈结合的时空审美,注重音乐的节奏、谐调、旋律、和声等方面的完美结合。
同时,唐代还有很多种风格的音乐形式,如雅乐、宫廷乐、俗曲、大合唱等,都反映出当时音乐的多元化发展。
总之,唐代艺术的理论和审美观念对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代的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以其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唐代的文化审美。
同时,唐代艺术理论和审美观念也启示我们,形式和内容的协调和统一是任何艺术家和文化创作者努力追求的方向,使我们不断开拓新的审美领域,追求更高层次的人文情怀和审美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盛行“以(肥)胖为美”来审视人物、特别是女性的说法,流传颇广。
该说主要来源于人们欣赏唐代宫廷绘画和仕女图后的感性认识。
从笔者所检索的文献看,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等时人论述,并无“以胖为美”或类似观点,相反在唐代文献中保留着不少以细瘦为美的资料,且以安史之乱为界,唐人审美习俗是发展变化的。
安史之乱前,胡人和北方汉族人比较流行以壮硕、高大为美的习俗,这应该也是当时审美的主流观念。
从先秦开始,我国南北方就有诸多习俗观念不同,近代国学大师刘师培先生的《南北学派不同论》对此有精彩阐述:“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
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
王国维先生也说:“南方人性冷而遁世,北方人性热而入世,南方人善幻想,北方人重实行。
”这些观点也适合分析唐安史之乱前生活在北方主要民族的审美习俗。
《诗经·卫风》最早描写贵族美女庄姜:“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该诗标题是《硕人》,首段写道“硕人其颀”,颀指高长;“领如蝤蛴”,指脖颈如蝤蛴,又白又长,可见庄姜是身材壮硕的高大美女。
正如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所说:“至当时‘美’之标准则似以健康为主。
”以壮硕、健康为美的审美观在北方汉族、特别是以游牧为主的胡人中,一直是主流。
我们仔细观察唐朝著名画家阎立本的《步辇图》可以发现,画中的宫女、仕女多为北方女子,北方女性多方脸或宽脸,故脸部有些宽的感觉;但脖颈较长、身材高,总体上不是肥胖而是壮硕、高大。
初盛唐时,由于李唐王室一直以“关中本位”政策为其立国方针,提倡胡人风俗。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胡风胡俗盛行一时:“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竞衣胡服,故有范阳羯胡之乱。
”(《旧唐书》卷45)李白、岑参、李欣写了不少赞赏胡人、胡姬的诗。
《全唐诗》中“胡姬”出现21次,“胡旋”出现16次,多在安史之乱前。
众所周知,玄宗宠妃杨贵妃长于胡旋舞。
李白任翰林期间写《清平调词》三首,其二专写贵妃之美:“……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诗中将杨玉环与牡丹、赵飞燕作比,或许也说明杨贵妃并非真的很肥胖,而是比较壮硕,符合当时李唐王室提倡的以壮硕为美的胡风审美观。
安史之乱爆发后,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使唐人对胡人、胡风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安史之乱历经8年之久,李唐王朝为尽快平定安史之乱,不得不借用回纥、吐蕃等胡人的力量。
但他们居功放纵,“及收东京,回纥遂入府库收财帛,于市井村坊剽掠三日而止”(《新唐书》卷195)。
《资治通鉴》卷111也记载回纥当时“肆行杀略,死者万计”,而吐蕃更是趁机夺取河西、陇右之地,控制了西域。
动乱后,以胡人为主的安、史降将旧部长期割据河朔地区,专横跋扈。
动乱之后的李唐王室饱受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的打击,逐渐衰落的关陇集团,不再倡导胡风,动荡的社会现实也使人们的观念逐渐发生变化。
李白、岑参等盛唐文人对胡风曾经比较欣赏,而到了中晚唐,文人对胡风则主要持批判态度。
《新唐书》卷24记载“开元中……士女衣胡服,其后安禄山反,当时以为服妖之应。
”新乐府运动领导者元稹在《胡旋女》中痛批胡旋舞等胡风:“天宝欲末胡欲乱,胡人献女能胡旋。
旋得明王不觉迷……佞臣闻此心计回,荧惑君心君眼眩……有国有家当共谴”;白居易亦有唱和诗《胡旋女》,批判主旨相同。
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中指出:“古文运动一事,实由安史之乱及藩镇割据之局所引起。
安史为西胡杂种,藩镇又是胡族或胡化之汉人,故当时特出之文士自觉或不自觉,其意识中无不具有远则周之四夷交侵,近则晋之五胡乱华之印象,‘尊王攘夷’所以为古文运动中心之思想也。
在退之稍先之古文家,如萧颖士、李华、独孤及、梁肃等,与退之同辈之古文家如柳宗元、刘禹锡、元稹、白居易等,同有此种潜意识”。
由此可见,很多文人已把胡人风俗当作动乱原因之一,在审美习俗方面要求恢复华夏正统习俗。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人”等描绘反映出,南方较长时间内都流行以细瘦为美的习俗。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北方破坏严重,大批文人贵族南迁,或做官、或举家搬迁、或入幕府做幕僚,南方的经济、文化渐超北方。
南方文人对胡风的批判更为猛烈全面,在他们大力倡导下,以细瘦、纤弱为美的南方审美习俗在中晚唐逐渐占据主流。
“舞风歌月胜纤腰……吴都风俗尚纤腰”(罗虬:《比红儿诗》),白居易《法曲》进一步总结:“法曲法曲合夷歌,夷声邪乱华声和……一从胡曲相参错,不辨兴衰与哀乐。
愿求牙旷正华音,不令夷夏相交侵。
”既然北方早已“夷夏相交”,胡汉风俗相融,
而南方以汉民族为主“细瘦、纤弱”的审美习俗自然也即“正华音”,而对女子“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的偏爱,正是典型的南方审美风俗。
最能展现细瘦、纤弱之美的,就是唐人诗中对女子腰部的描绘,以《全唐诗》的统计来说,初盛唐诗中,很少以细腰、小腰、腰细、纤腰、楚腰来赞美女性;而中晚唐诗却常常以此来称赏女子的美丽。
其中细腰出现50次,从温庭筠“深闭朱门伴细腰”看,细腰已是美女代名词;小腰9次,如鲍溶诗“小腰婑堕三千人,宫衣水碧颜青春”;腰细8次,如罗隐诗“楚宫腰细我还知”;纤腰3 9次,如无名氏“宫中细草香红湿,宫内纤腰碧窗泣”;楚腰8次,如杜牧诗“楚腰纤细掌中轻”……诗人描写的这些美女多是南方人,且身份地位较高,对于审美风俗具有引导作用。
总之,初、盛唐时,女性以壮硕、高大为美占据主流,它是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胡人和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
这与以胖为美看上去接近,但毕竟不同。
安史之乱后的中、晚唐,主要流行以细瘦、纤弱为美,这主要是长江流域南方汉族人的审美习俗。
其流变因素既受胡汉民族关系变化的影响,又有我国南北审美习俗谁为主导的原因,还与李唐王室关陇集团的兴衰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