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纸历史

合集下载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
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

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业也逐渐壮大起来。

以下是中国新闻事业的一些重要历史时期:
1.清朝(1644~1911):
在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正式开展报刊业。

最早的报纸是位于上海的《上海字林洋行大报》,该报刊于1872年。

2.民国时期(1912~1949):
1912年,清政府被推翻,中国进入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中
国的报刊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有很多著名的报纸和杂志在这一时期创立,如《民国日报》、《燕京日报》、《新民报》等。

3.新中国成立后(1949~1978):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新闻事业开始
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开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并成立了一系列国营报纸和新闻机构,如《人民日报》、新华社等。

4.改革开放以来(1978至今):
1978年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新闻事业也进入
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这一时期,媒体形式不断丰富,电视、广
播、互联网等新型媒体的出现,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便捷和快速。

总的来说,中国新闻事业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

不断推陈出新,创新发展,既见证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兴起和发展,也为中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宣传和支持。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

简述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国近代报刊的产生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下,中国社会的商品经济很不发达,代表近代社会文明的许多行业迟迟未能发展起来。

中国近代新闻传播业也是如此,直到19世纪初,中国还只有像邸报、京报之类的古代报纸。

真正近代意义上的、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新闻报刊仍未出现。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特别是英国正在积极进行殖民扩张,一批又一批的商人、传教士、政客、冒险者来到中国。

他们给中国带来了各样的商品,也带来了多样的文化观念和宗教意识。

近代报刊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来到中国。

取道马六甲,首份近代中文报刊曲折诞生1807年9月8日,广州城里来了一位叫马礼逊的英国传教士。

他此行的目的是受伦敦布道会的派遣,来华传教。

可是当时的清政府反对传教活动,来华的外国人除非是英属东印度公司的雇员才能进入广州。

不得已他只好用美国商馆“客人”的身份做掩护,在广州居留,学习汉语。

次年他赴澳门,翌年被聘为英属东印度公司的翻译,遂以英国商人的名义公开活动。

但他始终没有放弃传教的任务,一边着手翻译《圣经》,一边秘密吸收教徒,先后招收蔡高、梁发等教徒10人。

1813年,伦敦教会又派遣米怜前来协助马礼逊传教。

米怜到达后,因没有合法身份根本不能在广州传教,于是米怜携带2000册《新约》前往南洋群岛的爪哇、马六甲等华人聚集地传教。

米怜回到广州后随即建议马礼逊在马六甲成立一个对华传教基地,并初步设想编发一本宣传基督教教义的小册子。

马礼逊闻后,当即同意了米怜的建议。

1815年米怜雇请已成为基督教徒的印刷工人蔡高和梁发前往马六甲。

当年5月,米怜携妻子及蔡、梁二人到达马六甲。

随后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那里建立了印刷所和一家免费学校。

8月5日,米怜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下简称《察世俗》)出刊。

它成为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察世俗》的办刊初衷是为了阐发基督教教义。

所以它把宣传“神理”放在了首要地位,大部分文章都是介绍教义和《圣经》。

我国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报纸的产生与发展
这 正是 : 纸 发 明开先 河 , 汉 毕升 印刷 字 已活 , 明清 已有 邸京 报 , 盛世 当今报 刊 多 。
[ 参 考 文 献]
清政府 在鸦 片战争 前严 厉实 行 闭关 锁 国和禁 教 政策 , 西方传 教士 很难 留于 中 国境 内, 们则 于南洋 他 带传 教 、 办报 。1 1 8 5年英 国传教 士 马 礼逊 在 马六 甲出版 了《 察世 俗 每 月统 纪 传 》 这是 第 一 份 外 国人 ,

[ ] 郭 志东 . 国新 闻史 述 要 . 南 企 业 外 交 函授 学 院教 材 . 1 中 海 [ ] 张 树栋 ,庞 多 益 , 如 斯 .简 明 中 华 印 刷 通 史 [ . 林 : 西 2 郑 M] 桂 广
师 范大 学 出版 社 , 0 4年 . 20
民办报 纸 。 维 新运 动 中 , 梁 等创 办 了《 康 中外 纪 闻 》 《 、 强学 报 》《 、 时务报 》虽 先后 遭清 政府 的查 封 , 对我 国新 , 但 闻事业 的发 展起 到 了一定 的进 步作 用 。
民初 , 在孙 中 山 的倡 导 下 , 香 港创 办 了《 国 在 中 日报 》 10 。 9 5年 在 日本 创 办 了 中 国 同 盟 会 机 关 报 《 民报 》 孙 中山首 次提 出 了三 民主义 , , 为辛 亥革命 奠 定 了舆论 基础 。 五 四时期 , 克 思 主义 传 入 中 国。 由陈 独 秀 创 马 办 的《 青年 》 毛泽 东在 湖南 创办 的《 新 、 湘江评 论 》周 、 恩来在 天 津创 办 的《 天津 学生 联合 会报 》 在宣 传马 克 思 主 义 方 面 发 挥 了重 要 作 用 。 中 国共 产党 成 立 后 , 办 了第 一 张全 国性 工人 创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近代报纸作为一种媒体形式,起源于西方国家,随着世界的发展进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变迁与演进。

一、报纸的引进与发展19世纪的中国面临着列强入侵和社会变革的巨大压力,这些巨大的挑战迫使中国人开始思考如何与外界保持连接,并了解国际间的形势动态。

西方国家的报纸成为了中国民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最早引进中国的报纸是由传教士创办的。

传教士带来的报纸不仅仅是一种信息媒介,同时也传递了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

这些传教士努力将西方的思想和知识传递给中国的学者和知识分子,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新闻业的兴起。

中国人逐渐认识到报纸的重要性和影响力,开始纷纷创办自己的报纸。

这些报纸既充当了信息传递的角色,同时也成为了社会各界人士表达意见和评论时事的重要平台。

报纸的引进和发展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报纸的社会意义和影响近代报纸的兴起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报纸的出现打破了信息的壁垒,推动了社会的信息传播和交流。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了解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动态,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和集体意识。

其次,报纸的出现使舆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以《申报》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刊物,以其批评社会现象和呼唤民主自由的立场,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这对当时封建社会的改革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次,报纸的兴起促进了民主观念的传播。

近代报纸为民众提供了一个表达意见和参与社会事务的平台。

与此同时,报纸的读者也逐渐形成了一个思想独立并具有自主意识的群体。

这对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报纸的发展与挑战然而,近代报纸的兴起与发展并非一帆风顺。

社会的动荡和战乱给报纸的出版和发行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同时,一些人对于报纸的控制和限制,也使得报纸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对于一些重大事件的报道,更是受到了严格的审查和干扰。

此外,在报纸发展的早期阶段,报纸的质量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创刊于1815年8月

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创刊于1815年8月

●《察世俗》:中国历史上第一份近代报刊。

创刊于1815年8月5日,揭开了近代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第一页。

由英国伦敦布道传教士米怜创办。

●内容首先为基督教教义,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也刊登阐述伦理道德的文章。

曾刊登过中国第一篇新闻《月食》。

●木刻竹纸印,每月一期木刻印刷。

1821年因米怜病重而停刊。

MA 循环日报●《循环日报》:1874年2月4日创刊于香港、王韬创办并任主笔,是早期国人自办报刊中最出色的一份。

他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是我国近代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公开鼓吹变法的报纸之一。

取名“循环”,因为王韬是循环论的信丰者。

对我国近代报业发展的最大贡献,是首创一种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MA 大公报●中国近代和现代著名日报。

1902年6月17日年创办于天津法租界,由英敛之创办并主持。

该报报头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

目前,《大公报》的香港版仍在出版,它已成为我国新闻事业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该报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02-1916由英敛之主持,是张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的报纸。

以敢言、严肃、非牟利为标榜,揭露时弊,成为北方地区著名报纸。

1902年前宣传君主立宪,1902年后拥护共和。

第二阶段1916-1926由王郅隆接办,变成一张接近皖系军阀并有亲日倾向的报纸。

第三阶段1926-1949由新记公司接办,发展成为有全国影响的大报。

1926年由吴鼎昌、胡政之、张季鸾合作创办,提出“不党、不私、不卖、不盲”的办报方针。

第四阶段1949至今,成为在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报纸。

MA 民报●中国同盟会机关报。

1905年4月26日创刊于东京的大型时事性政论月刊。

孙中山指导了创办和前期编撰。

●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民报》的出版与宣传,受到国内外同盟会员和同情革命的知识分子的热烈欢迎。

●为了扫除革命发展的思想障碍,该报主动向《新民丛报》发起长达一年半的论战,不仅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也使孙文的三民主义逐渐深入人心,还为辛亥革命做了组织上的准备。

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

《中国报学史》是由我国著名报学家、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戈公振先生所写,它是一部研究新闻学和我国新闻事业发展史的开山之作。

1815年,中国第一份近代报纸《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问世,标志着中国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发端,然而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间,人们对于“新闻”这门新兴学科的却缺乏理性思考。

而《中国报学史》的诞生,首次全面系统地叙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展的历史,被国内外新闻界誉之为中国新闻史学研究的首部权威著作,对我们今天的新闻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学界泰斗方汉奇老先生就曾说过:“戈先生的《中国报学史》是奠基之作,我是站在他的肩膀上起步的”。

看完《中国报学史》一书,首先有感于戈公振先生的执着和认真。

“终生献身于新闻事业”决不是一句挂在嘴边的话,自从在民初参加了《时报》的编辑工作后,他就决定从事新闻事业。

他曾靠自己的积蓄到欧美日本等国家考察各国的新闻事业,“九一八”和“一二八”前后,他愤于国难,积极参加抗日运动。

甚至留下遗书,抱了勇敢地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赴东北采访,希望能将东北沦陷后的情况真实地报道出来。

除此之外,又专心于研究新闻学和新闻学史。

并留下了不少著作。

这一切的一切,都让今天的很多人汗颜。

此外,《中国报学史》这本书图文互证,史料翔实,不少报刊资料赖本书得以传播。

作者态度严谨,广泛收集也报学史相关的材料,精研覃思,用力弥深。

戈宝权曾在前言中写道:“家叔公振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曾花费了不少的时间和精力。

我记得在他的书房(也就是他的卧室)里,有四个高大的书架,全放满了有关新闻学的书籍和收藏着各种稀有的报刊与剪报。

”并“常向私家的藏书室和图书馆借阅书籍,并且曾在上海徐家汇图书馆的藏书楼里消磨了很多时光。

”《中国报学史》系统全面地介绍和论述了中国新闻事业发生发展的历史,汇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基本勾勒出了中国新闻事业产生发展的大致脉络,确定了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内容。

它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新闻史系统研究的开端,这在我国新闻史学史上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发展

1853 1857 1868 1872 North China Daily News 1850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 1894 1872 , 上 海 ) 、 《 万 国 公 报 》 ( ( , 上 海 , 中 文 名 《 字 林 西 报 》 ) 名 、 , 北 京 ) 、 , 香 港 ) 、 《 六 合 丛 谈 》 ( , 天 津 , 中 文 , 上 海 ) 、 , 上 海 ) 、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 文报纸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是套 内容是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知识组成, 用“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东西洋考》 孔子加耶稣”模式进行宣传的。目的: 东西洋考》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为帝国主义侵华政策服务 就是为更快地打开中国的大门, 的。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列为根 内容:宗教内容虽然还有,但不像《察世俗》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它主要是为商业服 本要务,伦理道理的分量也逐渐减弱, 务。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科学文化的内容大大增强。在业务上:设立新闻专栏, 还选录《京报》,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这 还选录《京报》 刊出中外贸易进出口货物的价目表,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两项属中文近代报刊首创。
北 京 ) 等 一 大 批 中 外 文 报 刊 。
《 新 闻 报 》 ( 1893 , 上 海 ) 、 《 顺 天 时 报 》 ( 1901 ,
《 京 津 泰 晤 士 报 》 ) 及 《 申 报 》 (
《 中 西 闻 见 录 》 (

办 了 《 遐 迩 贯 珍 》 (

中国最早的报纸

中国最早的报纸

中国最早的报纸过去我们在互联网没有那么发达的时候一直通过报纸关注时事,但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报纸是什么吗?店铺现在分享有关资料。

中国最早的报纸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邸报”是否最早出现于汉朝,目前在新闻史研究工作者中还有不同的看法。

邸报”又称“邸抄”(亦作邸钞),并有“朝报”“条报”“杂报”之称,四者皆用“报”字,可见它是用于通报的一种公告性新闻,是专门用于朝廷传知朝政的文书和政治情报的新闻文抄。

当时西汉实行郡县制,全国分成若干个郡,郡下再分若干个县。

各郡在京城长安都设有办事处,这个住处叫做“邸”,派有常驻代表,他们的任务就是要在皇帝和各郡首长之间做联络工作,定期把皇帝的谕旨、诏书、臣僚奏议等官方文书以及宫廷大事等有关政治情报,写在竹简上或绢帛上,然后由信使骑着快马,通过秦朝建立起来的驿道,传送到各郡长官。

但有史可依的中国最早的报纸,起源于唐朝的邸报。

邸报是中国古代报纸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出现,是从宋朝开始的。

中国的报业中国的《邸报》是世界最古老的报纸。

但中国现代意义上的报纸却是舶来品。

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西方诸多机构出于方便传教的目的,在中国建立报馆。

但当时的报纸多为宗教性质的。

并无太多新闻性质。

直到19世纪末,中国官办、民办的报纸才逐渐多了起来。

二十世纪一二十年代,是中国报业的鼎盛时期,仅北京就有报馆一百多家,发行报纸三百多种。

也一时间正处于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时期,民主思想,人文精神通过大大小小的报纸被人们深入理解,渐入人心。

其中共产主义的思想也在这一时期得以传播,其中报纸功不可没。

《新青年》、《国民》、《每周评论》、《京报》、《新生活》等报刊为中国的革命点燃了最初的星火。

《晨报》每期的发行量更是创记录的达到了一万份。

今天,中国的报业发展已经不仅仅用迅猛就可以形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中文报纸相继出版,商业化程度较高,对后来内地的中文商业报纸影 响较大。 上海: ◆背景:鸦片战争后人口激增,商业繁荣;外国人在租界大量出版报刊。 ◆外文报刊:种类多,多语种,以《字林西报》为代表。 ◆教会中文报刊——《万国公报》。 ①其前身是《中国教会新报》,起初以宗教内容为主,最初目的只 为传教,后逐渐刊登新闻,关注政治,并改为《万国公报》; ②是教会所办的第一份最正规的中文大型综合刊物“中国报业之现 代化,于兹肇始”; ③曾创下早期中文报刊发行的最高纪录。中国近代许多名人都曾在 它上面发表文章,如孙中山先生的第一篇政见文章《上李傅相书》, 最早的“马克思”译名也是出现在《万国公报》上的。 ④ 言论发人深省。 ⑤影响: ●上至皇帝下至臣民莫不阅读; ●康有为等变法维新之人人的思想亦受其影响; ●梁启超将其列为最佳西书之一。 ◆中文商业报刊:《上海新报》 《申报》(经营管理方面注重降低成本,追求利润; 在采编业务方面,贴近国人需求,重言论,追求真实性,注重改革, 同时重视广告;考虑华人利益) 《字林沪报》(注重国际报道;因竞争进行内容转型) 《新闻报》(靠成功的营销策略取得市场)
中 发 国 展 报 历 纸 史
时间线
• 鸦片战争以前 • 鸦片战争到建国 • 建国到改革开放 • 改革开放至今鸦片战争前 Nhomakorabea国人 中文报

① ②
外国人来华办报的历史背景:
(主观原因)闭关锁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 (客观原因)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报刊业成为社会经 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媒和舆论工具。

① ② a) b) c)
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的出现:
创办人:传教士; 目的: 以“拯救”人的心灵为使命; 文化渗透; 外国经济侵略的排头兵。
• 创办地域:东南亚 华人聚居区; • 第一批刊物:《察 世俗每月教记传》、 《特选撮要每月统 计传》、《天下新 闻》等; • 代表人物:马礼逊 (1782~1834); • 代表刊物:《察世 俗每月统计传》— —世界第一份中文 近代刊物。内容包 括宗教政治多个方 面,文体多样。
b. c. d.
鸦片战争后
• 近代报业在各地的兴起: 香港:
英文报纸纷起一时 《香港公报》——第一份近代英文刊物; 《中国之友》、《香港记录报》、《德臣报》。 特殊分子:《香港政府公报》——香港政府官报 英文报刊特色: 为求生存,很重视经营和管理; 刊登新闻很和言论,关心中国内地时政,并加以评论。 1.


a.
鸦片战争前近代中文报纸先后出现的地域: 东南亚→澳门→广州
鸦片战争前外人在华办报特点:
中文刊物大都由传教士办,旨在显示西方文明,消除中 国人戒心。英文刊物则重在传递情报与信息,是对华入 侵的工具。 中文报刊多由传教士主办,英文刊物多为商人出资创办。 醉翁之意不在酒:办报主旨不在报业经营而在政治宣传 和情报活动。 成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开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