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计时工具介绍ppt课件
中国古代计时器

刻漏
又称漏刻、漏壶。漏壶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类。早期的刻漏多为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格叉 和关舌又上升,使浮在漏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时间。后来创造出受水型,水从漏壶 以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浮在受水壶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上升指示时间,提高了计时精度。
漏刻为了获得恒定的流量,首先应使漏壶的水位保持恒定。其次,向受水壶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积必须固定, 水管采用“渴乌”(虹吸)原理,便于调整和修理。有两种保持水位恒定或接近恒定的方法,均见于宋代杨甲著 《六经图》(刊于1153年)中的“齐国风挈壶氏图”。“唐制吕才(约公元600~650)定”刻漏是在漏壶上方加 几个补偿壶,“今制燕肃(1030)定”刻漏采用溢流法,深四寸。多余的水由平水壶(下匮)通过竹注筒流入减水 盎。燕肃创制的漏壶叫莲花漏,北宋时曾风行各地。
浑天仪古代文献中有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前87)洛下闳、鲜于妄人作浑天仪之说,但未提到它的结构。
《晋书·天文志》记载东汉张衡 (公元78~139)制造浑天仪,说在密室中用漏水驱动,仪器指示的星辰出没 时间与天文观察的结果相符。
《新唐书·天文志》对唐开元十三年(725)僧一行和梁令瓒设计的浑天仪有较详细的记述。仪器上分别装有 日、月两个轮环,用水轮驱动浑象。浑象每天转一周,日环转1/365周,仪器还装有两个木偶,分别击鼓报刻, 是一座上狭下广的木建筑。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汉文》中在桓谭(卒于公元56年)的文章里说刻漏度数因干、湿、冷、 暖而异,在白天和夜间需要分别参照日晷和星宿核对。当时已认识到水温和空气湿度对刻漏计时精度的影响。
刻漏的最早记载见于《周礼》。已出土的文物中最古老的刻漏是西汉遗物,共3件,均为泄水型。其中以 1976年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杭锦旗出土的青铜漏壶最为完整,并刻有明确纪年。比较完整的传世刻漏有两个, 均为受水型:一个在北京中国历史博物馆,是元代延祐三年(1316)造;一个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清代制造。
古代计时工具介绍

古代计时工具介绍一、日晷日晷是最早使用的计时工具之一,它利用太阳的光影来测定时间。
日晷由一个平面或凹面的底座和一个指针构成。
将日晷放在水平的地面上,当太阳从东方升起时,太阳的光线会投射在底座上并形成一个影子。
随着太阳的移动,影子也会变长或变短,通过读取影子的长度或与底座上的刻度值对比,可以得知准确的时间。
二、水钟水钟是一种使用水流量来测定时间的工具。
它由一个容器和一个标记时间流逝的指示器构成,通常是一个浮标。
将水注入容器,随着时间的流逝,水位会逐渐上升,当水位达到一定位置时,指示器会被压低。
根据水位和指示器的位置,人们可以粗略地估计时间的流逝。
三、沙漏沙漏是一种使用流沙来测定时间的工具。
它由两个连接在一起的玻璃球构成,其中一个球装有细小的沙粒。
将沙漏倒置,沙粒会从一个玻璃球流向另一个球,通过读取沙粒的位置或与沙漏上的刻度值对比,可以得知时间的流逝。
四、火钟火钟是一种使用蜡烛或油灯的燃烧时间来测定时间的工具。
火钟由一个固定的蜡烛或油灯和一个简单的计时器构成。
将蜡烛或油灯点燃,随着烛芯或灯芯的燃烧,火焰会逐渐减小或油量会逐渐降低,当燃烧完全熄灭时,时间也相应流逝。
五、天文仪器天文仪器包括太阳日盘、水平仪、赤道仪等,是一些专门用于观测天体位置和运行轨迹的工具。
通过观测太阳的位置,可以确定时间的流逝。
水平仪和赤道仪则基于天文原理,通过调整仪器的角度和位置,可以精确地测量出时间。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精确的刻度和稳定的能源,古代计时工具往往难以实现精确的时间测量。
这些工具更多地被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粗略计时,如农田种植、工人劳作时间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逐渐发展出了更加准确的计时工具,如水银钟、机械钟等,提高了时间观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中国古代计时方法 优质课件

• 刻以下为“字”,关于“字”,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至今 仍然使用,如“下午三点十个字”,其意即“十五点五十 分”。据语言学家分析,粤语中所保留的“古汉语”特别 多,究其原因,盖因古中原汉人流落岭南,与中原人久离, 其语言没有与留在中原的人“与时俱进”。关于“字”, 下面还将讲到。
• “字”以下的分法不详,据《隋书 律历志》载,秒为古 时间单位,秒以下为“忽”;如何换算,书上没说清楚, 只说:“‘秒’如芒这样细;‘忽’如最细的蜘蛛丝”。
• 二是“漏”。漏是以滴水为计时,是由四只盛水的铜壶组 合,从上而下互相迭放。上三只底下有小孔,最下一只竖
放一个箭形浮标,随滴水而水面升高,壶身上有刻度,以 为计时。原一昼夜分100刻,因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 又先后改为96,108,120刻,到清代正式定为96刻;就 这样,一个时辰等于八刻。一刻又分成三分,一昼夜共有
二、十二地支计时法
• 到西汉时期,人们便开始把一昼夜的名称固定下来,分为夜半、鸡鸣、 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映、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十 二个时辰,并且用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来标明, 又以十二生肖作代。具体划分如下:子(鼠)时是十一到一点,以十 二点为正点;丑(牛)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寅(虎)时 是三点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卯(兔)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 正点;辰(龙)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巳(蛇)时是九点 到十一点,以十点为正点;午(马)时是十一点到一点,以十二点为 正点;未(羊)时是一点到三点,以两点为正点;申(猴)时是三点 到五点,以四点为正点;酉(鸡)时是五点到七点,以六点为正点; 戌(狗)时是七点到九点,以八点为正点;亥(猪)时是九点到十一 点,以十点为正点。比如,夜半就是子时,是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 所以古书上把这个时辰称为“子夜”。午时是从中午十一点到十三点, 也叫“日中”。古书上常有“点卯”的记载,点卯就是在卯时(即现 在的五点到七点)上班报到。
古人计算方法ppt课件

古时候人们计数的方法有(结绳)记数,(筹码)记数和(算盘)记数 。 实物计数,结绳计数,刻道计数等:原始社会的计数方法,说明当时如何 用小石子检查放牧归来的羊的只数;用结绳的方法统计猎物的个数;用在木头 上刻道的方法记录捕鱼的数量等等。
人类初期的计算主要是计数。最早用来帮助计数的工具是人类的四肢(手、脚 、手指、 脚趾)或身边的小石头、贝壳、绳子等。中国有句古话叫"屈指可数",说明人们常用手指 来计算简单的数。
1
在美国纽约的博物馆里,珍藏着一件秘鲁出土的古代文物,名叫“基普”,意即打了绳 结的绳子。基普是古人用来计数和记事的。传说公元前6世纪,波斯国王在一次征战中曾 命令一支部队守桥,他把一条打了结的皮带交给留守将士,要他们每守一天解开一个结, 一直守到皮带上的结全部解完才准撤退。
古人不仅用绳结记数,而且还使用小石子等其他工具来计数。例如,他们饲养的羊, 早晨放牧到草地里,晚上必须圈到栅栏里。这样,早晨从栅栏里放出来的时候,出小石子。 如果石子全部拿光了,就说明羊全部进圈子;如果罐子里还剩下石子,说明有羊丢失了, 必须立刻去寻找。
小学科学日晷课件ppt

时,指针会在面盘上投下影子,从而显示当前时间。
02 03
面盘功能
面盘是显示时间的部分,上面的小时线、刻度和标记有助于准确地读取 时间。面盘的设计还会考虑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以确保在不同季节和 时间都能准确显示时间。
底座功能
底座的主要作用是支撑和稳定日晷,确保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倾斜或移 动。底座的设计也会考虑到实用性和美观性。
交流与分享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分享,讨论制作过程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互相学习和借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04
日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家庭装饰摆件
增添家居文化气息
日晷作为古代计时器具,具有深 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将其摆放在 家中可以增添家居的文化气息。
独特的设计风格
03
制作简易日晷实践活动
材料准备与工具选择
材料
卡纸、剪刀、胶水、直尺、量角器、 铅笔、橡皮、指南针、一根长竹签或 塑料棒。
工具选择
选择适合儿童使用的安全剪刀和胶水 ,确保制作过程的安全性。
制作步骤详解
绘制时刻线
用量角器在圆形底盘上平均分 割出12个时刻线,表示一天中 的12个小时。
调整晷针角度
在固定晷针时,要确保晷针稳固 且不会晃动,以免在使用过程中
发生意外。
使用指南针时,要远离磁性物质 和电子设备,以免影响指南针的
准确性。
成果展示与评价
成果展示
将制作完成的简易日晷放置在阳光下,观察晷针的影子在时刻线上的移动,记录时间。
评价标准
评价日晷的制作精度、美观度和实用性。精度主要看晷针影子是否能够准确指示时间;美 观度主要看日晷的外观是否整洁、美观;实用性主要看日晷是否易于携带和使用。
日晷(课件)(共20张PPT)

谢 谢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日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5日
1.将日晷模型固定在白天一直能被太阳照射到的平地上。利用指南针使晷针朝向正北方。2.调整晷面的倾斜角度,使晷针影子指向的时刻与钟表的时刻一致。3.在其他时间检查日晷的准确性。
把我们制作的日晷放在校园中空旷的地方,经常观察,验证我们的研究成果。
拓展活动
认识圭表及其用途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圭表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做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当太阳照着表的时候,圭上出现了表的影子,根据影子和方向和长度,就能读出时间。
日晷
古人是怎样利用太阳计时的?
认识日晷
日晷是我国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铜制的指针叫做“晷针”,石制的圆盘叫做“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 当太阳光照在日晷上时,晷针的影子就会投向晷面,太阳由东向西移动,投向晷面的晷针影子也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
沙漏 水钟
认识其他计时仪器
焚香计时 闹钟 铯原子钟
做日晷模型
思考: 怎么画刻度呢? 晷针和晷面位置关系是怎么样的?
把一天中影子的样子记录在圆形纸板上,并注明时间。在纸板中心插入小木棍,并倾斜放置,就制成了简易日晷。
方法指导
中国古代计量史长度计量实用ppt(共17张PPT)

际形势上看,自1791年法国政府颁布米制的标准后,世界 上采用米制的国家日益增多。
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由于度量衡关系到国家政治及 人民福利,在此提出统一度量衡议案。最后决定采用徐善 祥、吴承洛的提案:即拟采用米制,在过渡时期宜采用与 米制的比率为1米等于3市尺、1公升等于1市升、1公斤(千克)
从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对田亩制做了新的规定,定出丈量土地的办法 和标准,即“举足为跬,倍跬为步”。一步为六尺。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度量衡的状况是,尺、寸、 升、斗、斤、两等常用单位已在多数诸侯国中通行,单位 量值差别也不太大。但是由于各国发展不平衡,地区不同, 改革力度不同,仍有一些国家和地域保留着旧的单位制, 严重地影响着统一赋税、俸禄和奖惩制度等的贯彻执行。 在秦始皇统一全国时候,统一度量衡便成为刻不容缓的大 事。
隋朝统一度量衡,以北朝最后一个王朝——北周的制度
为统一的标准,即1尺长约厘米,1升约600毫升,1斤约600 克。
隋代 度量衡分大制和 小制。尺度日常用大 尺,长约厘米,天文 乐律用小尺,长厘米。 此后被唐、宋、元、 明、清历代沿袭。
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对秦以后的两汉、魏、 晋影响深远。至隋文帝,又把经过南北朝而混乱的度量衡再 一次统一起来,并且被隋以后强大的封建王朝唐、宋所沿袭, 直至明、清都没有大的变化。
等于2市斤的市用制。
中华民国时期度量衡统一活动,有效地遏制了清末民初以 来度量衡的混乱情况,为我国度量衡制度与国际接轨,为以后 推行米制奠定了基础。
夏商周时期度量衡器具的出现
相传大禹为了治理水患,创造了测量工具--规(测圆)、 矩(测方)和准绳(测长),并以自己的身长、体重作为长 度和重量的标准。
古代计时工具

古代计时工具
答案:
古代四大计时工具是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钟。
扩展:
日晷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间的。
刻漏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受水型精确度更高。
沙漏在冬天时使用广泛,在明朝的时候就记载有五轮沙漏。
香篆钟是流行于12世纪中叶的古代计时器。
日晷,刻漏,沙漏,香篆钟特点:
日晷在古代汉语中本意指的是太阳的影子,后来人们利用太阳的影子测得时刻,并成功得到了一种计时仪器,也由此命名,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间。
日晷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
刻漏又被称为漏刻,它有泄水型和受水型两种类型,刚开始的刻漏大多都是泄水型,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出来,遇到格叉和关舌时上升,让服饰在水面上的漏箭随着水面下降,再从漏箭上面的刻度来表示时间。
受水型则是将水从漏壶里面用恒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壶,让漏箭随水面上升来表示时间,这种方法其泄水型精确度更高。
沙漏特点,刻漏虽然计时准确,但是到了冬天温度比较低容易结冰,这个时候人们就会改用流沙驱动,《明史天文志》中记载早在明初的时候詹希元就创造了五轮沙漏,后来又改成了六个轮子。
根据记载,香篆钟是一种在12世纪中叶时中国古代流行的一种计时器,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记载了唐朝宫廷内使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况,香篆钟是一个梅花形状的黄铜盘子,盘子里面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上都缭绕了一圈盘香,焚烧后可以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计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我计时的小方法
我今天带来一个小沙漏,上部瓶细沙全 部流入下部瓶的时间是两分钟,可以通 过看它,掌握我做口算练习的时间。
通过我的观察,我发现点燃一根香的时 间一个小时。
公鸡早上打鸣三次后天就亮了。
这些小方法都可以帮助我们计时。
12
谢谢大家!
13
2
日晷(guǐ)
日晷(读作guǐ)又称“日规”,是我国古代利 用日影测得时刻的又一种计时仪器。通常由铜 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
3
晷针
晷面
4
日晷使用时,观察日影投在盘上的位置,就能分 辨出不同的时间。日晷的计时精度能准确到刻 (15分钟)
5
圭表[guī]
利用了立竿见影的道理 来测量日影长度
计时工具介绍人:1 Nhomakorabea古代主要计时工具
古代计时工具大致有三类; 1.利用日影测定时间。常用工具是圭[guī]表和 日晷[ guǐ ] 。 2.利用漏壶计时。常用工具是水漏和沙 漏。 我国发明的铜壶滴漏比外国制作的滴水 计时器要早的多,应用也普遍,成为历代计 时的重要工具。 3.利用燃烧物体计时,称为火钟。灯钟、香钟 和蜡钟都是火钟。
6
直的表针
圭面
主要功能是测定冬至日所在,并进而确定回归年长度。
7
漏壶
8
水从漏壶底部侧面流泄,使浮在漏壶 水面上的漏箭随水面下降。由漏箭上 的刻度指示时间
9
由于漏壶中的水受温度影响, 为增加计时的准确性,于是用 细沙来代替水,沙漏由上下两个 相同的瓶子组成,中间用小口 连在一起,上部瓶子所盛 的细沙通过中间水口慢慢流入 下部瓶中,这样上部瓶子细沙 的平面渐渐降低,瓶子时间刻度 就能显示出时间。 沙漏的优点是可以两面使用,翻过来, 就可以下部成为上部继续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