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合集下载

出师表示范教案第2课时

出师表示范教案第2课时

《出师表》教学方案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2.掌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写诸葛亮的诗文图片等)2.学生:熟读文本。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释下列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二、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提问,师生共评后总结(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提出建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表明心志:追述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点明主旨: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

三、课文研读1.诸葛亮是在什么形势之下写的《出师表》呢?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文章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的形势是“危急存亡之秋”,提醒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接着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建议。

3.概括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明确:“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4.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条建议,为什么?明确:亲贤远佞也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5.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出师表》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2课时  公开课教学设计【部编新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教材)】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写作脉络。

2.掌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3.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4.认识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点掌握第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学习本文融议论、叙述、抒情于一体的写作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课时3课时课前准备1.教师:制作课件(包括写诸葛亮的诗文图片等)2.学生:熟读文本。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解释下列词语2.翻译下列句子二、整体感知1.师范读课文,学生在听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对文意的理解,划分文章层次。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独立思考,拟出初步答案;同组交流,取长补短;提问,师生共评后总结(同时板书)。

第一部分(1—5):提出建议: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表明心志:追述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点明主旨: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

三、课文研读1.诸葛亮是在什么形势之下写的《出师表》?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2.文章开篇为什么从蜀国形势谈起?文章开篇以蜀国形势谈起,先说不利的客观条件,指出目前的形势是“危急存亡之秋”,提醒刘禅,如不发愤图强,国家必然败亡;接着指出有利的主观条件,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了三项建议。

3.概括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

明确:“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4.你认为,作者强调的是哪一条建议,为什么?明确:亲贤远佞也就是“亲贤臣、远小人”。

因为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广开言路;只有做到亲贤远佞,才能真正做到察纳雅言,昭平明之理,不至于忠奸不分、赏罚不明。

5.作者出师后的国内政事如何安排?推贤了哪些贤臣?目的是什么?(1)宫中:推荐良实,志虑忠纯的郭攸之、费祎、董允等。

示范教案(24出师表第2课时)

示范教案(24出师表第2课时)

四、拟写感言——效仿古人,凭吊蜀相 “临表涕零”的情态将这位老臣勤恳尽责、忠心耿耿的形象定格在了历史的画面中,读《隆 中对》我们认识了一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理至而情深的《出师表》又让我们感受到他更加 动人的一面。为了完成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他六出祁山,直至 54 岁病逝五丈原, “出师未捷身先死”,诸葛亮的志向和事迹令一代代英雄志士欷歔叹惋,泪沾衣襟。 多媒体出示文人志士吟咏诸葛亮《出师表》的诗句。 请同学们也动笔写下自己品读《出师表》的感言,效仿古人,凭吊蜀相诸葛亮。 示例:一策一表一尽瘁,千古一相一卧龙。 学生大声读出自己拟写的感言,教师根据情况加以点评。 五、布置作业 这篇表文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请自选角度,如语言、结构、表达方式等,写出你的看 法,100 字左右。 板书设计,则难与曹、孙持久并存,有被他国吞并的危险。以此 提醒后主刘禅注意。尔后又亮出一道“希望”之光,“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 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在指出不利的形势下,分析了有利的主观条 件:文武官员受到先帝的恩遇,想在后主身上报答。这就又使本来吓得“汗颜”的后主稍镇 定了一下。也是下文“喻理”的契机。那么,怎么办?“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 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是分析目前形势,说明战 略后方已经巩固,兵员装备已经就绪。条件成熟,应当出兵完成大业。以上是分析形势。 理喻之。诸葛亮在讲明当前形势之后,接着便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三项建议,并用深刻的道理 进行说服。第一是“开张圣听”;第二是“陟罚臧否”;第三是“亲贤、远佞”。讲明“开张 圣听”广开言路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振奋志士精神。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阻塞了忠谏之路。在“法治”方面,诸葛亮提出严明赏罚,并对执法中可能出现的标准不一 和“偏私”这两种情况提出告诫。“陟罚臧否”万万不能因“宫中”“府中”而异,“若有作 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明确评判人的好坏,一律以法律为准绳。言外之 音,你当国君的不要以己意从中干预。大政方针确定之后,使用什么样的人去实行就成了关 键。他告诫后主一定要“亲贤臣,远小人”。只有依靠死节之臣,才能保证北伐成功,完成 “兴复汉室”的大业。通过“理喻”,切盼后主采纳“忠谏”。 利诱之。诸葛亮在劝告过程中,反复申明了处理内政和人事方面的利害关系,这一点我们在 前文已经提及先汉的“兴隆”和后汉的“倾颓”的历史经验教训作对比,特别强调亲近贤臣, 疏远小人是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的大事,不能不高度重视。为此,向后主推荐了一批可“亲” 可“信”的贤臣,文臣有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武将有向宠。“此悉贞良死节之臣”,而且 都是“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的,希望后主“亲之信之”,以求汉室兴隆。否则,失去他们的 辅佐,汉室就江山难保!把“亲贤”“远佞”提高到汉室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观照,警儆后主, 这样的“利诱”无异于一剂猛药。 激怒之。刘勰在《情采》中指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 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文心雕龙》)他把“情”和“理”喻之为“经”和“纬”,也 就是说,文章的思路,文采是不能离开情和理的。《出师表》正是以“激情”(动之以情)进 行“明理”(晓之以理)的。综观全“表”,始终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情感线索:表达诸葛亮报 答先主知遇之恩,效忠刘氏父子、以身许国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从感情走向来看,一开始 从先帝“中道崩殂”落笔,这就蕴涵着极其痛惜的感情,意在引起刘禅深思:该化悲痛为力 量,继承先帝遗愿。接着依次说道先帝对贤臣的“殊遇”、注意“简拔”贤臣以及论史时的 “叹息痛恨”,既表达了作者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包含了激励刘禅要效法先帝,发 扬先帝“遗德”。自叙本人身世,受先帝赏识而感激“出山”,以及“受命以来”的工作过程, 抒发了效忠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在谈论各方面的责任时,诸葛亮面对后主立下“军令状”: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要求刘禅委以重任,“臣 不胜收恩感激”。从感恩到“临表涕零”的结束语,道不尽临行时依依不舍之情。 尽管上此“表”时诸葛亮并不在朝,而在千里的汉中,然而,我们每读《出师表》,脑海里 总会浮现出一位温柔敦厚、忠义凛然的“良臣”面对君主慷慨陈词,眼泪直淌,文武百官一 旁屏息聆听,不时颔首赞许的动人场面。作为一名忠臣诸葛亮不仅直言敢谏,而且善于劝谏。 《出师表》之所以脍炙人口,是因为它除了“亲贤远佞”的深刻内容外,还巧妙地将“理、 势、利、激、讽”等多种论辩手法融为一体,收到了以理服人和以情动人的双重艺术效果, 成为章表写作的典范。 (选自《语文教学通讯》2004 年第 35 期) (设计者:丹赳)

第28课 出师表 (第二课时教案)

第28课 出师表 (第二课时教案)

《出师表》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作者及其背景。

(2)了解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在读中感知文章大意及内容要点。

【教学难点】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

【教学方法】学习理念:以合作探究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模式【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诸葛亮不但才华卓著,而且文采烨然,《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敬仰,上节课我们已经深有体会,今天我们再对《出师表》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探讨。

【二】经典句段再读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三】整体感知1.常见虚词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把。

先帝不以臣卑鄙。

介词,因。

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结果,以致。

受命以来。

连词,表时间,以。

2.古今词义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今义:非常恨。

古义:贫民百姓。

臣本布衣。

布衣今义:布的衣服。

古义:身份低微。

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古义:感动,激动。

由是感激。

感激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3. 词类活用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教案(二课时)

出师表教案(二课时)

赏”。

⑶提出怎样的劝诫?“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

⑷“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宫中、府中。

5、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四、第3、4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⑵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⑶亲贤的好处是?“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⑷概括第3段的内容?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

⑸为何举荐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
⑹具体如何举用?“营中之事,悉以咨之”
⑺好处?“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⑻概括第4段的内容?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5、小结:
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五、第5段
1、朗读
2、检查重点词
3、学生串译
4、提问检查:
⑴本段的中心句?第1句
⑵“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第1句
⑶“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亲贤臣,远小人”5、小结:
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六、课堂小结
【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2[教学设计]出师表(第2课时)

初中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23.2[教学设计]出师表(第2课时)

第23课出师表(第2课时)教学目标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反复诵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3.了解课文寓情于理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教学难点1.借助注释与已有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写作脉络。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小组轮流朗读《出师表》,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辞恳切、感人肺腑之情。

新知探究一、知识回顾【活动内容】回顾出自本课的成语,并说说它们的意思。

【设计意图】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为理解本文内容作铺垫。

二、疏通文意【活动内容】朗读课文,注意体会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用词上的不同。

小组合作,疏通文意,互相质疑解难,翻译课文。

教师展示课件中的译文,着重强调重点句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借助注释与梳理的文言知识,疏通文意,把握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

三、文本研读【活动内容】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划分课文结构。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译文整体感知课文,划分结构,小组合作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课文开篇指出当时形势的危急和有利条件有何作用?教师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与同桌交流讨论,共同梳理答案,如有疑问,可向教师提出。

3.朗读课文第一部分,诸葛亮向刘禅提出了哪三条建议?他反复强调的是哪一条?为什么?学生朗读课文第1~5段。

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概括出诸葛亮提出的三条建议;再找出诸葛亮反复强调的一条,与同桌分享原因。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梳理课文的写作思路;培养学生理解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概括课文大意的能力。

四、写法探究【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寓情于理”的内容,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这种写法。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寓情于理这一写法的特点。

布置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直至成诵。

2.搜集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俗语等,与同桌分享。

《九年级语文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深入理解诸葛亮的忠君爱国思想和责任担当。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色。

3.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忠君爱国思想和语言特色。

2.难点:文章结构的分析。

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本分析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回顾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重点。

2.忠君爱国思想分析
(1)再次体会诸葛亮的忠君爱国之情。

(2)探讨忠君爱国思想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3.结构分析
(1)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和逻辑关系。

(2)讨论文章结构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4.语言特色分析
(1)分析文章的语言特点,如质朴恳切、感人至深等。

(2)探讨语言特色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5.讨论责任感
(1)组织学生讨论责任感和使命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6.总结归纳
总结忠君爱国思想、结构和语言特色。

7.作业布置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责任感的理解,结合诸葛亮的形象进行阐述。

出师表教案设计2课时优质

出师表教案设计2课时优质

出师表教案设计2课时优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掌握《出师表》中的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分析《出师表》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感悟《出师表》所传达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背诵、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人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出师表》中所表达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尊重历史、敬仰英雄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历史背景。

掌握《出师表》中的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分析《出师表》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理解《出师表》中所表达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

分析《出师表》中的复杂文言文句式。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通过展示诸葛亮画像,引导学生关注这位历史人物。

介绍诸葛亮的生平事迹,激发学生对《出师表》的兴趣。

2.课文朗读学生齐读《出师表》,注意节奏、停顿和情感表达。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停顿等。

3.生字词学习学生自主查阅生字词,理解字义、词义。

教师检查学生生字词掌握情况,解答疑惑。

4.篇章结构分析学生划分课文段落,概括各段大意。

5.修辞手法分析学生找出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等。

教师讲解修辞手法的作用,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鉴赏能力。

6.课堂小结第二课时1.课堂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探讨《出师表》。

2.课文背诵学生背诵《出师表》,注意情感表达和节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学生分析《出师表》中所表达的忠诚、正直、勇敢的精神。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悟。

4.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出师表》中的哪些句子表现了诸葛亮的忠诚、正直、勇敢。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5.拓展延伸教师介绍诸葛亮的其他事迹,如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

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事迹,进行简要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出师表》第二课时教案
出师表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研读3—5段并归纳第一大部分内容。

二、研读6、7段。

三、讲清“寓情于议”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情况:
⑴ 1、检查背诵1、2段。

⑵ 2、这两段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两条建议是什么?
二、研读3—5段。

1 指导朗读3—5段,要求有层次感。

2 补充如下注释:
是以:因此,“以是”的倒装。

痛恨:痛心,遗憾,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所以:表原因连词,要注意与现代汉语的区别。

计日而待:时间不长,屈指可数。

良实: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良诚实之人。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远离。

都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阙:通“缺”,缺点。

3 结合注释,弄清语意,思考3、4、5各段意思。

4 分析并讨论:
“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⑴这句话是诸葛亮希望后主刘禅干什么?
⑵这样做有什么重大意义?
⒌这三小节作者又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亲贤远佞)
三、小结第一部分。

四、研读第二部分。

1 指导朗读,要求读出层次感。

2 补充如下注释:
躬耕,亲自耕种。

躬,身体,此处是名词作状语。

闻达:声名远扬。

庶竭:希望竭尽。

庶,读shù,连词,表希望。

驱驰:本义是策马前进,此处引申为奔走效劳。

托付不效:交给的任务没有完成。

托付,动词活用为名词,指托付的事情。

尔来:从那时到现在。

3 翻译6、7段(以叙事为主,可直译)
4 思考,回答问题:两段主要表达方式是什么?叙述的对象以及叙述的内容是什么?(要求学生扣课文中句子回答)
5 归纳大意:借分析句子含义,讲“寓情于叙”。

6 背诵第二部分。

五、布置作业。

⒈课后默写3-7段内容。

⒉完成“辨析·比较”题三、四。

⒊预习第三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