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合集下载

儒家学习心得(五篇范例)

儒家学习心得(五篇范例)

儒家学习心得(五篇范例)第一篇:儒家学习心得儒家学习心得通过两年时间对儒家文化的学习,感触很深.其中体会最深的是:应该快乐人生!孔子的一生是快乐的,总结了他快乐原因,对我有不少启示:一是用心学习,享受学习的快乐。

人非生而知之者,在发愤忘食的勤敏学习中,就会产生乐而忘忧的心境。

乐自勤出,过程中必然会有艰苦的努力,但坚持到底,其后必大有收获。

这就是学习带来的快乐源泉。

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工作中更是如此.我们必需不断进取。

二是注重交友,享受朋友带来的快乐。

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

在家跟亲人要和睦相处,在外要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

在工作中的同事关系更要和谐。

从社会各种关系中得到快乐和温暖。

三是别人的误解不在意,调整自身的心态,享受自乐。

没有人能使你不快乐,心态决定一切,快乐来自内心。

商务订单中心:向桂志2010-12-22第二篇:演讲稿儒家儒家文化与当代社会一、儒家文化的三个层次:经典、制度、核心精神一般而言,儒家文化包括三个层次:儒家经典、依照儒家思想而设立的社会制度和儒家经典所体现的核心精神。

(一)儒家经典的形成过程:儒家经典主要指的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典,后来《乐》典亡佚,实际上只有《诗》、《书》、《礼》、《易》、《春秋》五典,这五典在汉代武帝之后定为经书,从此,儒家思想就成为治国的法典。

对“五经”进行注疏、训解、阐发等专门研究的学问就是经学。

儒家经典与孔子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按照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记载,《六经》都经过了孔子整理和修订。

《诗经》是周代的诗歌总集。

本来有三千多篇,周代时已经缺失了一部分。

孔子删去了其中有重复的部分,挑选了符合礼义的篇章,最后成三百零五篇,并配上乐,使这些诗篇都可以诵唱出来。

《书经》是三代历史文献及部分上古史料的记载。

孔子搜集上古及三代文献,为《尚书》编了次序,并作了《书序》。

《礼经》是西周、春秋时各国礼仪的记载。

孔子曾考证了夏商周三代之礼,并对《礼经》加以损益,主张恢复周礼。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精选19篇)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精选19篇)学习论语十则篇1最近我读了一本书那就是论语。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着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我这书让我读的费饮忘食。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是“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我觉得孔子说的实在是太对了!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平时学的知识通常过了一到两个月就会不记得,让我想起了学完之后要复习。

如果不复习,获得了再多的知识也没用,到了毕业后,就差不多忘光了。

有一次,我考试时忘记了复习,结果考出来的成绩不太理想,这件事不就是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吗?学习贵在坚持,“温故而知新”不可半途而废,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通过“温故”学到新的知识。

论语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了非常多的道理,让我们后代的影响非常大。

学习论语十则心得体会篇2《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的经典,是儒家思想的代表著作。

根据文字学家的考证,“儒”字兼有象形、形声、会意三个方面的特点。

讲他是象形,是说“儒”的甲骨体画的就是一个人在沐浴濡身,表示修养身心,洁身自好;说他是形声字,是说“儒”字从“人”取意,“需”表示近似的读音;是他是会意字,是因为儒字的左偏旁的人表示人类,右偏旁表示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

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

《论语》涉及到求学悟道、礼乐规范、治国安民、为人处世、人际交往等诸多方面,但都是为实“仁”这一道德规范服务的。

谈到学习,孔子认为学习可以改变人生和命运,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一切靠个人后天的努力。

围绕学习,孔子对学习的态度、方法、心情等提出一系列的经典理论。

谈到人际交往,孔子倡导自爱和爱人,极力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号召人们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惩恶扬善,助人为乐,明辨善恶,多交益友。

谈到思想修养,孔子首先主张人应该有坚定的志向和远大的人生目标,要追求真理,清心寡欲,仗义疏财,勤俭节约,廉洁自律。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精选10篇)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精选10篇)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精选10篇)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篇1】最近,我读了不得一本《论语》。

刚开始,我觉得没意思,就没在意。

下午,闲着没事,我随手翻了翻,觉得有点趣,就静下心来认真地读了几篇。

我是越来越喜欢这本书了,其中第一篇给我的印象最深,*这样写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同悦)乎?意思是说学习以后,能在必须的时候温习它,不也感到很高兴吗?这正是我学习上就应做到的。

在学校,老师每一天都会给我们讲授很多知识。

我没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时间一长,就会忘记许多。

如果经常翻开书温习一遍,就能牢牢地记住。

记得有一次听《超强记忆学习法》电视讲座,那位老师这样教我们:一堂课下来,下课时用三十秒回忆本堂课学习的重点;一天下来,花三分钟回顾这一天学习的重点;一周下来,花十分钟回忆本周学习的重点;一个月下来利用一小时回忆本月学习的重点。

他所说的正是学而时习之的道理,学习的乐趣正是因为记住很多知识而得到快乐,也就不亦说乎了。

我爱读书,更爱读《论语》这样的好书。

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哲理。

诵读儒家文化经典心得【篇2】我读论语的时间不长,也没有通篇详细的读,但是却在字里行间已经被孔子深深的感动,为他的胸襟和智慧折服!大家尽管有这样那样的看法,但是请想一想:纵观世界历史,有哪一位思想家象孔子这样两千多年还被后人这样敬仰和传诵?孔子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汉初,大儒叔孙通向刘邦说夫儒者,难于变革,可与守成。

斯言一出,遂使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成为两千多年来各朝代长治久安的守成之学。

建国已五十多年,五十而知天命,和平岁月,弘扬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优秀传统文化,就应是守成期,顺理成章的天命。

其实,儒学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不仅仅可与守成,亦可催人进取,儒家文化中蕴含的对现代生活有巨大作用的力量,不仅仅是为某个阶级服务的政治哲学,也是直指人心的人生哲学,儒学在历史发展中多少次沉浮坎坷,命运悬于一线之际却总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是因为这其中蕴藏着巨大的潜能,那是超乎政治伦理之上,鲜活在平常日用之间,本于生命,用心进取,追求成功的永恒精神。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

儒家经典《论语》读后感5篇《论语》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论语读后感(一)《论语》是儒家学派的代表著作之一,它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主要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

以语录体对话文体记叙了孔子及其教弟子的人生痕迹,以及他们心灵的追求。

《论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文化遗产,在历史上具有崇高地位,宋开国宰相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论语》不仅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而且在世界范围内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被称为东方的《圣经》。

孔子的一生甚至都没有一部自己的著作,仅凭着学生们记录他言行的这部《论语》就能让我们如此受用终生。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常言道:百行孝为先。

孔子也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何以别乎?”其意思是如今所谓的孝,是说能养活父母就可以了。

然而至于狗和马,都能得到饲养。

如果对父母不恭恭敬敬,那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是的,孝义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但是,孝顺不仅仅是能养活父母,而是要和颜悦色地对待他们,使他们得以安享晚年,此之为大孝。

对呀,如果只是养活他们,别的就一切都不理,那与对待猪狗又有什么不同呢?所以,孝顺要真心用孝德去对待自己的父母。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一个没有信用的人,在社会生活是很难立足的。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治理国家也应该讲求诚信。

季布“一诺千金”使他免遭祸殃。

可见,讲求信用不但是君子有的品德,还能给人们带来福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大全5篇]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大全5篇]

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大全5篇]第一篇: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下面和小编一起从儒家思想感悟人生吧!读《论语》感悟到儒家文化贯穿两千多年历史,辉煌古代,如今《论语》借助电视、网络、讲座向国内外传播,为建设当代人的精神家园做出了贡献。

我从养生的立场思考儒学关于人生的基本准则。

1.学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人的思维敏捷,会学习,学的程度在于“习”,学后会用,必然产生喜悦。

“习”是深入体会、反复练习,如弹钢琴,一个指法就练许多天,体育运动每个项目都要天天拼搏。

习的目的在于升华,古儒叫格物,真明白了它的意义必然“悦”之。

朋友来了可切磋,可升华,可传播,其乐大矣。

孔子指出:人要通过学与习去追求人生的最高极点,是内悦;朋友互访,可以从中交换、互补、提高、借鉴、增强气场,使蓬荜生辉、信誉远播;君子应该有内心中的恒定地位,人不知道你的胸襟作为,又怎能生气呢?做人不是给人家看的,而是要担负起为国为民为人类的使命。

圣人的这三句话是人生指南针。

2.三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古有“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之语。

忠、信、习三者是人永远应对照的镜子。

子贡问孔子国家安定政治平稳之道。

子曰:“足兵,足食,民信之矣”。

国家要强盛,经济要繁荣,人民要信实。

三股力量齐备,才能使国安定政治平稳,当力量达不到时,先去兵,经济力达不到可去食,但必须让老百姓对国家有坚强的信仰力。

中国共产党建立后的28年中,经艰苦奋斗,缺兵缺粮食,但人民对党坚信不移,终于建成了中华民族人民民主共和国。

3.天道: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万物生焉。

天何言哉?”“无言”也是一种教育。

“道法自然”,神接近天,圣接近地,人要开天辟地,一日九变。

儒家读后感6篇

儒家读后感6篇

儒家读后感6篇《儒家读后感6篇》这是优秀的读后感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第1篇儒家读后感今天,我终于读到论语的第8篇了,回想着原来读的辛苦。

有许多字不会读,都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查,字典翻都翻得想吐。

虽然前面很辛苦,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嘛。

孔子的仁和礼都在我的心底扎下了深根。

正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

我从课前导读上也读到孔子主张有教无类: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贵贱,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我读论语时发现了一句话: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耳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我以为并没有什么大的含义便直接看译文了。

译文上是这样写的:孔子说:我十五岁时开始立志做学问;三十岁时说话办事的有把握;四十岁时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时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时凡听到的都能辨别是非;到了七十岁时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我从这句子中隐约体会到一个含义。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悟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身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做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的境界。

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进过长时间的锻炼和学习,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第二,道德的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的遵说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

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论语》是一本好书,大家好好读吧,我相信大家。

第2篇儒家读后感这个寒假我读了论语这本书,虽然不是很复杂的古文,但读一些短小易懂的古文,但也一样受益匪浅。

孔子应该说是中国儒派的创始人了,他的《论语》记录了他的一些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言论,大多关于学习,最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

孔子经典句子 人生感悟

孔子经典句子 人生感悟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这句话是孔子的一句名言,告诉我们要
尊重他人,不要对别人做自己不愿意被做的事情。

2.孔子曰:“君子有三戒。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

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
之在斗。

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论语季氏》)
3.人能宏道,非道宏人。

——孔子
4.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

”这句话教导我们要不断进行自我反省,回顾自
己的言行,不断纠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足,以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

5.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
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7.孔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9.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致中和,天地
位焉,万物育焉。

10.孔子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有愿意与其同行的人。

11.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
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12.孔子曰: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13.孔子世家: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14.孔子语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5.孔子所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


恕也,仁也。

知此则识大量大,不知此则识小量小。

国学孔子感悟心得体会(3篇)

国学孔子感悟心得体会(3篇)

第1篇自古以来,孔子便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奠基人,他的思想、言行和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

作为一名热爱国学、崇尚孔子思想的后人,我深感荣幸能在新时代的今天,对孔子的智慧进行深入的感悟和体会。

以下是我对国学孔子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仁者爱人,以德服人孔子曰:“仁者爱人。

”这句话揭示了仁的本质,即关爱他人,尊重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和事,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处理人际关系,成为了衡量一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标准。

孔子提倡的“仁”,就是要我们学会关爱他人,以德服人。

感悟:在人际交往中,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对待朋友,要真诚相待,关心对方的生活、工作;对待家人,要孝顺父母,关爱兄弟姐妹;对待陌生人,要友善待人,尊重他人。

只有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句话强调了个人修养对于家庭、国家乃至世界的重要性。

一个人要想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首先要修身,即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

家庭是国家的基础,家庭和睦,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治国平天下,则需要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

感悟:我们要从自身做起,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在家,要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在工作岗位上,要勤奋敬业,诚实守信;在社会生活中,要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世界的和平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句话告诫我们,学习要注重思考,思考要结合学习。

学习是为了增长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思考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只有学思结合,才能避免陷入盲目学习和无谓思考的困境。

感悟: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勤于思考,勇于质疑。

对待知识,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不能人云亦云。

同时,要注重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四、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儒家经典语录有感
儒家作为中国古代正统的,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历代的读书人,做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它是中华法系的法理基础,对中国以及东方文明发生过重大影响并持续至今的意识形态.而正因为其在中国人心中无法取代的地位,使得其很多经典的著作能历经岁月的磨难却仍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辉,照耀世人!
------------题记
今天我就把自己读过并深有感触的相关儒家经典语录罗列出来,和大家共同分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语出《周易坤》,此语以朴实的语言,表达了古代贤者对于善恶因果的理解,《周易》提出这一个观念不仅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一些观点,更重要的是为了提醒世人要注意积善行德,正如佛家所宣讲的那样“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联想到《周易》的时代背景,可以很好的发现这一点。

虽然史学家对于《周易》的具体写作时间不清楚,但是大部分人认为是在战国晚期,联想到那个战火纷飞,万物萧条的时代,不难发现作者是如此的希望人们可以积极行善,哪怕只为“积德”,但只要可以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又有何不可呢!?由此可以发现,经典能流传这么久,并不是因为人为的推动,而是因为其本身就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引人向善,引人向前,此语被我放在第一位无它,只是我感觉它很好地契合了儒家的思想精髓---仁!
“德不孤,必有邻”,语出《论语.里仁》。

词语的大致意思是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和他相伴。

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于君子等有良好品德的人的鼓励了吧!儒家经典中有很多鼓励君子奋勇向前的语录,孔夫子曾经说过“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是孔子对于君子理想人格的一种解读,也是期望。

有人说过《论语》一问,纵观全篇,就是为了教人学为君子。

虽有偏颇之处,但却也可看出孔子对于君子之道的重视。

“德不孤,必有邻”一语更是说出了孔子对于“世人皆为君子”的一种向往吧!生处在最为动乱的时代,无力更改当权上位者的施政纲领和政治主张以及他们对于民众的欺压,渴望君子之道也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了,可是这种悲哀却使得中国在历朝历代都出现过那种为了民族大义而英勇献身的儒家代表。

至今还记得苏武北海持节牧羊十八载,宁死不屈,无怨无悔;至今还想起文天祥宁死不降金的英雄气节;还有戊戌变法中“甘愿做为变法流血第一人”的谭嗣同……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梁惠王上》。

这句话是孟子在见到齐宣王时对他宣讲自己的施政纲领和自己的政治主张时提出的一个关于仁政的观点或者是表现。

这句话也代表着儒家对于“仁”的不懈追求。

“仁”一直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点。

“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所有人的父母长辈;爱护自己的孩子,从而推广到爱护所有人的孩子”,这确实是一个美好的情形,试想一下,如果有一天真的出现了这样的情况,那这个世界该有多么美丽啊!?可是以今天的角度来看,这确实有点困难,世人实在难以做到孟子提倡的那样。

但是我们却不可以因此就否定孟子关于这一点的论述。

不论其他,仅仅因为其有如此博大的胸怀就该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理想或许永远没法实现,但是我们却不可失去梦想!
“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语出《礼记•曲礼上》。

大致意思就是“对自己喜欢的人要看到他的缺点,对自己憎恶的人要看到他的优点”。

毫无疑问,这句话也是孔子对于看待他人,约束自身,如何更好的是自己成为君子而提出的观点。

从另一个角度讲,这也有着引人向善,友好相处的意味儿。

在孔子的观念里,是否永远都不该去轻易的看轻一个人,去看第低一个人。

孔子确实不愧为儒家之圣,即便是一句简单的话也拥有着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不谈其他,这句话本身就暗含着处世之道,如何与他人更好的相处,从此间我们便可得出一
些小小的结论。

“克己复礼为仁”,语出《论语•颜渊》。

拿出这句话,不仅因为这句话很出名,而且这是孔子明确的对于“何为仁”这个问题作了解答: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

约束自己,是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就是仁,这就是孔子对于“仁”的解读。

这句话细细想来可以发现此种暗含着君子之道,和君子的“克已自省”有着类似的地方,同时还指出“礼”这一不可忽视的儒家思想。

《礼记》在儒家经典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其本身也很受孔子的推崇。

仔细想一下就可以发现,孔子生于战国时代,在那个礼乐崩坏的时代里,人与人之间对于礼的关注都已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杀父弑兄,谋权篡位之事时有发生,这对于一心想推行“仁”的孔子而言不得不说是一种打击,推行礼对于那个时代而言可能没有可行性,但是对于孔子而言却带给了他希望。

儒家经典语录实在是太多太多,也许随便从儒家的经典著作中拿出一句话细细品读都可以让我们获益匪浅,儒家经典导读,导读的不仅是经典,导读的应该还有我们的心才对!寻求前人的脚步,品读前人的著作,这对于我们而言本身就是一件修心养性的乐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