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古诗词背诵详解——逢入京使

合集下载

古诗《逢入京使》详解

古诗《逢入京使》详解

逢入京使【唐】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说文解字】①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系此诗于天宝八载(749)诗人赴安西途中。

②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园。

③龙钟:形容流泪的样子,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④漫漫:形容路途遥远。

⑤凭:托,烦,请。

⑥传语:捎口信。

⑦入京使:回京的使者。

【作者作品】岑参(约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南阳人,太宗时功臣岑文本重孙,后徙居江陵。

大历五年(770年)卒于成都。

岑参工诗,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现存诗三百六十首,对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以及少数民族的文化风俗有亲切的感受,故其边塞诗尤多佳作。

风格与高适相近,后人多并称“高岑”。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诗人此时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远离京都和家园的心情是凄凉的,又正遇上和自己反向而行之人,因而不免感伤。

但远行之人又想安慰家人,说自己在外平安,不必担心。

这样朴素而又复杂的人之常情,用朴实无华的叙述式语气道出,更觉得真切感人。

回头东望故园千里,路途遥远迷漫;满面龙钟两袖淋漓,涕泪依然不干。

途中与君马上邂逅,修书却无纸笔;唯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

“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

“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逢入京使》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含义和意境。

2.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艺术魅力。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中表达的离乡之情和对入京使的嘱托。

2.难点:感悟诗人运用夸张手法表现强烈感情的艺术特色。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

2.合作探究法。

3.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在古代,人们常常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家乡,踏上远行的征程。

在这漫长的路途中,他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其中有一种人被称为“入京使"。

“入京使”通常是被派往京城传递消息或执行任务的使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就是诗人岑参在遇到入京使时所作。

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的世界,感受他在远离家乡的路上的心情和思考。

(二)作者介绍岑参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他的诗作以豪放、雄奇著称。

岑参自幼聪慧过人,五岁时便开始接受教育。

他早年投身仕途,但仕途并不顺利,曾多次被贬谪。

然而,这些经历也为他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岑参的诗歌多以边塞生活为背景,描绘了壮丽的自然风光、紧张的战争场面以及士兵们的生活情感。

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边疆将士的赞美。

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等。

他的诗风格独特,语言优美,对后世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岑参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他的作品展现了唐代边塞诗歌的独特魅力。

(三)写作背景《逢入京使》的写作背景是岑参在安西都护府任幕府判官时,前往安西途中偶遇入京使者,勾起了他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当时,岑参身处遥远的边塞,离家万里,环境艰苦。

在这样的背景下,他遇到了入京的使者,心中的思乡之情愈发浓烈。

但由于行程匆忙,他没有时间写信回家,只能托使者捎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

这首诗既表达了岑参对故乡和亲人的深深思念,也反映了他在边塞生活中的孤独和艰辛。

五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

五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

五年级课外古诗词背诵上学期九月第二周1【山中杂诗】(吴均"南朝)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第三周2【竹里馆】(王维"唐)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第四周3【峨眉山月歌】(李白唐)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十月第一周4【春夜洛城闻笛】(李白唐)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第二周5【逢入京使】(岑参"唐)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三周6【滁州西涧】(韦应物"唐)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第四周7【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唐)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十一月第一周8【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第二周9【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第三周10【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第四周11【论诗】(赵翼"清)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十二月第一周12【送灵澈上人】(刘长卿"唐)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第二周13【约客】(赵师秀"南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第三周1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7-9年级古诗词重点词语解释及主题归纳

7-9年级古诗词重点词语解释及主题归纳

语文七--九年级所有课内外古诗词一.七年级上册(一)、课内古诗背诵【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题】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全国,渴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次北固山下】(王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主题】漂泊在外的游子对故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

【注释】风正:风顺(而和) 残夜:夜色已残,指天将破晓。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主题】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的感情。

【注释】暖树:向阳的树;行不足:走不完,看不够【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主题】这首小令描绘了一幅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了天涯游子思念故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二)、课外古诗词背诵【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主题】这是一首咏志诗,抒发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英雄胸怀以及积极进取的豪壮之情。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主题】描绘了恬淡,闲适的农家生活,抒发了诗人对故人和田园风光的留恋之情。

【注释】斜:立;还:再【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七下03《逢入京使》-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七下03《逢入京使》-初中语文古诗词赏析考点梳理与实训(含答案)-部编版

03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字词解释:⑴入京使:进京的使者。

⑵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遥远。

⑶龙钟:涕泪淋漓的样子。

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泪龙钟。

”这里是沾湿的意思。

⑷凭:托,烦,请。

传语:捎口信。

内容描述:离开长安已经许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

尘烟蔽天,双袖都已沾满了泪水还没有干。

骑马在路上相遇,没有纸笔(写家信)。

只有托你捎个口信,回家报个平安。

赏析:这首诗叙事了诗人在赴边途中的一个生活场景:旅途劳顿,边地荒远,正好碰到一个返回京都的使者,立马而谈,互叙寒暖,诗人于是请他捎个平安的口信回长安。

全诗抒发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主旨:这首诗记叙了诗人远赴边寨,路遇回京使者,拖带平安口信以抚慰家人的典型场面,抒发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对故乡和家人的思念之情。

重点问题1、“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又无可寄托,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2、“双袖龙钟泪不干”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夸张,表现了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铺垫。

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蕴含着怎样的情怀?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的相思之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考点精炼默写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逢入京使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第一组题目(1)【词语理解】诗中的“凭君传语报平安”中的“君”指何人?(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感情分析】“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一细节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组题目:(1)【内容理解】“双袖龙钟泪不干”描绘了诗人怎样的神态?(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思想感情分析】“马上相逢无纸笔”,若是有纸笔,诗人会写什么呢?(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组题目:1、直接默写(1).故园东望路漫漫,。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课外古诗词 《逢入京使》、《晚春》教案

课题:课外古诗词诵读《逢入京使》《晚春》学科:语文执教教师:洪日升执教班级:704 课时安排: 1课时教材分析在本模块诗歌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全面梳理诗歌,并运用已有知识储备,在读懂的基础上读出深度,读出个性学情分析本班学生49人。

班里大多数学生对语文课的知识接受基本没问题,但也有部分学生连拼音和识字都不能进行,更别说写作文以及理解文言文了。

对于教材中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古诗,多数的学生都能完成。

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积累一些好的词语和句子。

在读课文方面,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做到读正确。

但是对于理解古诗意象、意境,感受作者情感,还存在一定困难。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古诗有关知识;2、品味语言,体味古诗意境;3背诵诗词。

过程与方法有感情的反复诵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两首古诗难点:运用所学诗词鉴赏方法赏析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学准备教师搜集资料,准备制作幻灯片,采用多媒体教学。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师生活动媒体或技术应用二次修改意见导入初读课文整体把握导入一:歌曲型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他也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

”他是唐朝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

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

他就是岑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作品。

(板书课题)一、资料助读1.关于作者: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南阳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逝,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后两度出塞,安史之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后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罢官后,客死成都旅舍。

岑参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  阅读鉴赏题背诵 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外古诗词8首阅读鉴赏题背诵中考考题汇总(含答案)课外古诗词诵读(一)目录《竹里馆》王维《春夜洛城闻笛》李白《逢入京使》岑参《晚春》韩愈课外古诗词诵读(二)目录《泊秦淮》杜牧《贾生》李商隐《过松源晨炊漆公店》杨万里《约客》赵师秀一、《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独自闲坐在幽静竹林,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深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1.解释词语幽篁:幽深的竹林啸:长常的口哨2.苏东坡评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所展现的画面。

答:月夜,诗人独自坐在幽深静谧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声长啸。

竹林深深,没有人知道诗人在这里,只有皎洁的明月透过茂密的竹子照射过来,洒在诗人的身上,也洒在诗人的琴上。

3.诗歌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能体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有哪些?答:优美、高雅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

词语:独坐、弹琴、长啸。

4.请从修辞角度赏析“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句。

(2分)运用了拟人修辞,把“来相照”的明月当成知己,展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5.《竹里馆》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本诗描绘了月夜竹林的清新幽静,刻画了一个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隐者形象,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6.请说明“竹”这一艺术形象在诗中的作用。

(2分)答:竹与夜色、明月一起,形成幽深静谧的氛围,烘托诗中抚琴者特立独行、自在放旷的形象,表现诗人醉心美好自然、厌弃纷杂俗世的志趣。

7.“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是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独立人格,说说“独”字好在哪里?(2分)答:“独”是“独自”的意思。

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表现了诗人的孤高自许、高洁脱俗的品质,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情。

8.请赏析一下“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艺术特色。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设计_58

七年级语文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逢入京使》优质课教学设计_58
C.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D.一、二句“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
教师归纳明确: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点明家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离家已越来越远。“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仍不失真实,我们仍然能够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知识与技能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学习佳句。
通过度析、方法归纳和练习巩固,掌握鉴赏古诗词思想感情和经典名句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品析、鉴赏古诗词,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和表达精妙。
重难点
1.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背诵全诗。
4.第四“凭君传语报平安”又表达出诗人复杂情感?
教师归纳明确:诗人并没有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不说旅途的艰辛、回家的无期,万千思念,尽在一声“传语”中,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感情。
学生自主品味、思考、感悟、讨论。
学找出关键词语品味其作用
2.词语释义:
入京使:回京城长安的使者。
故园:指长安和自己在长安的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名篇之一。

此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路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以安慰悬望的家人的典型场面,具有浓烈的人情味。

诗文语言朴实,不加雕琢,却包含着两大情怀,思乡之情与渴望功名之情,一亲情一豪情,交织相融,真挚自然,感人至深。

作品原文
逢入京使⑴
岑参(2)
故园(3)东望路漫漫(4),双袖龙钟(5)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6)君传(7)语报平安。

[1-2]
2注释译文
作品注释
作品译文
东望家乡路程又远又长,热泪湿双袖还不断流淌。

在马上与你(使者)相遇但无纸笔,请告诉家人说我平安无恙。

[3]
3创作背景
根据刘开扬《岑参诗集编年笺注·岑参年谱》,此诗作于公元749年(天宝八载)诗人赴安西途中。

这是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

此时诗人34岁,前半生功名不如意,无奈之下,出塞任职。

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阳关,奔赴安西。

岑参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

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不免有些感伤,同时想到请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安慰家人,报个平安。

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3-4]
4作品鉴赏
文学赏析
鉴赏一
这首诗是写诗人在西行途中,偶遇前往长安的东行使者,勾起了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也表达了诗人欲建功立业而开阔豪迈、乐观放达的胸襟。

旅途的颠沛流离,思乡的肝肠寸断,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故园东望路漫漫”,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

诗人已经离开“故园”多日,正行进在去往西域的途中,回望东边的家乡长安城当然是漫漫长路,思念之情不免袭上心头,乡愁难收。

“故园”,指的是在长安的家。

“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双袖龙钟泪不干”,意思是说思乡之泪怎么也擦不干,以至于把两支袖子都擦湿了,可眼泪就是止不住。

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表现思念亲人之情,也为下文写捎书回家“报平安”做了一个很高的铺垫。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两句是写遇到入京使者时欲捎书回家报平安又苦于没有纸笔的情形,完全是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气,写得十分传神。

“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赶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

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岑参此行是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的,此时,心情是复杂的。

他一方面有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

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充满了浓郁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长,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

诗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
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

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便觉亲切有味。

”(《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

岑参这首诗,正是有这一特色。

[5-6]
鉴赏二
这是一首边塞诗,盛唐时代,是边塞诗空前繁荣的时代,出现了以高适、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他们的创作为百花齐放的盛唐诗坛,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诗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年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他辞别了居住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了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岑参的从军,思想上有两根精神支柱:一个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应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个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当一个战士踏上征途之后,他们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戌辛勤久,玉筋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岑参的《逢入京使》所表现的就是对故园和家人的思念,这是真挚健康的感情,虽然调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认为是消极的、悲观的,尽管他流下了思乡之泪.
诗的第一句"故园东望路漫漫"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自己的家园,"东望"点明家园的位置,也说明自己在走马西行."路漫漫"三字,说明离家之远.诗人辞家远征,回首望故乡,自觉长路漫漫,平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处?"漫漫"二字,给人以茫茫然的感觉.下句诗"双袖龙钟泪不干"写思乡的情状.思乡之泪,龙钟交横,涕泗滂沱,这多少有点夸张,但"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篇).仍不失为真实,我们仍然可以说上句写的是实景,下句写的是实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句,"逢"字点出了题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马倥偬,交臂而过,一个继续西行,一个东归长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凭君传语报平安"吧.这最后一句诗.处理得很简单,收束得很干净利落,但简净之中寄寓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颇有韵味.
如果将这四句诗比高下的话,我以为后两句诗更有味,这两句诗好就好在诗人提炼出特定环境下的典型情节,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别出心裁,诗人摄取的生活镜头,有浓厚的边塞生活气息."马上相逢"的情节,很有军旅生活的特色,描绘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无纸笔而用口信代家书,既合情合理,又给人以新鲜之感.
此诗语言自然质朴,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来,随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隽永,耐人寻味.
名家评论
钟惺评此诗:“只是真。


谭元春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

所以可久。

”(《唐诗归》卷
十三)
沈德潜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

”(《唐诗别裁集》卷十九)[4]
5作者简介
岑参像[7]
岑参(715~770),唐代诗人。

荆州江陵(今属湖北)人。

出身于官僚家庭,但父亲早死,家道衰落。

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

二十岁至长安,求仕不成,奔走京洛,北游河朔。

三十岁举进士,授兵曹参军。

天宝(742~756)年间,两度出塞,居边塞六年,颇有雄心壮志。

安史乱后回朝,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转起居舍人等职,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

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与高适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

其诗题材广泛。

有《岑嘉州诗集》。

[8]
(概述图片来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