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学课件(全部)word打印版

合集下载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1 全球构造地貌
大陆和大洋是全球二种最巨型的地貌,大陆是高出海平面的正地貌,大洋是低 于海平面的负地貌,它们不仅形态不同,而且地质构造上也有本质的差别。
2021/1/16
§2 大地构造地貌
• 一、大陆区 大陆内部不同的构造单元,有着不同的发展历史和地貌形态,如板块边界是
构造活动区,其主要地貌是新生代褶皱山带和大陆裂谷。当板块内部为构造活动区 时,产生的主要是褶皱-断块山和大高原。当板块内部为构造稳定区时,产生的主 要地貌是大平原和大盆地。
➢干湿变化
由于干湿变化,使斜坡颗粒湿胀干缩,在本身重力的影响下,向 坡下移动的距离大于向坡上移动的距离 。
➢具有易软化的岩性
松散层中,黏土含量越多,越易发生蠕动;基岩中多发生在千枚 岩、页岩、泥灰岩和各种片岩等柔性岩层中。
2021/1/16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由地表流水作用塑造的各种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统称为流水地貌。
地貌是时间的产物,它随时间变化而不同,即“随时而变”。如原来的高原或 高山,随时间的推移,会侵蚀成低山或丘陵。一般由外力作用为主所形成的地貌,所 需时间较短,如一条沟谷只需数年或数十年即可生成;但由内力形成的地貌大多数需 要很长的时间,少则百万年,多则超过千万年,如喜马拉雅山的生成,至少也有3000 多万年的历史。
地貌
绪论 第一章 构造地貌 第二章 坡地重力地貌 第三章 流水地貌 第四章 喀斯特地貌 第五章 风成地貌 与黄土地貌 第六章 冰川地貌与冻土地貌
2021/1/16
绪论
• 一、何谓地貌 地貌是固体地壳的表面形态,如突起的山地和高原,平坦的平原,凹陷的盆
地和海盆等等。
2021/1/16
• 二、地貌的形成因素
2021/1/16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第二章地貌学基本概念PPT课件

2021
86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地层层序律
2021
87
复习资料:地质年代确定的基本原理
• 生物层序律
– 岩石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称为化石,它是在岩 层中保留下来的古生物记录。由于生物进化总 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这种演化规律是不可逆 的。因此,可利用一些演化 较快、存在时间短、 分布较广、特征明显的生物化石和生物化石的 组合,作为划分相对地质年代的依据。每一个 地质时代都有其特征的标准化石或化石组合。 下图为 根据化石确定不同地区地层是否为同一 时代的地层的示意图。
• 例如:坳谷发展的阶段性
– 切沟 – 冲沟 – 坳谷
2021
84
5. 地貌的年代及发展
• 现代地貌与古地貌
– 现代地貌—— 指全新世(≤1万年)的地貌,和 当地的气候一致。
– 古地貌—— 指地质历史上形成的地貌,参与现 代地形,和当时的古气候一致。
• 如江汉平原的丘陵之上,多堆积风化红土,为炎热 气候条件下形成(N2),现在的气候为温暖较湿
2021
51
3. 地貌的成因
• 内外地质营力在地貌上的表现
– 地壳的连续上升
• 作用强度越来越大,造成大峡谷,稳定期短
– 地壳间歇性上升
• 分水岭与河谷高度不变,形成多级阶地或夷 平面
– 长期稳定
• 随时间延伸,分水岭降低,河谷降低,分水 岭接近河谷,宽河谷,低小丘陵
2021
52
雅鲁藏布江大峡谷
从图上可以看出,两头的作用力比较单纯,仅 一种营力,复杂的是中小型地貌,既有外力作 用,也有内力作用
2021
43
2021
44
3. 地貌的成因
• 影响地貌形成发展的因素

地貌学教学课件

地貌学教学课件

地貌学教学课件地貌学(geomorphology)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演变规律的学科,又称地形学。

它是地理学的分支,亦是地质学的一部分。

地貌学对工程建设、农业生产、矿产勘查、自然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等均有实际意义。

一、地貌学是从地理学和地质学中逐渐分化出来的,其发展历史可分为3个阶段:萌芽阶段在中国西周的《诗经·大雅·笃公刘》中,就有“岗”(丘陵)、“塬”(平原)和“隰”(低湿地)的描述。

在成书于11世纪末(北宋时期)的《梦溪笔谈》中,沈括对流水的侵独、搬运与堆积作用三者的关系有清晰的概念,并提出华北平原是河流堆积作用的结果。

清初孙兰的《柳庭舆地偶说》中提出,地貌作用“因时而变,因变而变,因人而变”,已涉及地貌的演变,并注意到人的活动对地貌的影响。

英国的J.赫顿在《地球的学说》(1788年)中已将地形的变化看作是地球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

形成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地貌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美国W.M.戴维斯和德国W.彭克对此起了重要作用。

戴维斯在1899年提出地理(地貌)循环学说,认为地貌是构造、营力和时间(侵蚀阶段)的函数。

构造运动造成的上升山地在外力作用下,主要是流水侵蚀下,经历了幼年期、壮年期和老年期3个阶段。

在老年期,地面被夷平为“准平原”。

彭克的《地貌分析》(1924年)提出地貌是内外力同时相互作用下的产物,注意到剥蚀过程与地壳垂直运动的关系,认为山坡形态(凸形坡、凹形坡、直线坡)取决于构造(上升)运动与剥蚀作用之间的数量对比关系。

以上观点曾长期作为地貌学的理论基础。

发展阶段中国在1949年以后,地貌学得到较快发展。

系统研究了长江、黄河的河流地貌和青藏高原地貌,为水利和道路建设提供了科学资料,还对中国独具特色的西北黄土和西南喀斯特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有关的成因理论。

二、研究方法: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地貌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有了较大进展。

①地貌学研究和应用只凭定性描述方法是不够的,必须用定量方法研究地貌过程,说明地貌与其形成因素之间的关系。

自然地理学课件 第五章 地貌

自然地理学课件 第五章  地貌

硬度(硬)
(软)
体积
增大30%
(2)水解作用
化合物与水反应而成的分解作用。水体进入地表岩石,水中的 氢离子与矿物中的盐基离子发生交换形成可溶性盐类,即矿物 遇水分解的过程。
例 正长石水解形成高岭土、SiO2溶胶等
2KAlSi3O8+CO2+2H2O
岩石
Al2Si2O5(OH)4+4SiO2+K2CO3
慢的速度移动的现象称为蠕动。15o~30o的坡 度最适宜发生蠕动。
蠕动的过程


坡面上的蠕动现象
蠕动形成的鳞片状山坡
第三节 流水地貌
• 一 流水作用
1.地面流水包括:坡面流水、沟谷流水和河流
坡面水流——即坡面径流,降雨或冰雪 融水在倾斜地面上形成的 薄层水流;
2FeS2+15O2+10H2O 4FeO(OH) +8H2SO 4
化学风化取决与温度、湿度和水溶液的pH值。
3.生物在化学风化中的作用
生物在化学风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动植物 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为化学风化 提供了反应剂;植物根系的分泌与吸 收作用促进矿物分解和元素迁移;生 物残体分解促进化学风化。
(2)组成物质以粘土和碎屑为主,也可包 括少量残存液体;
(3) 结构疏松,表层分散性强,分解程 度高,粒径细,中下层相反,但不具有类 似沉积岩的层理;
(4)发育和保存均较好的风化壳,可以划 分强度风化,中度风化和微风化三个层带。
2.风化壳基本类型及其分布
(1) 热带,亚热带地区--富铝型酸性和 硅铝铁酸性风化壳(高度化学风化)
内 蒙 古 高 原(锡林郭勒)
黄土高原

地貌学 课件

地貌学 课件
物理过程
化学过程
生物过程
人类活动
岩石在化学风化作用下分解,形成土壤和风化产物,进而参与地貌演化。
生物活动如植被的生长和土壤的形成等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参与地貌演化过程。
人类活动如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和资源开采等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改变地貌演化进程。
地貌演化反映环境变化
01
地貌的形成和演化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地貌特征的变化也反映了环境的变化。
地貌类与特征
山地地貌是地球表面最主要的侵蚀地貌类型之一,具有明显的地势高差和坡度变化。
山地地貌的形态多样,包括山脉、峡谷、峰林、溶洞等,具有独特的景观和生态特征。
山地地貌的形成与地球构造运动、气候条件和地表岩石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山地地貌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地球各大山脉和山系中,如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斯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喀斯特地貌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石灰岩地区,如中国的桂林山水、云南的石林等。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地下水的作用密切相关,地下水在石灰岩中流动,通过溶蚀作用形成各种形态的洞穴和石林。
地貌演化与环境变化
地貌的形成受到外力作用的影响,如风、水、冰等,通过侵蚀和堆积作用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侵蚀与堆积
平原地貌的形成与河流、冰川、风力等外力作用有关,其中河流作用是最主要的因素。
平原地貌的分布广泛,主要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和河口三角洲地区,如中国的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特殊的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石灰岩地区,具有独特的溶蚀特征。
喀斯特地貌的形态多样,包括溶洞、石林、地下河等,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
环境变化影响地貌演化
02
气候变化、海平面升降、植被覆盖变化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影响地貌的侵蚀和沉积速率,进而影响地貌演化。

地理地貌ppt课件

地理地貌ppt课件

03
时间因素
冰川地貌的形成需要漫长的时间。在数千年的过程中,冰川不断地侵蚀
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了各种复杂的地貌形态。
冰川地貌的类型
山谷冰川
山谷冰川是典型的冰川地貌之一 。它们沿着山谷流动,侵蚀和搬 运山谷中的岩石和土壤,形成了
宽阔的谷底和陡峭的山坡。
山岳冰川
山岳冰川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区。 它们沿着山脊和山坡流动,侵蚀 和搬运山脊和山坡上的岩石和土 壤,形成了尖锐的峰顶和平坦的
山顶平台。
大陆冰川
大陆冰川是覆盖在大面积陆地上 的巨大冰盖。它们在流动过程中 会形成一系列的冰川地貌,如冰
蚀谷、U型谷等。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海岸地貌的形成
构造运动
地壳的升降运动和水平运动,影响海岸地貌 的形成和演变。
气候因素
气候影响海水的温度、盐度、波浪、潮汐等 ,进而影响海岸地貌的形成。
生物作用
生物活动如珊瑚礁的生长、红树林的生长等 ,对海岸地貌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如围海造田、港口建设等,也会改 变海岸地貌。
海岸地貌的类型
地理地貌的形成
总结词
地理地貌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到地球内部 的构造运动、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等多种因素。
详细描述
地理地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涉及到多种自然 力量的相互作用。地球内部的构造运动和地壳运动是 形成地理地貌的主要力量,它们通过地壳的升降、断 裂、褶皱等运动形式,塑造出各种不同的地貌形态。 此外,气候变化也是影响地理地貌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风化作用、水文侵蚀等,它们会不断改变地表形态 ,形成不同的地貌特征。
05
海岸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质学基础课件:地貌

地貌观测与调查的应用价值
添加标题
资源调查:地貌观测与调查是资源调查的重要手段,通过对地貌的观测和调查,可以确 定矿产资源的分布和储量,为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添加标题
灾害防治:地貌观测与调查在灾害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地貌的观测和调查, 可以预测和评估自然灾害的风险,为灾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第四章
地貌发育的阶段与特征
幼年期:地表起 伏平缓,流水侵 蚀作用微弱
壮年期:河流侵 蚀作用加强,出 现峡谷、瀑布等 景观
老年期:侵蚀作 用减弱,地表趋 于平坦,河流改 道或消失
终年期:地表完 全平坦,河流消 失,形成平原或 高原
地貌发育的影响因素
气候因素:气候变化对地貌发育有重要 影响,如风化、侵蚀、沉积等过程。
地质学基础课件: 地貌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2 地貌概述 03 主要地貌类型 04 地貌的发育过程 05 地貌的观测与调查
06 地貌的资源利用与保护
单击添加章节标题
第一章
地貌概述
第二章
展望地貌学未来的研究方向与发展趋势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深化对地貌演化的理解:通过更深入的研究,探索地貌演化的规律和机 制,为预测和应对自然灾害提供科学依据。
跨学科合作:加强与其他学科领域的合作,如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生 态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地貌的形成和演化过程。
创新技术应用: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遥感技术、数值模拟等,提高 地貌研究的精度和效率。
山地的形成原 因和分类
山地与人类活 动的关系

地貌PPT教学课件

地貌PPT教学课件
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外力地质作 用共同产生的结果。
2020/12/10
二、地貌的分级与分类
1. 地貌分级
巨型地貌 大陆与海洋,大的内海及大的山系都是巨 型地貌。巨型地貌几乎完全是由内力作用 形成的,所以又称大地构造地貌。
大型地貌 山脉、高原、山间盆地等为大型地貌,基 本上也是由内力作用形成的。
中型地貌 河谷及河谷之间的分水岭等为中型地貌, 主要由外力作用造成。
地貌
一、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地貌形成和发展的动力
促使地貌形成和发展变化的动力,是内、外力地质 作用。
内力地质作用形成了地壳表面的基本起伏,对地貌 的形成和发展起 Nhomakorabea定性作用。
外力地质作用根据其作用过程可分为风化、剥蚀、搬 运、堆积和成岩等作用,对内动力作用所形成的基本地 貌形态,不断的雕塑、加工、起改造作用。
小型地貌 残丘、阶地、沙丘、小的侵蚀沟等为小型 地貌,基本上受着外力作用的控制。
2020/12/10
PPT教学课件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2020/12/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及目的•(一)、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对几个地理学概念的理解•“地表”:指的是地壳的外表面,即由岩石或土(松散的岩石)组成的地面。

•“地形”:地球表面形状,指的就是地壳表面由岩石构成的起伏形态(如平原、高原、山脉、山峰、丘陵、河谷、盆地、悬崖等)。

•地势:地球表面形状的高低地貌学的研究对象:地球表面的形态•我国把”地形”改为”地貌”的原因?•地貌不仅是地球表面起伏的形态,而且还包括构成这些起伏的地壳和岩石圈物质以及作用于其上的大气和生物过程。

----例如:千差万别的地貌有着不同的成因•因此:仅分析地球表面的起伏,高低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固体地球较深部位的构成和运动规律,固体地球表面以上的大气圈的运动和气候带展布规律。

•2、地貌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成因、分布及其发育规律的学科。

•(二)地貌学的研究内容•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2、地貌的形成(成因与发育)•3、地貌的分布•1、地貌的形态特征及物质组成•(1) 地貌的基本形态与组合形态•①基本形态: 由一个或几个地貌几何形态要素组成的形态比较规则的几何体。

由一个单一的地貌过程形成的。

•②组合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的多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构成的地貌形态称为地貌的组合形态。

例如•基本形态:一个洪积扇(由扇顶,扇缘和扇面组成,其形成于沟口出山口的堆积)•组合形态:一个河谷形态(由河床,河漫滩,谷坡及阶地四个地貌基本形态有规律的排列在河流两侧构成。

这四个地貌基本形态在成因上相互联系。

现代河床和河漫滩由现代河流作用形成,而阶地是由古代河流作用形成,而谷坡是因河流下切造成的坡地过程形成。

)•根据其规模的大小可将地貌组合形态分为如下几类:•星体地貌例如,陆地和海洋(占据面积在几十万和几百万km2以上)•巨地貌例如,山系(占据面积在几万和几十万km2以上)•大地貌例如,山脉(占据面积在几百和几千km2以上)•中地貌例如,河谷盆地(占据面积在几十km2)•小地貌例如,单个洪积扇•微地貌例如,沙波纹(2)地貌的物质组成•分析地貌的物质组成特征是研究地貌形成演化的基础。

•地貌的组成物质要素主要分为两种:基岩物质,沉积物质。

•例如:基岩物质:大陆型地壳--硅铝层(沉积岩、花岗岩)——大洋型地壳—硅镁层(玄武岩)•沉积物质:古代海相沉积物(现为陆地,曾为海洋);一个干谷(有圆滑的鹅卵石)--古河道2 地貌的形成•地貌形成和发育的基本因素•(1)地貌形成的营力(动力)•A、内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内力作用:指由地球内部的放射能(热能,化学能),重力能引起的作用,它使地壳发生运动(水平/垂直)、岩层褶皱和断裂、引起岩浆活动、火山和地震以及重力作用等。

•内力作用的总趋势:是加大地表起伏,形成地球表面的巨大起伏形态。

•比如:地表一些巨型、大型的地貌形态主要都是内力作用的结果。

• B 、外力在地貌形成中的作用•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以太阳能、日月引力能为能源,通过大气、流水和生物等外力所起的作用。

•*按照外力的性质可分为:流水作用、风力作用、冰川作用、海洋作用、生物作用以及人类活动的作用等;•*按照外力的作用方式可分为:风化作用、剥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成岩作用、块体运动等。

•外力作用的总趋势:夷平地表• C 、内力和外力在地貌发育过程中始终是同时出现;彼此消长;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例如:地貌轮回(上升—侵蚀;下降--沉积)既是绝对的,也是相对的。

•*地貌按营力性质分类•构造地貌(内力地貌):全球构造地貌(第一级)、大地构造地貌(第二级)、地质构造地貌(第三级)•外力地貌:重力地貌、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风成地貌、冰川地貌和海岸地貌•(2)岩性----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例如:硬度高的花岗岩,石英岩石英砂岩,多造成高山峻岭;而软弱的页岩、灰岩只能形成低矮的丘陵;易溶解的碳酸岩、黄土等则形成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和黄土地貌。

•(3)地质构造-----地质构造是地貌形态的骨架。

•例如:板块边界多为巨大褶皱山地和大裂谷,板块内部多为平原、台地、丘陵;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4)时间•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作用时间长短不同亦会出现不同的地貌形态,显示出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例如:喀斯特地貌:溶蚀高原(多为石芽、溶沟);峰丛峰林、溶蚀盆地;溶蚀平原(多孤峰)3、地貌的分布•各种类型和成因的地貌在地球上的分布不是杂乱无章的,它们具有其内在的规律性。

•例如:在热带湿润地区,外力作用主要为流水作用和喀斯特作用,地貌主要为流水地貌,喀斯特地貌和坡地地貌。

•在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地表裸露,风沙作用盛行,形成的地貌主要是荒漠地貌。

•在雪线以上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气候寒冷,终年积雪,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川地貌。

•在寒带和雪线与林线之间的亚高山地区,虽不能终年形成冰川,但气温的年较差和日较差较大,地表经常处于冻融状态,形成的地貌主要是冰缘地貌和各种冻土现象。

•(四)地貌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地表形态在内外力相互作用、岩性和地质构造以及作用时间四方面影响下的发生和发展规律,以便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合理地利用有利的地貌条件,改造不利的地貌条件。

•(五)地貌学的性质•地貌学是介于自然地理学和地质学之间的一门边缘科学。

•美国的地貌学是被归入地质学的范畴;而在西欧,地貌学则被视为自然地理学的一个分支。

•实际上,地质学视地貌为地质作用的历史产物,故较突出地貌成因的分析与发育历史的重建;•而自然地理学:视地貌为一项自然环境要素,注重人类活动受地貌的影响以及对它的利用与改造,故侧重人地关系的研究。

二、地貌学的发展和现状•(一)我国古代地貌知识的积累:(萌芽期)•*沈括.《梦溪笔谈》:对海陆变迁更作了科学的解释。

•他根据太行山崖间发现的螺(luó)蚌(bàng)壳化石砾石层,认为大陆“此乃昔之海滨,今东距海已近千里,所谓大陆者,皆浊流所湮耳”。

指出海变陆是由于河流堆积的结果;•同时又指出由于流水侵蚀(称“冲激”)山地(以雁荡山为例)而造成了山峰与深谷。

•*明代徐霞客.《徐霞客游记》:中对河流侵蚀作用阐述得更为透彻。

•认为陡崖地貌是河流侵蚀的结果,如称“水凿成矶(jī)(水边突出的岩石或小石滩)”,“江流出山,山削成壁,流回流转,云根迸出”。

•他还提出“程愈迫则流愈急的科学见解。

•此外,他对我国西南地区岩溶地貌作了最详细的调查和研究,为此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清代孙兰.《柳庭舆地隅说》:•1、提出了“变盈流谦”说,称:“流久则损,损久则变,高者因淘洗而日下,卑者因填塞而日平,故曰变盈而流谦”。

其对地形形成作用已具有蚀积平衡的概念,认识到侵蚀和沉积是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

•2、他还解释地形形成是三种力量,即“有因时而变,有因人而变,有因变而变”,这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内、外力作用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等。

•“因时而变者,如大雨时行,山川洗涤洪流下注,山石崩从,久久不穷,则高下易位”。

指出了由于降雨而出现片流和暴流的侵蚀作用,使地形发生变化,即高地削平,低地填高。

•“因人而变者,如凿山通道,地道顿异”。

(人为作用,亦可改变地形)•“因变而变者”是指一种突变力量,包括内力因素,如说:“因变而变者,如土雍山崩,地震川渴,忽然异形,山川改观。

”(二)近代地貌学的发展•此期在地貌学理论上贡献较大、影响较为深远的人物是美国学者W.M.戴维斯和德国学者W.彭克,他们是当代地貌学的奠基人。

•1、孕育时期(18世纪上半叶—19世纪上半叶)•赫顿(J.Hutton).《地球的学说》1788年:认定地形演变是地质发展的组成部分,明确指出:“今天是过去的钥匙”这个地学研究的经典概念。

•依据这个概念,莱伊尔(C.Lyell)发展出地质学研究的一个根本原理——“均变论”,又称为“现实主义原理”。

莱伊尔“均变论””•他指出地壳岩石记录了亿万年的历史,可以客观地解释出来,而无需求助于圣经或灾变论,•也就是说,要认识地球的历史,用不着求助超自然的力和灾变,因为通常看来是“微弱”的地质作用力(大气圈降水、风、河流、潮汐等),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慢慢起作用,就能够使地球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

2、创建时期(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地貌学的出现,适值西欧和北美资本主义经济上升发展时期。

正是这种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促使了这门界于地质学与地理学之间的新学科产生和发展。

•例如:阿尔卑斯山区的水利开发,要求对流水和冰川地貌发育作深入、具体的研究。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致力于西部自然资源的调查、开发与交通建设,地形测量与分析成为了探路先锋。

••作为这门新学科奠基者的戴维斯,终生执教,在课堂上善于用简图作讲解,又精于逻辑演绎、推理、归纳,在地貌学界有戴氏学派之专称。

这个奠基学派使地貌研究从纯形态描述转为“解释性描述”即成因探索,并开创了地貌学的历史研究方向。

戴维斯的“地理循环学说”P3戴维斯认为地貌发育有三要素,即构造、营力、时间。

认为地貌的准平原化发育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幼年期、壮年期、老年期。

•假设:假定某一准平原地区,地壳抬升后趋于稳定状态,气候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地貌将按下列模式发展。

•首先,河流在被抬升的地面上下切侵蚀,这时河网还很稀疏,河谷之间有宽广平坦的河间地,河流纵比降较大,河谷横剖面多呈“V”字形,谷坡陡峭,崩塌、滑坡等作用较强烈,谷坡与河间地之间有明显的坡折,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发育的初期阶段,或称幼年期。

•随后河道渐渐增多,地面分割加剧,河谷横剖面加宽,河流纵剖面渐渐趋于平缓,谷坡也变缓加长,河间地形呈浑圆状的山岭,,处于这种情况,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中期阶段,或称壮年期。

•再进一步发展,河流下切侵蚀逐渐减弱而趋于停止,分水岭缓慢降低,河流的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而蜿蜒,这时就称为河流地貌发育的晚期阶段,或称老年期。

这样一个地貌发育过程可以周而复始,故称之为“地理循环”。

指出了地貌发育的阶段性。

•戴维斯的侵蚀循环学说能够比较全面地概括了地貌发育的因素,是地貌学中第一个系统阐述地貌发展的古典理论,对地貌学的发展曾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不足之处是:• A 在思想方法上过于简单化和绝对,忽视了地貌发育过程中许多因素的变化。

实际地貌的发育是非简单循环模式,而是旋迴性的;• B 他把地壳上升和侵蚀作用人为地分开,也是一个严重的失误;• C 其次,他只注意到河流的下切作用,而忽视了其它形式的流水作用。

*“多旋回说”(中国.黄汲清):于1945年提出的一种大地构造的理论。

•他认为,地槽系的发展是多旋回的,即褶皱系的形成要经历多次造山运动,并不像单旋回论者所持的地槽只存在一次褶皱回返,只经一次造山运动就结束其发展历史。

•例如,天山—蒙古地槽褶皱系,不但有华力西褶皱,还有更早的加里东褶皱,而且在地槽封闭之后,还出现了燕山旋迴和喜马拉雅旋迴的造山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