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其言而观其行

合集下载

公冶长篇第五-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公冶长篇第五-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

公冶长篇第五|文言文常识|诗词解析本篇共计28章,内容以谈论仁德为主。

在本篇里,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从各个侧面探讨仁德的特征。

此外,本篇著名的句子有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听其言而观其行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等。

这些思想对后世产生过较大影响。

【原文】5 1 子谓公冶长(1),可妻也。

虽在缧绁(2)之中,非其罪也。

以其子(3)妻之。

【注释】(1)公冶长:姓公冶名长,齐国人,孔子的弟子。

(2)缧绁:音l i xi ,捆绑犯人用的绳索,这里借指牢狱。

(3)子:古时无论儿、女均称子。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

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评析】在这一章里,孔子对公冶长作了较高评价,但并未说明究竟公冶长做了哪些突出的事情,不过从本篇所谈的中心内容看,作为公冶长的老师,孔子对他有全面了解。

孔子能把女儿嫁给他,那么公冶长至少应具备仁德。

这是孔子一再向他的学生提出的要求。

【原文】5 2 子谓南容(1),邦有道(2),不废(3);邦无道,免于刑戮(4)。

以其兄之子妻之。

【注释】(1)南容:姓南宫名适(音ku ),字子容。

孔子的学生,通称他为南容。

(2)道:孔子这里所讲的道,是说国家的政治符合最高的和最好的原则。

(3)废:废置,不任用。

(4)刑戮:刑罚。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

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评析】本章里,孔子对南容也作了比较高的评价,同样也没有讲明南容究竟有哪些突出的表现。

当然,他能够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容,也表明南容有较好的仁德。

【原文】5 3 子谓子贱(1),君子哉若人(2),鲁无君子者,斯焉取斯(3)。

【注释】(1)子贱:姓宓(音f )名不齐,字子贱。

生于公元前521年,比孔子小49岁。

(2)若人:这个,此人。

(3)斯焉取斯:斯,此。

第一个斯指子贱,第二个斯字指子贱的品德。

权谋残卷全文注释翻译

权谋残卷全文注释翻译

权谋残卷全文注释翻译作者张居正【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翻译: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

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他的言论界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自己(出线奸佞之人),出现奸佞的人那么身边的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么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样就危险了。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

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

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

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译文:对于这样的人去防备他们或者是用手段对待他们,都不如用道德来征服他们的内心。

做一件事情应该从长远考虑,从近处入手。

权谋残卷全文注释翻译

权谋残卷全文注释翻译

作者张居正【智察卷一】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事虽殊,其理一也。

惟善察者能见微知着。

不察,何以烛情照奸察然后知真伪,辨虚实。

夫察而后明,明而断之、伐之,事方可图。

察之不明,举之不显。

听其言而观其行,观其色而究其实。

察者智,不察者迷。

明察,进可以全国;退可以保身。

君子宜惕然。

察不明则奸佞生,奸佞生则贤人去,贤人去则国不举,国不举,必殆,殆则危矣。

翻译:月亮出现晕就会刮风,柱石一旦湿润就要下雨,人间事情虽然不一样,但是原理相同。

只有善于观察事情本质的人才能够从细节发现事情的本质。

不明察周围的事物,怎么能够发现隐藏的人情世故和虚伪小人的行径呢只有明察而后才能够知晓事情的真假,明辨虚实。

明察之后就能够清楚事情真相,清楚事情真相以后才能够抉择,处理事情,目的才可以实现。

不能够明察秋毫,做事就不会有什么成果。

听一个人怎么说而后拿他的言论界和他的行动去考察他,观看他的神色而后发现事情的真相。

明察秋毫的人是明知的人,不能够明察秋毫的人,就会遇事迷惑。

洞察先机的人在国家能够使国家强盛,与自身可以保全自己。

君子在明察这件事情上面应该有足够的重视。

不能够看清问题的本质身边的人就会乘机迷惑自己(出线奸佞之人),出现奸佞的人那么身边的贤能之士就会离开,贤能的人离开那么国家就不会兴盛,国家不兴旺当然就要衰败,必定走向灭亡,这样就危险了。

【筹谋卷二】君子谋国,而小人谋身。

谋国者,先忧天下;谋己者,先利自身。

盖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惟其深远,方能顺天应人。

译文:君子谋求的是国家大事,小人谋图的是自身的私利。

谋虑国家大事的人,首先为国家操心;为自身谋虑的人,首先想到自己的私利。

这是因为有智慧的人志向深远,所谋求的目标宏大。

正因为志向的远大,才能够顺应天意民心。

守之伐之,不如以德伏之。

宜远图而近取。

见先机,善筹划。

译文:对于这样的人去防备他们或者是用手段对待他们,都不如用道德来征服他们的内心。

做一件事情应该从长远考虑,从近处入手。

古人留下来的识人术

古人留下来的识人术

古人留下来的识人术古人留下的识人术多源于对人性和行为的深刻洞察,这些智慧结晶往往与道德修养、言行举止、性格特质、内在品质等方面密切相关。

以下是一些古代流传下来的识人术要点:1、观其行:观察一个人的行为习惯和日常表现,如“听其言而观其行”,通过其具体行动判断其品性是否言行一致。

2、察其色:注意面部表情变化,因为人的喜怒哀乐常常会表现在脸色上,《左传》中就有“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的说法,就是说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动机、行事方式以及他内心安于什么来了解他的本质。

3、闻其声:通过声音的高低、快慢、音量等特征来推测人的性格特点,例如《吕氏春秋·不苟论》中有“凡听之道,以其所出知其所入”。

4、考其志:考察一个人的理想抱负、志向追求,孔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说明从人的行为动机、做事的方式方法和内心的舒适状态可以了解其真实意图和品德。

5、验其诚:通过检验一个人在面对利益诱惑或困境时的表现来测试其诚信程度和忠诚度,如古语云:“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6、辨其才:根据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能力、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工作效率来评估其才能和潜力。

7、观其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通过观察一个人的朋友圈子及其交往的人群,可以间接推断其品格和价值取向。

8、看其习:关注个人的习惯养成,因为习惯是人格特质的反映,好的习惯表明良好的品行,坏的习惯则可能预示着潜在的问题。

9、审其变:通过观察一个人在面临压力、挫折或机遇时的态度和反应,可以了解其应变能力和心理素质。

中国古代的识人术不仅限于以上几点,还有诸如相面术(观骨察色)、测字术、八字命理学等多种形式,但现代科学更倾向于通过长期互动、行为观察以及心理学分析等方式来评价和理解他人。

听其言必责其用 观其行必求其功哲学

听其言必责其用 观其行必求其功哲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哲学
“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出自明代哲学家王夫之的《读通鉴论》,这句话体现了王夫之的知行合一、注重实际功效的哲学思想。

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听取一个人的言论时,必须要追究他的言论是否有实际用处;在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必须要寻求他的行为是否有实际功效。

王夫之认为,只有具有实际用处和功效的言论和行为才是有价值的,否则就是空洞无物的虚词和虚行。

这种哲学思想强调了实践和实际效果的重要性,反对空洞的理论和形式主义。

它也反映了王夫之对于知识和行为的实用主义态度,即知识必须要能够指导实践,行为必须要有实际效果。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哲学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它提醒我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而要注重实践和实际效果,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和成果。

同时,它也告诫我们,不要被空洞的言辞和表面的行为所迷惑,而要深入思考和观察,寻求其背后的实际意义和价值。

总之,“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句话体现了王夫之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强调了实践和实际效果的重要性,对于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的意思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的意思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的意思
1、始吾于人也的意思是起初我对于人,该诗句全诗出自于唐代佚名
的《宰予昼寝》。

2、全诗如下:《宰予昼寝》唐代佚名。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
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3、翻译: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

用脏土垒
砌的墙面不堪涂抹。

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又说:“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
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宰予昼寝》原文、译文及注释

《宰予昼寝》原文、译文及注释

《宰予昼寝》原文、译文及注释
原文:
宰予昼寝
先秦-论语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论语·公冶长第五》
对照翻译:
宰予昼寝,子曰:“
宰予大白天睡觉,孔子说:“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腐烂的木头不可以雕刻,用脏土垒砌的墙面不堪涂抹!
于予与何诛?”
对于宰予这样的人,还有什么好责备的呢?”
子曰:“
又说:“
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
起初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就相信他的行为;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现在我对于人,听了他说的话却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于予与改是。


这是由于宰予的事而改变。


——《论语·公冶长第五》
注释:
〔宰予〕孔子的弟子
〔寝〕在床上睡觉
〔粪土〕腐土、脏土
〔圬(Wū)〕用来涂抹粉霜墙壁的工具。

句中作动词,指粉刷,把墙面抹平
〔于予与〕对于宰予这样的人;与〕同“欤”,语气词
〔诛〕深责
〔是〕这(指对人的态度)。

宰予昼寝文言文翻译

宰予昼寝文言文翻译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宰予昼寝》翻译:宰予在白天睡觉。

孔子说:“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粪土堆积的墙壁无法粉刷。

对于宰予这样的人,我又何必加以责备呢?”孔子又说:“起初我对待别人,听了他说话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了他说的话还要观察他的行为。

对于宰予,我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宰予,即宰予,是孔子的弟子之一。

这一则故事反映了孔子对待弟子的态度变化,以及他对人品行为的重视。

在这则故事中,宰予在白天睡觉,这是不符合孔子所倡导的勤奋好学的精神的。

孔子认为,学习应当勤奋刻苦,不应浪费光阴。

宰予的这一行为让孔子感到失望,于是他发出了“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感叹。

这里的“朽木”和“粪土之墙”都是比喻,用以形容宰予的品质如同无法雕刻的木头和无法粉刷的墙壁,即已经到了无法改变的地步。

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对宰予失去信心,反而反思了自己的教育方法。

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表明,孔子在对待弟子时,已经从原先的盲目信任转变为更加审慎的观察。

他不再仅仅听一个人说些什么,而是要观察他的行为是否与之相符。

通过这一转变,孔子认识到,一个人的言行是相辅相成的。

如果一个人口头上说得很好,但实际行动却与之不符,那么他的言行就失去了可信度。

因此,孔子对宰予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不再一味地责备,而是开始关注他的行为。

总的来说,《宰予昼寝》这一则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的品质和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在对待他人时,我们应该既听其言,又观其行,以更加全面、客观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

同时,这也反映了孔子在教育弟子时的耐心和智慧,以及他对人品行为的重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译文] 听了他的话,还要观察他做的事。

[出典] 《论语·公冶长》
注:
1、原文:
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①也!于予与②何诛③?”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于予与改是。


2、【注解】
①宰予,字子我,鲁国人,孔子的学生。

②圬,涂饰墙壁的工具,这里作动词。

③与(yú),语气词。

诛,责备。

④于,从。

与,语气词。

是,这。

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史记里有一些关于考察和使用干部的史料,书中写道:尧,是怎样使用干部?简单地说,一个字:“试”。

这个“试”,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放到实际工作中去考察,而不是事先就主观主义做结论。

他要大家推荐接班人,大家推荐舜,说了舜许多好话。

尧是什么态度呢?司马迁写道:尧曰:吾其试哉。

“试”的方法,就是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他,观舜其德。

整天跟舜一起辛勤劳动,孝敬长辈。

舜也不去跑官要官,在各项实际工作中做的很出色,尧也十分满意。

两个姑娘成为舜的“贤内助”。

这一“试”,“试”出一个人才。

经过实践证明这个人确实行,结果明明白白摆在那里,大家又怎么能不口服心服呢?尧之为尧,就在这里。

《知人论世》出自《孟子》的《万章章句下》。

孟子的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孟子这段话对后世真正发生影响的,正是“知人论世”的主张。

它与“以意逆志”一样,成为传统文学批评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