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内蒙古赤峰二中高中地理 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治理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3 新人教版必修3

学习目标

1.分析西北地区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特征。

2.掌握荒漠化的发展、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3.结合区域特点了解荒漠化防治的策略与目前所取得的成就。

知能点拨

1.荒漠化的成因

(1)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和潜在的自然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导致土地退化,并最终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的过程。

(2)荒漠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自然因素

①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包括干旱(基本条件)、地表物质松散(物质条件)和大风吹扬(动力因素)。其中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降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荒漠化的进程,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的进程。持续干旱则促进荒漠化的进程,但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进程并非起决定作用。

②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具有荒漠化发生的潜在自然因素

西北地区的荒漠类型多、面积广,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和丰富的沙质沉积物有关。西北地区荒漠化发生的自然条件如下图所示:

(3)荒漠化产生的人为原因(如下图表):从荒漠化与人类的关系看,荒漠化的发生、发展与社会经济存在密切联系,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不仅是荒漠化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决定性因素,同时人类又是它的直接受害者。土地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一方面包括过

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和不合理利用水资源等;另一方面人口增长过快也是荒漠化发生的重要原因。人口过多往往导致人们生活贫困,增大对现有生产性土地的压力,迫于生计,人们无可选择地被迫采取过度耕作、过度放牧、毁林等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形式,加快了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人为

因素

典型地区危害

过度

樵采缺乏能源的地区

破坏防止风沙前移及抑制地表

起沙的机制

过度放牧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和干旱的绿洲

边缘

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

过度

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

2.荒漠化的防治

(1)核心和内容:人与自然的协调是防治荒漠化的核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荒漠化;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现象;三是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能力。

(2)防治的原则和经验:

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以防为主,保护并有计划恢复荒漠植被,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地进行整治。

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很早就开始了同土地退化和不利自然条件的斗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植被恢复、草场建设、水土保持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创造出了许多成功的治理经验和措施。如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技术、设置沙障固沙造林技术、小流域综合治理等措施。

典例鉴析

典例 1.读“内蒙古某县土地荒漠化状况图”,(图中阴影部

分表示荒漠化土地)回答下列问题:

(1)土地荒漠化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一是________;二是________。前者主要包括:______ ___ ___。后者主要包括:_____ ___________。

(2)上图中土地荒漠化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

(3)针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实际,在防治荒漠化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

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三是:_____________。

解析荒漠化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人类活动在荒漠化发生和发展过程

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类不仅是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也是荒漠化的受害者。在荒漠化

防治过程中,重点强调人为因素,如樵采、放牧、开荒等。如果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

源,注意协调人地关系,土地荒漠化就会得到逐步治理;反之土地荒漠化问题将会越来越严

重。

答案(1)自然原因人为原因气候因素特别是年雨量的变化往往影响着荒漠化的

进程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2)1963年~197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增加迅速;

1978~1998年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减少。从1963年~1978年由于此区过度开垦草原破

坏植被荒漠化土地面积迅速增加;从1978年~1998年由于经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采用

防风固沙措施,荒漠化危害的农田面积大幅度减少。(3)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

地,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2. 读图,回答:

(1)我国这部分地区荒漠化快的原因是。

(2)A地沙漠的名称是,B地沙漠所在的省区是。

(3)土地荒漠化向东、向南扩展的原因是。

(4)华北地区哪种天气现象是土地荒漠化的迹象?

(5)针对图中所示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我国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解析认真审题并仔细读图,是解答此题的基础。从图中可以看出,本地区位于我国东北、华北和西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这里降水稀少,气候干旱,是我国沙漠、戈壁最主要的分布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有草地退化、耕地退化和林地退化,其中以草地退化最为严重和普遍。除气候因素外,造成这一环境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造成土地压力过大,尤以地表植被破坏最为突出。因此,恢复地表植被,提高植被覆盖率,是缓解和改变土地荒漠化的重要途径。

答案(1)过度垦殖、放牧和采伐林木(2)塔克拉玛干沙漠内蒙古自治区(3)该地区西部、北部是沙漠集中分布区,在强大的西北季风作用下,向东、向南扩展(4)经常出现的沙尘天气。(5)营造“三北”防护林体系和退耕还牧、退耕还林,增加植被覆盖率,防止风沙危害和水土流失。

巩固训练

一、选择题

1.关于自然条件对荒漠化的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A.多雨年有利于土地荒漠化的进程

B.山地丘陵区裸露的地表有利于风沙活动

C.大风天数多且集中为风沙活动提供了条件

D.气候因素对于荒漠化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2.近几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对楼兰古城及罗布泊的考古和科学考察表明()

A.荒漠化问题发生在工业时代,古代不曾出现过

B.荒漠化完全是战争、瘟疫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C.人为破坏植被,导致水源枯竭、土地退化是荒漠化的主因

D.荒漠完全是地质时期的自然过程形成的,有沙质荒漠和砾质荒漠

3.沙坡头流沙治理的主要措施是()A.飞播种草 B.钻孔深栽 C.设置草方格沙障D.引水灌溉

4.有关我国荒漠化地区社会经济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 ①以农牧业为主,生产方式落后②人口稀少、地广人稀③开发较晚,荒地广布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大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②

D .①④

材料:内蒙古西部的额济纳旗是茫茫沙海中的一片绿洲。每当夏季,发源于祁连山的弱水流经甘肃,最后到这里汇集成许多季节性的湖泊。五十年代,这里的许多地方都是江南水乡的景色,但是到了八九十年代,由于上游地区不断的截流引水,使到达额济纳旗的河水急剧下降。许多湖泊,沼泽消失了,胡杨林也死了,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据此回答5~7题

5.夏季弱水源头的河水主要来源于 ( )

A .雨水补给

B .冰雪融水补给

C .湖水补给

D .地下水补给

6.冬季额济纳旗的湖泊水量变化规律是 ( ) A .收入小于支出,湖水减少 B .收人大于支出,湖水减少 C .收于大于支出,湖水增多

D .收于小于支出.湖水增多

7.额济纳旗的气候类型是 ( ) A .热带沙漠气候

B .温带季风气候

C .温带草原气候

D .温带沙漠气候 二、综合题

8. 右图所示为我国土地荒漠化成因百分比示意图,读图回答: (1)从图中分析得出,我国土地荒漠化

要是由 造成;其中

是最主要的危害。

(2)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面积巨大,从自

然原因分析主要是 。 (3)土地荒漠化带来的气象灾害最突出

的是 。

(4)图中的“樵采”一项主要是指 ;减少“樵采”带来的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方法你认为有哪些

(5)为了防止我国土地荒漠化继续扩大,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9.读某区域图,回答问题:

(1)图中河流是,山脉Array是,沙漠是。铁路

是。

(2)C处东南方向地形区的名称是,

该地形区内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3)为防御流沙对铁路的侵袭,科研人员在A

处设置了沙障。

(4)该沙障的功能,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

(5)该河段最大的水文特征是。

一、选择题

1.C

2.C

3.C

4.D

5.B

6.A

7.D

二、综合题

8.(1)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2)远离海洋,气候干旱,昼夜温差大。

(3)沙尘暴。

(4)砍伐森林作为生活燃料;因地制宜利用沼气、地热、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种植薪炭林,推广省柴灶。

(5)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涵养水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9.(1)黄河贺兰山腾格里沙漠包兰线(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3)草方格(4)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物存活

(5)凌汛

高中地理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教案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教学目的: 1、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明确二者的相互关系 2、了解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3、讨论并提出解决当前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措施、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 重点与难点: 重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难点: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学情分析: 初中已对相关的区域地理知识进行了学习,在必修二也已对城市化作过专门的介绍,重点是将城市化与工业化紧密联系想来,并分析某区域的这一进程。 教学过程: 导入:阅读探索活动中的图片,问题: 1、三个指标分别代表什么?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发展水平 2、就三个指标来看,中国与国际通用标准之间存在哪些差异?农业比重已减少,但人口离标准还很远。————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水平不尽人意。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1、什么是城市化? 回忆必修二,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有哪几个? 城市化概念(教材) 2、什么是工业化? 问题:什么是工业化?(学生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或认识) 概念: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 工业化指标:教材上的三个及评价水准。 探索活动图:中国与国际标准的对比。从农业产值看,我国已进入工业社会,而从农业人口和城市人口比重看,任重而道远。 工业化:第一产业为主——第二产业 城市化:农业人口(第一产业)——城市人口(二三产业) 二者从其内涵上必有其相近的一方面。 ——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存在什么联系? 3、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1)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推动力:工业发展、农民入城、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城市人口比重增加。(2)城市化又反作用于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增加,——工业化进程。 4、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与城市化新特点: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特点: (1)、相同点:经历了大大致相同的历程: 工业化初期: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低,——基本同步增长——工业化以后,城市化水平高于工业化水平。——工业化初期,城市化经过工业化,随后明显高于工业化水平,这是各国城市化与工业化发菜的一般规律。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关于荒漠化治理已成为世界性难题,制止沙漠扩张、绿化沙漠已成为21世纪人类争取生存环境、扩大生存空间的首要问题。接下来是为大家整理的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xxx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大全一 一、课标要求: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二、教材分析 地理新课程标准在本节以区域生态建设为主线着重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形成

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并倡导在活动中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践之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1)知识与技能: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4. 树立土地荒漠化问题的一般的分析方法和思路,积累常用语言,即学会知识的迁移运用。 (2).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2)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和图表对比方法。 尝试小组合作进行资料、图像查找。 四、教学重点: 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高中地理《城市化(1)》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课前将全班分为9 组,课前完成自主学习从书内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城市,是社会进步的标志,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大型城市群有五个,它们是:美国波士顿-纽约-华盛顿城市群、北美五大湖城市群、日本东海岸市群、法国巴黎城市群、英国伦敦城市群。有学者认为:中国长三角将成为世界第六大城市群。我们预测:再过若干年,全世界十大城市群,有五个可能在中国。 [目标展示] 展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主要标志。 2. 掌握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 一、城市化的概念和主要标志 [引导学生阅读课本31 页第一段及图2.16] 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城市人口增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规模扩大。其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是城市化的主要标志。 二、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1.[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思考讨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2.结合身边实例,谈谈城市化给我们带来哪些变化? [承转] 以上我们学习了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接下来我们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来分析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 三、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案例分析: 1 结合课本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完成教材第34 页“活动”比较表。 [引导学生读图观察] 1、近现代世界城市化的总体趋势:世界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进程加快。 2、世界城市化过程的演变规律 [引导学生分读图观察——绘图体会——案例分析——学以致用] 绘图体会:画出城市化进程示意曲线,并说出不同阶段的主要特点。 学以致用:根据材料,指出城市化的发展阶段。 3、世界城市化过程的地区差异 读图思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各处在哪一阶段?存在着哪些方面的差异? [课堂小结] 城市人口数量和比重

整合高中地理人教必修 第章 第节 荒漠化的防治 测试题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 第2章 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测试题 测试时间:40分钟分值:100分 一、单项选择题(15小题,每题4分,共60分) 读“我国荒漠化土地类型比例图(其中①为物理及化学作用;②为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完成第1~2题。 1.有关我国荒漠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我国荒漠化的成因主要是风蚀和水蚀 B.江南丘陵地区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产生的 C.山西省土地荒漠化发展与工矿、交通等基本建设有关 D.松嫩平原西部的荒漠化主要是风蚀 2.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荒漠化的共同原因有( ) ①石灰岩广布、土层发育浅薄②植被破坏 ③土层疏松、直立性强④降水强度大,多暴雨⑤地表水缺乏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③⑤ D.②③④ 【解析】第1题,江南丘陵地处湿润地区,降水丰富且集中,地形崎岖,荒漠化主要表现为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地退化。第2题,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黄土高原被深厚的黄土覆盖。但两地均为季风气候,且地表水缺乏,人类活动破坏植被,从而造成土地退化。 【答案】1.B 2.B 读“我国某区域沙漠和草原分布示意图”,完成3-5题。 3.图示地区的草场载畜量相比较( ) A.西部高于东部 B.东部高于西部 C.东、西部相当 D.南部高于北部 4.导致该区草场载畜量出现差异的因素主要有( )

①年降水量②海拔高度③荒漠化程度④人口密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下列符合该地区国土整治可持续发展的措施有( ) A.实行划区管理,提高草场载畜量 B.减少人工草地,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 C.大力发展种植业,控制畜牧业比重 D.实施轮牧和轮流打草制度 【解析】西北地区由东向西随距海里程的增加,年降水量逐渐减少,荒漠化程度逐渐加大,导致草场载畜量下降。在西北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下,提高草场载畜量、提高天然草地的比重、大力发展种植业不利于可持续发展。 【答案】3.B 4.B 5.D 长期以来,塔里木河流域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据此完成第6~8题。 6.在一年中,塔里木河的最大径流量一般出现在( ) A.6月 B.7月 C.8月 D.9月 7.汉代以来,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类生产活动范围沿河流迁移的总趋势是( ) A.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 B.从上中游向下游方向迁移 C.往返迁移 D.向两侧迁移 8.塔里木河流域综合治理的关键是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A.上、中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B.人工加速冰川消融,增加河水的补给 C.下游地区利用绝大部分河水 D.上、中游和下游地区均衡利用河水 【解析】第6题,塔里木河的补给水源主要为高山冰雪融水。7月份气温最高,融化冰雪量最多,但冰雪融水汇入河流还要延迟一段时间。第7题,塔里木河沿岸绿洲灌溉用水和生活用水逐年增多,导致下游地区断流加剧,植被因缺水而不能生存,所以人类的生产活动从下游向上游方向迁移。第8题,可用排除法,A项忽略了下游地区的用水,将加剧下游荒漠化;B项无疑是“杀鸡取卵”,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项没考虑到上游和冲积扇地区的用水,舍弃原本经济较发达的地区而刻意照顾下游地区;D项上、中、下游都能够均衡利用河水,共同发展。 【答案】6.C 7.A 8.D 短花针茅是我国荒漠草原的主要建群植物之一,属优等牧草。其生长特性是从内向外分蘖,逐步向外扩大占据空间,株丛中央部位被枯死枝叶占据,随着分蘖的进行和放牧压力的增大,短花针茅出现了“分丛”现象。因此其丛幅的大小变化可以反映出草原的一些变化,结合下图

高中地理 2.3城市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2

第三节城市化 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比较,来区别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地区差异性,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学生学会利用数据、图表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阅读城市化的阶段图,掌握基本读图技巧,并能够运用图来分析城市化处于不同阶段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难点: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过程 (导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也是城市化进程中所有人的期待。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署长指出:“城市的成功就是国家的成功,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城市化的意义是什么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探究一下。(板书第三节城市化)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板书:1、城市化的概念) 从概念分析城市人口的增多,农村地域变为城市地域,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 在这个过程中,请同学们想一想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有什么变化? 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地域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长就是城市化的三大标志。(板书:2、城市化的标志) (强调)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承转)那么,促进城市化的动力有哪些呢? 读图思考——讨论——归纳(调查学生) (板书)3、城市化的动力——推力、拉力(完成学案) (活动)结合生活体验,谈谈城市化带来哪些变化?(板书:4、意义)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带来聚落形态变化; 3、带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过渡)目前,英国是第一个进行城市化的国家,它的城市化进程是怎样的?请同学阅读课本33页英国的城市化进程,归纳总结它经过了几个阶段。 二、世界城市化进程(板书)

[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精品教案

教师说课资料——人教版高二地理《城市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城市化的主要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分析比较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差异; (2)让学生认识到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认识到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互促进关系; (3)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综合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4)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和教学案例的分析方法,并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加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地理素养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案例教学法、问题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不同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为区域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树立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2)培养学生乐于交流与合作,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修正自己观点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城市化的标志、世界城市化进程特点、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的差异这三个方面,宜采用案例分析法解决知识重点。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是在学生学习城市化特点以后的提升,要紧紧抓住“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这一主线,进行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整合。对教材顺序做适当调整,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提到前面,将城市化与区域发展的关系放到课的最后,以利于联系宁波城市发展问题进行提升。 【教学过程】 ▲情境创设(新课导入) 展示宁波、北仑的新老城区图片进行对比,导入城市化概念: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一部分农村人口就会离开土地,进城去打工,从事第三产业,其中有些人就会在城市中定居下来,转变为城市人口;另一方面,在城市里,随着新建工程的不断增加,也需要吸收大批农村人口进城。这样,城市人口就会逐渐增多,城区所占的范围也会逐渐扩大。这样的发展、转变过程,就是城市化的过程。 (过渡:讨论城市化问题,我们从世界上城市化最早的国家——英国开始说起) ▲“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案例:英国的城市化进程 材料一: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近代城市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19世纪英国的城市化进程迅速,一大批工业城市如曼彻斯特、伯明翰等迅速成长起来。从 1801~1851年的半个世纪里,全国5000人以上的城镇由106个增加到265个,城镇人口比例由26%提高到45%。 探究1:伦敦城市化的发展可以从哪些方面得到体现?这说明城市化有哪些标志?其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教 学案新人教版必修2 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一、城市的不同等级 1.城市等级划分 (1)划分标准:通常是以城市□01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02集镇、城市、□03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2)等级:从小到大一般可分为□ 2.城市服务范围 (1)地域空间范围:城市本身及城市附近的□04小城镇和广大的□05农村地区。 (2)特点:不固定,也没有明确的□06界线。 (3)城市等级和服务种类、服务范围、城市数目的关系 3.影响城市规模(等级)的因素 (1)自然因素:包括□10地理位置、地形等。 11交通等。 (2)社会因素:包括资源、□ [自我探究] 不同等级城市的数量、服务功能、城市辐射范围和城市间距离有什么不同? [提示] 等级越高的城市数量越少,服务功能越强,辐射范围越大,城市间相距越远。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城市等级体系:在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城市的□01空间组合。

2.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02少,相距□03远;等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等级较高,城市数目□ 04多,相距□05近。 级较低,城市数目□ 06层层嵌套的;等级较高的城市的服务 (2)就整个区域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 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07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 [自我探究] 重庆和上海是同一等级的城市,其服务范围一定相同吗?为什么? [提示] 不一定。因为城市的服务范围除了包括城市本身外,还有附近的小城镇及广大的农村地区。这说明城市服务范围除受城市等级影响外,还会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自我反馈』 1.关于城市等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职能种类越少 B.城市等级越低,其服务范围越大 C.城市等级越高,其人口规模一般越大 D.城市等级越低,数目越少,距离越近 答案 C 解析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数目越少,距离越远;而等级越低则相反。 2.下列关于德国南部城市体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城市数目最多B.小城市数目最少 C.大城市间相距较远D.小城市间相距较远 答案 C 解析大城市数量少,距离远;小城市数量多,距离较近。 『活动点拨』 [教材P25~26活动] 不同等级城市,满足周围人们需求的服务种类和服务等级是不一样的,服务范围的大小也是不一样的,同时,某地的人们去不同等级的城市的次数也是不同的。 依据表2.1,可以知道枣强镇人口有11万人,为小城镇,它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多是人们日常生活所需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近,前往该地的频率大;衡水市人口有29万人,为小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较多,级别较高,多是人们生活所需的耐用品和较高的服务,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较远,前往该地的频率较少;石家庄市人口有231万人,为大城市,它提供的服务种类丰富、级别高,对于枣强镇附近的居民来说,距离远,前往该地的频率更少。

高中地理_荒漠化的防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荒漠化的概念,表现,及发展过程,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 从地理整体性的角度分析相应的生态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 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整体性思维,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三、教学难点: 以一个地区为例,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呈现:以“天堂”为背景音乐烘托气氛,展示两张图片——昔日的“天堂”,今日却变成了荒漠(1992年和2002年分别摄于额济纳旗同一个地点)。 提问: (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 (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 【讲授新课】 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 教师:根据学案,回答荒漠化的发展过程、概念、表现。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 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 实质——土地退化 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 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教师:展示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并相应的讲解 2.以西北地区为例 教师:描述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从哪些方面描述?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归纳西北地区的位置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地图归纳西北地区的地形特征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位置和地形思考西北地区的气候类型、形成原因、特点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根据气候考虑植被和水文状况 学生:思考回答 教师总结自然环境特征 学生活动:请同学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 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 (1) 西部东部 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 海陆位置距海远近 载畜量小多 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 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 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 (2)自然原因 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 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 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人为原因:过度樵采、 (决定作用)过度放牧、 过度农垦 水资源利用不当 【合作学习】(师生共同探究)

重点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重点高中地理教案城市化

————————————————————————————————作者:————————————————————————————————日期: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案 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 了解城市化进程; 理解和掌握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数据、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正确认识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明确城市人口、城市用地、社会经济发展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 能够辩证地看待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城市化含义;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的差异。 难点: 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

的差异; 应用城市化标志判断城市化。 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 2.运用比较法,帮助学生理解城市化的地区差异性。 教学过程设计 新课导入:从聚落的形成以及乡村──中小城市──大城市的发展过程,由于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比重的不断扩大,就是城市发展过程,那城市化是什么?这是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城市化及其标志 1.城市化的含义 学生活动:解读“上海市的城市图片及人口、用地变化图”。 教师启发:上海市在建设过程中,城市用地规模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 教师引导:结合以上结论,理解城市化的含义。 教师引导: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是否增加? 学生讨论:上海市用地不断扩大时,人口数量增加且城市人口比重也随着增加。

高中地理《城市化》教学设计

《城市化》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1.新课标整体要求:高中地理课要提供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经历探究学习与社会实践的过程,探索自然奥秘、认识社会生活环境,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2.新课标对本课的具体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比较不同国家城市化过程的主要特点及其影响,概括城市带的共同特征。 3.新课标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地理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学设计中要充分体现这些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针对学生与教材特点,设计多样的学生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二、教学背景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的内容从认识城市个体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空间结构开始,到城市群体,再到全球城市发展过程及规律,以从小到大、从局部到整体、由静态到动态的顺序编排。 “城市化”一节内容,是先用图表及文字材料来让学生感性认识城市化现象,说明城市化的简明定义,再由这个定义转入说明其具体表现。还运用图表阐述城市化的进程和各阶段的特点。最后一部分内容是运用图表和案例说明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节课为此节内容的第1课时,主要内容是“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两部分,重点分析后者。 三、教学目标 目标设置(一)知识目标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和城市化的内涵。 2.阅读相关图文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各阶段的特点。(二)技能目标 学会运用数据、图表分析有关问题,能用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来判断某一地区的城市化发展状况。尝试与同学合作,开展关于所在城市的城市化发展进程的调查研究。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明白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要与经济发展、工业化进程相协调。 2、树立正确的城市环境观,认识到城市带中的非城市地区也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1荒漠化的防治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荒漠化 1.土地退化的形成 ⑴概念

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 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 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 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 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 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 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 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 水汽难以到达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地理高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地理高二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 荒漠化的防治知识点1、我国西北地区的范围 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在行政区划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2、西北地区东西水分和景观变化 水分自东向西递减,景观自东向西依次为温带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3、荒漠化的因素 自然因素:①干旱的气候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②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 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唐宋明塔里木盆地南缘,由战争、瘟疫、过度垦耕导致。 近代:清内蒙古东南部,因为移民增多,农业对土壤的破坏力强于牧业 现代:20世纪50年代人口激增,管理失误

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原则: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 措施:①合理利用水资源②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③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④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⑤控制人口增长 塔克拉玛干沙漠及周围荒漠化的自然原因是: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人为原因是: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绿洲退化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 A.人口增长迅速 B.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C.为争取区域内粮食自给,大力开荒种粮 D.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出现次生盐渍化 E.水资源污染严重(错) (2)合理利用该处土地资源的措施是:制定合理的载畜量,防止过度放牧;退耕还林还草,植树造林;生态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为防治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我国正在上述地区进行巨大的生态工程建设为:营造三北防护林。 (3) 干旱是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并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的景观特色。

关于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优质范文合集大全

关于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优质范文合集大 全 掌握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的措施。2.理解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及采取的措施。 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精选范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 (2)结合我国西北等地区的实例,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2、过程与方法 (1)举例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2)利用地图、数据分析我国西北的自然特征来理解荒漠化的自 然成因。 (3)利用课本的例子来了解荒漠化的另一重要原因—人类活动。 (4)通过书本非洲的例子以及结合成因去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5)通过荒漠化让学生学会分析区域环境的问题、成因等综合分 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我们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形成一个保护环境的意识,学会应如何协调人地关系,能从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去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 【教学难点】 1、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的定义 2、能掌握好荒漠化,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分析其他的区域环境问题,学会因地制宜,形成一个清晰的综合分析思维。 【教学方法】讲述法、案例分析法 【教具】课本、黑板 【教学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4分钟) [教师讲述]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讲授的课程是一个有关环境问题的内容,环境问题不外乎是两个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有谁能告诉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述]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补充和详解,环境问题简单的说就是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原生态的环境当中,人们生产生活所排放的废气物,超出了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就会对原生环境造成影响,就形成了环境污染;而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从环境中索取必要的物质资料,超出了环境本身的恢复能力,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环境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索取)今天给大家讲的这一课题就是有关生态破坏的一个方面-荒漠化 二、讲授新课(25分钟)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城市化教案1

自治区双语特岗教师 面 试 教 案 科目:高中地理(必修2) 课题: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三节城市化

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 第三节城市化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理解城市化的含义及主要标志;理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的差异。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地理图表资料的分析方法,并能对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探究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的热情;探究家乡城市化的特点、预测家乡的发展动态 【教学重点】 城市化的含义及三个主要标志;城市化进程的阶段性。 【教学难点】 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读图分析法、主题讨论法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导入)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这首歌描述的是深圳,它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变成一个大城市,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城市化的内容。那么什么是城市化呢? 2.新授 2.3城市化【板书】 一、什么是城市化【板书】

<一>城市化的含义【板书】 生:城市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师:根据城市化的含义,要判断一个地区是否正在城市化,可应用什么标准来判断? 学生讨论回答:略 师:主要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以及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在三个标志中,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是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一个最重要指标,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二>城市化主要标志【板书】 1、城市人口增加 2、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 3、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师:我们通过地图来对城市化这一现象加以理解。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图2.16“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江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城市发展有哪些特点?找一找哪些是新增加的城市?哪些城市升级了? 生:对比2000年和1985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分布,我们可以发现城市的数量明显增加。无锡、苏州、杭州等城市由大城市升级为特大城市,镇江、常州、宁波等城市则由中等城市升级为大城市,嘉兴、湖州、绍兴等由小城市升级为中等城市,同时增加了许多小城市,如高邮、姜堰、余航、桐乡、奉化等。 师总结:由于大量人口由农村进入城市,城市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从而使许多城市等级提高。到2000年,整个长三角地区已形成了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四个等级的城市组成的一个成熟的城市体系。所以说城市化对一个城市而言,就是城市等级升级的过程;城市化对一个地区而言,就是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从两个时代的城市分布的对比中,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是相当迅速的,有一些地方在1985年之前还是县城,到2000年已经迅速发展为中等城市,比如张家港、海门、靖江、昆山、丹阳、萧山等。 (过渡)到底是什么力量使大量的农村人流向城市呢?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是什么呢?这股动力来自于产生源地不同,但方向相同的两个,即拉力和推力。 (引导学生阅读图2.17,思考下列问题)

高中地理必修三荒漠化的防止知识点总结

荒漠化防止知识点归纳 一、荒漠化的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区及一些半湿润 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二、西北地区自然特征: 1.地理位置: 地形: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 行政区划:新疆,甘肃北部,宁夏,内蒙古大部; 气候区:西北地区指的是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的干旱、半干旱区。 2地形:西北地处亚欧大陆腹地,东西划分以贺兰山为界 贺兰山以东:辽阔坦荡的高原为主(内蒙古高原) 贺兰山以西:高大的山地和盆地相间分布,新疆被描述为“三山夹两盆”(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准格尔盆地,塔里木盆地) 3.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干旱是其最显著的自然特征。 以贺兰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东部:半干旱区(降水量200—400mm),植被为温带草原。 西部:干旱区(200mm以下)植被:荒漠草原,和极端干旱区(50mm以下)植被:荒漠。 自东向西,降水量逐渐减少,土地生产力相应降低;体现了“由海洋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4.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a.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海洋湿润气流难以到达; b.山岭和盆地相间分布,地形阻隔。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1.自然原因:a.基本条件:气候干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强 b.物质基础:平地多疏松沙质沉积物 c.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旱季 为荒漠化存在了潜在的威胁;气候异常(如全球气候变暖)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2.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环境压力变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 度使用和不合理的利用,主要表现在: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e.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原则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 a.内容:一是预防潜在的荒漠化的威胁; 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b.原则: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 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高中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

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在每个城市内部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区以及各具特色的内部空间结构。从城市群体来看,每个城市都为一定的区域提供服务,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和范围是不同的。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原有的城市在扩大,新的城市不断出现,那么,城市化一般要经历哪些过程?每一个过程有什么特点呢?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图”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发展 师读图完成以下问题: 1.两幅图相对照,有哪些明显的变化?

高中地理《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案2(湘教版必修2)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思想】 地理新课标主张教学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主动学习的情境,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设计本节内容时,笔者坚持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主体发展为中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设计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重视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会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达到“知地—明理—说理—析事”的教学目标。 【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在“人口与城市”的要求中提出:在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过程和特点的基础上,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使教学最终归结在对人地关系的理解上。对于上述内容,课程标准在活动中建议“联系实际归纳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讨论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些反映出新课程在实施过程中,要求地理知识与地理实践的有机结合,使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的学习更好地在实际的生活体验中进行有效建构。 2、教学内容分析: 依据课程标准,本教材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二是城市环境问题,三是我国城市发展趋势。前两个问题紧密联系,后者是对前者的概括和强调,只有正确认识城市化过程中的这些问题并采取相应对策,才能使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使得人地关系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第三部分是在分析前面两个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展望,是城市化原理在我国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应通过地理信息的收集和处理,印证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而了解我国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应注意解决的问题,促进我国城市更加健康地发展。 【学情分析】 1、思维特征: 高中学生的形式逻辑思维膏腴辩证逻辑思维,是他们辨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已经对新的学习方式有所适应,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适当完成资料收集和自主合作学习的任务。 2、知识背景: 在学习了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化过程与特点的基础上,能理解城市化过程给人们带来的变化和影响,具备一定的人文地理的知识技能与人文素养。 3、生活经验: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大部分学生对生活的周围环境有深刻的亲身感受,能较好地把地理基本理论和原理与生活实际结合起来。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阅资料: (1)了解城市化过程对自然和人文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 (2)分析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逆城市化的成因。 (3)了解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主要措施和我国城市发展的趋势。 2、过程与方法: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导学案,含答案),推荐文档

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高二___班 第___小组 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小组评价: 老师评价: 【学习目标】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重难点】 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 【使用说明】 1.课前预习:阅读课本P16-25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及图文详解一书中相关内容,根据导学案梳理基础知识,完成探究题目。〈注:1.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2.组长组织组员预习并评价。〉 2.课后作业:(1)完善探究知识的整理和拓展;(2)完成针对性训练;(3)整理本节知识结构。 课前预习案 【教材基础知识梳理】 一、荒漠化的概念内涵 1.概念:指发生在 及一些 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 2.形成:是 等自然因素与 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由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 、 _______ 和 。 4.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 的国家之一,其中 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地形区范围: 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包括 、 、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 2.地貌特点:地形以 和 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 ;西部(新疆境内)是 和 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 。 (1)干旱成因:深居_______,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 西 东 ________递减,_________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 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