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和影响,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认识。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和影响;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策略。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定义和成因。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荒漠化的分布和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总结荒漠化防治的经验。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提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并分析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5.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2. 选取一个荒漠化严重的地区,分析其成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内容:荒漠化的类型与特征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不同类型,如水力荒漠化、风力荒漠化等。
2. 分析各种荒漠化的特征,如土壤退化、植被减少等。
3. 通过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七、教学方法:1. 采用对比分析法,让学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类型荒漠化的特征。
2. 运用图像展示法,直观展示荒漠化的各种类型和特征。
3. 采用问题解答法,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不同类型的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类型和特征。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各种荒漠化的特征。
3. 实例讲解:分析具体实例,讲解各类荒漠化的形成原因和影响。
4. 问题解答:解答学生关于荒漠化类型和特征的疑问。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的能力。
3. 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2. 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经验。
3.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三、教学难点:1. 荒漠化治理的技术方法和实施策略。
2. 学生如何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的成因、影响及防治方法。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案例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地区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4. 小组讨论法,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五、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介绍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
2. 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阐述荒漠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居住等方面的危害。
3. 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经验:介绍我国及国际上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4. 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政策、技术、管理等方法,如设立自然保护区、沙产业开发等。
5. 学生实践环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针对性的荒漠化防治措施,并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
六、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引导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如气候变化、过度开发等。
3. 分析荒漠化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讲解荒漠化对农业、水资源、生态系统、人类居住等方面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4. 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及经验:通过展示我国及国际上荒漠化治理的成功案例,如退耕还林、沙化土地治理等,分析其成功的原因和经验。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学科领域:高中地理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2. 培养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和方法。
3. 提高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2. 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教学难点:1. 荒漠化防治方法的实践应用。
2. 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和参与。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地理》相关章节。
2. 荒漠化防治案例资料。
3. 投影仪或白板。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让学生感受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的思考。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荒漠化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自主学习(5分钟)学生阅读教材相关章节,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 课堂讲解(15分钟)教师讲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和危害,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
讲解过程中,结合案例进行分析,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效果。
4. 课堂讨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了解的荒漠化防治案例,讨论荒漠化防治的实践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总结讨论成果。
5. 实践活动(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根据讨论的荒漠化防治方法,设计一个荒漠化防治方案。
实践活动结束后,各组汇报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生态环境保护。
7. 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三、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实践活动,评价学生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学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知程度,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五、教案修改完善根据教学实践和评价结果,教师对教案进行修改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学效果。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对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影响。
2. 培养学生分析、比较不同地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我国荒漠化现状及防治政策4. 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分析5. 个人和集体的荒漠化防治行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分布及其影响;我国荒漠化防治政策;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估。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3.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4. 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参与环保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 讲解: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3. 案例分析: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如退耕还林、草畜平衡等。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个人和集体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课后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作业批改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荒漠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通过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分析问题和提出解决方案的能力。
3. 结合学生的环保实践活动,评价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实际行动。
七、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荒漠化地区、防治措施等相关图片。
2. 视频素材:关于荒漠化防治的纪录片或新闻报道。
3. 案例资料: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4. 环保活动记录:学生参与的环保活动照片、视频等。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布及其影响。
2. 第二课时:分析我国典型地区荒漠化防治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3. 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类型2. 荒漠化的成因与危害3. 荒漠化分布的特点4.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5. 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分布特点及防治措施。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
3. 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荒漠化现象及防治成果。
4. 开展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现象及其成因。
2. 讲解荒漠化概念、类型、成因、危害及分布特点。
3. 分析我国荒漠化治理实例,总结荒漠化防治措施。
4. 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效果评价。
5. 总结本节课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反思:在授课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当拓展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注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关注并积极参与荒漠化防治工作。
六、教学内容1. 生物措施:植被恢复、物种引进与适应性培育2. 工程措施:水文水资源管理、土地改良、防沙治沙工程3. 农业措施:改良耕作制度、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4. 社会经济措施:政策法规制定、宣传教育、生态补偿机制5. 国际合作与交流:全球荒漠化治理经验分享、技术合作与援助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各类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原理及实践应用。
2. 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综合性与协调性,以及国际合作的作用。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详细解析荒漠化防治措施的成功案例。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让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措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2.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深入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
四、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2. 荒漠化的危害3.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4. 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5. 学生实践活动: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荒漠化的概念及其成因。
3. 案例分析:介绍荒漠化的危害及国内外荒漠化防治的成功案例。
4. 知识拓展: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措施。
5. 实践活动:让学生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创意方案。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
7. 作业布置:让学生课后调查本地区的荒漠化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理解。
2. 案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对国内外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创意方案展示:评价学生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创意方案的创造性及可行性。
七、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调查,了解当地荒漠化情况。
2. 邀请环保专家进行讲座,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3. 开展校园环保宣传活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改进。
3. 反思实践活动是否具有实际意义,是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九、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制定个人环保行动计划,践行环保理念。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

高中地理专题: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类型、分布和影响。
2. 使学生掌握荒漠化的成因及危害。
3.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环保意识。
4. 引导学生学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2.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3. 荒漠化的成因4. 荒漠化的危害5.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 教学难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实施与评价。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荒漠化问题。
2. 利用多媒体展示荒漠化现象,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案例分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荒漠化防治措施。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荒漠化图片,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
2. 荒漠化的定义与类型:讲解荒漠化的概念,介绍荒漠化的类型。
3. 荒漠化的分布与影响:分析荒漠化的分布特点,讲解荒漠化对环境、人类的影响。
4. 荒漠化的成因:讲解荒漠化的自然和人为成因。
5. 荒漠化的危害: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危害。
6. 荒漠化防治的措施:介绍荒漠化防治的技术、政策和管理措施。
7.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荒漠化防治案例,如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
8. 小组讨论:讨论荒漠化防治措施的优缺点及改进方向。
9. 总结与评价: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评价荒漠化防治工作的意义。
10.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荒漠化定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和防治措施的掌握程度。
2. 考察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能力。
3. 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度和协作精神。
4. 检查学生作业中提出的荒漠化防治建议的合理性和创新性。
七、教学拓展1. 邀请荒漠化研究专家或环保工作者进行讲座,分享一线经验和观点。
2. 组织学生参观荒漠化治理项目,实地了解治理效果和困难。
2024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范文

2024最新高中地理荒漠化的防治教案(人教版)第一章:荒漠化的概念与分类1.1 导入:引入荒漠化的概念,让学生了解荒漠化的定义和特点。
1.2 荒漠化的定义:解释荒漠化的含义,让学生理解荒漠化是指土地生产力下降,植被丧失,土壤贫瘠等现象。
1.3 荒漠化的分类:介绍荒漠化的不同类型,包括气候荒漠化、土地荒漠化和生态荒漠化等。
1.4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荒漠化案例,让学生了解荒漠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第二章:荒漠化的成因与影响2.1 荒漠化的成因:介绍荒漠化的主要成因,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2 自然因素:讲解气候变化、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对荒漠化的影响。
2.3 人为因素:分析人类活动对荒漠化的贡献,如过度开发、土地过度利用等。
2.4 荒漠化的影响:探讨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农业、水资源、人类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荒漠化防治的措施3.1 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强调荒漠化防治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3.2 植物措施:介绍植物措施在荒漠化防治中的应用,如植树造林、草地建设等。
3.3 工程措施:讲解工程措施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如土地改良、水资源利用等。
3.4 生态措施:探讨生态措施对荒漠化防治的影响,如生态退耕、生态修复等。
第四章:我国荒漠化现状与治理实践4.1 我国荒漠化现状:分析我国荒漠化的现状,让学生了解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4.2 治理实践:介绍我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案例,如三北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还草等。
4.3 成功经验:总结我国荒漠化治理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了解我国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成果。
4.4 不足与挑战:探讨我国荒漠化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治理的发展方向。
第五章:全球荒漠化防治的启示与国际合作5.1 全球荒漠化现状:分析全球荒漠化的现状,让学生了解荒漠化是全球性的问题。
5.2 国际合作:介绍国际合作在荒漠化防治中的作用,如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等。
5.3 各国经验:分享不同国家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的成功经验,让学生了解各国荒漠化治理的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荒漠化的防治三维目标:知识和技能 1、了解西北地区气候干燥的原因和相应的自然景观特征;了解沙漠和沙地的主要分布、成因和分类;理解干旱是本区最突出的地理特征,也是西北内陆各地理要素的综合体现,使荒漠化形成和发展的地理背景。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特别是人为原因的主要表现方面。
理解人类活动在荒漠化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了解西北地区在不同时期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以及人类活动在不同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西北地区人民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和治理措施,并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理解生物治沙措施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西北地区的各类专题地图,分析和论证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地理背景,培养图文转换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强化可持续发展意识,增强参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并提高对西北地区地大物博与人口稀少这一矛盾的正确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强化科学的人地观念。
教育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们身边做起,养成善待自然保护环境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1、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原因。
2、人为因素在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中的作用和表现。
3、荒漠化整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地区荒漠化形成的背景、成因和过程的差异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教具、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⑴概念土地缺少了水分和养分 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 在没有了植被保护的情况下 裸露的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进一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的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这种土地退化....。
荒漠化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
⑵形成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⑶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化。
⑷影响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根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目前世界约 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区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花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
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 干旱半干旱地区 气候因素 人类活动 沙漠化点拨: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其实质是土地退化,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为土地荒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碱化,所谓“沙漠化”,只是荒漠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范围地形区范围: 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以北 行政区划范围: 包括新、宁、甘(北部)、内蒙古(大部) 说明: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降水量在400mm 以下的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区。
2.地貌特点: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东部和中部(内蒙古境内)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新疆境内)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图示:教师补充讲解:由于西北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很少受海洋水汽影响,再加上周边高大山地特别是隆起的青藏高原,进一步阻隔了水汽的进入,干旱就成为了这一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并且是全球同纬度地区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高的地带。
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 新疆的塔里木盆地 贺兰山以西 贺兰山内蒙古高原东部 年降水量 不足50毫米 200毫米以下 200毫米以上 干旱程度极端干旱区干旱区半干旱的草原地带深居内陆 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干旱 阻隔水汽进入 高山环绕盆地地形 青藏高原隆起 位置 东 西 降水递减,干旱程度增强,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减少自然景观沙漠和戈壁(只在—些高耸的山地迎风坡,降水稍多,山顶冰雪覆盖。
山地降水和冰雪融水成为绿洲农牧业生产的主要水源。
)草原思考1.西北地区自东向西水分条件与植被景观的变化有什么关系?并分析原因。
点拨:年降水量200~400毫米对应温带草原;年降水量50~200毫米对应荒漠草原;年降水量50毫米以下对应荒漠地区。
反映降水越少,植被越少,荒漠化程度越强。
原因是我国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2.新疆的绿洲分布有什么特点?请联系水源和地形条件解释原因。
点拨:天山北部水汽主要来源于北冰洋,北坡属于迎风坡,随着高度升高降水量增加。
受天山山脉阻挡的影响,南疆与北疆干旱程度不同。
绿洲主要分布在有水的地方,沿河流呈串珠状分布。
原因是河流水来自兵雪融水补给和盆地地形雨。
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本区条件分析: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而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因此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由于由于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它具有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气温、降水的变率大。
雨量的变化,对荒漠化的发生和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少雨年,加..................剧荒漠化进程......。
活动根据图2.4,分析说明荒漠化形成过程中各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点拨:图2.4表示了荒漠化两个正反馈效应(恶性循环),说明干旱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说明:事实上,在荒漠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人类活动常常起决定性作用。
调查表明,在西北地区现代荒漠化土地中,有90%以上是人为因素所致。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⑴来自于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⑵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 (图2,5)人为因素破坏原因与典型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①能源缺乏地区把樵采天然植被作为解决燃料问题的主要手段(如鄂尔多斯沙区、内蒙古东部的库仑固沙、防止风沙前移和抑制地表起沙的植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一般规律)※基本条件——干旱※物质基础——地表物质松散※动力因素——大风吹扬旗等地)②一些农牧民为了增加收入,无计划、无节制地在草原地区采挖药材、发菜等被遭破坏过度放牧为求得短期的经济利益,牧民尽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干旱的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度开垦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从事农业生产,特别在缺少防护林保护的沙质土壤区使沙化土地连片发展阅读P21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进行复述掘井带来的负作用。
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⑴绿洲:在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区。
⑵次生盐渍化形成:①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②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形成。
阅读P22通过这个材料,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让学生阅读后讨论:若条件允许,我国西北荒漠地区是否可以将青藏高原的冰川水用来发展发展灌溉农业?(从灌溉与次生盐渍化方面思考)活动非洲萨赫勒地区荒漠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分析1.萨赫勒地区位于撤哈拉沙漠的南缘。
请根据下面的图文资料,并联系已学知识,分析萨赫勒地区的气候等自然特征,并说明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
点拨:资料表明萨林勒地区正处于干旱与半干旱、热带沙漠与热带草原的过渡地带;津德尔是其中有代表性的居民点,其月均温都在22℃以上,甚至达到33℃,可想而知其蒸发量是巨大的。
在降水方面,这里的年降水量不足500毫米,且基本集中在夏季,特别是7、8两个月。
以其有限的而且特别集中的降水状况与其全年的高温、高蒸发量相比,确实是个容易产生环境问题的敏感地区。
客观上,这里就潜在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这是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当地的水热条件所决定的。
2.气候的严酷性决定了萨赫勒地区的传统经济以自给性质的游牧业为主。
20世纪以来,随着沿岸国家人口和经济的发展及本区交通条件的改善,这里的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
根据图2.9,分析这一社会经济因素的转变对牧场带来的环境影响。
点拨:将传统的游牧经济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进行对比,比较它们对草场的影响。
从表中可知,传统的自给性的游牧经济,因其牲畜品种多样、经营规模小且分散、季节游牧,有利于牧草的恢复生长,是一种适应于当地自然条件的经济模式;而商业性的定居牧业从牲畜品种的单一性、大规模的集中经营、采取掘井定居的经营模式,势必增加草场的压力,结果必然导致草场的退化,甚至导致整个草场的毁灭。
3.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加,对粮食需求迅速增加。
这一因素促使萨赫勒以南的早作农业不断向北推进,农牧之争加剧。
分析这一因素的加入,对本区草场生态环境及荒漠化的发展,又可能产生哪些影响?点拨:由于人口激增,对粮食的需求猛增,迫使人们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以至向牧业地区推进,结果是:4.人口和贫困是萨赫勒地区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造成这里生态环境恶化、上地荒漠化加剧的根源。
请你解释下图(图1.11),试提出一种解决非洲贫困问题的可能办法。
点拨:明显地描绘了人口过快增长,造成贫困饥荒与荒漠化的恶性循环过程。
问题的源头就在人口的过快增长,如果控制人口增长与实行环境整治双管齐下,这个恶性循环就可以得到解决。
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述了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板书设计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土地退化的形成2.荒漠化⑴概念⑵形成⑶主要表现⑷影响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范围2.地貌特点: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⑴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⑵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荒谟化进程。
四、荒漠化形成的人为因素——加剧荒漠化进程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3.另一种荒漠化现象——次生盐渍化活动与探究教材活动作业导学反思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