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之东南亚 教案-高中区域地理

合集下载

《东南亚》教案(样例5)

《东南亚》教案(样例5)

《东南亚》教案(样例5)第一篇:《东南亚》教案第七章《我们邻近的地区和国家》第二节《东南亚》教案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①在地图上找出东南亚的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范围以及主要的国家,读图说出该地区地理位置的特点。

②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问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③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2.能力目标①通过读图,得出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②运用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东南亚的地形与地势特点,并能说明其人口和农业沿河分布的原因。

③从水运的便利、水资源的分布、沿河地形平坦等方面分析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观察地图、强化重点和难点的教学,增加科学探究的意识。

②通过生活性地理情景的引入,感受到地理就在身边,体会地理知识的实用价值,树立人类活动要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东南亚的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教学难点:东南亚十字路口的位置。

理解河流对城市分布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导入:有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盟所在地──东南亚。

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我们的近邻──东南亚。

活动一东南亚的范围1、(出示多媒体图1)东南亚的范围是什么? 那么它们在图上的具体位置是在那儿?那么它的位置是? 明确:包括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

中南半岛在图上的位置是与中国的南部相连,而马来群岛则是横穿赤道。

它的北面是亚洲,东南面是大洋洲, 西面是印度洋,东面是太平洋。

因此它是联系亚洲与大洋洲,沟通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十字路口。

2、(出示多媒体图2)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其中临海国、岛国、内陆国分别有哪些?11个,越南、柬埔寨、泰国、缅甸、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东帝汶是临海国,其中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是岛国,老挝是内陆国。

东南亚及新加坡教案区域地理

东南亚及新加坡教案区域地理

东南亚及新加坡教案区域地理教案标题:东南亚及新加坡教案区域地理教案目标:1. 了解东南亚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掌握东南亚各国家家的地理特征和重要地理要素。

3. 了解新加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情况。

4. 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及新加坡地理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1. 东南亚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东南亚各国家家的地理特征和重要地理要素。

3. 新加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情况。

教学难点:1. 学生对东南亚各国家家的地理特征和重要地理要素的理解和记忆。

2. 学生对新加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情况的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和东南亚地图。

2.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其他多媒体教学工具。

3. 学生练习册和地理课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利用世界地图,引导学生回顾亚洲大陆的位置,并找出东南亚地区。

2. 引发学生对东南亚及新加坡地理的兴趣,提问:“你们对东南亚及新加坡有了解吗?你们知道它们的地理特点吗?”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其他多媒体教学工具,向学生介绍东南亚及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依次介绍东南亚各国家家的地理特征和重要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

3. 重点讲解新加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情况,包括地理位置、面积、人口、经济等方面的信息。

三、讨论与互动(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东南亚各国家家的地理特征和重要地理要素,并列举出自己所了解的信息。

2. 每个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提问。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 发放学生练习册,让学生完成相关练习,巩固对东南亚及新加坡地理的理解和记忆。

2. 鼓励学生自主拓展,利用互联网或其他资源,进一步了解东南亚及新加坡的地理特点和发展情况。

五、总结与评价(5分钟)1. 总结东南亚及新加坡的地理特点和重要地理要素。

2. 针对学生在讨论和练习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和反馈。

高中东南亚教案.doc

高中东南亚教案.doc

高中东南亚教案篇一:高二地理《东南亚》教案一、位置范围经纬度位置:10°S~23.5°N,90°E~140°E海陆位置: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十字路口”)十字路口的咽喉——马六甲海峡马六甲海峡:地处马来半岛与苏门答腊岛之间,是本区的咽喉,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载重通过能力25万吨,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通道,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各港最短航线的必经之地。

本区应把握的经纬线0°纬线穿过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

20°N纬线穿过孟加拉湾、缅甸、泰国、泰国湾、老挝、越南、北部湾。

23°26′N穿过缅甸。

100°E经线穿过缅甸、泰国、泰国湾、马来半岛、马六甲海峡、苏门答腊岛、印度洋。

120°E经线经过北回归线和台湾西侧交点、吕宋岛西侧等。

二、自然地理特征(一)中南半岛1、地形:北部地势高峻,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

上游河段流水切割作用显著,形成了河谷成“V”字形、两岸高耸的流水侵蚀地形,下游河段流速减慢,河谷展宽,泥沙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典型的流水堆积地貌,湄公河平原本区最大平原。

2、气候:思考:有几种气候类型?分布范围较广的是哪几种?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高原及高山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马来半岛南端为热带雨林气候。

思考:分析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及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成因——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特点——全年高温多雨热带季风气候: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冬夏季风交替控制;特点——终年高温,分旱、雨两季3、水文:河流多由北向南流,受气候影响,流量大且季节变化显著(6 ~ 10月为汛期),受地形影响,上游山高谷深,河道侵蚀切割呈“V”形,下游河道展宽呈“U”形。

(1)红河:上游为我国的元江,下游红河三角洲人口密集,农业发达。

地理《东南亚》教案范文

地理《东南亚》教案范文

地理《东南亚》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和主要国家。

(2)掌握东南亚的气候特点、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状况。

(3)了解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分析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区域特点。

(2)运用比较法,探讨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差异。

(3)采用案例分析法,研究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东南亚地区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文化的态度。

(3)培养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国家。

(2)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3)东南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文化特点。

2. 教学难点:(1)东南亚的气候对农业和渔业的影响。

(2)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政策和战略。

(3)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1. 地图和图表:东南亚地图、气候分布图、自然资源分布图等。

2. 案例材料:东南亚各国经济发展报告、文化特色介绍等。

3. 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教学软件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地图和图表,引导学生了解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和范围。

(2)提问:你们知道东南亚有哪些国家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知识讲解:(1)讲解东南亚的气候特点和自然资源。

(2)分析东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差异。

(3)介绍东南亚的民族、文化和宗教信仰。

3. 案例分析:(1)选取典型的东南亚国家,分析其经济发展策略和文化特色。

(2)引导学生探讨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原因和特点。

4.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案例材料,分析东南亚各国的发展优势和挑战。

(2)全班讨论:分享各组讨论成果,共同探讨东南亚的发展前景。

(2)引导学生关注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五、课后作业:1. 绘制东南亚地图,标注主要国家和重要城市。

地理《东南亚》教案

地理《东南亚》教案

地理《东南亚》教案•相关推荐地理《东南亚》教案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地理《东南亚》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地理《东南亚》教案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东南亚地处亚洲与大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东南亚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了解东南亚主要农作物和热带经济作物的分布。

(3)了解东南亚人口稠密、华人众多的特点,了解华人、华侨在开发东南亚和支援我国经济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4)了解东南亚的旅游资源和社会风貌。

技能目标(1)会读东南亚地形图、马六甲海峡图,会利用地图来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会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析东南亚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内差异,培养学生的区域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进一步树立各国发展应该因地制宜的观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世界的优良品质。

教学重点东南亚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岛的地形特点。

东南亚的气候及其对农业的影响;农作物及分布教学难点(东南亚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气候与农业的关系;农作物的分布教学方法观察、比较、演示、讨论、归纳等方法,制作多媒体。

课时:2课时教学步骤[导入新课]诗歌方式引入:读陈毅赠缅甸友人的一首诗: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连,依山复靠水。

这首诗所描述的就是与我们国家山水相连的东南亚。

[讲授新课]1.展示:图9.1“东南亚在亚洲的位置”和9.2“东南亚的国家和地区”,明确东南亚的范围,主要国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学生回答,教师引导。

(1)范围: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

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之南而得名,北部与中国相连;我国有时称南海为南洋,故习惯上常把马来群岛称为南洋群岛。

(2)国家:共11国,其中东帝汶为新建的国家。

高二区域地理东南亚学案

高二区域地理东南亚学案

东南亚
【学习目标】
1.能够分析东南亚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

2.能说出东南亚丰富的物产及原因。

3.分析东南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4.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学习重难点】
1.能够分析东南亚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形成原因。

2.分析东南亚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学习过程】
读图定位:
1.绘制东南亚简图,快速记忆区域的经纬度范围及重要经纬线经过的主要国家和地区。

自主学习:
一、位置和范围:(通过读图说明)
二、自然地理特征:1.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在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的差异
三、居民和经济
1.人口、宗教:
2.主要农产和矿产:
农业地域类型:
①主要热带经济作物──
分析东南亚发展热带经济作物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②主要农作物(主食):③东南亚的矿产以锡和石油最著名:
3.迅速发展的工业和旅游业
分析东南亚经济发展的条件?
(三)新加坡—城市岛国
新加坡是东南亚新兴的工业国,分析其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
课堂探究:
探究一
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用知识联系图分析东南亚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

探究二
从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马六甲海峡对日本经济发展的意义。

探究三
用知识联系图分析新加坡工业化进程。

注意:
1.我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
2.克拉地峡与克拉运河
克拉运河开通对我国的经济意义:
3.“泛亚铁路”对我国的经济意义:
4.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
【课后反思】。

东南亚地理教案

东南亚地理教案

东南亚地理教案旨在为学生提供有关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知识和文化背景。

通过这些教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多元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分布、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传统。

以下是一份简要的提纲,可根据需要进行调整和扩充。

第一部分:地理背景1. 介绍东南亚地理位置和范围解释东南亚地区的具体范围,包括国家和地区的名称。

2. 地形和地貌特征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地形特征,如山脉、高原、盆地和海岸线。

3. 气候和气象解释东南亚地区的气候类型,包括热带雨林气候、季风气候和亚热带气候等。

第二部分:人文地理1. 人口分布分析东南亚地区人口密度的分布模式,包括城市和农村地区。

2. 民族和语言介绍东南亚各国的主要民族群体和语言,如汉族、马来族、泰族等。

3. 宗教和信仰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宗教信仰,如佛教、伊斯兰教、印度教等。

第三部分:经济地理1. 农业和渔业分析东南亚地区的农业和渔业活动,包括种植业、养殖业和捕捞业等。

2. 工业和制造业探讨东南亚地区的工业和制造业,如电子产品制造、纺织业和汽车制造等。

3. 国际贸易和旅游业解释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贸易活动和旅游业,包括主要出口产品和旅游景点。

第四部分:文化地理1. 艺术和文学探讨东南亚地区的艺术和文学,包括舞蹈、音乐、文学作品等。

2. 建筑和文化遗产介绍东南亚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文化遗产,如寺庙、古迹、民居等。

3. 饮食文化分析东南亚地区的饮食文化,包括传统菜肴、烹饪方法和餐桌礼仪等。

第五部分:环境问题1. 森林砍伐和环境保护探讨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森林砍伐和环境保护问题,包括森林资源的管理和濒危物种的保护等。

2. 水资源和海洋污染分析东南亚地区的水资源管理和海洋污染问题,如河流流域管理和海洋保护区的建设等。

3. 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解释东南亚地区面临的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包括台风、洪水和地震等。

通过这份,学生将能够全面了解东南亚地区的地理特征、人文环境以及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同时,教案还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活动和实地考察等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提升。

2.1东南亚教案(精选4篇)

2.1东南亚教案(精选4篇)

2.1东南亚教案(精选4篇)2.1东南亚教案篇1§2.1东南亚(1)课型:新授课课时支配:第1课时教学目标1.学问目标:运用地图,说明东南亚的地理位置,范围。

把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

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2.力量目标: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力量和对比分析力量。

3.教育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同学对我国邻国的状况有大体的了解。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特征,河流特征等要素2.了解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和分布,以及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难点:通过对东南亚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的对比分析,进一步训练读图力量和对比分析力量。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创设情境法、自学指导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挂图、板图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复习提问上节课的内容。

同学回忆,并回答问题。

复习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新课部分做铺垫。

二、导入新课:观看亚洲政区图。

指导同学读图。

回忆与中国相临的16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最南端的,与我国的广西、云南交界的就是缅甸、老挝、越南,这三个国家以及位于这三个国家以南的国家,往往呈现出一派别具一格的热带风情,由于这里是亚洲的最东南角,这个地区就被人们叫做东南亚。

板书:其次章了解地区第一节东南亚三、讲授新课:指导同学读图。

强调方法的把握远比学问的把握重要。

指导同学根据(平均海拔高度、相对高度、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特点)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

一.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1.通过读图把握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海陆位置: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西南与大洋洲相临。

经纬度位置:大致在30°n至10°s之间半球位置:主要位于东半球、北半球通过读图强调东南亚的组成部分: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列表比较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自然环境各方面的相同点和差异2.通过地形图分析:(1)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南部地势低平(2)马来群岛地势坎坷,山岭多、平原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地理之东南亚—教案
一、内容标准
课标要求:区域地理是高中教学的必要载体。

课标解读:基础知识是教学载体,不是主体,只是提供一个信息平台,在这里种地,种高中地理知识,收获高考成功。

二、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①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②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③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④运用相关资料,探索东南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2.目标解读:
本节通过探究“东南亚”,进一步总结研究区域一般方法与步骤,体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学生在分析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时,对如何构建问题的框架存在困难,对如何根据具体问题提出具体对策存在困惑。

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与认知规律,结合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学习目标。

教学重点: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分析区域的一般方法与步骤。

学习目标:⑴通过填图,明确东南亚的位置、范围。

⑵通过图表资料,了解东南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通过图表资料,分析东南亚人口、城市、经济活动等人文地理特征。

三、教学内容分析
1.本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
“世界地理”是“区域地理”的核心内容,“东南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又为复习区域地理提供了依据。

在内容编排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内容
初中教材选取典型的“东南亚”为例,以“自然环境——人类活动——可持续发展”为主线,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人地协调、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理念。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而找出问题,探究原因,提出对策,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

3.版本兼容
各版本的侧重点不同,主要体现在内容编排上的的差异,鲁教版更侧重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图版更侧重对社会经济环境的阐述。

四、教学设计
位置、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回答。

自然地理特征: 1、 地形: 方法点拨:
描述区域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地势,
主要地形类型,地形分布。

2、 气候 方法点拨:
注意区域的气候类型分布;
描述气候特征的一般方法:气温(最高温、最低温和气温年较差等)和降水(降水量和降水的季节分配)。

3、 河流
4、 自然资源
参考东南亚地形图总结东南亚(可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分别描述)地形特征并注意
描述地形特征的一般思路。

参照东南亚气候类型图,读出东南亚的主要的两种气候类型、特点、分布及成因。

完成学案,了解东南亚河流特点和主要资源。

了解东南亚人口分布特点,分析东南亚自
培养学生动手能
力、读图、析图能力,避免眼高手低。

人文地理特征:
1、人口和城市
小结:人口、城市分布的区位因素
2、农业
3、工业然地理环境对人口、城市分布的影响。

通过阅读完成学案初步了解东南亚工农业主要特点。

探究活动(约25分钟)【探究活动1】
出示泰国香稻种植相关资料。

点拨提示:
分析农业区位的方法思路(除题目中
提到的有利条件外还要注意不利条
件)
总结点拨:
农业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
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劳动力、
政策、技术
结合材料分析泰国香稻种植的有利条件,
并结合其发展经验谈谈对我国水稻种植
的启示。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阅读材料,在充分思考
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找代表展示,注
意相互评价与补充。

教师出示参考答案
出示东南亚水果大量出口的相关材料
点拨:分析东南亚的优势条件,中国的市场条件,中国和东南亚的交通。

【探究活动2】
出示马来西亚木材加工业的相关资料。

学生讨论展示时教师注意指导,可适时发言参与讨论。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的启发引导并板书归纳学生的要点。

学生依据参考答案在学案的规定位置做
好整理。

根据材料,分析东南亚水果大量出口到中
国的优势条件
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应用探究一归纳的方
法,学以致用,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结合材料分析马来西亚发展木材加工业
的条件,为实现材料中2020年的目标,
马来西亚政府应采取的措施。

学生根据材料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进行
交流研讨,总结答案并展示,注意相互评
价与补充。

培养学生通过图
表感性认识、获取
知识、分析东问题
的能力;锻炼学生
正确使用地理术
语,培养学生自
信,实现小组合作
探究,学会交流、
倾听与分享。

五、课后作业
完成课时作业,涵盖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题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